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尊重历史,传承文脉

尊重历史,传承文脉

发布时间:2022-11-06 09: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文章主要以避暑山庄为例论述了我国传统园林建筑思想。文章主要就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的建造、方式、方法、格局等结合中传统造园思想,阐述了承德避暑山庄的独特造园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总结了避暑山庄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淋漓尽致表现。

关键词:避暑山庄;建筑;园林;天人合一

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传统园林建筑就像一朵奇葩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园林建筑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巧,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艺术的认识与思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解欣赏方式和创造构筑程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化的加速,当代园林建筑已经逐渐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踪影,面对着中国的文化,面对着民族的传统,必须继承文化,发展传统,创造出既和传统有渊源关系,又和当代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相适应的中国园林建筑,因为面对全球化,只有做到继承民族的,才能把其发展到世界去。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564万平方米,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王朝建设,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宮苑,其造园融中国南北风格于一体,名胜集全国各地为一园,形貌如中华成一统,兼具南秀北雄之美,是中国造园史上辉煌的里程碑,享有“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中国传统园林有着“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以大自然作为蓝图,追求人们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传统园林建筑是中国造冈传统四要素之一,与山石、水体、植物三要素相比,是造园者人工化最多的元素,其常是造园者用于抒发情感,感物吟志的重要工具。可以说中国传统园林的美,从人文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体现在传统园林建筑上。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特色的形成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并随之变换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发展水平,虽受整个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大环境制约,但其内容和形式,却是在“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和文化总纲指导下,在文学、绘画、雕刻等主流艺术形式理论及其影响下的审美意识来控制的。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古朴清雅,韵味悠长,从选址、建造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及细部装饰,无不显示出造园者的独具匠心,无不显示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避暑山庄传统园林建筑还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楼、阁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再加上建筑装饰及细部处理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史上的奇观。

避暑山庄主要园林建筑包括:4组宫殿,18座寺庙,50组庭院,72座亭、9座宫门,建筑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园林建筑总体布局既体现了皇家的礼制威严,如正宫建筑组群的构成,采用沿纵深轴线多进庭院串连的布局形式,明确地分为前朝后寝两大段。前朝部分由五进院落组成,主殿“澹泊敬诚”设于第三进,前有丽正门、外午门、内午门三门两庭铺垫,后有依清旷殿、十九间殿两重院落衬托,各殿左右侧对称地设置朝房、配殿、乐亭等建筑。后寝部分还有四进院落,主殿“烟波致爽”设于第七进。前有门庭过渡,后有两进带有园林气息的后院结尾,左右两侧有供妃嫔居住的小院簇拥。前朝院落形成舒朗、庄重的景观气氛,后寝院落幽静、恬适,二十六幢建筑通过九层院落沿纵深轴线的组织,高大的殿宇、中轴线层层深入的景观格局,都是在表述帝王之德高望重,万民仰之、百官服之;同时又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景物和复杂多变的地形特色,随山依水,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采用“宫”、“苑”分置的建筑布局形式。“宫”与“苑”虽然在形式上分置,但它们之间又紧密结合,相互呼应,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在处理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将宫殿建筑园林化,与苑景建筑格调相和谐,宫苑普植油松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避暑山庄园林对建筑形式的选择和个体建筑形象的树立非常考究。把雄伟高大,严整对称的宫殿建筑与小巧玲珑、灵活多变的苑景建筑完美结合与统一,创造了形式丰富、形象生动的园林建筑,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园林艺术感染力。同时,在山庄内,园林建筑分散布置在园内若干风景点上,配合自然环境,丰富和充实了园林空间,使同林中有建筑,建筑中有园林。当在较小的园林空间内时,其又是自成一景,形成了“园中之园”的建筑布局,这也是中国传统同林中的独特形式。在避暑山庄湖区一带,园林建筑多数临水,亭、廊、阁、榭借助于湖水创造景色,使湖岸参差落而富于变化,增加了水面的层次和景深。这些园林建筑在湖光波影的衬托之下,使湖区景色更加绚丽多姿,充分体现了湖区园林建筑与水的巧妙结合。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总纲性的一个观念,它融汇时空、贯穿始终,在华夏民族的心理河床上,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文化长河,雕塑着中华民族的思维结构,孕育出独具民族魅力的灿烂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发展产生深远持久、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凋二者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在传统园林建筑中表现为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追求传统园林建筑的人工美依托于环境的自然美,要求传统园林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互影响和映衬,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的有机结合。

避暑山庄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种特殊的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创造的建筑空间,一种欣赏人化的自然美与建筑人工美的特殊方式,避暑山庄是人对大自然欣喜的同化与复归,是自然美、建筑美、人工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它汲取了传统诗论、绘画的创作经验,把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与造园实景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借景、对景、隔景、分景和空间处理等多种造园手法,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境,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融合。它将建筑融于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参与造园,促成园林、建筑与绘画、诗歌、书法的直接结合,产生了源于这些艺术评价的种种美学范畴:刚柔、虚实、形神、气韵等等,亦成为传统园林建筑的审美语言;文学的“气”,诗歌的“情”,书法的“骨”,尤其是绘画的“意”,则对传统园林建筑的审美标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行径于幽美的园林中,当无意间抬头望向传统园林建筑的屋檐翼角,你可以体会那优美曲线仿佛一支文笔在大自然中尽情挥洒的痕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所以富于诗情画意,富于典雅美丽的神韵风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建筑景观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化情思为意境。

避暑山庄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精神内涵,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又集全国各地民族建筑之精华,融南北同林建筑风格于—炉,兼具南秀北雄之美,使园林建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与巧妙的结合,使园林建筑美的同时更是丰富了自然美,自然美和园林建筑美又丰富和加强了整个山庄的园林美,在中国传统园林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突出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 孟兆祯.避署山庄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

[2] 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

[3] 胡秀娟.江南古典园林细部研究[D].南京林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 刘敦珍.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7]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推荐访问:文脉 传承 尊重 历史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