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6 14: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国内外学者对三大产业间升级以及工业结构升级指标体系已经做过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但对于装备制造业这个特殊产业,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相对是一片空白。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的产业,其内部结构升级与三大产业间升级以及工业结构升级有明显的不同。本文设计了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行业结构;测度指标;辽宁

中图分类号:F40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0-0049-05



一、问题的提出

以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和赤松要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理论一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其标志是对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判断十分粗略。比如,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是通过对各国同一发展阶段上产业结构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而得出的,然后以此为依据判断产业结构的升级程度。衡量一个产业结构系统升级的演进程度,可以采取标准结构方法和相对比较判别法来对两个产业结构系统进行比较[1]。但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原因是各国国情不同,而且使用的统计数据只是对过去平均状态的总结。

很多学者站在一般分工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升级程度运用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测度,主要是分析和评价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变化。宋锦剑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较广,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指标、霍夫曼比例指数、重化工程度指数、工业加工度指数和智力技术密集型集约化程度指数等9个方面[2]。程如轩和卢二坡[3],宋国宇和刘文宗[4]等都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指标群。龚仰军认为在可反映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判别指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人均收入水平指标[1]。郭克莎和王岳平等学者则是在特殊分工的基础上对工业结构升级给出了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郭克莎认为应该从产值结构高度化、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和劳动力结构高度化等四个方面对工业结构高度化进行分析和评价[5]。王岳平对于工业结构升级给出了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1)高技术部门比重;(2)部门内的加工深化;(3)要素密集度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生产率的提高;(5)向符合需求升级方向的结构转换和新部门的形成;(6)产业组织和生产方式的革新[6]。钱纳里和库兹涅茨等很多国外学者研究了制造业升级,总结了制造业结构变迁的规律,指出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标志着经济增长不断地迈向高级阶段。王岳平等很多中国学者对20世纪末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制造业整体上朝着结构升级的方向转换的结论。

不同的学者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因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工业结构升级分析和评价指标。郭克莎、宋锦剑和王岳平等都对工业结构升级给出了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这些工业结构升级分析和评价指标有所交叉,但不适宜特殊分工基础上的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是在一般分工所形成的系统内再进行特殊分工所形成的更加细化的行业结构升级,是单一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升级。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认清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和发现差距,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进一步优化升级提供指导。在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同质系统的前提下,为了反映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有序性和差异性决定的内部行业升级状况,以便为决策层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参谋数据及咨询建议,需要建立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

二、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是在装备制造业系统内以特殊分工为标志形成的次一级的细化型的结构升级。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内部各个行业的比较优势和战略地位。针对性是指指标体系既要有针对性地体现出装备制造业这个特殊系统的特性,又要使测度指标体系符合产业规律和产业发展战略。

(二)需求性和动态性的原则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结构的升级,因此,指标体系要符合需求性和动态性的要求,一方面能够反映出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与满足本国生产和居民生活质量趋高化需求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本地要素禀赋的不断变化,指标体系要动态地反映出在结构合理化基础之上符合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的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

(三)可持续性和循环性的原则

指标体系要建立在节约资源,减轻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基础上,要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生态效益为先,体现发展绿色制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指标体系要体现出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强化资源利用率,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强调循环经济,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

(四)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指标应具有可测性,能够反映出装备制造业系统内各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情况,指标不遗漏,尽量避免过于庞杂,统计口径和分类方法要一致,计算方法合理。可行性表现为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要比较容易取得,计算方法简单,计算结果有明确的释义和现实指导性。

三、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设计出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模型为:

EMI=f(Q1,Q2,Q3,Q4,S,T)

其中,EMI为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Q1为技术结构系统;Q2为资产结构系统;Q3为劳动力结构系统;Q4为产出结构系统;S为空间变量,即某一区域;T为时间变量,即不同的发展时期。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包含的四个子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技术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键性动力,是产出结构高度化过程的保证,也是联系资产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高度化的纽带。资产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中心,它推动产出结构高度化,并带动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高度化。劳动力结构较为直观和统计资料易于取得,所以在实际测度产业结构升级时广泛采用。产值结构则是产出结构在一定价格体系中的表象,所以,通过产值结构来分析和评价产出结构就成为观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视角。每一个子系统是由多个指标来构成:Qi=f(Qi1,Qi2,Qi3,…,Qin),i=1,2,3,4 

本文根据装备制造业自身特点和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选取如下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一)反映装备制造业技术结构高度化的指标

技术结构升级是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核心和主要动因, 反映装备制造业技术结构高度化的指标很多,这里主要采用:

1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指标。这是反映装备制造业技术结构高度化的指标,它反映了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中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的比重。公式为:

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值(增加值)+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加值)+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产值(增加值)/装备制造业产值(增加值)×100%

2新兴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指标。这是传统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的反意指标,反映了以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公式为:

(1)新兴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新兴装备制造业产值(增加值)/装备制造业产值(增加值)×100%

(2)新兴装备制造业企业数比重=新兴装备制造业企业数/全部装备制造业企业数×100%

3传统装备制造业技改指标。这是反映以信息产业为手段对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情况的统计指标。支持有市场需求的装备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淘汰技术落后和无环保的设备,实行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是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应设立以下指标:

装备制造业现有企业技改率=装备制造业中已有技改的企业数/装备制造业中应该技改的企业数×100%

技术结构还可以从相对装备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资本收益率3个指标得到反映[7]。

(二)反映装备制造业资产结构高度化的指标

生产设备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是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物质基础。反映装备制造业资产结构高度化的指标主要有:

1技术装备先进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净值 (或数量)/装备制造业总资产净值(或数量)×100%

2技术装备国内先进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净值 (或数量)/装备制造业总资产净值(或数量)×100%

(三)反映装备制造业劳动力结构高度化的指标

高素质劳动力是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一个因素,列宁称之为“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8],文化程度是表明劳动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标志。反映和分析装备制造业劳动力结构的指标有: 

1知识型劳动力平均比重=知识型劳动力平均数量装备制造业劳动力总数

2工程技术人员平均 比重=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平均数量/装备制造业劳动力总数

3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某一受教育年限×该年限人数)/装备制造业全部劳动力总数

(四)反映装备制造业产出结构高度化的指标

这是反映装备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产品加工程度高低的指标。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特征是产出结构升级必须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一致,因此,该类指标主要有深加工度指标、行业成长符合度指标和行业产品满足率指标。

1深加工度指标。这是反映装备制造业内部中由初加工、组装为重心向深加工、成套为重心演进的指标。主要有:

装备制造业深加工度=装备制造业产值(增加值)-金属制品业产值(增加值)-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加值)/装备制造业产值(增加值)×100%

2行业成长符合度指标。行业成长符合度指标主要反映未来装备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发展与消费需求结构高级化的适应状况,可用需求收入弹性来反映。计算公式是:

Em=(ΔQ/Q)/(ΔY/Y)=(ΔQ/ΔY)×(Y/Q)

其中,Em表示某行业需求收入弹性,ΔQ/Q和ΔY/Y分别表示某行业产值(增加值)和人均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3行业产品满足率指标。产业结构的变化必须与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相吻合,才有发展的市场,才具备升级的基础。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的行业,无须升级发展,必须压缩调整。公式为:

行业产品满足率、装备制造业内部某行业产品社会需求量/装备制造业内部该行业的生产供给量×100%

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测度指标体系模型除了包括技术结构、资产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产出结构四个子系统的高度化外,还包括时间变量和空间变量,可以研究不同时期某一区域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程度。本文以辽宁为例来测度分析与评价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

三、辽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程度的测度分析与评价

(一)装备制造业内部技术结构高度化分析

技术结构、资本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共同构成投入结构的三个主要方面,使很多学者更多地通过生产率上升率(即技术进步率)的计算来测算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技术进步率=产出增长率GY-α劳动力增长率GL-β×资本增长率GK。这是一个科学的测度方法,但由于数据的取得和计算的难度较大,所以,实际中很少采用。技术结构分析是对投入结构分析的深化,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是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的,使装备制造业在产品开发、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和生产模式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装备制造业的繁荣保持着一种长期稳定关系 [9]。2006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 089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631%,比上年增长276个百分点。其中,知识技术含量较低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063亿元,增长5372%,而技术含量较高的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181亿元,增长了3287%。但辽宁装备制造企业数2006年比2005年增加1 240个,达到5 134个,增幅为3184%。2006年辽宁省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不含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值)为1234%,比2005年低137个百分点,而同期广东和江苏两省的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分别为5043%和3831%。辽宁以电子通讯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更低,2006年仅为1026%,比广东和江苏分别低3562和2419个百分点。

从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着投资扩张冲动,注重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而忽视了装备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2007年辽宁省统计局对辽宁813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情况抽样调查,发现有技术创新活动的有484家企业,占595%。2006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只有69项,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10],导致新兴装备制造业市场绝大部分为外商所占领,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都要进口。知识技术含量和进人壁垒低的金属制品业、通用类和中低档装备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二)装备制造业内部资产结构高度化分析

资本投入结构标志产业的潜在生产能力,它与技术结构具有某种对应性,通常用各部门固定资产存量比重和技术装备先进率来描述。辽宁装备制造业资产存量较多,达1 183多亿元,但总体看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目前的技术进步率仅为5%。以技术装备为例,在全省工业设备中,20世纪50—60年代出厂设备占60%以上,30—40年代设备还占有30%。综合估价全省工业设备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有7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83%。按机台计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3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33%,相当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多达587%,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42%[11]。综合测算,辽宁国有工业装备的技术水平居全国第8位,落在上海、天津、江苏和广东等省市之后,全省工业装备总体水平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0—30年。再从生产方式上看,辽宁的10大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方式,77%以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主,重工业生产设备基本上以半自动化为主,自动化为辅;轻工业设备基本上以机械化为主,半自动化为辅 [12]。

辽宁装备制造业资产结构低度化的结果主要反映在总资产贡献率上。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获利能力的指标,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表现。从2004—2006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内部各行业资产及其贡献率看,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虽然总资产不多,但其总资产贡献率却是最高的,为1113%,代表新兴装备制造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最低,说明新兴装备制造业投资不足或投资后贡献期还没有到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资产总额较大,但附加值高、带动性大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总资产增长661倍,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总资产贡献率连续3年在7%左右,说明企业盈利能力不强。资产技术含量较低的金属制品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却有较高的总资产贡献率。

①此图和下图中的C指装备制造业,其中:金属制品业(C34)、通用设备制造业(C35)、专用设备制造业(C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4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C42)。

(三)装备制造业内部劳动力结构高度化分析

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商品社会,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一般会趋向于收入较高的行业。劳动力在装备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间的分布,就形成了劳动力结构。尽管通过劳动力结构来观察产业结构高度化在理论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由于劳动力结构较为直观和统计资料易于取得,因而成为最早考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结构指标。

从劳动力结构来看,辽宁装备制造业中的劳动力结构近3年变化不大,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劳动力流动呈现出分化现象。一方面, 知识技术含量较低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劳动力总数虽有所减少,但比重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另一方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新兴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对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吸纳效应,使劳动力总数和比重明显地上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劳动力结构的变动趋势与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不太一致。

(四)装备制造业内部产出结构高度化分析

在利用产值结构分析装备制造业产出结构高度化时一定要注意所采用的价格体系。只有价格体系中装备制造业内部各行业产出的比价是合理的,产值结构才能准确反映出装备制造业的产出结构。从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来看,产值结构的变动趋势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不太一致。从产值比重来分析,传统的通用设备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新兴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下降。从变动幅度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降幅较大,都超过了5个百分点,而增幅最大的是技术含量低的通用设备业和金属制品业,反映了装备制造业产出结构中技术含量较低,物耗比重较高的现实。

2000年中国机械类工业的深加工度指标仅为332,不但大大低于美、日、德、英、法五个发达国家1992年928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韩国1991年469的水平[14]。以装备制造业与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加工业的产值比例来看, 2006年辽宁省为136,而广东、江苏分别为1286和36,说明辽宁省的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加工关联度不高。2006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深加工度为6323%,比2005年低117个百分点,而同时期的广东、江苏分别为8727%和7451%,导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同时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并且掌握着产品设计、核心技术和总装等关键环节,使利润的大部分都流向国外,而国内民族企业承担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工序,实际技术密集程度、研发比重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存在着虚高度化现象。从行业成长符合度来看,美国、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以大用户为中心”来发展成套类装备,努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下游产业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生产性服务, 积极依靠生产性服务来满足消费需求结构高级化,并把生产性服务视为创造新价值的源泉。我国核电设备、干线飞机、高速铁路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大型国际先进成套设备不得不靠进口满足需要。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虽然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零部件、元器件等中游产业薄弱,产品质量不高,规格不齐全,缺乏与主机厂配套的能力, 行业产品满足率低,核心零部件、基础件和功能件的相当部分都依赖进口,成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四个子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不足,竞争力较弱;资产存量较大,但技术装备水平低,资产运行效益较差;高素质技术工人缺乏,劳动力结构变动带有一定的市场波动性;装备制造业深加工度不高,先进成套设备和中游产业薄弱。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夯实基础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型过渡,切实增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快发展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二是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鼓励企业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改造工艺技术和装备,大力推进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制造模式、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全方位的信息制造活动。三是为企业筹集科技开发经费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可以允许科研设备实行快速折旧,为高科技研究与开发提供低息的科技贷款和风险支持等。四是积极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和标准国际化,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商品。

(二)盘活资产存量,加大对传统设备的改造

在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同时,也要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深化对现有企业的改组与改制,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传统设备,实行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区域产业的重新定位整合资产,积极发展产业集群,小企业和效益不高的附属设备要尽快剥离或淘汰。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逐步建立以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以设备成套为中心的集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施工和服务于一身的跨行业、跨地区的成套设备集团。

(三)推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加强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和基础设施来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通过建立一批科普基地来推广实用技术。建立多层次的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适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技工。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解决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建立创新、创业文化。针对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多的省情,积极搞好下岗失业职工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延伸和做强产业链

辽宁要成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关键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实现由“机械加工基地”向“装备制造基地”跨越,实现“辽宁装备”装备中国。要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来延伸和做强产业链,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包括概念创意—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产品回收再利用等过程在内的强大产业链。大力推进由中小企业构成的中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和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产业结构升级模式。

参考文献:

[1] 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1-82,97

[2] 宋锦剑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0(3)

[3] 程如轩,卢二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计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统计,2001,(7)

[4] 宋国宇,刘文宗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学分析及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7)

[5] 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38-265

[6] 王岳平中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6,150

[7] 刘志彪,等长三角托起的中国制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34

[8] 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1

[9] 高良谋,路通辽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长期趋势与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6)

[10] 李江,佟国顺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11] 刘春芝集群式创新——以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4

[12] 赵忠华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9

Study on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Interior Structure Upgrading 

Measure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Review of Interior Structure Upgrading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

Wang Fuju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

Abstract:

The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some in-depth research into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the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however, a vacant area as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relatively special Producing labor materials, ie, means of labor, its upgrading of interior structure is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indicator system of interior structure upgrading measure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signs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interior structure upgrading measure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and discusses further the upgrading of interior structur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iaoning Province 

Keyword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Measurement Indicator 

(责任编辑:刘 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测度 指标体系 内部结构 装备制造业 升级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