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让古诗文点燃学生语言创新之火

让古诗文点燃学生语言创新之火

发布时间:2022-11-05 10: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对古诗文的学习只要转换一个角度,只要给今天的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才情的机会,既是给他们戴上古诗文的“脚镣”,他们也会像古人那样舞文弄墨、咬文嚼字、吟诗作对,尽情挥洒,跳出优美的舞姿。古老的文字,古旧的艺术形式同样会激发出他们旺盛的创作欲望,会点燃他们旺盛的语言创新之火。

关键词:对联 诗赋仿写 创作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c)-0015-01

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学生对正经布置的作文兴趣索然,却对对联、诗赋的模仿写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不长的时间内,仿写了大量的古诗文作品。尽管这些作品还相当稚嫩甚至粗糙,但我认为,学生因仿写古诗文而被激发出的语言创新的激情和活力是非常值得珍视的,因此,选录三则案例来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 对联的创作

对联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简洁明快,音韵和谐,贴近生活,雅俗共赏。既有严格的限制,又有无限的自由。可喜庆,可悲伤,可庄严,可谐谑,可赞美,可讽刺;可出联互对,展示才思敏捷;可挥毫泼墨,尽显风流儒雅。对每个断文识字的读书人来说,既有挑战性,又有吸引力。从古到今,出现了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对联被人们广为传诵,这样的文化精品谁都喜欢,我想,从小诵读了不少古诗文的当代中学生也不例外。我精心挑选了三副对联作为例子向同学们介绍对联知识,引起了同学们创作对联的浓厚兴趣。其中一幅是纪晓岚小时候与私塾先生互对的一副对联。私塾先生残忍地摔死了纪晓岚心爱的小鸡,并在砖头上留下了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看到喂养多日可爱的小鸡被石先生活活摔死,伤心万分的纪晓岚用石先生教给他的对联规则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出来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令石先生十分恼怒但又哑口无言。在哄堂大笑中同学们一下明白了上下联对应的词之间在词性、词义、情感色彩上的对应规则。

此后,同学们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出一句上联,全班同学就积极应对,争抢着上黑板写出自己的下联,一会儿黑板上全写满了对联。评比和点评时同学们发言踊跃,往往是给定的时间到了,还意犹未尽。好长时间过去了,同学们创作对联的兴趣有增无减,创作了不少成功的对联。

2 补写亡佚了的古诗

学了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我相继诱导学生补写出亡佚了的《八愚诗》,同学们开始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了。在细读了《愚溪诗序》,了解和掌握了柳宗元的生活经历,体会揣摩了柳宗元在这一段时间的思想感情之后,兴致勃勃地投入了创作。结果仿写很成功,成果也很丰富,择要摘录如下:

李方明同学的《八愚诗》。

(1)愚岛\愚人北方来\岛上花已开\且将胸中意\留与后人怀。(2)愚丘\丘上看云天\心下远凡尘\丘山连绵间\松鹤有风声。(3)愚亭\阴云连天横\大雨又倾盆\亭中观风雨\自甘做愚人。(4)愚堂\琅琅读书声\阵阵堂外闻\字字往昔忆\茫茫去天尘。(5)外一首\欲将壮志展朝堂\哪知左迁落远邦\柳氏愚人悲愤意\寄情山水与文章。

张晶的《八愚诗》。

(1)愚泉\白雨跳珠乱入泉\卷地风来总吹散\若问何时方可止\泉边愚人愁绪添。(2)愚亭\醉翁饮酒醉翁亭\愚人持酒入愚亭\醉亭愚亭皆因景\醉人愚人皆因情\世人皆醉我独醒\天下皆浊我独清\人醉人愚不在酒\在乎心底之纯真。(3)愚溪\雨打梧桐声声响\风吹红叶阵阵香\浪来浪落浪来往\溪流东逝消时光\三分无奈四分凉\酒入愁肠更惆怅\我情如此梦如斯\独自彷徨向何方?(4)愚池\春水潺潺无漪澜\愁心淡淡无羁绊\何时死灰亦复然\春水愁心皆期盼。

两位同学分别用五言和七言古诗格式补写出了各自心中的“八愚诗”,既体现了“愚岛”、“愚丘”、“愚亭”、“愚堂”、“愚泉”、“愚溪”、“愚池”这些小标题特有的意蕴,又抒发了柳宗元此时的隐逸情怀和傲世情怀。从来都是学古诗、背古诗,没想到今天还能亲手写出古诗,对汉字进行这样的排列组合就能创作出这样有模有样的“古诗”,这是同学们没有想到的。于是乎,古诗文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变得很亲近很可爱了。

3 赋的仿写、创作

有了对联、古诗的创作实践,学生喜欢上了含蓄蕴藉,高贵典雅、音韵和谐的古代诗化语言,进而在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勃的《藤王阁序》后,又出现了一个创作赋的高潮。他们创作的《沙湖赋》、《金水园赋》、《苏峪口赋》、《崆峒山赋》等,或描绘景物,或抒写情思,或刻画人物,或自嘲自谑,都文从字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尤其是陆雅文的《学生赋》,更是挥洒自如,诙谐幽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下面是陆雅文同学创作的《学生赋》。

时维五月,序属三夏。雨水多而酷暑现,草透碧而水漪涟。轻漫步于走廊,访风景于校园;喧闹之声,上出重霄;雷人之语,石破天惊。虽教室枯燥,然课间活范;虽作业苦闷,然课余甚欢。

探究苦闷之因,原于考试作难。书如山,题如海,求学之舟哪里摆?分依旧,人空瘦,只见骨头不见肉。试卷与作业齐飞,眼圈共黑板一色。铃声唱晚,终于回家吃饭;吃完再学,苦熬又到深夜夜。

分析快乐之由,皆因忙里偷闲。网上聊而游戏多,球技高而小说美。猫步停,速凌琼斯之步;网上行,光照黑暗之区。穷睇眄于校园,极娱暇于操场。考试难过,谁悲失手之人?捧书苦读,尽是优秀学者。

赋中的“试卷与作业齐飞,眼圈共黑板一色。”这一仿句是同学们高中生的真实写照,深受同学们喜爱,一时间成了人人传诵的佳句。

4 案例引发的思考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生学习、鉴赏、背诵古诗文。说明我们有一个共识:古诗文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绝不能丢掉了它,丢掉了古诗文,学生的语言就缺乏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就像严重却钙的骨骼一样脆弱不堪。余光中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

长期以来,我们引导学生更多的以诵读和分析鉴赏的方式去学习,很少让学生模仿写作,更不敢让学生尝试着用“旧瓶装新酒”,其结果使学生一方面觉得神秘而高不可攀;另一方面因枯燥无用而厌学。

案例使我认识到,对古诗文的学习只要转换一个角度,只要给今天的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才情的机会,既是给他们戴上古诗文的“脚镣”,他们也会像古人那样舞文弄墨、咬文嚼字、吟诗作对,尽情挥洒,跳出优美的舞姿。古老的文字,古旧的艺术形式同样会激发出他们旺盛的创作欲望,会点燃他们旺盛的语言创新之火。

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仿写与创作是必要的。

推荐访问:之火 点燃 语言 创新 古诗文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