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术的探讨,,人生的启迪

学术的探讨,,人生的启迪

发布时间:2022-11-05 10:5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一说起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耀华教授,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很少有不认识他或没有读过他书的。熟悉他的人,对其扎实的学术功底、谦和的为人、敬业的态度和丰硕的学术成果都留有深刻的记忆。我作为他的学生,经常被他深厚的学识、睿智的思辨和朴实的语言深深地打动。2011年3月7日,我记录下了王耀华老师一堂民族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现在整理呈现给各位读者,试图与大家分享一下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学术探讨过程中带给我们的一些人生启迪。

上课时间:2011年3月7日上午10点

地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办公室

授课对象:2010级民族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名称:民族音乐学概论

耀华老师:各位同学,课前要求大家阅读一些《民族音乐学》相关的论文,并对该课程的学习进行一些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下面请大家把所思考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甲:老师,我在阅读您的论文集《乐韵寻踪》中,对文集的第一篇文章《冲绳复合艺能文化与中流三弦音乐之比较研究》理解还是有些疑惑,您能谈谈您这篇文章的主导思想吗?

耀华老师:这篇论文其主要谈的是音乐文化的研究方法。因为每一个地区音乐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这一地区音乐文化的时候就要注意它的复合性,要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地综合研究。所谓多视角研究就是对地域空间而言,应当把某一地区置于一个比该地区更大的空间或整个世界的大范围之中去研究,比如文章中提到的冲绳音乐文化艺能的形成,就受到了中国音乐文化、日本本土文化和冲绳土著文化的影响,甚至有战后美国文化的影响,它现有的形式是多种文化共同影响产生的一个综合的复合体。所谓多层次研究,主要是指各历史时期的时间层次,我试图从冲绳现有音乐文化这一综合体中去找寻最初的影响因素,去分析他本土音乐中哪些是来自民间的,哪些是来自官方的。如果其中有些音乐文化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演变过来的,那么又要分析是受哪个时期影响,是明代传播来的,还是清代或者其他时期传播来的,其中有何历史根据。所谓多学科研究,就是指研究过程中要把音乐置于文化中,借助于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以更准确地把握音乐艺术因素的特征和地位。

学生乙:王老师,我总觉得研究生期间的事情很多,有很多专业书要看,还有很多论文要去读,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在短短的三年内,我们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怎么面对浩瀚的学习资料?怎样开始做学问?

耀华老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是想,你现在只能够饭一口口地吃,事情一件件地去做,不要乱了自己的方寸,该看的书还是看,在看的同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进行研究。

按我的理解,学习做学问有这样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我称之为“直线型”的,也就是“按部就班”型。这一类型的人从小开始除了认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外,还能坚持学习一门专业知识,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以后,各方面的基础十分牢固,在此基础上开始自己的学问就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一类型的人必须要有较好的外部条件,要有较好的专业老师来引导,从小就要接受好的训练。第二种类型我称之为“钻深井型”的,就是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深挖。这一类型人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找准自己的兴趣点,而且要持之以恒地对这一“兴趣点”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三种类型我称之为“滚雪球”型的,即先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弄清楚这个问题后再去找另一个新的感兴趣问题来充实自己,这样一个个的问题去攻克,一点点的知识去积累,就像是在“滚雪球”,我自己就是用的这种办法,我又叫这种方法为“同心圆”扩展发展法。

我做学问是从福建音乐研究开始的,首先学习的是福建省的歌仔戏,一接触这一剧种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花了两年的时间对它进行了研究和学习,基本掌握了这一剧种的规律和特点,并且形成了对这一剧种的自己认识,从而产生了我的第一篇论文。接下来我又开始学习和研究福建的莆仙戏、南音等其它剧种,完成了福建地区五个代表剧种的研究后,我又对中国音乐理论开始感兴趣,又到中国音乐研究所学习宫调理论。8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成为中国解放后第一个去日本进行音乐学习和研究的成员,在日本学习期间,中日音乐的比较和冲绳地区的三弦艺术又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日本的几年,学习了冲绳三弦演奏,查阅了各种有关的音乐文献,理清了冲绳艺能“打花鼓”的历史脉络,这一贡献赢得了当地音乐界的高度赞誉,他们还给我颁发了“特殊贡献奖”。

建立与日本音乐家的友谊和做好资料收集是我十分重视的工作,我回国时纸质资料就有四百多公斤,这为我以后工作带来很多的方便。因此,我建议大家在看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来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完全掌握相关的知识后提出自己认识和看法,形成新的观点。

我这里还有两个感想,可以帮助大家以后的学习。第一,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应当把他做好。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第二,要树立“学问生产力”的观点,这一点十分重要,所谓“学问生产力”就是说要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尽早地转化为“生产力”。有的人善于总结,善于思考,看完一本书以后,可以思考别人没有思考过的东西,发现文章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新价值,我们就说他把学问转化成“生产力”了。相反,我们很多同学只停留在知识的吸收,不注重思考,不注重创新,我认为他们没有及时地把学问转化为“生产力”。要善于总结,及时总结,有人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我还想再补充说一句,那就是“有想法不要轻易放弃。”每一个人要善于抓住瞬间的灵光,不要轻易让你的灵感在不经意之间溜走。

学生丙:现在一些宗教音乐因其音乐的特殊性往往成为民族音乐学家的研究对象。我想,宗教在一定意义上是唯心的,而我们所提倡和信仰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就象于润洋老师说过“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足点”,用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唯心主义的音乐文化,我认为是有些矛盾的。老师,怎样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唯心主义性质的宗教音乐呢?

耀华老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唯心主义性质的宗教音乐文化当然可以。唯物主义是一种方法,宗教音乐文化是研究对象,音乐学家用唯物观去研究宗教音乐,就是研究这种文化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对社会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宗教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一定历史时期,因受生产力条件的制约,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只能求助于神,求助于理想中的超自然力的结果。宗教是人类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宗教给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积极因素,比如,大多数宗教要求信徒向善,多做好事,做好人。对待个人的宗教信仰,我个人认为是不应该反对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有某一种信仰总比没有信仰要好。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无拘无束,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就会私欲膨胀,就会无法无天;相反,一个人心存信仰,就会心存约束,就会多一份实在,少一些空虚。当然,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学生,我还是希望大家信仰马克思主义,用我们的指导思想来指导自己。

学生丁:前一段时间我和师姐一起去河南做庙会调查,发现人们念诵经书、做各种法事是那样的虔诚,他们对神、对天的崇拜是那样的彻底,好象一切的美好寄托都在冥冥的神灵。我们这些唯物主义者要怎么去看待这一现象?

耀华老师:敬神灵是当地的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心理,我们应该正解地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崇拜天,崇拜地,崇拜神灵,推崇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不去信奉神灵,但应该对他们的信奉予以理解。我们可以对这些信奉进行一系列的学术研究,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去研究他们的心理,我们从事音乐学习的同学,可以通过观察各种仪式中发出的音响去分析他们的行为,再从各种音乐行为中去感受人们的文化观念。西方人类音乐学家认为:观念指导行为,行为产生音响,我们可以从这些庙会音乐进行一些逆向推理,也就是说从他们产生的音响形式,反向推导产生音响的行为,然后追溯形成这一行为的观念。这可以叫“逆向追踪”。

学生戌:我们去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当地艺人不愿意向我们提供相关资料,怎么办?

耀华老师:要看那是什么原因,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一丁点也不愿意透露,彻头彻尾的保守,那就没有办法。还有一种情况,有些艺人把某种文化技能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男不传女,甚至只传媳妇不传女儿,这时候要用真诚打动他,表明自己的愿望,与他做朋友,在不侵害艺人利益的前提下,得到他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里我还想说一点,供同学们参考。那就是不管你是音乐教育方向,还是民族音乐学方向的学生,一定要在音乐技能上有自己的某一方面的优势,比如某种器乐演奏、声乐演唱、钢琴演奏、理论作曲或曲式分析等,只有较好地掌握了某种专业技能,才会更好地了解音乐的本体,只有掌握了音乐的本体才会更深层次地谈音乐文化,有了音乐本体知识和相关的音乐文化,才能从事音乐教育。 “不通艺业,莫谈音乐。不通艺业,莫谈艺。”

以上所述就是这堂课的真实记录。这堂课以老师解答学生问题、师生间相互问答的形式进行,因为学生人数比较多,问题都是不同的学生提出来的,所以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不大,问题之间不会有多少逻辑性。然而我们可以透过老师对每个问题的回答,感受到老师深邃的学术观点和精辟的人生理念。细细品来,可以获得以下一些启迪:

启迪一: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老师精彩的学术道路和他丰硕的学术成果告诉我们,只有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人生才会灿烂,心地才会纯洁,道路才会平坦。学问不是一蹴而就,不是“快餐文化”。“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做人、做事都是这样。

启迪二:做学问要有宽阔的胸怀,长远的目光。王老师在日本学习期间,不只是学习和索取,还能潜心冲绳“打花鼓”的研究,为他文化做出突破性的贡献,赢得冲绳人民的感激和赞誉,这种做法正体现了一个中国学者的宽阔胸怀。为建立与日本朋友的友谊和收集日本音乐资料,老师花去了所有的积蓄,回国时带回的不是个人的钱财,而是浓浓的友谊和沉甸甸的学术资料,只有具备长远目光的人,才会有这么大气的行为。

启迪三:尊重他人,才会受人尊重。老师在谈到如何看待农村“敬神灵”活动和田野调中如何处理采访对象的保守时,强调正确理解他人,理解他人的思想观念,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只有充分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理解,才会被别人尊重。

启迪四: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高楼万丈平地起,老师以他自身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告诉我们,学问要一个一个地去完成,再高深的学问也要一步步地去做,没有平时的积累,就不会有伟大的成就。

启迪五:不通艺业,莫谈艺。扎实的学术功底、精通的专业知识是别人信服的前提和基础,学术的道路上来不得半点虚假。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建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