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技术

发布时间:2022-11-06 20:4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水产养殖中,水体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自身污染。对此,本文将分析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原因及主要危害,探究具体的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水生动物修复技术等。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水产养殖污染,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合理的生物修复技术。

关键词: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于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产业得以较快发展,但是传统水产养殖方法的应用,难免会对水体产生不利影响,如:营养物污染、毒物药物污染、底质富集污染以及破坏水体生态等等,基于此,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迫在眉睫。

二、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1.营养物产生的污染及危害。水产养殖深受水质恶化与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传统水产养殖能够提高水产品的产量,主要通过施肥与投饵料来实现,水产养殖产生的自污染主要来自于生产过程中的残骸、残饵、养殖机体排泄物等。新时期,工厂化、集约化已经成为养殖方式的发展方向,投饵量与养殖密度显著增加,养殖机体、残饵量排泄物不断增多,养殖污染日益加重,这种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被叫做“二次污染”。很多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水体中氮、磷含量深受残饵的影响,饲料溶失、鳃排泄、粪便中溶出是饲养鱼虾水体可溶性营养物主要来源。

2.毒物、药物产生的污染及危害。国内水产养殖业应用的药物种类很多,数目多至上百种。大量药物直接散失至环境当中,导致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很多毒物,如麻痹性贝毒、藻毒素导致的养殖自身污染现象,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有研究者对水产配合饲料中镉进行了研究发现,饲料能够把镉类重金属污染直接带入养殖水体中,产生污染。

3.底质富集产生的污染及危害。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水产养殖底质里面氮、碳、磷的含量与耗氧量在非开放式水域环境要明显高于周围水体沉积物中的含量,底质富集污染处于开放式水域环境中相对轻一些。

4.池水深度不合理危害。池水深度过大,底层缺乏充足的光线,会直接制约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而粪便与残饵等大量有机物在池底沉积,消耗了大量的水中溶氧,甚至会达到无氧状态,为厌氧微生物繁殖创造有利的条件,导致池底生态环境不断发生恶化。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很多有毒气体,导致水产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与威胁,机体为了对这种威胁予以抵抗必定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对水产动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也会导致其抵抗力变弱,滋生大量的厌氧致病菌,使得感染发病的概率明显升高。现阶段,养殖业在养殖模式上基本都是集约化的形式,投饵量大,密度高,池底以及泥沙当中势必会有很多残饵与粪便沉积,要想排除难度很大。

三、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1.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指的是利用微生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消除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是在自然条件下以及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以及无害化过程。微生物修复技术在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但是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很多微生物的净化速度较慢。所以,应该提供氧气、磷等营养物质,高效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的原理,即有益微生物的净水原理: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生活,有机物在微生物各种酶的作用下,经过厌氧或好氧的过程,将有害物质降解为无害物质。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清除养殖池塘水域底部长时间积累的大量残余饵料、排泄废物、动植物残体,使之先分解为小分子,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等,有效地降低了水中的污染物,使水体中的氨氮与亚硝酸盐、硫化物的浓度降低,从而有效改善水质。

2.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指的是利用植物根系的作用,吸收、降解、固定水体中以及空气中的污染物,降低环境污染强度,达到修复水体环境的目的。植物修复技术的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点:(1)植物提取;(2)植物挥发;(3)根系过滤;(4)植物钝化。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在于适用范围大、浓度低、成本低,而且能够处理多种污染;另外植物修复是一种自然修复的过程,安全性较高,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水生动物修复

(1)利用滤食性食藻鱼。常见的滤食性食藻鱼有草鱼、鳙鱼、鲢鱼、鲤鱼等等,这些滤食性食藻鱼主要以蓝藻等浮游植物为主,能够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当滤食性食藻鱼在水中的密度达到50g/m3时,就能够有效防治水体富营养化。

(2)利用植食性浮游动物。通过植食性浮游动物,能够降低藻类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生物修复功能较强。有些枝角类微型浮游动物主要以藻类为食,能够有效移植藻类生长。

4.其他生物修复技术。除了以上生物修复技术外,还有一种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底栖生物对养殖环境进行净化处理,并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在三文鱼养殖场使用环节动物方法来修复养殖底质,有效地降低底泥中硫化物的含量,提高底泥中的氧化还原电位,通过滤食性生物,能够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有机颗粒,减少颗粒浸出物质对水质的影响。

四、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生物修复技术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1.水体生物修复技术问题

(1)微生物的有效性问题。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通常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筛选出来的,其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较强,但用于养殖水体后可能由于生物和环境等因素使其有效性降低或丧失,这将影响生物修复的效果。

(2)极端微生物缺乏。当养殖环境处于高温、低温或高盐等极端状态时,一些平常使用的微生物也许不能正常发挥修复功能,而只有一些极端微生物才能在那些恶劣环境下发挥修复功能。因此,寻找低温微生物等极端微生物可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2.前景展望。水产养殖作为渔业经济开发的一种形式,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不管是湖泊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水库养殖或其他形式的集约化养殖均是对水资源一种利用,开展水产养殖应该尽量做到持续利用水资源,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进行生物修复,对微生物的可修饰性特点、生理功能充分利用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目前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复合菌剂、单一菌剂、多功能菌剂、单功能菌剂,为生物修复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在水产养殖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研究方面,微生物显现出巨大的前景,必将会在更为宽广的范围内获得应用,有利于取得更为可观的效益。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原因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对于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首先要明确污染的产生原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生物修复技术。现阶段,在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此,还应该加强研究,促进水产养殖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政.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与生物修复技术探讨[J].农家科技旬刊,2014(09):36-37.

[2]毕冠兰.浅析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防治[J].技术与市场,2015(03):70-71.

[3]李红芬.浅谈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5):164-165.

推荐访问:水产养殖 修复 污染 生物 技术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