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

2023年《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

发布时间:2023-01-11 11:05:05 来源:网友投稿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1  《渡黄河》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释  ⑴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开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1

  《渡黄河》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注释

  ⑴大梁:古地名,即今河南开封。

  ⑵关河:原指函谷关、蒲津关等与黄河,后多泛指山河。

  ⑶龙窟:龙住的地方,此处指水底。

  ⑷雁沙:大雁栖息的沙地,此处指黄河岸边的沙滩。

  ⑸空外:天外,空中。

  ⑹棹(zhào)歌:船工行船时所唱之歌。

  《渡黄河》的赏析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开始这两句点明他从大梁走出来,经过一些关山,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来烈了黄河边上。接着便写渡黄,河所看到的壮美景象,“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上承“晓晴”,太阳从东方升起,远射天汉,云蒸霞蔚,光采绚丽;阵阵暖人的晨风,把落雁*沙吹拂得那样*整熨贴。上句写天空,大河的上空阳光放出异彩;下句写河滩,晨风阵阵轻柔拂面。“翻”和“扫”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两句相对,构成了一个浓淡相生、动静适宜的意境。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茫茫不知处,空外樟歌声。”触景生情,四句写自己在渡黄河时发出的感慨。谢榛为人正直,又重友情,在旅游京师时以诗交友,曾居“后七子”的盟长。后来由于和李攀龙论诗意见不合,竟借口谢为“布衣”被排斥在“七子”之外,甚至受到人身攻击,这对于谢榛来说,心中肯定是有不*的,一个“嗟”字道出了他被弃置后的悲凉。现在已在渡河,晨风习习,帆张船疾,旅途的快乐使他忘却了一腔不快,心中抑郁为之一扫。诗人站在船头上,广阔的天际,滔滔巨流,四顾茫茫,几乎不觉身在何处,在虚空渺远的地方,还传来一阵阵船夫的号子声和歌声。这是劳动的欢乐,抑为痛苦的*。它能激起诗人共鸣的原因诗中并没有明说,但联系他的性格,以及他的遭遇,其心境有欢乐也有悲哀。有对于黄河壮美景色的赞叹,也有内心郁闷的抒发。

  谢榛的文学主张

  谢榛论诗的主张主要表现在《四溟诗话》里。他的基本态度是与李攀龙、王世贞一致的,也是极力主张模拟盛唐,鄙视宋人,并且认为:“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岂有不法前贤而法同时者?”但与李攀龙等人稍有不同的是他取径较宽,认为初盛唐14家“咸可为法”,并且看到这些大家风格各有不同:“有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瑟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薰春兰,奇绝如鲸波蜃气。”他强调,对这14家应“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

  谢榛较重视诗歌创作中各有所得的“天机”和“超悟”。由此出发,他强调情真,不要摹拟太甚:“今之学子美者,处富有而言穷愁,遇承*而言干戈。不老曰老,无病曰病,此摹拟太甚,殊非性情之真也。”并且还强调“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的独创性。这些看法显然比李攀龙诗论开通和高明。

  但是,谢榛尽管提倡“超悟”,提倡道他人所未道,其目的主要还在追求诗篇中的“警句”。他认为:“凡作诗先得警句,以为发兴之端,全章之主。格由主定,意从客生。”而且认为这类“超悟”式的独特的警句,既可以通过“静室隐几,冥搜邈然”的办法,也可以通过“阅书醒心,忽然有得”的办法,这些都是脱离生活的错误门径。他的诗歌创作有时仅得佳句而难见完篇,这种现象正是他创作指导思想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扩展1)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3篇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1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2

  【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

  【意思】 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越是走近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

  【全诗】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岭外:岭南,从中原看岭南在五岭之外。音书:音讯、书信。

  ②情更怯:心情更加害怕,既怕听到家中不幸消息,更怕被人发现自己是逃回。

  【题解】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所作。首二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只就音书断绝和时间漫长两点落笔,原因在于这是诗人所最难忍受的。两句**叙来,似不着力,其实浓缩进了许多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断”、“复”二字尤见作意,富于包孕。后二句写此刻心情。诗人家乡距离“汉江”较远,所谓“近乡”是相对岭南的遥远而言。好不容易从流放之地回来了,离家乡和亲人越来越近了,应当“情更切”或大喜过望才是,怎么反而“情更怯”了呢?答案得从首二句中去找。诗人离家太久了,同家中断绝音信也是太久了,这期间他们会不会遭遇到什么不幸呢?会不会因自己被贬而受到牵连呢?因此离家越近,内心越忐忑不安,越不敢向路人打探家中消息。两句真是写尽了诗人此时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诗人成功地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态和感情,真切细腻,凝炼含蓄,令人百读不厌。

  【全诗鉴赏】神龙二年 (706),宋之问从泷州贬所 逃归,途经湖北襄阳,渡汉 水,写下了这首诗。“岭外音书断”,泷州在 今广东省罗定市,在五岭之 南,故称“岭外”。宋之问以 谄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其事不甚光彩,到贬所后从冬到春,与家里都失 去了音信。此次宋之问狼狈北逃,家乡是第一个目的地,本应是极为急切 地希望回去。但渡过汉水之时,面对这滔滔的江水,他却胆怯了。他感 到:越接近家乡,越觉得心里没底,不知道这一年中家人怎么样了?他们 安全吗?有没有挨冻受饿?他们会怎样看待自己?还会欢迎自己吗?种 种思绪纷至沓来,不禁使宋之问在汉江的小船里感慨万千。他都不敢询 问从家乡过来的人了!

  此诗诗眼,在“断”和“怯”两字。“断”字举重若轻,将音讯的隔绝用一 个斩钉截铁的动词限定住,有一种人在命运的控制下的无力之感。下两 句中,一个“怯”字,写尽了游子离家的心理:想见到家人,但却又有种种顾 虑和疑忌,担心自己在家人眼中的角色和身份,担心家人有没有变故,这 种种不确定的因素造成了一种不确定的情感,他不知道自己是该哭还是 该笑,该走快点还是该走慢点。这种心理状态,不但宋之问有,其他很多 处在类似境地的人都有。正因为这首诗描写出了这种人类心理上的普遍 性,耐人咀嚼,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特定条件下人类精神的复杂性。

  值得指出的是,宋之问此次潜逃而回,并没有逃回自己的家乡,而是 到了洛阳。不久之后,因其弟告变之功,他又重新恢复并擢升了官职,直 到唐玄宗即位后将他再次流放赐死。作为一个极度热衷于功利的诗人, 宋之问的品行最终玷污了他的诗。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3

  作者: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重点字词解析】

  ①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

  ②岭外:即岭南。

  ③音书断:

  指与家乡断绝了音讯。

  ④怯:畏缩。

  【《渡汉江》诗歌鉴赏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后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深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 以 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 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扩展2)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 (荟萃2篇)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渡黄河

  清代:宋琬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译文及注释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yú)。

  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瞬间就能浊浪掀天。

  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须臾:一下子。翻说:反而说。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人世间的风波比这更加险恶,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译文及注释

  译文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瞬间就能浊浪掀天。

  人世间的风波比这更加险恶,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注释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

  须臾:一下子。

  翻说:反而说。

  创作背景

  宋琬曾于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因为族人诬告他与起义军首领于七有联系,被满门抄系,槛车押赴北京。三年后才出狱,又放废了八年。在这期间,他对于人情的反复,世途的险恶,有深刻的体会。此诗即写于宋琬释归之后,他晚年遭到人生大挫折,故亦借渡黄河而慷慨悲歌。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将黄河的浊浪排天,以天上盼银河倒泻陪衬,极力描写它的险恶;后两句说人情的险恶更有甚于黄河浊浪,所以不应说黄河是畏途。这首诗运用反衬的手法极写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

  前两句说人们一旦来到那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黄河岸边时,就不免被它那“倒泻银河”的神秘传说吓住。对这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诗人是非常蔑视的。自然,横渡黄河是有一定危险的,但也只不过是承受“须臾”的“掀天浊浪”而已。在永恒的时间和空同里,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险峰中的一叶小舟:当生活的巨浪铺天盖地砸下来时,没人能够事先预见,也没人能知道这灾难会延续到何时。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诗人,早年便高中进士,为官时也颇多惠政,深得人民爱戴。却不想被人诬陷,以至于“立逮下狱”,“并系妻子”,在拘囚的三年中,又险遭不测之祸。这就难怪他会借“渡黄河”之题,发出“人间更有风涛险”的沉重叹息了。

  后两句写黄河汹涌奔腾,古人不知其发源地,认为是天上的银河倒翻下来的,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它有掀天的浪涛,但是要渡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惊涛骇浪的风险很短暂,一般都能渡过。真正的风险却是在人间。一般人在险恶的人间,习惯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豺狼横行、暗无天日、伤天害理、良心灭绝的.生活,还不曾觉察到它的险恶,反而说黄河的险风恶浪才是最可怕的,不敢渡过。

  宋琬认为诗人处穷困之境,心怀“幽忧”之情,自易“悲歌慷慨”。(《董阆石诗序》)黄河本是自然界之险途,但无论其“倒泻银河”也好,“掀天浊浪”也罢,在诗人眼中,与人生道路之充满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相比,都微不足道。诗人以反衬的手法极写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可见其诗风之一个侧面。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2

  渡黄河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古诗简介

  《渡黄河》是南朝诗人范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四句先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再写河水汹猛,渡河十分艰险;中间四句写岸畔所见,先写乡村庭户空旷,田地荒芜,再写人走屋空,只见狐兔横行一片荒凉;末两句写内心的感慨、痛苦和愿望。这首诗笔力劲健,描写真实,又运用典故,寄寓了诗人澄清天下之志。

  翻译/译文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相当澄清了。

  注释

  ⑴迅:疾速,急疾。

  ⑵汤汤(shāng):水势浩大貌。陵:超越,越过。

  ⑶桧(guì)楫:桧木做的桨。桧为坚硬木材,桧楫谓船桨极坚固。榜(bǎng):船桨。

  ⑷胜:胜任,担当。《诗经·卫风·竹竿》:“淇水溜漶,桧楫松舟。”

  ⑸空庭:犹空院,谓荒芜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⑹故塍(chéng):过去的田埂。

  ⑺兴:作,这里指狐兔奔跑。

  ⑻河上老:河上老:古时高士,即河上公,能预测未来。葛洪《神仙传》:“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

  ⑼何:何时。澄:清。传说黄河千年一清,河清则天下太*。

  创作背景

  黄河在北魏境内,时魏都在*城(今山西大同),故须渡河北上。是此诗当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为描写渡黄河前后的所见所感,以及表达自己渴望国家统一和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赏析/鉴赏

  这首诗前四句写渡河情况。“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起笔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水流迅猛而浑浊。“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这里说,连桧楫使用起来都好像力不胜任,松舟也只是勉强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险、困难。中四句写岸畔所见。“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庭户是空的,旧木横躺着,像要倒塌的样子;田地荒芜了,还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垄。“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周围也看不到行人,只见狐兔横行。这里的村庄完全破败了,像《古诗·十五从军征》所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就是作者眼中所见异族*统治下的情形。在这描写中见出作者伤感、同情、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纪实,当兼喻异族统治者。由此回过头来看前面关于黄河的描写,似也有兴寄:那汹涌浑浊的河水,当影射北*的沦丧、淆乱。南宋张元干曾将这两个比兴融在一起,写道:“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贺新郎》)以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这两句的意思明显是指澄清天下、拨乱反正。由于前面写有渡河情况,这两句出现就不显得生硬;又由于前面写有社会凋残、生民涂炭情况,这两句也就显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这表现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拯救生民出洪荒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可交代一下,“河上老”或许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传》谓河上公住在黄河之滨,能预卜未来。作者“寄言”于这种决疑释惑的人物,更能见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这里的用典是浑然无迹的。

  “渡黄河”这种题材在南朝诗歌中实属罕见。作者身临北境,写出了旅途的感触,从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这在“江左沉酣求名者”(辛弃疾《贺新郎》)不复顾念中原块土的情形下,这诗的创作就显得很是难能可贵了。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扩展3)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渡黄河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

  渡黄河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翻译

  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一下子浊浪掀天。

  人世间的风波,不知比这险恶多少,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注释

  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

  须臾:一下子。

  翻说:反而说。

  创作背景

  宋琬曾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为族人诬告他与起义军首领于七有联系,被满门抄系,槛车押赴北京。三年后才出狱,又放废了八年。在这期间,他对于人情的反复,世途的险恶,有深刻的体会。此诗即写于宋琬释归之后,他晚年遭到人生大挫折,故亦借渡黄河而慷慨悲歌。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将黄河的浊浪排天,以天上盼银河倒泻陪衬,极力描写它的险恶。说人们一旦来到那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黄河岸边时,就不免被它那“倒泻银河”的神秘传说吓住。对这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诗人是非常蔑视的。自然,横渡黄河是有一定危险的,但也只不过是承受“须臾”的“掀天浊浪”而已。在永恒的时间和空同里,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险峰中的一叶小舟:当生活的巨浪铺天盖地砸下来时,没人能够事先预见,也没人能知道这灾难会延续到何时。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诗人,早年便高中进士,为官时也颇多惠政,深得人民爱戴。却不想被人诬陷,以至于“立逮下狱”,“并系妻子”,在拘囚的三年中,又险遭不测之祸。这就难怪他会借“渡黄河”之题,发出“人间更有风涛险”的沉重叹息了。

  后两句写黄河汹涌奔腾,古人不知其发源地,认为是天上的银河倒翻下来的,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它有掀天的浪涛,但是要渡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惊涛骇浪的风险很短暂,一般都能渡过。真正的风险却是在人间。一般人在险恶的人间,习惯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豺狼横行、暗无天日、伤天害理、良心灭绝的生活,还不曾觉察到它的险恶,反而说黄河的险风恶浪才是最可怕的,不敢渡过。

  宋琬认为诗人处穷困之境,心怀“幽忧”之情,自易“悲歌慷慨”。(《董阆石诗序》)黄河本是自然界之险途,但无论其“倒泻银河”也好,“掀天浊浪”也罢,在诗人眼中,与人生道路之充满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相比,都微不足道。诗人以反衬的手法极写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可见其诗风之一个侧面。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扩展4)

——读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篇

读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斋中读书

  南北朝:谢灵运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译文: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曾在京都做官多年,却从未忘怀过山水。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何况是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都感到空虚。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官衙内没有狱讼案件而显得清闲,官堂庭院空旷清静以致招来鸟雀止息觅食。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卧病在床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文章诗赋时常写一写。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怀抱典籍图书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在寝卧饮食之时展开谈论说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即嘲笑长沮和桀溺的苦,又讥笑扬雄投阁自杀一事。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做官既然太疲倦了,耕种哪里能算快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要寻求解决世事难并欢的矛盾,只好寄希望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注释: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斋:指谢灵运在永嘉郡时的书斋。京华:指当时的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谢灵运来永嘉前曾在京都做官多年,游京华即指这一段时间。废:忘怀。丘壑:泛指山水。

  矧(shěn)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矧乃:何况是。归山川:回归到山水之中,实际是指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心迹:指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两个方面。双寂寞:都感到空虚,即作永嘉太守既无事可想,也无事可干。

  虚馆绝诤(zhèng)讼(sòng),空庭来鸟雀。

  诤讼:狱讼案件。

  卧疾丰暇(xiá)豫,翰(hàn)墨时间作。

  丰暇豫: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翰墨:笔墨,代指文章诗赋。时间作:时常写一写。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xuè)。

  怀抱:似指怀抱典籍图书。观古今: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戏谑:谈论说笑。

  既笑沮(jǔ)溺苦,又哂(shěn)子云阁。

  沮溺:指长沮和桀溺,春秋时贤人,不肯游仕,结伴耕种,一辈子辛苦劳作。哂:讥笑,嘲笑。子云阁:指扬雄投阁自杀一事。扬雄在西汉成帝时在朝为官,王莽篡汉,立“新”朝,扬雄作《剧秦美新》加以吹捧,并受任大夫之职校书天禄阁,后来因事被株连,投阁自杀,几乎死去。

  执戟(jǐ)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执戟:秦汉时宫廷的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执戟而得名,这里泛指做官。以疲:太疲倦。岂云乐:哪里能算快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达生:老庄的思想。

  赏析:

  这首诗作纵向展开,从过去写到现在。开头两句说过去,接着四句主要讲述到永嘉担任地方官以后的情况。中间六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结尾四句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这首诗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通篇又具有感情深沉凝重、语调*易亲切的特点。

  游京华”与“归山川”、“未尝废丘壑”与“心迹双寂寞”,隔句映衬,在文义上递进一层。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更明白提示前后两个时期之间存在着的变化。诗人自述到永嘉以后,“心”不预世事,“迹”绝交以息游。

  “虚馆”二句更具体描画出“心迹双寂寞”的景象。事实上,身为一郡之长,是不可能如此清闲的。《宋书》本传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可见“绝诤讼”并非真的没有“民间听讼”,而是由于心远地自偏,“不复关怀”,有意不闻不问罢了。以上几句,对于“斋中读书”的诗题来说,看似闲笔,实际上这是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显示的是读书时总的心态意绪与环境气氛。以下写“斋中读书”的.正笔,正是从这一大背景上推出的。

  从“卧疾丰暇豫”起,即转入“斋中读书”的描叙。“卧疾”就只能在“斋中”,有了许多空闲时间,为了排遣无聊,除了写诗作字以外,便轮到了“读书”。“怀抱观古今”等四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诗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了解历史以增进对现实的认识,方法上有读有评。诗中论到的人物有消极避世的隐士长沮、桀溺和热衷仕进的文人扬雄。谢灵运对沮、溺则取批评的态度,认为隐居耕田是一“苦”事而予以非笑。扬雄在易代之际的言行,历来受人非议,如李善说他“露才以耽宠,诡情以怀禄”。谢灵运也不满于扬雄的屈节事人、钻营爵禄,故在非笑沮、溺的同时,对扬雄也采取了哂笑的否定态度。

  结尾四句是在读书论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由“既笑”二句引出,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执戟亦以疲”,说明自己对于仕进已心灰意冷;“耕稼岂云乐”,又表示自己不愿过躬耕隐居的清苦生活。诗人让自己站到了三岔路口,是仕,是隐,无一理想,无可适从。故不由得叹道:“万事难并欢。”在仕隐矛盾的煎熬下,诗人为自己设计了一条慰藉心灵的人生道路:“达生幸可托。”以“达生”处世,就会避免贪多务得,不受物欲的困扰,摆脱世务的牵累,在精神上求得自我解脱,近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结尾所表示的生活态度:“乐乎天命复奚疑。”

  谢灵运为官时不理政事也是“达生”思想的表现,而“达生”思想的进一步实践,尚有待于绝意仕进,归隐田园,更远地离开尘世俗务。谢灵运出身大官僚地主家庭,广有田产,归隐而仍可免于沮溺的耦耕之苦,这大概是他的“达生”思想的最完美的实现了。不久,他果然踏上了归隐的道路。

  全诗以“斋中读书”作为结构的中心,向前推衍,说到过去;往后演绎,谈及未来。读书是在斋中,说前道后的情事则及于斋外的广阔世界——京城的丘壑,永嘉的山川,执戟殿中,耕稼田间。仕隐矛盾的抽象主题,由于结合读书论书的具体内容提出,显得不玄不泛;又由于视野开阔,有回顾,有前瞻,联系长期以来的生活体验坦率剖白,通篇又具有了感情深沉凝重、语调*易亲切的特点。

  作为一首宣扬老庄“达生”思想的记事说理诗,而能不落抽象说理的魔障,写得迥异于“*典似《道德论》”的“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钟嵘《诗品序》),足见诗人艺术上的功力。至于诗中宣扬的所谓“达生”的消极避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与生活理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肯定是不足取的,但对于了解谢灵运全人及其创作演进的轨迹,则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读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读书

  宋代: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

  归志宁无五亩(mǔ)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归志:归家隐居的志向。宁无:难道没有。元元:指人民。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yíng)头二万言。

  课:诗中作阅读解。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淡,但却浅中有深,*中有奇。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 。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

读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

  原文:

  读书

  唐代:柳宗元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译文: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幽居在这偏远地方丝毫不问世事,每天只低头把唐尧、虞舜钻研。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其间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叹息。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看的次数太多,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打开书本刚读时觉得清清楚楚,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一天到晚可以和谁去说话?只能与书籍日夜相伴。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疲倦了便倒头而睡,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伸伸懒腰舒展肢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注释: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yú)。

  幽沉:幽谷沉论。指诗人被贬在穷乡僻壤。谢世事:不问世事。谢,谢绝。俯默:低头不语。窥:窥探,研究。唐虞:唐尧、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起伏千万途:指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xū)。

  欣:高兴。戚:悲伤。吁:叹气。

  缥(piǎo)帙(zhì)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缥帙:用青白色帛做的书套。这里指书卷。逾:越过,超越。

  瘴痾(kē)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瘴疴:泛指南方湿热蒸郁引发的各种疾病。瘴,瘴气;疴,病。灵府:心灵。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wù)若无。

  临文:打开书本阅读。乍:刚刚,初。了了:佛教语,清楚明了。彻:通“撤”,撤除。彻卷:丢开书本。兀:犹兀然。依然还是。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竟夕:一天到晚。竹素:指书籍。古代在使用纸张之前,文字都刻在竹简或书写在绢子上。俱:在一起。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更:一作“便”。熟寐:熟睡,睡足。苏:苏醒,引申为精神恢复。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欠伸:伸伸懒腰。吟咏: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自愉:心里自觉愉快。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世儒: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道尽: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捐:除去,抛弃。囚拘:拘囚,束缚。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巧者:乖巧的人。为:谓,说。智者:聪明,智慧的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qú)。

  勤与劬:指为争名逐利而奔走钻营,费尽心力。劬,劳苦。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贵:珍惜。尔:你。躯:身躯。六尺躯,疑为七尺之误。名:名利。驱:驱使。

  赏析:

  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的情形和感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后六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全诗语言简洁传神,风格古澹*和,与陶渊明诗风很相近。

  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不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似乎不问世事,然而默默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高兴,一会悲伤,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作者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

  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吴文治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互相比较。”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最显著的症状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打开书本刚读时似乎都清楚明了,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互相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继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最后四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快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此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时而自笑,时而悲戚;倦极了便倒头睡下,醒来后伸展一下肢体,吟诵几句诗文,其境若此,如何不乐?所以诗人不由地感慨说:“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由读书之悦悟到虚名之无益,并以旷达之语作结。通观全诗,可见柳宗元在谪居生涯中不乏足于其心、自得其乐的一面,由此形成*和古澹的诗风,与陶渊明诗风甚为相近。有专家认为该诗写的是子厚“夜读”,实质上是其读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全篇主要是叙述、议论,但写得“萧散简逸,秾纤合度”,“诗亦无穷起伏”,是了解柳宗元,研究柳宗元的一首重要作品。

读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

  原文:

  读书

  宋代: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

  归志宁无五亩(mǔ)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归志:归家隐居的志向。宁无:难道没有。元元:指人民。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yíng)头二万言。

  课:诗中作阅读解。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淡,但却浅中有深,*中有奇。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 。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

读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

  原文:

  斋中读书

  南北朝:谢灵运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译文: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曾在京都做官多年,却从未忘怀过山水。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何况是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都感到空虚。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官衙内没有狱讼案件而显得清闲,官堂庭院空旷清静以致招来鸟雀止息觅食。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卧病在床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文章诗赋时常写一写。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怀抱典籍图书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在寝卧饮食之时展开谈论说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即嘲笑长沮和桀溺的苦,又讥笑扬雄投阁自杀一事。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做官既然太疲倦了,耕种哪里能算快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要寻求解决世事难并欢的矛盾,只好寄希望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注释: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斋:指谢灵运在永嘉郡时的书斋。京华:指当时的京都建康,即今南京。谢灵运来永嘉前曾在京都做官多年,游京华即指这一段时间。废:忘怀。丘壑:泛指山水。

  矧(shěn)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

  矧乃:何况是。归山川:回归到山水之中,实际是指来到以山水闻名的永嘉郡。心迹:指内心思想和事务行为两个方面。双寂寞:都感到空虚,即作永嘉太守既无事可想,也无事可干。

  虚馆绝诤(zhèng)讼(sòng),空庭来鸟雀。

  诤讼:狱讼案件。

  卧疾丰暇(xiá)豫,翰(hàn)墨时间作。

  丰暇豫:多有闲暇安乐的日子。翰墨:笔墨,代指文章诗赋。时间作:时常写一写。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xuè)。

  怀抱:似指怀抱典籍图书。观古今:从典籍图书中观览古今人事。戏谑:谈论说笑。

  既笑沮(jǔ)溺苦,又哂(shěn)子云阁。

  沮溺:指长沮和桀溺,春秋时贤人,不肯游仕,结伴耕种,一辈子辛苦劳作。哂:讥笑,嘲笑。子云阁:指扬雄投阁自杀一事。扬雄在西汉成帝时在朝为官,王莽篡汉,立“新”朝,扬雄作《剧秦美新》加以吹捧,并受任大夫之职校书天禄阁,后来因事被株连,投阁自杀,几乎死去。

  执戟(jǐ)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执戟:秦汉时宫廷的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执戟而得名,这里泛指做官。以疲:太疲倦。岂云乐:哪里能算快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达生:老庄的思想。

  赏析:

  这首诗作纵向展开,从过去写到现在。开头两句说过去,接着四句主要讲述到永嘉担任地方官以后的情况。中间六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结尾四句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这首诗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通篇又具有感情深沉凝重、语调*易亲切的特点。

  游京华”与“归山川”、“未尝废丘壑”与“心迹双寂寞”,隔句映衬,在文义上递进一层。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更明白提示前后两个时期之间存在着的变化。诗人自述到永嘉以后,“心”不预世事,“迹”绝交以息游。

  “虚馆”二句更具体描画出“心迹双寂寞”的景象。事实上,身为一郡之长,是不可能如此清闲的。《宋书》本传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可见“绝诤讼”并非真的没有“民间听讼”,而是由于心远地自偏,“不复关怀”,有意不闻不问罢了。以上几句,对于“斋中读书”的诗题来说,看似闲笔,实际上这是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显示的是读书时总的心态意绪与环境气氛。以下写“斋中读书”的正笔,正是从这一大背景上推出的。

  从“卧疾丰暇豫”起,即转入“斋中读书”的描叙。“卧疾”就只能在“斋中”,有了许多空闲时间,为了排遣无聊,除了写诗作字以外,便轮到了“读书”。“怀抱观古今”等四句,具体写读书的情形。诗人读书的目的在于了解历史以增进对现实的认识,方法上有读有评。诗中论到的人物有消极避世的隐士长沮、桀溺和热衷仕进的文人扬雄。谢灵运对沮、溺则取批评的态度,认为隐居耕田是一“苦”事而予以非笑。扬雄在易代之际的言行,历来受人非议,如李善说他“露才以耽宠,诡情以怀禄”。谢灵运也不满于扬雄的屈节事人、钻营爵禄,故在非笑沮、溺的同时,对扬雄也采取了哂笑的否定态度。

  结尾四句是在读书论书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由“既笑”二句引出,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执戟亦以疲”,说明自己对于仕进已心灰意冷;“耕稼岂云乐”,又表示自己不愿过躬耕隐居的清苦生活。诗人让自己站到了三岔路口,是仕,是隐,无一理想,无可适从。故不由得叹道:“万事难并欢。”在仕隐矛盾的煎熬下,诗人为自己设计了一条慰藉心灵的人生道路:“达生幸可托。”以“达生”处世,就会避免贪多务得,不受物欲的困扰,摆脱世务的牵累,在精神上求得自我解脱,近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结尾所表示的生活态度:“乐乎天命复奚疑。”

  谢灵运为官时不理政事也是“达生”思想的表现,而“达生”思想的进一步实践,尚有待于绝意仕进,归隐田园,更远地离开尘世俗务。谢灵运出身大官僚地主家庭,广有田产,归隐而仍可免于沮溺的耦耕之苦,这大概是他的“达生”思想的最完美的实现了。不久,他果然踏上了归隐的道路。

  全诗以“斋中读书”作为结构的中心,向前推衍,说到过去;往后演绎,谈及未来。读书是在斋中,说前道后的情事则及于斋外的广阔世界——京城的丘壑,永嘉的山川,执戟殿中,耕稼田间。仕隐矛盾的抽象主题,由于结合读书论书的具体内容提出,显得不玄不泛;又由于视野开阔,有回顾,有前瞻,联系长期以来的生活体验坦率剖白,通篇又具有了感情深沉凝重、语调*易亲切的特点。

  作为一首宣扬老庄“达生”思想的记事说理诗,而能不落抽象说理的魔障,写得迥异于“*典似《道德论》”的“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钟嵘《诗品序》),足见诗人艺术上的功力。至于诗中宣扬的所谓“达生”的消极避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与生活理想,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肯定是不足取的,但对于了解谢灵运全人及其创作演进的轨迹,则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扩展5)

——旅次朔方/渡桑干原文赏析及翻译

旅次朔方/渡桑干原文赏析及翻译1

  旅次朔方/渡桑干

  唐代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译文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注释

  旅:旅行。次:临时住宿。朔方:古都名,自西汉始建,至唐代,辖区多变,治所不一。桑干河以北,属朔方地区。

  舍:居住。并州:即今太原一带。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

  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

  无端:没有缘由,不知为什么。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创作背景

  作者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旅居并州十年,但一事无成,于是便返回家乡。但是当作者渡过桑乾到达朔方,回头望着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怀念并州的情绪又涌上心头。在惆怅之际,写下了这首诗篇。

  鉴赏

  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贾岛是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的文献中,从无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记载。又此诗风格沉郁,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元和御览诗集》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也不详知,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元和御览诗集》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因此定其为刘作。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怀念。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扩展6)

——旅次朔方/渡桑干原文翻译及赏析

旅次朔方/渡桑干原文翻译及赏析1

  旅次朔方/渡桑干

  刘皂〔唐代〕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译文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注释

  旅:旅行。次:临时住宿。朔方:古都名,自西汉始建,至唐代,辖区多变,治所不一。桑干河以北,属朔方地区。舍:居住。并州:即今太原一带。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无端:没有缘由,不知为什么。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鉴赏

  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其实县错误的。因为贾岛县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县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的文献中,从无他在并州作为十年的记此。又此诗风格沉郁,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元和御览诗集》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也不详知,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元和御览诗集》的记此应当县可信的"。因此定其为刘作。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县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蔚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县河东道,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为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县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为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县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县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为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为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县关键,要初初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县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县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县没来由,也就县自己也弄不清楚县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县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为,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县,出乎诗人意外的县,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县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为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县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县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怀念。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扩展7)

——渡汉江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汉江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诗简介

  《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翻译/译文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注释

  汉江:汉水。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鉴赏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扩展8)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翻译

  江南也好江北也罢,原来都是我的家乡,三十年过去了,就像做了一场梦。

  当年的吴国宫廷院闱现在已经变得冷冷清清,当年的广陵亭台殿堂也已经变得十分荒凉。

  站在江中船上看远处的岫岩被云雾笼罩,就像我的愁云片片。雨水敲打着归去的船就像我的眼泪一行行落下。

  我们兄弟四人加上三百家人,此时不忍闲坐,细细思量我们的过失。

  注释

  吴苑:宫阙名

  岫:峰峦

  赏析

  写诗人失国失家后的落魄景象和凄凉心境。山重水尽、绝望无依的兄弟四人,都已不堪愁苦闲坐,再仔细思量,更是令人窒息的绝望。直到国破家亡,李煜才从梦中醒来,才体味到了做俘虏任人宰割的痛苦。梦醒了, 国亡了, 思量追悔也无济于事了。与北宋誓死抵抗未必能取胜,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强得多。李煜尚拥有南唐半壁江山,如能发愤图强,还不知是谁做一统帝王。可恨的是他没有这种雄心壮志,只能坐在飘舟里“细思量”,去为自己家族的处境哀愁了。这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和抒发,不粉饰,不矫造,有很强的感染力。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扩展9)

——短歌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短歌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短歌行

  唐代:李白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译文: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注释: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百年:一生;终身。

  苍穹(qióng)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苍穹:苍天。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垂两鬓(bìn),一半已成霜。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玉女:仙女。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shāng)。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与:一作“为”。驻:留住。颜光:一作“颓光”。逝去的光阴。

  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起首两句,貌似**,实则恰到好处。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万劫太极”,何其久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人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为人驻颓光。”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推荐访问:黄河 赏析 注释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3篇 《渡黄河》原文 注释及赏析1 渡黄河的译文和注释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