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与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划时代的改革里程与改革举措,以及由此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关键词: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回顾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08)03-0010-03
A Magnificent Era: Reviews on the 30-Year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WANG Gen-shun
(School o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reviews the process of reforms in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thoroughlyand introduce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the end of 1970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reform; review
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高等理科教育则是评价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理科是关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是科学创新的源泉,技术革新的温床。高等理科教育是造就科学家的摇篮,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因此,理科在高等学校各学科中居于基础地位、核心地位。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高等理科教育一直引领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和方向。30年高等理科教育所实施的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思想与策略,印记了时代精神。回顾与总结高等理科教育30年的改革与发展,对未来我国科技发展、教育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都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理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高等理科教育亦获得新生,20世纪50年代初以苏联为蓝本建立的专才理科教育体系,又得以延续,并且还有了新发展。“文革”10年所造成的理科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事业与高等教育发展。社会对理科人才的急需,形成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高等学校理科专业布点像雨后春笋般急剧增加,理科招生和在校学生数很快达到历史最高峰。到1984年,全国49所综合大学和72所工、农、医科院校共设立了198个理科专业点,全国共设92种理科专业,年招生量达到2.3万人左右。理科专业数是50年代的5.75倍,年招生学生为50年代初期的5倍。1979年至1990年共培养了理科本专科毕业生24.21万人,为新中国建立前20年的15倍多,为1949至1965年17年的2倍多。特别是80年代培养的大量具有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水平的理科人才,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弥补“文革”10年造成的人才短缺均做出了巨大成绩。
理科人才过剩从1985年开始出现,初期是结构性人才过剩,到80年代后期理科毕业生结构性过剩与数量过剩同时出现。理科毕业生的分配成了综合大学,特别是委属综合大学的主要问题。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第一次困惑与挑战。
造成这一困惑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性。80年代初理科毕业生去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考研的比例为75%,随着这些部门需求的饱和,80年代中期开始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而到厂矿企业等实际部门工作的理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到1989年达到37%。社会需求变了,而培养目标没有变,造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80年代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经济体制转轨是造成理科人才结构性过剩的最主要因素。从80年代中期开始,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经济模式亦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社会对理科人才呈现多类型化、多规格化、多层次化趋势,尤其是应用性、复合性和技术性人才为社会所迫切需求,而传统单一的理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之相悖。经济发展越快,矛盾越突出,使理科人才,特别是基础性学科的人才过剩更为突出。
二是多层次、多形式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是造成理科人才数量过剩的重要因素。传统意义上,理科人才只有在重点综合大学设专业培养。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高等学校自主权的日益扩大,重点综合大学受到地方综合大学、工农医科院校和师范院校理科专业的强大冲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冲击,1985-1988年间理科硕士研究生的年招生数量已经达到50年代理科本科生的年招生量。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需求的理科人才,逐渐由研究生来补充。
三是我国高等理科院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滞后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70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引起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大变革。70年代的世界性教育改革与大学课程改革浪潮,我们没有赶上。80年代初,甚至到8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学校只是在恢复50年代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略有所发展。专业结构不合理,新兴学科专业、边缘交叉学科专业与应用技术性学科专业偏少的状况没有根本性转变,与社会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课程体系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更加严重。它不仅是理科教育的问题,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积累问题的爆发。
二、1990年“理科兰州会议”的里程碑意义
理科人才过剩不仅影响就业,而且又影响到招生。80年代中后期,优秀高中毕业生大多数报考了计算机及应用性理科等热门专业,数、理、化、生、天、地等基础学科受到冷落,情况十分严峻,它直接影响到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与科学人才培养。这些问题很快引起我国科学界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国家教委从1998年开始,用了近2年时间,对我国理科人才使用状况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空前大规模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于1999年7月25-30日在兰州召开了“全国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谈会”(简称“理科兰州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年来高等理科教育的历史经验,分析研究了我国高等理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高等理科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科技与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讨论了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理科教育的方针、任务,交流了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情况,讨论修改了《关于深化改革高等理科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目标:到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面向21世纪的水平较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理科教育体系。
二是基本任务:发展少而精、高层次的基础学科,在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和少数全国重点理工科大学中,选择一批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基础学科专业点,逐步将其建成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基地。
三是改造重点:把多数理科毕业生培养成适应实际应用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应用性人才。
自此以后,由理科教育引发的这场波澜壮阔的教育大改革涉及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延续至今日。
三、跨世纪的重大改革举措
1.重新调整了理科人才培养目标
各理科院校在调研基础上,依据社会需求,首先对延续了近40年的理科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北京大学的理科教学计划把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为“从事××学科有关的科研、教学和实际(或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拓宽了专业适应性;南京大学理科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教学、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人才;浙江大学理科培养目标调整为:既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有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分析测试能力的理科人才;兰州大学理科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工作者;辽宁大学理科培养目标调整为:理科教育要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教学和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共同点,就是在原有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和理论性人才的同时,拓宽专业面与调整培养规格,加强了理科应用性人才培养,从面向研究机构为主转为面向基层。
2.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理科基地
“理科兰州会议”以后,在苏步青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导下,国家立专项经费,建立理科基地,以保护我国基础学科走出困境。先后分三批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等基础学科建立了83个“国家理科基地”。“基地”建设是我国保护和发展基础学科的一项重大举措,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功的。“理科基地”建设模式后来推广到工、农、医乃至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以“基地”为依托而进行的基础理论性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范式,辐射到各学科领域,在世界上亦产生了重要影响。“基地”建设不仅很快使理科走出了低谷,而且这83个国家理科基地经过近30年建设,国家和学校共投入数十亿元专项建设经费,彻底改善了理科办学条件。这些“基地”已成为目前我国最好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研中心,并且辐射与带动了一大批应用性学科。“基地”已成为我国同类学科中最好的专业,完成了从保护走向辉煌的历史使命。
3.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中国高教学会周远清会长撰文指出,1990年理科兰州会议以后,高等理科教育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尤其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虽然这种改革过去也在进行,但“理科兰州会议”在国家层面,从政策上和理论上正式提出和规范了“基础理论性”与“应用性”两类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模式。周远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是近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最大成绩。尤其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应用性学科发展空间,并从理科扩展与渗透到了其他学科。
4.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针对理科教学内容落后、课程体系陈旧的问题,1992年底国家教委下达了《关于下发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教学研究计划项目及经费安排的通知》,安排了45个教学研究项目,50万元研究经费,其中主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项目,1994年理科青岛会议后,印发了《关于制定和实施“高等理科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的通知》。这项作为20世纪90年代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第三大举措,确实在高等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并传向世界。不仅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同时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热烈欢迎。最终这项工程以《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规划》的方式,拓展到整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领域,并配套立项了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计划与教师培训计划等工程。经过10多年建设与实施,不仅使理科课程与教材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也大大加快了其他学科课程与教材的现代化步伐。
30年来我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不仅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而且改革是全方位的。它以21世纪科技发展、社会需求为目标,重新明确了高等理科教育的双重任务,提出了高等理科教育新的发展目标,确立了理科人才的特点,提出并区分了基础与应用两种不同理科专业类型,实践了基础理论性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特别是“理科基地”的建设与推广,不仅使我国高等理科教育获得空前繁荣与发展,而且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仅建立了一个适应时代发展、体系完善的高等理科体系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而且还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这30年是我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波澜壮阔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王根顺,李发伸. 高等理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映洲. 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发展综述[J]. 高等理科教育,2003(1).
[3]王义遒. 适应新形势,开创高等理科教育研究新局面[J]. 高等理科教育,2004(1).
[4]周远清. 建设高水平的高等理科教育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2004(5).
收稿日期:2008-05-05
作者简介:王根顺,1951年生,男,甘肃秦安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推荐访问: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