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历史淹没的永恒

历史淹没的永恒

发布时间:2022-11-06 18: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江文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比较突出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跨越于台湾、日本、中国大陆三个地域,而他主要的音乐成就则多集中于日本学习阶段和归国的教育阶段。他的一生经历坎坷不断,虽身在日本,却心系祖国大陆。纵然战争和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种种磨难,但他始终回国,执起笔来结合西方的作曲理论技巧,谱写出了大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江文也;民族音乐;继承;创新

江文也是20世纪中国乐坛上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虽然他的作品已经被雪藏了30年之久,但历史始终掩盖不了钻石所放射出的光辉。近20年来,对江文也研究的学术期刊和硕士论文约有30多篇,此外还有一些为纪念江文也诞辰所开展的研讨会。在1990年为纪念江文也80诞辰,在香港举行了一次研讨会,会后出版了刘靖之博士主编的《江文也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6月,在台北举行了第二次江文也研讨会并出版了张己任博士编辑的《江文也文字作品集》《江文也纪念研讨会论文集》各一册,还有大型的《江文也手稿作品集》以册。1995年7月20日,有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江文也诞生85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隆重召开,并由梁茂春为纪念江文也先生而发表学术论文《江文也研究的新突破》。到了2010年6月,又是江文也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福建厦门召开,由他的女儿江小韵、陈桦等研究人员发表致辞,并在文化艺术中心国际报告厅举行了“江文也音乐作品学术报告会”。

江文也的声乐作品并不是很多,但其文学价值在音乐史上是不可多见的,但其音响和曲谱却几乎在世上销声匿迹了,到底是何种原因?为什么世上没有有关江文也声乐版的书籍,却只有他的钢琴作品的出版?难道是因为他古诗词掌握的不够深厚,不具备出版权?这个问题成为众人心中的一个谜,有待后人对江文也声乐作品的进一步研究。

一、永不忘的文也先生

江文也(1910.6.11——1983.10.24),原名江文彬,台湾台北市淡水县人。1923年,随其兄赴日本就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东京武藏高等工业学校,主修电气机械,并同时在东京上野音乐学校选修声乐。1933年9月,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34年,开始以主要精力投入到音乐创作。1938年3月,他应邀到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结束了他在日本的生涯。1947年秋,被聘为国立北平艺专音乐系的作曲教授。195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他被划为“右派”,并调到中央音乐学院图书管工作,从事资料研究。1978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其名誉及待遇。1983年10月24日病逝于北京。

江文也的成长历程经历过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三个地域,环境的不断变迁,让他的人生充满了不断地坎坷。但他始终清楚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毅然选择留在中国,因为他对祖国的那份情感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他曾经在他的《圣咏作曲集》(第一卷)完成后的一文中阐述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感认识:“我知道中国音乐有不少缺点,同时也是为了这些缺点,使我更爱惜中国音乐;我宁可否定我过去半生所追求的那精密的西欧音乐理论,来保持这宝贵的缺点,再来创造这宝贵的缺点。”从中不难看出,江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无限的热爱,将自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创造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精神和新风格的旷世作品。

二、挥不去的儒家情怀

关于江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得不提的是他眼中的孔子。回顾历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音乐思想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而“仁”又体现在“礼”与“乐”的关系之上,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而在江文也的主要音乐论述中,最具典型代表的著作就是《孔子的乐论》,主要对孔子学习音乐的人生经历和孔子的主要音乐思想进行解读。江文也十分欣赏孔子对音乐的态度和执着的探索精神,认为孔子通身皆为音乐。因此,在江文也归国之后,面对重重的政治压力,他依然以音乐创作作为他灵魂的支柱。《孔子的乐论》是江文也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认知的典范之作,同时,也促成了他一首具有中国雅乐风格的音乐作品《孔庙大成乐章》。这是江文也完成于1939年的12月,全曲共有六个乐章,取材于当时北平国子监的祭孔典礼乐舞。“作者为创作此曲曾对我国古代雅乐的有关文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企图以现代的交响音乐手段、现代的音乐创作技法,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传统精神和哲理内容的、新的中国现代民族音乐。”[2]孔庙祭奠音乐的使用,主要是源于隋代文帝时,当时人类在祭祀时,使用的乐器皆为“八音”乐器,即金(钟、镈、镛、錞于等)、石(编磬、特磬等)、土(埙、缶等)、革(土鼓、足鼓、鼗鼓等)、丝(琴、筝、瑟、筑等)、木(柷、圄等)、匏(笙、竽、龢等)、竹(箫、管、籥、篪等)八类乐器。此外还以发源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作为其伴奏乐器,其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无比的神圣和庄严,也预示着中国宗教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根深蒂固。江文也吸取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因素,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形式上使用西洋的木管、铜管、弦乐器和色彩性乐器等来进行演奏,创作出了一首具有中国传统雅乐和宗教性质的西式管弦乐。

《孔子的乐论》和《孔庙大成乐章》是江文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继承了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使其在历史的渊源中不断流淌至今,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江文也又结合自己的现代西方作曲理论技术,把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入其作品中,树立一种20世纪的“新文化”概念,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改革和创新做出了贡献是历史所不能遗忘的。

三、剪不断的民族风情

江文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他的声乐作品《林庚歌曲集》和他的钢琴教材《儿童钢琴教本中》,他大量吸取中国化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让中国的声乐歌曲和钢琴演奏重新翻开新的一页。

《林庚歌曲集》是江文也根据现代诗人林庚的诗篇创作的一部声乐套曲。这首曲子抒发了他在新时代的历史环境中,对现实生活真实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可惜的是再他完成这部作品之后,就被划成“右派”,使它在江文也逝世前一直都没得到演出和发表。但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容质疑的。在这部声乐套曲中,主要是引用了民间音乐的音素,借鉴吸收了民间的音调来进行创作,如:陕北的“信天游”、河北的大秧歌、北方民歌“锯大缸调”、云南民歌“赶马歌”、节日农村热火朝天的锣鼓声以及台湾的、独特新颖的民间音调等。他满怀热情的去追寻中国民间音乐的根赖,把自己的思想和丰富的民间音乐生活相结合,形成一套独特的创作风貌。

《儿童钢琴教本》江文也是以中国民歌改编的、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儿童钢琴教材。里面的基本练习曲和乐曲结构比较短小,音调皆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结合中国的民歌和儿歌的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创作。以中国的五声音阶为主,并吸取了中国民歌和儿歌的精华而创作出的这些钢琴作品,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是独树一帜,为以后我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传承和创新拉开了新的一幕。

此外,他还根据中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素材,“陆续为古代歌谣、《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诗词谱曲,创作了钢琴曲《北京万华集》《小奏鸣曲》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和舞剧《香妃传》等音乐作品,据统计,大约有150首。”[3]1942年,根据唐诗谱写创作的《唐诗五言绝句篇》9曲(作品24)及《唐诗七言绝句篇》(作品25)声乐曲。还有他的合唱作品皆是采用民间歌曲的曲调和中国古代诗词改编创作的,如:《渔翁乐》《凤阳花鼓》等,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效果。

四、流不尽的台湾情愫

江文也12岁就离开了台湾,去了日本,自然他对台湾也没有很深的印象,或许对他来说,台湾也就是自己的故乡而已。但他在1934的“返乡之旅”时,才发觉自己对台湾的感情却是相当的浓厚,深深体味到台湾的民族风情,他大量搜集台湾民歌,进行创作以作留念。他对台湾的情愫皆集中于1934年的管弦乐《台湾舞曲》和1936年的声乐歌曲《台湾山地同胞歌》。他把浓浓的情思寄予他的音乐作品中来,一直到他死前,仍然在病床上创作,他的最后遗作也是结合台湾民歌的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创作出了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阿里山的歌声》。

这部作品在内容上借鉴了高山民族的民歌进行改编创作,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风格上使用了德彪西印象派的表现手法。这首作品是江文也的处女之作,也是初到日本后的再次回乡之作,并获得了国际的好评,表明了昔日的台湾在他心里依旧有着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台湾山地同胞歌》这是江文也于1936年所写的一部独唱歌曲集,也叫做《生番之歌》。主要以古老的台湾民歌为素材,通过没有特定语义的语音与旋律结合,在钢琴伴奏中模仿笛声、琴声和打击乐器的效果,表现了高山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在创作此曲的过程中,他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富于主管想象的乡情,以新颖独特的风格和质朴、粗犷的气质引起了国际音乐界的重视和好评。但可能由于历史或政治的原因,这首歌曲的总谱至今没有呈现于世,但历史不会忘记每个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他的功过与否,自有历史来评判。江文也是20世纪30、40年代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有很多都已经遗失,这是音乐界一个极大地损失。

《阿里山的歌声》是江文也在垂暮之年谱写的遗作,但由于劳累过度,这份伟大的著作最总不能完整的呈现于世人面前。在完成这部作品前,他的“右派”问题彻底的得到平反,对此,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激动,他开始热情地歌颂他多年梦想的台湾,犹如看到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完全把自己沉浸在这一美丽的梦境之中。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把蕴藏在心中多年的大型交响音乐《阿里山的歌声》,这首作品生动地展示了他那无比欢欣快乐的心情和无限深厚的浪漫主义情感。他仿佛回到当年那股旺盛的创作神韵,真正把自己投入到一种高超境界的艺术境界。

五、道不完的文化神韵

据笔者搜集,在2010年为纪念江文也百年诞辰的文献和学术报告就有6篇,可见,江文也的身份地位和对民族音乐所做出的贡献。他不仅是第一位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台湾音乐家,也是海峡两岸共同推崇的中国作曲家。他把台湾的民族风情以作品的形式引进大陆来,促进了海峡两岸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江文也把中国的儒家文化融入其音乐论著中,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音乐思想,他又把我国传统宗教文化——祭孔典礼,以现代派的音乐创作技法创造出具有中国古代雅乐风格的交响音乐《孔庙大成乐章》。他还对中国古代音乐和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和搜集,亦然对中国的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谱写了许多以古诗词为题材的合唱曲目和艺术歌曲;根据现代诗人林庚的《林庚歌曲集》创作了一套大型的声乐套曲,其音乐要素皆采用的是中国各个地方的民间曲调;又借鉴中国的民歌和儿童歌曲改编成了一套钢琴教材,适用于儿童对中国民族乐派钢琴曲的有机掌握。此外,他还为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逝世2300周年而创作了一首单乐章性质的交响诗,根据这位伟大诗人的悲剧性命运和坎坷的遭遇而体现出自己的敬仰、哀悼、愤懑和同情的矛盾心情。

江文也对于台湾的民族文化更是具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愫。《台湾舞曲》是江文也初次对台湾情感的倾诉,勾勒出了一幅优美典雅的东方画卷,以及后来的《台湾山地同胞歌》也是搜集了台湾高山民族音乐的素材创作了一幅生活气息相当浓郁的情景图。还有一首是他在病床上却无力完成的《阿里山的歌声》,寄托了江文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在他所创作的作品当中,民族文化是其创作的灵感和主线,他的一切作品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缩影。说具体一点,江文也应该是新时代中国民族音乐作曲家。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不断向民族文化传统贴近——论江文也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人民音乐,2000(11):13—14

[2]李时慧.简评江文也《儿童钢琴教本》.音乐探索,2010(4)

[3]柳琳.回望圣贤——江文也眼中的孔子和儒家乐论.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0(3)

[4]岑鹉.江文也钢琴音乐研究综述.音乐艺术,2010(4)

[5]臧一冰、钟晓红.江文也:作为一面历史的多棱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4)

[7]苏夏.江文也部分乐队音乐作品评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

作者简介:张婧玉 (1990—) ,性别:女 ,民族:汉,籍贯:安徽淮北,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武汉音乐学院在读,研究方向:声乐表演(美声方向)。

推荐访问:淹没 历史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