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摘要】当前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供大家参考。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摘要】当前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性格孤僻、焦虑与自卑、逆反心理、道德意志薄弱、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父母教育缺失、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学校教育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应该采取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社区联动等措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教育对策
【正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人口迁移特别是人口流动空前频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束缚和制约农村人口流动,导致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的产生,这个群体是父母外出打工后被留在家乡的农村孩子,被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由此可见,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性格孤僻不合群
隔代扶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
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二)焦虑与自卑
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
(三)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这些行为使人们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效果。
(四)道德意志薄弱
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留守儿童的绝大部分都是隔代抚养下长大的,而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缺乏和发展偏差,另一方面由于祖辈的娇惯、缺乏监督和管教的能力,其自律道德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诱因的影响而做出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
(五)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加之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使得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更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
以上提到的只是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并非意味着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既然存在,就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毕竟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这些都是一些负面的因素。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父母教育缺失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二)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教育能力不足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分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
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
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
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
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三)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
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75%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异心理极强,很容易受现代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
在一些家长心中,家庭经济利益才是最根本利益,教育是一种“风险投资”,于是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加之目前学校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的高期望,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只希望孩子混张文凭,早日外出打工或者耕种由于成人外出而留下的承包地。同时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一些地方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也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诱因.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学校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间题的主要措施。在广大农村,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途径应该是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在农村地区,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是学校。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学设施、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农村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最理想的场所。在对农村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功能的扩展中,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心,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与更多的关注。
(三)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依据教育公平理论,政府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农村的儿童原本就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留守下来接受隔代抚养的儿童的处境则更加艰难。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注。比如,可以成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和心理问题科研小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教育上的补救.应加快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教育。降低城镇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女的门槛,吸引有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真
正落实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孩子问题。下大气力改变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升
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农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各级政府还应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
(四)社区联动
在社区中建立留守儿童监管、关怀和托管制度.作为留守儿童具体生活的每个农村社区,应该在村小组的层面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与关怀制度。由留守家中的成年人组成监管关怀小组,经常性地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建立相关的档案,定期与监护人、家长沟通和交流。
在农村,不乏有许多受过一定教育或有一门手艺的心灵手巧的农民,农村基层组织可以组织这些人,自愿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组织留守儿童成立各种兴趣爱好小组,利用农闲时节,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娱乐知识。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重视。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是义不容辞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应相互整合、相互协力。
【参考文献】
[1]杜越,汪利兵,周培植主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
[j]。社会科学战线,2006,1。
[4]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方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李揽月.打工教子取舍,留守儿童问题多[N].安徽日报,2004-2—11。
[6]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5,16。
[7]文赤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面临心理困扰[j]。隙望新闻周刊,2005—11-21.
[8]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6(01)
[9]
沈辉香,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10]
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11]
黎艳。
给“留守孩子”一片蓝天[J]。湖南教育.2005(07)
[12]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7)
[13]
罗国芬.从1000万到1。3亿:农村留守儿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02)
[14]
黄小娜,吴静,彭安娜,李孜,戚小兵,石淑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J]。
医学与社会。2005(02)
[15]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