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

发布时间:2022-12-28 17:45:04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1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  高考必背地理大题一  分析朝鲜半岛南北在地形、气候、植被、经济等方面的异同点?  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1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

  高考必背地理大题一

  分析朝鲜半岛南北在地形、气候、植被、经济等方面的异同点?

  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南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温带落叶阔叶林。经济:南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北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高考必背地理大题二

  日本工业分布在哪里?原因?

  濑户内海和太*洋沿岸。原因:①日本国土小,矿产资源缺乏,需进口;②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濑户内海和太*洋沿岸多优良港口;③日本市场小,需出口工业品。19.东南亚的经纬度范围?(90°E~140°E,25°N~10°S)

  高考必背地理大题三

  东亚沿海地区农业发达的原因?(提示:从地形、气候、土壤、人口、历史方面分析)

  地形;*原为主,地势*坦。便于耕种。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于农作物生长。土壤:肥沃。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历史: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地理必背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高考地理记忆地图的"方法

  (1)以示意图为基础,先易后难,如铁路采取干线为本,枢纽填准,变曲为直的办法,就易掌握。

  (2)用单色笔和多色彩笔勾画插图,然后再和地图册对照。这样先看“黑白”后看“彩电”,可起突出重点,互相弥补作用。

  (3)对难记内容进行强化,揭示区域图的关键点,如在图例练习课和快速查图比赛中可不停地揭示,如“水电站应画在水库的上游还是下游?”“基尔运河是在国界上通过吗?”“石太线的中点是哪个矿区?”“吴哥窟画面上有几个塔?”等等。

  (4)抓住文字特征,简化信号。如在学*鲜东部港口时,让学生边看图边吟诵“清津金(策)、咸兴兴(南)、无山(釜)山”,这样,省时省力又好记。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2

  ⑴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⑵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⑶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⑷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

  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⑴ 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⑵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 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

  ⑤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原的界线;

  ⑥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

  ⑦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阅读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1)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5篇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1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对哈:

  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扩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中:

  ①利于缓解石油紧张局面,*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

  ②*可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实现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2

  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1、引水线路:

  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2、交通线路选择: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3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

  对哈:

  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扩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中:

  ①利于缓解石油紧张局面,*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

  ②*可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实现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4

  试比较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在人口分布、城市分布方面的特征及其成因

  澳大利亚: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澳大利亚: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自然: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农牧、工矿业发达;

  开发历史较早;

  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

  中西部气候干旱、多沙漠、草原

  加拿大:集中分布在南部走廊一带,北部人口、城市稀少

  南部气候夏季温暖;工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北部寒冷,经济落后。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5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原和汾河谷地。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2)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3篇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1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性、持续性、共同性。

  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4年3月,*发布了《*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的《21世纪议程》。

  *的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3.4%的GDP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2

  1.*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2.丘陵:

  丘陵是指陆地上起伏和缓、连绵不断的高地。海拔大约在200m~500m之间,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3.山地:

  海拔在500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

  海拔高度500~1000米为低山,1000~3500米为中山,3500米以上为高山。

  4.高原:

  海拔高度大(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

  (等高线中间稀疏,边缘密集)

  5.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6.海岸线:

  0米等高线表示海*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3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冬小麦(华北,why?)春小麦(东北,why?)水稻(长白山地灌溉地区和黑龙江沿岸,why?)。

  (2)油料作物:花生(华北);(3)糖料作物:甜菜(东北,why?)。

  (4)经济作物:棉花(华北)谷子(黄土高原)大豆(东北、华北)高粱(东北、黄土高原)等。(5)纤维作物:亚麻(东北)。

  (6)水果:苹果、葡萄和梨(华北和辽宁)桃、杏和柿(东北)等;

  (7)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圈养(8)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

  2.耕作方式和熟制:旱地农业为主;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一年一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东北*原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棉麦产区;黄泛区是全国水果带。

  4.农业生产条件(提示: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和北方地区概况,理解分析)。

  A.有利条件:①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B.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受寒潮影响大;西部受风沙影响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

  思考:试评价东北*原、华北*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有哪些?

  (二)工业

  1.工业带(区):环渤海工业带,其包括: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区;陇海-兰新线工业带。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重工业突出。

  3.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问题:①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②生产技术落后;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产品类型单一;⑤淡水资源不足。

  (2)解决措施: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②加强技术改造;③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④增加产品类型;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网最稠密,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2.传统民居特点:东北地区注意防寒保温;黄土高原特色民居窑洞;

  3.民族:汉族占绝大多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东北的满族、朝*;宁夏、甘肃的*等。

  (四)交通:铁路、公路网稠密(注意:查地图册,熟记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主要铁路线)。

  (五)主要城市: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等

  (六)生态环境

  1.东北地区:黑土流失和沼泽地(湿地)破坏。(提示:要总结其成因及解决措施。)

  2.华北*原:易受旱涝、盐碱、风沙威胁。(注意:分析其出现季节、成因及解决措施。)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注意:分析其成因及其解决措施;特别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3)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3篇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1

  1.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2.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3.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2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4)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0篇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

  植物的激素调节

  1、达尔文的实验

  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2、鲍森·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实验

  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产生:植物体内??运输途径: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实质:微量有机物

  [解惑](1)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2)证明“影响”是“化学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并对该物质命名的科学家是温特;提取该物质的是郭葛,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实验中都设置了对照组,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6、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

  7、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1)实质: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2)表现?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茎

  ??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3)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④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⑥若植物水*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8、顶端优势

  (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9、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促进植物生长。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2

  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

  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

  ①、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②、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①、胡萝卜素——橙_—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叶黄素——_—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⑴、提取方法:丙_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

  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_合

  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营养.

  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

  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卡门(M.Kame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来自水.

  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

  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

  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Calvin,1911——)实验

  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⑶、结论:

  16、光合作用过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⑵、光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H]和氧气;生成ATP.

  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⑶、暗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提供能量,

  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

  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④、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⑷、过程图(P-103图5-15)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3

  一、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4

  遗传和变异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_,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_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_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的实质是:在进行减数_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_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5

  生命的物质基础

  考试占比6~8%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主要元素)]

  2、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铁门)]

  植物缺少硼(元素)时花药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花而不实)

  3、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原生质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主要成分蛋白质、脂类、核酸,分化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注:植物特有的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成分)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6

  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周期:连续_细胞,从一次_成时开始到下次_成时为止。特点:_期历时长

  动、植物有丝_程及比较

  1。过程特点:

  _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面上

  后期:着丝点_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_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有丝_区别

  前期:植物由纺锤丝构成纺锤体,动物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细胞质_同,植物中部出现细胞板;动物从外向内凹陷缢裂。

  真核细胞_三种方式

  1。有丝_绝大多数生物体细胞的_*卵的_

  实质: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保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减数_特殊的有丝_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_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3。无丝_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例:蛙的红细胞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7

  1、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已分化的细胞具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

  (3)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_分化能力的细胞.

  2、细胞全能性的证明实例

  (1)植物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克隆动物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发育的潜能.

  3、可作为证明细胞全能性的实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起点:具有细胞核的细胞;②终点:形成完整的个体;③外部条件:离体、营养物质等.

  注:种子发育成植株不叫全能性.

  4、细胞分化程度与全能性的关系:分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全能性越高.

  5、细胞全能性比较

  (1)动物与植物: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2)同一个体:*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3)同一细胞:刚产生的细胞>成熟细胞>衰老细胞.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8

  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考试占比12~15%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显微结构模式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9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1、(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2、(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3、(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10

  一、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5)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3篇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1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表现在:*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表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建设中负有特别重要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和人民生活水*。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表现在:一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表现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例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治各种污染等。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2

  为人民服务是*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那么,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以下三方面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臣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必须深人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及其公职人员坚持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一步一步地展开,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的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还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体制;建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政执法的行政执法队伍;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3

  说明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一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等的原则。它表明公民*等地享有权利、*等地履行义务、*等地适用法律。

  二是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这就要求公民: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三是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求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2)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是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二是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这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三是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四是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6)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总结1

  地理正确使用方位词的方法

  表示地理实物空间分布的相邻关系如:南面东侧。我国南面有越南、老挝等邻国。180°经线东侧为西12时区,西侧为东12时区。

  -表示地理事务空间位置的从属关系如北部。宁绍*原在浙江省的北部。如用北方等词取代,就使宁绍*原与浙江省脱离关系了。又如陇东、陕北等均指本省内部不同方位的地区。

  -表示地理事物相隔离的不同地域空间如北方,西方。日本的北方四岛仍在俄罗斯手中;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缓。

  -表示地理事物不同方位的空间范围如内外、南北,以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秦岭-淮河以南。

  -表示确切的地理位置如北陲、东端。*和新疆分别是我国西南和西北的"边陲省区;我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表示地理事物的动向及其变化如东流、北风、向右偏、左偏等。长江东流入海;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北半球水*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运动方向右偏。其中名词前面的方位词指来向,动词前面指去向。

  -由地理事物的动向定向如左岸、右岸。顺河水流向,珠海在珠江口的右岸,深圳在珠江口的左岸。又如: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三维空间的方位表示如中天、天顶、地*高度。某天体处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叫中天,分上中天和下中天。由此计量出恒星日即某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我们立正时,头顶正对着的天球位置叫天顶。中纬度35°N附近,仰望九月苍穹,在天顶附近有天琴、天鹰等星座。结合地*方向,地*高度和近距,我们可以表达出空间任何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仰极高度等于地理纬度,在北京(40°N)仰望北极星的地*高度约40°。

  当然,方位词的用法不止这几种。方位词看似容易,实际上欲经常性地表“地”达意,也非轻而易举。*时正确辨析词义,相比较而用词自然错误可以少一些,由用词不当引起的土地纠纷、方位差异也可随之避免。面对语文基础较差的中小学生尤其要注意。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总结2

  政治世界是永恒发展知识点

  1.原理内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之中,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意义:

  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要看其是否符合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

  3.发展的普遍性

  (1)表现。

  ①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2)原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总结3

  地理正确使用方位词的方法

  表示地理实物空间分布的相邻关系如:南面东侧。我国南面有越南、老挝等邻国。180°经线东侧为西12时区,西侧为东12时区。

  -表示地理事务空间位置的从属关系如北部。宁绍*原在浙江省的北部。如用北方等词取代,就使宁绍*原与浙江省脱离关系了。又如陇东、陕北等均指本省内部不同方位的地区。

  -表示地理事物相隔离的不同地域空间如北方,西方。日本的北方四岛仍在俄罗斯手中;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缓。

  -表示地理事物不同方位的空间范围如内外、南北,以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秦岭-淮河以南。

  -表示确切的地理位置如北陲、东端。*和新疆分别是我国西南和西北的边陲省区;我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表示地理事物的动向及其变化如东流、北风、向右偏、左偏等。长江东流入海;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北半球水*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运动方向右偏。其中名词前面的方位词指来向,动词前面指去向。

  -由地理事物的动向定向如左岸、右岸。顺河水流向,珠海在珠江口的右岸,深圳在珠江口的左岸。又如: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三维空间的方位表示如中天、天顶、地*高度。某天体处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叫中天,分上中天和下中天。由此计量出恒星日即某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我们立正时,头顶正对着的天球位置叫天顶。中纬度35°N附近,仰望九月苍穹,在天顶附近有天琴、天鹰等星座。结合地*方向,地*高度和近距,我们可以表达出空间任何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仰极高度等于地理纬度,在北京(40°N)仰望北极星的地*高度约40°。

  当然,方位词的用法不止这几种。方位词看似容易,实际上欲经常性地表“地”达意,也非轻而易举。*时正确辨析词义,相比较而用词自然错误可以少一些,由用词不当引起的土地纠纷、方位差异也可随之避免。面对语文基础较差的中小学生尤其要注意。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7)

——高考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菁选3篇)

高考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1

  专题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物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组;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强调意识)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总之,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3.联系含义及客观普遍性

  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不过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客观性(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可以按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2008河北高考试题)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强调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强调结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要求我们善于“优化结构”。

  强调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性能状态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甚至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5.因果联系原理

  原因与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的。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发展的观点

  6.事物运动发展观点(发展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结合的方法。

  8.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新的事物时“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坚持适度的原则”)

  一切事物发展都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

  注意1:量变有两种形态: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增减;事物在整体上数量不变,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

  9.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又是曲折的。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曲折。

  矛盾的观点

  10.矛盾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

  注意1:矛盾的统一性表现: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矛盾着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如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对症下药”、“因地因时制宜”、“同病异治”)

  12.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由于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一个好汉三个帮”)

  13.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

  注意:在解决问题时用主次矛盾,在认识事物时用矛盾主次方面,此为历来考试重点。

  1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抽象的)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的)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注意:

  (1)经常考试地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哲学依据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2)在判断是否应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时不要看是否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都具备。

高考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2

  专题一:辨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物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组;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强调意识)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总之,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3.联系含义及客观普遍性

  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不过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客观性(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可以按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2008河北高考试题)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强调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强调结构: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要求我们善于“优化结构”。

  强调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性能状态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甚至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5.因果联系原理

  原因与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的。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发展的观点

  6.事物运动发展观点(发展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结合的方法。

  8.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新的事物时“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坚持适度的原则”)

  一切事物发展都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

  注意1:量变有两种形态: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增减;事物在整体上数量不变,只是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

  9.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又是曲折的。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曲折。

  矛盾的观点

  10.矛盾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

  注意1:矛盾的统一性表现: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矛盾着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如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对症下药”、“因地因时制宜”、“同病异治”)

  12.主次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由于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一个好汉三个帮”)

  13.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主次方面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

  注意:在解决问题时用主次矛盾,在认识事物时用矛盾主次方面,此为历来考试重点。

  1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抽象的)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的)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注意:

  (1)经常考试地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依据,也是*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哲学依据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2)在判断是否应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时不要看是否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都具备。

高考政治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生活

  1.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3.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4.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政治生活

  1.从*、*委员、*角度分析应如何履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①*:提出关于转发的议案,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相关部门质询监督。

  ②*委员: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相关部门民主监督。

  ③*:行使立法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行使决定权,审议通过相关决议。行使监督权,监督各级*

  三、文化生活

  1.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怎样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综合国力。

  2.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③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④教育能提高人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

  3.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文化创新,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如何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他国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8)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1

  遗传和变异

  1、同源染色体之间相对应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对应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2、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而染色体上整个基因增添或缺失、改变属染色体变异。

  3、发生双*时,参与*的两个*基因型相同,参与*极核形成的两个极核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

  4、等位基因(D)与(d)的本质区别与D和A的本质区别是相同的:碱基对的排列序列不同。

  5、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因有:原核生物细胞中的基因、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基因。

  6、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鼠体内变成S型细菌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7、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直接控制相应结构的蛋白质的合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控制酶的合成而影响代谢过程达到控制生物性状(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8、人体能转运氨基酸的tRNA共61种,每个tRNA一端有三个未配对的碱基(tRNA不是只有三个碱基)

  9、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具有独立的遗传系统)。

  10、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的后期的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或着丝点不分开);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无基因重组)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2

  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⑴最基本的元素是 C,基本元素有 C、H、O、N,主要元素有 C、H、O、N、P、S。

  ⑵P是核酸、磷脂、NADP+、ATP、生物膜等的组成成分,参与许多代谢过程。血液中的 Ca2+含量太低,就会出现抽搐,若骨中缺少碳酸钙,会引起骨质疏松。K+对神经兴奋的传导和肌肉收缩有重要作用,当血钾含量过低时,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K+与光合作用中糖类的合成、运输有关。

  2..水

  ⑴自由水和结合水比例会影响新陈代谢,自由水比例上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相反,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时,新陈代谢就缓慢。

  ⑵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吸水性依次递减,脂肪的亲水力最弱。

  3.细胞内产生水的细胞器

  核糖体(蛋白质缩合脱水),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水),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水),高尔基体(合成多糖产生水)。

  4.易混淆的几组概念

  ⑴赤道板和细胞板:赤道板是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的一个*面,是一个虚拟的无形结构。而细胞板则是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原赤道板的位置上形成的将来要向四周扩展成新的细胞壁的结构,是有形的,实实在在的,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⑵细胞质与细胞质基质:细胞质是指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例如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就是在此进行的`。

  5.有丝分裂相关知识小结

  ⑴细胞周期的起点在一次分裂结束之时,而非一次分裂开始之时。

  ⑵低等植物细胞由于有中心体,因此有丝分裂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完成复制。

  ⑶蛙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因此可直接通过细胞分裂(无丝分裂)进行增殖,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不能直接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是由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⑷着丝点的分开并非由纺锤丝的拉力所致,即使无纺锤体结构,着丝点也能一分为,使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如多倍体的形成)。纺锤丝的作用是牵引着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3

  1. 对绿色植物新陈代谢全过程的认识

  绿色植物新陈代谢包括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矿质元素离子。根吸收的水和叶吸收的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矿质营养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酶、ATP、色素等提供必需的元素,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呼吸作用为植物(除暗反应外)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而四个代谢过程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此外,根吸收必需的矿质元素与光合作用产物可以合成植物体必需的各种化合物,这是植物一切重要生命活动的基础。

  2.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和代谢的终产物三大营养物质消化的最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氨基酸,是在消化道(主要是小肠)内完成。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主要在细胞内完成,代谢的最终产物都有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还有尿素。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4.各种能源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图可知:⑴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ATP。⑵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蛋白质通常不做能源物质。⑶糖类等有机物所含的能量最终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⑷生物体内的高能化合物除 ATP 外,在动物和人体骨骼肌中还含有磷酸肌酸。当人或动物体内由于能量大量消耗而使ATP过分减少时,磷酸肌酸可把能量转移给 ADP形成 ATP。

  5.ADP与 ATP转化发生的场所、生理过程小结(+ 表示是,- 表示否)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9)

——高考地理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素必背知识点 (菁选2篇)

高考地理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素必背知识点1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①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②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①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②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2、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②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3、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1)、海拔高度: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陆分布: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相反。

  (3)、气温:同一水*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反之气温低则气压高。

  (4)、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4、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2)、洋流: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河流: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5)结冰或融冰: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区封闭性: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5、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6、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7、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1)、深度: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2)、温度带: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3)、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4)、河流: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8、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9、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

  10、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1).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2).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关。同一山体,一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雪线;海洋性冰川雪线低于大陆性冰川。

  (3).地表起伏影响。*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11、农业区位选择:①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地形*坦

  ②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交通运输(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等)、政策

  12、工业区位选择: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农业经济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河流)、资金、政策、自然因素(地形*坦、水源充足等)

  13、城市区位选择:地形(*原,热带地区分布于高原)、气候(降水和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区)、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运输的起止点,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资源(多为资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包头、鞍山;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抚顺、开滦;约翰内斯堡);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我国北方的城市多位于大道交汇处(如邯郸);南方多位于河流交汇处(如:武汉、重庆、宜宾);铁路枢纽(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政治、军事、宗教(政治中心: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合肥、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堡;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桂林、张家界)

  14、交通的区位选择铁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交流和联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线路长,经济效益高;新修线路短,成本低;稳定客货源(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好,施工难度低(地形*坦)港口:陆上→筑港条件(地形*坦);腹地条件(稳定客货源)水域→停泊条件(水深,等深线密集,较封闭海湾);航运条件

  15、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是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条件;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业中心形成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布局对生产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商品经济向新开发区发展,从而促进新的商业中心的形成;高度集中的人口直接影响着商品消费量和消费构成;政治及历史条件会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16、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1).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类似。?

  (3).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4)同一山体雪线分布的海拔一般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高考地理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素必背知识点2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①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②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①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②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2、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②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3、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1)、海拔高度: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陆分布: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相反。

  (3)、气温:同一水*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反之气温低则气压高。

  (4)、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4、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2)、洋流: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河流: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5)结冰或融冰: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区封闭性: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5、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大气污染的程度: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6、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7、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1)、深度: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2)、温度带: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3)、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4)、河流: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8、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9、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

  10、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1).温度。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2).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关。同一山体,一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雪线;海洋性冰川雪线低于大陆性冰川。

  (3).地表起伏影响。*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11、农业区位选择:①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地形*坦

  ②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交通运输(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等)、政策

  12、工业区位选择: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农业经济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河流)、资金、政策、自然因素(地形*坦、水源充足等)

  13、城市区位选择:地形(*原,热带地区分布于高原)、气候(降水和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区)、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运输的起止点,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资源(多为资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包头、鞍山;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抚顺、开滦;约翰内斯堡);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我国北方的城市多位于大道交汇处(如邯郸);南方多位于河流交汇处(如:武汉、重庆、宜宾);铁路枢纽(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政治、军事、宗教(政治中心: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合肥、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堡;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桂林、张家界)

  14、交通的区位选择铁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交流和联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线路长,经济效益高;新修线路短,成本低;稳定客货源(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好,施工难度低(地形*坦)港口:陆上→筑港条件(地形*坦);腹地条件(稳定客货源)水域→停泊条件(水深,等深线密集,较封闭海湾);航运条件

  15、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是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条件;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业中心形成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布局对生产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商品经济向新开发区发展,从而促进新的商业中心的形成;高度集中的人口直接影响着商品消费量和消费构成;政治及历史条件会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16、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1).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类似。?

  (3).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4)同一山体雪线分布的海拔一般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扩展10)

——政治小高考必背知识点

政治小高考必背知识点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3.含义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4.哲学依据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主观主义。

推荐访问:高考 知识点 大题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3篇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1 高考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100题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