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对牡丹江市近几年来池塘养鱼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分析,发现我市池塘养鱼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生产的发展不同步,投资回报益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池塘养殖技术明显提高,单产不断增加,但由于养鱼成本的提高,整体效益不如前几年,池塘养鱼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从产量上看,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尚有部分池塘增产潜力大;从养殖品种上看,鲢、鳙、草、鲤占90%,品种单一,远不适应市场需求;从效益上看,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如何在新形势下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提高池塘养鱼产量和效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投饵量少、市场价格高的鳙鱼、草鱼为主养鱼
鳙鱼,又名花鲢,俗称胖头鱼。以前,由于其头大,消费者不大喜欢,价格排在“四大家鱼”之尾。随着各地兴起了火锅鱼头、鱼头豆腐煲和拆烩鱼头等菜肴,鳙鱼开始深受消费者喜爱,鳙鱼价格一路攀升,本地2kg以上的鳙鱼价格达到15元/kg。
一养鱼户今年用6亩池塘主养鳙鲢成鱼,套养鲤鱼种。鳙鲢以施肥(新鲜猪粪尿)为主,鲤鱼投喂配合颗粒饲料,饲养120天,亩单产612千克,其中鳙鲢亩单产389千克,亩盈利1361元。前几年他主养吃食鱼,饲料量大、成本高,加上秋季集中上市,鱼价低,养鱼效益差,原准备将养鱼池改水田,今年却给他带来一个大大的惊喜。
草鱼也是近年来市场价格比较高的品种,以草鱼为主养鱼时,可充分利用水草资源,青饲料投喂量可占总投饲量的40%,甚至更高。这既能减少配合饲料的用量,又能生产出市场价格高的品种,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一年养“二茬”鱼,错开商品鱼上市时间,提高商品鱼上市价格
传统的鲤鱼养殖方式普遍采取春放秋捕,这样的结果会造成秋季商品鱼大量集中上市,导致市场销售不畅,卖鱼难,鱼价低,养殖效益不高。采取第一茬成鱼养殖,4月下旬至5月初放养鱼种,鲤鱼鱼种放养密度为400~500尾/亩,鲢鳙鱼种放养密度为120~150尾/亩。第二茬鱼种培育,6月下旬至7月上旬商品鱼全部出池上市后,池塘消毒4~5天后,放养鲤鱼乌仔4000尾/亩,鲢鳙乌仔5000尾/亩。这样商品鱼亩产达到410千克/亩,商品鱼出池规格750克;鱼种亩产500kg/亩,鱼种出池规格100克。以前养一茬商品鱼经济效益是微利,现在养二茬经济效益达到600元/亩。
三、科学规划布局,形成特色品牌型渔业,打出大而精的拳头产品
前几年,水产养殖点散面广、涉及千家万户,生产和销售都无法集中,形不成整体优势,导致市场混乱,养殖效益不高。近几年,按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引导发展规模渔业,发展本地的优势品种,打造出地方主打品牌,以名特优和大而精的拳头产品带动区域水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地域、湖域的商业品牌,如镜泊湖的红尾鱼、湖鲫,兴凯湖的大白鱼等著名品牌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品牌的形成不但增加了商品的附加值,而且确实渔民得到了实惠。
四、适应市场变化,以市场为中心,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自然的、野味的水产品
过去的池塘养鱼追求的是单位水面的高产量,这样必然带来了养殖水质恶化,鱼病频繁发生,鱼味道越来越差,消费者很难接受,造成产量虽高,但养殖效益很低。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为消费者提供质优、无污染、有“野”味的水产品。将池塘养的鱼移入江边网箱暂养后再上市销售,鱼的味道有很大改观,以前卖5元的鯉鱼,入江暂养后卖到7元。以前池塘的野杂鱼――柳根鱼、泥鳅鱼,现在市场价格都很高,适度养殖,反而会收到一笔额外的收益。也可根据市场情况开展囤养、反季节养殖等,赚取季节差价。
五、因地制宜拓展休闲渔业,多元化的养殖经营型模式全方位发展
完善生产结构,发展集垂钓、休闲、观赏、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发展游钓既可间捕出池,减轻商品鱼在塘量,又可使商品鱼分流,缓解“卖难”的问题,效益可倍增。当地钓出的鱼价格比市场每千克高出4元左右。鱼频频上钩,费时不多,得鱼不少,钓鱼者心满意足,养鱼者更不会吃亏。休闲渔业给城镇居民节假日生活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使他们走出拥挤喧嚣的都市,回归自然,尽享钓鱼之乐、食鱼之美。据统计本地区现已发展旅游度假区20多处,度假区每亩池塘利润为5000元左右,是传统养殖的4~5倍。
六、营造良好环境条件,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向可持续环保型渔业发展
良好的水质、优良的品种、优越的环境条件才能生产出优质的渔产品。一是改良品种,提高抗病害能力,减少用药污染。二是合理混养,控制放养密度,尽量让鱼在仿野生环境、仿自然环境条件下生长。三是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生物净化水质。四是投喂无违禁药物、抗生素等添加剂的优质绿色全价饲料,减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