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扎根调研基层以博学,立足本职岗位而笃行——“根在基层,情系民生”重庆永川调研心得,供大家参考。
扎根调研基层以博学,立足本职岗位而笃行
——“根在基层 情系民生”重庆永川调研心得
2014年5月18日至5月23日,我有幸和来自国资委、国家卫计生委、国家安监总局、国土部、科技部等单位的青年职工一起,参加了由团工委组织的“根在基层 情系民生”调研活动。作为2014年“民生中国”系列的调研首发团,我们一行10人深入重庆永川双石镇开展了为期1周的调研工作,重点学习和了解农村目前的新农合政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落实、村医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等情况。
短短一周的时间,只能从非常基本的层面对农村一些大项问题作浅薄的了解。虽是管中窥豹,但回想起这7天的点滴,仍是历历在目。有很多零碎的思想碎片和心得感悟,有很多触动很深的人和事,有很多感动不已、印象深刻的情境和瞬间,简要的整理如下,用文字时刻提醒自己如何化感悟为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融合在基层实践中学到的态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点及彼面,在更加熟识的大农业领域做出实绩。
(一)基层一线工作中信任是最好的礼物,和谐是最大的财富。
临行前,小组内座谈强调下基层学的是基层干部的好作风、开展群众工作的好方法、地方发展的好经验、为百姓办实事改善民生的好举措。日常的工作点滴更能折射出这些要义。
在这里,很多乡亲都是利用赶集的时间来卫生院看病,通常省去了挂号的流程,直接奔向他们熟识或信任的医生办公室,进门就直接爽快得问道:“我最近腿脚不利索”“我有点感冒”“头有点疼”“你看有啥子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卫生院大夫的工作很多都是义诊,用谢书记的话说:“小医院不比城里的医院,这里很多乡亲都是看着我们长大或与我们一同长大的,给他们看病就像照顾家里人一样,他们认准了你就经常来找你”。这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笑起来很憨厚的谢家辉书记是名下乡知青,高中毕业,部队转业后半路出家学医,在双石镇卫生院已奉献了35个年头,党务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强。
而在丁丽副院长领着我们参观各科室的时候,借机向其询问有关医患矛盾的问题,她说主要由于基层医疗水平有限,现在手术做得也少了,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大纠纷。话音刚落,我们一行人正好路过化验室,一名母亲带着孩子来抽血检验,孩子一直哭闹,持续不停,丁院长自然而然得上前帮助捂着孩子的脸,并拍打安慰,鼓励其要勇敢。那一刻,不由感慨当今医患矛盾盛行凸出,还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少了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再复杂的制度、再严厉的惩处都不如全民的人心向善来得有效。
试想转归到农业领域,不论是农技的推广还是疫病的防控,都需要直接与农民、农户打交道,说接地气话、办实在事就是赢得信任、创造和谐的途径。
(二)对人感恩,对事负责是扎根基层、坚守平凡岗位最持久的动力,宁静且致远。
调研期间特地拿出一天的时间行走各村医卫生室,了解“基层中的基层”情况,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的版块,点滴的人物剪影尤为折射出“敬业”二字。
脚盆井村的钟子科医生家住永川城区,为了服务他从小生长的这片土地的两千多人口,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坚守于此,与妻儿也难得一聚。我们问他:无聊的时候怎么打发。他回答道:就和乡亲朋友们喝喝酒,聊聊天。
中心桥村的夏德成老医生,工作近40年,在当地很有威望。丁院长介绍说:有时候村支部书记做群众工作遇到阻碍的时候都要请他出面帮忙。更让我们感到惊喜和讶异的是,小小的村卫生室全部实现联网的实时诊疗结算,像夏医生这样年近60岁的老同志都努力学会了电脑操作。
妇产科的周莉大姐向我们小小抱怨:工作辛苦、一年到头没有完整休息日子、考核指标任务繁重等。我们问她那你还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她想了想说:虽然平时累,但当老百姓家里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拎着家里土鸡蛋特地过来感谢的时候,还是觉得值得的。
公共卫生科的廖文芳科长向我们诉说工作的难点,几乎全年都没有休息空档的日子。65岁以上老人的体检、慢病的管理、0-6岁儿童的预防接种、孕产妇管理等十一个大项需要一一安排来做。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不如基本医疗那样有成就感,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觉得工作既枯燥无味又繁杂琐碎。但其实公共保健是长期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当天回来的路上,有团员感慨道:“他们的工作虽然基层,但换做我们,不一定做得来”,还有人说“已经被城市‘锤炼’得浮躁了,很少能静下心做事情”。我当时只是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总在追问他们坚守的原因、幸福的意义,也许对他们来说,根本无需这么多宏观的概念,只是“既然做了就把它做好”的朴素信念。也正因为这样的内心平和,才能把事情做得长久。
(三)获取他人发自心底的尊重更多要靠人格魅力、真才实干和敢于担当,这样他人才会真正信服,尊重这个人,而不是这个职位上的人。
谢家辉书记被百姓更亲切得称作“谢医生”,是院里的绝对骨干。在调研的第二天下午对其做了深度的访谈工作。整个访谈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李克强总理的那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在谢书记身上有着突出的体现。我们问:“您这么多年的职业经历中有什么特别值得讲述的故事吗”,他低头想想笑了笑:“没有啥”。我们又问:“别的地方要来挖你,你怎么都不去?”,他回答道:“他们信任你,就在这干了”。随后,我们从蒋院长和司机罗师傅口中了解到更多的点滴:谢书记为勉励新来的年轻人,经常是“他们手术做多久,他就在旁边站多久”;
为了看病方便,他坚持一周5天住在镇上;
经常告诫职工“要一起走,才走得远,一缸鱼都死了,就剩一条怎么活”。
与谢书记的少言寡语形成反差的是,蒋雪飞院长好像时刻充满了精气神,讲话有条有据,谈及问题思维清晰,总结陈词头头是道,脸上总挂着感染人的微笑。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我们对其工作态度表示赞赏时,她总是说感谢丁丽和谢彤两个副院长,相互配合,给了她很大的帮助;
二是在调研的最后一天,随着感情的逐渐深入,我们问到了家里的一些事情。一时间,其情绪未能自已:丈夫在外地工作,女儿年仅4岁,家里的老人身体都不好,还有一个瘫痪在床,很多事都是她一人来扛,除本职工作外,还兼任一个社会组织的秘书长。
当谢书记低头不语,而其他人在当面或身后叙述着他的点滴时,当蒋院长总是活力无限,处理全院上下大小事宜、不时得提及两位帮手表示感谢时,深刻体会到真正厚重而打动人心的品质都是润物无声的,也只有一个和谐的团队才会时刻在背后讲述他人的好,也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走得远。
(四)工作要做得漂亮,着重细节、规范标准是趋势。
双石镇目前共有18个村卫生室,每一个都是按照标准配置建设,不大的面积里“五脏俱全”,配有检查室、药房、诊疗室、观察室和卫生间。走进任意一个,其布局、外观都富有浓重的双石特色。用蒋院长的话说:村民不用走近,光看建筑,就知道是卫生室,可以去瞧病。越是基层,工作越繁琐,越要事无巨细,越彰显出制度和规范的重要。走进卫生室,随意翻阅村民的健康档案,条列非常清晰:哪个村医负责哪几户;
辖区内人口的基本健康情况;
有多少孕产妇多少需要发放叶酸;
有哪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还未作年检筛查等等,罗列得非常详细,一目了然。每一大项的服务都贴好标签,储备归档。
我们现在处处都讲求创新,其实再小的岗位都有创新的空间,重要的是怎样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成天想着做什么事情才好。能够安分得将小事做到极致,都是多多少少的成功。大层面来说,也只有完善的细节至规范的标准,再到严密的制度,才能支撑庞大组织的运转。
(五)只有亲下基层,方知问题之多,困难之大,亦更知担子之重。
不论是行走崎岖山路每月进村数次做签约回访,还是面对乡亲抱怨买不到药的耐心劝说,都让我们这些在城市里待惯、在办公室里坐久的感慨道:要不是这样的机会,能够踏踏实实、分分秒秒得和他们待在一起,真不知基层工作的繁琐与困难。同时,对改革进程和各项制度建设多了几分平和。
整个调研过程中,他们总在重复这样一些话:“你们个个都好优秀,都是国家未来政策的制定者,所以特别想请你们把我们基层的问题带上去”,“你们没有想象得那样难以接近,我们就不避丑,有啥就说啥”,“你们这些人下来一趟不容易,一辈子也许就这一次”。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内心都有所愧疚。以前对这些问题并不深以为意,初下了一次基层才真切觉得中国的问题太多、太大、太复杂,中央一个小小的政策对基层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发展需改革,要改革必须深入一线,找准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在80多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年去基层调研,为的就是掌握第一手资料。而我们在永川的短短几天,在卫生领域已发现众多的问题,试想其他领域亦是如此。“哀民生之多艰”不是怜悯,不是同情,而是化作体察民情,服务民生的自觉。
要引领好如此复杂一盘棋的全局发展,改革的步调需把握准,也许现在的见识和能力都不足以为重大政策献言献策,但至少做到思想积极,不做改革的旁观者,在日常工作中少一点抱怨,多一些方法,少一些犹豫,多一些行动,才能逐渐找到方向,做出点成绩。
(六)见贤思齐,青年人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此次调研活动召集了国家各部委各系统不同岗位的青年人,有着较强的实际意义。
受惠于时代的发展,能够拥有完整的读书求学经历,从家门到校门,再进了国家机关大门,但虽手握研究生学历、会玩新媒体、会说点英语,却从未真正得走近基层、深入乡村、踏入农户。正如习近平主席告诫年轻人的那样“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所以能够有幸在工作伊始参加这样的一次调研活动,愈发觉得以后要学的东西更多、更复杂,同时也是给自己的一个提醒:不是到了岗位上就可以暂时得歇一歇,而是要做好面临更大挑战的准备。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农村实践的“此时此地此身”很容易触发各种感悟,要学的有四个“好”,然而更重要的则是四个“带回来”:把基层好做法带回来,应用于日常工作;
把群众诉求和愿望带回来,使工作更有目的性;
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带回来,转化为更加具体工作举措;
把做好“三农”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回来,融入本职工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朴素道理在今天尤其适用。我们每日受到那么多来自外界和内心的扰动,稍不留心就失去平衡、陷入焦虑、迷茫和沮丧,但这也许是常态,就是要在这混乱不安中找寻秩序、平衡与意义。因为当今社会整体的浮躁背景下,一次调研会激发出很多感悟,但更重要的是化为行动,一一消化感想,找准与自己工作的对接点,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体系和价值判断标准,不因一点小曲折而随波逐流。
从小我们都被教导,习惯了“立志做大事,有大格局”,但回归每日、每时的工作,还是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内心。基层的实践不光是当下的学习,更像是播撒了种子,有当地百姓呼声的灌溉,有当地基层干部建议的灌溉,更有自己体会的灌溉,才能生根发芽。沉潜磨练,才能日后起舞。
同时,作为本次团组中年龄最小的,在其他团员身上也学到了很多。调研的闲暇,一起讨论讨论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蒙获启发。他们各自身上的闪光品质也是学习成长的动力。
结束语:
本次调研主题围绕宏大中国梦主题,然而再宏大的概念也需点滴工作落到实处。
从首日晚连夜讨论调研的方法、流程和分工到最后一日在面包车上集体抒发调研感想,大家有的说“没想到日子过这么快”,有的说“调研不轻松”,有的说“基层不容易,你们有条件的联系下属企业捐献点东西吧”。我们带着期待、问题和准备而去,带着众多思考和收获而回。尽管此次的调研机会更多集中于卫生版口,但在农村、在基层学到的工作方法和态度都是可以互通有无的,尽管一周的时间必定不足以全面了解基层工作,但还是很感恩能有这样一个重新认识自己、思考职业定位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