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尿培养情况。方法 :对86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初次感染经以下药物治疗,症状多于2~3天内好转、菌尿消失。如治疗2~3天症状仍不见好转或菌尿持续存在,多表明细菌对该药可能耐药,应及早调整,必要时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结论 :重视发热小儿泌尿系统检查,尤其对于夏季发热的小儿,应及早留取尿液标本。
【关键词】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8泌尿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其绝大多数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小儿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原因,除了生理解剖特点,小儿局部防卫能力差,易致上行性感染外,还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感染局限能力差,菌血症时易致下行感染有关。因使用尿布,尿道口已被污染,感染机会增加。此外先天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也是有别于成人的重要原因[1]。但是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非特异性,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小儿,在临床上往往容易误诊或漏诊。
一、发病机制
细菌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是宿主内在因素与细菌致病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1.感染途径
(1)血源性感染
(2)上行性感染
(3)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
2.宿主内在因素
(1)细菌黏附于尿路上皮细胞(定植)是其在泌尿道增殖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先决条件。
(2)泌尿道感染患者分泌型IgA的产生存在缺陷,使尿中分泌型IgA浓度减低,增加发生泌尿道感染的机会。
(3)先天性或获得性尿路畸形,增加尿路感染的危险性。
(4)新生儿和小婴儿抗感染能力差,易患泌尿道感染。尿布、尿道口常受细菌污染,且局部防卫能力差,易致上行感染。
3.细菌毒力
宿主无特殊易感染内在因素,如泌尿系结构异常者,微生物的毒力是决定细菌能否引起上行性感染的主要因素。
二、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011~2012年间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泌尿系统感染86例患儿,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1~12个月。
2诊断标准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中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2)年龄<1岁。
三、临床治疗
药物选择一般根据:
1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而下尿路感染则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如呋喃类或磺胺;
2尿培养及药物敏感结果;
3肾损害少的药物。急性初次感染经以下药物治疗:
3.1磺胺药:因其对大多数大肠杆菌有较强抑菌作用,尿中溶解度高,不易产生耐药性,价格便宜常为初次感染首选药物。为防止在尿中形成结晶应多饮水,肾功能不全时慎用。
3.2吡哌酸(pipemidicacid,ppa):对大肠杆菌引起的尿感,因其尿排出率高,疗效显著。适用于各种类型尿感。副作用少,可用轻度胃部不适。幼儿慎用。
3.3呋喃坦啶:抑菌范围广,对大肠杆菌效果显著,不易产生耐药性。剂量为8~10mg/(kg·d),分3次口服。易致胃肠反应,宜在饭后服用。亦可配合tmp使用。对顽固性感染需3~4个月连接治疗时更宜选用呋喃坦啶。
3.4氟哌酸;为喹诺酮类全合成广谱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阳性菌增色有较强抗菌作用。一般不用于幼儿。
3.5氨基苄青霉素、先蜂霉素:均为广谱抗生素,有较好抑菌作用,常用于尿感的治疗。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虽有较好抑菌作用,但因其肾霉性较大,且对听力也有不良影响,使用时应慎重。
泌尿系统感染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以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多见于女孩[1],但本研究1~12个月的小儿中,男婴所占比例略高于女婴,为1.15∶1。发热是小兒泌尿系统感染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占67%。本病起病急,病程短,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且小儿不能用语言表达,小便难以及时留取,使得这部分人群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率低,往往误诊或漏诊。除发热外,患儿还或多或少伴有消化系统症状,腹泻、呕吐、拒乳、腹胀、黄疸等占34%,考虑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容易扩散导致全身中毒反应。
理论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与季节无相关性,但本研究显示,夏季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偏高,考虑与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多、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小便排出少、易于局部感染有关。因此,对于小儿,夏季加强局部护理,多饮水,对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有重要意义。
四.临床护理
1、对症护理:泌尿道感染的婴幼儿常有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冷敷额头、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要鼓励患儿多喝水或其他喜欢喝的饮料,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要勤换尿布,而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需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消毒。
2、观察药物副作用,按疗程服药: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口服抗菌药物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现象,于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若副作用仍明显,可遵照医嘱减量或更换其他药物。一般服药后尿痛、尿急等症状会较快消失,尿化验也会逐渐正常,此时最重要的是仍需按医嘱继续服药,切不可见患儿没什么症状了就擅自停药,以免反复发作,导致慢性泌尿道感染。
3、预防泌尿道感染:注意幼儿不穿开裆裤,婴儿勤换尿布,便后要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男孩子要将包皮摞上去洗,龟头发红可涂抗生素软膏,如包皮被尿垢粘连,要到小儿外科门诊分离,以减轻对尿道口的刺激,避免发生下行性泌尿道感染。积极治疗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以免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泌尿道引起感染。
总之,泌尿系统感染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应重视病史、体检,及时完成尿液化验检查,及时留取培养,尤其对于夏季发热的小儿。当然,对于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除常规化验检查外,还应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方面的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先天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情况。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67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