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综合素质评价主客观之争_人文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较量_袁昊杰

综合素质评价主客观之争_人文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较量_袁昊杰

发布时间:2022-08-22 13: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主客观之争_人文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较量_袁昊杰,供大家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主客观之争_人文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较量_袁昊杰

 

 教 育 观 察JIAOYU GUANCHA2021 年 6 月第 10 卷 第 23 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客观之争———人文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的较量袁昊杰(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 要]近年来,学生评价领域掀起了一场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中心的评价改革。综合素质评价起源于对学生多元智能的肯定和对应试教育下“唯分选人”评价模式的批判,它区别于传统应试评价,有其特定的品质与逻辑。但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制于传统学生评价观念和学校师生对其的有限认识,在校本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其中,争议的焦点在于综合素质评价中主客观评价的侧重程度,这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争讨,是人文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的较量。因此,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合理把握主观人文性评价与客观科学性评价的平衡,既不能走毫无根据地进行人文评价的“偏”路,亦不可行僵化刻板依“标”评价的“僵”路。[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人文性评价;科学性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21)23-0067-042014 年,国家启动新高考改革,确立了“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机制,其中,“一参考”是指高校招生需参考高中给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对考试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更是对人才选拔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教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变革等意义非凡。但由于价值偏差、权利分配、心理定势及实施障碍等原因,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问题频出。[1]该评价机制自实施以来就争议不断,异见并存。[2] 其中,争议的焦点便是综合素质评价中对师生评价语言、活动过程、活动材料等科学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极力追求。[3] 有学者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过于偏重对客观标准的依从,从而偏离了立德树人的初衷。[4]评价之于育人的作用除了客观的反馈外,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调整、学生发展方向的启发。但若评价的客观性占据高位、人文性被大大削弱,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启发学生、德化育人的效果。一、综合素质评价的主客观之争《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综合素质评价应由学校组织实施;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明确本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5] 由此可见,国家对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具有校本化、长久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并希冀以此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持续性的双向互通,从而变革“一考定终身”的传统人才选拔制度。[6-7] 但就我国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现状来看,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师生诚信问题、实录的真实性问题、机会公平的问题频频出现。[8-9]受制于区域条件、学校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及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解水平等,综合素质评价在各地的实施情况差距较大,在有些地区、学校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10] 这是因为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对涉及其中的各方主体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层面,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转变应试化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升学校的软硬件水平。[11] 在教师层面,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摒弃“唯分数论”的传统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客观真实、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12] 在学生层面,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生转变应试化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的多样化发展。[13]综合素质评价的一大原则是客观求实、科学记录。这要求学校管理体系的求真务实、教师评价的科学客观和学生材料的详尽真实。但人们在追求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时,却忽略了综合素质评价人文性的一面,忽视了人文性评价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综合素质评价所需的佐证性材料上。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有相关活动的佐证性材料,材料力求还原学生的活动过程,并注重学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责任。然而,很多佐证性材料· 7 6 ·[收稿日期]2021-03-27[作者简介]袁昊杰,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1.23.022

 的提供只重视对学生活动事件的客观选取、记录和收集,而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路变化与心理发展,忽略了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与态度转变。如果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就会使新课改提倡的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成为一纸空谈。评价中缺少对个人思想品德、情绪情感的评价会导致评价的结果与立德树人的初衷相背离。对科学性的过度推崇和对人文性的忽视让综合素质评价渐趋教条化、模式化。这造成师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仅专注于综合素质评价所需的佐证性材料的收集与保存,忽略了活动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人文交流、情感共鸣和心灵互动。这种对佐证性材料的过度关注,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发生畸变,即学生的学习成为佐证性材料搜集途径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变成如何高效精确地收集综合素质评价所需的佐证材料。科学性的变质与人文性的淡薄使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行举步维艰。因此,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我们既要遵循科学性,又要注重人文性,在科学性评价的基础上“选”人,借助人文性评价“育”人,使二者相互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的愿景。二、综合素质评价“遴选”与“育人”的侧重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整体性评价。刘志军等人认为,综合素质是一种同时包含了学术能力和非学术能力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的存在。其中,学术能力侧重学生在智力方面的素养与表现,非学术能力侧重学生在思想品德、身体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非智力方面的素养与表现,两者共同构成综合素质的“双翼”,缺少任何“一翼”,都不是完整的、真正的综合素质。[14]综合素质评价是科学性评价与人文性评价并重的评价方式,它既注重对学生学业学术能力的评价,亦不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情绪情感的评价,但在当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学术能力的评价,忽视对学生非学术能力的评价。并将对学术能力的评价机制“照搬”至对其他素质的评价中,量化比较,筛选择优,片面强调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遴选”功能。如肖磊所言,综合素质评价本应着力于学生成长发展这个内在的根本目的,却在部分地区屈从于为高一级学校考试招生服务。[15]综合素质评价“遴选”功能的突出使科学性占据评价的主导地位,其人文性的一面被大大削弱,进而使人们忽视了综合素质评价本身除了“遴选”之外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这也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方主体由原来的“一维分数比拼”转变为“多维素质竞争”,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果综合素质评价只片面重视“遴选”功能,忽视“育人”功能,那被“选上”的学生,可以继续前行,进入到下一次的“遴选”竞争中。而一次一次“落选”的学生会不断地产生对自己的否定感,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研究者指出,综合素质的“一头翘”问题导致了综合素质评价空有其表。[16] 这徒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增加了社会的群体性焦虑。[17] 有学者提出,教育评价应突出“育人”而非“育分”,应考虑评价结果对学生以后人生的影响。[18]三、人文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的较量人文性评价注重对被评价者的人文关怀,强调被评价者的素质、情感、人际关系、道德等主观层面的个人品质,据此作出符合人文标准的主观性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给予被评价者深刻的理解、温暖的慰藉和明亮的方向。而科学性评价则注重对被评价者的学业成就、行为表现等客观层面的行为规范和事实材料的客观求实的反映,据此作出客观的符合科学标准的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指出被评价者的不足及其与其他被评价者的差距。人文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体两面,它们既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两大方式,又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两大原则,二者相互弥合、密切联系。但如果只侧重关注其中的一面,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育人的效果,偏离立德树人的初衷。我国目前的教育更侧重科学性的一面,也因此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目的,但工具性绝不是学生人生的第一要义。[19](一)人文性评价之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与局限人文性评价的核心在于尊重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价值。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为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学生的理性思考,关怀学生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肯定学生为其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体。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教育的内在目的即为促进人的生长,而非其他。1.人文性评价之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人文性评价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情绪接纳、情感教化、心理疗愈和人生启发的功能上。人文性评价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竞争焦虑,给予学生走出困境的勇气与力量,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与失败,在帮助学生明确现阶段不足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下一步的方向,因此,人文性评价重在疗愈、引导和启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应将“遴选”与“育人”功能二者并重。在进行评价时,教师· 8 6 ·

 应将人文性评价贯穿其中,注重每个阶段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情绪情感体验的把握、学习状态的调动,以人文化的关怀感化学生,缓解学生的竞争压力,使学生不沉迷于失败与羞愧中,而是注重自身的进步与发展。2.人文性评价之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局限人文性评价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人文性评价相较于科学性评价更为复杂,评价内容过于主观,受师生主体主观层面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人文性评价不利于综合素质评价发挥其“遴选人才”的功能。教师在实施人文性评价时,需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更要明白人无完人,存在某种不足是人之常态。[20]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如果片面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就会产生“和稀泥”的窘境。在人文性评价下,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人人都是优秀的,没有清晰明了地将人才“筛选”出来的方法。这不利于高校择生,面对高中提供的千篇一律的优秀人才推荐书,高校难以有效甄别,从而难以选出适合高校的优秀人才。因此,人文性评价不应滥用,而应广泛地应用于学生的学习阶段,酌情使用在“遴选”人才的重要阶段,慎重使用在高校择生阶段。(二)科学性评价之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与局限科学性评价的重点在于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评价信息的真实性、评价判断的严谨性以及评价检验的可靠性。[21]1.科学性评价之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科学性评价避免了教育评价中的经验性和主观性评价。科学性评价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在于其依据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高度凝练,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全貌式地呈现学生成长发展的动态性过程。[22]《意见》明确指出,学生要客观记录其成长过程中能够集中反映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活动信息,主要包括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活动的关键信息和代表性表现,以及平时考试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修习情况等。同时,学生要收集各类活动中制作或创作的作品、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服务对象或实践单位的证明、报告以及获奖证书等作为佐证材料。除平时考试成绩、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等由相关教师负责导入外,其他活动记录多由学生整理后,遴选其中的代表性记录信息构成综合素质档案的内容,以此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主要表征证据,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科学性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是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为高校提供最直接的学生素质能力的相关证明材料,为高校进行科学择生提供依据与证明。2.科学性评价之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局限科学性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精准性、程序性,使得教育评价逐渐出现机械化、雷同化的倾向,逐渐走向模式化的僵化路径。[23] 科学性评价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高,对学生递交的材料要求高,分析方法也较为烦琐。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评价,过于强调活动材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会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教师与学生过于注重活动中各方面证明材料的收集,会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与意义被忽略,使劳心设计的精品课程与活动流于证明性材料收集的场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对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全面评价,除了个性发展、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的评价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对“一个人拥有什么情感,什么品德”的评价。当综合素质评价忽略对学生的情感和品德评价时,综合素质评价就成了传统评价模式的“复演”。教育评价是对被评价者内在的重要特质、独特品格、发展潜能等的敏锐感知和深刻洞察,是对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专业判断和理性预测,是一种“艺术”。[24] 由此可见,“内在的重要特质”“独特品格”“发展潜能”都是评价的重要因素,偏袒任何一方,我们对人的评价都不是全面而综合的。当综合素质评价失去“评德”功能时,立德树人的目标便渐行渐远,学校培育出来的人也成了潜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四、结语面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主客观之争,我们应明晰人文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的内涵与价值,发挥二者的不同功能与作用,将其灵活运用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在学生的幼儿园阶段以人文性评价为主;在小学阶段贯彻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在中学阶段传统评价模式与综合素质评价并重;在大学阶段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