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1-3月龄的仔猪仔猪腹泻尤为常见。严重时死亡率更是高达80-90%。同时由于腹泻,造成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
[关键词]仔猪腹泻; 防治措施; 饲养管理
[ 中图分类号] S815.4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4)01-23-1
在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发病率不断上升,死亡率也有所提高,治疗不及时就会引起大批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所以对此病的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发病原因
引起猪腹泻的原因很多,且因素也很复杂,其中有营养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因此,每个养猪场要对发病时间、发病年龄、饲料以及气候环境状况等情况具体分析,找出发病原因。
2 诊断
在猪场,对发生腹泻的仔猪,把发病严重的或者濒死期的仔猪送到化验室进行检验,查找发病原因且对症用药。如果没有条件化验要依据临床症状来判断。
2.1 3日龄以内仔猪如果急性突然死亡或血性下痢,粪便腥臭、怕冷、行走摇摆,可诊断为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即仔猪红痢。
2.2 对于一月龄内的仔猪,排便腥臭且呈现灰白色,死亡率高,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可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感染,即仔猪黄白痢;
2.3 在寒冷季节,大猪先发病,而后群体发病,仔猪死亡率高,突然呕吐、接着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粪便为黄绿色或灰色,含凝乳块,发恶臭,往往因脱水严重而死亡。大猪呕吐较少,粪便呈稀水样,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可以初步诊断为传染性胃肠炎或是流行性腹泻;
2.4 发生在仔猪断奶前后的腹泻主要为仔猪副伤寒,该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条件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高。猪的密螺旋体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生长发育期的架子猪多发,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2.5 早春时节仔猪先发生腹泻,排水样黄色稀便,母猪不发病或少发病,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可以初步诊断为轮状病毒感染。
2.6 营养性腹泻多发生于仔猪断奶期,由于饲料中的蛋白质、能量过高或配比不平衡、乳源蛋白(乳清粉等)不足等引起,母猪通常不发病,仔猪死亡率也不高。
3 防治措施
3.1 细菌性腹泻
防治方法:抗菌消炎,保护肠黏膜,促进肠毒素排出,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所以对于大肠杆菌病、仔猪红痢等细菌性腹泻可以用土霉素、环丙沙星及氟哌酸等进行预防治疗,配合电解多维与益生菌等来调理肠道菌群。
3.2 病毒性腹泻
防治方法:发现病猪要立即隔离,并用3%烧碱或20%石灰水消毒场舍,用具。选用白头翁散、病毒唑等拌料饲喂,或者用黄芪多糖配合抗生素肌肉注射。通常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效果不好,主要依靠接种疫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补充体液,以防止脱水引起酸中毒,可用维生素c与补液盐。也可用干扰素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
3.3 营养性腹泻
检查饲料是否发霉及时更换饲料,选择质量安全的饲料,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益生素、消化酶或1%的柠檬酸,以提高猪的消化能力,对仔猪要限量饲喂,这样可减少腹泻病的发生。
4 综合防控
做好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猪的生理特性做好饲养管理:做好保温,卫生及消毒工作。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注意防寒保暖。供给适口性强、容易消化的全价料,并在料中加入土霉素或氟哌酸,预防胃肠道疫病,临产母猪肌肉注射土霉素1.0g,哺乳时经乳汁排除土霉素,仔猪间接获得,也可达到预防目的。
4.2合理防疫和保持环境卫生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疫程序,加强对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猪瘟及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搞好环境与猪舍卫生,定期消毒,加强圈舍通风换气,在通风换气的同时要保持猪舍温度稳定。猪场排放的粪污与病死猪尸体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4.3严格落实消毒措施
规模猪场要采取封闭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要定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及时清理并无害化处理粪污。在猪舍清空后,要进行彻底清洗、喷洒消毒或是熏蒸消毒,空栏三到五天,才可转入新的猪群。
4.4 做好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猪以及其产品要严格采取无害化处理,及时消除疫情隐患,以严防病死猪传播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