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体育文化研究30年述评

我国体育文化研究30年述评

发布时间:2022-11-05 16:50:06 来源:网友投稿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深刻反映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且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民族凝聚力和精神状态的标志。进入新世纪后,体育文化作为人们生活的必然需求,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赋予了崇高的使命。体育文化的普及、提升、发展,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旺。[2]

本文简要回顾30年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相关文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期刊论文等研究成果,对体育文化不同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归纳、评析,以期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2、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2.1、研究历程分析

我国体育文化的科学研究与我国成功申办和举办奥运会的发展历程是紧密相关的,其文献数量的发展与变化正好说明了这一发展轨迹①(详见图1)。

图1 体育文化文献数量年度统计图(1980—2010年)

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应该追溯到八十年代,如周西宽1986年11月在成都体育学院编的全国体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部分论登载的《体育文化研究与体育观念的更新》一文[],距今近30年。之后韩丹在1990年第2期体育与科学发表了《人体文化初论》一文;陈辽在体育与科学1990年第3期发表了《我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一文;冯之浚在1990年第一期体育与科学发表《体育文化纵横谈》等一系列的成果开启了我国体育文化的研究。

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体育文化研究逐年增加,根据图1文献数量统计量来看,2001年30篇、2002年42篇、2004年65篇、、2005年93篇。2008年达到顶峰即267篇,奥运会后的2009年和2010年文献数量也保持在了240篇左右。说明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我国体育文化研究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2.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文化课题分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经查询,从2000年到2010年共有26项体育文化研究课题,详见表1。

表1可看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涉及“体育文化”课题的负责人都来自于高校体育院系,说明了我国最高级别的体育文化科学研究目前获得了体育学界的高度关注。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个方面: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题研究(该方向的研究达到16项之多),主要是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体育多元化发展研究等;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究;3)都市社会阶层休闲体育文化模式及其发展对策研究;4)体育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研究;5)民族体育跨文化研究等几个领域。

3、我国体育文化研究几个领域述评

3.1、关于体育文化概念界定的研究

30年来国内学界对体育文化的界定也多达几十种,以下列举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文化概念。如冯胜刚认为“体育文化是人类在所有的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等层面,在理论认识、方法手段、技能技术等层面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3];易剑东在《体育文化学》中论述:“体育文化是一种利用身体活动以改善人类身体素质、追求精神自由的实践活动” [4];卢元镇在《体育社会学》中指出:“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 [5]。王岗则认为,体育文化是人类所创造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6]。任莲香认为,体育文化实际上有两个上位概念,一个是“体育”,一个是“文化”[7]。由此可见,学者们根据研究的需要,有从体育的功能、体育的构成及体育的范畴等方面来对体育文化进行诠释,至今尚无统一的观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体育文化的研究。

3.2、关于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价值的研究

关于体育文化对社会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化价值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以及体育的社会文化基础、体育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等问题都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如学者杨芳在“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化价值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1)中认为:体育运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活动有利于营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体育活动有利于营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体育文化为构建西部和谐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为构建西部和谐发展注入生机活力。芦平生在“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上海体育学院》.2005.12)认为:体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政治统一、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这些研究成果往往涉及到对体育文化作用和价值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研究者揭示了体育文化功能与价值。

3.3、关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与交流研究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与交流研究热点有:东西方体育文化关系的走向、中西体育文化比较以及我国国内民族间的体育文化等。如王俊奇在“论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体育文化关系的走向”(《我国体育科技》2005.04)中认为:东西方的未来关系,主要在双方交往中体现文化和功能的互补,使体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发挥其教育人的功能。汪青在“中西体育文化比较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11)指出:以奥运为标志的西方体育文化,以立法的健全,竞争的公平,在释放人的创造力、自我超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传统的体育虽然落后,如武术、养生气功,在强手如林的奥运反映会上难有立足之地,但其清心寡欲,“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体育观、养生观,在你争我夺,人欲泛滥,并不太平的当今世界,却显现出吹去尘沙见真金的非凡价值。从学界对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与交流研究来看,仅仅局限于我国国内各地域和民族间的交流以及少数与我国有过交流的国家之间体育文化研究,其他领域涉猎较少。

3.4、关于传统体育文化的转型研究

30年来,武术文化、养生文化、娱乐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关系等是学界的研究热点。目前这一领域的成果较多。如黄涛在“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转型与未来走向”(《体育文化导刊》.2006.12)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关键是要找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面对未来的发展变化中新的生长点,以此去培育文化新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种新质的培育过程中得到改造和变迁,促成传统与新质的相互吸收、融会和整合,并在转型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传统向未来发展的演变。从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论述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制约的多,很少论述体育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反作用,尤其缺乏高水平的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和完善当代文化的研究成果。

3.5、奥林匹克文化的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相关的成果逐渐增多。主要体现在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比较、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涵、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奥林匹克教育等问题都是研究者热衷关注的问题,如朱慧芳在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10.06)中认为“林匹克运动是一种以西方为主导的文化,是一种多元的、催人向上的文化,其传播的背景是文化认同、多元化和全球化,而文化传播正是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进程的助推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传播有政治、经济、教育及整合功能;具有全覆盖、全景式、全天候的特点和多样化、跨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策略;应注意反对种族歧视、消除贫富差距歧视、严防政治歧视,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总体看来的不足之处是,一些成果中反映出作者缺乏对奥林匹克运动最新动态的关注,有些成果在基本概念上存在问题,这需要研究者加强与实际工作者的沟通。

4、研究总结

4.1、微观研究较少,宏观研究较多

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特性、功能、价值、意义等涉猎较多,对体育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具体内容缺乏足够和深入的分析。对一些体育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文化分析明显不足。这一现状可能与我国人善于从整体观察事物、研究问题的习惯有关,也可能与体育文化研究在我国尚属初创,急需理论指导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的体育文化研究应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体育问题,以更高的文化学眼光审视体育热点问题。

4.2、古代研究较多,现代研究较少

当前,体育界的文化研究目光过多地关注在古代体育文化上,从研究成果总数来看,古代体育文化研究大大多于现代体育文化研究。而具有明显的体育文化转型意义的近代和现代体育文化却没有得到学者应有的重视。如武术文化研究的古代部分成果很多,而武术文化发生剧烈变革的近代和现代部分的研究成果则屈指可数,这显然不利于为我国体育现代化服务。

4.3、批评研究较多,建设研究偏少

从根本上讲,文化的建设和创造是文化发展的主流,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需要由建设者和创造来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我国的体育文化研究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否定多余肯定,对于资本主义体育文化的肯定多余否定。而北京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少数学者片面自信地认为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弥补西方体育文化的固有矛盾。这些倾向不利于继承和吸收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也不利于我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

5、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新视角

结合前文所述观点及论述,总结归纳我国体育文化研究新视角。

一是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应是基于体育文化的内涵属性———“体育”的本质属性是体育进行研究。

二是体育文化的结构模式研究框架,其研究视角是基于体育文化的一般属性是“文化学”上进行研究。

三是体育文化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势必会规范我国体育文化评价体系,促进相关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体育文化自觉。

总之,纵观30年我国体育文化的科学研究虽取得了较多的文献成果,但与国外体育文化的研究水平以及国内其他文化业态类型的文献数量和成果质量相比尚有差距。因此,希望更多的研究者深入到体育文化研究中去,从而为学界带来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11].

[2]白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体育文化———晋城市在创新中实现跨越[J].经济问题,2006(2):36-38.

[3]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1.

[4]易剑东.体育文化学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102

[5]卢元镇.我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88.

[6]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3,10.

[7]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30

[8]李燕.文化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和谐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9]李勇.中西文化对体育发展影响之比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

[10]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11]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格特·扬·霍夫斯泰德著.文[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金克木.文化的解说[M].北京: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4]凯·米尔顿著.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5]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学出版社,2007

[1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3

[17]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8]Sport and Society.http://www.sportinsociety.org/index2.html

[19]Sport,Education and Society.http://www.tandf.co.uk/journals/archive/c-archive/ses-con.html

[2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http://www.pdcnet.org/ijap.html

作者简介:任励耘,女,(1983— ),维吾尔,四川成都人,管理学学士。目前于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推荐访问:述评 我国 研究 文化 体育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