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19篇,供大家参考。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通用19篇)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
这首古诗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对于上古诗这类课文,确实心中没底,毕竟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且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自己理解了,也不知该如何传达给学生。但是没办法,作为教师,只有去适应教材,而不能让教材适应我们,我也只好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没想到他们一下就说出来了,让我欣喜不已。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2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3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4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 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 ——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5
《东郭先生和狼》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本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在课堂中学生始终读得津津有味。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关键语句,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从而懂得人物的品质,获得思想的启迪。
在读到狼苦苦哀求东郭先生所说的话时,学生读得很不好,我便让他们抓住“慌慌张张”去想一想,你在慌慌张张的时候是怎么说话的,并提醒他们联系上下文,后面猎人快到了,狼会怎样哀求东郭先生。通过练习生活实际,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读东郭先生嘴里不住地骂着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东郭先生是如何想的?孩子们有的回答:“他一定出乎意料,没想到好心没好报。”有的回答:“他大惊失色,狼原来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正是因为这样,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得很投入,读得很有趣。他们的情感世界随着文本逐渐丰富。但是在课堂中,我也发现学生在概括表达的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往往不能抓住主干部分,常常描述性词语,人物的对话也穿插其中,我想这还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训练。帮助学生找准文章概括的重点要素,教给学生有效的概括方法。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6
在多媒体普遍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的今天,唱歌教学近年来被有所忽视。如何在一堂课中唱好一首新歌?成为音乐教师新的研究课题。本节课旨在通过细致的唱歌教学设计,使学生唱好歌曲。
1、针对学生原有基础,制定合适的难度标准。我以视唱练耳环节导入新课,意在解决歌曲教学中的难点,但因为对学生原有水平估计不足,造成在这个环节耗时过多。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比如唱谱采用模唱法,听音可将第一个升记号标出,给学生以提示。
2、歌曲处理部分,学生在演唱回声时,有点乱,可以出示曲谱给学生以直观的提示,也可以将这一环节放到下节课中作专门的歌曲处理,还可以加入合适的打击乐器。
3、感受一首歌曲的不同演绎方式。在欣赏《相思河畔》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两个版本的异同,你认为哪样的速度更加适合于表现思乡的歌曲?用稍慢的速度演唱《故乡恋情》,仔细体会速度对情绪的影响。
学唱一首歌曲,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哪种方法最适合我们的学生,最恰当的才是最好的。对比初始教案,我将重点放在了歌曲教学上,一节课尚不能将歌曲唱得非常完美,所以,更多拓展的音乐文化内容应该安排另一课时。
最后,教学基本功是个需要不断练习、不断巩固的功课,教师准确的弹奏、范唱对学生影响至关重要。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7
这节课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启发。如果说有“闪光点”,我自认为有以下 几点:
一、 以诵读为主。初一的学生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有一定的难 度,诵读是最好的方法。读题,读作者,读课文,读注释,通过多次的“ 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语感,了解词的思想感情。
二、质疑探究。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先在小组里提 出,小组探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究。学生 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 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讨论延伸。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 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 味这首词的美。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和背诵课文。
根据新课标精神,改革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实行民主、开放 、以生为本的教学,让学生“走出灌注”。以上几点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习劲头高涨,与老师配合得较好 ,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这节课的学习目 标是:1、朗诵、背诵。2、感知、品味)。
这更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教好古诗文,一定要透切理解新课标的精神 ,指导教学活动,利用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对古诗文的教学才有促进作用。
当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上课时情绪比较紧张,普通话不够标准,对 这首词还理解得不够透切等。比如,一学生提问:“为什么文题用“密州 出猎”而不用“密州打猎”?一个同学回答是因为作者当时想到“出”,没有 想到“打”;另一个同学回答是因为他们打猎要走出城里的原因。我的补 充回答是: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说法,还有一个原因是“打猎”是口头语, 而“出猎”是书面语。这显然是不到位的牵强的回答。造成这原因是因为 对古诗文知识积累不多,理解不够透切。这警示我赶快广泛阅读古诗文 ,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8
《怒吼吧,黄河》是一篇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背景的文章,课文讲述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满怀革命激情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这篇课文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为此,整堂课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对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陌生,所以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先把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清楚,在教学时,我出示关于黄河的画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画面后的感受,让学生感到震撼。从而引入光未然对黄河的灵感。
这篇文章的题目极富震撼力,于是,我从课题中的“怒”字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诗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剧队的“怒”、延安军民的“怒”、全中国人民的“怒”,首先,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播放了一段奔腾怒吼的黄河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的怒吼”,紧接着让学生把看录像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激情朗读相关的段落。诗人的激情又触发了作曲家的激情,两位艺术家的激情在碰撞,在升华。我适时启发学生设想两位挚友相见时的心情,推想光未然朗诵时的情绪变化的原因,想象冼星海的激情被触发时的激动,引领孩子们去感悟两位艺术家的旺盛的创作激情和革命激情。《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学生无比激动和自豪。我又让孩子们聆听了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真切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然后要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联系时代背景来谈《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的重大意义,突破难点。最后又以“怒”字收尾,“怒”字是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至此,学生的激情高涨,热血沸腾,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面对两位民族的骄子,倾诉自己的一腔爱国情,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9
用教材教:有的放矢地展开"任何一个过程,包括每个细节都是’全息’的,这既是展开的条件,也为展开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无法回避展开的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每个探究环节都展开探讨是不实际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课程目标,考虑如何有的放矢地展开。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本课展开的部分是在对雨量器的设计上。围绕"怎样准确地知道雨量的多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争论,逐步明白了雨量器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制作标准。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自己也可以设计制作雨量器,也可以亲自观察、研究降水量了。这个过程的展开,是富有成效的。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良好个性的养成,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的积极意义。这种展开充分体现了刘默耕老师所说过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
学习方式变革:探究在争论中发展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展开争论,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教学策略,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挑起学生思维中的矛盾,引发争论,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如果不认真听,不作认真地思考,是争论不起来的。上述案例中教师挑起学生的争论后,在旁观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智慧的闪光和创造的火花将会在争论中时时闪现。学生"累了",但"累"背后的收获是巨大的。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显然,思辩和争论将主导着学生的探究行为,积极而理性地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0
通过网上研修学习,乘着我县课改的春风,我上了一堂教改课——《金色的鱼钩》。上完之后,我感受颇多。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运用了“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一、激趣明标。对于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做的,先请学生齐背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然后请学生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在学生了解长征的基础上,老师作一个小结从而引出课题,并提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这4道题是这样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4)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 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四、当堂测试。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道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题。题目是这样的: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中,陈列着那枚金色的鱼钩,你是一名讲解员,请你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这个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学生一看到这道题,情绪高涨,都想上来试一试,有些同学的讲解非常到位。有位同学开头是这样的: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的事故……学生的表现让想起了一位科学家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我觉得学生也可以自豪地说: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会表现的很出色。
五、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课堂的延伸。当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之后,我适时的总结了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些,我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从以上事实证明,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前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会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的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结果搓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的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的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而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避免了这个弊端。
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不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效的。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质疑的机会。
在我县教体局的引领下,在我县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县中小学“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的课改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模式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实惠,也惊喜地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把自己的教学水平升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1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作为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强调朗读,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授课中我以朗读为主,再辅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让学生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本文作者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合理利用资源,来更深的解读本文。还可以联想到其他和杜甫一样有博大胸襟的人。可以通过网络上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3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舒适,温暖又安全的家,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小鸟的可爱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真实而可贵,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好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在教学课文第6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 "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人鸟之情",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于是我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4
教完这篇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信,忍不住有许多想说的话。
一、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师生一起畅谈爱情这个话题。
中学生的早恋似乎是个敏感的话题,家长老师们总是谈之色变,对于孩子或是学生们更是坚决压制。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畅谈这个话题了,因为这是课文呀!我们要学习它,分析它,就要结合我们的生活,说出我们的心里话,再也不会有什么顾忌,不必有什么遮掩和躲闪,我们可以在阳光下,在课堂上,在老师面前,脸不红心不跳的大说特说了。
二、释放的快乐和轻松。
学习这一课,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说说你所知道的爱情名言。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课堂也异常的活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又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学生张口就来,其敏捷的程度,让我始料不及,其一吐为快的轻松,让我暗自庆幸: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及时啊!在以往,这些个诗句,他们总是“欲说还羞”,但今天却是自信从容,更少不了几分表达的轻松和愉悦。
三、爱情的真谛由朦胧到明晰。
其实,对于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他们虽有着对爱情的向往和最初的萌动,但是他们对爱情的真谛却是一片模糊。与其让他们雾里看花,不如帮他们拨云见日,这样更有利于引导他们早日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更有利于他们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认识自己的情感,少走弯路,甚至是上当受骗。明智之举啊!
四、美好的爱情畅想。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爱情观,并畅想自己的爱情。大家都很踊跃,甚至连最不爱说话的郑小东也发言了:爱情是神圣和伟大的,我们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过早的去采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尝它的甜美。姚云霄认为,爱情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付出``````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能感觉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他们对于爱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对爱情的神圣感和美感。我想,这也是编者的愿望之一吧!
五、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空洞说教。
对于教材所选的课文,我想,学生们更想学更兴趣的是那些贴近他们生活的,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能帮助他们解决苦恼或是烦闷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课文,而不是讲大道理,空洞的说教让人逆反,《致女儿的信》正是这样的一碗心灵鸡汤,它有着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这样的课文越多越好啊!这是教者的心愿,更是学者的心意!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5
一、本设计紧扣第二学段目标要求,力求体现文本特点。
1.品词析句,坚守语文教学本色。
针对文本特点,突出语言文字的教学。整体把握各板块间的联系,通过朗读赏析、比较品味、入境体味、文本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品词酌句,习得语言,酿出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课堂。
2.紧扣主线,恪守诚信文化之根。
从破题入手,紧扣“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一句,紧紧围绕“小庆龄是怎样遵守承诺的”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在“充分地准备、倔强地留下、耐心地等待”的层层递进中,逐渐被小庆龄“守信”的执着所感染,诚信的种子融入学生的心中。就是一道引起学生多元反应的问题,它带动学生对课文作出了各自独特的阅读和思考。在教学中,我惊喜地看到学生自己品读、揣摩、推敲课文的情景。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这个理念呢?我在本课做了一次尝试。在初读感知后,我提出了探究内容——小庆玲是怎样遵守承诺的?学生通过分析品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了这个问题,体会到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6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7
在同智共同体同课异构活动时,我执教了《麻雀》一文。《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这篇文章及讲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麻雀被一阵大风刮在地上,被猎狗发现,正当要被猎狗吃了的时候,老麻雀从高高的树上飞下来,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的幼儿。
好文不厌百回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看看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写下自己的感受。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并同时进行阅读指导,在读中感悟提升。
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通过品词酌句去了解老麻雀的救子心切,体会它的大义凌然,剖析它的奋不顾身。在这里我做了几个不同方式的处理 -----1、找出关键词,反复朗读,体会老麻雀的伟大。2、和老麻雀对话感受母爱的力量。3、变换角色,走进文本,身临其境,感受小麻雀的无奈、老麻雀的无畏,猎人的感动。最后让孩子们对麻雀______赞颂呼之欲出。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8
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从单元导读入手,让他们了解了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结合导读中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自己说出体会含义深刻句子时应把握哪几点,根据平时学习经验,他们总结了两点:
一、抓住重点词语。
二、联系上下文。
第三点由我补充给大家,那就是联系生活实际。接下来大家就跟随作者吴玉楼的脚步,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和安静一起去触摸春天吧!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理解课题意思,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触摸春天》这个题目后最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好奇心充分显露,是谁在触摸春天?她为什么要触摸春天?她是怎样触摸春天的?我突然觉得,其实孩子们很会学习,他们有自己好奇的问题,然而只有自己好奇的问题,才有认识它和解决它的强烈欲望啊!可在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这样带有任务性质的被动学习,效果自然不如主动求知。在初读课文,解决重点词语后,我鼓励学生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而在学生展示自己朗读水平时鼓励大家读文中另自己身受感动的句段,这样既让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又把握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请每一位学生选择其中感动自己的一处,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自己感受到什么,鼓励大家把自己的感受到读出来。学生找,读,感悟,旁注,老师巡视并个别指点;然后然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在进行交流。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19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在小獾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所以称赞的效果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是上的是《称赞》的第一课时,其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字词方面: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打好识字基础。课堂开始,先请出了文中的两个任务小刺猬和小獾,要刺猬和獾带着生字宝宝来和大家见面,然后,我列出了课文中的4个关键词来进行认读。这个挑选的四个词语来认读的方法来引出课文的方法,有些许的不足,这样就会遗漏其他比较难的生字认读。同时,优点就是可以紧紧衔接着课文内容。然后请同学识记这些生字的时候,提出了同是"木"字旁的"椅""板"两字,但是这个环节里有点不足,我没有给同学识记其他生字的时间,有同学正好说到了我要距离的生字,我就直接跳过去了,太仓促。在课堂里,开火车比较常见的游戏还是很吸引学生的,举手来认读生字的小朋友也比较多,同学们也比较积极合作。
推荐访问:反思 教学 二上赠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19篇 二上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