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针对目前亳州旅游业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提出以文化旅游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对亳州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分析;等级分析;亳州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12-03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增多,交通和通讯技术不断进步,遍及全球的大众化旅游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化旅游的浪潮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旅游活动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着集观光、度假、商务、考察、求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发展[1]。文化旅游是近年来旅游的热点,成为旅游中的重头戏和必备品。文化旅游地出现与游客需求地转变密切相关。关于文化旅游的概念,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2]。作为旅游文化范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地发展和繁荣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3]。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一座具有3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和传承深厚的灿烂文化,使得亳州的文化旅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然而,自2000年建立地级亳州市以来,亳州文化旅游业地发展相对于周边其他地市较为滞后。目前亳州的文化旅游业仍处于文化厚、发掘浅、资源优、产品弱的尴尬现状[4,6]。
2 亳州文化旅游相关研究
尽管国内外对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文化旅游业尚属新兴产业,地域性很强,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不同,发展旅游业的主客观条件也不同,因此,研究和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和差异性。从目前情况看,文化旅游研究主要分为学术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区域性文化旅游的内涵和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及服务,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如何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国外把对文化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放在了文化旅游业的第一的地位,这种注重社会效益的举措恰恰为旅游业地发展提供了优质长久的文化旅游资源。亳州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文化旅游的研究起步更晚,国内外对于亳州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因此,有必要深度挖掘亳州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旅游发展缓慢的根源和制约旅游发展的因素,把文化作为亳州旅游业的灵魂,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和对策,用以发展文化旅游业,借文化之力振兴旅游,提升亳州的旅游经济[7,9]。
3 亳州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亳州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涡河之滨,正处于古时南北文化(商楚文化)融合和碰撞的结合部。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在文化形态上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民族文化特征,折射着这一地域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深层结构,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特征、文化传承和人为理念[10]。亳州的历史文化主要有史前文化、老庄道家文化、三国文化、帝都文化、中医药文化和明清商业文化等。
亳州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史前文化为代表的有“中国原始第一村”之称的尉迟寺遗址,表明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类部落氏族。亳州曾为商汤都城、三国曹魏陪都(魏文帝皇初二年被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城并称为五都)和元末红巾军韩林儿龙凤政权的都城,因而,亳州又有“三朝古都”之称,有着明显的帝都文化的印记。这里钟灵毓秀,地杰人灵,哺育出了众多名扬天下的人物,可谓英才辈出。著名哲学家老子、一代圣贤庄子、魏武帝曹操、神医华佗、巾帼英雄花木兰、道教宗师陈抟、诗人李绅、画家曹霸、捻军首领张乐行等都出生于亳州。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和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亳州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物资源。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占全省的1/3。资源类型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剧种等。谯城区的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华祖庵、曹氏宗族墓群、道德中宫、汤王陵、薛阁塔,蒙城县的尉迟寺遗址、万佛塔、文庙、庄子祠,涡阳县的太清宫、范蠡墓、张乐行故居及捻军起义旧址,利辛县的伍奢冢、纪家塔等,遍布于亳州的各个县区;老城区的古街巷明清风貌、钱庄、会馆依然存在。2006年,华佗“五禽戏”、亳州“二夹弦”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二夹弦”被国务院批准为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老子传说故事”被国务院批准为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处处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亳州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黄山秀美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在安徽省旅游界素有“南黄山,北亳州”的说法。
4 亳州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4.1 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亳州悠久的历史,荟萃的人文,积淀出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数量多、类型全,使亳州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旅游资源。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3)作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11],亳州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类型(见图1)。
图1 亳州景观分布略图
(1)水域风光类。如涡河景观带、茨淮新河白鹭洲、西淝河蝴蝶泉等。
2010年8月
绿 色 科 技
第8期
(2)生物景观类。如白芍、牡丹、桐花、古银杏树等。
(3)古迹和建筑类。如尉迟寺遗址、花戏楼、地下运兵道、道德中宫、曹操宗族墓群、如南京巷钱庄、辉山烈士陵园、华祖庵、江宁会馆、文庙、万佛塔、纪家塔、白衣律院等。
(4)消闲求知健身类。如曹氏公园、二夹弦剧团、剪纸学会、五禽戏协会和一年一度的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等。
(5)购物类。如中药材大市场等著名店铺,薛阁古庙会、城隍高跷鬼会等特色庙会,亳花粉、亳菊、铜关粉皮、五洲牛肉等著名特产。
4.2 文化旅游资源等级分析
亳州是三朝古都、中华药都,人文景观资源极为丰富。实体资源中以古迹和建筑类居多,161个旅游资源实体可划分为25小类基本类型,占全国拥有类型(74种)的33.78%,其中人文旅游资源20种,占全国拥有类型(34种)的58.82%,亳州旅游资源的丰富度之高,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根据国家规范的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指标[12],从表1可以看出,亳州的人文旅游资源拥有特品级旅游资源(2处)、优良级旅游资源(25处)和普通级旅游资源(20处)。亳州市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下辖的涡阳、蒙城两县也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亳州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1996年亳州入选“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表1 亳州主要人文旅游资源等级表
等级旅游资源名称数量
特品级旅游资源尉迟寺遗址、曹操地下运兵道2
优良级旅游资源花戏楼、南京巷钱庄、北关老街、文庙、道德中宫、万佛塔等25
普通级旅游资源白衣律院、木兰祠、魏武故里、清真寺、曹操像、八角台等20
表2 亳州市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序号名称级别公布时间位置
1花戏楼国家级1998.1亳州市咸凝街
2亳州古地道国家级2001.6亳州市老城内
3曹氏家族墓群国家级2001.6亳州市魏武大道
4尉迟寺遗址国家级2001.6蒙城县许瞳镇
5万佛塔国家级2006.5蒙城县城关
6汤王墓省级1981.9亳州市谯陵北路
7明王台省级1981.9亳州市大有街
8钓鱼台遗址省级1981.9谯城区沙土镇
9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旧址省 级1981.9涡阳县新兴集
10张乐行故居省级1981.9涡阳县张老家
11捻军会盟旧址省级1981.9涡阳县城关镇
12华祖庵省级1981.9亳州市永安街
13道德中宫省级1998.5亳州市老子殿街
14江宁会馆省级1998.5亳州市古泉路
15付庄遗址省级1998.5谯城区花戏楼办事处
16青风岭遗址省级1998.5谯城区城父镇
17薛阁塔省级1998.5亳州市薛阁路
18南京巷钱庄省级1998.5亳州市南京巷
19古井及窖池省级1998.5谯城区古井镇
20老君殿遗址省级1998.5涡阳县闸北镇
21蒙城文庙省级1998.5蒙城县新城路
22涡阳北平城遗址省级2004.11涡阳县曹氏镇
23伍奢冢遗址省级2004.11利辛县孙庙乡
亳州人文荟萃,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自3700年前“商都于亳”开始,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古代文化,为古城亳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共有4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超过100余处(见表2)。
除了上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之外,黄河沙、淮河风和涡河水共同滋养形成的亳州内涵丰富的道家思想、建安文学、诗词文化、中医药文化、民俗文化和酒文化也极具典型。安徽文化主要三大流派 之一的建安文化就孕育于古老的亳州大地上,也是品位较高的文化旅游资源。
5 结语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前提,是保证旅游供给、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亳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和等级的分类,通过全面梳理,确定其质量水平,可以使人们对亳州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清晰直观的认识,对亳州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地评价,可以使亳州文化旅游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明朗化,从而拟定亳州在未来旅游发展中旅游资源结构和开发计划。同时,将亳州做为样本,分析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为全国与亳州相近或相似的文化积淀深厚而旅游经济却相对落后的城市或地区提供旅游发展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田 里.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 姚 辉.文化旅游:震后四川旅游业发展的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184.
[3] 金 岩,宋永生,杨 欢.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1):102.
[4] 朱明光,陈 昉.亳州旅游“风生水起”现波澜[N].亳州报,2008-4-25(3).
[5] 王治平,吴小勤.亳州古城特色及保护利用规划[J].城市规划,1990(5):52~55.
[6] 段 丽.亳州城中话会馆[J].寻根,2006(2):76~80.
[7] 薛华菊,方成江.亳州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3):63~66.
[8] 胡厚国.亳州市城市定位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7(3):26~28.
[9] 刘月荣.现行的休假制度对亳州旅游业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119~120.
[10] 李建忠.古韵亳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11] 郭来喜,吴必虎.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3):294~301.
[1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