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钦南地区养殖业发展经济及规模效益研究

钦南地区养殖业发展经济及规模效益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7 09: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探索钦州市钦南区对虾养殖业的高效健康发展模式,适合钦州市海水养殖业发展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符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同时,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发展无公害的生态养殖模式。现将对虾养殖示范的规模及效益分析如下,以期对钦南地区的养殖业做出一定的规范与参考。

关键词:钦南地区,养殖业发展,经济效益,规模效益

钦州市钦南区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区》的前沿中心地带,北距南宁市百余公里,濒临北部湾,东连北海市,西接防城港市,南拥钦州港,是钦州市辖区。钦南区是国家沿海水产星火产业带组成区域,我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以农业为主的完全县级建制区,辖12镇,1华侨农场和四街道办事处,人口总共68万人,农业人口40万(58.82%),总面积2214平方公里。享有“中国大蚝之乡”、“全国优秀郊县(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等美誉,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连续四次通过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

钦州对虾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量较大,不会出现产品滞销,市场风险较小。

近年来,钦南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水产业遵循“优质、高产、高效、健康、安全”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对虾产业已形成了苗种、饲料、药物、养殖、流通一系列化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我区水产领域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一个行业。

钦南区对虾产业发展也面临着难点与问题,尤其是种苗缺乏自主品牌,没有当地的亲虾培育,长期依赖其他地区;养殖技术参差不齐,部分养殖户主要靠运气,致丰年增产,灾年减收;产业化程度较低,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健全,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不完善,带动转化能力不足,制约了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农民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对虾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收等方面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就这一对虾养殖中的难题,2014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推出课题——《钦南区对虾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实施,并得到大力支持。该项目于2013年8月开始筹备,共投入1161万元,分五阶段开展,实现纯利润共1665万元,并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该项目的研究如下所述:

1 2013年钦南区对虾养殖的现状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钦南区海水咸度适宜虾、大蚝、鱼类等水产品的繁殖与生长,水产资源丰富,渔业潜力巨大,2012年经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主攻对虾产业的示范县,对虾养殖业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然而对虾养殖成功率不高,部分养殖户靠天吃饭,对虾育苗技术大多偏低,效益不突显,对于水生动物疾病也常常束手无策,听天由命。

2 项目规模

2.1 示范基地

共三个:康熙岭镇谢德鱼虾养殖场(450亩);康熙岭镇白鸡村对虾养殖基地(150亩);广西海纳绿洲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犀牛脚对虾养殖基地(占地1034亩,养殖面积950亩)。

犀牛脚镇沙角村的钦州海纳绿洲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对虾生产基地(占地1034亩、养殖水面950亩),主要应用推广对虾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对虾养殖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与对虾病害综合防治等养殖技术。省科技厅委托钦州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专家对其测产(2014年10月20日;2015年7月),亩产值(21906.72元;24979.20元)。

康熙岭镇团和大队青草坪村南围谢德鱼虾养殖场,养殖面积600亩;建立冬棚健康养殖面积2亩,主要应用推广对虾冬棚健康养殖技术。放苗时间2014年12月12日,平均成活率82%,产量是3640kg,产值26.2万元,毛利润50062元/亩。

康熙岭镇白鸡村及团和村对虾养殖基地养殖面积分别是150亩,主要应用推广微生物肥水养殖技术。

并且,建立钦南区尖山镇钦南区鑫农农业生产观光生态示范园,利用生物与农机技术紧密结合,从养殖池水的物理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到水产品的投料饲养、病害防治,全部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远程数字化采集数据,按照设定健康养殖指标自动化机械操作可全程解决的方案,是无季节、不分日夜的水产健康养殖系统:保证养殖水产品高产量、健康高品质,还可将其排泄物及肥水种植果蔬。循环利用,节能、环保、健康,展示给游客观赏及学习

例如,南美白对虾养殖自放虾苗后,通常需要进行90天以上的养殖,才能达到上市规格。在这个养殖过程中,对虾的排泄物、残饵和生物尸体等有机物不断积聚,对底质产生污染。当虾蟹池塘底质发生恶化时,每667㎡可施用1kg底改菌(1瓶)+4kg腐植酸钠或 5kg沸石粉加适量水浸泡4—6h后均匀洒塘。情况严重的可连续施用2次。pH偏高时可施用降碱菌。

施用微生物时注意菌体活力及菌体数量,一般要求含3亿个/毫升以上的活菌体,且活力强,同时注意制剂的保存期,随着保存期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故保存期不宜过长,并且打开包装后尽快使用。

2.2 人员和设备配置

钦南区科学技术局:行政编制4人,实际人数7人,其中本科5人,大专2人,有中级技术职称5人,初级技术职称2人。科技局下辖“钦南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增挂“钦南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牌子:定编、在编 2人。全区12个镇(场)及四个街道办事处均配备了科技副镇长、科技助理;

钦南区水产技术推广站:钦南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下属的二层事业单位(增挂钦南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水产养殖工程师2人,技术人员4人,单位配套有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配备有电子微显镜、恒温培养箱等一批实验器材。该站多次成功组织实施辖区内的水产类项目,均取得显著效果;

课题组:9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专业覆盖水产养殖、农业科技管理、行政管理等,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合理。

钦南区康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举办3期对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社员200人次,辐射带动养殖户500户;贯彻、推广应用对虾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对虾养殖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与对虾病害综合防治、微生物肥水养殖技术等技术。

2.3 该课题知识產权:属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符合本地区应用的技术。

3 课题发展措施

由钦南区科技局统一领导,争取政府资源,落实责任,强化财务管理和创新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和模式。同时,动员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引导国家高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对海水立养殖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多种方式的科技合作和对口帮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需加强当地农民的培训,培育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开拓进取、愿意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新型农民,突破当地对虾养殖业发展的制约。

4 课题的成果与效益研究

技术支持:建立了钦南区兴桂南美白对虾良种场和钦南区兴科水产种苗场两个优质南美白对虾育苗示范基地和最先进的水质处理系统。选派谢龙伟、阮良鹏、陈家珍等3名具有对虾养殖及育苗技术的科技特派员,提供育苗和技术支撑,得到基地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经济效益:生产基地盈利1570万元,良种繁育基地盈利95万元,总纯利润1665万

社会效益:课题实施期间内,编制了《钦南区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培训教材》2000多份,先后举办开展了13期对虾养殖培训班,共培训人员1583人次。培训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实用,得到基层养殖户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区科技局组织摄制了“对虾养殖好帮手”实用技术视频教材,通过媒体等方式推广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成效更为显著。

环境效益:项目规范对虾生产技术和使用新技术,减少污水排放和渔药使用,提升对虾品质和产量及安全性;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增强钦南区对虾的市场竞争力;减少水源污染,优化生产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实现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 课题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指导服务跟踪不到位;资金缺乏,示范建设还尚未完善;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基层群众和部分养殖户。

6 后续工作计划

继续开展对虾高产示范;完善对虾良种繁育场的建设以及生产任务的保质保量;加大培训推广的力度,让课题研究成果惠及大众。

推荐访问:养殖业 发展经济 效益 规模 地区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