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鲍勃·迪伦,为何是你?

鲍勃·迪伦,为何是你?

发布时间:2022-11-06 1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 伸:得知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那时刻,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李 皖:迟到的颁奖。早该颁给他。

邱大立:鲍勃·迪伦唱了55年,终于可以被列入一个改变世界的人了。一个人在75岁时得到这个奖,是一个合适的时刻。

于 坚:当时我在微信写了这段话:“奖给了灵魂,没有奖给修辞或观念,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世界厌倦了,它只是要生活,要爱,要唱歌,要忧伤。于是,鲍勃·迪伦来了。这是向垮掉的一代、向六十年代、向浪漫主义、向波西米亚、向嬉皮士、向口语一一致敬。世界醒了。”这段话在网络上传得比较广,这是我最初的反应。我有点激动。

杜思尚: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之后是发自内心的欣喜。原因很简单,因为得知自己喜欢的歌手、诗人、跨界艺术家获了奖,并且是个大奖,世界文学的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接下来,心里还多少有一些扬眉吐气的感觉。亲眼看到鲍勃·迪伦这个令无数人发自内心喜欢与爱戴,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全世界几代人的民谣诗人、摇滚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与尊重。

张 楚:听到鲍勃·迪伦得奖,觉得有一点意外。想一想也觉得正常。

小 魏:当时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觉得挺蒙逼的,文学奖怎么给了个唱民谣的?那些辛辛苦苦窝在家里写一辈子书又不会弹吉他唱歌的作家是不是都得气死?

陈 村:网上看到鲍勃·迪伦得奖的消息,为他高兴。但是,立刻又感觉到难过,为约翰·列侬。我更喜欢列侬和披头士乐队,可称爱死。鲍勃·迪伦获奖,我马上想到那个卑劣的凶手打死了一个诺奖获得者。

朱 个:好玩,有点意外,想“啊,终于成为诗人啦?”。意外之后随即脑补了很多画面:微博、微信铺天盖地的转发链接之类,朋友圈里会看到不少从没发现过有跟鲍勃·迪伦及那种音乐气质接近的人都在转发这些东西。

朱振武:尽管觉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常跑偏,但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有些意外。毕竟这么多年来各种主义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已经把读者和大众搞昏了头,使大家都安之若素地接受各种脱离读者视线的文学创作。一些人甚至认为似乎只有小说才是文学,诗歌其次,散文是不是文学都引起了一些文学工作者们的争议。但转念一想,鲍勃·迪伦获得诺奖,这某种程度上是不是暗示着文学传统特别是诗歌传统的回归?迪伦算是个吟游诗人吧,他的诗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获个诺奖有什么不可?

张 莉:还是有一点意外的,因为此前大家都猜测是阿多尼斯嘛。我虽然对阿多尼斯获奖的消息半信半疑,但还是受了影响。所以听到鲍勃·迪伦获奖时有点儿吃惊。但这个吃惊不只是关于授给了鲍勃·迪伦,也包括对获奖的不是阿多尼斯的吃惊吧。

陈 仓:恐怕因为我有作家与媒体人的双重身份,这几年每到十月那几天我都很注意而且心跳加快,似乎自己与村上春树一样入围了这个奖。但是每次答案揭晓之后我又非常平淡,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获奖者,早期除了马尔克斯令我信服之外,这几年他们的答案与我心中的获奖者没有什么重叠,我在心里把这个奖发给了陈忠实、贾平凹、张炜、刘醒龙、余华等等,我的名单里至少有二十多个人。不是我没有世界眼光,在我有限的眼里还没有多少外国作家能超过中国作家。中国作家作品里的博大精深与高天厚土是村上春树这样的线性作家无法相比的。就拿中国诗歌来说有一大批人,包括入围的北岛和70后诗人沈浩波在内,你去读读他们的诗,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艺术上来说,都是十分接近诺贝尔的价值准则的,都可以打败外国许许多多的诗人,当然包括打败鲍勃·迪伦——除了中国诗人不会唱之外,你说老鲍有哪一点是我们中国诗人和作家的对手?

吴 桐:是一个朋友通过微信告诉我的,第一反应,觉得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转念又想,不会是假新闻吧,因为前一天关于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奖的假新闻已经被疯转过一轮了,于是上网去核实。直到确认迪伦真的获奖了,我就打开音乐播放器,戴上耳机听了一遍《手鼓先生》来庆祝,那首歌是我的最爱之一。

张 伸:您第一次知道鲍勃·迪伦这个名字,是在什么时候?什么途径?

李 皖:1986年,大学二年级,在上海复旦大学6号楼宿舍,读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中文版。书中迪克斯坦以三分之一的主题大篇幅谈论迪伦——美国60年代的非凡人物,一个时代符号。当时,《答案在风中飘》正在校园中流行,旋律优美,声音洁净,和声动人,很热门。

邱大立:我从1987年夏天开始听美国热门音乐排行榜,1990年夏天开始听英国排行榜,但鲍勃·迪伦的歌曲从来没有上过榜。1994年1月,我去北京,买到了黄燎原、韩一夫编写的《世界摇滚乐大观》,第一次看到鲍勃·迪伦的名字。当时我非常好奇,一个民谣歌手为什么占据了那么多的篇幅?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音乐巨人。1994年6月,我去广州工作,在东二电器城,我终于买到了鲍勃·迪伦的打口唱片,他于1992年10月16日在美国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的踏入歌坛三十年演唱会的专辑。

于 坚:大约在1990年代初吧,通過打口带。我记得昆明翠湖边上有个专卖打口带的小店,脏兮兮的,像个作坊,昆明听地下音乐的人都知道那里。

杜思尚:第一次知道鲍勃·迪伦是在1995年。当时我还在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读书,在周末的大学礼堂里观看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当听到阿甘青梅竹马的女友珍妮怀抱吉他,深情吟唱一首优美动人的歌曲时,惊为天籁,当时整个人都被镇住了。在这部电影的众多乐曲中一下就记住了这首歌,之后四处查找,终于找到了原作,就是鲍勃·迪伦的名作《答案在风中飘》。

张 楚:第一次听到他是1989年,一个磁带的专辑。

小 魏:2003年上大学的时候非常喜欢淘碟儿,复旦大学图书馆附近,一到傍晚时分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纷纷出来摆摊儿,其实当时我对于国外乐队并不非常了解,淘碟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基本就是看封面儿,哪个好看买哪个。有一天我挑了半天也没相中一张“好看”的碟儿,明显摊主已经有点不耐烦了,问我听什么风格的,我说偏向摇滚民谣啥的,这时候他熟门熟路地从众多碟儿里抽出一张扔在面前说,你就听这个吧,鲍勃·迪伦,准没错!我一看封面,一个卷毛小伙架着口琴抱着吉他,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一副很忧郁的样子……这时摊主立刻呈现出一副很鄙夷的样子说,鲍勃·迪伦你都不认识?!我连忙装作很懂的样子说,当然认识,我就看看这张里面的歌我有没有都听过……后来匆匆付了钱,灰溜溜地滚回宿舍听了歌,其实当晚真的没有觉得鲍勃·迪伦的歌很好听,可能是因为当时还不是很能接受这些带有布鲁斯音阶的旋律或者这种慢悠悠连念带唱的表达方式吧,没听两首就关掉了。后来随着自我修养的逐渐提高和耳闻目染,再次重新聆听鲍勃·迪伦、甚至认真去网上寻找歌词大意的时候才明白他的伟大之处,或者说那个时代的伟大之处。

推荐访问:鲍勃 迪伦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