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学,是指突破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课本里的封闭狭隘的做法,把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各种渠道都引进到语文的教学中来,建立一种全方位、多渠道、广视角的语文教学系统。具体来说就是把课内语文教学(一翼)与课外语文活动(另一翼)紧密结合,形成“双翼齐飞”的格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小学而大遗”出自韩愈的《师说》。原指小的方面倒要从师学习,大的方面却不从师。而现在所谓“小学”,就是只学课本,只学现成的僵死的知识,诸如文字的形、音、义,篇章的结构、手法、主题等。学生一碰到灵活的、脱离了课本的语言环境,就失了方阵。
“大遗”,学生学了语文,却说不了自己,说不了事理,也更说不了人生;既不解读古代诗文,也不能品味当今的美文,甚至还影响到如何做人。
经常听到也在学生的日记中看到“因某事,被老师(或父母)骂了一顿”,每当听到或看到这个“骂”字,我总觉得恼火:“我何尝骂过?”记得有一次曾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订正,但学生仍然这样用,我就找他们个别谈话,才了解原委:他们没有用心留意,再说也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自己,也就是所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
其实,类似这样的语病,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再想想每当叫学生做作文时,看看学生脸上、眼里的无奈、厌烦,再看他们的作文,干巴巴的毫无灵性豆腐干似的文章,再注意他们的平时的谈吐,为人处世之道等,我们不得不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而悲哀,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初中,语文学了近十年,却往往表达不了自己!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学生目中无人、心中无事、口中无词,很难进入现实性交流、沟通的语境,往往就会产生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大的失落——“大遗”。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是适应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的。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进步,无一不取决于人的素质。这些都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更为注重实际应用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重要的基础工具,而工具是要在经过多少次使用才能真正掌握的。语文能力训练中的写作是这样,识字是这样,讲话、阅读同样也是这样,要真正掌握语文的各项能力,都需要经过反复的运用、反复的实践才能真正做到,而所有这些光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完全不能做得到的,这也正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必要性所在。同时语文课外活动对初中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综合能力,提高全面素质,成为合格的人才,以及日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发现和培养语文方面的“人才苗子”;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须遵循的原则
1、应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所学的教科书只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最起码的基础知识,教科书本身就有许多局限性:片面性——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囊括其中;稳定性——不能收纳世界上最新的知识等。但课外活动可以使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广泛,整个社会就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学生可以通过活动、交往、阅读、看电视节目等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所以说没有语文课外活动,语文书上所学的知识将变得僵化而狭窄,反之,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
2、应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触类旁通。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科目,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与其它学科是互为渗透、触类旁通的。无论是语文教科书还是语文课外活动材料,都包含着各类学科知识,要真正理解这些内容,就需要具备各相关的学科知识。职中教材第一册《沙漠里的艺术宝库》是一篇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介绍了位于我国甘肃省西端的历史名城敦煌附近的石窟艺术,要想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古丝绸之路的踪迹和由来、莫高窟的最早开凿—封闭—发现)、宗教知识(石窟作品题材如神像、佛经故事等)、雕塑(彩塑壁画)、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等等。另一方面各学科教材都是以说明、记叙、议论等常用的表达方式写成,要理解教材、完成各科作业,就要求学生具备较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语文课外活动应面向所有学生。语文课外活动进行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要让每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自己的位置和任务,又能热忱地关心整个集体。防止只让少数几名学生动手动嘴,而多数同学却只能旁观的现象,不管是主题班会或是讨论会等,要使每一个同学都有讲话或表演的机会,不能让一名学生置身事外。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途径和方式
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和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语文课外活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形式灵活多样。我在近六年的职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如:
1、通过看电视来学语文。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基本找不到一个不喜欢看电视的,看电视可以说是学生最大的嗜好。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带着学习研究的心理积极地去看,而不是纯粹为了消遣而过眼即忘。如大家都喜欢电视剧。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剧目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中外电影名著,推荐一些好的节目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世界文化长廊”、“电视散文”、“电视MTV等”,让学生了解、欣赏,写一些评论。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关注歌舞晚会的节目串词,主持人董卿、白岩松的主持风格等,甚至是对铺天盖地而又生动活泼的广告进行品评。而对一些粗编滥造的所谓历史剧目,如那些西施、阿房之类的,先不是采取强烈的制止措施,而是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去考证,让学生自己分析探讨,从而得出结论:是否应太多地投注时间热情。
2、通过学习品味流行歌曲的歌词来学语文。现在的初中学生几乎一半人有MP3,大多是专门用来听、学流行歌曲的,而且许多学生有抄流行歌曲歌词的习惯。对此不应该一味地加以斥责。一方面,这其实是学生情绪宣泄的需要,他们需要感动,老师就要好好地把握住学生的每一次感动。因为从另一方面看来也是学生学语文的较好的途径。其实古代诗歌中的绝大部分都曾经由“流行歌曲”积淀而成。像诗经中的民歌、小雅、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朝的小曲一直到戏曲中的脍炙人口的唱词等,都无一不是曾经“流行”而至今。流行歌曲的歌词简练、生动、上口,以及其故事性、思想性、哲理性,已经深深地打动广大的中学生。同时,这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对此,我除组织学生展开演唱会“好歌大家唱”外,还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首歌会令你如此感动,这就提高了学生对歌曲的鉴赏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品味出歌曲《小芳》的故事性;《懂你》表现对母亲的理解,一种拳拳之心,亲子之爱;《真心英雄》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与进取;《走四方》表现一种独立、潇洒、四海为家不懈追求的豪情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嘴边可以入文的妙语,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3、通过开展全班性语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像主题班会、读书读报会、联欢会(文艺表演)、座谈会、辩论会等。
4、通过组织兴趣小组,丰富语文学习的课堂。如书法、朗诵、写作、阅读、演讲。
5.让每个人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做阅读摘抄、日记、自己出手抄报。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听”中学,从日常生活的“说”中练,如交谈、辩论、发言。在课外的读与写中学,鼓励学生做阅读摘抄,定期检查评比交流,日记一周收上来批阅一次,要求每一位学生一学期出一份手抄报。
6、结合学校、班级、宿舍文化氛围的布置(名言警句、黑板报、文化长廊等)来带动学生学习语文。
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正像飞翔着鸟儿振动着的双翼,缺一不可,同时也只有双翼并举健劲,才能飞上语文教学的万里晴空。
黄网娣,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