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体能状况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以及坚强体魄的关键时期,而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科学有效地发展大学生体能素质。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大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能素质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大学体育教学体能状况体能素质培养途径体能素质是指学生个体天生具有的某些生理解剖特性和通过后天学习与实践培养起来的身体综合能力。体能素质是其他素质培养的物质前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增强综合国力和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学生的体能素质却有所下降。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体能素质和终身体育能力。
一、大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
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体育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都不被重视,尤其是初高中阶段,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远远不够,体能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体育教师对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部分体育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学生参与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不强,对体育课的锻炼价值重视不够。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一般来说都是男生在体育锻炼参与态度方面要好于女生;尽管知道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能的有效方法,但是对通过体育锻炼发展体能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即使部分大学生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但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各不相同,只有少数学生的锻炼有明确的增强体能目的。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又没有了升学压力,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休闲活动,课外锻炼的时间相对就减少了。
体育选项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逃避体能类项目的学习。目前的体育选项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单一项目技能的学习,大部分过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内容基本是以运动项目的技术教学为主,而且学生一旦选定了某一项目,不管该项目对体能素质的提高有无明显效果,在一个学期或学年里就要进行这一项目的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选课时,都会选择那些轻松的、考试容易过关的项目,逃避体能类项目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在体育课上得不到锻炼,当然就很难提高体能素质。
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体力劳动的减少和对智力发展的偏重,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出现了学生体能普遍下降的现象。比较而言,课余体育活动在时间上、组织形式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要。多数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科学的认识,但多数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有对体育锻炼知识的需求,这就有利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
学校的体育相关配套设不能满足大学生身体锻炼的需要。由于高校扩招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高校体育相关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许多高校对于体育场馆的建设投入不够,硬件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课外锻炼活动的开展,从而导致大学生体能素质的下降。
二、体育教学培养体能素质的途径
高校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高校体育相关的政策方针,克服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将学校体育提升到重要的高度。其次,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切实保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场地和锻炼时问,全面促进大学生体能的发展。再次,高校管理部门应顺应体育教育改革的潮流,抓住机遇并勇于创新,切实加强对体育教育工作的管理,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与系统化。
要改革教学模式,开设基础体能课。首先,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影响,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共存的现象,比如多说学校采用的选项课教学模式,以深圳大学为代表的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清华大学代表的“三自主”教学模式,以南理工为代表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其次,在开设选项课的同时,要重视基础体能课的开展。基础体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有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发展,从而具有完备的从事各专项运动能力。通过基础体能与学校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能,又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再次,要构建科学的学生体能发展评价体系。在评价大学生体能时,要考虑学生的生理机能水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个体差异,采用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阶段性评价以及跟踪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对学生体能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加强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首先,高校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在项目上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大力开展那些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学生又很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活动内容应力求丰富,注重发展大学生体能素质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俱乐部形式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其次,加强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设立健全的体育俱乐部组织结构,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给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健身气氛和环境。再次,要完善高校体能测试的管理制度,教师要认识到体能测试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体能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将学生体能达标纳入教师工作量,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加大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搞好体育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首先,高校体育部门要科学安排和合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活动场所,还要多开辟空闲场地。其次,要转变观念,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合理规划,加强学校体育设施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再次,要多向学生免费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同时体育教师业应加强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监督和指导。
总之,培养大学生体能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各项体育能力,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体能素质的基本途径,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方针政策,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搞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开展体育活动,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等等。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强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沿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季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田雨普.体能及相关概念辨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
[4]凌平.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
[5]陈雁飞.我国学生体能下降原冈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