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2016—2018年,连云港市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野生动物繁育产业,但在养殖管理、养殖技术、养殖设施、营销模式和养殖产业化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连云港市2016—2018年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科研投入、建立黑斑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拓展黑斑蛙养殖产业化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黑斑蛙;人工繁育;发展现状;发展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S96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187-02
Abstract In 2016-2018,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breeding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Lianyungang City and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wild animal breeding industry in the region.However,there are certain problems in aquaculture management,aquaculture technology,aquaculture facilities,marketing models and aqua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is paper mad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breeding industry in Lianyungang City from 2016 to 2018,and propos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put,establishment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ecological breeding demonstration base,and expansion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breeding industrializ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breeding industry.
Key words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artificial breeding;development statu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Lianyungang Jiangsu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又名黑斑側褶蛙,是蛙科侧褶蛙属两栖动物。体长7~8 cm,体重50~60 g,最大个体重为100 g。栖息于海拔500~1 000 m的水域及附近草丛中,在国内分布于除海南、台湾、新疆、西藏和青海以外的各地区[1]。黑斑蛙种群分布虽广,但近些年因过度捕捉和栖息地质量下降,导致黑斑蛙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等级[2]。
黑斑蛙在我国许多地区是传统美食,属于高蛋白、低脂肪、膳食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原料[3],深受人们欢迎。为了减小黑斑蛙野外种群的捕获压力,人工养殖在经历了活饵养殖[4-5]、饲料培育阶段后技术日渐成熟,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黑斑蛙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国内对黑斑蛙人工养殖研究报道较少。
为此,本文介绍了连云港市2016—2018年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期加快对黑斑蛙养殖产业的推广,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同时也为黑斑蛙养殖产业及行业管理提供依据。
1 产业现状
1.1 养殖面积
2016—2018年,连云港市黑斑蛙养殖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18年黑斑蛙养殖累计面积为23.76 hm2,占全市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总面积的66%,全市养殖户累计数量达21个。经过3年的发展,黑斑蛙养殖产业已成为连云港市最重要的野生动物繁育产业。2016—2018年,黑斑蛙养殖户累计数分别为1、5、21个,以2018年黑斑蛙繁育产业增长速度最快,2018年增长面积(21.44 hm2)是2016年(1.00 hm2)的21.44倍,是2017年(1.32 hm2)的16.24倍。
1.2 养殖区域分布
连云港市黑斑蛙养殖区域广泛,分布于除连云区外的其他3个县2个区,共21户。其中,灌云县养殖面积最大,达到8.1 hm2,灌云县和东海县养殖户数量最多,均为6户;海州区养殖面积和养殖户数量均最少。除去极值后,连云港市黑斑蛙种苗投入量为23.4万~264.75万尾/hm2(表1)。
1.3 养殖方式
连云港市黑斑蛙繁育方式采用仿生态和人工相结合的养殖方式,蛙池内种植水稻、大豆、蔬菜及其他农作物为黑斑蛙提供遮荫及庇护生境,农作物上的昆虫为黑斑蛙提供生态饵料。同时,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蝌蚪初期除外)分别投入相应的膨化配合饲料和颗粒人工饵料。
1.4 养殖设施
黑斑蛙采取分池饲养,养殖池主要采用“回”字形结构,池底部预埋进水、排水系统。根据黑斑蛙的生态习性,每个养殖池由外向内依次分为池梗区、食台区、水沟区和休息区。每个养殖池四周埋设40目密眼防逃网,用于防止蝌蚪、成蛙外逃。所有养殖池外围均加固围栏用于防止场外天敌(蛇、鼠)进入,上方拉设防鸟网以防止鸟群惊扰和伤害蛙与蝌蚪。
1.5 营销方式
黑斑蛙销售以活体零售和餐饮销售为主要营销方式,小部分养殖户通过对蛙肉初加工成礼品形式在节日销售。
1.6 养殖管理模式
黑斑蛙养殖以单一农户为养殖单元,进行独立封闭的养殖管理。管理内容包括种蛙预留、种蛙冬眠、产卵、受精卵孵化、蝌蚪生长、变态期管理、幼蛙管理、成蛙管理、水温调控、杂草移除、饵料投放、水质管理、防逃逸、防疫病、防天敌、防人为破坏及各个生活史阶段对应的饲料更替及投放管理。
1.7 养殖技术获得途径
养殖人员主要通过去外地黑斑蛙养殖基地观摩、短暂实习及以养殖加盟等形式获得养殖技能。
1.8 养殖投入与收益
黑斑蛙养殖年投入为27万元/hm2,其中种蛙成本或种苗投入占55.55%,人工费占13.88%,设施投入占11.11%,防疫投入占2.22%,饲料投入占9.40%,土地成本占6.67%,其他占1.17%。2016—2018年,连云港市黑斑蛙产量受养殖技术影响波动范围较大,最高为15 t/hm2;盈利最高为21万元/hm2,少部分养殖户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2 存在的问题
2.1 养殖技术缺乏行业标准
国内黑斑蛙养殖发展不均衡,浙江、湖南、湖北等地黑斑蛙养殖效益显著,且浙江省已率先出台《黑斑蛙生态养殖技术规范》,为当地黑斑蛙养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尽管连云港市黑斑蛙养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养殖技术仍处于探索初期,养殖效益远低于浙江省棘胸蛙[6]、吉林省及浑河源林区中国林蛙[7-8],产量远低于湖南省黑斑蛙产量[9]。连云港市大部分养殖户尚未真正掌握核心养殖技术,养殖仍处于模仿和盲目跟风阶段,对养殖关键技术不清晰,亟待管理部门出台成熟的黑斑蛙养殖行业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及专业指导。
2.2 养殖技术及设施尚待突破
种蛙预留、种蛙冬眠、产卵、受精卵孵化、蝌蚪生长、变态期管理、幼蛙与成蛙管理等养殖关键技术不成熟。如单位面积养殖池蝌蚪苗最适投入量尚处于试验阶段,由表1可知,投苗量最小值为(25.50±5.85)万尾/hm2,最大值为(283.35±202.20)万尾/hm2。蝌蚪苗投入过少,造成土地浪费;投苗量过大,造成蛙池缺氧及在变态期后造成大蛙吃小蛙现象。蛙池建设规格大小不一,部分蛙池休息区过小,导致黑斑蛙因抢占休息区而造成挤压死亡;有些蛙池内农作物密度过大,造成蛙没有合适的栖息场所;有些蛙池坡度过陡,造成幼蛙不方便上岸覓食而死亡,进而降低养殖成功率。各养殖场效益差异明显,总体效益不高,甚至亏损。
2.3 养殖管理过于粗放
大多数养殖户养殖管理停留在雇佣专人投放饲料、清除杂草、蛙池内消毒、定期更换活水、防逃逸、防疫病、防天敌、防人为破坏等,涉及黑斑蛙养殖阶段的技术管理尚处于被忽略阶段。如种蛙预留缺少优种筛选及性别配比过程,造成病蛙及近缘成蛙留种和种蛙池内雌雄比例不合理;种蛙饲料中动物蛋白过少,造成产卵质量下降;受精卵孵化期缺乏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遮蔽设施;蛙池水质不达标,水内溶氧量过低、酸碱度和盐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孵化失败,水体遭受工业污染会导致蝌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10];幼蛙上岸后的驯食速度影响生长发育;成蛙歪头病、红腿病、气泡病、烂皮病等疾病预防及伏天投喂和防暑管理等都是目前黑斑蛙养殖管理的主要盲区。
2.4 养殖产业缺乏深加工
黑斑蛙多以活体和鲜蛙肉形式进行市场零售或餐饮销售,缺乏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过程,导致营销方式单一。初加工产品价格低,缺乏固定消费群体。养殖户为了抢占市场互相压价,导致整体养殖利润低,养殖产业发展无序。同湖南、湖北、安徽等地调入的黑斑蛙活体及产品相比,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黑斑蛙养殖可有效减少人类对野生黑斑蛙的捕猎,高校科研团队及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大黑斑蛙的科研投入力度,对养殖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出台黑斑蛙养殖技术标准,为蛙农提供简便实用的养殖技术;同时与养殖户开展长期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2 建立黑斑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行业主管部门应选择规模大、效益好、营销及盈利方式多元化、初具规模的黑斑蛙养殖场建立黑斑蛙养殖行业示范基地,利用示范基地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探索健康养殖模式。为连云港市黑斑蛙养殖户直接提供黑斑蛙养殖各个阶段的动态技术参考,提高蛙农的技术核心竞争力,以此促进连云港市黑斑蛙养殖向健康化、效益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3 拓展黑斑蛙养殖产业化
待养殖技术成熟后,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因而建议养殖户在黑斑蛙传统养殖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引进投资,探索集黑斑蛙生态养殖、生态体验、蛙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准确定位消费群体,开发多元化黑斑蛙产品,建立“公司+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分离模式,将黑斑蛙养殖的定位目标从“吃”向“玩”“药用[11]”“生态附属产品”等多个方向辐射,以延长黑斑蛙养殖产业链,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4 展望
黑斑蛙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黑斑蛙养殖的扶持力度,针对黑斑蛙养殖产业制定扶持政策,培育养殖龙头企业,改善黑斑蛙养殖的无序状况;行业管理部门应尽快成立行业协会,以加强对黑斑蛙养殖产业的监督,同时制定黑斑蛙养殖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黑斑蛙养殖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使黑斑蛙繁殖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绿色经济增长点方面发揮更大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 费梁,叶昌媛,江建平.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KUZMIN,S,MASLOVA,I,TUNIYEV,B,et al."Pelophylax nugromacu-latus".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2004[EB/OL].
[2018-01-15].e.T58679A11809026.doi:10.2305/IUCN.UK.2004.RLTS.T58679A11809026.en.
[3] 何志刚,王冬武,徐永福,等.黑斑蛙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中国饲料,2018(17):74-77.
[4] 郎跃深,纪景民.蝇蛆高效养殖技术精解与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 杨尚昆,陈金辉,潘丽婷,等.黑斑蛙高效生态养殖新型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5(29):52-53.
[6] 梅祎芸,叶容晖,宋婷婷,等.浙江省棘胸蛙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7):1122-1125.
[7] 李光森.浑河源中国林蛙养殖现状与调查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2016(1):37-38.
[8] 周雯.吉林省中国林蛙的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09,38(4):61-62.
[9] 《当代水产》编辑部.黑斑蛙养殖前景看好,同时也存在不少隐忧[J].当代水产,2018,43(1):79-81.
[10] 高爱保,苑丽霞.工业污水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及DNA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3,32(7):420-423.
[11] 王建国.青蛙石蛙养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
作者简介 丛日杰(1987-),女,内蒙古通辽人,硕士,林业工程师,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