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从30岁开始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从30岁开始

发布时间:2022-11-06 1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病人数量的增多,血管病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大幅上升。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作为常见血管疾病,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流行病学统计显示我国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病率高达12%~2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而动脉粥样硬化从30多岁就开始了。

因血管壁上脂质斑块沉淀堆积,使血管变得僵硬和狭窄,狭窄逐渐严重后甚至出现完全闭塞。当供应下肢的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后,下肢就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或氧气,少量运动即感到下肢劳累和疼痛,甚至发生足部缺血坏死。该疾病主要分为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两大类,前者多见于心脏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心肌梗死者、人工瓣膜和动脉壁脱落之血栓或粥样斑块等,此类患者多为急性血栓表现;后者则常为血管本身的病变。年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要危险致病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升高。调查显示,40岁~50岁的男性每年新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为0.3%,75岁以上老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增至1%。

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临床上分为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如果通过保守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就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外科开刀手术和微创的腔内手术。传统外科手术主要是外科旁路手术,即动脉搭桥。该手术创伤大,并且容易发生并发症。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微创的腔内治疗以其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的特点越来越多的被临床所应用。然而,下肢动脉往往因承担各种压力,如扭转、压缩、拉伸等,导致永久植入体内的支架容易发生断裂。另外,通过机械手段挤压斑块贴壁的球囊扩张,会出现斑块脱落远端小动脉的栓塞;若压力过高又会造成血管壁损伤,因血管内膜增生而发生术后血管再狭窄。这在无形中成为长期以来血管外科领域治疗中一大难以突破的瓶颈与障碍。

腔内斑块切除术的问世,有效弥补了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在治疗中存在的不足。腔内斑块切除术最早产生于美国,目前已应用于超过10万例的患者,1年血管通畅率在80%以上,并发症率不到5%。腔内斑块切除术是一种新兴的腔内治疗方法,其原理是穿刺将带有旋切刀片的导管送入病变部位的动脉腔内,通过电源激活旋切刀片并多次推送导管通过病变部位,把血管壁上的斑块切除下来并储存在导管头端,切割完成后将导管和斑块一起取出。该类手术具有介入操作成功率高、治疗指征宽、可重复操作的特点。它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直接清除斑块,恢复血流,而且手术后血管内不留下任何异物材料,同时也不会对血管壁造成气压伤,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再狭窄。腔内斑块切除术可以治疗从股动脉到足背动脉的所有下肢动脉病变,尤其适用于一些不宜植入支架的位置,如股动脉、腘动脉及膝下血管等。因此,该方法对目前通行的腔内技术(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是一个重要补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个缓慢的过程,可能要三四十年才会出现症状,而这是一个不能逆转的疾病,只能改善,这就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改变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积极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

(摘自《北京青年报》)

推荐访问:硬化 动脉 粥样 预防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