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

发布时间:2022-11-05 17: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新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决定着我国体育现代化的最终实现。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1-0014-05

Abstract:It is the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new rural sports to build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nd construct and develop rur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determining the modernized realizing finally of sports of our country. ecause the influence in factors such as lagging, conflict of sports cul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doctrine of centre of the city”that masses" sports culture spread of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caus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sports to get into a difficult posi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that “three melts”,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crease peasant"s income, reform masses" sports culture and propagate the system, lead rural sports culture to develop, and it i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elated to strengthen, promote sports culture to combine, build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nd construct the road choice that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extricates oneself from a plight 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new rural sports culture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我国构建和谐、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解决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体育消费增长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充分体现农民自主权,加快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在当前学术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讨论中,多数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视角阐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全体成员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缩小社会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但从更深层次看,社会和谐不仅表现在为经济、政治、社会等系统之间的运转协调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合理分配,更应当包括体育文化的和谐,即社会成员之间所享体育文化的和谐共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加快城乡体育文化融合也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这份纲要性文件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问题,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体育文化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史记》中就大量记载有先民习武、游戏等内容。《苏秦列传》记载了齐国先民“无不斗鸡、走狗、陆博、蹴鞠……”经过先民长期实践与传承,形成了一系列如武术、舞龙、舞狮、赛龙舟、斗牛、斗鸡、摔跤、赛马、放风筝、围棋、象棋、踏青、傩舞、秋千等区域性、民族性体育项目和体育民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清楚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现实状况,充分挖掘农村体育文化所蕴涵的各种条件和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长期沉淀的农村体育文化资源,弘扬和发展农村优秀体育文化传统,探索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长善救失的对策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现代化生活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本文拟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这一命题来探讨当前农村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困境及其出路,期冀本文的探索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和“十一五”规划的整体实现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1 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农村体育是指在农村地区,以各个年龄段农村人口为对象,以提高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以及服务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目的,实施的包括农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内的各类体育教育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文化是指世世代代农民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它是农民的体育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体育文化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它所表达的是农民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农村体育文化形成和生长的环境、背景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不同于或者区别于城市体育文化的一些特征:(1)封闭性。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村落是其生活和活动的基本范围。加之我国地形复杂,山川、河流、丘陵、盆地的广泛分布和交通工具的落后,农民很少有社会流动。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农村体育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强的封闭性,即使在现代社会,农村与城市之间由于体育文化氛围、自然环境、现实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城乡体育文化互动并不频繁。农村体育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虽然有所变化,但其固有的封闭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同时,农村体育文化对于外来体育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和拒绝,其体育文化容纳度和吸收性较低。(2)边缘性。一般说来,体育文化大体上属于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积淀的类本质对象化,是文明成果中那些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浮而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长期以来以小农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深深浸染着中国农民的心灵世界。自19世纪开始而绵延至今的现代化历程,使得中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外部形态开始裂变、分化,但与强调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成就意识为精神核心的城市体育文化相比,农村体育文化显然不适应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以工业化、都市化、市场化为推动力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下,农村体育文化因其保守性而被边缘化。固然,农村体育文化的边缘性的形成是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历史传统、族际关系、生活方式等因素使然,但更重要的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和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下,以创新、进取、理性、开放等为主要表征的城市强势体育文化的侵袭迫使农村体育文化日趋边缘化并处于弱势地位。(3)落后性。就理想状态而言,体育文化的变迁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但在历史实践中,非平衡、非系统化的社会与体育文化变迁屡见不鲜。此即所谓的“体育文化脱序”。由于农村体育文化缺少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交流和融合,使得浸淫其中的人们(主要是农民)的思想观念、社会体育心理、体育生活态度等惰性较大、变化缓慢,其狭隘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同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农村自身的封闭性和守旧性使其难以接受、容纳、融合其他先进文化,并且农民自身求安稳、短视野和封建愚昧的心理使其享有的体育文化难免带有严重的落后性。

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体育文化形态的转变过程。没有新农村体育文化的转变,没有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没有新农村现代性体育文化的增长,我国的小康社会不可能最终得以实现。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是指农村居民在充分吸收传统体育文化优秀成分的基础上,建立与现代体育经济和市场体育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市场观念体系,不断摈弃落后、愚昧、封闭、保守的小农意识而积极吸纳先进、科学、开放、理性的现代体育文化精神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现代化属外发内生型,我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亦属于外发内生型。在我国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历程中受到西方现代体育文明的熏陶和浸染是不言而喻的,而具体到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即农村体育文化现代化则是在全球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双重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更为复杂;其一,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现代化的步伐更为迟缓,它的现代性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没有城市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村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没有城市体育文化的推动,农村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几无可能。其二,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是传统体育文化寄生的土壤。几千年封建体育文化传统和农村地域的封闭性、农民体育文化思想观念的保守狭隘性、农村经济的落后性,使得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更为艰难。其三,由于“迟发展效应”的作用,农村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必然会经历一个混乱、迷茫、失序的阶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落后与先进的较量,狭隘与开放的矛盾会深深烙印于现代的历程之上。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困境

体育文化能在现代人类社会中蓬勃发展,成为不同人群、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普遍接受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现象,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人们就越普遍。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发达的工业社会转变的动态和连续的历史进程,同时,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一个整体社会变迁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化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认识到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个体和具有内心世界的精神个体,因而,在做法上不是强制而是引导人们对体育文化由理解到产生需求,着眼于使个体能主动参与体育,实现体育对人的身心改造的作用。在其中,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不同于经济、政治等其他要素的现代化。体育文化作为植根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等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便很难改变。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陷入了一个二难困境。

2.1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分配不公弱化了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农业曾为工业积累被动提供数千亿的支持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相比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还非常薄弱。由此带来的是农村体育教育的进一步落后和体育文化环境的恶化。在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体育教育整体设施依然非常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农村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很难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由于贫穷,一部分农村子女无学可上,一部分有学难上,一部分在校无法安心读书,因此,无法保证让更多的农村子女接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如此,我国农民的整体体育文化素质难以从整体上得到较快提高。同时,农村体育文化环境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恶化。农村体育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许多农村没有书店、报摊、体育文化等基本文化设施,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民很难得到了解外界、学习知识的途径。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蓬勃兴起了一股“民工潮”,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生活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更多的农民有机会接触到城市体育文化,并受到一定程度的熏陶和浸染,农民离城乡之后可以把在城市见识和感受到的东西带给滞留在农村的家人、亲戚的朋友,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影响他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城乡体育文化的交流,实现了一定的“体育文化反哺”。但户籍制度以及由户籍制度衍生的一系列歧视性待遇使得广大农民不能或很难离开农村而在城市长久地居住、生存和发展,他们很难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学习城市先进的体育文化,甚至可能加速农民的体育文化自卑感进而产生敌视城市体育文化的心理。户籍制度割裂了城乡体育文化交流的纽带。农民被人为的拒斥在城市之外,除了极少数人通过招工、升学、入伍等途径获得非农户口而进入城市外,农民几乎终身固守在狭隘的一方天地,城市体育文化与农村体育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几乎难以实现。另外,一些地方农民急功近利的心理和地方政府、村民组织疏于体育文化建设,使得农村体育文化环境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反而出现了恶化趋势。

2.2 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滞缓新农村体育文化现代化进程

经过改革我国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财富增多了。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也在突出,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因此,关注社会公平、让各个社会群体都能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成了当前一个重要的议题。“建设新农村” 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新农村体育文化科学发展观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城乡统筹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协调统筹,因此十分重要。我们在进行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使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以避免它们成为制约新农村体育文化进步的瓶颈。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是城乡体育文化不断冲突和融合中进行的,但作为体育文化主体的农民对现代体育文化的接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在面对现代体育文化时会出现“体育文化震惊”心理,一时间很难接受与自己固有体育文化不同的成分,进而产生排斥心理。由于我国农民的体育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很多人仍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他们对于体育文化的感受力很弱,对外来体育文化的接纳力不强,体育文化选择能力的欠缺,因而导致一些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落后,农村体育文化场所缺乏,使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受到了阻碍。

2.3 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造成当前农村体育文化的断裂和日益边缘化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体育文化传播的迅速勃兴。在大众传媒上体育文化在不断被翻新和包装,应接不暇的体育赛事,节目,话题在不断地塑造观众,塑造他们的体育文化消费习性。在大众体育文化传播时代,人们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渠道获得体育文化知识、猎取体育文化信息,感受异质体育文化的冲击和碰撞,进而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原有的体育文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由于大众体育文化传媒业的日趋市场化和分众化,大众体育文化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其传播主要面向于城镇居民,传播的内容更多地服务于城镇居民。在这种传播情境中,农村体育文化日益边缘化,农村体育文化现代与传统杂陈、落后与先进并存、开放与狭隘共生,从而造成农村体育文化的内部断裂。更为重要的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使相当数量的农民对现代体育文化的认同感降低。甚至漠视、敌视现代文明。另外,传播的畸形发展可能会强化农村体育文化与城市体育文化之间的疏离。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化阻机制

如上所述,我国当前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面临着诸多困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尚存在一些障碍,一些不和谐的阻却性因素在制约着新农村体育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根据体育文化进化的规律,这些阻却性因素的消解具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体育的发展,阻却性因素将潜移移默化地发生消亡或转化。第二种可能是通过自觉地改造社会经济结构和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事业,营造一个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大环境,进而达到阻却因素被斧底抽薪的效果,这种可能是治本的,当然也是困难极大、成本较高的。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不应采取“自发自为”、任其自然的消极态度,而应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包括改造社会经济结构和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等措施,“自觉”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转型。进而言之,加速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应建立农村体育文化转型的化阻机制,从而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困境中找到更新的途径。

3.1 加速“三化”进程,逐步发挥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弱中之强”的优势

我国现代化的起点是以9亿农民人口为主体的人的现代化,表现为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及其创业能力发展。我国应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即“三化”进程。通过“三化”进程的加快,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积极推进“三化”运动,这不止是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当有要求,并且是中国解决社会体育生存问题必不可少的途径。另外,通过大力发展中小城镇,积极发挥城镇的辐射效应,使更多的农民由农村走向城市,挣脱土地的唢班羁绊和农村的藩篱,促使农民实现由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对城镇周边的农民通过示范和辐射来影响他们的体育文化心理。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此。目前,我国大约有1.2亿农民工,并且每年还在以500万的速度增长。逐步废除现有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在制度上获得自由流动的资格和机会。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流动,使得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享受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体育文化设施,受到更多的城市体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可以通过参与现代化大生产获取现代体育文化气息和科学技术,从而促进城乡体育文化交流和融合,加快新农村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增长。

3.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活动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归根结底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能否顺利与其滋生和寄生的经济土壤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农村的税收十分混乱,税收征收成本过高。农民负担沉重,实际收入相对减少。即使已经开始实行税费改革的农村,农民税收还普遍偏高。乱立名目、私自摊派,基层腐败严重。2004年,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播放了湖北某地因为向农民按住房面积非法开征所谓的“土地使用税”,仅仅在一个自然村里,就有四十多户农民被迫扒了自己的房子,背井离乡。农业型的经济基础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占绝大多数的乡村人口都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农民在失地、养老、医疗、体育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这种落后、薄弱的经济基础很难为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中国农村体育文化若欲快速发展为现代体育文化模式,则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并给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唯有如此,我国农村的教育、体育文化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发展,农村子女才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现代教育和体育文化的熏陶,农村的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改观,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

3.3 加强城乡关联,促进城乡体育文化整合

体育文化整合又称“体育文化统合“,指各种体育文化因素或体育文化成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体育文化整体的过程。其实质是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对某种新体育文化、异体育文化因素的整合。在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抛弃某些已失去存在价值的体育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融进具有新质价值的新体育文化或异体育文化因素。可以说,体育文化整合是不同的体育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并最终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但在传统的二元分割的封闭社会,体育文化整合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只有打破城乡壁垒,加强城乡关联,积极促进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体育文化与传统乡土文明为特征的农村体育文化之间,在冲突和竞争中进行的交流、互补与融合并最终实现体育文化整合,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才有可能得以顺利进行。

3.4 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

如果说书籍和报纸是农业社会中体育文化传播的最重要载体,那么,毫无疑问,现代大众体育文化传播则是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体育文化传播的最重要力量。我国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现状,造成了农村体育文化的断裂以及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传媒市场化的今天,党和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传播政策,构建一个更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传播体制,从而引导、规范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积极促进传媒在城乡之间普及和传播以政治文明、民主与科学、现代公民意识、法治和人权意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为内涵的先进体育文化,有意识地引导和促进城市体育文化向农村体育文化的辐射,使城乡体育文化在和谐、科学、健康的道路上得以交流和融合,最终加速中国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3.5健全农村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建立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社会制度保障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关键还有赖于健全的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各地有关农村体育文化工作经验表明,“放任自流”或“救火队”式的应急管理均严重影响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举措就是设置体育文化专职管理岗位,保证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日常化,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基本都有镇体委(与文化事业单位合并后,形成上归文化站或中心管。实质上体委仍独立挂牌,单独开展工作),体委在镇政府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编制也在镇政府,这种机构使乡镇体育工作有镇政府直接领导、参与和支持,有专人负责、积极开展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有较好的成效。农村体育文化的管理模式走体育与文化结合的路子也是切实可行的。大多数乡镇在没有独立的体育组织和专职体育干部的情况下,文化站站长担当起体育文化组织、领导的责任,实际上这也是体育文化活动的性质决定的,又是农村机构改革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各乡镇还应大力开展农村体育文化社会团体,通过体育文化社团来进行农村体育文化的日常指导与辅助管理,走社会办体育文化的道路。我国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是从1978年农村改革开始的,此后的20多年里,我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农民的精神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出现了低谷,广大农民的弱势地位突显。从长远看,建立一个健全的、覆盖全社会的农村体育文化由弱变强的社保体系的新型农村体育文化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体育权利在新时期免受侵害的根本途径。具体来说建立新型农村体育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尽快建立农村新型体育文化管理制度。以农民有地方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为原则,逐步提高广大农民追求丰富体育文化生活的愿望。(2)要尽快建立农村公共体育卫生应急体系和救助体系,提高农村应对突发公共体育卫生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农民的健康。(3)要尽快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的政策环境,切实解决好农民的体育问题。(4)要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基本救济体系,确保农民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权利。(5)实施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导的区域体育文化协调战略,依托“大文化”产业,有步骤的地繁荣农村体育文化消费市场,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体育文化生活方式,建立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时代先进性的新农村体育“强”文化,发展中国农村体育文化的优势,加强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确立新农村体育文化以“强”补“弱”的新战略。

4 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转型时期,农民体育问题始终是关键性问题。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新口号的提出,以及纪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周年和“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国已形成了从市(地)、县、到乡镇甚至村屯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农村体育事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许多省市农村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如山西的“千村万乡大运体育长廊”、安徽的“农村体育年”,都各具特色,吸引了广大农民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但要清醒认识到,农村体育文化培养相对于城镇来说,还显得十分的薄弱。主要体现在:(1)懂现代体育文化业务,会经营体育文化管理的人才十分缺乏。体育文化人才大多集中在乡村中小学校之中。(2)长期以来公共财政投向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资金偏低,即使有投入,大多也是集中在乡镇、县城。(3)农村体育文化设施很少,尤其是方便农村群众健身的公共体育文化设施更少。(4)农村经济差异,导致农民受体育教育的能力差异、以及体育文化素质差异,结果是农民对体育文化价值认识存在较大偏差,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据有关专家调查,同是农业户口的农民,只占农民总数20%左右的农村体育文化精英能经常参与体育文化活动,而占农村人口78%~85%的农业劳动者则很少经常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的培养,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市场消费的增长,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明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充分表明国家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今年国家将安排资金9500万元,计划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1/6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惠及5.1亿农民。政府加大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呈现了公共财政的理性回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入要更多在体育文化宏观环境上,体育文化基础设施上进行供给。要在建的同时注意培养农民的维修意识与提供激励机制。要强化基层政府在维修中的责任意识。在投入建设中要考虑在预算资金中预先空出维修资金,保证维修的可能。要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文化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形成农民社区体育文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社区体育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为农民提供公共体育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应统一认识,把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要因地制宜发展新农民体育文化事业。所有的体育文化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在一些体育文化“贫困”乡村,应该把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列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文化交流的场所,然后选择一些适宜农民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或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全面开展新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只有把农村体育文化搞红火,才能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乡村文明”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黄爱峰. 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4-19.

[2] 曹军,于军,陈辉. 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思考[J]. 中国体育科技, 2006,42(6):8-12.

[3] 王水,熊晓正,金广江等. 论城镇化对农村体育的影响[J]. 体育科学,2006,26(1):31-36.

[4] 胡庆山,王健.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 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5] 任保国,李建臣. 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 当代教育研究,2006,113-116.[LM]

推荐访问:探析 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 农村 建设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