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

发布时间:2023-01-18 20: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1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作者:崔湜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怀戎前策备,降女旧因修。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  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供大家参考。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1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作者:崔湜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怀戎前策备,降女旧因修。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

  尚孩中念切,方远御慈留。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2

  《过故人庄》孟浩然(七上课外)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七上课外)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约客》赵师秀(七下课外)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七下课外)

  《泊秦淮》杜牧(七上课外)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七上课外)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下课外)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望》杜甫(八上课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

  短,浑欲不胜簪。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七上课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如梦令》李清照(七上课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饮酒(其五)陶渊明》(八下课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八下课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七上课外)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苏幕遮》范仲淹(八下课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武陵春》李清照(九上课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己亥杂诗》龚自珍(八下课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商山早行》温庭筠(九上课外)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陆游(九上课外)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浣溪沙》苏轼(九上课外)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李清照(九上课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月下独酌》李白(九下课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

  上册:《夜书所见》《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宋代诗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诗人)知道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边有一盏明亮的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宋代诗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阅读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1)

——晏殊《奉和圣製除夜》介绍

晏殊《奉和圣製除夜》介绍1

  年代:宋 作者: 晏殊

  秘掖楯轩严万户,庆宵躔次会三辰。

  丹闱肃穆犹凝夕,佳气葱珑渐报春。

  调历自将穹厚永,圣辞常与岁时新。

  送寒旁磔迎和令,率土群生仰昊旻。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2)

——晏殊《奉和圣製冬至》介绍

晏殊《奉和圣製冬至》介绍1

  年代:【宋】 作者:【晏殊】

  吉序冠三正,民时顺盛成。

  岁穰千亩实,气爽六符*。

  肆乐遵年律,迎长蔼颂声。

  云浓燕雁度,雪霁楚兰荣。

  异域梯航集,诸侯篚贡盈。

  尧仁敷万有,同此一阳生。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3)

——晏殊《奉和圣製新春》介绍

晏殊《奉和圣製新春》介绍1

  【作者】晏殊 【朝代】宋

  斗柄东回*春,尧天历象与时新。

  铜壶瑞气延疏漏,青辂祥风绕画轮。

  云里楼台高郁郁,雨中原隰碧鳞鳞。

  千枝彩萼梅英吐,百尺金丝柳带匀。

  秉籙调元功有序,在璿观妙政惟醇。

  仰瞻魏阙宣和会,共识皇恩子万民。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4)

——读《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有感5篇

读《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有感1

  天气晴空万里,可我却”泪留满面”(只是流点眼泪)。我看完了《马小跳》中的《小英雄和芭蕾公主》,书中的故事既精彩又感人。

  地震后,马小跳在报纸中找到小伙伴“小非洲”,知道他在地震中为了救同学而失去了一只手。还有一个爱跳舞的小女孩,大家都叫她“芭蕾公主”,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条腿,粉碎了她的芭蕾梦想,她得了忧郁症。虽然,他们断了手,没了腿,但他们没有被生活打败,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乐观的面对不幸。最后“芭蕾公主”还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呢!

  没有手,没有脚,我们生活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小英雄“非洲”还失去了双亲。面对这些不幸,很多人早已悲观失望,甚至有些人会轻生呢。但“小非洲”和“芭蕾公主”却勇敢地面对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站起来,继续自己的梦想。所以说:生活的苦难磨练了人的意志!

  细想一下,我觉得自己很惭悔。当我面对一点困难,有时候是学习上的困难,有时候是生活中的困难......我就会退缩,甚至放弃。记得有次做数学题,我遇到一道思考题不会做,我只思考一下就说不会,不做了,等第二天老师评讲。学习上,我缺少刻苦精神。还有一次,我学游泳,刚开始还觉得很好玩,后来被水淹了几次,就放弃不学了,家人怎样劝我也没用。结果要学两期才学会游泳呢!今天认识了“小非洲”和“芭蕾公主”,我下决心像他们学习,积极地面对困难,乐观积极生活。

读《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有感2

  在这一个暑假中,我看了两本书,一本书是《胖叔叔开心茶座》,一本就是《淘气包马小跳——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淘气包马小跳》这系类的书是杨红樱写的,她写的童话生动有趣,富有童趣。

  这次的《淘气包马小跳——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是杨红樱的最新作品,讲的是在望龙山区发生了一场里氏八级的大地震,而马小跳的爷爷奶奶也在望龙山区,马小跳一直在关注灾区的事,一天,他在秦老师的办公室中偶然看见了报纸的头版上有一个缠着绷带的男孩子的彩色照片,长得很像暑假跟他玩的非常好的`小非洲,仔细一看,报纸上说的是这个小男孩从废墟中救了两个同班同学,是个小英雄。马小跳为了确认小非洲是不是那个小英雄,向秦老师请了假,带上了毛超、张达、唐飞、牛皮、夏林果以及路曼曼一起去探视“小非洲”,发现那个小英雄真的是小非洲,还和芭蕾公主成了好朋友,芭蕾公主的名声也不小,报纸上说她是“废墟中的百灵鸟”,为了不让自己睡着,一直不停地唱歌。看完了小非洲,回到家,听说爷爷找到了,非常非常高兴,打电话告诉好朋友,又过了几天,奶奶也找了到了,还救了二十一个人,真是双喜临门啊!接着,马小跳又带领着伙伴们一起机智地躲避想采访芭蕾公主和小非洲的媒体记者······的事。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便沉了下来,仔细地阅读,仿佛亲临到她所写的那个场面,想学会她写文章的技巧。

  如果你看了我写的文章,觉得心动的话,那就赶快来买《淘气包马小跳——小英雄和芭蕾公主》吧!

读《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有感3

  上次我买的宠物集中营太精彩了,所以,忍不住又买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之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一本和上一本一样的精彩。

  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吧:马小跳的奶奶家所在的望龙山发生了大地震,马小跳在那里的小伙伴“小非洲”在学校倒塌的紧急关头,舍己为人,救了同班同学,当上了小英雄,还上了电视、登了报纸。这场地震不仅让“小非洲”失去了右手,还让她失去了老师和上学的学校。在马小跳的强烈要求下,“小非洲”住进了马小跳的家,还和马小跳成了同班同学。他们还和夏林果一起,帮助一个热爱舞蹈,而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条腿的女孩,走出了阴影,在舞台上实现了她的芭蕾梦,成为了光彩照人的“芭蕾公主”。

  介绍完主要内容,我就来说说我的感受。

  能在紧急关头舍己为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在紧急时刻,人们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潜意识的保护自己,而在地震中,“小非洲”竟是保持镇定,第一时间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读《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有感4

  今天,我看了妈妈在“东莞小樱桃见面会”里买的其中一本书。这本书名叫《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马小跳的奶奶家(也就是望龙山)发生大地震了。马小跳在那里的小伙伴小非洲在学校坍塌的危机关头,舍己救人,当上了小英雄,还上了电视,登了报纸呢!这场地震不仅让小非洲失去了他的右手,还让他失去了上学的的学校和老师。在马小跳的强烈要求下,小非洲住进了马小跳的家,跟马小跳做了同班同学,还做了同桌。他们又和班长夏林果一起,帮助一个热爱跳芭蕾舞,但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条腿的女孩走出抑郁的阴影,在舞台上实现了她的芭蕾梦,成为光彩照人的芭蕾公主。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心里感动地眼泪都快出来了。因为这本书能让我时时刻刻都感觉到地震悲惨,也能发现到马小跳他们班里同学们的点点爱心。记得发生地震的那年,我们班里的同学们都捐了很多钱给了那些发生了灾难的地区。我从心里期盼四川的人们能快快好起来!

读《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有感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一声怒吼,望龙山区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通讯中断了,马小跳的爷爷奶奶住在乡下,几天来,了无音讯,他心急如焚。在报纸上,他看到一位小学生在大震中,勇救同学的感人事迹,这个小英雄原来就是爷爷奶奶村上的“小非洲”——马小跳的小伙伴。“小非洲”因伤住进这省城医院,与爸爸妈妈也失去了联系,后来马小跳得知爷爷奶奶在地震中安然无恙,而“小非洲”却失去了爸爸妈妈,于是马小跳把“小非洲”接到家中,一起上学,并请秦老师安排“小非洲”和自已同桌,以便帮助“小非洲”。他们在医院里还结识了一个跳芭蕾舞,却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条腿的小女孩——芭蕾公主,她在同班同学夏林果的帮助下,依然喜爱自己的芭蕾舞,热爱生活,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同芭蕾王子起走向了舞台,翩翩起舞!

  这本书给我以力量,给我以感动,“小非洲”在大地震面前,奋不顾生,勇救同学,还有那个爱跳舞的芭蕾公主,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依然有梦想有希望,他们在困难面前不失信心和勇气,充满着希望和梦想,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勇敢地面对灾难,不被困难所吓倒。我也从中看到,天灾无情人有情,人们彼此素不相识,但在灾难面前,相互伸出援助之手,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感人至深,令人荡气回肠。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5)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 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

  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5.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6.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毕业话题的延伸中升华情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古诗。

  2 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4 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 师生谈话,欣赏音乐。(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这是用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琴演奏的,这首古琴曲叫做《阳关三叠》。从《阳关三叠》的琴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1)《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谱曲而成的。(出示古诗)

  (古琴曲《阳关三叠》是唐人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2)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再来读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1 自读。出示自读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

  2 交流。

  (1)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如“客舍”的“舍”读第四声。

  (2)解读诗意。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一下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

  1 想象画面,体悟“诗中有画”。

  (1)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2)想象画面。指名读诗的前两句,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2 回文质疑,感知“柳”之意象。

  (1)诗读到这里,再请你联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是送别,为何写景如此清新美丽?)

  (2)从这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

  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3)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出示三首诗,自由朗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李白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

  湘水已在朦胧中,家在德山东更东。

  此去谁与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风。

  ――《赠友人》

  (4)说发现,悟意象。这三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离别。为什么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

  (5)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诗《赠友人》的作者――帅晓梅,并简介诗的来历: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调往外地工作时,我特意写下赠送给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风”表达了我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大诗人还是常人对朋友的情谊都是相通的。诗人王维也正是在借柳惜别、借景抒情。(板书:景情)

  (7)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来读一读一、二句,试着把离情融进这美景中。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如“月”之于思乡、“柳”之于赠别,都是古诗特有的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中“柳”的意象呢?通过拓展一组“折柳赠别”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从而感悟古诗意象的妙处,体会诗情画意中蕴含的离愁别绪。而出示教师本人的一首赠别诗意在强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诗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诗的神秘色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

  1 知路遥,叹艰辛。

  (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儿吗?从渭城到 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数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马车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诗人说――(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更尽酒无故人)

  2 一“无”一“有”,对比品读。

  (1)西出阳关无故人,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

  (2)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那么,西出阳关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无故人“的“无”字做文章,通过这一“无”一“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强化诗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诵读,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绝域图”,配埙曲)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不仅要历经跋涉的艰辛,还要饱尝旅途的孤独。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终年黄沙蔽日,荒无人烟。风沙茫茫,长路漫漫,这一去何日是归期?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吗?

  (3)是呀,说不完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关切与牵挂汇成一句(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的酒喝过多少杯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把你的这种感受融到你的朗读中。指名读。

  (6)是呀,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经不早,朋友即将启程。来,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一唱三叹,情感共振

  1 几年以后,王维去世,这首诗也就成了王维送别元二的千古绝唱。(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片断)

  2 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片断,生伴随音乐轻轻哼唱。

  3 因为这首歌传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所以千古传唱,流传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齐读)

  (怎样读出后两句诗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离情别意?音乐、画面的烘托,歌词的渲染以及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为课堂营造了一种令人不能不为之心动的“场”,这一唱三叹的涵泳吟唱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泪下。)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 拓展送别组诗。

  (1)古人说:人生自古伤离别。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如此感伤。你们还读过哪些送别诗?你能背背其中印象最深的诗句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力量?

  (2)生背诵课内外积累的送别诗。

  2 小结送别主题。其实古往今来,无论是感伤还是劝慰,也无论是鼓励还是祝福,所有的送别诗里浸透的其实是同一个字,那就是对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别诗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课到此处,通过一组送别诗的拓展及时把学生从伤感的情绪中拉出来,既达到了拓宽学习内容、积累诗句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不同的情感类型。)

  3 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李叔同之《送别》音乐响起)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毕业了,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熟悉的骊歌再度响起时,你的心头是否也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离愁?

  人生聚散无常,我们真的应该常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命运让你们结缘,让你们相遇相知,让你们相互见证彼此的生命历程。如果你常常这样心存感激,那么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你都会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出示王勃诗句)最后让我们再互道一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是煞费苦心的。一方面联系学生实际将话题转到毕业送别上,让学生的内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澜;另一方面将送别的小主题升华到人生的大主题,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最后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作结,师生的情感再次达到高潮。)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3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4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有信心吗?

  (师生对古诗)

  2. 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领读课题)

  3. 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谁来说说“送送元二使安西”什么意思?(师生互动)就是王维从长安来到送别城渭城来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想想王维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 .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古诗)

  2 . 指明读诗,检查字音,指导读准多音字。

  板:朝 舍

  这有两个多音字,谁会读?(出示“朝 舍”指名读)

  它们在这首古诗中怎么读?(指名读后齐读)

  3. 指导写“舍”字。

  4. 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古诗字音读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谁来说说怎么读出古诗的节奏与古诗的味道?

  (指名回答:诗的字词间要有停顿,字音要有轻重长短)对,你如果这样读了,就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了,就有了诗的味道了!

  (课件出示节奏划分线)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范读)

  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评价后(齐读古诗)

  过渡,小结学法 :我们刚才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文,(板:读诗文)这是我们学校古诗的初级目标,我们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板:解诗意)

  三. 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 整体感知,入诗境。

  (1) 学生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低声吟诵古诗三遍,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看一看,想一想。(学生自解诗意,教师巡视辅导)

  还可在古诗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内容歇一歇。(学生继续自学)

  (2) 小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

  2. 分部解读,悟诗情。

  (1) 想象画面悟诗情。

  解读一二行诗:

  出示一二行古诗(指名读)

  这是什么时候的一场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从这两行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讲诗意)

  评价后(把我们带入了诗的意境!)(板:入诗境)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解读三四行诗:

  前两行诗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清新的美景。再看后两行诗,诗人笔锋一转,在写什么?(生回答:人)请你读读者两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目的要达到:学生能说出感受到王维与元二两人感情深)(在学生说画面的时候,顺势板:劝酒)

  评价后(板:悟诗情)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2) 从“酒”入手悟诗情。

  透过你们的声音,老师不禁浮想联翩:“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一种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一种祝福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种浇愁的酒。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酒呢?

  (指名回答)(送别的酒 挽留的酒 不舍得酒......)

  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请看——(课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古人远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啊!

  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课件出示安西风貌图)请你说。渭城呢?(渭城风貌图)(指名看图说)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对元二的这份离别之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如果此时你是王维,象对元二说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说)

  教师评价后齐读——(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感情齐读诗句)

  (3) 再现情景情更深。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

  (课件再现劝酒送别的情景)(音乐画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学生看视屏后指名回答)(雨 柳)

  板:朝雨 柳新

  理解“柳”的古义:“柳”与“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飘洒的绵绵细雨,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离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音乐起)再次去感受诗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乐齐诵古诗)

  3. 总结学法,升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通过对描写景物的体会,对诗句语言的品味,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了诗人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背诵这首古诗吧!(配乐齐背)

  四 、课堂拓展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不单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离别时的情感,被推为送别诗之首。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别诗,按今天的方法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附板书 :

  送元二使安西 读诗文

  [ 唐 ] 王维 解诗意

  朝雨 柳新 劝酒 入诗境

  依依不舍 悟诗情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5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一定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味,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后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毕业话题的延伸中升华情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

  教学目标:

  1 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古诗。

  2 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4 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 师生谈话,欣赏音乐。(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这是用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琴演奏的,这首古琴曲叫做《阳关三叠》。从《阳关三叠》的琴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 引出课题,了解题意。

  (1)《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作谱曲而成的。(出示古诗)

  (古琴曲《阳关三叠》是唐人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色彩,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2)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再来读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1 自读。出示自读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解决。

  2 交流。

  (1)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如“客舍”的“舍”读第四声。

  (2)解读诗意。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一下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

  1 想象画面,体悟“诗中有画”。

  (1)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该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2)想象画面。指名读诗的前两句,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朝雨客舍柳色)

  (4)品味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

  2 回文质疑,感知“柳”之意象。

  (1)诗读到这里,再请你联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是送别,为何写景如此清新美丽?)

  (2)从这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

  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3)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出示三首诗,自由朗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李白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

  湘水已在朦胧中,家在德山东更东。

  此去谁与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风。

  ――《赠友人》

  (4)说发现,悟意象。这三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离别。为什么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

  (5)折柳赠别古来有之。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后来人们就常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不舍的意思,因为随风舞动的杨柳最容易勾起人们千丝万缕的离愁,而且“柳”与“留”谐音,柳就成了离别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诗《赠友人》的作者――帅晓梅,并简介诗的来历: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调往外地工作时,我特意写下赠送给他的。其中“一程柳絮一程风”表达了我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大诗人还是常人对朋友的情谊都是相通的。诗人王维也正是在借柳惜别、借景抒情。(板书:景情)

  (7)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着的如此深意,再来读一读一、二句,试着把离情融进这美景中。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如“月”之于思乡、“柳”之于赠别,都是古诗特有的表现手法。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中“柳”的意象呢?通过拓展一组“折柳赠别”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首诗的共通之处,从而感悟古诗意象的妙处,体会诗情画意中蕴含的离愁别绪。而出示教师本人的一首赠别诗意在强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诗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诗的神秘色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读诗句,以读悟情,强化情感

  1 知路遥,叹艰辛。

  (1)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晨,诗人王维却要送别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儿吗?从渭城到 阳关、出阳关到安西数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即使乘坐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一马车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诗人说――(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更尽酒无故人)

  2 一“无”一“有”,对比品读。

  (1)西出阳关无故人,见不到的只是“故人”吗?还见不到什么?

  (2)又只是见不到吗?还听不到什么?或者还尝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当中。那么,西出阳关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紧紧扣住“无故人“的“无”字做文章,通过这一“无”一“有”的对比品读,让学生对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强化诗句的情感色彩。)

  3 情境诵读,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绝域图”,配埙曲)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不仅要历经跋涉的艰辛,还要饱尝旅途的孤独。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终年黄沙蔽日,荒无人烟。风沙茫茫,长路漫漫,这一去何日是归期?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吗?

  (3)是呀,说不完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有的关切与牵挂汇成一句(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一杯怎样的酒?这样的酒喝过多少杯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把你的这种感受融到你的朗读中。指名读。

  (6)是呀,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经不早,朋友即将启程。来,举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进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一唱三叹,情感共振

  1 几年以后,王维去世,这首诗也就成了王维送别元二的千古绝唱。(播放合唱版《阳关三叠》片断)

  2 师范唱歌曲《阳关三叠》片断,生伴随音乐轻轻哼唱。

  3 因为这首歌传达了人们共同的心声,所以千古传唱,流传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阳关三叠唱无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齐读)

  (怎样读出后两句诗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离情别意?音乐、画面的烘托,歌词的渲染以及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为课堂营造了一种令人不能不为之心动的“场”,这一唱三叹的涵泳吟唱令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纷纷泪下。)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 拓展送别组诗。

  (1)古人说:人生自古伤离别。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如此感伤。你们还读过哪些送别诗?你能背背其中印象最深的诗句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力量?

  (2)生背诵课内外积累的送别诗。

  2 小结送别主题。其实古往今来,无论是感伤还是劝慰,也无论是鼓励还是祝福,所有的送别诗里浸透的其实是同一个字,那就是对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别诗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色彩。课到此处,通过一组送别诗的拓展及时把学生从伤感的情绪中拉出来,既达到了拓宽学习内容、积累诗句的目的,又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不同的情感类型。)

  3 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李叔同之《送别》音乐响起)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毕业了,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熟悉的骊歌再度响起时,你的心头是否也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离愁?

  人生聚散无常,我们真的应该常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感谢命运让你们结缘,让你们相遇相知,让你们相互见证彼此的生命历程。如果你常常这样心存感激,那么无论将来你身在何方,你都会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力量。(出示王勃诗句)最后让我们再互道一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是煞费苦心的。一方面联系学生实际将话题转到毕业送别上,让学生的内心再一次掀起情感波澜;另一方面将送别的小主题升华到人生的大主题,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最后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作结,师生的情感再次达到高潮。)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6)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词鉴赏3篇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词鉴赏1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代: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雄鸡啼鸣京城曙色光寒,莺啼婉转皇宫春色正阑。

  宫殿报晓钟声催开万户,玉石台阶仪仗拥簇千官。

  花迎朝臣佩剑繁星初落,柳拂旌旗仙人盛零未干。

  只有凤凰池上舍人诸客,阳春高雅一曲和歌皆难。

  散译

  雄鸡啼唱,大路上洒满黎明的寒光。黄莺鸟鸣声婉啭,京城处处是一派暮春景象。

  宫里的晓钟敲过,千门万户一齐开敞,天子的仪仗排列在玉阶两边,环拥着百官进入朝堂。

  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

  凤凰池上歌一曲阳春白雪,谁想唱和可真会知难却步。

  注释

  和(hè):即和诗,是用来和答他人诗作的诗,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可和韵,可不和韵。中书舍人:官名,时贾至任此职。大明宫:宫殿名,在长安禁苑南。

  紫陌:指京师的街道。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

  啭(zhuàn):婉转的叫声。皇州:京都。阑:尽。

  金阙(què):皇宫金殿。万户:指皇宫中宫门。

  玉阶:指皇宫中大明宫的台阶。仙仗:天子的仪仗。

  剑佩:带剑、垂佩绶,都为*之饰物,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

  凤凰池上客:指贾至。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

  赏析

  杜甫、王维、岑参三首和《早朝大明宫》,其艺术成就都超过了贾至的原作。在诸和诗之中,杜甫的和诗以其格律谨严而著称,王维的和诗以其气象阔大而驰名,至于岑参的这首和诗,则以其押韵奇险、属对精工与用语之典丽而深获历代论者之盛誉。

  诗一开头,先由作者在早、朝途中的所见所闻写起。这两句是说,诗人早朝上路之时,听见雄鸡正在报晓,看到东方刚微露曙光,觉得天气仍有些凉意;时值暮春三月,流莺百啭,在这京都之内不时可闻其鸣。首句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在时间概念上也比贾至原诗首句“银烛朝天紫陌长”的笼统交待显得确切。次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呼应贾至原诗第二句“禁城春色晓苍苍”的写景。两相比较,贾诗所写之春景比较模糊,形象不鲜明,“春色晓苍苍”,艺术感染力实际上并很不强。究其原因,即在于拂晓之时天色尚暗,描写此时景物仅仅诉诸于视觉印象,其难度较大。岑参深谙其中奥秘,故其诗首联写景时,既写其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其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其身心所感觉之“寒”,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艺术感染力自然就强了不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与王维和诗的颔联一样,岑诗颔联联写的也是早朝时的场面:伴随着金銮殿里传出的朝钟声,一扇扇宫门依次而开;在汉自玉台阶两侧排列着皇家的仪仗,文武百官们按部而朝见皇帝。“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璧辉煌和雕栏玉砌。以“金”对“玉”,以“万”,对“千”,其对仗典雅精工,又与早朝时庄严整肃之朝仪相谐。因此若论气象之阔大,岑诗此联诚逊于王诗,若沦辞藻之富丽与对仗之精工,则岑诗又在王诗之上。

  岑诗的颈联颇得后世论者之青睐,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其著《诚斋诗话》中论及贾至等人的这组早朝大明宫唱和诗时曾说:“和此诗者,岑诗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佳。”在杜甫、王维均参与唱和的情况下,岑诗此联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不容易的。此联的佳处即在于它既写了早朝的场面又抓住了时间早这一特点,既呼应贾至的原作又表现出岑诗的语言特色:鲜花迎接饰有佩剑的官员,柳条轻拂仪仗的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作为一首早朝诗,应处理好“早”与“朝”之关系,即在空问上应围绕朝见之场面来写,在时间上又要体现出一个“早”字。贾、杜、工三人的唱和诗,均以首联写早朝之时间,以中二联写一早朝之场面,唯岑诗此联能将“花迎剑佩”、“柳拂族旗”之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之时辰融为一体,以一联表现了他人需两联才能交待清楚的内容。作为一首和诗,岑诗此联的景物描写又与贾至原诗互为呼应,进一步充实了对春色的描写。不过贾至的原作中,写景与朝见结合得不紧密,结果出现了首二联写景,颈联写朝见,尾联倡和的格局,对于一首早朝诗来说,其中心不突出,显得本末倒置。因此,王维在和其诗时,以中二联写朝见场面,突出了重点。但王诗也有不足,即忽视了贾至原作中的春色描写,与之呼应不紧。观王诗,竟通篇于春色未着一字,反倒用了不少笔墨不厌其详地一再写君臣之服饰,首联已云“翠云裘”,颈联又写“衮龙”,颔联则先写“衣冠”,又继以“冕旒”,语意颇嫌重复,而不腾出笔墨来呼应一下贾诗中之春色。前人对此有“衣冠冕旒,句中字面复见”之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虽说王诗成就很高,此等不足毕竟是瑕不掩瑜,但相比之下,总是不如岑诗之唱和得体、一呼应紧密而又能避免其中心不突出之缺陷。最后,此联之语言亦颇能体现岑诗之特色。纵观贾、杜、王三诗之颈联,均有御炉香烟等字样,可见在早朝诗中写香烟之类已成司空见惯之例。岑参显然不满足于此等俗套,故全诗无一语道及御炉香烟而于此联写出了“剑”、“旗”、“星”、“露”等较之其他三作显得很新奇的景语。所谓边塞诗人与宫廷诗人之别,于此大概亦可略见一斑。

  “独有凤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诗的结尾,响应贾至的倡议:唯有身居凤池的中书省贾舍人,你这一曲高雅的阳春自雪和起来实在困难。说和诗难,倒不仅仅是出于对贾至的恭维,或是表现自己的谦逊,这“难”字确实流露出岑参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同和诗的王维、杜甫,都是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与之同和一诗确实不易。王维久任朝官,写起宫廷唱和诗来简直是轻车熟路;杜甫做诗刻苦,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尤长于律诗。诗友在某种意义上又是诗敌,同和一诗实寓有一较短长之意,因此在这场高水*的竞赛中若无高超的手段是根本不可能争先的。后人在评价这组唱和诗时多以岑参此诗为最佳,其致胜之诀不外乎下列三点:

  其一曰“押韵奇险”。写宫廷诗,古人多以富丽之辞藻充做韵脚,如贾诗之“御炉香”、“侍君王”、杜诗之“醉仙桃”、“有凤毛”、王诗之“拜冕旒”、“衰龙浮”等,均是其例。岑参不排斥富丽之辞藻,但更偏爱奇丽之辞藻,体现在此诗之韵脚上,便是“曙光寒”、“春色阑”、“和皆难”、“露未干”等出乎人们意料的辞藻与奇特的押韵。在宫廷诗中,“寒”、“阑”、“干’、“难”等韵脚是不大有人问津的,更不用说以之作为早朝诗的"韵脚了,这些词汇,通常是用以表现衰残之景的,将它们写入早朝诗中而不减损富丽堂皇之气,需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稍一不慎,便成败笔,在前人看来这简直是在走独木桥,故称这些韵脚为险韵。正是在这种他人通常不敢尝试之处,岑参成功地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后世公认的奇特的艺术效果。具体说来,“寒”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蜷曲畏缩之感,但岑诗的“鸡鸣紫陌曙光寒”给人的感觉便全然不同,雄鸡一唱天下白,黑暗即将让位于光明,那鸡鸣令人振奋,那曙光令人憧憬,那暮春清晨的微寒令人惬意。奇妙的艺术效果的取得就在于诗人在以“寒”为韵脚时恰当地进行了搭配,这一点在“阑”、“干”、“难”等韵脚上同样得到了体现。“阑”本用于几写残景,但诗人配之以“春色”、配之以“莺啭”,效果便截然相反。春阑不同于秋阑,花虽疏而叶更茂,红虽瘦而绿益肥,加之以流莺百咐,越发显得生机勃勃。其他如,’干”、“难”等韵脚,均各有妙用。在美学领域中,也处处存在着辨证法。岑诗中这几个韵脚,押得虽险而丽,虽丽又奇,颇能体现岑诗尚奇丽之特点。

  其二曰“对仗精工”。对于律诗来讲,中二联对仗即已足矣,岑诗多用一联对仗,意在与早朝时那种左右分班、文武对列的朝仪相协调一致,以诗歌形式上的工整表现诗歌内容即早朝场面的严整。另外前人已经指出,此诗首联以“紫”对“皇”,极为典丽,岑参此诗对仗之精于此亦可见一斑。在这四首唱和诗中,论对仗之精工典丽,唯杜诗可与岑参此诗相敌。

  其二曰“辞藻典丽堂皇”。岑参虽尚奇丽,但并不排斥典丽堂皇之语。在岑参此诗中,虽然有若于奇险之韵脚,但也有不少典丽堂皇之造语,其例如“紫陌”、“皇州”、“金阙”、“玉阶”等,绝不亚于其他三诗。早朝诗毕竟要写宫廷气象,若一味追求奇险就有可能破坏诗中画面的和谐。岑诗虽押险韵而未过份,又用了若干典丽堂皇之辞藻表现宫廷气象,恰到好处地取得了*衡。其诗虽奇而又未离格,达到了奇不离正,正中有奇,得心应手的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当时岑参任右补阙,与诗人贾至、杜甫、王维为同僚。时为中书舍人的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和王维、岑参都作了和诗,岑参之和即为此诗。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词鉴赏2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代: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韵译

  雄鸡啼鸣京城曙色光寒,莺啼婉转皇宫春色正阑。

  宫殿报晓钟声催开万户,玉石台阶仪仗拥簇千官。

  花迎朝臣佩剑繁星初落,柳拂旌旗仙人盛零未干。

  只有凤凰池上舍人诸客,阳春高雅一曲和歌皆难。

  散译

  雄鸡啼唱,大路上洒满黎明的寒光。黄莺鸟鸣声婉啭,京城处处是一派暮春景象。

  宫里的晓钟敲过,千门万户一齐开敞,天子的仪仗排列在玉阶两边,环拥着百官进入朝堂。

  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

  凤凰池上歌一曲阳春白雪,谁想唱和可真会知难却步。

  注释

  和(hè):即和诗,是用来和答他人诗作的诗,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可和韵,可不和韵。中书舍人:官名,时贾至任此职。大明宫:宫殿名,在长安禁苑南。

  紫陌:指京师的街道。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

  啭(zhuàn):婉转的叫声。皇州:京都。阑:尽。

  金阙(què):皇宫金殿。万户:指皇宫中宫门。

  玉阶:指皇宫中大明宫的台阶。仙仗:天子的仪仗。

  剑佩:带剑、垂佩绶,都为*之饰物,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

  凤凰池上客:指贾至。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

  赏析

  杜甫、王维、岑参三首和《早朝大明宫》,其艺术成就都超过了贾至的原作。在诸和诗之中,杜甫的和诗以其格律谨严而著称,王维的和诗以其气象阔大而驰名,至于岑参的这首和诗,则以其押韵奇险、属对精工与用语之典丽而深获历代论者之盛誉。

  诗一开头,先由作者在早、朝途中的所见所闻写起。这两句是说,诗人早朝上路之时,听见雄鸡正在报晓,看到东方刚微露曙光,觉得天气仍有些凉意;时值暮春三月,流莺百啭,在这京都之内不时可闻其鸣。首句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在时间概念上也比贾至原诗首句“银烛朝天紫陌长”的笼统交待显得确切。次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呼应贾至原诗第二句“禁城春色晓苍苍”的写景。两相比较,贾诗所写之春景比较模糊,形象不鲜明,“春色晓苍苍”,艺术感染力实际上并很不强。究其原因,即在于拂晓之时天色尚暗,描写此时景物仅仅诉诸于视觉印象,其难度较大。岑参深谙其中奥秘,故其诗首联写景时,既写其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其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其身心所感觉之“寒”,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艺术感染力自然就强了不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与王维和诗的颔联一样,岑诗颔联联写的也是早朝时的场面:伴随着金銮殿里传出的朝钟声,一扇扇宫门依次而开;在汉自玉台阶两侧排列着皇家的仪仗,文武百官们按部而朝见皇帝。“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璧辉煌和雕栏玉砌。以“金”对“玉”,以“万”,对“千”,其对仗典雅精工,又与早朝时庄严整肃之朝仪相谐。因此若论气象之阔大,岑诗此联诚逊于王诗,若沦辞藻之富丽与对仗之精工,则岑诗又在王诗之上。

  岑诗的颈联颇得后世论者之青睐,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其著《诚斋诗话》中论及贾至等人的这组早朝大明宫唱和诗时曾说:“和此诗者,岑诗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佳。”在杜甫、王维均参与唱和的情况下,岑诗此联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不容易的。此联的佳处即在于它既写了早朝的场面又抓住了时间早这一特点,既呼应贾至的原作又表现出岑诗的语言特色:鲜花迎接饰有佩剑的官员,柳条轻拂仪仗的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作为一首早朝诗,应处理好“早”与“朝”之关系,即在空问上应围绕朝见之场面来写,在时间上又要体现出一个“早”字。贾、杜、工三人的唱和诗,均以首联写早朝之时间,以中二联写一早朝之场面,唯岑诗此联能将“花迎剑佩”、“柳拂族旗”之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之时辰融为一体,以一联表现了他人需两联才能交待清楚的内容。作为一首和诗,岑诗此联的景物描写又与贾至原诗互为呼应,进一步充实了对春色的描写。不过贾至的原作中,写景与朝见结合得不紧密,结果出现了首二联写景,颈联写朝见,尾联倡和的格局,对于一首早朝诗来说,其中心不突出,显得本末倒置。因此,王维在和其诗时,以中二联写朝见场面,突出了重点。但王诗也有不足,即忽视了贾至原作中的春色描写,与之呼应不紧。观王诗,竟通篇于春色未着一字,反倒用了不少笔墨不厌其详地一再写君臣之服饰,首联已云“翠云裘”,颈联又写“衮龙”,颔联则先写“衣冠”,又继以“冕旒”,语意颇嫌重复,而不腾出笔墨来呼应一下贾诗中之春色。前人对此有“衣冠冕旒,句中字面复见”之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虽说王诗成就很高,此等不足毕竟是瑕不掩瑜,但相比之下,总是不如岑诗之唱和得体、一呼应紧密而又能避免其中心不突出之缺陷。最后,此联之语言亦颇能体现岑诗之特色。纵观贾、杜、王三诗之颈联,均有御炉香烟等字样,可见在早朝诗中写香烟之类已成司空见惯之例。岑参显然不满足于此等俗套,故全诗无一语道及御炉香烟而于此联写出了“剑”、“旗”、“星”、“露”等较之其他三作显得很新奇的景语。所谓边塞诗人与宫廷诗人之别,于此大概亦可略见一斑。

  “独有凤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诗的结尾,响应贾至的倡议:唯有身居凤池的中书省贾舍人,你这一曲高雅的阳春自雪和起来实在困难。说和诗难,倒不仅仅是出于对贾至的恭维,或是表现自己的谦逊,这“难”字确实流露出岑参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同和诗的王维、杜甫,都是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与之同和一诗确实不易。王维久任朝官,写起宫廷唱和诗来简直是轻车熟路;杜甫做诗刻苦,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尤长于律诗。诗友在某种意义上又是诗敌,同和一诗实寓有一较短长之意,因此在这场高水*的竞赛中若无高超的手段是根本不可能争先的。后人在评价这组唱和诗时多以岑参此诗为最佳,其致胜之诀不外乎下列三点:

  其一曰“押韵奇险”。写宫廷诗,古人多以富丽之辞藻充做韵脚,如贾诗之“御炉香”、“侍君王”、杜诗之“醉仙桃”、“有凤毛”、王诗之“拜冕旒”、“衰龙浮”等,均是其例。岑参不排斥富丽之辞藻,但更偏爱奇丽之辞藻,体现在此诗之韵脚上,便是“曙光寒”、“春色阑”、“和皆难”、“露未干”等出乎人们意料的辞藻与奇特的押韵。在宫廷诗中,“寒”、“阑”、“干’、“难”等韵脚是不大有人问津的,更不用说以之作为早朝诗的韵脚了,这些词汇,通常是用以表现衰残之景的,将它们写入早朝诗中而不减损富丽堂皇之气,需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稍一不慎,便成败笔,在前人看来这简直是在走独木桥,故称这些韵脚为险韵。正是在这种他人通常不敢尝试之处,岑参成功地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后世公认的奇特的艺术效果。具体说来,“寒”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蜷曲畏缩之感,但岑诗的“鸡鸣紫陌曙光寒”给人的感觉便全然不同,雄鸡一唱天下白,黑暗即将让位于光明,那鸡鸣令人振奋,那曙光令人憧憬,那暮春清晨的微寒令人惬意。奇妙的艺术效果的取得就在于诗人在以“寒”为韵脚时恰当地进行了搭配,这一点在“阑”、“干”、“难”等韵脚上同样得到了体现。“阑”本用于几写残景,但诗人配之以“春色”、配之以“莺啭”,效果便截然相反。春阑不同于秋阑,花虽疏而叶更茂,红虽瘦而绿益肥,加之以流莺百咐,越发显得生机勃勃。其他如,’干”、“难”等韵脚,均各有妙用。在美学领域中,也处处存在着辨证法。岑诗中这几个韵脚,押得虽险而丽,虽丽又奇,颇能体现岑诗尚奇丽之特点。

  其二曰“对仗精工”。对于律诗来讲,中二联对仗即已足矣,岑诗多用一联对仗,意在与早朝时那种左右分班、文武对列的朝仪相协调一致,以诗歌形式上的工整表现诗歌内容即早朝场面的严整。另外前人已经指出,此诗首联以“紫”对“皇”,极为典丽,岑参此诗对仗之精于此亦可见一斑。在这四首唱和诗中,论对仗之精工典丽,唯杜诗可与岑参此诗相敌。

  其二曰“辞藻典丽堂皇”。岑参虽尚奇丽,但并不排斥典丽堂皇之语。在岑参此诗中,虽然有若于奇险之韵脚,但也有不少典丽堂皇之造语,其例如“紫陌”、“皇州”、“金阙”、“玉阶”等,绝不亚于其他三诗。早朝诗毕竟要写宫廷气象,若一味追求奇险就有可能破坏诗中画面的和谐。岑诗虽押险韵而未过份,又用了若干典丽堂皇之辞藻表现宫廷气象,恰到好处地取得了*衡。其诗虽奇而又未离格,达到了奇不离正,正中有奇,得心应手的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天,当时岑参任右补阙,与诗人贾至、杜甫、王维为同僚。时为中书舍人的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和王维、岑参都作了和诗,岑参之和即为此诗。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7)

——《鹿乳奉亲》读后感3篇

《鹿乳奉亲》读后感1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感动但更多的是感悟。郯子他为了治好父母的眼疾而不顾生命危险装成野鹿取鹿乳。在现实生活中,像这种事情发生率极小,也许是因为父母对我们过于溺爱,使得我们不懂得孝顺、感恩,也过惯了理所当然的生活。就像遇到生命危险时,父母们想到的是保护孩子,而孩子也会认为这种保护是天经地义的,殊不知,父母也会害怕。父母虽不需要我们的保护却非常需要我们的感恩。比如在他们下班之前倒上一杯清凉可口的茶水,父母喝完后一定全身都很凉快;冬天的时候倒上一杯热乎乎的茶水,父母喝完后一定会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其实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力所能及的,而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已经很满意了。而这些应该也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到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是父母保护我们,为我们付出。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他们也需要我们的付出、感恩、回报......当然,对父母最好的感恩方式还是理解。有多少孩子能真正体谅父母的苦心?又有多少孩子埋怨父母这不好、那不好,呼理解万岁,却不能真正理解父母?古人云:“万善孝为先。”虽然孝顺听起来有些古老,但“孝”一直是*已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有时候,不妨问一下自己:“我感恩过父母吗?”,不要认为感恩父母是以后的事,不要犯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样的错误。

  从现在起,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

《鹿乳奉亲》读后感2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感恩故事,比如: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蝇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在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讲的是:

  有一位叫虎子的人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只有他这一个独养儿子。父母对虎子从小进行严格的管教,无论是穿衣吃饭、坐卧玩耍,还是读书写字、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注意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一切恶习。父母年纪大了,都患了眼疾,经大夫诊治,需要经常喝野鹿乳才能治好。而要治愈失明已久的父母,必须取野鹿的鲜乳服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且不能让母鹿受到惊吓,如果那样鹿乳的药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虎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鹿皮披在身上,到深山里去,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以供奉双亲。”有一天,他又上山挤取鹿乳,正巧遇到猎人射杀的危险时刻,虎子急忙掀起鹿皮走出来,告诉猎人自己是为了挤取鹿乳给双亲治病才身披鹿皮的。猎人听后很感动,对他肃然起敬,不仅把自己的鹿乳送给了他,还护送他出山。从此,虎子这个名字在他们的村子人人皆知。

  看完这本书后,我得到了许多启发: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爱,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了自己。父母每天都会不厌其烦地询问子女今天想吃什么,明天想吃什么,并排除一切阻力去准备孩子想吃的饭菜,丝毫不考虑自己。而子女呢?除了对父母的唠叨感到厌烦外,几乎所有的子女都意识不到怎样照顾父母,他们无所谓地享受着父母的宠爱,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父母也是独立的精神个体,他们有他们的生活,子女无权让父母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天天围着他们转,尽管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心甘情愿的。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也不能因此忽视父母的需要与爱好。父母需要我们真诚地去了解,我们不能对父母的需求熟视无睹。我们应经常跟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爱吃什么,想吃什么,能吃什么;读懂他们梦想什么,追求什么,满足什么。竭尽全力回报父母的爱,哪怕是冒生命危险也绝对值得,让父母健康、开心就是最大的孝。

  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恩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恩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恩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恩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恩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因为感恩,才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有了世间的种种真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亲情是无法选择,亲情是无法割舍的",无论你去到哪里,父母的爱始终改变不了,照顾好自己的父母,这是我们这一生永远不能放弃的大大地责任!

  世界上有三个不等:孝敬父母不能等;积德行善不能等;修心开智不能等。让我们积极性动起来吧,让我们荡漾于这缕感恩的春风中,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好、文明、积极、健康、有序,使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和灿烂,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安和和谐!

《鹿乳奉亲》读后感3

  今年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中华美德故事精选》,其中《郯子鹿乳奉亲》这篇文章让我的感触很深。这篇文章讲得是:郯子从小对父母很孝顺。老年时双亲不幸患上了眼疾,看东西十分困难。一日,老两口突然想吃鹿乳为满足双亲的愿望,郯子便身着鹿皮来到深山老林,混迹于鹿群之中,当他与鹿混熟之后,便偷偷将鹿的奶汁采下。读后,对我人启发很大。

  我明白了郯子为父母的奉献有多大,在深山老林中,郯子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想到的却是双亲想吃鹿乳进急切的心情。当时,郯子装鹿,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返回途中,被猎人发现,猎人视他为真鹿,正举弓欲射,郯子忙而况去鹿皮,据实告之。

  我非常佩服郯子为父母所付出的精神,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8)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15篇)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兴致勃勃的来到书店,想找到一本我喜欢的书。我顺着书架一排一排的找,在一排书架的尽头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是著名作家杨红樱所写的《淘气包马小跳之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我很喜欢。

  这本书主要讲了地动山摇、大地震爆发好几天了,住在乡下的爷爷和奶奶还是杳无音信,马小跳心急如焚。一天,报纸上报道一位小学生在大地震中勇救同学的感人事迹,马小跳惊奇的发现,这个名叫马天宝的小英雄,居然就是自己在乡下爷爷奶奶家见过的小伙伴“小非洲”……爷爷奶奶有消息了,小非洲却失去了父母,马小跳要把受伤的小非洲接到家里来住,还要求秦老师安排他们俩同桌。那个被锯掉了一条腿喜欢跳芭蕾舞的小女孩儿,她梦想可以继续跳好芭蕾舞,所以马小跳、夏林果、马天宝(小非洲)、毛超、唐飞等等,都在上学之前来到医院看这个小女孩,特别是夏林果。每次夏林果来了都教小女孩芭蕾,夏林果站着跳,小女孩跟着比手势,在大家的帮助下,喜欢跳芭蕾舞的小女孩实现了她的梦想。

  这本书的主人公马小跳是个淘气包,他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每天错误不断,但他诚实、勇敢、快乐、有爱心和责任心,还有我特别看重的一种品质——幽默。

  我要学习马小跳在遇到任何事都要冷静,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做一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2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小英雄和芭蕾公主》。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马小跳的奶奶家所在的望龙山发生大地震了,马小跳在那里的小伙伴小非洲在学校坍塌的危急关头,舍己救人,当上了小英雄,还上了电视、登了报纸呢!这场大地震不仅让爱学习的小非洲失去了右手,还让他失去了上学的学校。在马小跳的强烈要求下,小非洲住进了马小跳的家,跟马小跳做了同班同学,还做了同桌。他们和夏林果一起,帮助一个热爱跳芭蕾舞,但是在大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女孩走出抑郁的阴影,在舞台上实现了她的芭蕾梦,成为光彩照人的芭蕾公主。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一只大白鹅。地震发生时,马小跳的爷爷和大白鹅被埋在废墟里,为了救奄奄一息的爷爷,大白鹅用虚弱的身体下了两个蛋,它用嘴啄破蛋壳,一点一点的将蛋液喂入爷爷的口中。在9天的时间里,大白鹅将两个蛋全部喂给了爷爷,甚至连蛋壳都喂给了爷爷,而自己一口也没吃。最后,爷爷得救了,大白鹅却活活饿死了。读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大白鹅无怨无悔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它舍己救人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要向它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懂得知恩图报,为他人着想的人。同时,我也要呼吁人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一定要保护它们!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3

  我读了一本名叫《小英雄和芭蕾公主》的书,这本书是作家杨红樱写的。

  里面主要讲的事望龙区 (也就是马小跳爷爷奶奶住的地方) 发生了地震,小非洲 (在望龙区马小跳认识的好朋友) 救了自己班的两名学生因此而成名,和小非洲一个学校的一位学生在废墟里一直唱歌,唱了七十多小时才被*战士从废墟里救出来,所以这个小女孩被称为“废墟里的百灵鸟”小非洲和“废墟里的百灵鸟”同时住进省儿童医院因为每天都有许多记者来采访,因为记者每次都要提起“废墟里的百灵鸟”在废墟里唱歌的事,所以“废墟里的百灵鸟”患了忧郁症。等马小跳得知小非洲住在省儿童医院这个消息后,就和唐飞、张达、毛超、牛皮、夏林果、安琪儿、路漫漫一起去医院看小非洲,到了医院他们看完小非洲就发现和小非洲临床的就是“废墟里的百灵鸟”,跳芭蕾的夏林果看出来“废墟里的百灵鸟”也是跳芭蕾的,马小跳他们有时叫夏林果叫“芭蕾公主”夏林果把“芭蕾公主”的称号给了“废墟里的百灵鸟”,以后,“废墟里的百灵鸟”就叫“芭蕾公主”了。以后每天马小跳他们都来看小非洲,同时,夏林果教“芭蕾公主 ” 跳芭蕾,之后马小跳把小非洲接回他家住,夏林果把“芭蕾公主”接到她家住,之后小非洲和“芭蕾公主”都上学了,从此过上了*凡的生活。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 地震让许多人丧失了性命,我们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幸运了,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祖国!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4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我喜欢这本书里的所有人物:马小跳、张达、唐飞、毛超、牛皮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小英雄——小非洲。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深深的被小非洲的勇敢、乐观和舍己为人精神所感动。

  地震发生时,当小非洲跑出教室时,发现郑老师和二十三个同学还在教室里,他一次又一次的冲进教室救同学,当他第三次冲进去的时候,一块预制板砸到了他的身上,小非洲的头皮被掀掉一大块,右手也没有了,当他醒来时就在医院里了。当有人问小非洲后不后悔时,他说:“不,我是班长,我必须这么做!”当马小跳问他:知道自己没有右手时,难不难过?他说:“我们班那么多同学都不在了,郑老师也不在了,我能活下来已经很幸运很幸运了。”可见,小非洲是多么勇敢、多么坚强和富有责任心啊!自己失去了右手,心里想的还是同学和老师。

  大年初三,我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爬梁岗山,梁岗山是一座未开发的原生态山,山上没有路更没有台阶,我第一次爬这种山,到了半山腰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心里在打“退堂鼓”,一屁股座在了一个长满黄色苔藓的石头上,眼前的美景让我想起了黄龙沟,小非洲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面前,面对危险的时候,他那么勇敢,而我怎么就连一座小山都克服不了呢?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爬上顶峰!于是,我收起“退堂鼓”,打起精神继续往上爬,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我终于爬到了山顶,大家都夸我,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小非洲,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勇敢、乐观、坚强和有责任心的人。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5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我喜欢书中马小跳的阳光、善良,“小非洲”的勇敢坚强,“芭蕾公主”的信心百倍,夏林果的多才多艺……充满了喜怒哀乐,让我回味无穷,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讲述了2008年5月12日地动山摇,大地震爆发后好几天了,住在乡下的爷爷奶奶还是杳无音信,马小跳心急如焚。一天,报纸上报道一位小学生在大地震中勇救同学的感人事迹,马小跳惊奇地发现,这个名叫马天宝的小英雄,居然就是自己在乡下爷爷奶奶家见过的小伙伴“小非洲”。马小跳和同学去医院看望“小非洲”,在医院里见到了一个跳芭蕾舞的小女孩,但是,她的一条腿已经失去了。在夏林果的帮助下,她又找回了自信,夏林果觉得她跳得很好,就把自己“芭蕾公主”的称号送给了她。后来,马小跳的爷爷奶奶有消息了,小非洲却失去了父母,马小跳要把受伤的“小非洲”接到家里来住,还要求秦老师安排他们俩同桌。那个喜欢跳芭蕾舞的小女孩,克服了困难,最后实现了她的梦想,跟芭蕾王子一起表演了芭蕾舞《在梦想的天空》。

  读完这本书后,我被书中“小英雄”和“芭蕾公主”的.精神所感动;我很敬佩他们的精神。我要向他们学习。在新的学期里,生活上如果遇到危险和困难要学习“小英雄”的临危不惧精神;学习上遇到难题要向“芭蕾公主”那样,学习她的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时也要学习马小跳乐于助人的精神,做一位出色的少先队员。作文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6

  啊啊啊啊!地震来了!让我们来看看地震中的英雄人物吧!

  马小跳爷爷家的母白鹅和爷爷被埋到废墟下时,下了两个蛋,它用嘴啄破蛋壳,一点一点的将蛋液喂入爷爷的口中。在9天的时间里,母白鹅将两个蛋全部喂给了爷爷,甚至连蛋壳都喂给了爷爷,而自己一口也没有碰。最后,爷爷得救了,母白鹅却活活的饿死了。这只母白鹅无怨无悔地为了爷爷(母白鹅的主人)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它只是一只白鹅,但它忠诚的心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马小跳的亲戚马天宝,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条手臂(右臂),但马天宝没有放弃,他用左手写字,写的照样是潇潇洒洒,坚持不懈,才能创造出奇迹!

  芭蕾公主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条腿,以致她对跳芭蕾舞的兴趣越来越没有自信,认为自己再也不能跳舞了。整天郁郁不乐,后来她认识了夏林果和马小跳他们,让她重新找回了自信,实现了自己和芭蕾王子---宋亚昆一起跳双人舞的梦想!她那永不放弃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马小跳的同学们,也很有爱心,同情心,他们帮助马天宝和芭蕾公主,帮助他们,逃脱记者的“魔爪”,(因为芭蕾公主一看到记者就害怕),如果,世上的人们都像马小跳他们这样,那世界就会变得美好,没有战斗,世界将成为和*的天堂!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7

  最近,我读了《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马小跳是怎样和芭蕾公主相遇的。主要的事情是这样的

  大地震爆发好几天了,住在乡下的马小跳爷爷还是毫无音讯,马小跳心急如焚,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报道一位小学生在大地震中英勇献身救同学的感人事迹,马小跳惊奇的发现,这位名叫马天宝的小英雄,居然是自己在乡下爷爷奶奶家见过的小伙伴“小非洲”……爷爷奶奶有消息了,可是“小非洲”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父母,在此之后,马小跳把小英雄带到了家中,在给他看病疗伤的同时,认识了一位小女孩,那个女孩因为脚受伤了,她认为就是这样才段了自己跳舞的生涯,而夏林果告诉女孩是她的没有自信。最后女孩得到了“芭蕾公主”的称号。最后马小跳和“小非洲”还有“芭蕾公主”成为了最最要好的同学。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我觉得,书中的马天宝很勇敢,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还救了自己的同班同学,但是却失去了父母。如果换成是我,我早就躲在一旁大声哭泣。而小英雄却忍受着这种失去的痛苦,还和马小跳一起度过难关,一起跳舞,一起唱歌。将自己的痛苦抛到脑后去。还和芭蕾公主一起爬山,他这种乐于助人、勇敢的精神,真是让人敬佩。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有没有动心呢?这一系列的书,都体现出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可以让你重温自己童年时的感觉。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8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小英雄和芭蕾公主》。

  这本书讲述的是,大地震后小伙伴们帮助芭蕾公主实现梦想的故事。书中的“芭蕾公主”就是报纸上所说的“废墟中的百灵鸟”。她在地震时被压在了废墟中,整整被压了72个小时。

  废墟里很暗,她害怕一睡觉就起不来了,便不停地唱歌。她的左腿因为长时间被石头压住,导致左腿坏死,最后不得不锯掉。 芭蕾公主很喜欢跳芭蕾舞,可惜她的一条腿没有了,跳不成芭蕾舞了,所以她很伤心,整天不说不笑,郁郁寡欢。

  小伙伴们看她伤心的样子,也很难过,都来帮助她。夏林果经常给她讲笑话,逗她开心;张达每天都推着轮椅送她上下学,

  小伙伴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圆梦行动小组”,帮助芭蕾公主实现她的芭蕾梦。他们找到芭蕾王子,说服他同意在儿童节的赈灾晚会上同芭蕾公主一起跳舞。芭蕾公主终于实现了她的梦想,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灾难可以摧毁人的身体,但不可摧毁的是人的梦想!” 由此,我联想到去年在我国四川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那次大地震也造成许多人像芭蕾公主那样身体伤残。他们的身体虽然残疾了,可他们一定还有他们的梦想。我想,我们大家也应该像小伙伴们帮助芭蕾公主那样,去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受伤的人们,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9

  我看了一本有关淘气包的书,我想大家已经猜到了,那就是——《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描写了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很多的故事。既奇妙又有趣,一看就会入迷。

  这本书的作者是杨红樱。书中的马小跳,有很多缺点,但也有他的优点,他有爱心、勇敢,而我最喜欢的是他身上的幽默感。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淘气包的奶奶家——望龙山,发生了很大的地震。在望龙山的小非洲在紧急的关头,舍己救人,他就成为了小英雄。小非洲从此失去了右手,还失去了学校。马小跳非常佩服他,决定让小非洲住进自己的家。他们两个做了同学,还是同桌呢。他们和夏林果,帮助了一个热爱芭蕾,却在大地震中失去一套腿的女孩。夏林果正好也是学芭蕾的,所以教小女孩用手学芭蕾,实现了小女孩的芭蕾梦。马小跳也在其中做了一回好人。

  我看了这本书,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小非洲了,他助人为乐,为了救人,自己失去了一条胳膊,和他学习的学校。我也做出了行动。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买笔,我们一同相中了一个猴子笔,可是她的钱不够,拿个笔两元五角钱,她的钱不够。我踌躇了一会说:“我给你买吧!”她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出去外边,她说:“回到家我一定还给你!”我说:“不用了,就当我送你了两元钱吧!”她说:“不行,我一定要还给你。”我只好无奈地点了点头。回到家,她把钱还给了我,连声对我说谢谢。就这样,我们度过了美好的一天。这就是助人为乐的表现。

  我们就应该学小非洲助人为乐的表现,为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心灵。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10

  今天,我在图书城读完了杨红樱阿姨的《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书中有两个人物让我非常感动。

  在5。12望龙山地震中,马小跳爷爷家的母白鹅和爷爷被埋到废墟下时,下了两个蛋,它用嘴啄破蛋壳,一点一点的将蛋液喂入爷爷的口中。在9天的时间里,母白鹅将两个蛋全部喂给了爷爷,甚至连蛋壳都喂给了爷爷,而自己一口也没有碰。最后,爷爷得救了,母白鹅却活活的饿死了。读到这里,我泪流满面。这只母白鹅无怨无悔的为了主人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它只是一只白鹅,但它忠诚的心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书里还有一个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郑老师。她是一个城里人,她放弃了城里人的舒适生活,千里迢迢来到农村,细心的教育照顾每一个同学。就在望龙山地震时,她为了救孩子奋不顾身,献出了生命。在祭拜郑老师时,小英雄马天宝写下了数篇想对郑老师说的话和对郑老师的思念,在郑老师的墓前烧掉了,这些烟灰化成他的话会飘到天堂,郑老师一定会听到。郑老师的学生每人手捧一束鲜艳的映山红,缓缓地放在郑老师的墓碑前。读到这里我又流下了泪水,我被郑老师的精神感动了。郑老师爱她的职业,爱她的学生,学生也爱她。

  郑老师和母白鹅都无怨无悔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她们都有美好的心灵和高贵的品德。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11

  如果地震来了,教室里还剩下两个同学,你会去救他们吗?如果去,你可能也会被埋在废墟下。如果不去,你还有生的希望。

  在读《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中,杨红樱阿姨让我见识到了一位大义凛然的小非洲和一位舍己为人的老师。当他们还在上课时,一场浩劫来临了:在小非洲所居住的望龙山上发生了一场八级的大地震。当老师正在疏散大家离开的一刹那,小非洲猛然间发现还有两位同学在教室。于是他跑*室寻找,找到他们时,发现老师竟然帮同学顶着一块天花板,当小非洲救出最后一位同学时,房子“轰”得一声倒了。当记者来采访他时,问他失去右手的感觉,他没有一丝伤感和荣誉感。因为,他用一只手换来了两个伙伴的生命。在这里我多么想对小非洲和老师说一声:“你们真了不起!”

  对照自己,我没有小非洲和老师的那份大度,那份无私。

  记得那次,我刚换同桌没多久,就和同桌吵架了。那节晚自修,我正在写作业,突然,一个人挤了我一下,我抬头一看,原来是我的同桌,她竟然强占我的地盘?我可不能示弱,否则我就不是我了。恩,应该挤回去!想到此我奋力一推竟然把她推到了过道。不好?她没站稳。这也是她活该,哈哈!正当我得意之时,嘭,她的头已撞到了桌角。此刻,我不禁哑然,忙上前扶起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她的头已鲜血直流。我不得不陪她上了医院,这下我可闯了大祸。我不仅要接受父母的质问,我更无颜面对同桌的她。我开始自责起自己来,如果自己大度一点,如果自己不那般斤斤计较,就不会到此地步了。

  翻开《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我就被小非洲深深地吸引了。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小非洲,做个大度的女孩。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12

  这本《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是妈妈购买的马小跳系列的,第三本分享书目。杨红樱很优秀,她写的书自然也很精彩(也可以说有趣儿)。现在,我们来听听这本书的风趣内容吧。

  马小跳他们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地震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向操场跑去,人到齐了,这里人都很幸运。但,望龙山区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那里刚发生里氏8级的地震,死了无数人。马小跳的亲人“小非洲”、奶奶、爷爷,还有他们的宠物都在望龙山区。不知他们是死是活?后来,才知道他们除了鹅以外,其他人都活着,并且成了英雄。

  现在,你们知道了小英雄是谁了吧(是“小非洲”,他奋不顾身救人)。

  介绍完小英雄,应该介绍芭蕾公主了。她的梦想是跳芭蕾舞,可因为地震,她失去了一条腿。最后,夏林果帮她实现了梦想。

  我们要像“小非洲”学习,别人遇到危险时,需要舍己救人的精神。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有一些人,却不幸遇到危险,粉碎了梦想。就像书中的小女孩,因为地震失去了一条腿,所以梦想破灭了。最后,还是夏林果帮她实现了梦想。

  我们要像夏林果学习,别人失去了梦想时,我们要帮助他、鼓励他,给他自信,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自己的梦想不要轻易的去放弃。

  马小跳的身上让我找到了很多童年的影子。一天中午,和妹妹在床上跳来跳去,忽然“扑”的一声,我跳到地板上去了,于是四脚朝天哇哇大哭呢,妹妹笑得前仰后翻。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我喜欢这本好书。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13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小英雄和芭蕾公主》。

  我深深地被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这本书主要是讲了:地动山摇,大地震爆发,好几天了,住在乡下的爷爷奶奶还杳无音讯,马小跳心急如焚。一天,马小跳奇怪地发现报纸上报道的地震救人小英雄是曾经认识的朋友“小非洲”。于是,马小跳决定把受伤的小非洲接到家里来。还有那个“废墟中的百灵鸟”最后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与芭蕾王子在儿童节的赈灾晚会中跳芭蕾舞。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人物是“四大金刚”——张达、唐飞、毛超、马小跳。先说张达吧!他在地震时候带头牵着女生的手跑到操场,使全班男生学着他,结果全班同学都脱离危险。不仅如此,张达还再次冲上楼去,又把患有高血压的秦老师背到操场。地震后,他还背着“废墟中的百灵鸟”帮助她上学。唐飞呢?在与媒体记者斗智斗勇中显得老练。毛超呢?他那无话不说的精神表现让“废墟中的百灵鸟”高兴。马小跳却让小非洲和“芭蕾公主”进入他们班,又让他们得到了让他们满意的同桌。同时,我也很敬佩夏林果,因为她让“芭蕾公主”不再忧郁,然而实现了他们的梦想……总而言之,我很敬佩这些人。敬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坚强,更敬佩他们能够互相帮助,携手共度难关,迎接全新生活。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我们每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14

  梦想,能让人从困难面前爬起来;梦想,能让追梦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在《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这本书里,就是讲的一个女孩子追梦的经历。

  这个小女孩是在医院和夏林果(《淘气包马小跳》中一个会跳芭蕾舞的女孩)认识的。她因为大地震的原因,被截去了一条腿,但她却很喜欢跳芭蕾舞,因而变得很忧郁。所以夏林果、马小跳和他们的同学就决定帮她完成梦想,并且把“芭蕾公主”的称号送给她。最后,她终于战胜了忧郁,坐着轮椅,在舞台上“跳”起了芭蕾。

  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触很深。芭蕾公主的腿虽然截肢了,但她的梦想并没有因此破灭,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困难,越过重重阻碍,终于在舞台上完成了心愿。

  灾难可以摧毁人的身体,但它不可以摧毁人的梦想!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小时候。我小的时候,总看别人骑着自行车在游玩,而自己却不会骑。于是,我缠着爸爸教我骑自行车。爸爸自然很乐意。爸爸最先教我怎么上车,本以为很容易学,结果我小心翼翼一坐上去,车头就歪到一边,差点摔一跤。终于多次的尝试后,我学会了骑直行线路,可是一遇到拐弯,还是觉得力不从心。爸爸又教我了一些技巧,总算可以慢慢拐弯了。但是上帝不可能只把好事给你,总有一些倒霉事。得意忘形之余,*衡没掌握好,摔了一跤,非常严重。嘴巴肿了,手上腿上都是血,两个星期没去球队训练。我想过放弃算了,可是这一点点挫折怎么能难得住我呢!伤好后我继续练习,最后终于能熟练地骑单车了。

  我觉得这件事和这个故事很像,都是因为受到了伤害而想放弃,但还是决定走下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梦想,无论受到怎样大的打击,怎样大的伤害,都不可能被摧毁的!

《小英雄和芭蕾公主》读后感15

  5·12汶川在地震吞没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使许许多多的家庭失去亲人的时候,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幸福,使活着的人痛苦万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书中的小英雄马天宝在地震来临之际,以最快的速度带领一些同学安全的转移到操场上去了。他刚刚蹲下,想保护自己,可是又想到自己是班长,而且老师*时教导我们要在关键时候舍己救人。他立刻冲向教室,克服自己的恐惧,一口气跑上楼,只见老师正用双手护着两个同学。他想先救出老师,可是老师却说先救同学,马天宝按照老师说的话去做了。等他再进教室准备救老师的时候,门框突然变形了,一块巨石从屋顶上掉了下来,砸在了他的身上,顿时,他的右手残废了,人也晕了过去。

  芭蕾公主在废墟中为了使自己不睡着,为了等消防官兵来营救自己,她在废墟中不停的唱歌,所以被称为“废墟中的百灵鸟”。在消防官兵来营救她的时候,她的一条腿卡住了,为了保住她的生命,不得不把她的那条腿锯断。等她被救过来的时候,很多记者来采访,使她每天都要把那恶梦重复很多遍,记者们以为她的理想是成为轮椅上的歌星,可是谁也不知道,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只有真正理解她的人才能看出她眼睛里的渴望。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太幸福了,同时我也太娇弱了。我生活在一个*安舒适,充满温馨的家庭,没有受到过任何伤害。还经常耍小性子,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受了一点小委屈就会哭。和小英雄、芭蕾公主相比真是太娇生惯养了。

  自从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很惭愧。我要向他们学习,下决心要改掉这些坏毛病,学会坚强。除此之外,我还要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努力学习,刻苦奋进,争取成为坚强的人,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9)

——王子和公主小学作文

王子和公主小学作文1

  在一片荒芜人烟的沙漠里有一座城堡,城堡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公主。她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月亮般的"眉毛,她白里透红的脸上总带着一丝丝惆怅。

  有一天沙漠里来了一个王子,他又累又困,他走到城堡里不知不觉地晕倒了。他醒来时公主就在他面前,他问公主:“你是谁呀?”公主说:“我是这里的公主,我看见你晕倒了,就救了你。”王子表示非常感谢。他好奇地问公主:“你怎么在这里呀!”公主哭着说:“我被一个魔王抓到这里了,每天都来逼我和他成亲。”说完已经泣不成声了。

  王子听了非常气愤,决定杀死魔王,救出公主。于是公主和王子商量好了计策:等魔王来的时候先让魔王喝下准备好的毒茶,趁魔王法力大减的时候杀死他。

  没过多久,只听见重重的脚步声,王子赶快藏起来,魔王来了!公主微笑着对魔王说:“我尊敬的魔王,快喝下这杯茶吧!喝完我们就可以成亲了。”魔王大喜,他一口将茶喝了下去。不出所料,魔王即刻发抖,王子赶快跳出来,拔出了宝剑,杀死了魔王。

  王子成功地救出了公主!公主非常感谢王子的救命之恩,也非常欣赏王子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最后她们结为夫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3篇(扩展10)

——读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有感

读小英雄和芭蕾公主有感1

  一个星期天,我和妈妈去上海书城看书,碰巧发现我喜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新书《小英雄和芭蕾舞公主》上柜了,立刻买回家过一把书隐。

  本书讲述了5.12大地震爆发后,马小跳在报纸上看到在大地震中乡下爷爷家的 “小非洲”勇救同学的的感人事迹。又碰到了一位被锯掉一条腿的喜欢跳芭蕾舞的女孩,马小跳和夏林果帮她实现了梦想。小英雄和芭蕾公主在他们的帮助下,过上了学校生活 。

  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当马小跳7个人发现小英雄小非洲——马天宝没了右手,头上又没了一大块皮时,毛超和小非洲的一段对话:‘我们来想像一下,如果你不再跑进去,或者你跑进去一次,不再跑进去第二次,那么,你头上的皮也不会失去一大块, 你的手也不会……’

  “哪能这么想象?”小非洲打断毛超的话,‘我是班长,我必须这么做!’”

  读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分。我被马小跳和同学们的助人为乐精神深深地感动;同时也佩服小英雄和芭蕾公主在遇到困难时勇敢坚强的精神,我最为感动的是芭蕾公主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是她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在轮椅上学习舞蹈的毅力。

  我于书中的主人公们相比真是差的太远了,如果我身处在大地震情境下,我肯定会吓得不知所措而大哭的;而四肢健全的我曾因为芭蕾的刻苦练习而放弃了成为芭蕾演员的.梦想。

  人生中,将会有一次次的艰辛打击着我们,但我们不能向困难低头,应乐观地面对世界和一切困难。

  ……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