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与康妇特栓联用治疗女性非淋菌性宫颈炎尿道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非淋菌性宫颈炎尿道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阿奇霉素联用康妇特栓)和对照组27例(阿奇霉素),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阴道分泌物多、腰痛及下腹坠胀、泌尿系统感染症状的改善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病原体的转阴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与康妇特栓联用治疗女性非淋菌性宫颈炎尿道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阿奇霉素;康妇特栓
近年,非淋菌性宫颈炎尿道炎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危害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医学治疗过度依赖于抗生素,造成耐药菌株的形成,这给医生的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选择一种更加科学的药物治疗方案是医生需要积极考虑的问题。现对2011年1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通过阿奇霉素与康妇特栓联用治疗非淋菌性宫颈炎尿道炎患者取得的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56例,均为2011年1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收治的非淋菌性宫颈炎尿道炎患者,年龄21~41岁,平均(30.5±2.9)岁,病程6~55 d,平均(20.9±2.6) d。其中单纯性沙眼衣原体(CT)感染31例,单纯性解脲支原体(UU)感染17例,CT、UU混合感染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白带常规检查,未发现滴虫以及霉菌感染。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阿奇霉素联用康妇特栓)和对照组27例(阿奇霉素),两组在年龄、病程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每日静脉点滴乳糖酸阿奇霉素0.5 g,一个疗程需持续7 d,此外还配合了康妇特栓,每晚临睡前将1粒栓剂置入阴道深部,同样一个疗程需持续7 d。对照组仅采用乳糖酸阿奇霉素静脉注射,具体方法和观察组一致。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严禁使用其他抗生素同时均禁性生活。
1.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停药后7 d复查病原体为阴性,间隔7 d后再次复查仍为阴性;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病原体检查结果为阴性;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但病原体检查结果为阳性;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减轻或消失,病原体检查结果为阳性[1]。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的症状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后阴道分泌物多、腰痛及下腹坠胀、泌尿系统感染症状的改善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病原体转阴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后病原体的转阴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支原体属于一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支原体会粘附在泌尿生殖道的上皮表面,常会给上皮细胞造成不同的破坏作用,使得患者的疾病发生率上升。衣原体处于无宿主状态时生存的时间较短,主要粘附在易感细胞表面,借助于身体组织功能生存下去。支原体、衣原体会对女性的身体组织构成侵犯,而女性感染支原体、衣原体之后最多见的则是子宫颈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扩大感染而造成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使得女性不孕不育的发生率上升[2]。对于孕妇而言,孕妇感染支原体之后形成的磷脂酶A、C使细胞膜,内部游离的花生四烯酸释放也是引起宫缩、流产的主要因素,发生感染之后易导致流产、早产、新生儿肺炎等。医学资料显示,衣原体能减弱精子的穿透力、减少精子数量,对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造成破坏之后导致上生殖道炎症,同时,衣原体也会对雌激素及FSH的分泌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导致不孕症,这也是女性不孕的一大因素。
阿奇霉素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抗生素,对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可起到较强的控制作用。阿奇霉素在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中的治疗作用得到了认可,但随着医疗研究的深入,专家指出支原体及衣原体对阿奇霉素的敏感性低,且耐药性高,严重影响了其临床疗效[3]。康妇特栓为氯苯咪唑硝酸盐、莪术油、冰片的复方制剂,对病菌的细胞膜有限制作用,可起到杀菌保护的效果。若治疗期间将两种药物联合运用,能把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患者的转阴率提高至93.75%和88.89%,对衣原体+支原体混合感染患者的转阴率达75.00%,综合疗效要显著高于阿奇霉素,显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康妇特栓与阿奇霉素联合运用对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的处理效果较为理想,值得积极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韩茜,谢君梅,李秀荣.孕妇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分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11(6):104-105.
[2]向立新.女性生殖道衣原体与支原体检测及其药敏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5):345-346.
[3]陈艳萍,魏涛,蒋玉红.育龄妇女衣原体感染与雌激素、促卵泡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7):28-29.
【收稿日期】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