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完整版】

2023年度《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12-30 18:1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认字17个。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孙、私”。  4、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完整版】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1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认字17个。

  3、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孙、私”。

  4、 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认字17个。

  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写字“孙、私”。

  三、 教学准备:

  孙中山的资料、生字卡片、挂图。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课文的题目是:“不懂就问”。

  指名读课题(2人)。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谁预习这篇课文了?你是怎么预习的?(3人说)

  2、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3、 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板书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孙中山是个名人吗?

  (3)“先生”是谁?

  (4)“戒尺”是什么?

  (5)什么是“私塾”?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7)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4、 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7个自然段)

  5、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事,谁在课前查找资料了,能给大家讲一讲孙中山。

  (学生自由介绍资料,以小组形式介绍、自己向全班介绍。)

  老师补充介绍资料。

  附:资料

  孙中山生*简介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94年创立兴中会。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图片

  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6、了解了这些事情,同学们小组合作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是不是能读懂一些了。

  小组合作读课文。

  7、同学们课前提的问题小组一起讨论一下,争取在小组里解决。

  各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8、请同学们拿好书,认真读一遍课文。

  (三)学生字。

  1、 大家课文学的真好,老师奖励同学们玩个小游戏:生字对对碰。要想做好这个游戏我们先来认认生字,这些生字,如果你认识就大声读出来。

  2、 请你一边摆生字卡片一边读。

  3、 下面我们开始做游戏吧!老师说字,学生找,老师说:“对对碰”,学生同桌对卡片。“诵”“思”(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糊涂”“吓”(组词)“鸦雀无声”“拿”(说记字方法)

  4、 一边读一边收生字卡片。

  5、 有几个字娃娃特别淘气,刚才跑出去玩,现在又回来了,谁愿意当小老师教一教大家。(“私、段、晃、既、养”)

  小组内商量怎样记字。全班交流。

  (四)写字。

  1、课文中有一些字是要求同学们会写的。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孙、私”这两个字。

  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

  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3、 练习写字。

  4、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5、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作业:1、朗读课文3遍,思考: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做?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巩固识字17个。积累词语。

  3、 指导学生书写“诵、思”等7个生字。

  4、 继续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写字7个。

  难点:1、书写习惯的培养。

  2、积累词语。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书、本、词典。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 谁愿意读这篇课文?(请7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的怎么样?一会儿来评一评。

  2、读完之后评议。

  先说一说谁读的好,什么地方读的好?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3、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谁来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孙中山养成了什么好习惯?你在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样做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4、你对这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比较喜欢或者有感想就读这几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课文。

  5、课文中有一个词“一字不错”照这个样子也写几个“一( )不( )”的词。

  允许学生查词典。

  (三)巩固生字、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字组词。

  2、这节课要求同学们会写的生字有……,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3、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

  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4、 练习写字。

  5、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6、小结。

  作业:1、朗读课文。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略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扩展阅读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扩展1)

——《不懂就问》的说课稿3篇

《不懂就问》的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好习惯”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一篇自渎课文。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习惯是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良好的习惯将一辈子受益,并对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好习惯》安排在第一单元,可见它是本册的一个重点单元。

  《不懂就问》是本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它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学习时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赞扬了孙中山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

  孙中山这一人物虽然不是学生们所熟悉的,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关注课文的主人公,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探讨“不懂就问”这一良好习惯的益处及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而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特点,制定目标如下:

  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9个汉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阅读中独立识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爱问、敢问、进而善问、会问。

  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不懂就问的益处,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

  设计理念:

  前几册的教学以教师“导学”为主,从学习本课开始,要逐渐形成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讨论的自主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动脑筋思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从而在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收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切入课文,

  1、 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好习惯?(学生畅所欲言,相机板书课题)

  2、我国有许多科学家、伟人都有良好的习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一个,(出示孙中山的照片,交流资料)

  3、孙中山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跟他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分不开,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同桌合用一本书,相互检查正音。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擂台赛等方式检查识字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三)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默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从那句话读懂的?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照例、壮着胆子等词体会孙中山是如何学习的。

  通过同学们的反映:高声念书、吓呆了、鸦雀无声体会同学们震惊、害怕的心情,以及当时的紧张气氛。

  通过先生态度的变化:拿着戒尺,厉声问、收起戒尺、讲得很仔细体会先生被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精神打动。

  在学生提问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问题不重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四)朗读欣赏,升华情感

  课文中那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找出来读给同学听,说说为什么?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说说因为你的好问或不好问,得到了哪些益处或损失?

《不懂就问》的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调查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sún sng sī lì gāng mā Yā Yǎng liáng

  孙 诵 私 利 刚 吗 鸦 养 良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课文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

  就主动的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不懂就问》的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认字17个。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孙、私”。

  4、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认字17个。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写字“孙、私”。

  教学准备:

  孙中山的资料、生字卡片、挂图。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课文的题目是:“不懂就问”。

  指名读课题(2人)。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谁预习这篇课文了?你是怎么预习的?(3人说)

  2、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3、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板书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孙中山是个名人吗?

  (3)“先生”是谁?

  (4)“戒尺”是什么?

  (5)什么是“私塾”?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7)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4、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7个自然段)

  5、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事,谁在课前查找资料了,能给大家讲一讲孙中山。

  (学生自由介绍资料,以小组形式介绍、自己向全班介绍。)

  老师补充介绍资料。

  附:资料

  孙中山生*简介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94年创立兴中会。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图片

  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6、了解了这些事情,同学们小组合作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是不是能读懂一些了。

  小组合作读课文。

  7、同学们课前提的问题小组一起讨论一下,争取在小组里解决。

  各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8、请同学们拿好书,认真读一遍课文。

  三、学生字。

  1、大家课文学得真好,老师奖励同学们玩个小游戏:生字对对碰。要想做好这个游戏我们先来认认生字,这些生字,如果你认识就大声读出来。

  2、请你一边摆生字卡片一边读。

  3、下面我们开始做游戏吧!老师说字,学生找,老师说:“对对碰”,学生同桌对卡片。“诵”“思”(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糊涂”“吓”(组词)“鸦雀无声”“拿”(说记字方法)

  4、一边读一边收生字卡片。

  5、有几个字娃娃特别淘气,刚才跑出去玩,现在又回来了,谁愿意当小老师教一教大家。(“私、段、晃、既、养”)

  小组内商量怎样记字。全班交流。

  四、写字。

  1、课文中有一些字是要求同学们会写的。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孙、私”这两个字。

  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

  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3、练习写字。

  4、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5、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五、作业:

  1、朗读课文3遍,思考: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做?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巩固识字17个。积累词语。

  3、指导学生书写“诵、思”等7个生字。

  4、继续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写字7个。

  教学难点:

  1、书写习惯的培养。

  2、积累词语。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书、本、词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谁愿意读这篇课文?(请7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得怎么样?一会儿来评一评。

  2、读完之后评议。

  先说一说谁读得好,什么地方读得好?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3、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谁来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孙中山养成了什么好习惯?你在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样做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4、你对这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比较喜欢或者有感想就读这几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课文。

  5、课文中有一个词“一字不错”照这个样子也写几个“一xx不xx”的词。

  允许学生查词典。

  三、巩固生字、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字组词。

  2、这节课要求同学们会写的生字有……,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3、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4、练习写字。

  5、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6、小结。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扩展2)

——《不懂就问》教案3篇

《不懂就问》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

  朗读法、调查法。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3.找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课堂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 就主动地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不懂就问》教案2

  学习目标:

  1.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读懂课文一、二自然段。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你会怎

  样做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15课《不懂就要问》。课文讲谁不懂就问,

  他问谁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划出生词,读准生字字音,标出自然段。

  2.正音:孙、诵是*舌音;涂在胡里胡涂中读轻声。

  多音字:晃、背、呆。

  3.汇报所画生词。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划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理解私塾:旧时私人(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3.学生在私塾里读书与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

  a.内容不同。认识《》。

  b.教师方法不同。

  4.齐读这一段。

  四、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2.理解:

  照例:按*常的做法。说明孙中山每天到校都是这么做的。

  3.孙中山学习认真吗?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4.孙中山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5.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胡里胡涂什么意思,如果我要把这句意思不变,后面把问号改成句号,应怎样改。

  6.用谦恭、诚恳的语气读孙中山的话。

  五、达标测评。

  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扩展3)

——二年级语文下册《不懂就问》教案3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不懂就问》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

  朗读法、调查法。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3.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课堂总结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 就主动地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扩展4)

——《不懂就问》教学反思3篇

《不懂就问》教学反思1

  由于阅读时,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学生就很快地进入了自学状态中,他们各自独立地边读、边想、边写,动眼、动手、动脑,全班就呈现出独立学习、思想高度集中的这样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读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如:哪些学生已能解答问题,哪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从而对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地读的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本课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这个主问题展开朗读教学的,学生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避免了课堂上的“碎问碎答”,学生在反复地朗读——○1初读(感知性读)○2研读(理解性读)○3品读(情感性读),最终体会到“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的真正含义。

《不懂就问》教学反思2

  《不懂就问》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我在上完第二课时后进行了反思,再和王春老师讨论,现在我就把我的反思和交流的心得和大家交流交流。

  我在上课是以课后问题引入“孙中山遇到问题时,他是怎样做的?”又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懂就问,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问?同学有怎样的表现?先生是什么样的表现?”等一系列的问题,打乱了课文的顺序来讲,用清晰的主线,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自认为还不错,我把我的上法和王老师交流,她告诉我她在中高段才会使用这样的上法,低段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培养中,打乱课文顺序上,对低段学生来讲有点难,学生对课文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时,如果用我的方法教,会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没有一个好的顺序,不利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

  在处理第三自然段:“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读书的同学惊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时,我把书重重地摔在了桌上,学生慢慢安静下来,吃惊地看着我,看我板着脸,学生不知所措,看着他们的表现,我持续了半分钟,露出了笑容说:“孩子们,这就是鸦雀无声,不过孩子们没有做到‘顿时”,现在我们就来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我们要做到“顿时鸦雀无声’哦!”学生们按照我的要求读完课文,顿时鸦雀无声,这是代文涛发出了一声叹息,引得全班大笑,我及时点拨:“这只麻雀可真不听话,想想我为什么说代文涛是麻雀?”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因为是鸦雀无声。”

  我又问道:“你们在什么时候还遇到过‘鸦雀无声’的情况?”……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怎样运用。”这样处理很好。

  不过比起王老师的情景教学,我的就太不起眼了。王老师在开课伊时,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私塾课堂“的情景,让学生一直都在这个情景中,特别是在处理4—6自然段时,王老师是私塾先生,学生是古时的学生,王老师走到一个学生面前问:”你会背了吗?”学生不知道背哪儿,起身说:“不会背。”王老师煞有介事地高高举起戒尺,轻轻地打了他三下,说:“背都不会背,还敢问。”王老师有走到另一位同学身边问道:“你会背了吗?”第二位学生动了动脑筋,把课文读了读,王老师说:“是背一背,不是读一读,先背再说。”……(具体可以看“春之声个人空间”)

  这就是情景教学吧,我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不懂就问》教学反思3

  教学目的:

  1、让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同学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同学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同学学习。

  教学难点: 让同学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调查法

  学法指导: 指导同学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同学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同学自身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同学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同学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同学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sún sòng sī lì gāng mā Yā Yǎng liáng

  孙 诵 私 利 刚 吗 鸦 养 良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局部,有感情的"朗读。

  3、找出自身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同学针对自身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同学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课文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

  就主动的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扩展5)

——《爱莲说》语文教案3篇

《爱莲说》语文教案1

  教学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净植()亵玩()焉()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

  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爱莲说原文

  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3.自行寻找一些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来进行练习和对照。

  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衬托)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扩展6)

——语文教案:孔孟

语文教案:孔孟1

  教学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曾皙xi浴乎沂yi舞雩yu庖pao厨

  B、马厩jiu饿殍piao老羸lei沟壑he

  C、谲jue诈桴fu筏经筵yan商鞅yang

  D、赠仪yi篡chuan位热忱chen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D)

  A、形影相随(跟随)毫不讳忌(忌讳)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不为已甚(太)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截然相对(界限分明)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

  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教学后记: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扩展7)

——语文教案劝学

语文教案劝学1

  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 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 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 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 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 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 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 熟练背诵全文

  2、 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推荐访问:不懂 就问 语文教案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3篇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1 《不懂就问》语文教案1年级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