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认识周长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周长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
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 ”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出示图形 梯形 *行四边形 六边形)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出示图片)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面铺开就是70cm)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成*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乘分数》,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块,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 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 米的2倍是多少?(板书:求1/4的2倍是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时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 探究1/4×1/2 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2/3表示求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 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 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分的过程,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 由于本节课新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周长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磨课过程及课后思考这四个板块来说明。
【教材分析】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
1、旧人教版的例题*旗和数学书的封面都是长方形的,新人教版将*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实物图形更加多样化。
2、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像这类问题出现在旧人教版单元整理的练习中,还加了星号,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长这一课结束的练习十八中,没有加星号。可见习题的难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PPT放前测图)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长的含义,占所有学生的35.5%。还有64.5%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长,更多学生认为图形的一条或两条边称为周长。这个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根据新课标精神,学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2. 通过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渗透化曲为直、变与不变的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周长的本质特征。
【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完成以上的三维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版块: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们主张“以学定教”。在学法上,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具体又如何操作让我们打开第三版块:说教学过程。
我们经历了多次磨课,最后我们的教学分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
环节二:活动探究,深入本质
环节三:理解巩固,升华概念
环节四:课堂总结,静思回顾
我们一起走进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这个环节第一次磨课,我们采用绘本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围栅栏的经过,指一指栅栏的一周在哪儿。但绘本中围栅栏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情境单一,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浮于表面。为了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几经研讨,最终采用猪猪侠跑步,蚂蚁爬树叶,照片围边框这三个用动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让学生找一找这三幅动态图的共同点,引出“一周”。化静态、抽象为动态、形象,让学生在大量生活素材中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紧接着出示在周长的课前调查活动中的典型例子。通过判断对与错这样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学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周长理解的误区。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深入本质。这个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主要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指一指。结合身边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哪部分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指一指的活动,学生不仅知道生活中有“周长”,还会在生活中找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的周长。
活动二,描一描。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找出来,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反馈时,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号和四号图形上。通过三号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4号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对比,发现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明确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活动三,量一量,是这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内化对周长的理解,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第一次磨课,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身边任意的三件物品进行测量。但学生提供的素材随机性比较强,测量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总结。
于是在第二次磨课中改成了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封面,等腰三角形,爱心。利用图形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但等腰三角形,爱心,数学书的封面都是对称图形,缺少了每条边都需要测量的一般图形。而且小组汇报时,数学书太大不方便展示。于是,最后商定:将等腰三角形换成了一般的三角形,将数学书换成了长方形卡片。这里所测量的物品各有使命。三角形是直边图形,爱心是曲边图形,长方形是直边图形,又隐含了简便的测量方法。在明确了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后,追问:正方形呢?五角星呢?通过以上测量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可以利用图形的特点来求它的周长,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是理解巩固,升华概念。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考虑到一些练习已经渗透到新课教学环节中,所以第一次磨课时,只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题,拉动四根小棒组成的正方形,为什么形状在变,周长却不变?第二题A区和B区的周长,哪个长?但是,我们在磨课中发现,这两题趣味性不浓,习题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强。很多学生在比较周长的时候,还是受到面积的干扰。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题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但是猪猪侠觉得不公*,认为自己操场的周长比较长!你们认为呢?第二题:他们更换了跑道,现在公*吗?第三次再换跑道,怎么样?这三道题在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的情境中展开。灵活运用了周长的含义,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只要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长也就不变的道理,突破了难点,一步一步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最后,整堂课在安静地看书中结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还推荐了一本有关周长的绘本故事《栅栏栅栏围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让课堂学习延续到了课外。
【课后思考】
这堂课我们经历了一个月6次的磨课,虽然期间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本着学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团队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共同成长。但是由于我们团队队伍比较年轻,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如上课过程中对于课堂生成问题的把握能力还有所欠缺。课堂评价语言稍显单一。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生成?如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下一步的思考和讨论?这将成为我们团队今后继续探讨的话题。
认识周长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实物和图形,通过剪、描、画、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封闭、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
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剪、描、画、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
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一)剪一剪,感知周长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在众多的卡通动物中你最喜欢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张卡通动物图片,看一看,它们是谁?先选择一张你最喜欢的,能不能把它轮廓剪下来让它变得更加漂亮呢?(能)听清要求:如果你能在2分钟之内剪好,那它就归你了,老师要开始计时了。
2、学生动手剪卡通动物头像。(还没有剪好的同学加油了。)
3、谁来展示一下你剪出来的卡通动物?(你剪的是什么动物头像?能不能用手指指一指剪的过程,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说得真好,谁再来说?
4、小结: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剪图片时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手势)的,我们给开始剪的地方叫起点,但不管是从图片的哪点开始剪,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我们把这(手势表示)叫做图片的一周。
我们来看大屏幕:动画演示机器猫、米老鼠、懒羊羊头像的一周(我们先把剪刀和这些图片收好)
(二)描一描,感悟周长
师:刚才的任务大家完成得很出色,老师还给同学们每人带来了一片树叶,赶快把它找出来,一起来指一指树叶表面的一周(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你能想办法在纸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吗?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描,其他同学从学具袋中找出树叶图在下面描。
刚才黑板上的这位同学和大家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但是这
“一周”有什么不同?哪个更长些?看来一周有长有短,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边说边用彩笔描出黑板上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三)指一指,找一找,感受周长。
1、指一指:树叶表面有周长,你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吗?出示光盘、数学课本指名学生指一指光盘表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2、找一找
(1)其实周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找周长的活动,请你在身边、周围找一找,找到以后用手指一指,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找的周长在哪儿?
(2)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的周长?
学生可能指出尺子、课桌的表面、黑板、银幕等周长。 预设:刚才同学们在找、指周长的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吗?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指尺子的周长的"(指尺子的一周多)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
3、看来,同学们都会观察、爱思考,找到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比如给小孩买帽子就得知道小孩子的头围,做衣服要量一量腰一周的长度即腰围,谁来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有多少厘米?谁来量一量?(生将软尺拉直,读出数据)同学们,你们看明白了吗?这位同学真聪明,用“化曲为直”的方法量出了老师的腰围。刚才同学们通过描树叶知道一周有长有短,现在通过量老师的腰围知道一周是有长度
认识周长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磨课过程及课后思考这四个板块来说明。
【说教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学情。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
1、旧人教版的例题*旗和数学书的封面都是长方形的,新人教版将*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实物图形更加多样化。
2、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像这类问题出现在旧人教版单元整理的练习中,还加了星号,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长这一课结束的练习十八中,没有加星号。可见习题的难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PPT放前测图)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长的含义,占所有学生的35.5%。还有64.5%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长,更多学生认为图形的一条或两条边称为周长。这个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根据新课标精神,学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2. 通过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渗透化曲为直、变与不变的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周长的本质特征。
【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们主张“以学定教”。在学法上,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我们经历了多次磨课,最后我们的教学分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
环节二:活动探究,深入本质
环节三:理解巩固,升华概念
环节四:课堂总结,静思回顾
各一个环节,情境导入,理解概念。这个环节第一次磨课,我们采用绘本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围栅栏的经过,指一指栅栏的一周在哪儿。但绘本中围栅栏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情境单一,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浮于表面。为了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几经研讨,最终采用猪猪侠跑步,蚂蚁爬树叶,照片围边框这三个用动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让学生找一找这三幅动态图的共同点,引出“一周”。化静态、抽象为动态、形象,让学生在大量生活素材中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紧接着出示在周长的课前调查活动中的典型例子。通过判断对与错这样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学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周长理解的误区。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深入本质。这个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主要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指一指。结合身边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哪部分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指一指的活动,学生不仅知道生活中有“周长”,还会在生活中找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的周长。
活动二,描一描。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找出来,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反馈时,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号和四号图形上。通过三号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4号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对比,发现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明确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活动三,量一量,是这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内化对周长的理解,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第一次磨课,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身边任意的三件物品进行测量。但学生提供的素材随机性比较强,测量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总结。
于是在第二次磨课中改成了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封面,等腰三角形,爱心。利用图形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但等腰三角形,爱心,数学书的封面都是对称图形,缺少了每条边都需要测量的一般图形。而且小组汇报时,数学书太大不方便展示。于是,最后商定:将等腰三角形换成了一般的三角形,将数学书换成了长方形卡片。这里所测量的物品各有使命。三角形是直边图形,爱心是曲边图形,长方形是直边图形,又隐含了简便的测量方法。在明确了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后,追问:正方形呢?五角星呢?通过以上测量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可以利用图形的特点来求它的周长,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理解巩固,升华概念。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考虑到一些练习已经渗透到新课教学环节中,所以第一次磨课时,只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题,拉动四根小棒组成的正方形,为什么形状在变,周长却不变?第二题A区和B区的周长,哪个长?但是,我们在磨课中发现,这两题趣味性不浓,习题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强。很多学生在比较周长的时候,还是受到面积的干扰。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题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但是猪猪侠觉得不公*,认为自己操场的周长比较长!你们认为呢?第二题:他们更换了跑道,现在公*吗?第三次再换跑道,怎么样?这三道题在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的情境中展开。灵活运用了周长的含义,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只要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长也就不变的道理,突破了难点,一步一步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最后,整堂课在安静地看书中结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还推荐了一本有关周长的绘本故事《栅栏栅栏围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让课堂学习延续到了课外。
【课后思考】
这堂课我们经历了一个月6次的磨课,虽然期间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本着学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团队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共同成长。但是由于我们团队队伍比较年轻,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如上课过程中对于课堂生成问题的把握能力还有所欠缺。课堂评价语言稍显单一。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生成?如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下一步的思考和讨论?这将成为我们团队今后继续探讨的话题。
认识周长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
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 ”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出示图形 梯形 *行四边形 六边形)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出示图片)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面铺开就是70cm)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成*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乘分数》,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块,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 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 米的2倍是多少?(板书:求1/4的2倍是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时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 探究1/4×1/2 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2/3表示求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 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 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分的过程,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 由于本节课新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周长说课稿6
肖寒的这节课我们一共听了3次试讲,到今天听第四次了。可以说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从这次校级教研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年轻教师身上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对工作、对学生的负责任。
本次数学教研的主题是例题的解决策略。本节课主要有两个例题,一个是认识周长,第二个是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第一个例题教学时教师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观察思考、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周长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质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从而深入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个例题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研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优化的方法,使学生感受{长+宽}*2这种方法的简便。纵观整节课,教师能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大家呈现了一节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借助给图片镶金边这一情境,让学生感知图形“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再通过理解和辨析什么是封闭图形,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个环节是在认识周长之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研究如何知道一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操作、说一说,发现直边图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知道周长。曲边图形可以借助绳子绕图形一周,再化曲为直,测测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图形的周长。最后自然过渡到老师想知道黑板上这个长方形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得到计算周长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周长。汇报方法后再比较优化方法。新课授完老师又围绕这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习,很好地巩固了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数学—生活”,把形象与抽象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重视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实有效地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本节课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中,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重视学生知识的探索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发展思维的主战场。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学习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尝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的小组选用了“长+宽+长+宽”的方法;有的小组选用了“宽+长+宽+长”和“长+宽+长+宽”这两种方法;有的小组选用了先把长与长相加、宽与宽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的培养过程,学生根据长方形有四条边;它们的对边相等,又出现了后两种方法。最后,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对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记忆也会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师没有能让更多的学生说说他们自己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沟通新旧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认识理解周长,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课堂效果显著。
认识周长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
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 ”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出示图形 梯形 *行四边形 六边形)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出示图片)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面铺开就是70cm)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成*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乘分数》,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块,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 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 米的2倍是多少?(板书:求1/4的2倍是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时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 探究1/4×1/2 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2/3表示求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 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 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分的过程,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 由于本节课新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周长说课稿8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面图形的周长的。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根据图形的特征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好这节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拔,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树叶1—2张。
五、学具准备:要求学生采摘树叶1—2张,直尺、量绳、红领巾、五角星、正方形和长方形、梯形等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六、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用课件演示:用学生*时最常见的澡盆口的一周展示周长提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像这样围澡盆口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接着演示2张幻灯片,突出图形不同周长也随知改变。
2、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知。
如何求得图形的周长呢?(不同的图形有不同的方法),如怎么测量出一片树叶的周长呢?让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再演示第3张纪灯片,让学生得到更直观的感知。
3、让学生指出身边的不同图形的周长,并用手摸一摸,如红领巾、课桌面边线、课本封面的边线。
4、描一描,让学生描一描自带的树叶周长。
5、量一量,量同学们自己的腰围、头围,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6、试一试,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观察图形,并试着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体现算法多样性。
7、继续演示幻灯片,让学生在方格纸里分辨不同图形的周长。
8、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交流。
七、教学时间安排:预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探索知识20分钟,尝试训练5分钟,巩固练习10分钟,小结2分钟。
八、板书设计
周长的认识
*面上的图形都有周长,如:澡盆、课桌面、门框、课本封面、红领巾等等。
像这样围成这些图形一周的总长是它们的周长。
九、设计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想法
教学过程的安排,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积极为学生搭设自主探究的*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空间,很好地把握学生主动思维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和情感的体
认识周长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实物和图形,通过剪、描、画、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封闭、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
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剪、描、画、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
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
(一)剪一剪,感知周长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在众多的卡通动物中你最喜欢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张卡通动物图片,看一看,它们是谁?先选择一张你最喜欢的,能不能把它轮廓剪下来让它变得更加漂亮呢?(能)听清要求:如果你能在2分钟之内剪好,那它就归你了,老师要开始计时了。
2、学生动手剪卡通动物头像。(还没有剪好的同学加油了。)
3、谁来展示一下你剪出来的卡通动物?(你剪的是什么动物头像?能不能用手指指一指剪的过程,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说得真好,谁再来说?
4、小结: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剪图片时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手势)的,我们给开始剪的地方叫起点,但不管是从图片的哪点开始剪,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我们把这(手势表示)叫做图片的一周。
我们来看大屏幕:动画演示机器猫、米老鼠、懒羊羊头像的一周(我们先把剪刀和这些图片收好)
(二)描一描,感悟周长
师:刚才的任务大家完成得很出色,老师还给同学们每人带来了一片树叶,赶快把它找出来,一起来指一指树叶表面的一周(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你能想办法在纸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吗?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描,其他同学从学具袋中找出树叶图在下面描。
刚才黑板上的这位同学和大家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但是这
“一周”有什么不同?哪个更长些?看来一周有长有短,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边说边用彩笔描出黑板上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三)指一指,找一找,感受周长。
1、指一指:树叶表面有周长,你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吗?出示光盘、数学课本指名学生指一指光盘表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2、找一找
(1)其实周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找周长的活动,请你在身边、周围找一找,找到以后用手指一指,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找的周长在哪儿?
(2)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的周长?
学生可能指出尺子、课桌的表面、黑板、银幕等周长。 预设:刚才同学们在找、指周长的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吗?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指尺子的周长的(指尺子的一周多)你们觉得对吗?为什么?
3、看来,同学们都会观察、爱思考,找到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比如给小孩买帽子就得知道小孩子的头围,做衣服要量一量腰一周的长度即腰围,谁来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有多少厘米?谁来量一量?(生将软尺拉直,读出数据)同学们,你们看明白了吗?这位同学真聪明,用“化曲为直”的方法量出了老师的腰围。刚才同学们通过描树叶知道一周有长有短,现在通过量老师的腰围知道一周是有长度
认识周长说课稿10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
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
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六、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师:如果我们知道每块地一周的长就可以了。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
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
【设计思路:运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容易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筐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描下来。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描的。(师引导: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要首尾相接)板书:一周
【设计思路:通过描周长的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与认识。】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
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设计思路: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操作活动中建构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从生活事例入手,指一指黑板、课本等的周长的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谈话:同学们找的可真多。物体面的周长我们会找了,*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找到吗?那咱来试一试。(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一起指;在这里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来指,教师引导分析,让学生明白:不是封闭图形,它是没有周长的。)板书:封闭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
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