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亚硝酸盐和氨对黄颡鱼的影响

亚硝酸盐和氨对黄颡鱼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1-07 09: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亚硝酸盐和氨对黄颡鱼中毒情况分析、预防以及解救

【关键词】 非离子态氨;亚硝酸盐;黄颡鱼;毒性

黄颡鱼(Richardson),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等。该鱼分布广、产量大、肉质嫩、少细刺、含脂肪多、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因此,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1. 黄颡鱼对亚硝酸盐和氨的中毒情况

亚硝酸盐和氨是广泛存在于水体的一种物质,是水体氮循环的产物之一,要在水体中完全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只是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浓度,而其危害浓度是利用目前一般的水质分析盒不能检出,能检出的浓度对黄颡鱼都会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黄颡鱼的亚硝酸盐和氨的中毒情况和其他鱼类相似有两种情况:(一)、慢性中毒:症状不明显,一般肉眼很难看出,但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活。中毒较深的摄食量减少,活动力减弱,鱼体消瘦,体表无光泽,这为池溏的整体症状。(二)、急性中毒:一般发生在清晨,肉眼观察似缺氧浮头,且往往伴随缺氧症状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分,但仍然还是有区别的,缺氧浮头,鱼大多集群,有时甚至集聚得很紧,但硫化氢气体中毒就不同,鱼在整个池塘中不均匀分布,到处都是,即使注水解救,在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游向水口的情况,太阳出来后,症状也不会很快消失,甚至随时间的推移,症状越来越重,晴天中午都不会解除,有的一直按缺氧解救,只在下午有点缓解,第二天病情更重,连续几天都不能解除,甚至造成大批量死亡,其死亡率可达90%以上,损失十分严重。

2. 亚硝酸盐的产生过程及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2.1 亚硝酸盐和氨的产生过程:亚硝酸盐是氮素在自然界循环过程中的产物之一。水体中含氮化合物存在的主要形式有:有机氮和氨态氮NH3-N)。氨化作用即由氨化细菌或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态氮在硝化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氮,这是一个耗氧、耗碱度的过程,亚硝态氮是其中不稳定的中间形式,对养殖生物具有很强的毒性。溶氧充足时,经硝化作用可转化为无毒的硝态氮,在缺氧条件下则经反硝化作用,又可能转化为毒性更强的氨氮。从氨态氮转化成硝态氮的过程分两步进行:

①2NH4++3O2—→2NO2- +4H+++2H2O+能量

②2NO2-+O2—→2NO2- +能量

反应①在反硝化杆菌的作用下进行,反应②在硝化杆菌的作用下进行,二者统称为硝化细菌,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低于20℃,氨氮的去除能力逐渐下降,低于15℃,硝化反应受到抑制,低于5℃硝化反应几乎停止。

2.2 亚硝酸盐对水产生物的影响:有报道说,亚硝酸盐中毒后,血液的携带氧的能力减弱。也就是说,池水中的溶氧并不低,而只是血液的携氧能力降低后,养殖对象比较容易形成类似缺氧的症状。例如虾类,常在池底死亡,死亡后又无明显症状,即大家统称的“死底症”、“偷死症”、“冒底”。尤其在脱壳时,大批虾由于“缺氧”造成脱壳不遂而死亡。如果搬起料台后,或把虾起水或集中后,虾体很快就会变白而死亡。亚硝酸盐中毒的对虾外表症状有黑鳃、黄鳃、肝胰脏模糊不清晰,解剖后显微镜观察,鳃,丝肿胀充水,甚至糜烂粘有污物,肠道充血发炎,肝胰脏空泡甚至糜烂。

而关于鱼类中毒情况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3. 预防及解救

亚硝酸盐是广泛存在于水体的一种物质,是水体氮循环的产物之一,要在水体中完全不存在是不可能的,只是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其浓度,而其危害浓度是利用目前一般的水质分析盒不能检出,能检出的浓度对鱼类都会产生影响,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

⑴ 彻底清淤、消毒,避免有机物的大量沉积。⑵投饵不能过量。⑶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的微碱性状态。经常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⑷给池塘装上增氧曝气设备,保持高溶氧水平。⑸避免使用未发酵的有机肥,最好使用较好的水产专用肥(如科洋水产专用肥)。⑹经常使用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以调节水质。

解救方法:造成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故而应首先使用化学制剂及增氧剂(有条件的应加注新水及打开增氧机),每亩水面1米水深水质保护解毒剂用量为1500克,速效增氧剂用量为1000克。先用前者,化水稀释全池均匀泼洒;再用后者,直接撒于池中,条件许可,最好同时进行。症状消失后,应使用亚硝酸盐降解剂调节水质,并保证池塘的营养充足,因为此现象的发生水体肯定偏酸性,故可经常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参考文献

[1]薛勇.养殖池中亚硝酸盐高的原因及解救措施.吉林畜牧兽医2005 年第 9 期

[2]柳富荣. 黄颡鱼.养殖世界 2004年第4期

推荐访问:亚硝酸盐 影响 黄颡鱼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