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矛与盾》教学设计【10篇】(完整文档)

《矛与盾》教学设计【10篇】(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3-01-07 19:50:05 来源:网友投稿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与盾》教学设计【10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矛与盾》教学设计【10篇】(完整文档)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读课文,思考“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赵州桥》练习《灰雀》教案(人教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玩一回“童话游戏”──《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画杨桃》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21、古诗两首导学案《春日》教学预案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语言简洁清楚。教学时,紧紧围绕“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主题,按照“研读解悟第1~4段(理解什么是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适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带来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学会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以“互文性”解读,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操作要求,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义,在自读自悟中有更实在更丰富的收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的过程”,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能据此提高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合观察和复读等手段,解悟发明家的思想方法

  看屏幕,边看画面边快速浏览全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1、交流。如:

  ⑴ 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⑵ 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的词语;

  ⑶ 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划出来---仿佛这三个词就写在画面上,读出来──插上一对翅膀,一对想象的翅膀,读着读着,画面就看“活”了;

  ⑷ 尽管这只是一场朋友间的比赛,但是依然十分紧张。

  把注意力集中到发明家的表情,你能发现更重要的内容吗?(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2、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

  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读题目。

  二、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图片,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5节,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你的声音表现你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什么意思?联系第5节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随机出示屏幕阅读补充材料1),这是一段对战斗场面更具体的记录,鼓励优秀学生加大难度从短文中再找找“大显神威”的情景。

  4、这就是*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棒、好、妙极了等)。

  启发:仿佛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 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三、用讲授和举例等途径,理解课文告诉大家的道理

  1、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能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许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蛋卷冰淇淋、鸡尾酒等。

  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和()的集合

  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2、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和懂了,我也想努力会努力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3、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

  议一议:联系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总结: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收益终身。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成长。

  设计特色:

  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为主导,促进个性化阅读;以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轻启学生心扉

  二、聚焦文眼,集中阅读心向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的“矛”,哪里是*的“盾”?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感悟表达方法

  1、出示阅读材料,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

  2、学生交流读这段话的感受。

  3、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四)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存盘所需养料

  板书:

  矛 和 盾 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4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 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五课,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本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师生共同运用教材,占有、整合、充实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成长。

  设计特色:

  以读书为本,自读、自悟、自得总结收获;以体验为主导,促进个性化阅读;以人文熏陶,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轻启学生心扉

  二、聚焦文眼,集中阅读心向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语言

  (一)感悟发明过程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3、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4、剖析发明家发明*的思维过程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5、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二)活化*神威

  1、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的“矛”,哪里是*的“盾”?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齐读。

  (三)感悟表达方法

  1、出示阅读材料,请学生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

  2、学生交流读这段话的感受。

  3、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四)品味文章道理

  1、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除了课文中的*,还可以指什么?

  3、“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4、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5、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积累言语,存盘所需养料

  板书:

  矛 和 盾 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主题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六、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二、围绕“大显神威”,感悟课文内容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2、小结,过渡:*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5、了解了发明家发明*的过程,以及*在战场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三、拓展思维,深化明理

  1、读文后“泡泡”里学习伙伴的话“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句话吗?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读课文,思考“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赵州桥》练习《灰雀》教案(人教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玩一回“童话游戏”──《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画杨桃》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21、古诗两首导学案《春日》教学预案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二、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时数: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

  板书:自卫

  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

  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出示句子: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练习读。

  师: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从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个小洞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板书:进攻

  师:从铁屋子上开个洞,可以伸出枪和炮,那我们可以集中火力进攻敌人?那在铁屋子上开个洞就可以把敌人消灭吗?发明家还想到什么?

  板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为什么要这样呢?四人小组交流

  师:有了这些精心设计,发明家终于发明了*。让这种新式武器冲到战场,结果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先讨论再交流:

  板书:大显神威、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得敌人怎样?

  四处逃窜、哇哇直叫、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根据板书,读成语。)

  师:*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大家觉得他的优势在哪?

  板书:集合了矛与盾的力量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最后一段。

  七、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八、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语言简洁清楚。教学时,紧紧围绕“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主题,按照“研读解悟第1~4段(理解什么是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适度放大第5段(感受由“集合”思想带来的新成果),拓展提升第6段(学会优势对接的思想方法)”的思路,以“互文性”解读,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操作要求,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文本意义,在自读自悟中有更实在更丰富的收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的过程”,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能据此提高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合观察和复读等手段,解悟发明家的思想方法

  看屏幕,边看画面边快速浏览全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1、交流。如:

  ⑴ 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⑵ 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的词语;

  ⑶ 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划出来---仿佛这三个词就写在画面上,读出来──插上一对翅膀,一对想象的翅膀,读着读着,画面就看“活”了;

  ⑷ 尽管这只是一场朋友间的比赛,但是依然十分紧张。

  把注意力集中到发明家的表情,你能发现更重要的内容吗?(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2、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

  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读题目。

  二、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图片,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5节,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你的声音表现你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什么意思?联系第5节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随机出示屏幕阅读补充材料1),这是一段对战斗场面更具体的记录,鼓励优秀学生加大难度从短文中再找找“大显神威”的情景。

  4、这就是*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棒、好、妙极了等)。

  启发:仿佛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 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三、用讲授和举例等途径,理解课文告诉大家的道理

  1、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能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许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蛋卷冰淇淋、鸡尾酒等。

  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和()的集合

  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2、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和懂了,我也想努力会努力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3、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

  议一议:联系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总结: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反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收益终身。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10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 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10篇】 《矛与盾的》教学设计1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