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学精神成就最出色CEO

文学精神成就最出色CEO

发布时间:2022-11-05 13: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创业家天生是“论述框架”破坏者

从事金融、营销、服务这些行业的人,如想提升,必须读很多的财经、管理类书籍,年年岁岁,家里定会堆满这一类中外著作。

如今回想起来,这么多年来用心地阅读了如此多的财经企管书籍,竟然有一种“投入与收获不成比例”之感。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这些应时的财经书多半不耐久读,许多出版时号称的“最新观点”,不是被时间推翻,就是后来被另一个“更新观点”取代。其次,它们为了抢占市场商机,多半突出业界的某一个流行议题,结果事后当然就看出了它的不足。第三,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它们读起来多半毫无感情上的共鸣,好像感冒吃阿司匹林一样,每个人只要吞上一颗商业“处方”,不管哪个国家哪个公司,似乎都有效。但每一个企业家思考的方式相同吗?每个人自我选择的创业价值相同吗?

在美国或欧洲流行的商业概念,到了中国可能完全水土不服。

普天之下,有哪个著名创业家是因为看了财经书而创业成功的?至少,我没有找到。

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则有关比尔·盖茨读书的报道,这位曾经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的富豪居然是一位不读财经书的CEO,他唯一看的、勉强算得上的财经类书,是一本由上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传奇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ne Jr.)在1964年出版的传记,名叫《我在通用的那些日子》(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

盖茨不读财经书,显然是成为优秀经营者的重要原因之一,起码他可以省下很多的时间,把心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务上。此外,别忘了,他也是两本畅销书的作者:《未来之路》和《未来时速》,他对于出版市场旧酒装新瓶、追求盈利增长的手法应该知之甚详。

但最直白的话,还是他所说的:创业家哪有看财经书而创业成功的?创业家一定是根据自己的梦想、市场的欲望、技术的能力、资源的多寡来判断出手的时机,抉择产品的开发,创业家天生就是出版物“论述框架“的破坏者。

绝世CEO的文学需求

盖茨本人的创业史其实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第一次写个人电脑的DOS操作系统(Windows前身)时,市面上哪有财经、技术书籍预言PC会有一天取代大型主机。他推出游戏机,开软件公司涉足硬件产业先河,也没有哪一个财经书籍作者敢事先对他指点迷津。

既然“微软下一步怎么走”都没有人可以想,没有人有能力分析、推测,那盖茨何必去看这些财经、技术书。

这么说,我们今天起就不必看书了吗?那也未必,盖茨摆在床前案头的那本《我在通用的那些日子》,就透露了一丝可让出版社喘口气的信息——即便绝世CEO,也有寻找启蒙导师(mentor)的时候。

每一位经营者总会碰到指责、落寞、彷徨的时刻,他们在疗伤时总希望有人可以给予启示,这答案未必是一个公式、概念,但却很可能是勇气、果敢、智慧、坚持、自省……而启蒙老师正可以用己身的经历,鼓舞或开示这样的阅读者。翻翻《我在通用的那些日子》,艾尔弗雷德·斯隆以一个外人之身(通用并非他创立,而是Durant家族),对内要改革尾大不掉的传统架构、抢救急速失血的财务缺口,对外要和当时推出T型国民车而红透半边天的福特汽车殊死竞争,他如果没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如何撑过漫漫长日?事实证明,斯隆果真成为一代枭雄,不仅他导入的“公司部门制”被写入20世纪每一本企管教科书,麻省理工学院(MIT)用他的名字成立管理学院,他发扬Durant未竟全功的“多品牌车型”(由雪佛兰到别克)营销模式,也把福特的“铁血长城”击溃。这样一位人物的故事,不是和盖茨后来做的事很像吗?“用一种理性、积极的方式,将他(斯隆)竞争的理念全部模块化,读来令人振奋”,难怪盖茨大方允许出版商在《我在通用的那些日子》这本书的1990年版封面上,用他的评语来大做广告。

最出色CEO善于吸收文学养分

过去职场认为读文学书是浪费时间,盖茨的例子显示:读企业家传记比读一般的管理书受用。

放眼目前世界最出色的CEO,都是吸收文学养分的高手。比如“半导体教父”、Intel创始人之一安德鲁·葛洛夫,他的匈牙利、犹太血统注定他是伤痕文学的热心读者,也难怪他会想出“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唯被迫害妄想者得以幸存)这样的书名(中文书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曾任惠普公司CEO的卡莉?菲奥莉娜,大学念的是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当年她执笔的“擦亮惠普老灵魂”就职信,就比老掉牙的“告员工书”要扣人心弦得多。

在商业社会里,除读传记外,还该读文学。特别是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时期,企业家更应该通过文学来提升自己,才能进入知识经济的海洋,和国际大公司竞争。这个道理其实简单无比:在制造业领域里,讲究逻辑的科学知识当然是显学,因为它直接左右成本和技术水准;但是在服务的领域中,你要获得消费者认同,靠的却常是一种依赖诉诸情感(或好感)的非逻辑、非线性知识,苹果为什么这么火?恐怕乔布斯不是靠着读企管书或电磁学弄出来的,而哪种类型书最能直接沟通人类普遍的情感、又彰显各地文化个性?当然是文学。

当我们要把产品卖到中南美洲,你不妨看一下马奎兹的小说,就知道“硬件的个性”比“硬件的价格”更重要;要打开欧洲市场,先读读卡谬、卡夫卡或君特·格拉斯的作品,也或可了解那块大陆的文化其实来自好几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是某一个经营策略就可通吃的;至于最难打入的日本市场,村上春树的小说总该看看吧,他的那本《日出国的工厂》既是文学,又是田野企管书的有趣混合,要不然的话,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的小说读一读,你也可知日本人对细节和得体服务的苛求,自古皆然。

读文学书的最大好处,就是它们皆由人性出发,兼及文化的绚丽多彩,可不时充当经营者启蒙导师的角色。

当文学与科技相遇……

文学之美,在文辞、在意境。当文学与科技相遇的时候,经典作品不会寂寞。

中国科技新闻协会副理事长赵致真说过,如果没有牛顿,人类仍然会或迟或早发现三大运动定律,但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我们却永远不会有《哈姆雷特》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确是一种不断接力的群体事业,而文学则是独辟蹊径的个人劳动。然而,人类世界的面貌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却是科学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文学写出来的。科学的发展不但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还从根本上重塑我们心目中的世界图像,扭转我们的哲学观念,决定我们如何思考和感觉。

因此,科学也是文化的基石。如果抽掉科学,人类文明大概不会剩下很多了。考察文学与科学的关系,要将它们放到历史的坐标和世界的象限中;“文学不知道科学在做什么”的怪现状看来需要起点变化;成功的科普作品不但能让一般人了然于心,也能让专家获益匪浅;文学和科普队伍都需要改变结构,加入一批才兼文理的新锐和先锋。

推荐访问:最出色 成就 精神 文学 CEO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