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从《巨流河》看中国现代教育的两个范本

从《巨流河》看中国现代教育的两个范本

发布时间:2022-11-05 15:55: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现代中国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也创造了一段惊天动地、震撼世界的抗战教育史。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动乱岁月里,由齐世英先生创办的东北中山中学和张伯苓校长创办的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以其崇高的教育理想,艰苦卓绝的办学经历,伟大的办学成就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两个杰出范本。本文借助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对这两个范本的介绍,展示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段最崇高、最原始的教育生态,以期引发对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抗战时期;范本;生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 22-0108-03

2009年7月7日,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70多年之后,在台湾海峡的那边,一位85岁的老人,用五年时完成一部巨著《巨流河》,书一出版就引起巨大的轰动。截至2012年2月在台湾连续加印38次,每次一印完,即销售告罄。并在世界华人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时间全球华人争相阅读。2010年大陆三联书店推出中文简体版《巨流河》,在大陆也同样引起强烈反应,当年即被评为十大好书之一。2011年《巨流河》又推出日文版,在日本也好评如潮。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在世界华语地区、在台湾、在大陆如此受欢迎,包括在书中受谴责的日本,国民也对它津津乐道?2011年,笔者买来大陆出版的《巨流河》,后来又读到台湾“天下文化”书坊出版的《巨流河》。2013年齐邦媛先生出版《回澜——相逢巨流河》,书中收录世界各地读者读到《巨流河》后的评价,得获后,更是日夜捧读。每次启卷,都泪流满面。

《巨流河》带给我巨大的震撼,不仅是因为书中写出了从大陆流亡到台湾的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更重要的是透过齐邦媛先生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现代教育最成功的两个范本:一是抗战时期教育的典范——流亡中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二是日寇轰炸了天津南开中学以后,张伯苓先生在重庆沙坪坝办的南开中学。这两所学校的教育都是在战火中进行的,他们创造了后代教育永远无法超越的高度。而齐邦媛先生就是见证和接受这两所学校教育和学习的直接当事人。《巨流河》对它们有最原始的生态描写,是我们研究现代教育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啊,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两个范本:

一、齐邦媛与抗战时期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

说到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就要说到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1899~1987),字铁生,台湾民主派大佬,军政两界都喜欢称他“铁老”。铁老年轻时,真是“铁”啊!曾参与郭松龄兵谏张作霖,郭兵败被枪毙,他流亡逃命。后参加国民党,曾任中央政治委员会第6党部的秘书,部长是陈立夫。抗战时期担任嗣迁委员,主管战时军政转运工作。晚年又在台湾与雷震等人组织中国民主党未果,遭蒋介石开除党籍。

1934年,南京政府团拜时,齐世英结识了当时的行政院次长彭学沛,募得五万银洋,1934年3月26日在北平报国寺、应天府等地创设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招收2000名初一到高三的流亡学生,主要收容抗战入关之军政人员的子弟。

学校建制虽与一般中学相同,但管理却大不相同。学生全部在校住宿,每周除周日外均不放假,施行军事化管理,生活集体化,行动统一化,起居作息,上课温习均有章可循,纪律严明。从而形成了以校为家,视师长为父兄,视同学如手足,团结友爱,患难相助的良好校风。

从1936年开始,中山中学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流亡办学过程,先后流亡南京板桥镇,湖南境内的永丰镇,又由湘潭乘火车抵达桂林。后在一无撤离目标、二无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经桂林,徒步760里,历经27天到达广西宜山县怀远镇,1939年又进贵阳,穿遵义而入川,抵达重庆。其间,中山师生共5人殉难。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山中学,始终贯彻爱国主义的教育宗旨,坚持人本教育,成功地为祖国培育了众多的栋梁之材,后来他们中间很多人,成为了军政要员、业界精英,战斗英雄。这是一笔值得深入研究的财富。这个样本具有什么典型意义?留给我们教育人那些思考?

一是高水平的教学必须坚持自己的学科标准。中山中学始终坚持以文化知识教学为本,坚守严格的学科标准。齐邦媛说:中山中学流亡中,“颠沛流离有说不尽的苦难,但是不论什么时候,户内户外,能容纳数十人之处,就是老师上课的地方。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仪器和基本的设备同行。”在艰苦的流亡岁月中,学校的考试照样进行,入学、升学、毕业一点也不降低学业标准,令人震撼。

二是真正的学科教学一定重视做人教育。中山中学始终坚守民族大义,教育学生做人。流亡中他们一直高喊一个口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走到哪里,喊道哪里。老师除了教学科课程,最重要的还是教育学生做人,向学生传授献身与爱,教学生自尊与自信,教学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这种超乎寻常的历练中,把学生教育成可以真正为民族担纲的栋梁。随中山中学走完这段人生历程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都不可比拟的。

三是始终坚守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血脉。他们的校旗、校徽、校歌表现的均是不忘白山黑水这一主题。《校歌》:“白山高,黑水长。江山兮秀美,仇痛兮难忘。有子弟兮,锁尾流离,以爱国主义为归向……我来自北方兮回北方”坚定了大家抗日必胜的信心。他们的国文教材都是学校教师自编的,具有鲜明的传承母语文化特点,教给学生的是具有鲜明东北特色的母语文化。

四是利用广阔社会创设真正的生态课堂。例如,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把语言文本形式和文本意蕴与现实生活的底蕴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中山中学的老师把现实生活作为语文资源,创设生动的课堂,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走到哪里就把语文课上到哪里。九月他们从北京出发,国文教师郝泠若先生就写了《九月秋》用作教材:“我有恨,在九月秋。我有泪,向腹中流。我有仇,报仇!报仇!报仇!三千万同胞等我们救,千万方的失地等我们收。父母、兄弟、庐舍、田畴,不堪回首。说什么功名富贵,说什么好景难留,一切都非我所有,一切都非我所有。起来!起来!把敌人打退;起来!起来!把强盗赶走!”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怎能不让他们刻骨铭心。来到湖南郴州,看到郴江绕郴山的壮观景象,齐邦媛讲,语文老师就给学生讲秦少游的《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现实的情境、诗中的意境,高山流水,潇湘远去,千古痛下,令人腹坠。这样的教学是教室里的教学永远不可企及的。

五是重视文化实践,师生开展大量创作活动。中山中学常年开展壁报创作。西迁途中,鄂广居老师就在《中山周报》上作东北十二月风物画,每月一幅,壮绘家乡景物,以唤起学生对沦陷故土的思念。他们走到那里,就把他们的壁报办到那些,就把他们的思想和才华传播到哪里。这难道还不是人类最伟大的教育实践。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中山中学流亡办学的过程中,齐世英先生的家眷一直随中山中学前行。学校基本上是跟着齐先生走的,齐先生每次协调好党政军部门的转移后,一定要安排好中山中学的学生转移,直到看到学生全部安全撤离以后他才上车。也就是在这个途中,他的一个小女不幸罹难,妻子临产得了血崩之症,差点毙命。有一次,他的独子,齐邦媛的哥哥坐了公车,硬是被父亲赶了下来,当众痛批一顿。从此,他们全家没有任何一个人搞过一次特殊。这就是伟大的中山精神。

读到这里,不管什么人都会热泪满面。流亡的中山中学,不可重来,中山中学的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不可复制的高不可及的范本。

二、齐邦媛与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

如果说中山中学的流亡办学时期,年幼的齐邦媛还只是一个随行的见证者,那么,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教育,齐邦媛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享受者。齐邦媛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完整地读了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从一个升旗时一站就倒的弱女子,变成一个学校垒球队的一垒、戏剧社的主演、才华横溢的青年女子。高中毕业后,同时被武汉大学哲学系,西南联大外文系录取。后来成为世界级的大翻译家、大评论家、大教育家、大作家。凸显了南开中学的教育是中国最成功的基础教育。

上世纪初,张伯苓先生在天津办学,建成自成完整体系的南开学校。30年代,日本侵华日亟,张先生“为谋教育事业不因时局变化而中断”,预见地于1936年在重庆开设南渝中学。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南开津校被毁。1938年,南渝中学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从此,八年抗战期间,南开中学,一面躲日机的轰炸,一面办中国最成功的素质教育。教育了数万优秀青年,齐邦媛说:“几乎每个人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创造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诸多奇迹。

一是伟大的张伯苓校长。南开中学在沙坪坝办学八年,张伯苓校长驻在校内宿舍,每天早晨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见路旁读书的学生,就拍一下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的饱不饱?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中国不亡,有我!》,这样的校长怎能不办出世界一流的教育。

二是学生最喜欢的国文老师孟志荪。南开中学的教材六年十二册也全部是自编的。孟老师是主编,选文全部是优秀的文学精华,从先秦到民国,优秀的诗文、文化经典,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佳作。高二开诗选,高三开词选课。齐邦媛说:“孟老师讲课生动精彩,充满激情,任何人听他的课都会被他吸引,感情随他的指引而回荡起伏,进入唐宋诗文的境界,下课铃响后,才如梦初醒,回到现实。”

孟老师的教学注重创造情境,启发学生的性灵,培养学生的慧根,师生多以诗解诗,以文解文,很少做空洞的讲解。那时学生除参加考试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日日夜夜背诵诗词古文,读诗、背诗、写诗,师生应和酬唱。既培养了学生灵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原创精神,终身受益。

三是最严厉的考试制度。南开中学实现最严格的考试制度,考试成绩一律全校公布,不及格更是红榜张出,被称为“令人恐怖的红榜”。凡三分之一功课不及格者留级,二分之一功课不及格者退学,任何人说情都没用。这样的机制有谁敢不学。学生一边躲日机的轰炸,时刻有生命危险;一边书不离手,时刻准备下一场考试,真是感天动地。

四是最宽容的魏荣爵老师。一次毕业考试,有一位孟老师的国学得意弟子,41班的谢邦敏,物理试卷交了白卷,但她填词曰:“柳耆原非理组人。”物理教师魏荣爵评卷,题诗曰:“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后来谢同学上了西南联大法律系,毕业后在北大教书。如果老师一严,岂不棒杀了一个北大著名教授。这种宽容又怎么不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者。

五是最精彩的体育教学。南开中学的体育教学全国闻名,每天下午三点半,教室全部上锁,每个人必须到操场参加一种球队。那种锻炼教育人。齐邦媛说:“他在饱受嘲笑之后,发现自己事实上也是可以跑得很快的。”一个弱女子,一年后升为班队一垒手。她说:“一个骨瘦如柴的十五岁女孩,首次觉得人生活得真好,有了生存的自信。”

六是最震撼的辩论。南开中学组织有各种学生社团,辩论社是其中的一种。有一年辩论赛的题目就是“美国是否应该参战”,不久,果然珍珠港事变爆发。那时的学生眼界开阔,胸怀理想,不沉迷于自我盘算,自我享受。

七是敌机轰炸下的千人大合唱。南开中学组织有自己的合唱团,每天早晨练一个小时的歌曲,前方是临时搭建的舞台,后方是敌机轰炸留下的废墟,千人大合唱发出愤怒的呐喊。这样背景下的教育哪一个学生能忘。

八是学生自由的复习备考。到了高三,夏初季节,毕业以后,学校放假,大多数学生都留在学校作联考前的最后准备,学校没有任何补习,老师都放假离校。但学生一切规矩照旧,这是最高素质的回报。

凭着这种教育,当时的南开中学按照齐邦媛的话说,培养了“大使十多人,部长四五人,学者名流数以千计”。实在令人震撼。南开模式难道不值得现代教育人认真研究。

读完《巨流河》,我分明地感觉到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中国教育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奇迹,应该永载史册,我们这些当代教育人更应该深入思考教育本质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齐邦媛.巨流河[M].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7.

[2]齐邦媛.回澜——相逢巨流河[M].台湾:天下远见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1.

(编辑:赵悦)

推荐访问:巨流 范本 现代教育 看中 两个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