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 192+96
=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 88+(104+96)
= 88+200
=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 68+100
=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 200+250
=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 200+250
=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
=(62+138)+93
= 200+93
=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剩下的就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答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
50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 222300—15
=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 69+406+94
答案:138+227+173 69+406+94
= 138+(227+173)= 69+(406+94)
=138+400 =69+500
=538 =569
2、一根钢丝,第一次用去187米,第二次用去145米,这时还剩下113米,这根钢丝全长多少?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 300+145
=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具体编排
1.加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
(2)例1。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例2。
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4)例3。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乘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2)例1。
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4)例3。
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简便计算
(1)例1。
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2)例2。
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例3。
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例4。
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4的三个问题,可以一次给出,或依次给出,也可以先出示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5)例5。
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严谨,激发热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认识角
1.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图形是角。
2.认识角
教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图形是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角一”和“角二”谁大?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怎样量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方法。(板书:角的度量)
师: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学工具就是量角器,课件展示量角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仔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1:量角器有很多刻度,像个半圆形。
生2:有内外两圈刻度。
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生:180份。
师:对,我们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课件出示1°,让学生认识1°,同时显示外圈数字)。
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大家都说有两圈刻度,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们的量角器,内圈刻度是哪边开始的?
生:从右边开始的。(显示内圈刻度和数字)
师:现在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同学们能找到有0°的刻度线吗?有几条?
生:2条。
师:这样的量角器就方便同学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测量角的度数。(分别闪烁)课件展示外刻度和内刻度进行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到90度的刻度线在哪里?(抽生上展示台演示)
2.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抽生试一试,量出角的度数。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师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生说出一点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一点)
(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判断量角的方法对吗?课件展示,学生判断。
三、即时练习
1.操作时间,拓展新知
做活动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纸条,将它们重合在一起,并用图钉把它们的一端钉起来,这样我们就做起了一个活动角。师生一起操作
师:请同学们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观察一下角的大小变化。师生一起操作。
师:从这个实验中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完成书6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的量角的方法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学生操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多媒体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不足
在教学中有的同学不能跟上教学思路,在回答问题时表现的似懂非懂,没能够及时点拨。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练习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上面这些题哪些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1。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还可以怎样求?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解答这道题用乘法计算简便还是用加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1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同乘法计算还可以这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五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再集体核对。
四、作业:练习五的第1、2、5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
附板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乘号前面的数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数叫做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注意: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例如:1×3=3 3×1=3 1×1=1
一个数 和0相乘,仍得0。例如:0×3=0 3×0=0 0×0=0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投影书上的主题图,
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让学生举例,
如35+20=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
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四)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五)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14l页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应用,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通过复习,要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系统地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进一步认识一些运算的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定律、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75—55=75—20=
提问:你能说出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出示加法定义)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两道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出示减法定义)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出示乘法定义)根据乘法的意义,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做除法?(出示除法定义)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并且从上面的每组题可以看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我们能不能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呢?请看期末复习第1题。
2.四则运算意义的应用。
(1)请同学们先看第(1)题。谁来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加法应用题?
谁能根据编出的加法应用题来编两道减法应用题?(指名学生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题都是已知加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2)请同学们再看第(2)题。谁来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乘法应用题?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出两道除法应用题?(指名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乘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来编出相应的应用题,知道了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要用四则运算来解答。为了更好地掌握四则运算的知识,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运算定律。
三、复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1.整理运算定律。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板书:a+b=a+b
axb=bxa)
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板书(a+b)+c=a+(b+c)
(axb)xc=ax(bxc)]
哪位同学看着这两个字母式子说说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字母式子(a+b)xc=axc+bx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结合律不同在哪里?
说明: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通过结合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运算的规律?(让学生口答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提问:这些运算的定律或规律有什么实际应用?
2.简便计算。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第3题。
(1)指名学生板演第1~3行左边三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1~3行右边三道题。
让学生依次说出每道题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出过程和结果,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注意结合264—198的计算,提问学生:为什么减去200后要加上27)
(3)指名学生板演第4行的两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第1小题连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想到把6和4交换位置?
第2小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
(4)谁来说一说,125x48(板书)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板书简便计算过程)为什么要把48看成8x6的积?
指出:这里把一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乘法的结合律来计算比较简便。
现在请大家来看一看5600÷16,(板书)能不能把哪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运算的规律使计算简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00÷(8x2)
提问:为什么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结:我们在计算式题时,有时候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还能说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吗?
你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学习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作业做复习第3题最后两行。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多媒体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不足
在教学中有的同学不能跟上教学思路,在回答问题时表现的似懂非懂,没能够及时点拨。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9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思想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以最快的速度求出下列各组数的和。
(1)32、40、68
(2)700、500、300
(3)1000、1500、8500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算出答案?
生1:我把32和68先加起来,是100,然后加68。
生2:我把700和300先加起来,是1000,然后加500。
生3:我把1500和8500先加起来,是10000,然后加1000。
2.师:当三个数相加时,其中的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或整万数,计算就能简便。刚才的计算中都运用了一种运算定律,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师问:截止1月11上午,共卖出多少罐果汁?怎样计算?
生1:463+455+545生2:463+455+545
=(463+455)+545=463+(455+545)
=918+545=463+1000
=1463=1463
师让学生比较后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生2:我觉得第二种较好。
2、师: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
463+455+545=(463+455)+545=463+(455+545)
师:谁还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呢?
生1:6+7+3=(6+7)+3=6+(7+3)
生2:……
3、出示:
填空27+36+6427+36+64
=(27+36)+64=27+(36+64)
=63+64=27+100
=127=127
(□+□)+64=27+(□+□)
4、概括结论:
师:黑板上的这么多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呢?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上面两道是几个数相加?分别是哪两个数相加?结果怎样?)
得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课题:加法结合律)
5、字母表示
1)如果a=5、b=4、c=6,该如何表示?
2)用自己的算式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3)师:一般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该如何表示?
板书:a+b+c=(a+b)+c=a+(b+c)
6、练一练:
(33+16)+84=□+(16+□)生1:填33、84
(168+24)+76=□+(□+□)生2:填168、24、76
(25+□)+72=□+(28+72)生3:填25、28
(a+□)+c=a+(b+□)生4:填b、c
师:右边圆括号里的和是多少?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用处
探究二:
1、讲解例题(出示投影)
出示:小胖的爸爸买了3大箱果汁,每箱18罐,每罐4元,一共付多少钱?问:你是怎样算的?
生1:
第一种:
3×18×4是怎样想的?
=(3×18)×4“3×18”表示什么?
=54×4再乘4表示什么?
=216(元)
生2:
第二种:
3×18×4
=3×(18×4)18×4“表示什么?
=3×72“3×72”表示什么?
=216(元)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师板书:
3×18×4
=(3×18)×4
=3×(18×4)
2、初步练习,比较归纳:
1)出示:
26×8×12526×8×125
=(26×8)×125=26×(8×125)
=208×125=26×1000
=26000=26000
师:请左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左边的题,右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右边的题。看看谁算得快!
生反馈:
师问:为什么右边的同学算得都比较快呢?
两种算法得到的答案都是26000,所以也可以用等式表示出来,谁来说说看!
生1:因为8×125=1000,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先乘了。
板书:
26×8×125
=(26×8)×125
=26×(8×125)
2)师:像黑板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再来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举例:
□×□×□
=(□×□)×□
=□×(□×□)
3)师: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些例子都有什么相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
(出示课题:乘法的结合律)
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c=a×(b×c)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36×71×26=(____×_____)×26
57×95×83=57×(____×____)
●×▲×★=___×(▲×__)=(___×▲)×____
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练习二:
连线:
a×(b×c)24+(42+58)
76+18+2276+(18+22)
42+24+5867×(125×8)
67×125)×8(a×b)×c
练习三
运用运算定律填空
1)34+25+66=___+(___+____)
2)56+72+44=___+(___+____)
3)25×78×40=(____×____)×78
4)75×8×2×125=(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作业:练习册P/46~47
运算定律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评价:观察得很仔细)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进行复习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答题卡。)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简算的意识,及审题的习惯)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预设:学生如果回答能简算,则教师接学生的话说:能直接简算。如学生能说出直接简算最好)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板书:观察数特征符号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判断一道题能否简算,要观察数字的特征及运算符号,运用定律、性质通过凑整达到简算的目的。)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不能简算的依据是运算顺序、简算的依据是定律和性质。)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打开书79页,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
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7、集体订正。
8、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
师: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用上面的运算定律,常常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便。
(引导学生观察例能不能简算,它的数据和运算符号有什么特征?简算时运用了哪个定律?)
学生观察、思考后独立做出,然后集体反馈。
41/2+41/2
=4(1/2+1/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1
=4
三、课堂练习:
1、我当小法官(正确的计算画,错的画)
(1)2532125=(254)+(8125)()
(2)36101-36=36(101-1)()
(3)2599=25100-25()
(4)510-35+65=510-(35+65)()
(5)45(20+2)=4520+2()
(6)432-(232-68)=432-232-68()
2、选一选:
40(8+25)=408+4025,这是用了(),使计算简便。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选一选:
61+72+39+28=(61+39)+(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选一选:
56(57)=()
A.5657
B.5675C.5657
3、动动脑筋,你能用自己不同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吗?试试看
(1)12588
(2)17045+55017
(1)12588
方法一:12588
=125(80+8)
=12580+1258
=10000+1000
=11000
方法二:12588
=125(811)
=(1258)11
=100011
=11000
(2)17045+55017
方法一:17045+55017
=171045+55017
=17(1045)+55017
=17450+55017
=17(450+550)
=171000
=17000
方法二:17045+55017
=17045+551017
=17045+55(1017)
=17045+55170
=170(45+55)
=170100
=17000
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8.5-(5.6+4.8)1.3
0.9899
51/32/52/15
12(1/4-1/6+3/4)
4.05-(2.05-0.7)
3212525
14.86.3-6.36.5+8.33.7
16002.5
2.512.548
(21-7/8)1/7
小结: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四、板书设计:
观察数特征符号
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1)8.5-(5.6+4.8)1.3
(2)0.9899
(3)51/32/52/15
(4)12(1/4-1/6+3/4)
(5)4.05-(2.05-0.7)
(6)3212525
(7)14.86.3-6.36.5+8.33.7
(8)16002.5
(9)2.512.548
(10)21-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