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菁选3篇(范例推荐)

2023年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菁选3篇(范例推荐)

发布时间:2023-02-22 20: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菁选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菁选3篇(范例推荐)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指导学生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重点讲析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后来成长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婚姻与道德》等。他被称为: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2,未来时代的先知3,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4,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三、设疑讨论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2,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先让学生起来回答,然后老师进行总结)

  3,作者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由此你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

  (罗素为了这三个原因而活着,那么这三个原因是不是彼此孤立的呢?其实他们是彼此联系的,那么是通过什么联系的呢?又能从中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学生讨论,慢慢引导出来,比如“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4,问题: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比较好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来,说明理由。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

  临绝望的边缘。“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

  深不可测的深渊。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象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作者的语言运用得含蓄、深刻。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典题拓展

  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知道罗素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崇高而具有博大胸怀的人。知道人活着就要有一个目标,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现在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你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忘掉自身!

  也就是忘我!

  找一件事情寄托所有的注意力!

  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静自己不安的心灵,

  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葛优《活着》

  (3)因为生命短暂

  因为未来不能假设

  因为活着,一切就有可能

  活着就是要去感觉去改变

  就要表现的与死不同

  人生就是活个过程

  五、小结

  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是有区别的,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是有所不同的。同学们,好好设计一下你的人生蓝图,让我们朝着梦想中的那个目标去努力奋斗,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感受哲理性的语言表达。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理解罗素的生*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理解罗素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引入

  生命是宝贵的,人又是为什么而活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二、作家作品

  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婚姻与道德》等。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语言

  (1)生字词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四、课文内容

  1.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论述这三个方面,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所以本文的结构是

  2.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首先是因为;其次是因为;最后是因为。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第二个方面的知识是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的知识是指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

  (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五、课堂小结

  鸽子,为和*为生;湖水,为万物而生;鲜花,为大地而生;树木,为地球而生。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生命的枯荣全看你怎么去栽培,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当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就好!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3、积累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名言或诗句。

  关于爱情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维斯冠:爱情是生命的火把。

  关于知识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关于同情

  白朗宁: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

  雪莱: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

  【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本课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诱导、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伯特兰罗素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风格、有关图片及评价性的文章等。

  二、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三、让学生思考:你有怎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

  【教学思路】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熟读全文,并让学生畅谈读完这篇思想随笔的诸多感受,从整体上感知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这样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又简单又复杂。托尔斯泰说:“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活着的人,高尚.”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三问自己:

  一问:人从何而来?

  二问:人为何而生?

  三问:人死后又会如何?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后老师亮出史铁生的经典名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身边的魔鬼或恋人。

  ——史铁生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辉格党贵族世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罗素的母亲也是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双亲去世后,他在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下长大。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敢于蔑视习俗,曾以经文“勿随从人作恶”题赠给罗素,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的座右铭。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于1893年获得数学学位,而后在第四年转学哲学,并获得伦理科学学位。罗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70余部著作,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大纲》、《教育与美好生活》、《罗素自传》三卷本。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评语是:“欲以褒扬他的哲学著作。从这些多彩多姿、包罗万象的著作里,我们知道他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战士。”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2.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以上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出示幻灯片做小结归纳。)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篇思想随笔后的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展示资料,总结感受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爱因斯坦

  总结:这篇思想随笔似乎信手拈来,但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作者巧妙地将生活图景和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情文并茂,发人深省。又一次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何而生”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四、再读作品,理清思路

  1.思考: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设置的?

  点拨:总—分—总。开头总提,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总结。

  2.理清文章的情节:

  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坦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

  第二自然段:说明追求爱情的三点理由: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梦见天堂。

  第三自然段:说明追求知识的理由。

  第四自然段:阐述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五自然段:总结并有所升华:人是值得活的,愿意再活一次。

  五、学生活动,把握主旨

  1.活动准备

  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对作者一生中的三种追求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组:爱情之花

  第二组:知识之花

  第三组:悲悯之花

  2.活动要求

  老师出示活动任务后,每一组的组员积极参与讨论,老师在学生活动中要及时给予适当的点评,及时鼓励,对于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所思考。

推荐访问:我为 教学设计 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1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案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