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封闭式循环系统养殖三文鱼技术研究

封闭式循环系统养殖三文鱼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6 2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出口也越来越多,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鱼有很高的要求。我国在三文鱼的养殖总结出了一定的养殖技术,养殖环境较为封闭,利用整个循环系统对其进行养殖,这种封闭式的循环系统养殖方式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很好的资源利用率,养殖技术有安全和污染小等特点,作为三文鱼养殖的发展方向,这种循环系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养殖业得到更大的发展,但也会降低涌水量和养殖密度。文章主要阐述封闭式循环系统养殖三文鱼的技术研究。

关键词:封闭式循环系统;三文鱼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5 文献标识码:A

三文鱼养殖有不同的模式,封闭式循环水养殖三文鱼在国内外比较少。我国利用封闭式循环系统的三文鱼的养殖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少有此类报道,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是很充分。在进行封闭式养殖时,应对鱼的密度进行控制,因为密度作为一种胁迫因子,很大程度上会使鱼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生理的改变,大大降低了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加大了鱼的发病率。因此,需要在基础上进行循环系统技术的不断提升。

1 封闭式循环系统养殖原理

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将同一养殖体系中的水资源经过养殖系统内部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属设施渔业范畴。循环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应当是养殖池培育养殖品种、生物滤池去除氨氮、过滤装置去悬浮颗粒、臭氧发生装置消毒和去除有机物、曝气装置去除二氧化碳;其关键技术是水质的净化处理,核心是快速去除水溶性有害物质和增氧技术。该养殖方式融入了生物学、工程学、信息学等学科知识,含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成活率高、养殖效果好、污水排放量少、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用循环水进行水产养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是搬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和设备,并稍加改在进行水质净化,之后的一点时间对循环水系统的水处理特性有了进一步理解,逐渐发展了一些列专门应用于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2 环水养殖中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养殖废水的处理是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相比,养殖废水具有低含量的潜在污染物和高水流速率2个明显特征,因此采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并不能使其完全净化。目前,循环水养殖中的水处理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综合净化方法,各养殖水体可根据自身的理化特征及养殖品种的不同进行适当选择。

2.1 物理净化

物理净化包括沉淀、曝气、吸附、过滤、紫外线照射以及泡末分离等方法。其主要是消除循环水中的悬浮物、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其中紫外线照射起到了杀死水体中致病微生物的作用。目前在循环水养殖水处理中常用的物理过滤方式有沙滤系统、网袋式过滤系统、转鼓式过滤系统。生物滤器在悬浮物的去除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双层浮球生物滤器对循环水中悬浮物的最大去除效率达90%,悬浮物最大残留颗粒为19~300m。

2.2 综合净化处理技术

在循环水养殖中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养殖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人工湿地是目前比较典型的养殖水综合处理体系。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的综合效应包括沉淀、吸附、过滤、固定、分解、离子交换、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营养元素的摄取、生命代谢活动的转化和细菌、真菌的异化作用。湿地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水体净化提供了能量来源,植物根系不仅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积重金属元素,也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多样性生境。

3 养殖海区的选择标准

3.1 流速

对鱼环境进行选择,水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在18m左右,要有很好的水流交换系统,水面不能有过于频繁的风浪,流速规定在0.6S左右。潮流的流向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大程度上避免使用没有规律性的水面。

3.2 底质

在进行打撅时要选择相对较为平坦的硬泥,对筏架进行必要的固定,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尽量不要选择其他地质进行打撅,因为其他地质很容易使打撅不牢固,甚至不能打撅,遇到一些风浪,很容易把筏架连根拔起,造成损失。

3.3 水质

对于水质的选择,最主要的是水的透明度,一般情况下透明度要保持在2m,以保证鱼更好地适应。还要保证水中盐度的稳定性,禁止选择盐度浮动变化较大的水质。

3.4 其他条件

养殖区域的选择还需要满足各种交通便利条件,要有最为基本的交通保障,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输送必要的资料和一些供给品等;还需要有充足的电力,最大程度上满足鱼的各种需求。

4 鱼种的放养

4.1 苗种规格

由于三文鱼的养殖环境比较特殊,所以,对鱼苗的选择也会有非常严格的控制,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很多情况下应选择长度在25cm左右的鱼苗,体质量大约在250g左右、不同鱼之间的大小要均匀,并且选择无损伤鱼苗。

4.2 苗种运愉

鱼苗的运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此环节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使鱼苗死亡,在对其进行运输时需要进行氧气的供给,在整个的运输中,负责人需要进行定期检查,200km进行1次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有鱼的活动情况、氧气情况和水温情况,运输时间保证在13h左右,运输水温保证在1℃。

4.3 驯化

在对鱼苗进行驯化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会有死亡,所以,要进行规范驯化,计算成活率。

鱼苗入池前的准备工作也比较重要,把驯化池进行全面的消毒,检查供水和供气等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注入盐度为5º的海水,池内水温应在12℃以下,这些准备工作做完之后可以把鱼苗放到驯化池中。

鱼苗运达以后需要对其进行消毒,15min左右,把鱼苗放到驯化池,要掌握好鱼苗的放置密度,一般情况下密度为30尾/M3。等到第3天,要把盐度每天升高3º,7~10d左右升高到和自然海水盐度一样,利用自然海水对池水进行循环;3d内温度要升高到自然温度,一般情况下在17℃。鱼苗入池2d后开始进行食物的投喂,每天3次,饵料的配制要采用专用的饲料,1次的投喂量需要根据鱼苗体质量的10%来确定,如果看到鱼苗没有抢食,停止投喂。经过一段时间,鱼苗就完成了水温和盐度的驯化。

5 养成管理

5.1 投饵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投饵的种类有很多,但是还没有三文鱼专用饲料,对三文鱼的喂养饲料会随着季节的不同相对的差异,比如,东海湾的三文鱼养殖投喂的是升索虹缚专用配合,在胶南灵山投喂冰冻饵料。饲料的投喂要根据季节不同做适时的改变。投饵率在5%~10%之间,鲜饵、冻饵系数是6。投饵原则:等到鱼放样3d对水环境适应了以后再进行投饵。需要注意的是水出现急流时不投,缓流和水温适宜时多投。

5.2 养位管理

l月中旬,选定的水面区域温度会从20℃左右下降到4℃左右,此段时间是三文鱼的生长期,不但要按时投喂,并且投喂量要适量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鱼的快速生长。1~2月之间,水温会下降到鱼生存的下限,鱼的活动频率逐渐减少,食料的投喂次数也要减少或者停食。这就需要养殖者对鱼的进食量和活动量进行认真的观察,根据观察结果来针对性的进行食料的调解。2~6月之间,水温会逐渐上升,这个时候鱼的体质有所下降,很容易生病,所以,投喂的食物一定要新鲜、适口,促进鱼的快速生长。

5.3 生长检查

对鱼的生长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投喂时仔细观察鱼的活动情况进行安全检查,还可以从鱼的摄食量来判断是不是出现了疾病,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从鱼的生长状况来分析,并及时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次数。还要定期对鱼进行查验,防止逃鱼或者被盗等情况。鱼的生长速度在适宜的季节生长速度非常快,一般情况下,10d检查1次鱼的生长情况,以此来调整投喂量,如若不,很容造成食物的浪费或者造成鱼的营养不良等问题。

5.4 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中的一项是防逃检查,养殖者需要每周进行1次防逃检查,对设备各个环节的密封性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如果出现大风浪等一些天气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对容易被天气摧毁的环节进行必要的加固,防止系统的破坏使鱼逃亡。有必要对锚索拉力进行调整,加强固定绳的拉力,对造成系统压力的外附着物进行清理。这个时候也是偷盗比较严重的时候,需要有专人对其进行看管,防止偷盗情况。还需要安装标识灯,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确定鱼的位置。

6 结 语

可以看出,三文鱼的生存方式和其他鱼类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在对三文鱼进行养殖时应选择适合该鱼类生长的养殖环境,采用封闭式循环系统养殖技术比较合适。很多省市在三文鱼的养殖技术上采用了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能够提高鱼类的安全性和低死亡率,并且可以总结封闭式养殖经验,为以后的鱼类养殖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经验并可以广泛推广,也填补了我国封闭式养殖技术匮乏的空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封闭式循环养殖技术,更大程度上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胡佳平,李奇,李晓捷.封闭式循环系统三文鱼合理养殖密度试验[J]. 河北渔业,2013(5):19-21;59.

[2] 徐继松.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2.

[3] 王怀明,李德军,李平伦.深水网箱养殖三文鱼试验技术研究[J].齐鲁渔业,2008(11):7-8.

[4] 宋协法,李强,彭磊,等.半滑舌鳎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26-32.

[5] 朱耕.三文鱼挪威制造的细节[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38):26-29.

[6] 陈家长,何尧平,孟顺龙.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C]//中国农学会.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农学会,2006:4.

推荐访问:循环系统 封闭式 技术研究 养殖 三文鱼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