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优秀范文】

2023年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1-01 11: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在没有继续教育之前,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微课是陌生的,更没有运用过,而通过这次远程教育的培训,我学习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虽然有的课第一次没有听懂,或者不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优秀范文】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在没有继续教育之前,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微课是陌生的,更没有运用过,而通过这次远程教育的培训,我学习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虽然有的课第一次没有听懂,或者不熟悉,就一遍一遍地再听,最终还是弄明白了,特别这些微课的学习,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了解微课

  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指的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清楚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不要过多过杂。

  这对于我们经常在一线的老师,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时一节课都是四十钟,而且内容也很多,只需要把重点的讲清楚就行了,没有设计过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

  而微课程恰恰把课本中的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做出来,让学生进行重点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质量。每一个微课程都短小精悍,知识点明确,且创意丰富,让人看一遍就能记忆深刻,这对于小学生注意力短,上课爱分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二:熟悉微课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微课程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微课程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做到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具有“短、小、精“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花最小的时间学到相关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微课程学习,让学生有效增加学习的机会,满足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指点迷津,更重要的是它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连续统一,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方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个性需要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自主方式。

  三:尝试微课

  经过多次地看视频,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哪怕是失败的,那样也可以总结教训,为下一次的尝试提供一些经验。

  我首先1、规划微课内容:a、分析学生、教材、重难点和易错点。b、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和视觉效果。c、制作微课、后期加工、字幕、版权。d、应用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

  e、评价教学效果

  2、制作微课:a、时刻谨记您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b、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c、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d、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制作是我这次行动的难点,因为以前大多只是简单的PPT课件,而这次制作过程中,如:标注关键字,用图形符号……都不怎么会,所以仅仅是一个制作就费大劲,然后时间也不是很准确,把握也不好。

  虽然这次尝试并不理想,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我学习了新的知识,接受了新的能力,领略了新时代的教学新方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一遍一遍地努力,也会做得更好,因为微课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授课方式,而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广泛,思维更开拓,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感受到了微课程的精彩,看到了微课程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学习新的`科学技术,让这些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2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3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4

  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 “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 “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

  暑假里,读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一书,我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适合现在教学的新教学法。我真切地感受“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个个新的理念清晰地冲击着我的视野,微课程研究真的是一种学习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翻转课堂我理解的是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通过在课堂上发现问题与小组同学互动,启动孩子们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孩子们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以往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 “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在课堂上;但往往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以前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来应用于师生互动、孩子们互动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的传授了。不善于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尤其是不擅长问题引导。老师常常习惯主宰课堂,好像自己不讲学生就学不会似的,教师往往用自己与学生的互动去取代生生互动,使协作探究流于形式。当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往往不去引导学生“质疑—阐释”,而是忙于指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书中有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这次的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更便捷和容易,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吸收内化”,也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里。课堂上,孩子们之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一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放在教室外,那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容易因没有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孩子们在家里借助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进行学习,课堂成了孩子们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地方。以往传统的课堂,孩子们先在课上学习知识,再在课下巩固、消化知识。由于有的学生课下偷懒,没能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导致了困惑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成为了学困生。而翻转课堂的好处就在于教师利用微视频来传授知识,帮助孩子们学习。微视频可以随时暂停、倒退、重复、快进,适合孩子们个性化学习。以前,我们认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而翻转课堂则打破了这种说法。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要在孩子们学习之前完成。老师要做出适合孩子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孩子们学习的微视频。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下足功夫。

  微课程教学法就是意味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课上将不能演教案,而应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指导者。课堂上,除了课前检测外,教师还应设计进阶作业,让学生思考,协作探究,进行展示质疑,还要进行相应的评价。而这种课堂模式也是自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正不断摸索、尝试的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微视频的使用,配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翻转课堂不仅会实现教学结构的翻转,还会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当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懂得合作交流,孩子们的潜能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掘。

  所以,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实现“转型”,关键在于教师“挑战自我”。我认为作为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教学,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6

  4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微课培训,几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世代的产物,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之前接触到微课的时候,对它很模糊,没有明确的认识,我们会认为微课是一次简短的课堂活动,或是记录课堂活动的一小段视频,或是将40分钟的一节课分解成多个课堂碎片等等。在经过培训之后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长度短;“小”是指主题小;“精”是指设计,制作,讲解精良;“悍”是指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

  我们的教学一直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之后出现了在线教学,但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在线学习会比面对面教学更有效,怎样能达到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呢?那就将这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学习模式。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校上新课,家里做作业,所有内容齐步走,只照顾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课后遇到问题怎么办呢?没办法解决就会到课外辅导班。而现在所推行的翻转课堂则是在家里看视频上新课,到学校来做作业参加讨论,家中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随时在线与同学互动,回到课堂老师可以对有疑惑的同学进行个别讲解,也可对某知识点重点讲解。由此在课堂中可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可回到家中再次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此次培训中我还学到了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环节,包括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以及教学反思。制作微课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录屏软件、摄像工具、录播教室、智能笔、IPAD和专用软件等。其中的一些方法对于我们是很适用的,而且所用工具我们也可以找到,我们现在缺乏的应该是技术。

  以后当我们学会了微课并能很好制作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为微课而微课呢?会不会用微课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呢?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准备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

  用焦建利教授的话来说:“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借助了网络,借助了微课。通过这一载体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微课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钻研,让微课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7

  微课——这个校本教研新形式的产物时,我觉得挺困惑的。我有空就进入教师网学习,看看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8

  目前,微课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通过这次学习和体验,对微课有了一定的了解,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有很多重要意义: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学习(microlearning)区别于微课程,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微内容(microcontent)微课程中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二、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微课的“微资源构成”认识与实践阶段。

  (二)微课的“微教学活动”认识与实践阶段。

  (三)微课的“微网络课程”认识阶段。

  三、微课的制作

  (1)硬件准备:电脑(内置摄像头和话筒笔记本电脑最好)、摄像头、话筒。

  (2)软件准备:制作一个精美的PPT课件;下载并安装一个录屏软件(主要讲解Camtasia Studio6)。

  2、打开Camtasia Studio6软件开始准备录制。

  第一步:打开录屏软件界面。在界面中找到“录制屏幕”按钮。第二步:点击“录制屏幕”按钮打开界面,这个步骤中操作的要点是:

  (1)打开最小化在任务栏的PPT课件并播放,在弹出的界面中用“选择区”去调整录屏大小刚好为PPT课件显示大小,这样可以避免后期制作时再去调整屏幕大小。

  (2)点击软件上的“camera”按钮使摄像头处于打开状态,并调整屏幕中自己头像在画面的合适位置。

  (3)点击软件上的“Audio”按钮,测试声音是否正常,并调整音量滑块条到95%左右最佳,目的是降低录音时产生较大的噪音。

  (4)以上调整好后,点软件上“REC”开始录制按钮,当出现倒数数字3、2、1后便可开始录制了。

  实践经验:录制过程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一个合适的背景,录音时尽量不要太靠近话筒,这样可以避免噪音和扑话筒现象。微课录制尽量一气合成,但在录制过程如果出现错误,需要重复一次出错的地方,以便后期制作更好剪辑。

  3、录制结束。

  方法一是当微课讲解完毕后,快速按下快捷键“F10”结束,在弹出的界面可以预览刚才录制好的微课。再点“Save”按键保存文件。

  方法二是先关闭PPT课件,然后按下软件界面上的“Stop”按键结束,再点“Save”按键保存文件。实践经验:在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方法更优,因为后一种方法把关闭PPT课件以及点“Stop”按键也被录制下来,这样在后期制作时要修剪,对于老师来说在后期制作时更麻烦,有时可能处理不好。

  四、微课的后期制作

  1、导入文件:打开录屏软件界面,选择左边“添加”栏里面的“导入媒体”,导入刚保存好的微课视频文件,这时导入的文件出现在“剪辑箱”里以图像的形式显示。

  2、把文件添加到时间轴上:选择“剪辑箱”里的图像文件,然后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条中选择“添加到时间轴”,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以默认设置确定即可。这时文件被添加到时间轴上分别显示为“视频1”“变焦”“画中画”“画中画音频”。

  3、调整视频大小:这一步骤关键是调整“变焦”轴,在“变焦”轴有许多小点,将最前面的小点拖到到时间轴最前面双击,这时界面左上角会出现“变焦属性面板”,只要拖动鼠标调整好视频显示的区域大小,点完成即可。后面的”变焦点”用键盘上的双引号删除即可,这样后面的视频显示区域就和最前面的一样大小,不会出现预演时显示的区域大小不同了。

  4、画中画的调整:双击画中画时间轴,这时界面左上角会出现“修改画中画”面板,可以调整画中画在视频1中的大小和位置。

  5、视频前后需要剪辑则方法为:将时间轴上的滑块条拖动到相应位置,然后点击界面上剪辑按钮,这时视频将分为两段,选中不需要的那段,按键盘上的双引号删除。

  6、以上步骤都完成后,在右边的“预览”面板中预览没问题后便可生成视频。

  实践经验:若生成的视频文件比上传网络的要求偏大时,我们可以用格式工厂软件压缩处理。上传到网上的封面图片可以先打开PPT课件封面,然后用QQ截图或屏幕捕捉软件处理。

  总之,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它是在web2。0时代随着新技术(主要是无线宽带技术、网络视频技术等)和新媒体(如智能手机、*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的普及)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如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9

  《*教师报》: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课程是如何诞生的?

  李玉*:这要从我的经历谈起。20xx年,我区成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当时遇到了很多细节性的难题,比如“课堂开放了,纪律不好管理”“总感觉教学时间不够”“合作中总产生矛盾”于是我们开始了“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

  “三小研究”与教师很贴近,但后来发现其效果并不好。调查发现,问题出在校本教研上:首先学校研究的内容以“教学设计”为主,“三小”不在其研究体系之中;其次,研究话语体系比较上位,不习惯“三小”。于是,我们又开始尝试教研方式的变革:比如加入“行为研究”“风险研究”“快乐研究”“主题研究”?

  “三小研究”加上教研方式的变化使学校的研究有了进展。不过后来,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根本顾不了这么多人。这种情况下,两个新话题出现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性传播。这里的“简单”,不仅意味着“用时少”,更意味着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简单内容趣味化;这里的“传播”,不仅意味着方便学习,更意味着减少信息衰减。

  微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形成:“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简称“三微研究”。

  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化,更是一种成长方式的重建。刘静波:我从培训角度谈谈对微课程的认识过程。进修学校负责全区的培训,在“远程研修”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困惑的问题:课程内容与形式陈旧、单一,效果不理想,教师们有意见。我们急切需要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出现,让我们耳目一新。

  我们一边学习微课程,一边开始尝试开发微课程,组建微课程开发团队。

  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开发起来并不容易:一开始感觉PPT技术不容易,但是后来发现,比技术更不容易的是内容的开发,是内容的梳理与提炼。这种情况下,我们成立了若干个研究团队——电影组、策略组、故事组、学科知识组、家校合作组等,并组织了专题培训,边讨论边实践,边研究边制作。

  我们忽然意识到,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课程,而事实上真正的收获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微课程,“将理论倒过来讲”

  《*教师报》:微课程诞生时间不长,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师个人成长的方式,还是作为一种培训方式,为什么会受到众多一线教师和教研部门的热捧?它与之前传统的教研培训方式有何本质区别?

  李玉*: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教研员到教研室主任,再到现在的专业研究者,在“被培训者”与“培训者”的转换与循环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一般以为“理念”决定“行为”,只要理念转变了,行为自然会跟进。所以培训课程的结构大多是这样的:背景——现实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迫切性;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等;操作——基于理论的案例、操作办法。

  这从表面上看顺理成章,但现实却复杂得多:每位教师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它从宏观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众多专家的理论,一下子进入教师头脑中,与原有的“系统”对接时,会经历一个选择、分析、淘汰、嵌入的过程。处理不好,常常会出现两

  种极端:一种是都“吸收”,于是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最终找不到自己;另一种是索性将自己屏蔽起来,“刀枪不入”。

  其实,从理论到实践有着漫长的路。大家对“合作学习”都认同,但是合作学习中遇到的以下问题却不一定能处理好: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讨论没有深度、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矛盾与冲突增加?这些问题如小草一样不断生长,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新问题又来了。当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教师往往还会回到老路上。

  微课程则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所谓“将理论倒过来讲”。

  刘静波: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不再只是学生的任务,已成为每个人必须终身从事的事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的特点,对培训者的培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操作性强——*更需要的是有效的、现实的操作方法;基于已有——嵌入*已形成的风格或习惯,而不是覆盖,另起一套;选择性强——能有多元的自主选择权,而非强制性的灌输。用这样的标准来看,微课程显然更适合现在的学习。

  微课程的新突破:

  《*教师报》:“将理论倒过来讲”当然是比较理想的做法,但是不是很复杂?

  李玉*:单从操作来看,难度并不大,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还以合作学习为例,现在有两个问题:怎么有效互动?怎么体现学习过程?这看起来很复杂,过去常常是请专家办讲座,现在用微课程则不同了,可播放一集《四色笔》,5分钟的学习也许就让教师有了思路。(《四色笔》简介:学生准备黑、绿、蓝三支笔:自己写作业用黑色笔,同伴互相修改使用绿色笔,自己再修改时用蓝色笔,最后教师使用红色笔点评或批改。)

  因为字迹颜色不同,所以能看到互动的过程,也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在这个策略的实践过程中,合作理论不知不觉地嵌入了实践。

  《*教师报》:我们总是强调,要想办法让教师脱离“被动”,主动参与教研和培训,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微课程在这方面有什么突破?

  李玉*:微课程只是在做一些尝试:

  第一,主动嵌入。微课程化整为零,每集虽然只一个小点,但结构完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学习,选择实践。

  山东省临沂市实验小学的傅会然老师分享经验时曾这样说:“微课程《心情管理园》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过去我关注孩子能力的发展比较多,看了《心情管理园》后,我开始有意关注孩子的心情。半年下来,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对待不良情绪,情商得到了明显提升,自信心更强了。(《心情管理园》简介:选择“高兴”“孤独”“难过”“愉快”“想打人”等表示情绪的词汇,再准备一些袋子,将这些词分别贴在袋子上,将他们布置到“心情管理园”中,孩子们有什么心情,便将自己的姓名放到什么袋子中,这样教师、同学可以提前关注。)

  第二,引领实践。微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策略水到渠成,虽然只有5分钟,但引发的思考并不少。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校把它引入教研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合作学习中,怎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大家提出的多是“奖励分数”“语言激励”“随机发言”等策略,思维局限在教师教的行为改善的层面。这时播放一集微课程《我能不合作吗》,就能给大家一个新的思维视角。于是,大家开始思考除了教师的教,还有同伴的作用、自我的调整等角度。视角宽了,研讨自然会深入。用微课程引领,简单方便,而且信息衰减少。(《我能不合作吗》简介:因为弱者跟不上的问题,教师收到小组组员的信,进而研究4种交流文化——话语霸权、冷嘲热讽、极端集体主义、畏惧害怕,进而研究安全的合作环境。)

  微课程创造“5分钟学习”模式:

  《*教师报》: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微”呢?比如说,强调5分钟?

  刘静波: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微学习不期而至。微学习由“微”与“学习”两部分构成,微,即微小,碎片化。微学习其实就是碎片化学习,一次只学一点,其优势在于可以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

  李玉*: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给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所谓“5分钟学习,300秒思考”,“微”字优先,“微”中见大。

  时间“微”——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会形成“1+1>2”的效应;内容“微”——一次一个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要求“微”——每次启发一点点,量变引发质变。也正因为此,一些基于微课程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例会中的微课程——从例会中挤出5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基于微课程的主题研讨会——选择一集微课程,组织主题研究活动;基于微课程的.系列教研活动安排——基于微课程,安排系列研讨活动或教师学习;基于微课程的网站学习课程——选择微课程,嵌入学校的网站,教师自主随机学习。多样而简单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学校教师成长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补充。

  目前,微课程除PPT、视频以外,还有以下方式:微信——160字以内的,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传播的小策略、小故事等;策略卡与口袋书——将小策略或故事制作成小卡片或小的口袋书,三五分钟便可读完;可汗学院(笔迹课程)——也属网络视频微课程,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一种电子黑板记录讲课者的声音与笔迹,学习者可以听到声音,并能完整地看到学习的笔迹记录,进而开始学习。

  创造“右脑学习”的可能:

  《*教师报》:微课程与当今的诸多网络课程有什么不同?

  李玉*:吉林一所希望小学的教学校长评价说:“与常见的网络相比,微课程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随时随地播放,遇到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网络课程主要以录像为主,多是“画面+声音”——大家一边看录像画面,一边听录像声音。而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它将录像中说话的声音转换为轻松的音乐,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能让人*静下来;阅读简洁的文字代替听解说,有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不论是集体培训,还是个人自学,你都会看到一种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

  研究表明,人左右脑的分工是不同的。有人这样比喻:“左脑就像个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擅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右脑就像个艺术家,擅长于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象力极强;不善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

  右脑是创新能力的源泉,而“左脑人”将被电脑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在创造一种“右脑学习”的可能——一种富有艺术感的学习。

  微课程改变教师的成长方式:

  《*教师报》:微课程对学校或教师意味着什么?

  刘静波: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5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教师爱上了微课程。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李玉*:刘校长的“四化”总结得非常好,微课程正改变着许多学校和地区的教师成长方式。学校一般都有固定的写作任务,但写的过程中有几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论文与故事:不论书写还是阅读,教师都更喜欢故事,但现实似乎在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师写论文,背景、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用对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来要求教师,是不是不太现实?

  数量与质量:笔记、心得、论文、故事?类别不少,但质量关注不够,缺少引领、点评,更缺少课程化开发,所以故事写了不少,但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

  成果与传播:教师的文章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因为缺少再开发的意识,最终成果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经验背后的策略、策略中的风险、经验推广的关键元素,研究得不够,所以最终“典型经验可以打动人,但很难复制”。

  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基于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尝试进行精细化加工:文章中发现经验——阅读文章,寻找出最有价值的经验;将经验变为成果——对经验进行深度追问,抽出策略、方法等;对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将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可视化”开发,变成微课程。

  上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对文章的精细加工,事实上是对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种更具价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问学校的教师为例,他们每周写一篇文章,几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文章。今年假期,他们开始对自己过去的“每周一得”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寻找真正的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师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和开发,最终形成了“班级文化微课程系列”“学校管理微课程系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再举一个读书的例子:吉林希望小学以前鼓励教师读书、写心得体会,后来要求教师研发微课程,将书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课程的方式梳理出来。这样一来,教师阅读的数量少了,但是深度却不一样了。比如他们把《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的策略开发成《阅读的策略》《教学的策略》等10集微课程,将雷夫的故事转化为策略,这样大家学起来就简单多了。这也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

  微课程如何嵌入学校现实需要:

  《*教师报》: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其独到的一面,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如何嵌入学校现有的实验项目?

  李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想创造一种新的模式:不改动学校原有的架构或体系,将微课程嵌入学校发展需要之中,帮助学校把已有的做深做强。

  比如“生本教育”遇到了困难,课堂上不知如何落实“生本”,于是推荐一组关于心灵感受的微课程《好学生的苦恼》《逃跑》《我上了老师的当》?

  比如推进“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总完不成教学任务”“知识间缺少建构”的问题,这时推荐微课程《思维导图》《时间管理5招》等。

  再比如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我们推荐《作者的策略》《思维导图》《风险》《书香自评表》等微课程。

  其实,微课程是一种“基于研究的研究”,一旦学校有了浓郁的研究风气,做任何课题都有了方法与渠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感觉自己真的out了,尤其是听了黎加厚教授的报告后,更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这次全区的教师会上,非常有幸能聆听到黎教授的报告,这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它能更好的让我们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黎教授报告中讲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中进行,而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则在教室外。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如果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环境颠倒过来,学习的有效性将发生怎样的改变?颠倒的课堂结构、微课程的制作、美国可汗学院黎教授将理念、技术、资料全方位的向老师们展开,几个小时的讲座不经意间在笑声、掌声中结束了。

  带着这一天的收获与激动,利用晚上的时间也制作了一个微课程,并带着这个作业参加了周一的实践活动。这一天的活动更是精彩,黎教授用活动来激发了教师们的参与热情,带着全场的教师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舞蹈。欢笑声席卷了整个会场,每个教师都感觉做了一次心灵按摩,彼此的距离一下拉近了。在交流展示微课程的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黎教授重点给老师们阐述了设计微课程的十六条建议,以及实践中老师们必须注意的事项。专业的报告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迪,会场上新的想法、好的点子层出不穷,思想的交流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们在享受着微课程带来的变化。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会将所学的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自己能够进步一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扩展阅读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扩展1)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目前,微课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通过这次学习和体验,对微课有了一定的了解,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有很多重要意义: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学习(microlearning)区别于微课程,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微内容(microcontent)微课程中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二、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微课的 “微资源构成”认识与实践阶段

  (二)微课的 “微教学活动”认识与实践阶段

  (三)微课的“微网络课程”认识阶段

  三、微课的制作

  (1)硬件准备 : 电脑 (内置摄像头和话筒笔记本电脑最好)、 摄像头、 话筒。

  (2)软件准备 : 制作一个精美的PPT课件 ; 下载并安装一个录屏软件 (主要讲解 Camtasia Studio 6)。

  2.打开Camtasia Studio 6软件开始准备录制。

  第一步: 打开录屏软件界面。 在界面中找到 “录制屏幕” 按钮。 第二步: 点击 “录制屏幕” 按钮打开界面, 这个步骤中操作的要点是:

  (1) 打开最小化在任务栏的PPT课件并播放, 在弹出的界面中用 “选择区” 去调整录屏大小刚好为PPT课件显示大小, 这样可以避免后期制作时再去调整屏幕大小。

  (2)点击软件上的 “camera” 按钮使摄像头处于打开状态, 并调整屏幕中自己头像在画面的合适位置。

  (3) 点击软件上的“Audio” 按钮 , 测试声音是否正常 , 并调整音量滑块条到95%左右最佳 , 目的是降低录音时产生较大的噪音 。

  (4)以上调整好后, 点软件上 “REC” 开始录制按钮, 当出现倒数数字3、 2、 1后便可开始录制了。

  实践经验: 录制过程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一个合适的背景, 录音时尽量不要太靠近话筒, 这样可以避免噪音和扑话筒现象。 微课录制尽量一气合成, 但在录制过程如果出现错误, 需要重复一次出错的地方, 以便后期制作更好剪辑。

  3.录制结束。

  方法一是当微课讲解完毕后 , 快速按下快捷键 “F10” 结束, 在弹出的界面可以预览刚才录制好的微课。 再点 “Save” 按键保存文件。

  方法二是先关闭PPT课件,然后按下软件界面上的 “Stop” 按键结束, 再点 “Save” 按键保存文件。实践经验: 在这两种方法中, 前一种方法更优, 因为后一种方法把关闭PPT课件以及点 “Stop” 按键也被录制下来,这样在后期制作时要修剪, 对于老师来说在后期制作时更麻烦, 有时可能处理不好。

  四、 微课的后期制作

  1.导入文件: 打开录屏软件界面, 选择左边 “添加” 栏里面的 “导入媒体”, 导入刚保存好的微课视频文件, 这时导入的文件出现在 “剪辑箱” 里以图像的形式显示。

  2.把文件添加到时间轴上 : 选择 “剪辑箱” 里的图像文件, 然后点击鼠标右键, 在弹出的菜单条中选择 “添加到时间轴”,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以默认设置确定即可。 这时文件被添加到时间轴上分别显示为 “视频1” “变焦” “画中画”“画中画音频”。

  3.调整视频大小: 这一步骤关键是调整 “变焦” 轴, 在“变焦” 轴有许多小点 , 将最前面的小点拖到到时间轴最前面双击, 这时界面左上角会出现 “变焦属性面板”, 只要拖动鼠标调整好视频显示的区域大小, 点完成即可。 后面的”变焦点” 用键盘上的 “” 删除即可, 这样后面的视频显示区域就和最前面的一样大小, 不会出现预演时显示的区域大小不同了。

  4.画中画的调整: 双击画中画时间轴, 这时界面左上角会出现 “修改画中画” 面板, 可以调整画中画在视频1中的大小和位置。

  5.视频前后需要剪辑则方法为 : 将时间轴上的滑块条拖动到相应位置, 然后点击界面上剪辑按钮, 这时视频将分为两段, 选中不需要的那段, 按键盘上的 “” 删除。

  6.以上步骤都完成后, 在右边的 “预览” 面板中预览没问题后便可生成视频。

  实践经验: 若生成的视频文件比上传网络的要求偏大时, 我们可以用格式工厂软件压缩处理。 上传到网上的封面图片可以先打开PPT课件封面, 然后用QQ截图或屏幕捕捉软件处理。

  总之,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它是在 web 2.0 时代随着新技术(主要是无线宽带技术、网络视频技术等)和新媒体(如智能手机、*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的普及)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如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2

  在没有继续教育之前,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微课是陌生的,更没有运用过,而通过这次远程教育的培训,我学习到了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虽然有的课第一次没有听懂,或者不熟悉,就一遍一遍地再听,最终还是弄明白了,特别这些微课的学习,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了解微课

  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指的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清楚一个知识点,知识点不要过多过杂。

  这对于我们经常在一线的老师,确实是一个挑战,因为*时一节课都是四十钟,而且内容也很多,只需要把重点的讲清楚就行了,没有设计过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

  而微课程恰恰把课本中的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做出来,让学生进行重点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质量。每一个微课程都短小精悍,知识点明确,且创意丰富,让人看一遍就能记忆深刻,这对于小学生注意力短,上课爱分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

  二:熟悉微课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微课程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转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微课程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做到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具有“短、小、精“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花最小的时间学到相关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微课程学习,让学生有效增加学习的机会,满足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指点迷津,更重要的是它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有机结合,连续统一,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方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个性需要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自主方式。

  三:尝试微课

  经过多次地看视频,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哪怕是失败的,那样也可以总结教训,为下一次的尝试提供一些经验。

  我首先1、规划微课内容:a、分析学生、教材、重难点和易错点。b、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和视觉效果。c、制作微课、后期加工、字幕、版权。d、应用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

  e、评价教学效果

  2、制作微课:a、时刻谨记您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b、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c、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d、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制作是我这次行动的难点,因为以前大多只是简单的PPT课件,而这次制作过程中,如:标注关键字,用图形符号……都不怎么会,所以仅仅是一个制作就费大劲,然后时间也不是很准确,把握也不好。

  虽然这次尝试并不理想,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通过这样的学习,我学习了新的知识,接受了新的能力,领略了新时代的教学新方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一遍一遍地努力,也会做得更好,因为微课程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授课方式,而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广泛,思维更开拓,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感受到了微课程的精彩,看到了微课程的发展趋势,今后,要努力学习新的`科学技术,让这些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实践。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3

  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 “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 “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4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6

  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 “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 “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7

  暑假里,读了《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一书,我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适合现在教学的新教学法。我真切地感受“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个个新的理念清晰地冲击着我的视野,微课程研究真的是一种学习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翻转课堂我理解的是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通过在课堂上发现问题与小组同学互动,启动孩子们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孩子们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以往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 “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在课堂上;但往往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以前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来应用于师生互动、孩子们互动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的传授了。不善于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尤其是不擅长问题引导。老师常常习惯主宰课堂,好像自己不讲学生就学不会似的,教师往往用自己与学生的互动去取代生生互动,使协作探究流于形式。当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往往不去引导学生“质疑—阐释”,而是忙于指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书中有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这次的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更便捷和容易,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吸收内化”,也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里。课堂上,孩子们之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一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放在教室外,那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遇到疑难问题时,学生容易因没有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孩子们在家里借助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进行学习,课堂成了孩子们内化知识、拓展能力的地方。以往传统的课堂,孩子们先在课上学习知识,再在课下巩固、消化知识。由于有的学生课下偷懒,没能对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导致了困惑越来越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成为了学困生。而翻转课堂的好处就在于教师利用微视频来传授知识,帮助孩子们学习。微视频可以随时暂停、倒退、重复、快进,适合孩子们个性化学习。以前,我们认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而翻转课堂则打破了这种说法。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要在孩子们学习之前完成。老师要做出适合孩子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孩子们学习的微视频。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下足功夫。

  微课程教学法就是意味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课上将不能演教案,而应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指导者。课堂上,除了课前检测外,教师还应设计进阶作业,让学生思考,协作探究,进行展示质疑,还要进行相应的评价。而这种课堂模式也是自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正不断摸索、尝试的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微视频的使用,配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翻转课堂不仅会实现教学结构的翻转,还会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当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懂得合作交流,孩子们的潜能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掘。

  所以,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实现“转型”,关键在于教师“挑战自我”。我认为作为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教学,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8

  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微课的培训学习,使我对微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微课每个老师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的精华部分简洁快速的传授给别人。下面谈谈微课制作几点学习体会:

  (一)录制时调整电脑分辩率为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ppt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尽可能使文件小,易于传输)

  (二)时间须严格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三)内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炼,在五分钟内讲解透彻,不泛泛而谈,若内容较多,建议制作系列微课。

  (四)在编写微课内容时,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

  (五)微课在内容、文字、图片、语言等上须正确准确无误。

  (六)微课讲解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大众受众式用语。

  (七)若在讲解中使用课件,课件有视觉美感(建议ppt尽量采用单色,突出简示洁之美)。

  (八)视频画质清晰。

  (九)建议能看到教师头像。“PPT+视频”的录制模式下,头像不遮挡教学内容。

  (十)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等信息。

  (十一)视频格式为:Flv、Mp4,视频尺寸为:640*480或320*240。音频格式有:AAC (.aac, .m4a, and .f4a), MP3, and Vorbis (.ogg and .oga)

  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学会正确使用它,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9

  《*教师报》: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课程是如何诞生的?

  李玉*:这要从我的经历谈起。20xx年,我区成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当时遇到了很多细节性的难题,比如“课堂开放了,纪律不好管理”“总感觉教学时间不够”“合作中总产生矛盾”于是我们开始了“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

  “三小研究”与教师很贴近,但后来发现其效果并不好。调查发现,问题出在校本教研上:首先学校研究的内容以“教学设计”为主,“三小”不在其研究体系之中;其次,研究话语体系比较上位,不习惯“三小”。于是,我们又开始尝试教研方式的变革:比如加入“行为研究”“风险研究”“快乐研究”“主题研究”?

  “三小研究”加上教研方式的变化使学校的研究有了进展。不过后来,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我们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根本顾不了这么多人。这种情况下,两个新话题出现了——成果的简单化处理和成果的多样性传播。这里的“简单”,不仅意味着“用时少”,更意味着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简单内容趣味化;这里的“传播”,不仅意味着方便学习,更意味着减少信息衰减。

  微课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形成:“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简称“三微研究”。

  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化,更是一种成长方式的重建。刘静波:我从培训角度谈谈对微课程的认识过程。进修学校负责全区的培训,在“远程研修”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困惑的问题:课程内容与形式陈旧、单一,效果不理想,教师们有意见。我们急切需要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出现,让我们耳目一新。

  我们一边学习微课程,一边开始尝试开发微课程,组建微课程开发团队。

  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开发起来并不容易:一开始感觉PPT技术不容易,但是后来发现,比技术更不容易的是内容的开发,是内容的梳理与提炼。这种情况下,我们成立了若干个研究团队——电影组、策略组、故事组、学科知识组、家校合作组等,并组织了专题培训,边讨论边实践,边研究边制作。

  我们忽然意识到,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课程,而事实上真正的收获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微课程,“将理论倒过来讲”

  《*教师报》:微课程诞生时间不长,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师个人成长的方式,还是作为一种培训方式,为什么会受到众多一线教师和教研部门的热捧?它与之前传统的教研培训方式有何本质区别?

  李玉*: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教研员到教研室主任,再到现在的专业研究者,在“被培训者”与“培训者”的转换与循环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一般以为“理念”决定“行为”,只要理念转变了,行为自然会跟进。所以培训课程的结构大多是这样的:背景——现实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迫切性;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体系、结构等;操作——基于理论的案例、操作办法。

  这从表面上看顺理成章,但现实却复杂得多:每位教师的头脑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它从宏观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众多专家的理论,一下子进入教师头脑中,与原有的“系统”对接时,会经历一个选择、分析、淘汰、嵌入的过程。处理不好,常常会出现两

  种极端:一种是都“吸收”,于是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像无头苍蝇一样,撞来撞去,最终找不到自己;另一种是索性将自己屏蔽起来,“刀枪不入”。

  其实,从理论到实践有着漫长的路。大家对“合作学习”都认同,但是合作学习中遇到的以下问题却不一定能处理好: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讨论没有深度、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矛盾与冲突增加?这些问题如小草一样不断生长,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新问题又来了。当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教师往往还会回到老路上。

  微课程则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所谓“将理论倒过来讲”。

  刘静波: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不再只是学生的任务,已成为每个人必须终身从事的事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的特点,对培训者的培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操作性强——*更需要的是有效的、现实的操作方法;基于已有——嵌入*已形成的风格或习惯,而不是覆盖,另起一套;选择性强——能有多元的自主选择权,而非强制性的灌输。用这样的标准来看,微课程显然更适合现在的学习。

  微课程的新突破:

  《*教师报》:“将理论倒过来讲”当然是比较理想的做法,但是不是很复杂?

  李玉*:单从操作来看,难度并不大,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还以合作学习为例,现在有两个问题:怎么有效互动?怎么体现学习过程?这看起来很复杂,过去常常是请专家办讲座,现在用微课程则不同了,可播放一集《四色笔》,5分钟的学习也许就让教师有了思路。(《四色笔》简介:学生准备黑、绿、蓝三支笔:自己写作业用黑色笔,同伴互相修改使用绿色笔,自己再修改时用蓝色笔,最后教师使用红色笔点评或批改。)

  因为字迹颜色不同,所以能看到互动的过程,也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在这个策略的实践过程中,合作理论不知不觉地嵌入了实践。

  《*教师报》:我们总是强调,要想办法让教师脱离“被动”,主动参与教研和培训,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微课程在这方面有什么突破?

  李玉*:微课程只是在做一些尝试:

  第一,主动嵌入。微课程化整为零,每集虽然只一个小点,但结构完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学习,选择实践。

  山东省临沂市实验小学的傅会然老师分享经验时曾这样说:“微课程《心情管理园》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过去我关注孩子能力的发展比较多,看了《心情管理园》后,我开始有意关注孩子的心情。半年下来,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对待不良情绪,情商得到了明显提升,自信心更强了。(《心情管理园》简介:选择“高兴”“孤独”“难过”“愉快”“想打人”等表示情绪的词汇,再准备一些袋子,将这些词分别贴在袋子上,将他们布置到“心情管理园”中,孩子们有什么心情,便将自己的姓名放到什么袋子中,这样教师、同学可以提前关注。)

  第二,引领实践。微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基于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策略水到渠成,虽然只有5分钟,但引发的思考并不少。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校把它引入教研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合作学习中,怎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大家提出的多是“奖励分数”“语言激励”“随机发言”等策略,思维局限在教师教的行为改善的层面。这时播放一集微课程《我能不合作吗》,就能给大家一个新的思维视角。于是,大家开始思考除了教师的教,还有同伴的作用、自我的调整等角度。视角宽了,研讨自然会深入。用微课程引领,简单方便,而且信息衰减少。(《我能不合作吗》简介:因为弱者跟不上的问题,教师收到小组组员的信,进而研究4种交流文化——话语霸权、冷嘲热讽、极端集体主义、畏惧害怕,进而研究安全的合作环境。)

  微课程创造“5分钟学习”模式:

  《*教师报》: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微”呢?比如说,强调5分钟?

  刘静波: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微学习不期而至。微学习由“微”与“学习”两部分构成,微,即微小,碎片化。微学习其实就是碎片化学习,一次只学一点,其优势在于可以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

  李玉*: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给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所谓“5分钟学习,300秒思考”,“微”字优先,“微”中见大。

  时间“微”——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会形成“1+1>2”的效应;内容“微”——一次一个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要求“微”——每次启发一点点,量变引发质变。也正因为此,一些基于微课程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例会中的微课程——从例会中挤出5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基于微课程的主题研讨会——选择一集微课程,组织主题研究活动;基于微课程的.系列教研活动安排——基于微课程,安排系列研讨活动或教师学习;基于微课程的网站学习课程——选择微课程,嵌入学校的网站,教师自主随机学习。多样而简单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学校教师成长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补充。

  目前,微课程除PPT、视频以外,还有以下方式:微信——160字以内的,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传播的小策略、小故事等;策略卡与口袋书——将小策略或故事制作成小卡片或小的口袋书,三五分钟便可读完;可汗学院(笔迹课程)——也属网络视频微课程,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一种电子黑板记录讲课者的声音与笔迹,学习者可以听到声音,并能完整地看到学习的笔迹记录,进而开始学习。

  创造“右脑学习”的可能:

  《*教师报》:微课程与当今的诸多网络课程有什么不同?

  李玉*:吉林一所希望小学的教学校长评价说:“与常见的网络相比,微课程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视觉、听觉、想象?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随时随地播放,遇到问题马上就可以找到相关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网络课程主要以录像为主,多是“画面+声音”——大家一边看录像画面,一边听录像声音。而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它将录像中说话的声音转换为轻松的音乐,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能让人*静下来;阅读简洁的文字代替听解说,有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不论是集体培训,还是个人自学,你都会看到一种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

  研究表明,人左右脑的分工是不同的。有人这样比喻:“左脑就像个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擅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右脑就像个艺术家,擅长于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象力极强;不善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

  右脑是创新能力的源泉,而“左脑人”将被电脑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在创造一种“右脑学习”的可能——一种富有艺术感的学习。

  微课程改变教师的成长方式:

  《*教师报》:微课程对学校或教师意味着什么?

  刘静波: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5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教师爱上了微课程。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李玉*:刘校长的“四化”总结得非常好,微课程正改变着许多学校和地区的教师成长方式。学校一般都有固定的写作任务,但写的过程中有几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论文与故事:不论书写还是阅读,教师都更喜欢故事,但现实似乎在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师写论文,背景、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用对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来要求教师,是不是不太现实?

  数量与质量:笔记、心得、论文、故事?类别不少,但质量关注不够,缺少引领、点评,更缺少课程化开发,所以故事写了不少,但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

  成果与传播:教师的文章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因为缺少再开发的意识,最终成果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经验背后的策略、策略中的风险、经验推广的关键元素,研究得不够,所以最终“典型经验可以打动人,但很难复制”。

  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基于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尝试进行精细化加工:文章中发现经验——阅读文章,寻找出最有价值的经验;将经验变为成果——对经验进行深度追问,抽出策略、方法等;对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将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可视化”开发,变成微课程。

  上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对文章的精细加工,事实上是对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种更具价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问学校的教师为例,他们每周写一篇文章,几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文章。今年假期,他们开始对自己过去的“每周一得”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寻找真正的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师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和开发,最终形成了“班级文化微课程系列”“学校管理微课程系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再举一个读书的例子:吉林希望小学以前鼓励教师读书、写心得体会,后来要求教师研发微课程,将书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课程的方式梳理出来。这样一来,教师阅读的数量少了,但是深度却不一样了。比如他们把《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的策略开发成《阅读的策略》《教学的策略》等10集微课程,将雷夫的故事转化为策略,这样大家学起来就简单多了。这也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

  微课程如何嵌入学校现实需要:

  《*教师报》: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其独到的一面,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如何嵌入学校现有的实验项目?

  李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想创造一种新的模式:不改动学校原有的架构或体系,将微课程嵌入学校发展需要之中,帮助学校把已有的做深做强。

  比如“生本教育”遇到了困难,课堂上不知如何落实“生本”,于是推荐一组关于心灵感受的微课程《好学生的苦恼》《逃跑》《我上了老师的当》?

  比如推进“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总完不成教学任务”“知识间缺少建构”的问题,这时推荐微课程《思维导图》《时间管理5招》等。

  再比如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我们推荐《作者的策略》《思维导图》《风险》《书香自评表》等微课程。

  其实,微课程是一种“基于研究的研究”,一旦学校有了浓郁的研究风气,做任何课题都有了方法与渠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

  微课,教学改革中的新产物,以前我觉得微课由于时间太短学生学不了什么。通过这些天网上课程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对《微课程设计与应用》这一课程的学习感触很深,通过多次的学习,使我对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有了更多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经过几天的研修学习,看了里面的微课,看多了我就悟出了道。“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它可以分:理论讲授型,推理演算型,答疑解惑型,情感感悟型,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

  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必须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课,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扩展2)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新课程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多进行探究式教学,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要由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以及在实践中学习上,倾注更多的心血。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改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即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反应能力。新课程理念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倡导通过探究、操作等自主活动方式获取新知,感受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做到: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想给大家汇报一下?”“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其实这一点已经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如,有些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及时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而被指出问题的同学也能够坦然接

  受。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实验区学校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在数学课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实际测量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感受长度单位,并学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时,教师结合学校运动会,设计了一个统计参加不同运动项目人数的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献计献策。

  3、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

  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略创造宽松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状况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时不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设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得较好的,教师应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得有不足之处的,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还要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表述、选择策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考虑如何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或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替换学生陌生的、日常难以接触到的内容。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且*常难以接触到,但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思考采取什么策略实施相关内容的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还需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变化,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致力于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进行教学反思。相应地,学校也要建立能够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提升的良好反思机制。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2

  一、什么是SPSS?为什么要学习SPSS?

  新学期开始时,在信息化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课程中第一次接触

  到SPSS这个软件,作为本科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我,当时只知道SPSS是一套统计软件,就是一套根据统计学原理所编写出来的统计分析软件,至于统计什么?分析什么?我一无所知,尤其是看到老师推荐的《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这本书的时候,就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用SPSS软件来统计、分析与教育相关的数据,最终得出想要的结论而已,而现在看来,我当初的想法未免有点简单与无知。下面就来让我们了解一下SPSS。SPSS软件是一组专业的、通用的统计软件包,同时它也是一个组合式软件包,兼有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统计绘图和统计报表功能。它广泛用于教育、心理、医学、市场、人口、保险等研究领域,也用于产品质量控制、人事档案管理和日常统计报表等。SPSS软件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要求较低;对运行的软件环境要求宽松,有各种版本可运行在WINDOWS XP、WIN7系统环境下, SPSS统计软件采用电子表格的方式输入与管理数据,能方便地从其他数据库中读入数据(如Dbase,Excel,Lotus等)。

  我为什么要学习SPSS呢?其实很简单,一方面,做为一名

  研究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如今量化研究的方法大行其道,一切要以事实说话、要以数据说话,有了数据支持的研究才能更容易被认可、被推论。另一方面,根据对AECT94定义的理解,教育技术

  学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包含大量的偶然现象和非精确现象。因此,要深入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必须运用统计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才可能使这门学科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现象多数是偶然的现象,其变化发展往往具有几种不同的可能性,究竟出现哪一种结果,那是带有偶然性的,是随机的。这类偶然现象是遵循统计规律的,当随机现象是由大量的成份组成,或者随机现象出现大量的次数时,就能体现统计*均规律。我们只有对数据资料作统计处理,才可能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在规律,掌握现象的特征,检验研究的假设,才能得出准确的、可靠的研究结果。

  二、对本SPSS各章节学习的心得

  新课程老师带领下,采取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老师讲解了基础部分后,全班同学采取小组分工、协作学习,然后对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学习内容,教师进行当堂指导,这种方法改变了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同学们不再是课前不预习,课下不复习的状态,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课前有一定的压力,同学间的讨论也明显的增多,例如:一次课下同学们在一起吃饭,有几位同学还在调侃说“两个菜之间用SPSS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不接受H0假设,也就是两个菜之间不相关”,虽然这只是一个课下的玩笑,但是这也可以体现出对学习的态度的转变。下面就本学期的所学SPSS的各章节做一下归纳,这些归纳也是基于本人*时在课前预习,课上及课后的一些所思所想,也许会有一些理解上的偏颇在内,但这仅限于心得而已。本学期学习各个章节

  及分工如下表:

  章节名称

  1.SPSS的认识及数据文件的处理

  2.数据清理与基本统计及测量质量分析

  3.T检验

  4.方差分析

  可能是由于是同学们第一次讲,万事开头难,压力很大,在大家认为最为简单的内容讲解上,两位同学并没有完全展现出二人实际水*,大家在这一节课上都感觉到很压抑,总的感觉是这节内容很简单,但是内容又很松散,可讲的东西太多,讲的东西多就没有突出重点和难点,所以听过之后就有种无数的碎片漂浮在脑海中一样,很难将知识系统化,课后总结一下无非就是两块,一块是了解SPSS软件的历史及基本功能,还有一块就是SPSS软件当中一个模块叫做数据文件的处理,在认识SPSS软件当中了解到它是一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诞生于1968年,当时美国的3位大学生开发出了它,经过这么多年的后续开发,SPSS已经有了很多的版本,具有了更的兼容性、和更友好的操作界面,也在很多的学科领域得到了应用,而在教育中的应用

  只是它的一个分支。此外它对硬件的要求也很低,当前一般的电脑都能安装它,安装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傻瓜式的安装方式完全就可以满足。在数据文件的处理方面,主要是要学会定义变量、处理变量两方面;定义变量是要注意根据自己实际采集的数据来定义变量,例如是数值型的变量还是文本型的变量及变量的长度,小数点保留尾数等,总之就是一句话,根据实际调查的数据要求来定义相应变量。变量定义只有只要细心的将实际调查的数据录入到SPSS当中即可,当然也可以在SPSS软件之外进行数据编制,可以通过EXECEL等编辑后可以直接导入到SPSS中。在处理变量模块当中,可以对变量进行添加、删除、拆分与合并等操作,只要根据实际调查数据,细心调整变量,使操作更加简便和明了。

  1、 数据清理与基本统计及测量质量分析的心得体会

  数据的清理与基本统计及测量质量分析由两名同学进行讲解,由于吸取了上节课两名同学的经验,本节讲授的明显好于上节课,这里我也是把它分为两块进行学习,一块是数据的清理,另一块是相关统计理论的学习。在数据清理方面主要学习了奇异数据的检查与清理,在这里本人觉得非常有必要进行数据清理,在实际的调查数据时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者碰到极为特殊的典型案例,所以这些数据很难符合大众规律,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分析结果异常,从而直接影响最终的结论。所以觉得非常有必要进行数据检查与清理。而我认为本节的难点不是怎样熟练运用SPSS软件,而是在第二块中的,相关统计理论的学习,学习这些理论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只有明确这些

  理(论如均值、标准误差、中数、众数、全距、四分位等)原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关键,在SPSS中想要实现对数据进行以上分析只需要轻轻点击一下按钮就可以是轻松实现,但是如果不清楚到底用它们来做什么就无从谈起做数据分析了,所以本节内容知道分析原理的重要性要远远大用SPSS对数据做出相关分析的重要性。总结为一句话“知道它们是做什么的后才会让它们去做该做的工作”。

  2、 T检验的心得体会

  T检验由两名同学讲解,在学习T检验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数据适合T检验,T检验的结果要说明什么问题?经过学习可以知道,T检验是对两组数据间的*均水*或均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两组数据间的显著性水*,而这两组数据都要符合正态分布,方差具有齐同性,T检验由两种情况,一种配对提检验,要求两组数据不可以独立颠倒顺序,如果颠倒顺序就会改变问题的性质,这种T检验称为配对T检验;另一种情况下的"T检验是两组数据可以任意颠倒顺的检验称为独立样本的T检验。但是这两种情况都必须符合最先的要求,即都是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都具有齐同性。通过SPSS的相关操作可以轻松完成检验,但是在检验的过程中必须设置置信区间,一般设置为95%,在设置置信区间时必须要考虑到所做分析的数据,如果像要得到显著性差异的结果则可尽量将置信区间设置小些,如果想要得到不显著差异就要将置信区间甚至大些,本人的理解为若置信区间小,则可以理解为在小范围内是可以相信的,但如果将分析结果的置信区间值调大则说明在很大的范围内这个结果可信,反之则不可信。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3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刻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景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4

  执行力,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最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执行力,也是领导者经常思索的问题。执行,并非是基层人员的特定行为,领导者也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以便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执行氛围。现结合*思想浅淡领导者提高执行力的六大步骤。

  一、建立执行力组织的总刚

  经常听业界朋友说:唉,现在的做销售很累,公司目标不明确,我们在市场上经常没方向感。接触许多企业销售负责人,他们也会说:现在的市场竞争太残酷了,目标没法定了,市场策略也随着市场不断的变,有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去运作这个市场了,感觉在走一步算一步似的。总结起来就是两点:从员工上看,公司目标不明确性,使员工在执行过程中,资源的争取和利用完全跟着市场走。“能”者就能多争取点,“不能”者就争取不到资源,在市场一线执行时失去方向感。从企业层面上看,企业越来越被零散的市场信息所迷惑,在决策过程中经常会迷失方向和目标。该集权的时候没有集权,该分权时又没有分权,不能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市场的“权力”因素。

  我们按照*思想来阐述执行性组织的总刚是: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任何的行为与活动都必须有一个“一般的号召”,这就是所谓的目标。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员工行动起来。就营销这一块来说,我认为目标的制定应包括:品牌目标、市场目标、销售目标等,它是由领导者来制定的,在这一点是必须要集权的。集权制定目标的过程它就是个“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它不仅是目标制定时必须运用的,而且是强执行力组织必须贯穿始末的总刚。

  二、目标的制定要与实践相结合

  如果只限于一般的号召,基本的目标,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

  品牌目标的制定首先要了解自己品牌的足迹,现在品牌所处的位置,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从品牌的知晓度、知名度到品牌的忠诚度目标制定,我们所需的产品网络支撑点是否已具备条件。

  市场目标的要根据市场本身的特性加以制定。战略市场就要注重其影响力,不要过多考虑其投入与产出比;而利润市场就必需要考虑我们的投入与产出了。不同的市场目标将决定我们采用不同的市场计划,有计划才能合理地分配资源,具体执行部门才可以就计划与资源形成有效的执行策略。

  有了品牌目标和市场目标,我们自然有一个合理的销量目标,就不会脱离实际情况的盲目制定销量目标。

  三、选择与组建执行力团队,达到目标的实现

  人,执行力团队的关键要素。在选择与组建执行力团队时,领导者必须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的骨干,并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

  积极分子并非是简单的腿勤、手勤或口勤等,他必须是一个集企业忠诚度高、深入了解市场、有独立工作能力、遵守纪律为一体的人才。有很多企业在委派团队领导人时十分不注重这一点,如果团队领导人不能做到“积极分子”,那整个团队毫无执行力可言。如果只停留在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而不能积极地与员工沟通,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去深入了解市场,那结果留下只能的是一般散沙。

  只有这种“积极分子”才会针对公司制定的目标,深入到市场,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完成目标的营销策略。没有有效的策略作为支撑的目标只是空中楼阁,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领导人在选择这种“积极分子”时一定要考查其达成目标的营销策略是否有效。

  四、区域化的策略向全体化推广

  笔者是安徽做酒的,记得有位朋友问我,你对近年来在全国市场推广成功的口子窖是如何看待的?我当时回答的就是:口子窖的执行力好,特别是区域化的策略能迅速形成普遍化策略向全体市场推广。这也就是拿一般意见到个别单位去实验,然后集中新的经验做成新的策略去普遍运用到市场。

  当然区域化的策略并不是都可以作为全部去推广的,它必须经过总结与筛选才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广。比如说白酒行业近年来流行的买断终端,这种策略就可以普遍推广;还有针对终端酒店的内部沟通顺序也是可以形成统一化的。而针对酒店的供货权,不同区域就有不同的市场规律,有些地方以当地各小分销商供货为主,他们大都形成自己的供货网络,你如果强行直接供货终端,势必造成矛盾的产生,得不偿失。

  在区域化策略向全体化推广时,一定要对市场要有深度了解,要有市场的前瞻性。既不可错过失机,又不可不针对本区域市场实际情况,盲目地套用其他市场的策略。

  五、策略传达要做到“一元化”

  经常遇到许多公司在开营销工作会议时,常常将业务部和市场部或其他部门分开。其结果就如众多业务部门说的那样,市场部门拿出来的东西根本不适合业务部门适用,策划的一些案例毫无执行力,宣传与市场实际脱轨,浪费企业资源,而领导人一时却有分辨不出孰对孰错。这也就是没有注意策略传达的“一元化”原因所造成的。

  所谓策略的传达的“一元化”不是指上级部门领导向下级部门领导单方向传达,而是应让策略执行总负责人和分负责人都知道、都负责。

  单方向的传达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创造性,而且还影响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现在的执行力组织是建立是相互沟通的基础上的,并非是一种绝对服从的执行力组织。有效的相互沟通,能让员工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做成他应该做成的事。不会形成无劳的返工现象,有效地利用了资源。

  “一元化”它还包括总负责的一个中心的一体化。部门领导者不是将工作分摊下去,就没事了,要形成以总负责人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考虑环境,将各项工作摆在适当位置,而不是自己全无计划,只按上级指示来一件做一件,形成很多的“中心工作”和凌乱无秩序的状态。从这一点可以引发到执行力组织的总刚:一般和个别相结合,要给予“个别”充分的放权。

  一些领导人喜欢听市场部门调查一些的小报告,往往以这些小报告来决定此策略是否执行到位,而这些市场调查的人又不了解整体的市场情况,仅仅从一些个别情况去武断地推论全部情况,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策略实施的真正内涵,没有从效果上去衡量策略的实施,而是从过程中去推论策略的执行。究其原因,还是他们不了解策略的全部。其结果必然导致策略不能有效的完整的实施,影响执行力。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

  我虽然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作用等方面的只是都是缺乏了解的。很开心能够在爱课程网上看尹贻林教授对于《项目价值提升的艺术-工程造价》专题的讲座。

  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到项目价值的提升是对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不懈追求,也是工程造价咨询业发展与拓展的方向及动力。课程从工程造价视角阐述项目价值的表象、内涵及本质,分析项目价值之于项目利益相关者诉求及项目管理绩效的重要性,揭示不同类型的理论、方法、工具提升项目价值的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等。

  其中项目价值提升的思路一节中有项目成功的标准、提升项目价值的思路与路径、项目价值提升的案例、项目价值提升最具辐射性的四大手段;项目价值提升新工具—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项目价值提升新工具—价值管理理论;项目价值提升新工具—可建筑性,课施工性分析理论;项目价值提升新工具—设施管理理论:工程造价咨询业的拓展。

  现在一般的建筑只考虑美观或者只考虑其他当一方面,就会造成价值不能最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工程造价这时候就要发挥作用了,工程造价的作用:

  投资决策的需要。建筑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各级*在安排不同阶段的建筑业发展计划和基本建设规模时,必然要根据财政能力和工程造价水*的发展趋势来确定。而工程造价水*的确定,是依靠长期的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和科学合理的方法测算的结果。所以,工程造价资料收集的方法是否科学,数据是否准确,决定了工程造价水*测算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宏观决算。

  工程定额的编制和管理的需要。定额的编制是在收集大量编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类资料来源于各类标准规范以及具体的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属于定额编制的技术资料;另一类资料来源于工程的实际结算资料和建筑市场的劳务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价格等,属于定额编制的经济资料,技术资料是定额编制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虽然庞杂,但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经济资料,如建筑材料价格,劳务价格,机械的租赁价格以及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服务价格都会随着供应情况和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自动调节。因此,工程的结算价格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定额编制所收集的造价资料也就不断地变化。我们的定额的编制和管理中,应当及时收集工程造价资料,使定额所反映的价格水*贴近于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

  建设单位投资决策和投资的需要。建设单位为了达到投资效益应当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也就是收集整理自己的工程造价资料和投资形成的经济效果;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应当尽可能地收集整理与自身建设相关的工程造价资料,同时还要掌握建筑市场的行情,在投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施工企业经营的需要。工程造价资料是施工企业进行正确经营决策的资本。及时地收集整理工程造价资料能使企业了解建筑市场的环境,找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自身发展方向。这样,对于准备参与投标的工程项目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合理的确定投标价格;对于在建工程可以及时掌握经营情况,降低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对于准备结算的已完工程,要以准确的计算结算造价,收回企业应得的资金。

  造价咨询单位服务的需要。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是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经验和业绩的积累,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社会上树立起名牌企业形象,企业不仅通过服务来积累资料,还应当通过社会上发布的工程造价信息和市场调查来充实资料,以便及时了解建筑市场的行情和有关工程造价的政策法规,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咨询服务。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6

  在学习之前,我对《云计算》的认识比较狭隘,只是知道它是一种商业服务计算技术和存储技术,对其他不甚了解。但是通过哈工大继续教育的深入学习,我对云计算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根本上改变对《云计算》的认识。我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一门高科技技术知识课程,而且会成为日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力量。

  现将此次学习心得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一、云计算的正确理解

  云计算普遍认为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

  这里所说的“云”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云。它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是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等。

  二、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

  三、云计算的原理

  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四、云计算的现状

  云计算是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其成熟度较高,又有大公司推动,发展极为迅速。Google、Amazon、IBM、微软、Yahoo、Apple等大公司相继研发出云计算技术。

  在我国,云计算发展也非常迅猛。20xx年,IBM先后在无锡和北京建立了两个云计算中心;世纪互联推出了CloudEX产品线,提供会联网主机服务、在线存储虚拟化服务等;*移动研究院已建立起1024 个CPU的云计算试验中心,并于20xx年5月发布“BigCloud”;*理工大学研制了云存储系统Mass Cloud,并以它支撑基于3G的大规模视频监控应用和数字地球系统;Alibaba集团也成立了专注于与技术领域研究和研发的阿里云公司,启动大淘宝战略,研制了淘宝的分布式文件系统(TFS);*电信与EMC公司合作推出面向家庭和个人用户的运营商级的云信息服务-“E云”,并在第二届*云计算大会的展台上展示其云端产品。

  目前,云计算不仅引起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还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建立国家级云计算项目,试图在这场IT技术的全新革命中抢占先机。

  *的云计算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看到云计算巨大的发展潜力,要推动并加强云计算的研发和创新,培养相关的科研创新人才和团队,帮助国内

  企业攻克在IT产业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关键技术,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进而提升工业化水*。

  五、云计算的优势

  1、具备规模经济性

  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

  2、虚拟化能力强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3、高可靠性

  “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通用性强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5、高可伸缩性

  “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6、按需服务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提供计量服务。

  7、价格低廉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

  8、支持快速部署业务,快速开展服务

  云计算的强大的管理系统可以快速地部署业务,并实现新业务需要的云计算*台其他业务已有的数据库和能力组件快速调用和整合。

  六、云计算应运而生的原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Web 2.0的浪潮使得大众可以参与信息制造和编辑,从而导致信息增长具有无限性的趋势。而摩尔定律的终结,使得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没有办法依靠硬件性能的提升而解决这一问题。怎样低成本的高效快速解决无限增长的信息存储和计算问题是一个摆在科学家面前的命题。云计算是采用大规模低成本运算单元通过IP网络相连而组成的运算系统以提供运算服务的技术。它具有高性能、低成本、通用性强的特点。

  七、云计算对于技术的影响

  1、计算成为一种公共资源 过去,企业和个人的数据都存储在计算机里,随着海量数据的增长,高效且低成本地存储和处理变得十分困难,不仅需要大带宽的网络基础设施,还需要处理海量数据的计算与存储的云计算*台。云计算*台正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服务。

  2、云计算成为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加速器科学研究需要大理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特别是新型的算法和软件,需要利用海量数据来验证和优化。云计算技术为大型算法的研究和难提供了一种廉价高效的方案。

  3、云计算可以极大降低企业IT成本 云计算服务最主要的吸引力在于企业能够降低购买和维护硬件、软件以及其他设备的成本。与一家云服务厂商签订合同,便可以云服务厂商的虚拟服务器基础设施上运行选择的系统或应用。

  4、云计算极大影响了互联网应用模式和产品开发方向 通过云计算,更多的应用能够以互联网服务的模式交付和运行。利用强大的互联网浏览器和通用的终端设备,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操作各种软件应用。

  八、云计算对各产业的影响

  1、在互联网领域,使得信息消费模式发生巨变 个人及企业用户将不需要学习客户端软件的操作,只需要根据提供的简洁的界面和窗口,访问一下站点就可以得到服务。同时,网络化的应用软件能按需定制,收费灵活,并杜绝盗版。

  2、在工业领域,助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目前,大多数工业领域企业都在着手利用云计算整合其现有的数据中心,实现对既往投资的IT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云计算来处理电信运营商所拥有的海量数据,以期降低IT系统的成本,提高IT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加强经营决策的实时程度,将是电信运营商使用云计算的一个重要领域。

  3、在xx领域,助力构建独立、安全的国家级公众信息服务网络 云计算的特殊优势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日本内务部、美国*、英国*都称将建立大规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以支持所有*运作所需的资讯科技系统,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

  九、云计算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云计算标准尚无建立

  目前,无论是云*台还是云服务的国际标准都没有形成,这就给云计算的发展带来瓶颈。

  2、云计算的安全性

  目前,安全性和隐私权可能是将服务迁移到云计算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灵活性、易于使用的服务和易于共享基础设施是云计算的优势,但人们的云计算使用方式可能会让很多公司的信息和知识产权面临风险。

  3、政策法规不完善

  云计算加速现有IT及信息服务业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改变着产业链格局和商业模式。面对新的产业链格局和新的商业模式,很多在政策法规领域的工作还没跟上

  4、云观念的接受不容易

  云计算服务也许未能提供大企业需要的可靠性、可管理性和支持程度。目前,许多云服务主要以中小型企业和消费者为主,而不是以大企业为目标。

  5、云计算节省金钱的程度

  目前,云计算并不昂贵,但是考虑到总拥有成本(包括重复性成本)、运营成本以及潜在的风险,这个问题则可能另有答案。

  十、面对云计算,*科技应如何发展?

  云计算,对于*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它必将深刻改变IT及信息产业的格局,同时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可能会改变*科技在全球的地位。作为*的科技管理机构,应该直面挑战,抓住机遇!需要从国家层面重视云计算的技术变革,在教育、普及、重点研发、示范工程等诸多领域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1、助力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家信息化发展

  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大型企事业单位等重点客户面

  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IT机房的建设和系统运维难,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云计算将可以提供可靠的基础软件、丰富的网络资源、低成本的构建和管理能力,加速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2、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云计算的集中化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电能利用率。实践表明,和传统数据中心相比,云计算能够节省约70%的电能消耗,节能效果显著。

  3、发展我国云计算工业,保护*的数据安全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的服务范围是跨国界的,其全球强势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其产业渗透在我国处处可见。我国大量互联网数据被聚集在北美的数据中心上,使用Google、微软、雅虎等搜索和邮箱的网民数量难以估计,国家的数据安全以及国民个人信息隐私的安全令人忧虑。同时,将公共事务处理任务部署到“云”中,可以更好地整合、共享有限的高性能计算资源,使其按需使用、灵活调配。借助云计算,我国将可能用较低的投入、较快的速度来创建自有的数据资源和知识资源,提高世界知识总量的拥有率、转化率和使用率。

  4、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学技术创新

  云计算是为了解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问题而由产业界推动的技术创新。海量数据处理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标志。云计算关键技术问题和瓶颈只有在大规模集群环境中才能显现并获得解决,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5、吸引并培养尖端人才队伍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云计算是世界上最热闹的IT技术革命,是集硬件、软件、中间件综合的信息化尖端技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进行科技攻关。加强云计算的自主研发,有助于促进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并在创新过程中培养学科带头人以及专业研发人员。不仅如此,云计算本身将是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的“聚宝盆”,开展云计算的研发将大大加速杰出人才的引进及优秀团队的培养。

  虽然云计算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的难题,但是云计算这种方式的确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它被许多专家认为,会改变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云计算技术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的存在,会成为日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力量。

  未来,目前的网络技术必将被云计算技术所取代。当今云计算方兴未艾,我们不能错过以“云计算”带动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机遇,一定要迎难而上,大力推进云计算的发展。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7

  经过学习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感触颇深。

  首先,我明确了学科《课程纲要》的内涵和意义。《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编制《课程纲要》,就是对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

  其次,我把握住了学科《课程纲要》的基本结构与内容。《课程纲要》不同于教学进度表,课程纲要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而教学进度表只是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安排。《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包括:

  (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二)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三)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对学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分析。具体要求是:全面、适当、清晰;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

  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

  课程实施:是指如何更好的实施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涉及学习主题,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法等。

  课程评价:是指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过程作业与模块、单元测试。

  我会继续对课程纲要细致琢磨,深入学习的,把学习到的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8

  本人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或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中小学数学而言,大致有以下十种:变换与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反映,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与猜想,演绎与归纳,假说与证明等。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9

  校本课程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新兴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观,更是一种学习观,这种观念对各门学科课改的推进,对素质教育的促动有着深远影响。我校的校本课程在不断的调整中日趋完善,以便能更好的展示“爱心建构民主教育,和谐促进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一)研读理论,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建构包含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的一种国家课程计划框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2、我校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辖区内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如:有广东省东纵烈士革命陈列馆、荔枝种植基地、蜜蜂养殖基地等,这些基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资源。另外,辖区居民文化层次高,关心和重视教育,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3、校本课程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是教师专业水*提高,科研意识增强的有效途径,同时还会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

  (二)、广泛研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借助一个周期的“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探索、试验、研讨提炼、总结经验,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地域风采时代特征,力求让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踏上开发———运行———管理——评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2、学生发展的目标

  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生存本领。

  3、教师发展目标

  教师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和谐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激活探索热情,触摸时代信息脉搏,促进自身专业水*提升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争创市级模范学校。

  二、选修为主,必修为辅,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我校语文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的资源、地理条件的分析拟定开发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生活技能五大类结构的校本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在板块。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于我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努力做到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倡导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摆脱学习的疲惫感、倦怠感。

  注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尽可能避免同内容的重复开发,即使有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侧重点的不同。

  三、研修导向,积极实践,崇尚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

  我校自进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以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先后进行了多次校级的现场研讨活动。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一内容都必须通过科组研讨———学生选择———学校考核三关,才能说明这一内容是一次成功的开发。

  1、科组研讨。由课程开发教师小组报送课程说明以及课程纲要,科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进行集体研讨,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决定其是否参加课程发布。

  2、学生选择。由课程开发教师小组精心组织课程发布形式及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加入。学校根据学生参与数来确定该课程是否有开设的必要。

  3、学校考核。课程进入实施一定时间后,学校领导小组深入学生活动中,通过访谈、量化等多种形式了解课程实施的实效,根据考核成绩决定该课程是否有效。

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及早的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理念,新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二、重知识联系实际。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 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扩展3)

——微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

微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1

  这次的网络研修学习,和以往不同,大家都在看微课,那微课是什么呢?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微群落――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当下的*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什么是微课,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它具有以下特点:

  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2、“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生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3、“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对于微课的录制我觉得还有些难度,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新的事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课余时间真的要好好的充电,微课的录制和剪辑还没怎么学会,将来要学的还很多。

  微课程的起点可高可低,适用性非常强。即使偏远的学校,只要有网络,有电脑,都可以学习,可以说是“人人有起点、校校有起点、事事有起点、时时有起点”。

微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2

  微课,在百度搜索中得到的解释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

  教是为学服务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服务。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学习,我个人认为:不但能传授知识还能传授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所谓的高级思维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有价值的。

  翻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的精髓在于改变教学模式,但它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愿意改变,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

  「翻转课堂」模式的科学之处,在于打破了教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积习。通常,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知识传授的阶段,第二是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即知识内化的过程。

  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透过在课堂上发问题与小组互动,启动学生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课堂上;但他们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传统上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传授。

  但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得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了,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时间。

  课堂上,同伴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1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被放在教室外,那个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碰到疑难时,学生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推动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主办者必须要先对相关的老师、学生、家长说明原因,并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

  虽然只有一节课的培训时间,有启发也有思考,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技术,教学设计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目标的设定、学生情况的了解、策略的选择比技术的使用更重要,技术使用得再好,把握不住教学的本质的话,那也只是个花架子,只能去哄哄外行人,对学生学习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技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至于选择哪种技术合适,我个人觉得不用太多,要操作方便、省时,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微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3

  通过学习艾老师的工作室,感慨万千,受益匪浅。特别是《微课》的学习,从几个微课片段,就让我们学习到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神态描写的方法,神态描写的含义等,让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感谢江西教师网,感谢艾老师。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

  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使用方便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5)“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活动的目标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培训教学技能等。

  (6)“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微课虽然是无生上课,但上课的老师心中必须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技巧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微课其实是老师与学生在心灵上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心中有生才能上好微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目的。

微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4

  通过对于微课的学习和体验,我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有很多重要意义:

  1、微课是一种浓缩型课程,时间简短,知识点明确,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自助餐”式的学习体验。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课后复习,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学习某些知识难点或者技能,并且可以反复学习,针对性强,灵活性强,学习时间充足,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因为微课时间十分简短,在10分钟以内,并且主题明确,只有一个,可以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不易分神。

  3、互联网发展是大趋势,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快速崛起,网上学习、手机学习或许会成为日后的主流学习方式,而微课正是适应了这种改革趋势,走在发展前沿。

  4、微课程可以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学生们可以自定学习计划,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安排学习内容,自己搜索,自主检测,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5、微课时间的简短催促和鼓励教学者在设计和呈现微课时学会简洁。

微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5

  受学校的委派,我参加了20xx年12月20-22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在四川省教育学术交流中心,举行的《第三届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名师培养大会》。

  现就将微课程培训的学习心得与大家交流。

  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通过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不但较好地满足了师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而且激发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专业水*迅速提高。

  *微课创始人,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胡铁生就《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从微课制作中常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破解?微课制作的技术潜力在哪,如何提升制作质量?两年来各地在微课制作和教学的主要经验是什么?如何做到少走弯路?等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讲解。

  现将本人的一些收获汇报如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谅解。

  一、 什么是微课

  翻转课堂中,最关键的教学资源是微型教学视频。

  由于翻转课堂在我们国家刚刚起步,对于微型视频的说法和定义也众说纷纭,有的把它叫做微课,有的把它叫做微课程,有的把它叫做短视频或微视频,它们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用于教育教学的视频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可汗学院的微课程:面向学生,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解决一个教学问题,以讲授为主。

  李玉*的微课程:面向老师或学生,叙述一个教育故事。

  佛山微课程:以教学研究为目的,主要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断。

  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与教育有关,并且内容短小。

  微课是由教师设计制作的,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不超过10分钟,用于向学生集中讲授或解决一个问题的微型视频。

  在这里,把微课的长短定义为不超过10分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人的主意力尤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最长10分钟。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感到疲劳。

  二、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应该是为了满足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的需要,由学校统或学科组统一规划,由老师设计和实施并由老师和学校共同参与*价的课程系统。

  而微课是这个课程系统中的一种教学资源。

  三、微课程教学程序

  微课程教学法包括三个模块:学生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含微课)、课堂教学方式。

  (一) 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的作用有两个:引导学生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性趣。

  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学生的学习任务目的就是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获取知识,达成学习目标,所以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求要明确,任务要具体。

  每个学生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可能不同,但它们只要能够按照要求去做,那么他们都会到达规定的学习目标。

  所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能否主动的看微课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

  这就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激趣”。

  根据任务驱动原理,学生在没有目标任务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去学习教学资源,而当我们给了他们明确的学习任务,并让他们明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讲授,还要进行展示、检测、作业等,那么他们就会因为任务的驱动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对教学资源产生兴趣。

  (二) 配套学习资源

  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与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的且足够的学习资源是很重要的。

  这些资源,可能是一个网址,也可能是一些文本、声音或视频。

  作为微课程教学法的的教学资源,未必全部是微课,一定包含微课。

  配套学习资源通过学习终端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终端自主进行学习。

  学习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或是网络终端,这离不开移动网络或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 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包括检测、展示、作业、交流、创新。

  通过检测、展示、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过程中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内化。

  检测的难度以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要求为限,以体现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作用;展示主要用于展示学习任务单中要求的、学生完成的学习结果。

  通过检测、展示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所有学生,无论是学习快的还是慢的,自主学习阶段,都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的,所以这些活动应当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是传统课堂所能实现的。

  通过作业、交流实现对学生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创新是让微课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的灵魂。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应当学习的相应知识,所以重复教学内容是没有意义的,学生也不会感兴趣。

  创新包括来源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可贵的创新)及对教学内容的适当拓展。

  四、培训后重在行动

  几天的学习培训,让我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微课程教学法。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做?

  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要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我们已经具备了那些有利条件,那些是我们还缺乏的?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做?应该如何操作?

  现在互联网已经到了学校,我市各中小学也已经基本实现了班班通,老师办公也有了电脑,在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家庭有多数已经有了电脑,并且接入了互联网。

  所以从硬件设备上看,老师自己录制微课已经有了条件,并且也有条件把老师录制的微课通过互联网推送到学生的家中。

  我们缺少的只是结合我们学校实际进行改革实践经验和改革的信心、决心,不会录制微课,可以学习;缺少经验可以在实践中摸索、积累;最要命的是缺少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一些地方改革的先行者们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微课程教学法在提高教学成绩,发展学生能力方面是有效的,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

  翻转课堂在我国刚刚兴起,却形成了一股巨大浪潮,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才能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具有生命力。

  教学改革,不是跟风,也不是儿戏,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在小范围内进行教学实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普及推广。

  1. 实验学科的选择

  根据我的理解,翻转课堂在理科实施比较容易,效果也比较好,如果要在小学进行改革实验,可以先在数学学科内,进行实践实验。

  2. 实验班级的选择

  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段,学生的理解力和自制力比较低,而高年级学段面临毕业升学的压力,也考虑到改革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检验,建议选择小学中年级学段的班级进行改革实验。

  3. 积极培训老师

  我们大部分老师对翻转课堂了解很少,也不会录制微课。

  所以要对老师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满足老师的需要。

  4. 自主学习的形式

  考虑到农村小学的学生,在家的时间比较长,并且课堂翻转后,学生的作业一般在学校完成,并且硬件方面学校没有条件组织在校自主学习的条件,所以,可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到家庭进行。

  5. 争取家长配合

  现在许多家长,有为学生请家庭老师的愿望,因此有条件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自己的孩子进行学习。

  另外,中年级学生学生的自制能力还不够,也必需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计算机等条件,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扩展4)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信息技术课程由是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过去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发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不少尝试,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心得。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因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首次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电脑这新生事物学生都产生了很的好奇心,都想自己动手操作一下,所以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都非常高兴,星期五的课有的学生甚至星期一就在那盼望了,等到一上课更是激动得不得了。所以绝对不能一开始就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等知识灌输给他们,这样会使原本在学生心中很有趣很神圣的电脑又变成一种学习的负担。刚接触电脑的学生首先要从了解电脑外观设备以及使用鼠标键盘学起,而单纯练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怎样能够克服基本动作训练时的不习惯,掌握正确的方法是个难点。我尝试了一些训练的方法,练习鼠标的使用时,让学生打开windows自带的扫雷、纸牌游戏,孩子们兴致高涨的玩着,不用老师强调认真学,仔细看,他自己就会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的盯着显示器,哪儿不会操作赶紧问老师,在不知不觉中熟练掌握了单击、双击、拖动几种鼠标的用法,键盘练习使用《金山打字通》,通过不同要求的小游戏,使痛苦艰难的学习过程变得快乐有趣,并熟悉了键盘指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是我们的目标。

  三、注重语言的形象性

  初中生的思维都比较直观,对于比较抽象的问题就很难理解。教师若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给学生讲解3.5寸软盘知识时,学生对软盘何种是只能读不能改状态还是能读能改状态往往搞不清。于是我对学生说:“软盘上的两个孔好比两只眼睛,两只眼睛都‘睁’着时,警惕性高,别人只能看(读)不可改;当‘睁’只眼‘闭’只眼打盹时,警惕性放松了,别人既能看又能改了。”通过形象的比喻,把这一难点突破了,学生对此印象也很深刻。

  四、上机操作和理论课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学校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课,从以前每周一个学时改到现在每周两个学时,我充分利用学校创造的条件,每周以一节理论课和一节上机课相结合的形式授课,效果非常明显。上机操作是我们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这是因为:实践操作能使学生手脑并用,由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能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而且易于形成生动、活泼、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效率,创造了条件,据调查,学生最愿去的地方是机房,课堂气氛最活跃的也是机房。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并掌握操作技巧。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发展日新月异,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六、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虽然不像语文、数学那样要考试,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处处用的着,应用性很强,我们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word时,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操作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再给学生讲解,学生会记和的牢固些。还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让纸上的画,出现在电脑上,学生会感到很新鲜,很有趣。

  七、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老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同时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科学研究水*。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以上是本人在这一年来的一点教学心得,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等。但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经过磨练,我会改善自己的不足,全面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水*。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2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3

  信息技术课程由是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过去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发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不少尝试,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心得。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因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首次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电脑这新生事物学生都产生了很的好奇心,都想自己动手操作一下,所以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都非常高兴,星期五的课有的学生甚至星期一就在那盼望了,等到一上课更是激动得不得了。所以绝对不能一开始就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等知识灌输给他们,这样会使原本在学生心中很有趣很神圣的电脑又变成一种学习的负担。刚接触电脑的学生首先要从了解电脑外观设备以及使用鼠标键盘学起,而单纯练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怎样能够克服基本动作训练时的不习惯,掌握正确的方法是个难点。我尝试了一些训练的方法,练习鼠标的使用时,让学生打开windows自带的扫雷、纸牌游戏,孩子们兴致高涨的玩着,不用老师强调认真学,仔细看,他自己就会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的盯着显示器,哪儿不会操作赶紧问老师,在不知不觉中熟练掌握了单击、双击、拖动几种鼠标的用法,键盘练习使用《金山打字通》,通过不同要求的小游戏,使痛苦艰难的学习过程变得快乐有趣,并熟悉了键盘指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是我们的"目标。

  三、注重语言的形象性

  初中生的思维都比较直观,对于比较抽象的问题就很难理解。教师若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给学生讲解3.5寸软盘知识时,学生对软盘何种是只能读不能改状态还是能读能改状态往往搞不清。于是我对学生说:“软盘上的两个孔好比两只眼睛,两只眼睛都‘睁’着时,警惕性高,别人只能看(读)不可改;当‘睁’只眼‘闭’只眼打盹时,警惕性放松了,别人既能看又能改了。”通过形象的比喻,把这一难点突破了,学生对此印象也很深刻。

  四、上机操作和理论课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学校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课,从以前每周一个学时改到现在每周两个学时,我充分利用学校创造的条件,每周以一节理论课和一节上机课相结合的形式授课,效果非常明显。上机操作是我们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这是因为:实践操作能使学生手脑并用,由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能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而且易于形成生动、活泼、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效率,创造了条件,据调查,学生最愿去的地方是机房,课堂气氛最活跃的也是机房。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并掌握操作技巧。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发展日新月异,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六、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虽然不像语文、数学那样要考试,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处处用的着,应用性很强,我们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word时,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操作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再给学生讲解,学生会记和的牢固些。还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让纸上的画,出现在电脑上,学生会感到很新鲜,很有趣。

  七、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老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同时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科学研究水*。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以上是本人在这一年来的一点教学心得,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等。但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经过磨练,我会改善自己的不足,全面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水*。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4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自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1、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刚开始都非常想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去记忆或机械重复训练,不仅枯燥无味且难度也增大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降温了。长此下去,必然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活用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既没电脑且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喜欢信息技术。

  ①、搜集、整理、提炼资料,主办各种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如我利用洪恩公司出品的“开天辟地”软件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讲座,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②、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开办信息技术知识专栏,吸引学生浏览。

  ③、定期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在学生中营造学习氛围。

  3、以“玩”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配合教材内容,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中,如:满堂彩、翻硬币、纸牌、弹珠等游戏。

  例如在进行鼠标和指法练习的"教学中,我在简单的演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金山打字通”等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在游戏中不但熟悉了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使单一、乏味的指法练习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学生击键的速度及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须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并适合学生的游戏,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4、创设情境,保持学习情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借助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指明了学习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

  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但普及广大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进了各类校园,无声的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我,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的交融和充斥。通过近期的培训,让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事实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1、真正认清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设计”等概念。教育技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2、“老师引导———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学习形式,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而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学生和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

  3、通过讨论练习进一步明确了“授导型教学设计”、“探究性教学设计”的特征。

  4、明白了以课程为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定位,即“三促进”: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5、弄清了整合的技术选择原则,应该是“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不应该是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而应该是课程同化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在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三方面的要求:(1)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必须适合利用信息技术教和学的内容;

  (2)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

  (3)学科/领域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认知规律的不同应该是技术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

  6、让我们明白了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

  (1)能满足多主题、分层次的教学任务;

  (2)可以预设和提供学习支持功能;

  (3)或以支持全员成果展示或全参与式的互评;

  (4)具有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使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信息成为可能。还有就是网站的持续存在性和交互支持功能可以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6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 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

  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 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7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8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 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

  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 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9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天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十分新潮的问题了。我们研究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很多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心增强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该先是一个理念问题。有些事我们没有改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

  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自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1、 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刚开始都非常想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去记忆或机械重复训练,不仅枯燥无味且难度也增大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降温了。长此下去,必然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活用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既没电脑且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喜欢信息技术。

  ①、搜集、整理、提炼资料,主办各种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如我利用洪恩公司出品的“开天辟地”软件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讲座,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②、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开办信息技术知识专栏,吸引学生浏览。

  ③、定期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在学生中营造学习氛围。

  3、以“玩”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配合教材内容,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中,如:满堂彩、翻硬币、纸牌、弹珠等游戏。

  例如在进行鼠标和指法练习的教学中,我在简单的演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金山打字通”等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在游戏中不但熟悉了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使单一、乏味的指法练习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学生击键的速度及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须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并适合学生的游戏,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4、创设情境,保持学习情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借助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指明了学习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扩展5)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按照组织的安排,我参加了这次“清华大学——国土资源局干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与全体学员一起,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走进了一流学府。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时间,但通过聆听那些学术大师的生动授课和名家前沿的理论成果,使我体会深刻、受益匪浅。

  一、升华了思维理念

  这次学习培训的授课老师,分别是来自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资深博导教授和国内名家大师,他们个个知识渊博,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比如周士渊老师的《幸福人生的自我管理与阳光心态》、刘旭涛老师的《*绩效管理与评估》、周培玉老师的《领导智慧与国学修养》、董晓宇老师的《领导力与执政新理念》、韩廷春老师的《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周孝正老师的《当前社会矛盾与热点问题分析》等课程都使我大受裨益,使我的思维理念得以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拓宽了知识领域

  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宏观经济、国学、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地方工作的人来说,的确是一次高层次、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全新的知识拓展机会。通过聆听资深博导教授、名家大师们的精心授课,不管是从理论到实际,还是从耳闻到目睹,无不使我们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三、提升了能力境界

  学校给我们培训班安排了六个专题讲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提升综合能力的盛宴。特别是那些满腹经纶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加强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们的授课使我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从而使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果断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总之这次来清华学习体会很多,收获很大。我将把在清华的学习当作新的起点,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努力工作、学习,并把清华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求真务实,崇尚实干,立足本职,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目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2

  转眼间,学习《英汉互译》课程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的学习里,我收获很多,对翻译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对于《英汉互译》课程最大的学习体会就是:我们要学会培养翻译思维。我觉得这是老师反复给我们所强调的,这也是学习翻译课程的核心所在。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们要如何去培养翻译思维。

  首先,学习《英汉互译》课程,最基本的是要知道翻译的规则。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连基本的翻译规则都不知道的话,我们将无从下手。翻译的规则包括翻译的概念和翻译的标准,从广义上理解,翻译指语言与语言、语言与语言变体、语言与非语言等的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狭义的翻译指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翻译的标准是见仁见智,但是忠实与通顺是翻译标准的精髓,也是翻译学习中应首先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除此之外,英译汉与汉译英中一些具体的规则也是要了解并掌握的。

  其次,在我们对翻译的概念和标准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我们翻译的时候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不同的语境,同样的一句话有不同的表达,因此,我们就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分析,还要考虑不同人物身份说话的语言特点。当英译汉的时候,我们的译文要符合*人的说话特点,不能按照外国人思维,要按照我们*人的说话思维;当汉译英的时候,我们的译文要符合外国人的说话特点,要符合他们的说话思维。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翻译的标准,选择直译或者意译。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与思想。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步,多读、多看、多译。学习翻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学好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多背一些译文就可以学好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实践,脚踏实地地去翻译,从翻译中慢慢培养翻译的思维,才能学好翻译。翻译的思维是翻译的核心,翻译的思维就如打开翻译大门的钥匙,当你拥有了翻译思维,打开翻译大门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练习,但也并非翻译的题做得越多越好,如果翻译后不去总结,翻完就完,那也是做无用功。不会有很大的进步。

  以上就是我对《英汉互译》课程的学习体会。我很感谢老师不是照着书本来给我们上这个课,而是来源于书本,但更高于书本,教授我们学习翻译的方法,致力于培养我们的"翻译思维。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相信我的翻译水*会越来越好的,跟着老师的步伐,脚踏实地地前进,终会取得回报。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3

  转眼间,学习《英汉互译》课程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的学习里,我收获很多,对翻译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对于《英汉互译》课程最大的学习体会就是:我们要学会培养翻译思维。我觉得这是老师反复给我们所强调的,这也是学习翻译课程的核心所在。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们要如何去培养翻译思维。

  首先,学习《英汉互译》课程,最基本的是要知道翻译的规则。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连基本的翻译规则都不知道的话,我们将无从下手。翻译的规则包括翻译的概念和翻译的标准,从广义上理解,翻译指语言与语言、语言与语言变体、语言与非语言等的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狭义的翻译指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翻译的标准是见仁见智,但是忠实与通顺是翻译标准的精髓,也是翻译学习中应首先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除此之外,英译汉与汉译英中一些具体的规则也是要了解并掌握的。

  其次,在我们对翻译的概念和标准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我们翻译的时候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不同的语境,同样的一句话有不同的表达,因此,我们就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分析,还要考虑不同人物身份说话的语言特点。当英译汉的时候,我们的译文要符合*人的说话特点,不能按照外国人思维,要按照我们*人的说话思维;当汉译英的时候,我们的译文要符合外国人的说话特点,要符合他们的说话思维。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翻译的标准,选择直译或者意译。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与思想。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步,多读、多看、多译。

  学习翻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学好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多背一些译文就可以学好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实践,脚踏实地地去翻译,从翻译中慢慢培养翻译的思维,才能学好翻译。翻译的思维是翻译的核心,翻译的思维就如打开翻译大门的钥匙,当你拥有了翻译思维,打开翻译大门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练习,但也并非翻译的题做得越多越好,如果翻译后不去总结,翻完就完,那也是做无用功。不会有很大的进步。

  以上就是我对《英汉互译》课程的学习体会。我很感谢老师不是照着书本来给我们上这个课,而是来源于书本,但更高于书本,教授我们学习翻译的方法,致力于培养我们的翻译思维。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相信我的翻译水*会越来越好的,跟着老师的步伐,脚踏实地地前进,终会取得回报。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4

  学习了培训教育课程《中职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与技术》、《主要发达国家职教发展模式、特色、启示》、《加强职教教学研究 推动教学质量提升》我受益颇深,我国的职教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职教事业发展,作为一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

  如何加强职教教学研究如何推动教学质量,本专业还有很大的研究和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认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在实 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职业教育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还是末流教育,再加上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管理不到位,就业工作中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等, 致使职业教育自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就我教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很多学生家长认为进酒店去做名服务员还需要学习什么?在这种思想的的指导下,家长根本不会重视中职旅游学习的。

  我认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应当注意一下三点:

  一、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增加实践性课程,旅游专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应当以实际操作为主,比如简单的客房服务,如果不实际操作,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困难。

  二、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修课的设置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和学习 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组织开展校内外技能大赛或成果展示。特别是旅游专业学生,有对外展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使是在校内展示过程中也能极大增强学生的信心。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的“独立与自信”才是中职教育的核心目的。才能使得学生有更好的职业前景。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

  本次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精彩地讲课,与同行进行广泛地交流,使我对如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科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的启示。以下就三天听课内容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把好学科定位,定好培养目标。李瑞山教学授鲜明地提出了大学语文的本质是“高等母语教育”的论断。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人们给大学语文承担了太多的重负,以为大学语文是个大全,除了要履行工具性的任务外,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的功能。学科的定位太高,目标实现不了,功能要求面面俱到,结果不勘重负,大学语文沦为四不象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本次培训中,李瑞山、陈洪教授提出大学语文是“高等母语教育”,“根系民族文化、根植中文学科”的观点,给出了大学语文准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明确,才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选“好教材”,用“好文章”。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给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新理念:《大学语文》教材地编写要遵循一个“好文章”的思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语文能力。“好文章”要讲究经典,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先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硕果,反映的是先贤哲人的生活与情感,虽然远离现实,年代久远,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消亡,仍然生生不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依然能成为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的范本。“好文章”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许多文学研究者,将自已的研究视点,聚焦到日益变化的社会大潮中去,用全新的方式去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俗歌曲、影视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学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文本体系。只有以“好教材”为依托,以“好文章”为核心,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以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用“好方法”讲“好文章”。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盘活“教”与“学”的关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师如果满堂灌,以一家之言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囿于教师权威的说教,缺乏学习的自*,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无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大学语文文本的“好教法”是引导法。教师是导游,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山山水水一路游去,碰到风光无限处可以驻足,指指点点,略作介绍,自己真认为好时也可以大叫一声“好”!但不要作定性地指导,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尤其不要重复别人的陈词滥调。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文本欣赏强调的是整体感受,不能脱离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首先,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味感受文本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教师才能在技术层面上指导学生去把握为什么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使学生从反面理解文本,教师也不能强求学生观点的归一。只有允许对文本理解的多样化,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参与,才能把“好文章”讲活。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现身说教,用十篇文章诠释了“好文章”的“好教法”。把教学方法用活了,用对了,教学相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用“新技术”“新手段”上好一堂课。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粉笔”,其局限性是课堂容量小,教师所讲受限,学生所学不多;教学形式单调,教师腻味,学生乏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成为除了传统教学模式外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次培训中,冯大健博士给我们具体讲授了新技术条件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网络与建设、网络教学软件使用等知识,充分诠释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1.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信息,供广大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地挑选,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提供了信息支持。2.新技术形式多样化,如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文本、视频,使教学信息处理多维化、集成化,大大丰富表现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促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更为灵活,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天短暂的培训,使我有机会学习、借鉴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受益匪浅,我将把本次学习的收获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6

  暑期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是给我们带来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社会实践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大家庭,一个免费的大学课堂。

  从社会实践中寻找真理,用实践引导前行。敢想敢做敢拼,才是我们大学生的个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当今社会,招聘会上写着“有经验者优先”,但还在校园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检验又有多少?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践中,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那么所学的东西就等于零。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今后工作的基础,通过社会实践的一段时间,可以学到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和事的不同,从中学到的东西自然就不同。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不断从各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在这个暑假中,我来到了湛江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虽然这些工作都是普通工人的工作,表面看来,不仅与我本身的专业不对口,对我的实践经验也没什么好处!但其实在公司的这段时间,我的确是有所成长的。

  在公司里,我的工作就是普通的一线工人的工作,简单的工作却相当辛苦,和我一起来的同学都因受不了苦而纷纷离开,每天都有人走,看着离去的同学中,有师兄姐,也有同级的,我也开始心动了,犹豫了,我该不该也走呢?但回头一想,我走了,便失去了这个实践的机会辛苦也是辛苦这一个来月而已。最终我选择了留下来!这样一个月来,我所工作的辛苦是我长那么大所没经历过的。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辛苦,但我却体会过做人必须要经历的苦难,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变得更坚强,于是才不易放弃。再辛苦咬紧牙就过去。因此经历过这种苦难对将来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试问一个没经历过苦难的人在社会中遇到了,他可以应付得来吗?他可以坚持吗?所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工作中,由于工作的需要,最终我成为一名辅助工,顾名思义,辅助工的工作就是辅助别人的工作。这种工作表面上没什么好骄傲的,但这种工作却暗藏着一种职责。因为我们这些辅助工可以对一般的工人工作质量进行检查,有时还要管理好他们的工作纪律。这样也就给了我一些学习的机会,尤其他们大多是初中生的暑假工。对于我们这些将来从事教师专业的带来极大的好处。和他们一个月来的工作,可以了解到初中生的心理及普遍的性格。有了解才可以像医生看病人那样对症下药。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

  到社会大课堂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7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8

  本次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精彩地讲课,与同行进行广泛地交流,使我对如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科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的启示。以下就三天听课内容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把好学科定位,定好培养目标。李瑞山教学授鲜明地提出了大学语文的本质是“高等母语教育”的论断。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人们给大学语文承担了太多的重负,以为大学语文是个大全,除了要履行工具性的任务外,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的功能。学科的定位太高,目标实现不了,功能要求面面俱到,结果不勘重负,大学语文沦为四不象的边缘学科。因此,必须守正出新,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本次培训中,李瑞山、陈洪教授提出大学语文是“高等母语教育”,“根系民族文化、根植中文学科”的观点,给出了大学语文准确的学科定位。只有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明确,才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选“好教材”,用“好文章”。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给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新理念:《大学语文》教材地编写要遵循一个“好文章”的思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语文能力。“好文章”要讲究经典,大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是几千年先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硕果,反映的是先贤哲人的生活与情感,虽然远离现实,年代久远,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消亡,仍然生生不息,给人以启迪和感悟,依然能成为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的范本。“好文章”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许多文学研究者,将自已的研究视点,聚焦到日益变化的社会大潮中去,用全新的方式去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通俗歌曲、影视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学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文本体系。只有以“好教材”为依托,以“好文章”为核心,大学语文教学才能以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用“好方法”讲“好文章”。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盘活“教”与“学”的关系,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师如果满堂灌,以一家之言强加于学生,而学生囿于教师权威的说教,缺乏学习的自*,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无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大学语文文本的“好教法”是引导法。教师是导游,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山山水水一路游去,碰到风光无限处可以驻足,指指点点,略作介绍,自己真认为好时也可以大叫一声“好”!但不要作定性地指导,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尤其不要重复别人的陈词滥调。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文本欣赏强调的是整体感受,不能脱离整体感受来讲具体的技巧。首先,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味感受文本是美文,是好文章,然后教师才能在技术层面上指导学生去把握为什么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使学生从反面理解文本,教师也不能强求学生观点的归一。只有允许对文本理解的多样化,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参与,才能把“好文章”讲活。本次培训中,周志强教授现身说教,用十篇文章诠释了“好文章”的“好教法”。把教学方法用活了,用对了,教学相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用“新技术”“新手段”上好一堂课。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粉笔”,其局限性是课堂容量小,教师所讲受限,学生所学不多;教学形式单调,教师腻味,学生乏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成为除了传统教学模式外的主要教学手段,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次培训中,冯大健博士给我们具体讲授了新技术条件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网络与建设、网络教学软件使用等知识,充分诠释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1.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信息,供广大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地挑选,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提供了信息支持。2.新技术形式多样化,如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文本、视频,使教学信息处理多维化、集成化,大大丰富表现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促进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更为灵活,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天短暂的培训,使我有机会学习、借鉴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受益匪浅,我将把本次学习的收获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9

  眨眼一个学期过了,在这一学期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计算机的知识及应用,收获颇丰,虽然之前对于这些都有接触和了解,但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了解的还是太少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而通过这一学期计算机的学习正好弥补了自己的不足。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掌握的不是很好,但以后我会通过不断地练习去慢慢掌握。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通过结合自己本身有了几点体会:

  1初学者对计算机都是比较薄弱的,对一些应用操作理解起来很困难要从整体上较好理解很把握应用软件,不是仅仅靠买几本专业书就能知道的,我们*时不仅要多做练习,记笔记,还要实际应用。

  2要多了解相关知识,读思考,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学以致用,计算机网络使学习、生活、工作的资源消耗大为降低。我们是新一代的人用的都是高科技,也随着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工作,生活。不过有时也要动我们的脑子,要个人亲身去体会,去实践,把各项命令的位置,功能,用法记熟,做熟。

  3提高我们整体的知识,打好基础。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授课老师深入浅出,让我们自己积极动手操作,结合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使每个学员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

  其次,学习了常用的办公软件,主要有word,excel,powerpoint等,以及常用的计算机知识的应用技巧,同时也学习了一些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的`方法,相信这次学习,会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电脑时能够得心应手.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老师不仅采用操作演示的办法,而且还为我们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同时在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和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同学们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讨论,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老师来帮助解决,这样使得相互之间都得到了学习,巩固知识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通过这次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来充实我们的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在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也渴望能够多学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我相信在更多的学习机会中,我们懂的也会越来越多。

大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

  也许20xx年对我们这群孩子很不*凡,因为从此我们摆脱了高考的压力,飞出了父母的羽翼,开始了我们的大学生活,学专业课程学习心得。在大学里我们自由,轻松,我们活的很自得。但在这种环境中我们也会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而惆怅,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大有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但在几个月的专业课程学习后,我的心境豁然开朗了,也许大一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过渡的过程,我们现在的专业课不在是高考的那种应试了,大学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质的提升,我们需要从江湖派华丽蜕变为学院风格。

  谈到我大学的第一次专业课,应该是让我印象很是深刻。老师让我们默写自己擅长的素描,内容不限。我却在写生,老师就教育我们应该诚实,让我深深认识到学艺先做人呀。在接下来的素描学习中我深刻的认识到:素描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

  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素描可以使我更加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素描的学习对象就是自然中的物体。在与自然面对面的观照中,我会发现这些*凡的物体充满了有机的运动和神奇的秩序。还有使它使我更加热爱生活。素描训练了我们的大脑和眼睛,使我重新认识了生活的价值,你可以将身边普普通通的物品,通过你的手,变成一幅与他人不同的艺术作品。而且通过绘画这些普普通通的作品,我们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有了更好了解。

  在学习素描这门课程时,我了解了透视这个概念,以前我是根本不知道,原来在画中一条路它会慢慢的变小变窄,我觉得这个真的很神奇,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的电脑桌面就是一张画,画中有一条路是主体,它向着远方慢慢的延伸,最后消失成一点。在生活中路明明是一*行的线,在画中怎么会这样呢,学习透视这个概念,我才知道为何会这样,同时我觉得绘画真是一门神奇的艺术。

  让我还了解到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的高低。因此,“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这里所讲的“表现”是说:在素描训练时,应当要用对物象深入的形容和新的发现来不断地激起表现的愿望,激起类似创作的激情。

  素描训练,不仅是描摹现象,而且是艺术地再现。所画的那部分不仅是物象的一部分,也是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看这部分是否画对了,而且还要看它是否有表现力。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讲究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要力求形神兼备,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要通过表现使素描基本功成为创作性活动。由于同一班的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要求他们做到风格多样是不可能的。同时,在基础未打好时,就过分地热衷于“个性”会给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偏食的坏习惯,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一个半月的素描学习结束,通过这次素描的学习,我对素描从一无所知到深入了解而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我是学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而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我学习环艺设计的基础中的基础,更要努力学习素描。在学习素描这段时间内,我认识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们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侧重而已。叶老师教导我们: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质。环艺设计是具体设计东西,不是需要飘逸的想象,而是实实在在的整体构架。

  其中素描两个环节很重要,轮廓准确和注意材料。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病。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第一阶段就死扣轮廓。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是轮廓准确了。这是环艺设计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在开始完成一份素描作业时,要根据对物象的观察和感受,对整体效果有一个整体把握。先把整体大体定位起来,再进行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昨天和局部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

  先整体,后细节,再整体。素描的整个进程大致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一个形象的产品。所以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在一个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特性,有了具体物体的整体特性才能有提高的基础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学会速写。看见一个好的建筑,就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明晰的轮廓,快速用笔速画出此建筑的整体外形和反应物体特色的局部。这要求快而准,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而达到这一步。

  素描不仅是描摹表象,还要反应物品的内涵,“艺术”的再现。不仅要画对,而且还要看它是否有表现力,讲究线条与色彩,讲究画面的协调与组织。

  通过素描的学习,奠定和夯实了今后创造的基石。

  在素描课程结束后,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开始我们的色彩学习。在色彩开始之初,老师鼓励我们从大家的画中汲取精华,我们临摹了莫奈,凡高等大师们的佳作。在凡高的向日葵中我们感受了那暖阳下的生命,在莫奈的日出印象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与他一起徜徉于小镇的江面看日出……对美术者来说,临摹是必须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法,只是要注意不要在临摹过程中形成概念化的毛病,临摹是手段不是目的,掌握技法后把目光投向现实的世界才可以迅速提高。掌握色彩的规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规律是死的,也很容易束缚住人,要慢慢地从千篇一律的规律中走出来,最终能把自己的情感和要表达的心情融进去。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扩展6)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3篇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1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

  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2

  通过学习,我对新形势下的教学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此之前,我原以为我对新课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通过专家对新课程的分析讲解以及和同示们的研讨交流,使我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因此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下面就此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实践和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2、改革课程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3、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的学习。

  4、注重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的终身体育基础。

  本次培训我认为体育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要进行转变:

  1、认真研究关于课改的资料,提高对课改的认识。

  2、在实际教学中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改变单一的“灌输式”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3、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不能过激,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

  4、不能保守,使学生失去主体地位;应该新旧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具有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具有的乐趣,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要如痴如狂地从事体育运动的现象了。因此体育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运动愉快感”,才能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刚刚开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完善提高。我坚信只要我们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一定会使我们体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3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

  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推荐访问:学习心得体会 课程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0篇】 微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微课程感悟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