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17篇

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17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17:00:02 来源:网友投稿

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17篇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从教师视角浅析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  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路径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每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都担负着实现教育思想、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17篇,供大家参考。

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17篇

篇一: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从教师视角浅析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

  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路径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每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都担负着实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完美融合的使命,承担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行这一根本任务。初中道法教师应针对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按照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工作,不断探讨有助于提升立德树人使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新型教学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立德树人方面,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挖掘教育教学素材,研究课堂中推动教育目标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借助合适的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理论知识,可以适当营造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征得学生允许的情况下,收集学生家庭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当下的重大新闻事件,让学生针对这些新闻展开讨论和思考。例如,在学习遵守社会规则一个单元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规则,与规则交朋友。从和规则交朋友的情境中,体会怎样做个遵守规则的好学生。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所遇到的典型事例,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遵守社会公德与规则的好公民。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针对现实的案例进行讨论,充分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借助思政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为学生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规则息息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不同行为举止做出判断和辨析。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食堂现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排队的现象。对于出现的乱插队和按照秩序排队等候的两种现象,让学生自由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并运用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明白社会生活中只有存在一些自然规则,人们的生活才能有条不紊。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当面对同样的情况,学生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借助教师人格魅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融入学生当中,着重注意把握课堂节奏,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学生学习新知。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学生核心道德素养教育。例如: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本节课就主要讲解了有关法律相关的问题,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开篇说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生活也离不开法律的规范。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违法行为?当看到有违法行为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未成年人又受到哪些保护?”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经历讲解相关部分知识点,让同学们了解老师的同时,从现实生活中理解法律法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四、借助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纯粹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灵活利用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式探究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题“享受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学习中的苦与乐,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关于“学习中苦多于乐”、“学习中乐多于苦”的观点大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

  要求,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收集阅读有关资料,认真写好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时,启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最后教师再进行小结,概括总结讨论的情况,使学生在激烈和有趣的讨论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水平。

  五、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补充道德与法治相关的资源信息。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为其准备一些有趣的视频或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为让某个典型案例进行场景的编排工作,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学习《珍视生命》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学生溺水的剧本,让一组学生分别扮演家长、学生、警察、旁观者等角色,然后分小组思索:我们应该怎样守护自己的生命,怎样增强生命的韧性?当生活中困难拦路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做个坚强的人?通过小组的学习讨论,让学生明白,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宽度可以无限放大、增长。我们要立志追求自己的远大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拼搏,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幸福的追梦人。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会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也能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启发和熏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性情和行为举止,不断调整所采取的教学对策和教学内容,针对现阶段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围绕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目标、任务,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拓展自己的见识,同时也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提升德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解析[J].贠吉芳.新课程(中).2018(08)

  [2]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思维[J].顾丽霞.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5)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陈润萍.学周刊.2019(12)

  

  

篇二: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

  略

  摘要:对于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这个时期,正处于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也是其思想品德观念得以正确形成的关键。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初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立德树人的教学观念渗透,让学生能够在教材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有一个新的认知,新的学习、新的观念形成。本文主要是根据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的渗透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策略

  引言

  之所以要强化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价值观念,始终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思想,始终跟着党的领导和方针政策进行相关活动的开展。在对立德树人内容讲述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的运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一、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力度

  (一)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各种关系的发展,比如说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紧扣当前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根据立德相关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关注社会中的一些热点,对于生活中的道德知识和一些相关事件进行了解。就理想信念方面的教学内容拓展的过程中,可以去学习中国梦的相关知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相关内容,充分的去吸收和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这些内容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政治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吸收和学习,在充分掌握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拓展和信息的分享。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定要进行分析,强化学生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能够对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确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

  (二)合理利用教材栏目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制度这本教材来说在,整个栏目中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除了教材的主体部分,还有诸多的附件素材,比如说序言、引文等。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的情况和每个知识点板块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理清,进而在充分分析这些板块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正文的阅读和浏览。通过不断的加工和重组,进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去应用于实践,凸显当前教材的设置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解答。在学习《友谊的天空》这一板块中,教师就可以去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案件,对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对同伴之间的深厚友谊进行思考,强化对友好同伴关系的初步认识。在这基础之上去引申师生情等,进而强化学生对该板块的阅读感悟。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技巧方面的分析和指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渗入,比如说设问的方式、复述的方式、批注的方式等。总而言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层层推入,对教材中的理解能力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发现自己》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自己的闪光点有哪些?如何去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如何找到自信。通过这种方式的提问,让学生能够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强化学生道德学习能力[1]。

  二、重视知行合一

  (一)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学习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更加直观和全

  面的认识,教师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再次加工,再次优化,进而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调动感觉器官,然后主动去感悟去分析[2]。在《少年有梦》这一小节里,教师在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访问,然后在上课期间给学生播放有关黄旭华的相关视频资料,黄旭华不贪图名利,一心钻研,为中国的核潜艇研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进行生产实验期间,虽然年过九旬,但是仍然奋战奋斗在一线。大多学生在观看这些视频的时候会联想到自己,进而从心底里有为祖国做贡献的强烈心情,通过优秀人物事迹的视频引入,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无形之中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3]。

  (三)活学活用

  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说,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去应对考场上的试题,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在实践生活中去进行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吸收和分析,另一方面,也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进而在具体的活动中能够实现育人的目的和要求,教师也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选择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行开展。通过日常教学工作的渗透,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提升。

  (三)多方融合

  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内容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根据相应的教学目的和目标进行设置,优化当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网络设备、板书设计等方式的引导,进而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吸收。通过正确价值思想观念的深入发展,能够为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石,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思想情感得到发展。无论是学校的负责人还是代课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进而在这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总结,通过具体的人物事迹进行分析,进而在无形之中实现当前的教学目标[4]。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讲述的过程中,作为初中教师,首先自身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进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能够对一些潜在的学习疑问进行合理有效的解答。主动承担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针对当前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渗透和普及。进而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做出铺垫。

  参考文献

  [1]杨言香.“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7(22):147-147.

  [2]陈木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精神[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2):19-20.

  [3]唐月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敬畏生命》一课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20-223.

  [4]黄毅菁.小课堂大文化强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5):149-151.

  

  

篇三: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制论文提升道法课堂的魅力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想要进入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首先必须使自身有魅力。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道德与法治》课堂有魅力吗?如果有,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从应试的课程观向育人的课程观转变。现今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教授书本知识,它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经历和体验,利用学科独特的学科素养、思想方法和育人价值,让学生形成独有的知识结构、情感倾向、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强调过程、体验、思维和创造性,强调师生平等交流和评价中的正面激励,从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堂转化成有思维、有创造、有交流的互动课堂,培养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个体,充分激发学生个性特长与优势潜能的发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在于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倡导独立思考,倡导学生实践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为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互动的交往模式,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让老师能更理解宽容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并能主动克服困难,奋发进取。并且体验式教学还能让学生在“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这一循

  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约束自己,达到知行统一,从而更健康地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在于生活化。教育回归生活,这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只有透过生活,教育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生活中去挖掘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体验,从生活中收获。一方面让课堂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课本知识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经验,从而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在于与时代共舞。课本理论知识是“死的”,但与之相关的社会却是“活的”。课本知识总是能指导无数的生活实践,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总能与课本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新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新闻时政、新上映的电影、身边的优秀文化、国学经典等等,都能成为我们课堂的素材,都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在体验中融入时代,适应时代,实现自我发展与进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在于情感的共鸣。道法课堂让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看到了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看到了大国担当……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充满着自豪与骄傲;道法课堂让我们被扶贫路上、抗疫路上的“选责”与“尽责”感动到心潮澎湃,进而反思自己,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道法课堂让我们对法律充满了敬畏,让我们对

  违法犯罪充满了憎恶,让我们永远坚守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完善自己。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在于与学生共成长。作为一名道法老师,深刻的感悟到这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社会在发展,道法课堂就在变;道法课堂所有的活动支撑,全部来源于最新的生活,学生需要一边观察社会一边学习,老师需要一边教学一边观察社会,课堂中师生之间面对新资讯的共商共讨中,促进相互的进步。同时,老师为了提升道法课堂的质量,需要跨学科、跨学段的学习,通过阅读、写作、反思、积累来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

  其实,我们更应该知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除了课程本身以外,更多的是来自老师自身的魅力。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增加魅力,才能让教育真正地回归本真,实现教育的初心。

  

  

篇四: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

  德树人的作用

  摘要:所谓的立德树人,其主要是指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注重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置于关键地位,首先落实立德树人。一个人如果学识非凡,但是道德认知较低,则会给别人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尽可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载体,在教育体系中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指导以及感染,进而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引言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持续改革,人们逐渐对学生展开的德育教育提高了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落实,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为了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学校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具备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尊重。初中时期是学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在统一的教材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是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承载的重要责任。

  一、深度挖掘教材资源,丰富教育途径

  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在准确把握教材与明确学情的层面上,尽可能挖掘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因子,把握立德树人的关键元素,对教材呈现的正文以及附件等丰富素材展开组织和运用,归纳调整,进一步创造延伸,让教材所具备的育人效应实现最大化,树人魅力得到拓展。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优化教材内容,通过初中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落实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是喜爱呐熏陶,吸取丰富的教育营养。例如,在“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的教学中,其中涉及到“八

  国联军侵人北京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时,可以通过相关教学视频,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得到思想方面的震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优化了教材内容的展示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醉倒有感而发,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

  二、以身作则,辨别是非

  教师应尽可能结合插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课本内容的有效学习,明确事实,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真理结合实际,落实课堂训练任务,深化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分辨是非。所以,教师需要科学布置和完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深度思考、分析和解决。课堂习题的布置需要秉承理论结合实际、由浅至深以及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首先,教师应尽可能梳理出容易识别以及解决的相关问题,然后进一步挖掘出识别和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最后探索出难识别或者不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解决。教师不仅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勇于呈现自己的错误想法以及行为,而且需要积极对学生的识别和思考问题的思维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探索出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想法、认知和行为,教师需要给予客观评价,并鼓励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完善自己的行为,让学生长时间保持浓厚的思考兴趣以及充足的精力,将课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深化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通过综合性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得到价值观念的熏陶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主要涉及到国庆国策、道德法治以及社交关系等几大板块。教师需要积极完善自己的理论认知建设,深化教学水平,通过综合性教学手段将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法治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为学生带来持久的影响。例如,教师在教学我国的国情国策相关内容时,应当基于现阶段的时代发展特点入手,将我国最近几年所收获的成果和进一步发展趋势详细介绍给学生,并在实际讲解中渗透满足学生品德建设特点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有效培养,进而促进学

  生朝着文明、道德、健康的方向发展。又如,在教学新课知识内容时,首先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相应的情景,以生活实践为载体,落实新课知识的导入教学,完成课程主题内容的介绍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其次,对于部分教学内容而言,如法制案例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和分析课程教学,以探究式的学习手段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完善法治观念建设。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完善了“空洞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可以基于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丰富的阅历体验,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的概念以及原理无法做到感性认识。教师需要对部分教学内容展开进一步处理和创造,形成满足学生特点的感性材料,善于运用并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做到人于目,出于口,实现闻于耳,会于心,引导和促进学生借助亲身经历体会人生道理,在体会中完善思想认知。例如,在“少年有梦”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前进行的问卷调查实践活动,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多赚钱”设定为第一梦想。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黄旭华》相关视频。黄旭华不重视名利,甘愿潜藏三十年,为国家奉献铸造重器,为核潜艇的研发和制造,以及进一步发展付出毕生精力。其在某次展开的深浅实验中,不顾及个人生命安危,亲自实践随着产品一直深潜至极限。其尽管年过九旬,但是却依旧置身于科研实验的前端。学生通过黄旭华的相关事迹产生了强烈的思想感触,有感而发,不仅联想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且思考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励志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教师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将具有代表性的任务视频呈现于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情感体验,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将“错误”进一步转化为“真理”,创造出精彩的教学场景,达到情感育人的根本目标。[2]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高尚道德思想、法治精神无法脱离道德于法治课程教学对学生思想提供的正确引导,这不仅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

  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实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纯.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J].名师在线,2021(21):15-16.

  [2]刘建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影响分析[J].天津教育,2021(07):174-175.

  

  

篇五: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推动德育实践

  作者:杨娜娜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4期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德育的主阵地,在中学德育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还是沿用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没有建立起来,不能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理论转化为初中生的道德实践。因此,本文结合教学经验,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探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推动德育实践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实践

  初中是青少年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学生能否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转型时期。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要把握初中生生理和心理转型这一关键时期,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但是目前初中德育与法治课程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将德育教学局限在课堂之中,教师用空洞的理论进行说教,很多道德说教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让学生信服。这就造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不强,不仅学生不感兴趣,道德和法治水平也没有得到提升。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践面临的困境

  1.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初中阶段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任务,学生花大量时间补课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教学被大量的考点和知识点所占用,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一旦以追求成绩为目的,就失去了立德树人的意义。

  其次是不能突破应试教育的框架,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沿用应试教育的思路,日常教学中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由于学科特点所致,因此在教学中以死记硬背为主,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第三,教学不能突破应试教育理念,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思维,将道德与法治这一生动有趣的课程和故事割裂成一个个枯燥的考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削弱,课堂参与性也不强,教学上脱离了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比如,在法治教育中,通常因为涉及很多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在法治素养上很难有提升。

  2.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教学上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因循守旧,脱离实际。我国传统教育长期以来都存在这一弊病,空洞的说教脱离实际,让学生对道德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典型代表就是“二十四孝”,其中的故事几乎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德育教学中也长期存在这一问题,即使是教师也很少思考某种道德行为是否脱离生活实际,是否过于拔高,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洞道德说教仍然存在,学生很少有德育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表现为以理论灌输为主,很少应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任务模拟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开展很少,一些初中甚至没有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很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学校也多是流于形式。

  3.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创新

  对多所中学的实地调研表明,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体系的构建因循守旧,仍然不能脱离传统思维,还局限在课本之内,没有融合学校整体德育工作,广泛开展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相脱节,考核缺乏实效性,既不敢大胆地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创新,也不敢在实践教学考核环节进行有效的改进。在实践活动上,缺乏过程性评价,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不能有效引领学生的德育实践。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普遍缺乏创新设计的能力,导致德育实践活动层次浅、体验差,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推动德育实践的创新方法

  1.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的德育实践体系

  首先,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思维,从教育大纲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都要建立起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教育部门要下发相关文件,明确德育实践的课程地位,根据德育培养的要求,制定相关考核的标准,在各个中学予以推广。

  其次,打破应试教育的框架,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的德育实践体系,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中心,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全面建立覆盖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于一体的德育实践体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定期举行各类实践活动,并且建立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定。比如课堂教学上通过引入模拟法庭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法治知识,提升公民素养;在校园活动环节引导中学生进行节约粮食的活动,改变过去在就餐中浪费的习惯,逐渐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环节规定每学期必须要进行几次社会公益活动,并且根据活动表现对学生进行考核。

  第三,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突出法治和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满足学生

  的日常需求。比如七年级下册法治天地部分,就可以运用大量的相关案例给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法律,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此外,还应该引入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在具体教学中,要全面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体系。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翻转课堂等模式,让学生自主预习理论知识,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德育实践,如采用情景模仿的教学方法,针对法治知识部分,可以采用建立模拟法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辩论当中,在交流与碰撞中,掌握法律知识,建立法治精神。或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在《学会共处》这一课里,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体会如何共处,如何践行公共精神。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课中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故事,并且拿出最感人的故事在课堂上分享讨论。

  在校园德育活动上,与德育处等机构紧密开展合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包括德育主题教育、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精神情景剧表演、传统文化扬弃辩论赛、立德樹人研讨会等。比如根据教材章节,组织学生进行文艺晚会等活动,让中学生释放激情,参与到文艺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和认识自我。在社会实践活动上,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入到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进行宣传、调研和志愿服务等工作。比如根据实践教学计划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包括爱心改变命运的义卖活动,针对灾区的捐赠活动,对孤寡老人的帮扶活动,在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的义工服务,以及各种爱心点燃希望的志愿者服务等。

  3.创新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大胆创新,敢于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结合最新的政策精神,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改变过去一套活动方案延续多年的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要和德育处等机构的教师充分展开合作,成立德育实践活动的管理机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负责教研设计,德育处等机构的教师负责管理工作,保卫处等部门的人员负责安全保障,明确分工职责,确保德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初中生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比如中学可以建立校内军事训练基地,在“国土安全”的教育中,组织学生进行军训活动;学校开展每周一件好事活动,鼓励中学生每周做一件好事;评选初中校园思想道德模范,让全体学生进行投票等。

  综上所述,要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实践,就要打破应试教育的传统理念,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考核方式上全面予以变革,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形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赵玉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道德实践的应用探究》,《考试周刊》2018年第4期。

  [2]杨言香《“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科技资讯》2019年第22期。

  [3]陈田峰、曹春华《多维德育的实施原则与实践价值—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年第8期。

  

  

篇六: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侯东杰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2期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德育教育的优势。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不应该仅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应该以这些知识和日常的教学为平台进行德育渗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立德树人

  育人先育德,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立德树人里理念倍受关注。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渗透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不仅仅是课程改革对日常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应该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性格,发展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品德。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讨论。

  一、展现人格魅力,实现德育熏陶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和行为的塑造,具有直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老师就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诚恳热情的为人处世原则影响学生。

  没有一位学生不喜欢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热情真诚的老师,学生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总是爱针对一些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当学生们提出问题,老师能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就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佩服老师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说话要温和,眼神要诚恳,做到有理有据,用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将老师的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践于行动,真正将老师的行为作为学生品德行为的源泉,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二、挖掘教材内容,实现德育渗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材是老师们教学的依托,更是教学的基础。为了真正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老师应该从教材中挖掘各种德育信息,将教材成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更能够将课堂成为学生德育发展塑造品质的主要阵地。

  例如:在《学习伴成长》的学习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的正确意识,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成长,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认真学习,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在《深深浅浅话友谊》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友谊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只有拥有挚友,人生才能够更加完美,让学生用真诚、用热情、用爱心、用耐心对待自己的每一位朋友,以诚相待,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师生交往》的学习中,让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尊重老师、敬畏老师、亲近老师、信赖老师,明白老师的难处和良苦用心,培养他们尊重师长、敬爱师长的良好风范;在《生命可以永恒吗》的学习中,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感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意义是无限,从而教育学生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体现个人价值,活出个人的精彩。

  在《我与集体共成长》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集体是生活的环境,集体是一个人发展的环境,只有与集体同心同在,才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实现集体发展,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在《社会生活讲道德》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将这些德育因素转化为自己的德育思想,外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诚恳相待;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学习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是中国的一员,中国的兴旺和发达需要自己用绵薄之力去奉献、去贡献;在《中华一家亲》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在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维护民族的团结,拥护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个人道德的体现。

  三、创设合理情境,融入德育启示

  新的教育时期,教学情境的创设备受关注,在课堂上除了要给学生利用教学情境创设知识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还要创设一定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德育的影响,并能够真正的融入到德育情境中,提高德育认知,在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相互连接中,增强学生的德育共鸣。

  在《网络改变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们展开以“网络是把双刃剑”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学会全面分析事物。

  四、结束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应该立足于日常的教学,将学科教学作為品德教育的载体和渠道,落实自身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作用,挖掘多种德育因素,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感受道德素养,提高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将来更好生活、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秀平.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J].中国新通信,2020,22(05):195.

  [2]李武婧.略谈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突出立德树人工作[J].才智,2019(17):3.

  [3]陈莉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J].求知导刊,2020(06):90-91.

  

  

篇七: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

  制”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

  摘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制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科目之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研究道德与法制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的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道德与法制课堂中。基于此,本文针对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于事物有了基于自身的认知和思考,正是帮助学生塑造品格,培养正确行为的重要阶段。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渗透到道德与法制课程中,不仅能够丰富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多数教师未能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文化课程知识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固然含有大量的法制内容和思想文化知识,需要进行教育考试,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教师正确认识道德与法制课程的育人功能及价值,才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模式僵化,没有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自然难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内化,无法以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进而导致课程教学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2、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制课程中蕴含较多的理论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则会对学生留下枯燥无味的印象,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对道德与法制课程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将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在此基础上创设良好的情境,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程教学的含义,并且,体会到课程教学对自身的价值,这样学生才能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入学习。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走进青春”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通过播放青春励志影视剧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对影视剧中的内容进行探讨,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理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学习成长和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烦恼,因此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进行学习。另外,当前大多数初中生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受到过多的溺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少年有梦”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体会自己的个人梦想与时代的脉搏,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基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选取了《感动中国》相关案例,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为榜样,学习其思想,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成为一个“有梦想的少年”。

  (3)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在道德与法制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教师的师德感染下向教师学习。为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这样的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教育。例如在学习“走近老师”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和自己角色互换,让学生体会一次做老师的感觉,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感受到教师工作的不易,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尊重教师的工作以教师为榜样促进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不断研究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谭增丹.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东西南北,2020(08):303.

  

  

篇八: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

  究

  摘要:初中教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的关键时期。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进步,规范学生的言行。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之下,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进,彰显出立德树人教育准则之后,不断地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师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引领学生进步和成长。不断的打造适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体系之下,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重要力量和实际价值。最终,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引领全方位的保证初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前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教师遵循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不断的升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入手,教师不断的释放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相应魅力和色彩。在有效的激活课堂教学内容之下,能够有效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学准则,教师不断的释放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能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增添亮丽的光彩。教师以全面整合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冲击力的过程中,拥有自我良好规划和成长空间。所以,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一、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彰显出重要意义和价值。学生会提高学习的兴趣,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魅力和乐趣。同时,教师通过合理性的案例引导,让学生对所学习内容进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另外,还可以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成长空间,带领学生进步和发展。总之,会更好的释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力量,全面促进学生成长。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落实生本教育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树立生本教育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实施中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也会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学习之中。在理解课堂学习内容之下领略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并进行积极思考。

  比如,教师在进行《珍视生命》这一课堂教学时,可以列举生活之中的案例,很多人因为一些原因放弃自己生命。呈现出这些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这些案例,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内涵。教师让学生拥有正确的生命观,也将其有效的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

  (二)完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为主。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教学等形式,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找寻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更好的带领学生学习进步。教师转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更好的理解所学习内容。比如,针对《维护公平正义》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播放关于公平正义的相应故事视频。然后,带领学生共同解读视频的内容,学生可以从典型的案例之中分析并了解公平正义的作用,加强学生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也让学生在今后生活之中规范自身的言行。这样的情况下,也全面的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之中。

  (三)走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性比较强,这让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扎实,也会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立德树人理念贯彻落实之中,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还应该联系实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实际生活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然后,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有效的落实学生发展。在《我与社会》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出班级,组织游学活动,让学生观察,记录自己在观察中的所闻所感。让学生能够对自己准确定位,充分的发挥

  出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紧紧立足于“环境保护”这个主题,学生发挥出自己主人翁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相应的努力。这不仅符合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也对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产生很大的推动价值。

  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教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时,要拥有良好的教育规划,以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为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作为重要的引领,让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和相应的色彩。教师不断的整合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之下,也让学生逐渐的感受到知识的实际价值。最终,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之中,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全面和高效。

  参考文献:

  [1]袁长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分享[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98.

  [2]王元清.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宪法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法制博览,2020(22):225-226.

  [3]周华选.基于情景教学法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68.

  

  

篇九: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策略

  摘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

  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引言: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不易服从管教。因此,教师要从日常教学的小事入手,逐渐让其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提升道德品质。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

  简要阐述。

  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具体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存在内容过多的现象,且有大量道德与法治重难点内容。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节省课时,会省略一些不是考试重点的内容,尤其是德育方面的知识点。这就会导致很多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德育知识并不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教学思想。首先,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且全方面地解读教材,无论是考试的内容,还是对初中生品质有益的内容,都要做出正确判断,保证初中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方面的提升。其次,很多传统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都较老旧,与当今社会关系不大。这就会影响到初中生对德育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当今社会背景,有效地调整授课内容,提升初中生学习道德与

  法治课程的积极性。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引导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充分理解德育知识,如到社区打扫卫生或参加社区活动等。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初中生将更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讲解有关“资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快递行业,引导他们观察资源的流转,还能让他们了解到快递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在快递配送较慢时,能理解并体谅快递员。

  2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显著的个性差异,容易受到误导。如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他们就很有可能走上歧途。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加工。比如,针对家庭结构并不完整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增加与这类学生的互动频率,有效转移初中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身处校园的温暖与教师对自己的帮助、鼓励;针对班级内较调皮的学生,教师应在课上讲解各类校园犯罪事实,让他们了解初中生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帮助他们学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和谐相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以便纠正与表扬,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教学“价值观”这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时候,对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从贫困群体的实际生活状态入手,帮助这类学生纠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播放《我心永恒》这首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评价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人们的表现。这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能有效增强初中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观念的高效渗透。

  3注重生态体验,实现自我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运用目前较常用的情境教学手段,具体地强化初中生的教育体验,在此基础上,凸显初中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更高效地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积极构建有关生态文明的立德树人

  教学情境,帮助他们从自身实际体验出发,深入理解课上所学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而培养更坚定的生态保护理念与道德品质,逐渐在实践体验中实现生态行为的内化,提升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初中生参加有关“亲近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眼目睹城市里的汽车尾气等污染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有效增强初中生的生态体验,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与法治学习习惯,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4立足于传统,培养学生爱国和精神方面的创新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较重视对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希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立志为国家做贡献,使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了解更深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讲解课本内容,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学生知道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用英雄的鲜血换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授“公民基本权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结合互联网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了缩短学生和理想道德教育之间的距离,教师要选择近期学生身边出现的模范人物,引导学生应用创新思想感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团结奋进、勇往直前的传统美德教育,展开革命传统教育,依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个人特点,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5立足于情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显著提高,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热门事件,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过提问,学生会同实际生活联系,自主思考。他们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学习热情将被激发。由此,他们就

  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强化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伟亮.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方法的探讨[J].学周刊,2020(5):17.

  2.李明利.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20(6):68.

  3.虞晓波.新课改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5(1).

  

  

篇十: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中的探究

  摘要:教育之旨当在立德树人,教育之功亦在立德树人。尤其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而言,“立德树人”理念更是不可更改的初衷和准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在向学生努力传输一种正确的认识世界、看待社会的视角和态度。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继续深化课本教材的这种正向引导功能,并且以此为根基不断去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将学生培养成德行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理念;初中教学探究;道德与法治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德育责任,然而不少教师已经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丢失了这样的教育本心。他们错误地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看成了一门简单的知识教育课程,而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所需完成的德育任务和应当承担的德育功能。所以,这些教师往往会把课程讲授变成以成绩为追求的知识圈点,一些本应展开论述的重要德育内容也只能变成划上重点标注符号的枯燥理论。

  一、课堂教学融入德育,灌输价值观道德观

  初中德育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其实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但是很多教师却错误地将这些德育素材只当做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的武器。如此一来,学生的德行成长就可能会和社会期望之间形成脱节。所以,教师必须要去主动围绕课本知识体系进行延伸和拓展,在每一节课中都主动向学生灌输健康积极的思想和三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

  例如,七年级上学期的几单元内容都是围绕学生的思想塑造所展开。其中既包含着对学生学习观的引导和对自我认知的引导,也有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友谊和师生情谊的内容,更有对生命意义的考问和对生命价值的强调。教师可以在这一

  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按照课本的顺序逐一向学生展开讲解自我认知的方法和对待他人情感的态度等内容,并且营造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德育情境,带领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去感知生命、认识自我、强化情感联系。

  二、法治教学敲响警钟,划明行为规范红线

  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并不止于对错误行为的纠正和处罚,更在于对人们作出某些行为之前所形成的警示和提醒。而针对学生所开展的一些法治教育也可以起到类似的警醒作用,提示和告诫学生哪些行为不被允许甚至严禁触碰。所以,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也需要用严肃的法律制度去警示学生,给学生的脑海中树立起一门警钟,让这门警钟时刻提醒学生,从而预防学生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例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课本中,就明确指出了“法不可违”这一重要内容。在讲述这一课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投影设备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犯罪案例,用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教师所选的案例可以是一些青少年犯罪被判刑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典型的争吵斗殴致人死亡的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学生可能触碰到的行为底线,预先就在学生心中敲响了警钟,能够有效转变学生的一些偏激思想和错误观念。

  三、讲述道德模范故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共情能力可以让我们无需多言就能从一些故事中体会到思想情感,也可以感染我们向着榜样学习和前进。在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道路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积极发挥共情能力的作用,用一些道德模范值得赞颂的故事去营造德育感染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增强崇敬之情,甚至是在学生心中扎下学习和追寻之根。教师可以从课本中的模范先锋入手,将这些人身上的故事详细讲述给学生,以此引领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

  例如,课本中提到了陆之方、陆兰廷、陆兰军父子三人代代传承、坚守岗哨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陆之方父子三人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奉献,而且也将扎根于国人心底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向学生们生动讲述这父子三人在坚守岗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以这些故事来进一步深化

  这父子三人身上的优良道德品质。而这样的故事讲述也能够营造出德育氛围和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的思想。

  四、加强家校共育联合,营造家校德育环境

  家长是思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初中教师想要塑造学生的思德品行时,也需发挥出家校联合的重要作用,通过家校共创来营造出对学生全方位覆盖的德育教育环境。教师可以与家长之间保持着定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且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劝导以防止学生误入思想歧途。同时,在开展一些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和家长积极联合,由家长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知识。

  例如,不少初中学生都可能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青春期,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变化还会引发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动荡。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负责在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但是受限于场合和性别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却可能并不适合对学生进行生理方面疑惑的解答。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请求家长代替教师去告诉学生一些应该知晓的青春期知识,让家长以包容和鼓励的态度去和学生相处,从而抹平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动荡以及不安情绪。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若想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就要在课本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持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三观,而且还要以严肃的法治教学内容去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以德育的引导功能和法治的劝诫功能去塑造学生的德行思想。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树立起应当学习和参照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以榜样人物为目标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在家校共育的联合防线中促进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宝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4):119-120.

  [2]张金月.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助力“拔节孕穗”时期——“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巧妙渗透[J].学苑教育,2021(21):13-14.

  

  

篇十一: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探析

  作者:李锐伦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38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我国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道德与法治》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之一,是学校开展德育、规范言行主要载体。在这一现代教育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因此,道德与思想法治教育课程必须紧密地教学联系到实际,贴近人民大众日常生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让广大在校学生不断树立正确“三观”,以“五育并举”的理念健全人格,来有效推动和规范促进广大在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關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道德和法治》课程目标落实立身明德、修身树性的根本任务课程背景

  当今,我国许多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往往思想积极、情绪容易冲动。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三观”尚未完全建立,思想与行为未能统一步调,会因冲动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因此,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融合起来,能帮助中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显得十分必要。在对教材中原有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融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正如传统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促使大家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思维端正的良好习惯。另外,通过对学生法治、法律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让他们以后能够真正具有一定的政治法律意识、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政治法律知识来正确保护自已,培养他们以后能够真正形成遵纪守法、知耻明礼、崇德向善的好习惯,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成为一位“四有”好公民。

  二、《道德与治法》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存在的难题

  1.授课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师德水平还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学校《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教师,专业对口的乏善可陈,大多数都是半途出家、“拉壮丁”式填空,专业知识、道德素养的等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教学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应付上课或考试而已。把教学工作当作任务来完成,按图索骥、照本宣科的大有人在。未能全身心融入其中学科教学过程,所谓“思想不通、行动不力”,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自然也学不到知识,更不要说进行立德树人开展德育了。

  2.教师教学方式与陈旧落后

  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考什么学生才学什么”,在授课的过程中形式单一,常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等死板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背诵和强记,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地向其他学生传授“填鸭式”的语言灌输,而且千篇一律从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各需所求,难于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主观思维上没有将德育与课程相融入的观念,想要他们在课堂中融入德育,是难于实现的事情。

  3.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

  教学内容和目标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联接起来,未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只是机械地学习和背诵教材上各个知识点,没有办法将有关知识点融入到自身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当中,会萌生“学而无用”的思想,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4.课程评价方法不合理

  有怎样的评价就有怎样的课堂,课堂评价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变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道具。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只是教师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学生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指标要多元化,增加一些实际应用方面的指标。

  三、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

  (一)立德树人,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自我素养

  “天下有用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作为科学道德与社会法治等各个领域的优秀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奉献的精神、专业的知识。必须将自己的教书育人这项工作活动当作党的终生事业任务来认真负责对待,把自己的教育事业与所有兴趣爱好的人全方位紧密联系整合地抓在一起,打造“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同时,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用独特的精神人格魅力在和风细雨中教育感化广大学生、用丰富的精神思想文化人文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熏陶广大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高尚人格。

  时代在改变和进步,群众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水涨船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教师必须坚持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想和观念,只有培养自己练就出过硬的基础和本领,才会锻造出自己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才会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方向、思想端正为主线、课堂教学为载体、学生有效参与为目标的全方位德育模式。

  (二)见贤思齐,传承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

  初中阶段是建立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财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故事典故、名人名言,解读中华文明的密码,领悟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有紧紧依靠、利用强大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德育的总抓手和着力点,才能更好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另外,通过征集学习、传诵更多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历史事迹,来加强了解和学习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深厚红色革命基因,增强广大人们的民族爱国主义感和革命精神,营造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以英雄烈士为榜样,建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崇高理想信仰。“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教育学生一定是要时刻心怀民族爱国之情,树立和提高增强“有国才有家”的指导思想,用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实际案例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如,袁隆平、钟南山、陈薇等,达到“见贤思齐”思想教育目的,亦可从纵横相联的中华文化等各个切题的典故,引导学生迈着思想正向、行为正义的方向发展。

  (三)因时而动,教学内容与时政同步、生活同时

  教师授课时,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又要联系日常生活,与时政同步,引用热点新闻,分析和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在教材中能够充分调动学习兴趣,还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强化对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认真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如,八年级课本中的“关心国家发展”为内容,擴展以课外所有知识点为主要引导,通过“两会”新闻、中美贸易问题,南海仲裁、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天宫”空间实间等新闻题材进行讨论,使得学生掌握了信息整合的技巧,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做到博闻强记、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进家国情怀,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所学知识的深层意义。

  “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活跃,学习动力才强劲,脑袋思维才活跃。通过如“赡养老人”“高空坠物”“酒、毒驶处理”“重庆公交车坠海事件”“守合同重诚信商家”等发生在身边的新闻题材,让学生明白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红线,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

  (四)有的放矢,制定课程目标评价体系

  在新课标不断向深入推行的今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再也不需要以单一的教学形式角度来自我评价每个学生和我们课堂上的每个教师,要从自身的理论实践思维能力、态度、情绪、价值观等诸多各个方面入手来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身心上整合,言行上一致,最重要的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点转换成生活实践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教师

  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有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这样从学生德育行为、教学效果、实际应用等情况出发,经过多方面的合评,最后得到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是否科学和合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思想道德的格局,所以制订合理的评价方法尤为重要。

  四、总结

  在《道德与法治》授课中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性任务,教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思想观念、方式、组织课堂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的改进,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师生互动,积极正面地传递德育的核心价值,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贴近生活的课堂情境,帮助他们融生活与课堂、融德育与教学、融言行于互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五育并举”的理念健全人格,来有效推动和规范促进广大在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罗良英

  

  

篇十二: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践行德育立德树人——浅谈《道德与法

  治》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几点策略

  摘要:在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终极育人目标,整合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资源,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在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坚持正确的人生三观,塑造完善的人格,主动学习知识并实现活学活用。教师需要以德育元素的有效渗透为基础,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进程以及学科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思路,坚持站在学生的视角,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确保立德树人理念的全面践行以及有效贯穿,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指明道路和方向。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落实策略

  引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反复提起,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教师需要深化自身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认知。以德育元素的合理渗透为依据,在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策略,选择契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眼球,保障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全身新投入。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说,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不容忽略,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采取现代化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开拓学生的思维,保障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自信和积极。

  1.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将这一工作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积极贯彻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建言献策。教师需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工作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始终坚持站在学生的视角,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及创新。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的引导以及教育,将研究学生作为学科教学的首要环节,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在传授经验教训的同时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有效创新,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及帮助。教学实践的逐步强化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教学之间的有效联系,找准德育元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更好的凸显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导作用。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自我提升,朝双师型教师看齐,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自身对学生的有效影响。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渊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偏差行为举止上的纠正,保障学生既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够实现自主创新、独立思考。教师对学生的理论点拨以及技巧讲解传授非常关键,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兢兢业业,热爱教育事业并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

  最后,教师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注重对程序化内容的有效分析,有条不紊的落实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工作、课后总结反思工作,确保教育教学工作井井有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化发展。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成果,逐步丰富教学模式。更好的契合学生的主体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变得更加主动,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1.强化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

  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确保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最为关键,教师需要以此为中心目标,着眼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以及核心,了解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实现两者的紧密联系。

  首先,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以及教材的分析以及研究,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时,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定位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更好的实现对症下药。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导致学生直接被忽视,教师需要摒弃这一负面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分析为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环节,主动缓解个人与学生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分析提升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要求及策略,保障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这一点对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教师需要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以能力目标为基础以及核心,关注对学科价值追求的进一步优化,了解三维目标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来鼓励学生自由发展。避免简单直白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指导下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技巧和策略,这一点有助于全面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最后,教师需要坚持做好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了解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将教师的简单讲解,学生的自主实践和个性化学习融为一体。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科概念的分析,另一方面需要给予学生自主操作上的指导,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习惯和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分析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理顺个人的思路,实现自主总结和探索。

  1.积极落实教学反思和总结环节

  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有助于规避同一个问题,避免教师以及学生在典型问题上反复犯错,提升学生的再认识再思考能力,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打造品质课

  堂精彩课堂。教师需要注重横向分析和纵向对比,了解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教师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抓住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的流程,真正确保教学反思工作落实到位,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指明道路及方向。除此之外,教师需要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确保教学反思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前后照应和环环相扣,实现高效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个人的社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教师需要以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为基础,保障学生能够参与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接受外部的考验及检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包含的社会活动比较复杂,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素质以及品格修养。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想象,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及顿悟。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容忽略,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立德树人育人教育原则的指导下丰富教育内容,合理渗透教育元素,鼓励学生自由发散。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变得更加主动。

  参考文献

  1.林官鸣.立德树人育人为先——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9.

  2.

  吴海森.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2020.作者简介:刘邦志(1983年7月),男,汉族,山东济南市人,2006年6月在大学入党,同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9月参加工作。

  

  

篇十三: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的策略

  摘要:教育最根本的意义不是在于传递人类现有的文化知识结晶,而是在于通过现有的知识,激发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情感和智慧,帮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成为具备社会生活能力的人。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一类的课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情操,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规则。在现当代的教育改革工作当中,我们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强调立德树人基本理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探究如何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在大多数初中阶段的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都会非常偏向于理论层面,为的就是让学生在未来的中考当中能够具备较强的理论性知识,从而适应中考当中的题目。所以说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并没有完全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接下来本文将立足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探究如何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理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2】

  1.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现实情况分析

  首先从初中阶段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来看: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内容是非常严谨的,相较于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更加要求其专业性和严肃性。并且教师在进行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自如应对未来的

  中考题目。所以说大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都会非常注重对于学生道德法治成绩的提高。第二,从初中阶段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方式来看,为了进一步强调学生道德与法治成绩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过度注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于是有很多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都会采取高压输出的知识教学模式,甚至强制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可否认教师这一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之内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这并不利于真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实现立德树人,真正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当中的优秀品质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以上提到的这一些都是在初中阶段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无法做到立德树人理念与道德与法治教学二者有机融合的主要原因。下面本文将针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现实情况,就如何进一步促进道德与法治,以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1】

  1.如何促进立德树人理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注重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性

  立德树人理念最基本的就是强调“立德”,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以自身良好德行的确立,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进而促进学生对教师良好行为的模仿,从而真正实现树人这一主要目的。所以说,如果总是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学生能够学到的也只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对学生自身的德行和行为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说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进一步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质。比如说,七年级阶段的部编版教材当中有这样一个单元:《我们在集体中成长》,主要就是为了教育学生在集体当中生活,要学会遵守规则,并且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相关技巧。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在开展这一单元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不要仅仅是引导学生去将教材上的重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相反的,教师可以以班会的形式来开展这一单元的教学。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一些自己与班级内部同学相处的小事件,从这些小事情当中,不论学生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悲伤,学生都能够在这种集体相处当中学到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然后,根据每一个学生

  所描述的集体生活当中的事件,教师就可以切入到教材当中对于人在集体当中生存的相关内容教学。以这样的形式,就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细节。最后教师再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去构建学生学习生活与道德与法治学习之间的桥梁,这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去不规范自我言行,不断培养自我的良好行为习惯,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是这一主要目的。【2】

  1.畅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立德树人还应当强调教师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规范,强调教师对学生所形成的榜样示范效应。因此教师在日常得到的依法治教工作当中不能整体注重知识的输出,还应当注重与学生构建良性的关系,让学生愿意去服从自己的引导和劝解。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事务的管理,针对班级当中说某些学生发生的不良事件,教师可以与这些学生去展开面对面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当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内心当中的真正想法,了解清楚整件事情的原委。然后再与班主任进行合理的协商,对涉事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通过这样的形式,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印象事实上是能够获得一定改观的。至少在学生的心理层面会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在遇到任何不良事件的时候,教师都能够以身作则,去亲身了解整件事情原委。并且就是还能够按照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承诺,去完善的解决不同的事件。这样的行为虽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成绩,但是却能够让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德行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当中,才会愿意去听从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育和引导。【3】

  结语:综上所述,在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理念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一定要像以往的传统教育那样,去强调各种道德与法治重点知识的落实和灌输。相反的教师可以采用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去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作用。同时教师还应当尽可能的去考虑,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彼此信任的关

  系,为学生做好表率,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卢小平.关于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讨[J].学苑教育,2018(1):11.

  [2]潘荣.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思考[J].学苑教育,2017(18):18.

  [3]杨秋实.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J].才智,2018(3):74.

  

  

篇十四: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

  用

  摘要:在初中的学科体系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渗透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基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现状,阐述了以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以德树人;道德与法治学科;应用策略

  引言

  立德树人理念作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老师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要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以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减少学生犯错误的几率,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重视对于课本死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于道德观念的渗透。由于初中的阶段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同时,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老师在课上给学生渗透的知识是非常浓缩的。老师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有一部分老师总是认为道德观念这部分知识不需要在课上过多的给学生渗透,学生会在日常生活当中慢慢的去感受,但是这样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学生的领悟能力还远远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以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日新月异地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通常我们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有趣的新闻”。但是,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了解生活中的情节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很多坏消息。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青春期阶段,网络信息认知度不足,网上不良信息容易对初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辨别事物的好坏。在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中,新事物不仅被旧事物替代,而且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方面,在过去的发展中留下和继承对新事物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这是道德和法治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的,利用唯物辩证主义否定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又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现代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毕竟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落实和发展。道德和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首先要巩固初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厚重爱国主义感情,让学生以高志锻炼奋斗精神,使人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教育要从学生自身开始,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修饰道德,成为爱大德、爱大德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以德树人教育理念的策略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想在初中德育与法治课程中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一个充分的表达,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必须要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实现课程价值表达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讲,一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对于立德树人理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那么课程价值必然难以得到一个有效的表达,两者之间是一个因与果的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现课程价值表达时,自身要先对立德

  树人的思想理念进行理解,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立德树人理念得到一个良好的表达。

  (二)从课本出发,分析教材案例

  学生阅读课本可以发现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会有相关的社会案例,这些社会案例都是生活当中真实出现过的,非常有借鉴意义,也非常值得学生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教师在讲解完课本理论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社会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学生要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和老师同学进行密切交流,抒发自己对于不同案例的观点和看法,老师在听取完学生意见和建议之后,要对学生想法进行评价,侧面渗透一些道德理念,帮助学生不断成长。

  树立学习榜样,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用语言教学,潜在地影响学生。教师以身作则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的服装,教师每天盯着几十个人的眼睛,最先看到的就是教师的服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要穿奇装异服,服装要整洁,根据自己的职业,用朴素高雅整齐的服装训练学生。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充分发挥典范作用,教师不迟到,不乱扔垃圾,不吐痰,对学生的教育态度谦逊,自然而庄严。这种言行深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构成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动力。“人民有信心,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爱国主义电影,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美好生活的到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法治观念的人。为此,教师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树立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郭金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J].好家长,2018(15).

  [2]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J].黄好福.新校园(中旬)2016(06)

  [3]郑翠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改革的特色和应用[J].文学教育,2017,0(18)

  

  

篇十五: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

  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也在进行深化改革,尤其是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立德树人教学观念。作为一门以生活为题材课程,道德与法制学科设立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达道德与法制相关理念,从而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立德树人的必要性,探究了相关的教学路径,希望能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路径

  前言:所谓立德树人,就是指通过德育教学形式实现学生正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国家更重视教育怎么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重点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接班人。初中学生思想还处于萌芽时期,年龄、观念和行为都不太成熟,发展中有着自身特点。所以,在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采取德育教育方法,为学生塑造良好思想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新课标改革逐渐深入,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立德树人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使得学生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由于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发展特点,进行有效引导,不但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各类问题,而且还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探究

  1.转变教学理念和手段

  初中阶段正值学生青春期,他们有着自身独立特点,学生之间可能因为性格不合,有时因为一点小小误会产生矛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正确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很可能造成很大影响,使学生误入歧途。所以,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和教育,转变学生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理念。比如,面对部分单亲家庭学生,教师要多观察多了解,增加与学生间交流和沟通次数,让学生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与帮助;面对调皮捣蛋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关于校园学生违法犯罪等案例,时刻警醒学生,遵守纪律,不能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内心想法,了解学生思想感情,遇到思想极端想法,教师可以进行纠正和鼓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在学习“回望成长”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生活下的人,有着不同经历,尤其是贫困地区生活的孩子,非常不容易,让学生体会自己生活是多么幸福,以此提醒他们珍惜美好生活,避免奢侈浪费,形成正确生活理念。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关于生活条件艰苦的案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教学中[2]。

  2.注重生态体验和自我教育

  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从内心深处增强学生教育体验,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提高,实现教育最终目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立德树人教学情境以“保护生态文明”为主题,因为社会和平与发展离不开每个人努力,尤其是发展中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不仅给人类生活造成影响,还破坏生态环境。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环境与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和理解,坚定个人理念,将知识学习内化于日常行动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近自然,了解城市中工

  厂以及机动车辆,还有各类火灾给生活带来危害,强化学生生态体验,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学生亲身体验中,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和习惯,促进全面发展和进步[3]。

  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传统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存在很多重难点知识,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一些不重要教学知识,特别是关于德育教育方面,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并没有将德育知识重视起来。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思想,关注学生德育发展,一方面,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不管是考试重点,还是对学生德育发展有关内容,都应进行判断,找出有益部分,确保学生不但能学习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实现道德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教材中部分知识点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不能及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特点,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背景,对教学内容及时调整,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社区打扫卫生或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生活点滴小事,将道德与法制渗透进去,让学生亲身体会社会实践和理论知识之间关系。在讲解“多彩职业”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当代社会发展,以“外卖行业”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这个职业特点,并且体会快递小哥工作的不易,如果现实生活中遇到配送超时等问题,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会尊重每一份职业[4]。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发展和成长关键时期,要想形成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与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教学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将立德树人思想渗透其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不但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而且还要确保学生综合性发展,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朝升.解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课程价值表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学研究),2017,(011):3-6.

  2.张志果.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1):0012-0012.

  3.杨肇文,尤吉.以美立身立德树人——再谈美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路径[J].教育观察,2020,(003):113-114.

  4.蒋文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12):109-110.

  

  

篇十六: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作者:王越明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5期

  ◆摘要:在初中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为有效的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作为教育开展的首要目的,使学生逐步地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此,本文将对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研究,并给予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成绩为准的教育模式早已不在适用于对学生的教育,“立德树人”逐步的成为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德育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律性,保障班级秩序,减轻教师的管理压力,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落实。另一方面,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端正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对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一、“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强调育人为先的原则,重要的时代意义,首先,德育教育能够对学生起到启发性作用,使学生能够对自身产生反省与反思。其次,德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学会约束自身的行为,养成优秀的文明习惯。另外,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建设,使学生能够拥有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成。因此,“立德树人”对学生具有较大的重要性。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

  (一)课堂教学引入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认知不够明确,急于追赶教学进度,采取划重点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致使学生丧失了探究学习的过程,对所学的道德与法治并没有深层次的了解,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进而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无法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对教学模式的改进重视起来,积极地引入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使学生能够产生熟悉感与带入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连接,促使学生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看待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促進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到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九年级《中国担当》时,教师可以以2020年的新冠肺炎为例,引入生

  活情境,为学生播放有关疫情的新闻,增强学生对当前世界局势的认识,并与学生一同讨论,“在这次疫情期间中国都做出哪些措施?具有怎样的意义?体现了怎样的中国智慧?”等,使学生能够深入地对“中国担当”进行探究,受到启发,明白中国对世界的意义与重要性。

  (二)借助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

  学生所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借助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让学生站在问题中,对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进行思考,逐步地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素养的提高目的。例如:在学习到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下年级《少年的担当》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王亚平是我国的航天英雄,在她小时候就励志成为一名飞行员,为离这个目标梦想更进一步,她在毕业后就参了军,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她终于用她的坚持实现了她的航天梦。①请根据王亚平的事迹分析,你都从她的身上获得了哪些启发?②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请简单地谈一谈③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你认为少年的担当是什么?④作为新时代下成长的中学生,应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为推进中国发展而努力,对此,你认为新时代下的中学生应该怎样做?”等,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对现实进行反省与反思,明确年青一代应当有的担当与责任,树立民族情怀,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创设生活情景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

  虽然初中学生的思维意识已经初步建立,但社会经验仍然不足,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仍无法进行充分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生活情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调动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促进学生的德育素养发展,使学生所学的德育知识能够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充分地发挥有效价值。例如:在学习到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上年级《追求民主价值》时,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思维方式等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分组,然后依据这一个的学习重点与难点,通过创设生活情景的方式,为学生设计几道问题,如:“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民心,共享单车这个便捷的交通工具受到了人们的热烈响应,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人们在停放共享单车时未能做到有序性,单车被随意的丢弃在路边,部分单车甚至出现在了河里,对人们的出行安全造成了阻碍,请根据所学内容谈一谈国家与市民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善这一情况?”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在一段时间后,教师需要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依次进行作答,此时教师需要在一旁耐心地观察,将学生在回答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误区与盲区进行记录。在所有小组都回答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这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并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引导与纠正,渗透德育理念,实现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的道理,学会做人,建立起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渗透德育教育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给予学生启发,使学生能够对德育理念产生认同感,让学生能够在德育教育中受益良多。

  参考文献

  [1]白天恩.立德树人德育为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2):79.

  [2]冯雷激.开展德育活动让核心价值观浸润孩子的心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3):324.

  [3]苗吉堂.创新德育立德树人[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02):219.

  

  

篇十七: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

  探究

  作者:杨宁来源:《家长·中》2021年第02期

  【摘要】我国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重新修订人才培育目标与学科发展战略,将立德树人设置为课堂教学与基础性技能训练活动的首要目标,以塑造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观与世界观为核心任务,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必要性,并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渗透路径与教学方案。

  【关键词】德育;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5-0040-02

  【Abstract】Moralityandruleoflaweducationinjuniorhighschoolsinmycountryshouldrevisethegoaloftalentcultivationanddisciplinedevelopmentstrategy,setLideShurenastheprimarygoalofclassroomteachingandbasicskillstrainingactivities,andshapethemoralandworldoutlook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asthecoretask,Encouragestudentstopracticethecorevaluesofsocialism.Thisarticlemainlyanalyzesthenecessityofimplementingtheconceptof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inmoralandlegaleducation,andsummarizeseffectivepenetrationpathsandteachingprograms.

  【Keywords】Moraleducation;Moralandruleoflaweducation;Penetrationpath

  一、以立德树人为纲领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能够强化课堂教育活动的激励效果与道德价值观塑造效果,以富有正能量的阳光教育来引导当代初中学生群体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从不同方面减轻当代初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与学习负担。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科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我国社会的道德文化传统,整合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德育资源,创设以文化理念感召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极大地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道德品质培育效率。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可从不同途径持续提高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与学科实践能力发展水平,任课教师能够在学生的道德观初步养成的初中阶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上指导与规训,对初中学生群体道德认知方式的转变、道德理念的形成施加正面的影响,保障初中学生群体树立健康、积极的个人生活价值取向与职业理想。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纲领开展高水平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促进初中学生群体在自我控制能力与认知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发展与成熟,初中学生群体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与干涉下学会主动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并对生活環境中发生的复杂事件做出精准有效的判断,接受创新型德育的初中学生群体有能力结合现阶段的社会背景分析、研究教材中各类知识点的应用意义,结合自身所参加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下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学科基础性原理的思想内涵,并体会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之间存在的内在客观联系。全新的德育模式可为我国当代初中学生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体验,将社会主流的行业道德准则内化为初中学生群体设计自身日常行为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重构道德与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秉承的教育准则分析

  (一)鼓励初中学生进行反思

  为完成道德价值取向培育、训练任务,任课教师应当帮助初中学生群体立足于过去的学习活动,总结个人化的独特学习经验与教训,对曾经犯过的错误做出深刻的反思,并通过比较自身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与能力进步程度,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任课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扮演诱导初中学生进行持续性反思的引导者角色,使初中学生群体在课上空闲时间或课后定期进行自主性反思与自我批评,并每天撰写学习日记,记录学生自身在不同时期的学习状态与所秉承的思想观点,任课教师应审阅初中学生所撰写的日志或学习笔记,并通过做出批注引导初中学生对基础性的学科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与研究,在潜移默化的德育过程中引导初中学生建立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道德价值观,使初中学生群体掌握自我规划与自我观察的基本技巧与策略,促进初中学生群体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蕴含的道德理念产生认同感与信任感。

  (二)引入多层次的课堂主题活动形式

  在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中,任课教师必须将复杂深奥的课本理论知识打散到各类趣味性的主题活动中进行讲解,避免集中讲解过多的脱离社会实践的课本知识。持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从持续演变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汲取富有教育价值与道德理念塑造效果的教学素材,并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开展有一定实践指导效果与思想深度的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应当选取拥有较高探究价值、可激发多数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特殊活动主题与游戏形式,使初中学生群体在多样性的动态课堂环境变化中深入体会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的社会价值。

  (三)为学生树立可模仿的道德榜样

  任课教师必须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我国现代初中学生群体做出值得仿效的道德榜样,在课上以不同形式的激励手段与策略鼓励初中学生群体模仿、学习切身可见的道德品质榜样,以此使初中学生群体获得良好的仿效性课堂学习体验,高效率地提高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水

  平,初中学生群体可在模仿任课教师、社会劳动模范、同班的其他优秀学生的过程中感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为初中学生提供道德领域的可模仿榜样,有助于促进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以道德模范的榜样形象影响初中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具体方向。

  三、践行立德树人思想、强化德育效果的可行措施研究

  (一)进行贴近真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任课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选择全新的以社会实践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与能力培育方案,通过挖掘、利用社会化的德育资源为初中学生群体创设更为真实的生活化能力训练情境,激励初中学生群体在集体化实践活动中努力践行课本中的道德理念与行为准则。任课教师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组织资源,动员学生参加富有道德感召力与影响力的无偿志愿者服务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有计划地在多种类型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初中学生群体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指导教师在讲解《守护生命》这一部分的学科内容时,可在向学生讲解浅显的保护身体、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与知识后,组织多数初中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医院进行观摩,并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教育与训导,学习各类保护自身身体健康与安全的自救自护方法,使學生认识到爱护生命的重要性。这一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可保证具体的教学效果,使初中学生群体对学科基础知识与内在原理有所感悟。

  (二)改进现有的教学策略与课堂指导方法

  任课教师应当根据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选定具备价值引领效果的教学形式与指导路径,在德育教育活动中锻炼、培育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思辨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使初中学生群体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复杂的道德问题,教师必须为初中学生群体提供拥有较强启发效果的道德文化教育,使初中学生在不断思考学科基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明确、坚实的道德价值理念与持续遵守的正确行为准则。例如在详细讲解《亲情之爱》这一单元的德育知识时,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前向学生提出“家庭关系有哪些类型?”“家的道德内涵与文化内涵是什么?”等问题,并鼓励初中学生群体在初步阅读完教材课文之后告知任课教师自身是怎样理解家庭关系的,以此拓展初中学生群体分析、思考学科主要内容的路径。这一问答型的教学模式可引导初中学生群体按部就班地逐步分析德育的思想内涵,使初中学生群体学会怎样处理自我与家庭、集体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应当顺应教育改革潮流,结合社会实践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与能力均衡进步的课堂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贯彻以立德树人思想的为基准的教育理念,将各个领域能够用于德育的素材与案例进行系统性整合与编辑,创设富有教育意义与启发性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此促进我国当代初中学生群体道德意识与文明素养的发展与不断提升,使初中学生养成正确的集体观念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1]赵洪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J].文教资料,2019(11).[2]卢明家.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9(19).[3]黄富强.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2).(责编侯芳)

  

  

推荐访问:立德树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论文 树人 法治 学科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