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菁选五篇

2023年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菁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2-18 13:50:13 来源:网友投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菁选五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⑴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学生交流。

  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⑵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⑵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⑴读:有感情地朗读。

  ⑵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⑶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⑷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⑸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⑴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⑵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⑶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战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俺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俺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假如……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俺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示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心中有数。)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 “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 “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示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动身?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动身。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动身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动身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由惊讶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局部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战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他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同学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示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考虑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考虑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⑴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学生交流。

  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⑵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⑵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⑴读:有感情地朗读。

  ⑵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⑶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⑷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⑸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⑴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⑵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⑶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4

  草船借箭

  教材说明

  〔解题〕

  《草船借箭》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分别确立国号为魏、蜀、吴。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才干超群,引起孙权军队的首领周瑜的忌妒。周瑜要求诸葛亮在10天内监造10万支箭,企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得10万支箭,使周瑜阴谋破产。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识超群,赞扬了他以大局为重、团结对敌的可贵品质。

  《草船借箭》是按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46回的内容改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120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起,至东吴灭亡止,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对本文标题不能当主谓词组去理解,不能理解成“草船”去“借箭”,而应当作偏正词组理解。即(诸葛亮)“用草船去借箭”。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草船”,扎了草人的船。

  〔结构分析〕

  文章是按事件发展顺序,紧扣“借箭”展开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借箭”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借箭”的准备。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其一,周瑜为诸葛亮造箭设置障碍,并派鲁肃探听情况;其二,诸葛亮求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其三,鲁肃没向周瑜如实报告情况,周瑜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借箭”的过程。分三层意思,其一,写诸葛亮“借箭”的时间;其二,写诸葛亮“借箭”的过程;其三,写诸葛亮“借箭”结束时戏弄曹操。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借箭”的结果。

  〔语意理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是本文开篇的话,交代了“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起因。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是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是蜀吴联军的总负责人。周瑜字公瑾,聪明过人,但心胸狭窄,忌妒心太重。多次与诸葛亮较量均失败,后忌恨而死。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极尽崇敬和赞美,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在民间,人们把诸葛亮说成智慧的化身。周瑜和诸葛亮的纠葛,大都是才智与气度的较量。两个人都有才干,但诸葛亮高周瑜一筹。诸葛亮心胸豁达,关注大局,讲究团结,而周瑜则气量太小,不能容人。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这是周瑜与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说的话。表面看,客客气气,内心里却暗藏杀机,他一步步引诱诸葛亮就范:让诸葛亮自己答应短时间内完成造箭任务,再以完不成任务为借口剪除之。“水上交战”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试探,引出“箭”的问题。“这是公事”话,外软内硬,以“公事”为借口,冠冕堂皇,逼迫诸葛亮接下造箭任务。“不要推却”,口气上紧逼不放。“军情紧急”句的真正含义是:军中无戏言。在周瑜看来,10万支箭,3天造完是不可能的。一旦完不成,恰好可以加害诸葛亮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是文章的结尾句。这句话照应文章首句,也是本文核心句。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使周瑜生出忌妒之心,才有两人的斗智;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挫败周瑜的阴谋,才使他心服口服而叹曰“我不如他”。“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人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和利用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在本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预见到周瑜的险恶用心。在第一部分里,他是顺着周瑜意思说话的。表面看,似无觉察,其实了然于胸,甚至变周瑜的10天造箭为3天造箭,出人意料。这麻痹了周瑜,使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从下文可看出,诸葛亮是成竹在胸。这种预测周瑜之心、并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确实超出常人。

  第二,周密筹划借箭之策。他预测第三天四更必下大雾,足见他通晓天文。他设计在船接近曹军水寨处擂鼓,恰好可让船中箭,又不至于被敌人追上,足见他熟知地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求他帮助干事;周瑜聪明心狭,故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箭之事;曹操谨慎多疑,虚实不清时必不敢出兵追击,故大张旗鼓,佯攻曹营;他猜到周瑜取箭必生疑惑,故让鲁肃取箭,做个见证。这些足见他了解诸人。他设计好船受箭方法及所需数量,足见他“老谋深算”。

  第三,巧妙地破解周瑜诡计。蜀吴是联合抗曹的,如周瑜与诸葛亮相斗,可能坏了抗曹大计。所以,当发现周瑜耍阴谋时,诸葛亮机智地化解。他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取胜,回避了与周瑜的正面冲突,顾全了大局,实在是妙极。

  〔写作特点〕

  1.人物个个性鲜明。

  本文有4个主要人物,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周瑜阴险妒嫉,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

  谨慎多疑。这些性格,在文中有充分地展示。写人物的主要方式靠人物的语言描写。比如在第2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都鲜明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活动。

  2.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本文的故事有曲折的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环环紧扣,且跌宕起伏,很有趣味。一开始,似乎诸葛亮“中计”了,读者会为之焦急。接下去,他向鲁肃借船,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后来,诸葛亮船只近到曹寨却大擂战鼓,更让人惊诧、担心。最后,巧取10万支箭,读者这才恍然大悟。正因为如此,本故事才千古流传,历久不衰。[ 内 容 结 束 ]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战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俺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俺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假如……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俺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示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心中有数。)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 “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 “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示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动身?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动身。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动身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动身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由惊讶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局部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战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他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同学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示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考虑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考虑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 (菁选5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 (菁选5篇)(扩展1)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

  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4、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2、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3、讲读第二段

  (1)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4、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5、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五)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六) 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 (菁选5篇)(扩展2)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战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俺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俺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假如……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俺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示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心中有数。)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 “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 “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示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动身?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动身。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动身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动身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由惊讶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习2~4局部

  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战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他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同学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示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考虑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考虑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⑴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学生交流。

  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⑵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⑵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⑴读:有感情地朗读。

  ⑵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⑶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⑷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⑸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⑴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⑵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⑶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3

  草船借箭

  教材说明

  〔解题〕

  《草船借箭》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分别确立国号为魏、蜀、吴。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才干超群,引起孙权军队的首领周瑜的忌妒。周瑜要求诸葛亮在10天内监造10万支箭,企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得10万支箭,使周瑜阴谋破产。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识超群,赞扬了他以大局为重、团结对敌的可贵品质。

  《草船借箭》是按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46回的内容改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120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起,至东吴灭亡止,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对本文标题不能当主谓词组去理解,不能理解成“草船”去“借箭”,而应当作偏正词组理解。即(诸葛亮)“用草船去借箭”。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草船”,扎了草人的船。

  〔结构分析〕

  文章是按事件发展顺序,紧扣“借箭”展开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借箭”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借箭”的准备。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其一,周瑜为诸葛亮造箭设置障碍,并派鲁肃探听情况;其二,诸葛亮求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其三,鲁肃没向周瑜如实报告情况,周瑜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借箭”的过程。分三层意思,其一,写诸葛亮“借箭”的时间;其二,写诸葛亮“借箭”的过程;其三,写诸葛亮“借箭”结束时戏弄曹操。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借箭”的结果。

  〔语意理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是本文开篇的话,交代了“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起因。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是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是蜀吴联军的总负责人。周瑜字公瑾,聪明过人,但心胸狭窄,忌妒心太重。多次与诸葛亮较量均失败,后忌恨而死。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极尽崇敬和赞美,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在民间,人们把诸葛亮说成智慧的化身。周瑜和诸葛亮的纠葛,大都是才智与气度的较量。两个人都有才干,但诸葛亮高周瑜一筹。诸葛亮心胸豁达,关注大局,讲究团结,而周瑜则气量太小,不能容人。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这是周瑜与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说的话。表面看,客客气气,内心里却暗藏杀机,他一步步引诱诸葛亮就范:让诸葛亮自己答应短时间内完成造箭任务,再以完不成任务为借口剪除之。“水上交战”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试探,引出“箭”的问题。“这是公事”话,外软内硬,以“公事”为借口,冠冕堂皇,逼迫诸葛亮接下造箭任务。“不要推却”,口气上紧逼不放。“军情紧急”句的真正含义是:军中无戏言。在周瑜看来,10万支箭,3天造完是不可能的。一旦完不成,恰好可以加害诸葛亮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是文章的结尾句。这句话照应文章首句,也是本文核心句。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使周瑜生出忌妒之心,才有两人的斗智;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挫败周瑜的阴谋,才使他心服口服而叹曰“我不如他”。“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人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和利用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在本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预见到周瑜的险恶用心。在第一部分里,他是顺着周瑜意思说话的。表面看,似无觉察,其实了然于胸,甚至变周瑜的10天造箭为3天造箭,出人意料。这麻痹了周瑜,使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从下文可看出,诸葛亮是成竹在胸。这种预测周瑜之心、并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确实超出常人。

  第二,周密筹划借箭之策。他预测第三天四更必下大雾,足见他通晓天文。他设计在船接近曹军水寨处擂鼓,恰好可让船中箭,又不至于被敌人追上,足见他熟知地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求他帮助干事;周瑜聪明心狭,故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箭之事;曹操谨慎多疑,虚实不清时必不敢出兵追击,故大张旗鼓,佯攻曹营;他猜到周瑜取箭必生疑惑,故让鲁肃取箭,做个见证。这些足见他了解诸人。他设计好船受箭方法及所需数量,足见他“老谋深算”。

  第三,巧妙地破解周瑜诡计。蜀吴是联合抗曹的,如周瑜与诸葛亮相斗,可能坏了抗曹大计。所以,当发现周瑜耍阴谋时,诸葛亮机智地化解。他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取胜,回避了与周瑜的正面冲突,顾全了大局,实在是妙极。

  〔写作特点〕

  1.人物个个性鲜明。

  本文有4个主要人物,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周瑜阴险妒嫉,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

  谨慎多疑。这些性格,在文中有充分地展示。写人物的主要方式靠人物的语言描写。比如在第2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都鲜明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活动。

  2.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本文的故事有曲折的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环环紧扣,且跌宕起伏,很有趣味。一开始,似乎诸葛亮“中计”了,读者会为之焦急。接下去,他向鲁肃借船,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后来,诸葛亮船只近到曹寨却大擂战鼓,更让人惊诧、担心。最后,巧取10万支箭,读者这才恍然大悟。正因为如此,本故事才千古流传,历久不衰。[ 内 容 结 束 ]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 (菁选5篇)(扩展3)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菁选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案1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之后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终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仅如此,文中的许多资料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多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研究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明白第三天四更时分必须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明白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明白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明白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我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案2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案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首先,多谢语文科组的团体智慧的帮忙,尤其是简校长和副校长的高屋建瓴的评课,让我在实践活力课堂、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开放课堂,培养了爱说话、争着说话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装果然”“必须”“呐喊”,这样,教学必须更加游刃有余。这位教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我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就出来。尤其是“我们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证明了校长的导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说明我们试教者要适时引入绘声绘色的导入语。

  C.“学生的说话,十分精彩,十分聪明,也十分机智。可惜,老是忘了让学生自我学会收网。”这是师父张主任的评课。我觉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网,也不是不明白收网的好处。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网。那里,张主任的评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课堂有了很大的紧张,导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畅。以前课堂的阻阻滞滞,此刻基本无影无踪了。这是大体的评价。至于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级的搭档教师的评课。因为之前合作过,所以,对我的教学的语言和思维,尤其是课堂比较熟悉,评课

  也就相对自然很多。多谢!

  E.“课堂很简便,很幽默。学生在简便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生命也充满着活力1这位教师,也是喜欢采用古文字教学的教师,十分好学。学习生命,的确很重要。如果是沉闷而死寂的课堂,有如一潭死水,那么,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残人性的,也是负面大于正面的教育影响。这,也是当今教育大师叶澜先生的《教育概论》所抨击的教育现象。简而言之,生命大于学习。综上所述,某以为,活力课堂之质疑,非同小可。质疑之后,如何回到“质疑”的出发点,又是非同小可。

  最终,引用屈原先生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再次感激大家。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案4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幻灯片,填空(略)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案5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 (菁选5篇)(扩展4)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选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近几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关注。通过探讨,我认为以媒体为强有力的辅助,采用“谈话法”学习《草船借箭》,能真切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谈话中,力求教学目标明确,“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通过师生互动,让静止的课堂变成流动的活水,让师生沉浸在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中。

  一、观察图片,谈课题

  从两个字的比较入手,揭示课题。由“箭”与“剑”的形状谈到它们的区别及各自的用途。讲这一点是为了配合课文中周瑜的一句问话,“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向诸葛亮挑战的第一步,他作为一个都督,怎会不知道用什么兵器最好呢?以周瑜的性格,他怎么会是诚心请教呢?在谈话中学生了解了“箭”与“剑”的不同用途,就不难理解周瑜的“别有用心”,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两种兵器,运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直观感知,不仅清楚它们各自的用途,也对汉字的演变有所了解,渗透文化意识。

  二、观看视频,谈三国

  课一开始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起学生对三国历史的回忆,激发阅读文本的兴趣。对于三国鼎立,孙刘联合共同抗曹等学生不十分了解的内容,教师直接剪辑电视剧中的片段,配上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进行一种及时的、必要的补充。这些资料的及时补充,不仅创设了一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

  以此为契机,教师在谈话中很自然地向学生展现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三国的形式、课文中人物身份和背景,并用现代的官职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职责等。通过谈话,努力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谈三国,知三国,为深入理解课*好铺垫。

  三、品味文字,谈人物

  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体会“神机妙算”,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等方式促使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如引导学生揣摩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提出疑问: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也会吃惊、害怕吗?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讨论中体会到鲁肃的害怕、吃惊,诸葛亮的暗喜、得意,突出诸葛亮的自信,突出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还如引导学生加叹词诵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一句,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周瑜自愧不如无可奈何的深深叹息。

  课件出示这些重点的句子,起到了很好的强调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根据这些句子设疑问难,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课文,从而在品味文字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如果不抓住这些重点句子进行探究,势必达不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四、积累运用,谈表达

  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概括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的联系用简洁的话说出来,不仅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还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再如让学生用四个字的词来赞扬诸葛亮,待学生词穷尽之时出示词语加油站,提供与人物形象特点有关的四字词,丰富学生的词汇,达到运用恰当的词语赞叹诸葛亮的训练目的"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多了词语的积累。

  在比较句子环节,通过反复诵读重点句子等方式领悟课文的写法的奥妙,又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展开想象说话。如启发想象说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类似的训练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一、教学时,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概括人物特点,再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特点的认识,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进行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通过教师的精当的点拨来深化研读,比如,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体会到什么?通过研读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三、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被称为经典之笔,对这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为主,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先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画出来,再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可想象一下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里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一样,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一样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近学生现有的阅读习惯对象和水*。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能够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剩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一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教师是促进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 (菁选5篇)(扩展5)

——草船借箭读后感五年级下册400字

草船借箭读后感五年级下册400字1

  草船借箭是诸葛亮利用曹军的胆小。大雾天气,在河面上不好攻打,只能用在岸边射箭的方式来为东吴获得箭。

  草船借箭这件事中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懂天文,有许多过人之处。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周瑜以为为难了诸葛亮,但没想到,诸葛亮却说,三天能造好十万支箭,还要立军令状。不能光说有许多过人之处,体现在哪里呢?要对比一下。用鲁肃和诸葛亮对比:鲁肃在船上张皇失措,则诸葛亮还大笑,只顾喝酒,说出了鲁肃想都不敢想的话:我们只顾饮酒,雾散了,回南岸。鲁肃是正常人,不像诸葛亮是半仙,*时做事谨慎的他,竟然这次如此大意,一定是有过人之处,而且不是过人一点儿。

  诸葛亮还胸怀宽广,他去草船借箭,竟然还把鲁肃带着不怕鲁肃抢自己的战功。不像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有才艺的人在自己身边,本章能体现出来。

  周瑜还不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想趁机杀死诸葛亮。而周瑜却不知道诸葛亮已经计算好了,三天后将有大雾,周瑜更不知道诸葛亮竟然会利用这场大雾借来十几万支箭。周瑜心胸狭窄,从周瑜的话中能看出:军中无戏言!请先生立下军令状!周瑜一定想:诸葛亮一定三天造不成十万之箭,我让鲁肃不给他材料,他一定要被斩!这次,诸葛亮死定了!让他知道知道我周瑜也有神机妙算的本事!

  草船借箭形象的描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懂天文、会地理。鲁肃的认真精神、谨慎精神、保守精神,把诸葛亮问他借东西的是事不说出去。周瑜的`小心眼,心胸狭窄。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 (菁选5篇)(扩展6)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缩写《草船借箭》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缩写《草船借箭》1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要求他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虽知这是周瑜的诡计,但还答应,并立下军令状,三天内完成任务,不然甘受惩罚。

  其间,周瑜还让鲁肃去观察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并暗示鲁肃不要帮诸葛亮的忙。鲁肃心里疑惑,并认为诸葛亮说的是假话。

  后来,诸葛亮让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最后,诸葛亮警告鲁肃不要告诉自己的计划。鲁肃答应。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之事。

  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借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也看不清。所借的"船只已靠近曹军水寨。船尾朝东,一字摆开,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操果真中计,以为敌人突然袭击,不敢轻易出动,慌乱之中只叫弓弩手放箭,不让他们近前,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仍旧擂鼓呐喊,直到两边插满箭为止。于是,船顺风顺水,诸葛亮借箭——满载而归。

  当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