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及设计实践浅析

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及设计实践浅析

发布时间:2022-11-06 14: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当今社会我们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同时,也要继承和弘扬我们极具民族特色的傳统建筑文化。在规划设计中项目决策者与设计师应力求传统建筑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得以体现和传承,使现代景观成为城市乡村地域文化特色集中显现的地方。通过实际工程实践案例,从技术层面提出解决现代景观设计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形成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应用设计的理论。

关键词:传统建筑元素;现代景观设计;运用与实践;地域性

中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但是过去几十年对传统文化的几度摒弃以至于形成新的文化断层,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伴随着“全球化”思想创造新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产生着巨大负面效应。通过对现代景观的设计,来弘扬地域传统建筑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在本篇论文中,我们所涉列的问题是指在新形势下城乡建设规划中面临的一些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石坊景区的规划设计,不仅展示安丘传统历史节孝文化,而且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历史面貌和发展历程,具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1 石坊景区中的传统建筑运用设计分析

庵上石坊景区的设计以清代建筑风格为基调,结合原有清代石坊建筑和原有马家旧宅、徐氏牌坊遗留构件,在此基础上增建马家四合院文化展馆、马家祠堂、景区东大门石坊,古街商铺,其他的还有古建角亭2座,文峰塔、影壁、云墙等清代建筑,结合假山瀑布、绿化、道路、小品、长廊等,共同构成北方清式园林式建筑组群和文化园景区。景区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广场铺地3000平方米,500平米停车场二处,600平方米水体面积,传统建筑修缮有马家主题清代古建筑群两处:马宅、马家祠堂,民宅建筑外观仿古修缮旧宅连片民房1宗,长廊1处,凉亭2个,风水宝塔1个,石桥3处以及竹林植物栽培若干。

1.1 景区主题——王氏节孝石坊

据《马氏家谱》记载:马若拙,太学生,例授修职郎,候补县丞,马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其兄马若愚,例赠登仕郎,候选州吏目,娶诸城大北兴村翰林之女王氏为妻。王氏到马家,因丈夫有病在身,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婚后三年夫妇未能同房。不久,马若愚病逝,王氏秉承家教,矢志守节,孝敬双亲,邻里称她“奉亲守志,节孝两全”。相传石坊是由来自江苏扬州的艺人李克勤、李克俭兄弟在马家的邀请下,带领八名弟子用了14年的时间进行设计雕刻而成,完美的造型和精绝的雕刻技艺使得石坊素有“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的美誉,意谓除兖州牌坊外,天下再无其它牌坊可与之媲美,可惜的是兖州石坊已荡然无存。有专家评说,庵上石坊是中国1400多座石坊中雕刻最为工巧、精湛的一座,比国内其他地方的雕刻都要技高一筹【1】。

石坊坐西朝东,建筑仅有次间的两条承枋细梁为铁制构件,其余皆为石制构件。石坊由廡殿顶、方形柱身、条石基座三部分构成,高约15米,宽9.35米,用石灰岩垒加而成,结构严密,规整对称。正门一个,侧门两个,单檐庑殿顶,坊座为4 块条状基石,坊身由4根方形立柱组成,中间立柱两侧各雕有栩栩如生的石狮一对。坊檐正下方两面均刻“圣旨”二字,东西正门匾上刻有“节动天褒”、“贞顺留芳”各四个大字,题跋写有“旌表愚童马若愚妻王氏节孝坊”字迹,次楼匾上刻有“大清道光”、“己丑岁建”楷书。

石坊雕刻题材既有传说中的神仙,又有现实生活中的风俗人情,内容非常的丰富。如八仙、门神,耕读渔樵。还有四季祥瑞,春牡丹、夏荷、秋菊、冬梅,雕刻的惟妙惟肖。深、浅、高、透、圆等多种雕刻手法并用,刀法精细,图案圆润有力。整个石坊造型简繁得当,有主有次,安排得体,艺术性及审美价值极高,可谓工艺超群,显示了劳动人民的高超创造才能。该石坊虽历经二百余年的风吹日晒,除部分残损之外,整体基本保存完好。“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是对庵上石坊的高度赞誉。

1.2 景区大门及古街巷建筑商铺区

该区域位于石坊景区东部,是整个景区的主要入口及商业街,入口大门标志性建筑也是一座石牌坊。该石坊建筑设计简约不繁琐,采用当地产的石灰岩石或青石,材质色泽与主题石坊相统一。造型与前石坊不同,浅浮雕图案,力求简约,以形成对比,整体造型呈现一种雄壮之美,与北方人的豪爽性格相匹配。

石坊整体高约13米,四柱三间,硬山顶,檐下有斗栱,中间五攒,次间三攒;中间匾额东面书有“庵上石坊”四个字,西立面匾额有“天下第一坊”题字,中柱两侧各有石刻对联一幅,基座条石与立柱之间有简单抱鼓石,起到加固与装饰的作用。古街商业店铺林立,建筑样式为清代硬山、悬山,青砖灰瓦,粉灰勾缝,前部柱廊木装修,局部彩画粉饰,地面石头铺装,再现昔日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以传统土特产、地方名吃、民间小商品买卖为主题,体现勤劳善良的安丘人旧时的饮食文化、酒文化等传统生活习俗与状态。

1.3 马家大院四进四合院文化展示区

该区位于主题区北侧,整个景区的中心部位,建筑为典型的清式北方四合院形制,青砖灰瓦,硬山悬山为主,广亮大门,一进为影壁、私塾、倒座房,前排用房主要供家中孩子读书和会客、佣人用房,做到内外有别。二进通过垂花门进入,正对的为过厅,两侧偏房为东西厢房,低矮用房为柴房及厕所,三进进入主院落,过厅正对的是正房,也是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相对最重要的建筑,一般为主人日常生活居住,西面耳房为主人的书房,东面耳房为通向后院的过道,最后面的一排房子称为后罩房,一般放杂物,有时部分房屋供家中未成年女子居住。前院中的东西厢房通常分给家中的儿孙居住,东为上,西为下,尊长有序。

文化展区主要是以马家大院传统四合院为载体,通过搜集当地马家现存的传统家具、生活用品、古玩、书画、服装、生产工具、民俗用品等来展示当地传统优秀文化。四合院用房根据家族成员的辈分进行合理分配,长幼有序,等级分明。该展区将根据传统布局方式将以上物品摆放于四合院不同的房间内展出,还原历史风貌,展示传统历史礼仪文化。历史文化区展示族谱、书画、古玩等收藏品,让人们了解家族文化,提高人们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意识。农耕展区通过农耕器具展示中国几千年来落后的农耕文化,使人们了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层含义。人们通过参观、体验的形式,亲身感受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历史文明和民俗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1.4 马家祠堂、影壁

以前人们的家族观念很深,一个村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幾个家族,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用来祭拜祖先。家庙又有祠堂、家祠、宗祠和支祠之别称。

马家祠堂为二进四合院,建筑制式同马宅。祠堂主要展示马氏族谱、“轴子”等来展示当地民俗,如当地人过去每逢过年要挂“轴子”来祭拜祖先等民风民俗,帮助人们了解北方宗祠文化,影壁墙设在古街的近端,马家祠堂的右前侧,正面加“福”字或砖雕马家孝文化人物故事宣教图集,起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1.5 长廊、亭

在王氏节孝石坊和马家大院、古街之间设计一长廊,以保持园内空间的连续性和通透性。长廊在分割空间、保持空间的连续性和通透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在使用功能上又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休息、赏景、遮阴避雨的去处。长廊的设计不沿袭传统长廊的做法,只是在造型上、空间结构比例上借鉴传统长廊特色,屋顶做了简化,给人以轻盈飘逸、节奏韵律和通透感。

亭子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景观建筑,兼有点景之功效,“亭”通“停”,通常供人驻足休息和赏景之用。若布局合理,则整个园林活泼有序,不当则显凌乱而无章法。明代造园家计成早在《园冶》中就有关于如何造亭的极其详尽的阐述。在坡顶、池沼中央、水岸边、竹林中,松荫下、花丛间,皆为筑亭和安插园林建筑的最佳位置,这些地方一般都能构成园林景观中较好的艺术空间效果。

西南角假山亭的外部造型采用清代传统规范做法,内部结构材料使用混凝土结构,保证亭子的安全性。庵上山中部也有观景亭一座,为清式做法,体量比假山亭大约一倍,起到很好的点景作用。

1.6 塔

塔是在东方常见的一种具有特定外在形式和建造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亭上下多次相叠就是塔,塔分两种,一为佛塔,一为风水塔,又称文峰塔,传说文峰塔有改善地理风水,调和周围环境的作用。无论是佛塔还是文峰塔,原来初始的目的已渐渐消失,如今大多是作为一个地方的景观、标志或象征。在庵上山的中部建一文峰塔,以弥补地势偏低的不足,同时也是石坊景区庵山的一道风景。

2 景区空间设计要素分析

2.1 景区广场道路铺地设计分析

古街、广场及两处停车场皆采用毛面青石铺路,广场景观与休闲区铺地的材质以毛面青色的花岗石为主,石坊主题区入口两侧使用鹅卵石铺设、中间青条石作为行进引导呈现了极强的艺术效果,石坊路甬路中间采用毛面青石铺路,两侧为鹅卵石、青砖铺路。休闲广场、古街道、石坊路铺地使用了条形砍面青石、青石、块石、青砖、园林彩砖等不同材料组合成富有多种艺术效果的图案,既能防滑,又能灵活运用不同材料完成具有地域特点的地面铺装。

景区铺地大致有:青石,青砖墁地,石子、碎石铺地等多种形式。在景区的主要部位,地面铺装结合图案或文字。图案可以是传统的动物、植物等吉祥图案,也可以是几何图案,冰裂纹或不规则几何形,或部分的采用地面石材凹嵌文字的形式,使得人们在游玩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

2.2 景区绿化设计分析

在景观区域根据地形需要,在不同部位栽植花草树木,丰富园林景观层次,构建绿色生态,景区根据不同功能区域划分成几个植被区。

第一植被区:石坊小广场四角分置“节”、“孝”、“和”、“睦”四大奇石,在四大奇石的周围根据竹子的不同生长习性和外形特点种植不同的竹子,吻合“节、孝、和、睦”四大主题,让人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二植被区:在进入石坊主题区的甬路南侧,是一片竹林,内部设置曲线型园路,供人们漫步其中,观赏竹子。旧有植物、树木尽量保存,如镇政府院内冬青等。

第三植被区:在马宅西侧种植一片竹林,作为从庵山鸟瞰时的一道风景屏障,使马宅掩映其中,白墙绿竹,相映成趣。内设园路,连通广场与庵山。

第四植被区:庵山景区植被以原有植被为主,适当种植常绿乔木,树种的选择主要是以北方树种为主,原有柏树保留,另有松、槐、榆、樱花、白杨、紫叶李等不同树种栽植。

2.3 景区水体设计分析

景区的水体设计分为二种,一种为以中轴线为中心沿甬路两侧及甬路底部回流成流动水,另一种是西南角的假山区瀑布群下泻形成池沼,两部分互为连接形成循环水。小流溪水潺潺,营造竹林山更幽的气氛,小溪水清澈见底,有明澈、清新、柔和的视觉感受,溪水岸边的亲水设计可以方便市民在水边戏水。西南角的假山通过叠山理水,置亭于山顶,上有瀑布流下,瀑布下为涧,流水声和背景音乐相互融合,令人产生愉悦、流畅之感,身心得到放松,心灵也得以回归宁静,达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境界。

2.4 景区建筑小品设计分析

景区内建筑小品还设有古建凉亭、风水宝塔、精致石桥、假山、休息座椅、仿古廊架、石凳、石鼓、路灯、景观灯等,古朴素雅,使人在休闲娱乐中随处可以感受到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3 小结

本文以安丘庵上石坊景区规划设计项目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实例总结设计实践等方法来研究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与建设中如何传承与发展,进而得出一些建设性的结论,为不同地区景观建筑设计与景区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在正确把握城乡空间功能结构和传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塑造出展现传统建筑地域文化的优美空间形态,并为今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景观空间设计创造条件,探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留得住乡愁”的基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之路。

课题:院级

名称:建筑景观与室内装饰设计科研创新团队编号:20160109

参考文献

[1]郑岩.庵上石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毛仲羽,李静.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3

[3]矫克华.齐鲁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J].齐鲁文化研究.2010

[4]潘春亮.地域文化在城市休闲广场设计中的展现探析 [J].《教师》.2012

作者简介:

侯志杰,男(1969.12—),汉族,山东青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室内与景观设计。

推荐访问:浅析 景观设计 元素 实践 传统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