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1 《1分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中的第二课。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因此想要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分、秒的概念,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1
《1分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中的第二课。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因此想要让学生很好的感知分、秒的概念,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并且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真切的感受时间,认识时间,体验时间。
本节课,我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为了让学生有更真实的感受,我制作了钟表的flash动画,通过动画的直观演示,不但让学生体验了1分的长短,还根据观察自己发现了1分=60秒。
本课重在“感受”,首先通过播放学生喜爱的动画片,让学生初步感受1分的时间很短。其次通过“击鼓传物”和“木头人”2个活动感受同样是1分,但是却因喜好或心情的变化而感觉不同。接下来,我又安排活动“1分能干什么”,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体验到虽然1分的时间很短,但是我们却能完成很多事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珍惜时间的情感。最后,学生不看钟表自己估一估“1分有多长”,感受时间的长短,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
课后在和听评课老师的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问题一:估“1分有多长”的活动处理的不到位。
在估时间时,我采用的是教材中推荐的环节,让学生从1数到60。课上,很多同学都提前举手,甚至有5名同学在10秒左右的`时候就举手了,这说明学生对时间的感受不准确,没有掌握到秒针走动的频率。我应该在教学中加强感受“5秒”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秒针的节奏做活动,再加以小结。如,每数1个数,用1秒的时间。
问题二:练习方式单一
在试讲时,对于单位换算的习题我采用的是动笔计算的方式,不过当时费时很多,以至于没有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出于对时间的把握,在本课我选择了学生口述的方法,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却不能掌握到班内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情况。我应该再精简一下自己的语言,少说无用的话,从而缩短时间。
每次课后都有一种悔不当初的感觉,这正是我缺乏经验的表现,所以以后我要多看书、多听课、多思考、多请教,是自己快速成长、成熟起来。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2
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大多数学生对分和秒的知识已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重点让学生体验1分有多长。以下是本节课的几点反思:
1、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多次积累活动经验。比如让学生安静的听秒针走动的滴答声,初次体验1分钟的长短。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规定的一分钟内干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让学生能真正感知自己在1分钟能干多少事情。最后给一分钟的时间参观学习别人的学习成果,并估计一分钟时间到时就停止学习,让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在体验1分钟有多长后,课堂上我并没有机械地教学生分与秒的关系,而是进行了随着秒针走动1圈数数的练习,让学生同时观察秒针和时针分别走了几小格是多长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直观形象的动态实物操作,感受到分针和秒针同时出发,同时停止,因此他们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使1分=60秒的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直观形象来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设计的体验活动虽然多,但是注重了体验的层次性,所以并不重复,而是令学生每次的体验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就是时间的主人。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
本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体验1分有多长,探究时间单位之间如何换算。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开展的活动较多,如听声音、数秒数、拍球、写字、量心跳等,但并不重复。
因为1秒、1分的概念较抽象,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才能切身体会1分有多长,真正感知1分内能做什么。
而且这几个活动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经历听声音、数秒数的活动,直观发现分、秒之间的关系,感受1分的长短;在知道1分有多长的基础上体验1分能做什么,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拍球、写字、量心跳等多个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体验1分能做什么,从而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篇(扩展1)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0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四、教学环节紧凑,知识出现自然流畅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习,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8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地方:
1、情境的创设
以教材为参考,创设了“铅笔有多长”的主题情境,从学生的学习用品出发,在估测与实际测量等多种活动中,去探究新知。主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为生动、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很亲近的感觉,自然地喜欢并投入到这个学习情境中。
2、新知,力求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问题提出的有效性,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习活动中,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知识,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注重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体会学习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渗透估计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估测的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明确手掌上1分米长的“小尺子”、胳膊上3分米长的“小尺子”,既加深了学生的认知表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水*。
待发展之处:
1、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上做文章,研究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
2、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于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9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0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习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篇(扩展2)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5篇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1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元旦就要到了,淘气和笑笑的任务是布置、美化黑板。通过商量,他们准备在黑板上写上漂亮的字,画上美丽的画,还想把黑板围上一圈花边,淘气马上就跑到超市去买花边,可到了超市一看,花边有好几种规格,淘气这才想起来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电话问笑笑,笑笑告诉他:黑板长34 分米,宽12分米,花边到底要多长你自己算算吧。淘气愣住了,花边到底有多长?(师板书:花边有多长)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情境创设以后,学生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这一问题,先估计,再动手测量、计算、交流、分析,这样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实物(黑板)进行讲解、借助课件进行演示这样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的水*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3、书上的题目数量少、形式单调,所以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些拓展性的练习,以便学生学有所用。从课堂实际来看,学生确实完成了学习任务,也达到了要求,效果好。
不足之处:学生进行估计、测量、计算之后,没有及时利用计算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2
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创设鲜活的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往往以情景的主题呈现,如本课的“花边有多长”,从课题上看,很难准确说出具体的学习内容。所以课始首先要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课题直接出示为“长方形的周长”。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的情景中、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新知识、新经验。()但是,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所以光呈现多种算法,是不够的,还有进行算法优化,并让学生真正应用起来。
本节课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进行反馈交流,算法的优化也建立在学生自主练习后去体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课堂上留出十几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自主学习。
2、注重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同桌合作,使学生能在合作交流**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4、书上的练习只有两个小题,题目数量明显不够,所以我自己设计了练习。保证学生练习时间和练习的效率。从课堂实际来看,确实达到了我的要求,预设的题目数量很合适。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1、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有盲从的现象。2、让学生明确求花边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黑板周长这一环节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而是匆忙地就下了结论。蝶儿飞飞教学反思吊饰教学反思电阻教学反思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3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我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理解”数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孩子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来协调。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与交流。在小组中,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向同伴解释,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理解,通过谈话和倾听来重构自己的观点,在听取同伴解释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建构进行反思整理,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公认可行的办法。像上面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统计了班上哪种方法是最多的;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同时我统计了班上喜欢哪种方法的人最多,思路最简洁?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的水*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4
本课时是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如我们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上?
这节课的重点是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要开班队会,让同学们装饰一下教室,为了使黑板看起来更漂亮,问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建议,引出给黑板的周围镶上一个花边会更漂亮些,问题是这个花边要做多长呢?由此引出黑板的周长,于是量黑板的长和宽,然后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与交流,探索计算方法。在小组中,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向同伴解释,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理解,通过谈话和倾听来重构自己的观点,在听取同伴解释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建构进行反思整理,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公认可行的办法。像上面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统计了班上哪种方法是最多的;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同时我统计了班上喜欢哪种方法的人最多,思路最简洁?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2,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的水*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学生灵锐的思维给我心灵上的碰撞。
《花边有多长》教学反思5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本节课努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的学习模式,整个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特点主要有。
1、创设鲜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联系生活
今天上课的主题是“花边有多长”,从课题来看是很难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所以开课时首先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中的问题,那就在课题“花边有多长”的下面直接揭示长方形的周长,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先学后教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多种算法基础上,再进行反馈交流,最后进行算法的优化,因为算法的优化是建立在学生自主练习以后去体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课堂最后还留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自主学习。
3、注重目标的实现
书上的练习只有两个小题,只是运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直接求出长方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练习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些练习,来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和练习的效率。练习有梯度,第一组练习是基础题,运用公式直接解决问题,其它都是要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自己有两个地方做得不足:
1、小组讨论的内容有点偏离了教学重点,本节课小组讨论的内容是“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所以应把小组讨论的内容放在用多种算法求出花边的长度,然后把自己的多种算法在小组中交流,比一比谁的算法多。
2、在学生总结出求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后,老师忘记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为什么最简便,应让学生说一说认为最简便的理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总之,通过这节课是教学,让我得到了锻炼,并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篇(扩展3)
——《铅笔有多长》数学教学反思3篇
《铅笔有多长》数学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数学教学反思2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习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数学教学反思3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篇(扩展4)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10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北老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学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学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老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老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学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老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老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老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老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老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老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活动二:
估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活动三:
小探究
1米=多少分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学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老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学生汇报
老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mm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学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老师:现在请看,周老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老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老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老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学生独自测量
老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老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老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老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9()=1()1()-99()=1()
4、全课小结。
老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m
1米=10分米分米dm
1分米=10厘米厘米cm
1厘米=10毫米毫米mm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 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
电话卡的厚度
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习,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下面是淘气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合适不合适?怎样修改呢?
4月10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分米=10厘米 1dm=10mm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表象,发现并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1毫米和1分米实物、铅笔、格尺及10厘米长的吸管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复习旧知
1、(出示:刘翔传递圣火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在干什么吗?在今年的3月31日,*著名运动员——身高1米89厘米的刘翔高举火炬奔跑在xx广场,拉开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圣火传递的序幕。在上面这条信息中出现了我们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是什么?(米和厘米)
2、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分别有多长,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
1、估一估:下面老师要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枝铅笔大约长多少厘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量一量:这枝铅笔到底有多长呢?大家用格尺量一量吧,注意0刻度要和铅笔一端对齐。
学生自由测量,汇报测量结果(17厘米还多8个小格)。
3、揭示课题:同学们测量的非常认真,看来这枝铅笔的长度比17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在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经常会遇到测量的结果不是正好整厘米数的情况,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我们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4、你知道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呢?说一说。
(1)建立毫米表象:在格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许多很小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出示课件演示)
同桌互相在格尺上指认1毫米。
用手势表示1毫米: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1毫米),再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然后慢慢抽出硬币,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就是1毫米。
找出生活中厚度或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
(2)探究毫米、厘米的关系:观察格尺,你能发现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吗?(课件演示:1厘米=10毫米)
(3)小恐龙身高5厘米,你知道它身高是多少毫米吗?90毫米是多少厘米?为什么?
(4)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5)我们已经认识3个长度单位了,现在我们用这3个长度单位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一座楼房高约25()。蚂蚁身体长约3()。老师身高约156()。学生课桌高约7()。
(二)认识分米
1、看来要想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必须要用到一个既比厘米大又要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分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
2、估一估:课前老师给每人发了1根吸管,估一估吸管大约有多长?
3、量一量:测量吸管的长度(10厘米)。 10厘米还有一个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1分米)分米和厘米什么关系?(1分米=10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4、借助吸管或格尺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5、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6、上面我们感知了1分米的长度,又找到了1分米长的物体,如果能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就更棒了,敢试试吗?(学生画1分米长线段,同桌互查)
7、(教师出示米尺)在米尺上藏着许多1分米,同学们能把它找出来吗?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分米?
8、探究米、分米的关系:奥运福娃测量身高的结果是:京京身高1米,妮妮身高10分米,贝贝身高100厘米,它们谁高,谁矮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吧。(1米=10分米=100厘米)
指名反馈,说明理由。
9、系统整理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现在你能把我们认识的这四个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吗?(指名演示)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表述,师板演)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比较大小。(数学书第47页第3题)
2、估一估,量一量。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呢?通过自己的努力你有了哪些收获?
五、课后延伸有没有比米更大,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呢?如果你感兴趣就到网上或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北老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学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学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老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老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学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老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老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老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老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老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老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活动二:
估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活动三:
小探究
1米=多少分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学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老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学生汇报
老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mm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学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老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老师:现在请看,周老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老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老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老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学生独自测量
老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老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老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老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9()=1()1()-99()=1()
4、全课小结。
老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m
1米=10分米分米dm
1分米=10厘米厘米cm
1厘米=10毫米毫米mm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初步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自评与互评,发展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尺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目标——通过估计、测量与联想,产生1分米长度单位,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估一估10厘米红色纸条的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它的长度。
2、教师引疑自答“象这样10厘米长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呢?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分米”也可以写作“1d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1分米是几厘米?
1(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米是多少厘米?1米是多少分米?(教师板书:1m=100cm 1m=10dm)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见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估计学生会说:手掌长大约是1分米,半支铅笔长大约是1分米,尺子的一半长是1分米等。]
活动二:目标——通过测量、观察与联想,产生探究的欲望,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长厘米的黄色纸条。先估一估长度,记下来,再量一量长度,记下来,然后看看估得怎样。 [估计学生会疑问,纸条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多三格”怎么记?]
2、教师自问自答“是啊,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然后介绍,1厘米中的1小格长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的间隙比一比1毫米的长度。
教师介绍“1毫米”写作“1mm”,学生读三遍,书写一遍。
3、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10个小格),1厘米等于几毫米?(10毫米),板书:1cm=10mm。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长度大约是1毫米?[估计学生会说:纸皮、硬币、小圆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三、巩固练习
2 1、填一填,说一说。(根据板书回答)
2、完成练一练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
3、完成练一练第3题。(简单的单位换算)
4、辨一辨:
出示淘气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同桌合作找出错误并改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分米和毫米),还记得长度单位的两个老朋友吗?(米和厘米)你能将它们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一下吗?(生答后结合板书齐读:米分米厘米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板书:
铅笔有多长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习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习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习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习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观念,了解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尺、1分硬币、电话卡。
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
1. 看一看红红的日记:看了西游记的动画片,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真厉害,你看它可长可短,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在红红的日记里,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吗?(米、厘米)
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分米
拿一支铅笔,估一估它有多长,把你估计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我们的铅笔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1. 看一看,学一学:屏幕上的这支铅笔有多长呢?(正好10厘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请小朋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像这样在尺子上比划出10厘米,这么长就是1分米。小朋友一拃长大约就是1分米。分米是我们要掌握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dm表示。因为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分米=10厘米。
全班齐读公式。这支铅笔的长是1分米,也是10厘米。
2. 体验:
(1)请你用尺子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师:(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刻度0画到10的地方,可不可以从1开始画起呢?这样应该画到刻度几呢?(11)为什么?如果从2开始画呢?从3呢?
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2)找一找:你觉得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小朋友一拃长、开关盒的边长、字典的宽、小棒的长度…)
(3) 数一数:师出示米尺,生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二)认识毫米
1.看一看,学一学:
刚才这枝铅笔长度是(1分米),请你看一看这支铅笔的长度。6厘米多3个小格,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1厘米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mm),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分硬币,感觉一下它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1厘米等于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这支铅笔的长就是6厘米3毫米。
2.体验:
(1)请你用尺子画出1毫米的线。(非常 )
(2)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2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
(三)看一看,捋一捋:
三、巩固练习
1. 填一填,说一说。(根据板书回答)
2. 完成练一练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
3. 完成练一练第3题。(简单的单位换算)
4. 辨一辨:
出示淘气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同桌合作找出错误并改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分米和毫米),还记得长度单位的两个老朋友吗?(米和厘米)你能将它们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一下吗?(生答后结合板书齐读:米 分米 厘米 毫米)今天我们还知道了这些单位之间的一些关系。(学生齐读: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板书:
铅笔有多长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新课标北师大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教材P40、P4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板书设计:
铅 笔 有 多 长
估
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知
比 1m=1dm 1dm=10cm 1cm =10dm
找
课后小记 :
本课时教材选取贴近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采用“猜测质疑——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我先准备一些长约1分米的铅笔,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际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用手势比一比1分米多长?然后找一找身边的1分米,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空间观念。接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和小组的学习优势,让他们用认识1分米的估 、量、知、比,找的学习方法去认识1毫米。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引导总结出长度单位的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铅笔以及身边大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去去学习新知识,又通过自己实践而得出结论,在观察、测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始终处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之中,学习兴趣会十分浓厚,积极性也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10篇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不能浪费时间。
活动准备:
1、调查表事先每人一份
2、穿珠子、夹玻璃球、套曲别针的操作材料
3、派克笔一支、记录纸三张
4、时钟一个、一分钟沙漏一个 、PPT
活动流程:
一、认识时钟,感知一分钟
1、 提问:孩子们,你们认识时钟吗?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时钟,咱们来一起看一看时钟上都是有些什么?对,时钟上有时针、分针、秒针,还有1——12的*数字)那么你们认识时间吗?现在是几点钟?好,老师把现在的时间 点 分先记在黑板上。好,我要继续提问了,谁能告诉我时钟上哪一根针走一圈时一分钟呢? 对,秒针走一圈是一分钟,那么一分钟有多长呢?
2、出示一分钟沙漏,让幼儿静静地等一分钟
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是很长的,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是很短的,现在咱们就静静地等一分钟,看看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这是时间沙漏,是一个计时工具,里面的沙子全部流完就是一分钟,好,开始。
3、教师总结:一分钟已经过去了,孩子们,一分钟其实是很短的,但是如果我们静静地等上一分钟,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二、一分钟你能干什么
1、那么孩子们,一分钟的时间我们能干些什么呢?记住只有一分钟的时间。()小朋友能在一分钟做这些事情,那么大人呢?咱们来一起看一下。(PPT)
2、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些什么。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材料:夹玻璃球、套曲别针、穿珠子。四个小朋友一组,过一会老师说计时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的小手就可以工作了,不过请你们记住了,我们不是比赛,所以说小朋友不要紧张,如果你一紧张,小手一抖,你会更慢的。准备好了吗?开始!
3、请幼儿数一数一分钟自己穿了多少颗珠子、夹了多少个玻璃球球、套了多少个曲别针,并请幼儿报数其他幼儿记录。
现在请小朋友来报数,报出一分钟自己穿了多少颗珠子、夹了多少个弹球、套了多少个回形针,每个小朋友都是有任务的,你要记住他们最多的是谁?有多少?最少的是谁?有多少?一会请你来记。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案――一分钟有多长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案――一分钟有多长
设计意图:
在“五一”假期,我们让幼儿统计自己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等环节所花的时间。结果孩子们所花费的时间最长为90分钟,最短的为12分钟,大部分幼儿需要60分钟左右。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须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过程:
一、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可能会回答“60秒”。)
师:60秒又有多长呢?
师: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吧。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有多长?
(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时钟画面,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出示钟面)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转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2)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
(3)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现在我们让秒针走一圈,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
教师小结:秒针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钟。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师: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AY~JL园出发到伊势丹商厦。)
●一分钟人骑自行车能骑700米。
师:你们猜猜700米有多远?如果从幼儿园出发到哪里有700米?(幼儿园总部到分部一个来回。)
3.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1)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
(5)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A.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穿了几粒珠子、几个套环)。
B.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JL的报数。)
C.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D.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前些日子,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怎样呢?
2.幼儿说说自己花费的时间。
3.谁花的时间最长?谁花的时间最短?
4.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费的时间会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样的事情时间花得多结果会怎样?时间花得少结果又会怎样?
6小学生每天要自己安排时间,比如安排课间十分钟。谁知道课间十分钟要完成哪些事情?如果你拖拖拉拉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抓紧时间结果又会怎样?
延伸活动:
在区角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操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评析/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吴月萍
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要。在这两个活动中.陈老师认真分析了幼儿从“小朋友”到“小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问题.依据“我要上小学”的主题目标.充分考虑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培养的需要.力图在这一重要的过渡期给予幼儿一些必要的支持。
立足问题。遵循需要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意义的理解和时间长短的体验较少;幼儿园、小学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使幼儿面临着种种入学适应问题的考验。陈老师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背景下.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整理书包”等系列活动,以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萌发对当小学生的向往之情。
重视认知.整合实施
“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看课程表,并尝试整理书包”是入学之所急。陈老师顺应情景需要.导入了对“时间”的感知.运用问题引导.展开了对“课程表”的认识,通过两次操作让幼儿经历了“书包整理”中的问题。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整合幼儿各种经验、丰富体验、积累新知的思想。
设计严谨.层层推进
时间的长短必须通过比较来感受.书包整理应该亲历而为.形式化的比较和操作往往不能使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陈老师在设计时力求逻辑严密、环节相扣、步步推进。例如,为使幼儿懂得“在拥有同等时间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者完成的任务就多”,陈老师安排了如下环节:一分钟能做些什幺事的资料分享―+一分钟做事的操作体验―,一分钟可做不同事的交流了解一一分钟所做相同事的数量比较,等等,使幼儿初步理解了影响单位时间办事效率有多种因素(是否抓紧时间、动作快慢等).从而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安排课间十分钟”等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过渡期中的时间运用障碍。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花包菜有多高
活动目标
1.有关注春天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和观察、比较能力。
2.能寻找合适材料测量花包菜的高度。
3.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和表达测量的结果。
活动准备
观察春天植物的变化,找好室外观察测量的场地,在合适位置摆放笔、纸、板以及浆糊、胶带、钉子等材料,大展板一块,两盆花包菜。
活动过程
一、引发测量兴趣
1.这两盆花叫什么?在哪儿见过?春天来了,你们发现花包菜变化了吗?
2.弟弟妹妹很想知道花包菜有多高,你能用什么办法告诉他们?
二、准备测量工具
1.讨论:什么材料和工具可以测量出花包菜的高度呢?
2.幼儿在教室里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塑料拼插条形玩具、水彩笔、长纸条、筷子、数学操作材料等,提示有困难的幼儿可以请老师或小朋友帮忙。)
三、测量花包菜并做记录
1.幼儿带好测量工具和材料,到户外种植的花包菜处现场测量。(老师观察幼儿如何测量,并在测量范围内准备一些工具,便于有需要的幼儿调换。)
2.交流测量经验,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测量中的问题。例如:自己使用了什么工具:测量的起点在哪里;测量工具和花包菜不一样长怎么办等。
3.再次测量并做测量记录。
4.讨论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5.幼儿继续测量花包菜并用自己的方式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关注此环节的难点:①测量的起点。②如何处理测量工具和花包菜不一样长的问题。③幼儿是怎样表达、记录的。)
四、交流、分享
1.介绍各自选用的工具及测量结果。(将幼儿的记录表呈现在展板上。)
2.与幼儿共同小结:使用了哪些材料做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感受记录方法的多样性,鼓励幼儿寻找更多、更合适的材料做测量工具。)
活动延伸
1.继续探索用相同的材料测量结果会怎样。
2.比较花包菜的高矮,并尝试分析原因。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和时间赛跑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和时间赛跑
活动目标
1、 认识时钟,知道时钟的基本用途。
2、 感知时间,体验时间的长短。
3、 发现时间的价值与自身努力的关系。
活动准备
时钟、写字本、积木、图书、画纸、铅笔、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1、 认识时间
老师出示时钟,提问:
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这是时钟,是用来看时间的)
你会看时间吗?现在是几点?(9点)
你怎么知道的?(长针指向12,短针指向9,就是9点整)
如果长针和短针都指向12,是几点?(12点)
小结:当长针指向12时,短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2、感知时间
有谁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很短、不知道、很长)
我们一起来玩“和时间赛跑”的游戏。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在这一分钟里,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做什么事,时间到了就停下,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事情多。
(幼儿游戏,教师计时。孩子们纷纷离开座位,有的去拿纸,有的.去拿积木,还有一个孩子呆呆地站在一边在想要做的事。)
幼儿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我觉得一分钟实在太短了,什么事都没做时间就过去了;
我在一分钟里画了一个圈;
我在一分钟里搭了一个积木┄┄
小结:小朋友都说一分钟太短,老师在这一分钟里可做了许多事情:回答了天天的问题,给如如拿了一张纸,观察了所有小朋友的活动,看到有人在争吵,然后找了把椅子坐下来。我们再玩一次,看看这一次我们在一分钟里能做多少事情。
(我这样做小结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感觉到他们做得很多事情都被忽略了,只要抓紧时间就可以做许多事。第二次游戏时,好多孩子果然加快了速度,没再出现争执。)
幼儿再次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我在一分钟里拿了一张纸,画了一个小人;
我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找到了自己的数学本,写了26个数字;我在一分钟里拿了一堆雪花片,搭了两架飞机;
我在一分钟里看了5页书......
3、总结交流
提问: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发现?
学会了看时钟;知道一分钟很短,但我们加快速度也能做许多事情。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老狼老狼几点钟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老狼老狼几点钟
目的:
1、 通过游戏较熟练地分辨单数、双数、并知道单数、双数的排序规律。
2、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准备:
1、 小玩具若干,1-10 的点卡1套,1-10的数卡1套。
2、 不同颜色的垫子两块。
过程:
1、 第一次游戏,复习10以内单数、双数。
①今天,我们来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游戏规则跟以前的有点不同。请小朋友仔细看、仔细听。
②教师扮老狼,报1点钟、3点钟、5点钟时回头,报2点钟、4点钟、6点钟时不回头。
③提问:游戏规则有什么变化?老狼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不回头?
④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把数卡分放在两块垫子上,请幼儿找出“老狼”回头的规律。
⑤游戏1-2遍。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即双数整点时跟着“老狼”走,单数整点时不动。
2、 第二次游戏,练习较正确、迅速地分辨10以内的单数、双数。
①介绍新的游戏规则:“老狼”在回答时间的同时,任意抽取一张10以内的数字卡片,如抽出的是双数,幼儿就找一个朋友相抱;如抽出的是单数,幼儿则单独站立不动。
②游戏2-3遍,要求幼儿逐步加快速度分辨单数、双数。
3、 第三次游戏,感知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①介绍新的游戏规则:教师扮老狼,幼儿分成红、绿两队进行比赛。“老狼”在回答的同时迅速翻出卡片,两队幼儿抢答是单数还是双数,并派代表按照“老狼”的要求来翻卡或回答问题。师幼共同检验正确与否,翻对或回答正确者即可得到一个小玩具。
②出示1-10的数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幼儿了解其排列顺序后将其反扣在垫子上。游戏开始,教师逐一提出要求:翻出所有的单数;翻出所有的双数;翻出比×大的单(双)数;翻出比×小的单(双)数;有没有比10大的双数,有没有比9大的单数,有没有比1小的单数,等等。
③“老狼”翻出一张卡片,问幼儿:它的小邻居是几?大邻居呢?它们是单数还是双数?
④统计玩具数量,确定游戏胜负。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线的分类、统计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线的分类、统计
一、 设计意图
今学期班上进行线的专题活动,小朋友都很有兴趣,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线。一时间,班上就有了不同质地、不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用途的线。为了能让幼儿更清楚地认识,我组织进行线的分类、统计活动。让幼儿更深入了解线的种类。
二、 使用对象及场所:大班幼儿在幼儿院进行。
三、 活动目标
1、 在观察、比较、讨论中,对线进行颜色、粗细、质地、长短的分类。
2、 教师和标记的引导下,学习自己设计简单的统计表。
3、 语言表达操作的情况,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同步得到发展。
四、活动准备
1、 各种各样的线若干。
2、 纸、笔每人一份。
3、 统计示范图。
五、活动过程
1、 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线,请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学会初步的分类技能。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好多不同的线,待会就请你们自己去观察,看看能不能分清这里一共有多少种线?
幼儿听后就三三两两的在各种线前观察,对线产生了兴趣。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师能让幼儿自己先去观察,比较,给了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可以让他们尝试分类,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幼儿按颜色、粗细等不同特征来分类。
师:刚才我听到有小朋友说,可以把相同颜色的放在一起。我们来试一下。
幼儿尝试按颜色分类,把相同颜色的摆放在一起,全部分好后再数数各有几种。
师:还可以按什么来分呢?除了颜色不同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不同的特点了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继续引导幼儿,让幼儿在发现、比较下不断地想到分类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长、短和用途来进行分类,并做好分类记录。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教师起启发性作用,主体还是幼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说出来,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老师在后,能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师把幼儿观察、讨论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自己设计统计图来记录。
A、 幼儿看记录进行操作活动,把所有记录的结果统计出来。
B、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各种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很多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我把小朋友所说的都记录在黑板上了,现在就要你们想想,帮我设计一个最漂亮的。
幼:老师我可不可以设计两个。……
教学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提出要求,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尝试,老师只是个观察者,在巡回的观察着幼儿的工作,如果不是幼儿有求必答,老师都不去打扰他们,充分体现出幼儿是主体,不再受老师的影响。
4、 教师小结,并找出不同范例,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统计方法,让大家学习。
师:这是谁的,请你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每个幼儿的回答都会不同,有的会说得很好、很多,说得很完整,有的却不知道怎样表达,但都要进行鼓励表扬,因为要肯定他们的设计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 活动评价:这个活动设计充分抓住了幼儿心,小朋友面对这么多样的线都很好把它分清楚,也记得快,所以教师善于观察,发现问题,从生活中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材料准备的很充足,教师的语言简而少,很具有启发性,而且也留了时间让幼儿充分的认识探索,是一节充分以幼儿为主的课。
6、重要词汇:质地、用途、统计。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3、能围绕问题和操作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收集了“一分钟能做什么事情”的资料、完成了规定的事情并记录了时间。(刷牙、洗脸、脱衣共花时间)
2、操作材料:筷子、塑料珠子;回行针;彩钉板;穿珠、线;插花片
3、时钟一个、记录用大白纸、彩笔、鼓
活动流程:
一、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1、现在是几点钟?(教师当场记在黑板上)
2、时钟上哪根针走一圈是一分钟呢?(对,秒针走一圈是一分钟)
3、感知一分钟游戏:
a、请幼儿看着一分钟过去;(第一声鼓敲响时,看着秒针移动,直到第二声鼓敲响时就不看了,体会一分钟有多长)
b、请幼儿闭上眼睛静静等候一分钟过去。(第一声鼓敲响时闭上眼睛,直到第二声鼓敲响时睁开眼睛,在体会一分钟有多长。)
4、玩了两个小游戏后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
5、教师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有的说一分钟很短。是的,老是觉得当我们看着一分钟过去,一分钟是很短的,但是当我们静静地等上一分钟,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二、集中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幼儿个别或互相交流自己的资料
2、老师与大家分享准备的资料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3
活动设计:
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3、能围绕问题和操作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操作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3、时钟一个、记录用的白纸、彩笔。
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时钟有什么用呢?(它告诉我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游戏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教师: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答:60秒,很长。。。
教师:今天我请小朋友玩个游戏亲自来体验一分钟长短。
游戏:
(1)木头人游戏。游戏结束:你觉得这一分钟是长还是短?你在什么时候感觉时间特别长的?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有的说一分钟很短。现在小朋友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
小结:当我们开开心心做游戏时,感觉一分钟很短,很快就过去了。是吗?小朋友还想再玩一个游戏?樊老师再带小朋友玩一个金鸡独立的游戏。
(2)金鸡独立。(教师示范)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只用一条腿站立,另外一条腿尽量不要落地。如果落地,赶紧抬起来,看谁能坚持一分钟。准备好了吗?我们请孙老师计时,开始……
教师:时间到了小朋友可以坐下来休息了。这次你们感觉一分钟长还是短呢?
小结:原来我们在等待在坚持或者很累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三、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提问:小朋友可以想一想一分钟我们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2、老师与大家分享准备的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了什么事?(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附: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人大约可以走80米。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大人跳绳可以跳160个… …
小结:看来一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一分钟不仅可以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操作体验。
师: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1、介绍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2、介绍规则:幼儿分四组。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一分钟结束以后请数数,并把数字记住。准备好了吗?开始!
3、幼儿操作。请数数在一分钟里你夹了几粒弹珠(夹了几粒珠子、图几个圆圈)。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儿报的数字。)
(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2)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教师:小朋友时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小结: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分钟很短,但如果小朋友抓紧时间,还是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一分钟。只要我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做事专心,不拖拉,我们肯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五、活动结束:
幼儿一分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4
活动设计:
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3、能围绕问题和操作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操作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3、时钟一个、记录用的白纸、彩笔。
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时钟有什么用呢?(它告诉我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游戏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教师: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答:60秒,很长......
教师:今天我请小朋友玩个游戏亲自来体验一分钟长短。
游戏:
(1)木头人游戏。游戏结束:你觉得这一分钟是长还是短?你在什么时候感觉时间特别长的?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有的说一分钟很短。现在小朋友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
小结:当我们开开心心做游戏时,感觉一分钟很短,很快就过去了。是吗?小朋友还想再玩一个游戏?樊老师再带小朋友玩一个金鸡独立的游戏。
(2)金鸡独立。(教师示范)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只用一条腿站立,另外一条腿尽量不要落地。如果落地,赶紧抬起来,看谁能坚持一分钟。准备好了吗?我们请孙老师计时,开始……
教师:时间到了小朋友可以坐下来休息了。这次你们感觉一分钟长还是短呢?
小结:原来我们在等待在坚持或者很累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三、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提问:小朋友可以想一想一分钟我们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2、老师与大家分享准备的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了什么事?(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附: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人大约可以走80米。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大人跳绳可以跳160个… …
小结:看来一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一分钟不仅可以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操作体验。
师: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1、介绍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2、介绍规则:幼儿分四组。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一分钟结束以后请数数,并把数字记住。准备好了吗?开始!
3、幼儿操作。请数数在一分钟里你夹了几粒弹珠(夹了几粒珠子、图几个圆圈)。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儿报的数字。)
(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2)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教师:小朋友时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小结: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分钟很短,但如果小朋友抓紧时间,还是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一分钟。只要我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做事专心,不拖拉,我们肯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五、活动结束:
幼儿一分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5
活动设计:
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3、能围绕问题和操作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操作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3、时钟一个、记录用的白纸、彩笔。
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时钟有什么用呢?(它告诉我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游戏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教师: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答:60秒,很长......
教师:今天我请小朋友玩个游戏亲自来体验一分钟长短。
游戏:
(1)木头人游戏。游戏结束:你觉得这一分钟是长还是短?你在什么时候感觉时间特别长的?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有的说一分钟很短。现在小朋友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
小结:当我们开开心心做游戏时,感觉一分钟很短,很快就过去了。是吗?小朋友还想再玩一个游戏?樊老师再带小朋友玩一个金鸡独立的游戏。
(2)金鸡独立。(教师示范)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只用一条腿站立,另外一条腿尽量不要落地。如果落地,赶紧抬起来,看谁能坚持一分钟。准备好了吗?我们请孙老师计时,开始……
教师:时间到了小朋友可以坐下来休息了。这次你们感觉一分钟长还是短呢?
小结:原来我们在等待在坚持或者很累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三、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提问:小朋友可以想一想一分钟我们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2、老师与大家分享准备的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了什么事?(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附: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人大约可以走80米。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大人跳绳可以跳160个… …
小结:看来一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一分钟不仅可以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操作体验。
师: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1、介绍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2、介绍规则:幼儿分四组。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一分钟结束以后请数数,并把数字记住。准备好了吗?开始!
3、幼儿操作。请数数在一分钟里你夹了几粒弹珠(夹了几粒珠子、图几个圆圈)。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儿报的数字。)
(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2)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教师:小朋友时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小结: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分钟很短,但如果小朋友抓紧时间,还是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一分钟。只要我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做事专心,不拖拉,我们肯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五、活动结束:
幼儿一分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6
活动设计:
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3、能围绕问题和操作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操作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3、时钟一个、记录用的白纸、彩笔。
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时钟有什么用呢?(它告诉我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游戏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教师: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答:60秒,很长......
教师:今天我请小朋友玩个游戏亲自来体验一分钟长短。
游戏:
(1)木头人游戏。游戏结束:你觉得这一分钟是长还是短?你在什么时候感觉时间特别长的?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有的说一分钟很短。现在小朋友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
小结:当我们开开心心做游戏时,感觉一分钟很短,很快就过去了。是吗?小朋友还想再玩一个游戏?樊老师再带小朋友玩一个金鸡独立的游戏。
(2)金鸡独立。(教师示范)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只用一条腿站立,另外一条腿尽量不要落地。如果落地,赶紧抬起来,看谁能坚持一分钟。准备好了吗?我们请孙老师计时,开始……
教师:时间到了小朋友可以坐下来休息了。这次你们感觉一分钟长还是短呢?
小结:原来我们在等待在坚持或者很累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三、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提问:小朋友可以想一想一分钟我们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2、老师与大家分享准备的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了什么事?(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附: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人大约可以走80米。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大人跳绳可以跳160个… …
小结:看来一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一分钟不仅可以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操作体验。
师: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1、介绍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2、介绍规则:幼儿分四组。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一分钟结束以后请数数,并把数字记住。准备好了吗?开始!
3、幼儿操作。请数数在一分钟里你夹了几粒弹珠(夹了几粒珠子、图几个圆圈)。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儿报的数字。)
(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2)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教师:小朋友时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小结: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分钟很短,但如果小朋友抓紧时间,还是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一分钟。只要我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做事专心,不拖拉,我们肯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五、活动结束:
幼儿一分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7
活动目标:
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不能浪费时间。
活动准备:
1、调查表事先每人一份
2、穿珠子、夹玻璃球、套曲别针的操作材料
3、派克笔一支、记录纸三张
4、时钟一个、一分钟沙漏一个 、PPT
活动流程:
一、认识时钟,感知一分钟
1、 提问:孩子们,你们认识时钟吗?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时钟,咱们来一起看一看时钟上都是有些什么?对,时钟上有时针、分针、秒针,还有1——12的*数字)那么你们认识时间吗?现在是几点钟?好,老师把现在的时间 点 分先记在黑板上。好,我要继续提问了,谁能告诉我时钟上哪一根针走一圈时一分钟呢? 对,秒针走一圈是一分钟,那么一分钟有多长呢?
2、出示一分钟沙漏,让幼儿静静地等一分钟
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是很长的,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是很短的,现在咱们就静静地等一分钟,看看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这是时间沙漏,是一个计时工具,里面的沙子全部流完就是一分钟,好,开始。
3、教师总结:一分钟已经过去了,孩子们,一分钟其实是很短的,但是如果我们静静地等上一分钟,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二、一分钟你能干什么
1、那么孩子们,一分钟的时间我们能干些什么呢?记住只有一分钟的时间。()小朋友能在一分钟做这些事情,那么大人呢?咱们来一起看一下。(PPT)
2、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些什么。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材料:夹玻璃球、套曲别针、穿珠子。四个小朋友一组,过一会老师说计时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的小手就可以工作了,不过请你们记住了,我们不是比赛,所以说小朋友不要紧张,如果你一紧张,小手一抖,你会更慢的。准备好了吗?开始!
3、请幼儿数一数一分钟自己穿了多少颗珠子、夹了多少个玻璃球球、套了多少个曲别针,并请幼儿报数其他幼儿记录。
现在请小朋友来报数,报出一分钟自己穿了多少颗珠子、夹了多少个弹球、套了多少个回形针,每个小朋友都是有任务的,你要记住他们最多的是谁?有多少?最少的是谁?有多少?一会请你来记。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案――一分钟有多长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案――一分钟有多长
设计意图:
在“五一”假期,我们让幼儿统计自己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等环节所花的时间。结果孩子们所花费的时间最长为90分钟,最短的为12分钟,大部分幼儿需要60分钟左右。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须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过程:
一、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可能会回答“60秒”。)
师:60秒又有多长呢?
师: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吧。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有多长?
(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时钟画面,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出示钟面)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转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2)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
(3)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现在我们让秒针走一圈,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
教师小结:秒针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钟。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师: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AY~JL园出发到伊势丹商厦。)
●一分钟人骑自行车能骑700米。
师:你们猜猜700米有多远?如果从幼儿园出发到哪里有700米?(幼儿园总部到分部一个来回。)
3.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1)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
(5)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A.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穿了几粒珠子、几个套环)。
B.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JL的报数。)
C.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D.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前些日子,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怎样呢?
2.幼儿说说自己花费的时间。
3.谁花的时间最长?谁花的时间最短?
4.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费的时间会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样的事情时间花得多结果会怎样?时间花得少结果又会怎样?
6小学生每天要自己安排时间,比如安排课间十分钟。谁知道课间十分钟要完成哪些事情?如果你拖拖拉拉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抓紧时间结果又会怎样?
延伸活动:
在区角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操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评析/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吴月萍
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要。在这两个活动中.陈老师认真分析了幼儿从“小朋友”到“小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问题.依据“我要上小学”的主题目标.充分考虑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培养的需要.力图在这一重要的过渡期给予幼儿一些必要的支持。
立足问题。遵循需要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意义的理解和时间长短的体验较少;幼儿园、小学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使幼儿面临着种种入学适应问题的考验。陈老师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背景下.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整理书包”等系列活动,以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萌发对当小学生的向往之情。
重视认知.整合实施
“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看课程表,并尝试整理书包”是入学之所急。陈老师顺应情景需要.导入了对“时间”的感知.运用问题引导.展开了对“课程表”的认识,通过两次操作让幼儿经历了“书包整理”中的问题。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整合幼儿各种经验、丰富体验、积累新知的思想。
设计严谨.层层推进
时间的长短必须通过比较来感受.书包整理应该亲历而为.形式化的比较和操作往往不能使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陈老师在设计时力求逻辑严密、环节相扣、步步推进。例如,为使幼儿懂得“在拥有同等时间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者完成的任务就多”,陈老师安排了如下环节:一分钟能做些什幺事的资料分享―+一分钟做事的操作体验―,一分钟可做不同事的交流了解一一分钟所做相同事的数量比较,等等,使幼儿初步理解了影响单位时间办事效率有多种因素(是否抓紧时间、动作快慢等).从而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安排课间十分钟”等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过渡期中的时间运用障碍。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花包菜有多高
活动目标
1.有关注春天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和观察、比较能力。
2.能寻找合适材料测量花包菜的高度。
3.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和表达测量的结果。
活动准备
观察春天植物的变化,找好室外观察测量的场地,在合适位置摆放笔、纸、板以及浆糊、胶带、钉子等材料,大展板一块,两盆花包菜。
活动过程
一、引发测量兴趣
1.这两盆花叫什么?在哪儿见过?春天来了,你们发现花包菜变化了吗?
2.弟弟妹妹很想知道花包菜有多高,你能用什么办法告诉他们?
二、准备测量工具
1.讨论:什么材料和工具可以测量出花包菜的高度呢?
2.幼儿在教室里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塑料拼插条形玩具、水彩笔、长纸条、筷子、数学操作材料等,提示有困难的幼儿可以请老师或小朋友帮忙。)
三、测量花包菜并做记录
1.幼儿带好测量工具和材料,到户外种植的花包菜处现场测量。(老师观察幼儿如何测量,并在测量范围内准备一些工具,便于有需要的幼儿调换。)
2.交流测量经验,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测量中的问题。例如:自己使用了什么工具:测量的起点在哪里;测量工具和花包菜不一样长怎么办等。
3.再次测量并做测量记录。
4.讨论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5.幼儿继续测量花包菜并用自己的方式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关注此环节的难点:①测量的起点。②如何处理测量工具和花包菜不一样长的问题。③幼儿是怎样表达、记录的。)
四、交流、分享
1.介绍各自选用的工具及测量结果。(将幼儿的记录表呈现在展板上。)
2.与幼儿共同小结:使用了哪些材料做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感受记录方法的多样性,鼓励幼儿寻找更多、更合适的材料做测量工具。)
活动延伸
1.继续探索用相同的材料测量结果会怎样。
2.比较花包菜的高矮,并尝试分析原因。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和时间赛跑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和时间赛跑
活动目标
1、 认识时钟,知道时钟的基本用途。
2、 感知时间,体验时间的长短。
3、 发现时间的价值与自身努力的关系。
活动准备
时钟、写字本、积木、图书、画纸、铅笔、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1、 认识时间
老师出示时钟,提问:
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这是时钟,是用来看时间的)
你会看时间吗?现在是几点?(9点)
你怎么知道的?(长针指向12,短针指向9,就是9点整)
如果长针和短针都指向12,是几点?(12点)
小结:当长针指向12时,短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2、感知时间
有谁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很短、不知道、很长)
我们一起来玩“和时间赛跑”的游戏。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在这一分钟里,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做什么事,时间到了就停下,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事情多。
(幼儿游戏,教师计时。孩子们纷纷离开座位,有的去拿纸,有的去拿积木,还有一个孩子呆呆地站在一边在想要做的事。)
幼儿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我觉得一分钟实在太短了,什么事都没做时间就过去了;
我在一分钟里画了一个圈;
我在一分钟里搭了一个积木┄┄
小结:小朋友都说一分钟太短,老师在这一分钟里可做了许多事情:回答了天天的问题,给如如拿了一张纸,观察了所有小朋友的活动,看到有人在争吵,然后找了把椅子坐下来。我们再玩一次,看看这一次我们在一分钟里能做多少事情。
(我这样做小结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感觉到他们做得很多事情都被忽略了,只要抓紧时间就可以做许多事。第二次游戏时,好多孩子果然加快了速度,没再出现争执。)
幼儿再次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我在一分钟里拿了一张纸,画了一个小人;
我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找到了自己的数学本,写了26个数字;我在一分钟里拿了一堆雪花片,搭了两架飞机;
我在一分钟里看了5页书......
3、总结交流
提问: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发现?
学会了看时钟;知道一分钟很短,但我们加快速度也能做许多事情。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老狼老狼几点钟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老狼老狼几点钟
目的:
1、 通过游戏较熟练地分辨单数、双数、并知道单数、双数的排序规律。
2、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准备:
1、 小玩具若干,1-10 的点卡1套,1-10的数卡1套。
2、 不同颜色的垫子两块。
过程:
1、 第一次游戏,复习10以内单数、双数。
①今天,我们来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游戏规则跟以前的有点不同。请小朋友仔细看、仔细听。
②教师扮老狼,报1点钟、3点钟、5点钟时回头,报2点钟、4点钟、6点钟时不回头。
③提问:游戏规则有什么变化?老狼什么时候回头?什么时候不回头?
④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把数卡分放在两块垫子上,请幼儿找出“老狼”回头的规律。
⑤游戏1-2遍。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即双数整点时跟着“老狼”走,单数整点时不动。
2、 第二次游戏,练习较正确、迅速地分辨10以内的单数、双数。
①介绍新的游戏规则:“老狼”在回答时间的同时,任意抽取一张10以内的数字卡片,如抽出的是双数,幼儿就找一个朋友相抱;如抽出的是单数,幼儿则单独站立不动。
②游戏2-3遍,要求幼儿逐步加快速度分辨单数、双数。
3、 第三次游戏,感知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①介绍新的游戏规则:教师扮老狼,幼儿分成红、绿两队进行比赛。“老狼”在回答的同时迅速翻出卡片,两队幼儿抢答是单数还是双数,并派代表按照“老狼”的要求来翻卡或回答问题。师幼共同检验正确与否,翻对或回答正确者即可得到一个小玩具。
②出示1-10的数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幼儿了解其排列顺序后将其反扣在垫子上。游戏开始,教师逐一提出要求:翻出所有的单数;翻出所有的双数;翻出比×大的单(双)数;翻出比×小的单(双)数;有没有比10大的双数,有没有比9大的单数,有没有比1小的单数,等等。
③“老狼”翻出一张卡片,问幼儿:它的小邻居是几?大邻居呢?它们是单数还是双数?
④统计玩具数量,确定游戏胜负。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线的分类、统计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线的分类、统计
一、 设计意图
今学期班上进行线的专题活动,小朋友都很有兴趣,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线。一时间,班上就有了不同质地、不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用途的线。为了能让幼儿更清楚地认识,我组织进行线的分类、统计活动。让幼儿更深入了解线的种类。
二、 使用对象及场所:大班幼儿在幼儿院进行。
三、 活动目标
1、 在观察、比较、讨论中,对线进行颜色、粗细、质地、长短的分类。
2、 教师和标记的引导下,学习自己设计简单的统计表。
3、 语言表达操作的情况,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同步得到发展。
四、活动准备
1、 各种各样的线若干。
2、 纸、笔每人一份。
3、 统计示范图。
五、活动过程
1、 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线,请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学会初步的分类技能。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好多不同的线,待会就请你们自己去观察,看看能不能分清这里一共有多少种线?
幼儿听后就三三两两的在各种线前观察,对线产生了兴趣。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师能让幼儿自己先去观察,比较,给了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可以让他们尝试分类,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幼儿按颜色、粗细等不同特征来分类。
师:刚才我听到有小朋友说,可以把相同颜色的放在一起。我们来试一下。
幼儿尝试按颜色分类,把相同颜色的摆放在一起,全部分好后再数数各有几种。
师:还可以按什么来分呢?除了颜色不同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不同的特点了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继续引导幼儿,让幼儿在发现、比较下不断地想到分类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长、短和用途来进行分类,并做好分类记录。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教师起启发性作用,主体还是幼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说出来,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老师在后,能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师把幼儿观察、讨论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自己设计统计图来记录。
A、 幼儿看记录进行操作活动,把所有记录的结果统计出来。
B、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各种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很多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我把小朋友所说的都记录在黑板上了,现在就要你们想想,帮我设计一个最漂亮的。
幼:老师我可不可以设计两个。……
教学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提出要求,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尝试,老师只是个观察者,在巡回的观察着幼儿的工作,如果不是幼儿有求必答,老师都不去打扰他们,充分体现出幼儿是主体,不再受老师的影响。
4、 教师小结,并找出不同范例,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统计方法,让大家学习。
师:这是谁的,请你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每个幼儿的回答都会不同,有的会说得很好、很多,说得很完整,有的却不知道怎样表达,但都要进行鼓励表扬,因为要肯定他们的设计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 活动评价:这个活动设计充分抓住了幼儿心,小朋友面对这么多样的线都很好把它分清楚,也记得快,所以教师善于观察,发现问题,从生活中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材料准备的很充足,教师的语言简而少,很具有启发性,而且也留了时间让幼儿充分的认识探索,是一节充分以幼儿为主的课。
6、重要词汇:质地、用途、统计。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8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活动过程:
(一)交流:一分钟有多长师: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可能会回答“60秒”。)师:60秒又有多长呢?
师: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吧。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有多长?
(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时钟画面,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出示钟面)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转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2)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
(3)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现在我们让秒针走一圈,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
教师小结:秒针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钟。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师: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
●一分钟人能踢毽子48个。
●一分钟人能包30个大馄饨。
3、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1)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
(5)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A、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穿了几粒珠子、几个套环)。
B、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儿的报数。)
C、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D、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前些日子,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怎样呢?
2、幼儿对照说说自己花费的时间。
3、谁花的时间最长?谁花的时间最短?
4、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费的时间会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样的事情时间花得多结果会怎样?时间花得少结果又会怎样?
6、小学生每天要自己安排时间,比如安排课间十分钟。谁知道课间十分钟要完成哪些事情?如果你拖拖拉拉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抓紧时间结果又会怎样?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9
设计意图:
在假期,我们让幼儿统计自己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等环节所花的时间。结果孩子们所花费的时间最长为90分钟,最短的为12分钟,大部分幼儿需要60分钟左右。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须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设计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准备过程: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设计过程:
一、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可能会回答“60秒”。)
师:60秒又有多长呢?
师: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吧。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有多长?
(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时钟画面,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出示钟面)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转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2)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
(3)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现在我们让秒针走一圈,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
教师小结:秒针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钟。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师: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AY~JL园出发到伊势丹商厦。)
一分钟人骑自行车能骑700米。
师:你们猜猜700米有多远?如果从幼儿园出发到哪里有700米?(幼儿园总部到分部一个来回。)
3、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1)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
(5)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A、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穿了几粒珠子、几个套环)。
B、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JL的报数。)
C、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D、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前些日子,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怎样呢?
2、幼儿说说自己花费的时间。
3、谁花的时间最长?谁花的时间最短?
4、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费的时间会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样的事情时间花得多结果会怎样?时间花得少结果又会怎样?
6小学生每天要自己安排时间,比如安排课间十分钟。谁知道课间十分钟要完成哪些事情?如果你拖拖拉拉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抓紧时间结果又会怎样?
延伸活动:
在区角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操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一分钟有多长大班教案10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2、知道时间是宝贵的,懂得珍惜时间,明白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PPT、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亲身感受一分钟的时长。
(一)谈话导入
(二)游戏:找朋友
师:现在是上午X点X分,让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吧?
提问:你们觉得刚才这个游戏有多长时间?
(三)设置问题引发幼儿表述自己对1分钟时长的看法:
师:你认为一分钟是长还是短呢?(幼儿自由表述)
二、感知一分钟:
(一)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1、师出示时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2、跟着秒针数60次,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知识性的问题使用课件直观的引导幼儿感受,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概念,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打基础。)
(二)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1、你认为一分钟可以用来做哪些事情呢?(幼儿表述)
2、请幼儿进行一分钟区域活动
师:刚才你们用1分钟做了多少事情,一起交流一下。
小结:怎么1分钟都过得这么快呢?同样花一分钟的时间,但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有的事情比较难,有的事情比较简单,所以结果不同。
(这一环节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既能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一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又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到节约时间的必要。)
(三)再次体验一分钟的时长,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1、拔萝卜竞赛:体验如何用同样的一分钟做更多事情。
(1)教师讲解竞赛方法和规则。
(2)幼儿竞赛,评出获奖队。
(3)获奖队员分享经验。
教师小结: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的,他不会因为喜欢你,就站着不动,等你,也不会因为不喜欢你就快点走。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事情,但因为每个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动作慢了,完成的事就少了,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抓紧每一天,抓紧每一个小时,抓紧每一分钟。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那样我们就会做更多的事情,完成更多的心愿。
(为孩子创设体验的机会和环境,让孩子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再次让孩子感受一分钟的时长和时间的紧迫,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本环节不仅注重幼儿认知的发展,也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和谐发展。)
三、制订起床时间表,引导幼儿节约时间、计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出示时间表讲解各项内容。
2、幼儿填表。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计划,交代任务。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节约时间、计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本环节将学习的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计划时间)
【活动反思】
对研读教材的反思研读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对教材有深入的分析,才能顺利的设计活动.新《纲要》中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立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对于大班的孩子,认识时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于是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时间的宝贵,设计了体验一分钟这一活动.活动《一分钟有多长》关键在于体验,教师应如何使用各种方法让幼儿体验到一分钟的长短,时间本身就是抽象的东西,应把抽象的东西物化到具体的操作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体验到一分钟的长短.从而延伸到幼儿对时间观念的增强,学会珍惜每一分钟.结合纲要和教材分析,因此我把活动的目标定于:1、在操作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2、增强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每一分钟.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篇(扩展6)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0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能!”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8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P42-43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感觉处理不理想的地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问题的提出,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上完课后的感觉是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我认为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的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和发现,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9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大班社会一分钟有多长教案3篇
大班社会一分钟有多长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一分钟的时间长短,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相对性。
2、初步发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知道要守时,珍惜时间。
活动重点:了解一分钟的时间长短,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相对性。
活动难点:发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钟表、PPT时钟配音效的图片、拼板玩具、汉字:长和短。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来园。怎样做一个守时的孩子?
二、基本部分:
1、发现一分钟。
讨论:时钟有什么用?每个时钟上边都有什么?
小结:时钟能告诉我们时间,让我们遵守时间。
2、感受一分钟。
(感知时间的相对性,解决重点,游戏法、讨论法)
讨论:那么一分钟我们能干什么?一分钟到底是长还是短呢?
①第一次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认知分别站在长和短两个汉字旁边
②游戏:木头人(感觉一分钟时间很长,忍也忍不住)
③第二次请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站在长和短的汉字旁
④游戏:玩拼图(体会有时时间会感觉变得很短,时间不够用)
⑤谈论:一分钟时间到底有多长?用钟表走一分钟请幼儿专心数表。
⑥小结:一分钟是60秒,专注于一分钟能完成一些重要的事情。
3、珍惜一分钟。
讨论: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播放PPT
(可以救起一个人、清点许多钞票、完成作业等)
讨论:怎样珍惜时间,做守时的孩子?
三、结束部分:对照清单来完成任务。
分组活动:在一分钟之内完成自己想做到的事情。
大班社会一分钟有多长教案2
活动设计:
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3、能围绕问题和操作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操作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3、时钟一个、记录用的白纸、彩笔。
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时钟有什么用呢?(它告诉我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游戏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教师: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答:60秒,很长。。。
教师:今天我请小朋友玩个游戏亲自来体验一分钟长短。
游戏:
(1)木头人游戏。游戏结束:你觉得这一分钟是长还是短?你在什么时候感觉时间特别长的?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有的说一分钟很短。现在小朋友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
小结:当我们开开心心做游戏时,感觉一分钟很短,很快就过去了。是吗?小朋友还想再玩一个游戏?樊老师再带小朋友玩一个金鸡独立的游戏。
(2)金鸡独立。(教师示范)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只用一条腿站立,另外一条腿尽量不要落地。如果落地,赶紧抬起来,看谁能坚持一分钟。准备好了吗?我们请孙老师计时,开始……
教师:时间到了小朋友可以坐下来休息了。这次你们感觉一分钟长还是短呢?
小结:原来我们在等待在坚持或者很累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三、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提问:小朋友可以想一想一分钟我们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2、老师与大家分享准备的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了什么事?(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附: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人大约可以走80米。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大人跳绳可以跳160个… …
小结:看来一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一分钟不仅可以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操作体验。
师: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1、介绍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2、介绍规则:幼儿分四组。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一分钟结束以后请数数,并把数字记住。准备好了吗?开始!
3、幼儿操作。请数数在一分钟里你夹了几粒弹珠(夹了几粒珠子、图几个圆圈)。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儿报的数字。)
(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2)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教师:小朋友时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小结: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分钟很短,但如果小朋友抓紧时间,还是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一分钟。只要我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做事专心,不拖拉,我们肯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五、活动结束:
幼儿一分钟整理物品*室。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1分有多长》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大班社会教案:一分钟有多长3篇
大班社会教案:一分钟有多长1
设计意图:
在“五一”假期,我们让幼儿统计自己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等环节所花的时间。结果孩子们所花费的时间最长为90分钟,最短的为12分钟,大部分幼儿需要60分钟左右。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须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过程:
一、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可能会回答“60秒”。)
师:60秒又有多长呢?
师: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吧。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有多长?
(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时钟画面,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出示钟面)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转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2)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
(3)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现在我们让秒针走一圈,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
教师小结:秒针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钟。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师: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AY~JL园出发到伊势丹商厦。)
●一分钟人骑自行车能骑700米。
师:你们猜猜700米有多远?如果从幼儿园出发到哪里有700米?(幼儿园总部到分部一个来回。)
3。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1)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
(5)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A。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穿了几粒珠子、几个套环)。
B。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JL的报数。)
C。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D。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前些日子,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怎样呢?
2.幼儿说说自己花费的时间。
3.谁花的时间最长?谁花的时间最短?
4.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费的时间会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样的事情时间花得多结果会怎样?时间花得少结果又会怎样?
6.小学生每天要自己安排时间,比如安排课间十分钟。谁知道课间十分钟要完成哪些事情?如果你拖拖拉拉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抓紧时间结果又会怎样?
延伸活动:
在区角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操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要。在这两个活动中。陈老师认真分析了幼儿从“小朋友”到“小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问题。依据“我要上小学”的主题目标。充分考虑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培养的需要。力图在这一重要的.过渡期给予幼儿一些必要的支持。
立足问题。遵循需要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意义的理解和时间长短的体验较少;幼儿园、小学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使幼儿面临着种种入学适应问题的考验。陈老师在“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背景下。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整理书包”等系列活动,以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萌发对当小学生的向往之情。
重视认知。整合实施
“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学看课程表,并尝试整理书包”是入学之所急。陈老师顺应情景需要。导入了对“时间”的感知。运用问题引导。展开了对“课程表”的认识,通过两次操作让幼儿经历了“书包整理”中的问题。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整合幼儿各种经验、丰富体验、积累新知的思想。
设计严谨。层层推进
时间的长短必须通过比较来感受。书包整理应该亲历而为。形式化的比较和操作往往不能使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陈老师在设计时力求逻辑严密、环节相扣、步步推进。例如,为使幼儿懂得“在拥有同等时间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者完成的任务就多”,陈老师安排了如下环节:一分钟能做些什幺事的资料分享—+一分钟做事的操作体验—,一分钟可做不同事的交流了解一一分钟所做相同事的数量比较,等等,使幼儿初步理解了影响单位时间办事效率有多种因素(是否抓紧时间、动作快慢等)。从而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安排课间十分钟”等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过渡期中的时间运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