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完整版】

2023年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3-02-25 20:35:05 来源:网友投稿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1  摘要:  体育舞蹈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项目,它集运动、艺术以及娱乐为一体,并且具有娱乐性、鉴赏性等特征。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指的是过程的感染力、标准的国际性以及形式多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完整版】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1

  摘要:

  体育舞蹈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项目,它集运动、艺术以及娱乐为一体,并且具有娱乐性、鉴赏性等特征。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指的是过程的感染力、标准的国际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等等。该文主要从体育舞蹈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体育舞蹈所含有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特点;分析

  体育舞蹈,有人也将之称为国际标准舞,一般来说,它主要有两大类,即拉丁和摩登。另外,除了这两大类之外,体育舞蹈还包括队列舞,也就是所谓的团体舞。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运动健身也越来越重视,因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体育舞蹈的重要性,并开始体育舞蹈的学习。该文主要对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做了一个详细分析,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体育舞蹈,从而更科学地学习体育舞蹈,拥有健康体魄。

  1、体育舞蹈的特点

  一般来说,体育舞蹈的特点有:首先,体育舞蹈具有鉴赏性。体育舞蹈是舞蹈的一种形式,因而它拥有丰富的韵律以及多样的节奏,使人在观看的时候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其次,体育舞蹈具有健美性。体育舞蹈是舞蹈的特殊形式,它更多的是属于健身运动的一种形式,通过长期不断地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拥有一个健美的身材[1]。再次,体育舞蹈具有规范性。体育舞蹈和其他类型的舞蹈一样,是经过长期探索以及完善才形成的,因此,它的动作规范是有严格要求的。第四,体育舞蹈具有国际性。体育舞蹈的起源不仅仅是来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风格多样,并且是国际间进行交流交际的重要方式。最后,体育舞蹈具有普遍性。体育舞蹈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普遍性,它不受场地、人群、年龄等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学习[2]。

  2、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分析

  体育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是集舞蹈、健身、艺术、音乐等形式为一体的高雅运动。因此,体育舞蹈具有多样的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艺术内涵,并且,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也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2.1国际性的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主要是指对审美对象的一种评判尺度。体育舞蹈由于来源多元化,因此,它是不分国界的[3]。并且它的很多动作标准是和我国的传统舞蹈风格迥异的,但是却依旧受到我国体育爱好者、舞蹈爱好者的喜爱。近年来,更是受到了全世界体育爱好者的喜爱。在世界上,语言是不统一的,但是体育舞蹈却越来越变成一种共同的趋势,受到大家的普遍接受。因此,虽然体育舞蹈在动作、编舞等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并没有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比赛项目,但是它的国际性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2.2感染性的审美过程

  体育舞蹈所具有的感染性的审美过程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因而它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感染性,也不仅仅表现为内容上的感染性,而是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的感染性,它渗透在舞蹈学习的全过程之中[4]。当人们在进行舞蹈的学习以及欣赏的时候,会获得美的体验,并且高雅的舞蹈艺术可以让人们产生一种愉悦沉醉的情绪。而对于舞者来说,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的身体能量得到释放,并且也会在舞蹈动作中将他们的内心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出来。并且,体育舞蹈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与喜爱,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强烈的感染力量,换句话说,也就是它本身蕴含着使人愉悦的特质,这种特质不仅是对于观赏者来说的,对于舞者来说,它也具有这种特质。它通过直接的语言动作表达出美的含义,它不直接将美丑的定义传递给人们,而是让观赏者在观看舞蹈的过程中让其感受到美。通过长期对这种美的艺术的接受,会使得人们形成高雅的人格,并且使人们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得到很大提升[5]。

  2.3多样性的形式表达

  体育舞蹈之所以可以受到全世界的普遍接受与喜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具有多样性的形式表达。就体育舞蹈的两大分类,拉丁以及摩登来说,它的每一种小的分类舞种都独具特色。每个舞种中所蕴含的节奏、韵律、动作、风格等,都体现出了体育舞蹈表达的多样性。如拉丁舞,它主要是一种自由欢快的节奏韵律,而摩登舞则处处体现了贵族的高贵典雅。通过对这些不同体育舞蹈的鉴赏以及学习,将会使人们感受到各个民族不同的表达美的方式。体育舞蹈虽然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但同时它又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性质,它主要表达了各个国家所特有的民族风格。体育舞蹈的分类众多,并且它的表达形式多样,但是它一旦成了一个整体舞蹈进行表演的时候,它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呈现给观众的也是一个整体的视觉享受。体育舞蹈的舞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舞种选择,可以选择双人舞,也可以根据需要组成队列进行参与,并且它不受到年龄等条件的限制。体育舞蹈风格、形式的多样,也要求舞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要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情感表达,并且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投注到舞蹈动作中去,用心去表演,塑造出整体的表演方式,从而使得体育舞蹈表达的多样性得以体现。

  2.4抒情的审美形象

  审美形象主要指的是审美具有客观存在的形式,并且这种形象是可以被观赏者所感觉的。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欣赏者在观看舞蹈时所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它具有具体的形态存在于客观之中。体育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运动,它集舞蹈、音乐、服饰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并且它的表达方式强烈,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表达着舞者对于舞蹈的理解,同时也是舞者内心的表达。舞者在表达舞蹈动作的同时,通过表情、动作以及服饰等变化,给人们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并且在舞者表现的同时也将一股抒情力量传递给观众。可以说,体育舞蹈中,不管是业余舞者还是专业舞者,在表演的时候,都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舞者在表演的时候,通过动作、表情、音乐、服饰等的不同,将舞蹈本身所要表达的含义真实地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并且感受到体育舞蹈的美。这种美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美不同,它不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所表达的静态的美,而是一种动态的、直观的美。在这个过程中,观赏者会获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舞蹈的魅力,还将音乐、服饰、形体等艺术的魅力也进行了充分展示,让观赏者在观看的时候,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因此,在今后的体育舞蹈探索中,需要加强对体育舞蹈审美特征的深层次表达,使其艺术感染力进一步提高,同时使其感染力以及抒情性也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观赏者在观看的时候,不仅获得视觉上的享受,还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张岚.对体育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讨[J].内江科技,2012(5):77,102.

  [2]顾海勇.探析体育舞蹈的审美形态[J].大舞台,2012(12):94-95.

  [3]赵双,谢媛媛.现代体育艺术类项目审美价值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3(30):162,164.

  [4]丁督前.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分析及对大学生审美教育功能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7):233,235.

  [5]戚道宝.浅析体育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J].枣庄学院学报,2015(4):125-128.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2

  一、中外体育舞蹈发展的现状阐述

  体育舞蹈由国外产生和发展而来,它在国外的原名为国际标准交际舞,是由民间舞蹈、宫廷舞蹈、交谊舞蹈共同衍变而成,在音乐的氛围与节奏下,以双人的肢体动作进行舞蹈展示,重点突出具有舞蹈特征的体育娱乐和竞技项目,在历史的发展中划分为标准舞(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型,由于其深受人们的喜爱,遂又发展为体育与艺术融合的竞技性舞蹈,在不同的组织之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国的体育舞蹈则经历了由交谊舞到体育舞蹈的过程,在历经二十余年的过程中,体育舞蹈文化运动成为了*人娱乐和交际的方式之一,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传入期:在20世纪30年代末,交谊舞由国外传入我国,它是体育舞蹈的前身与雏形,对我国的体育舞蹈产生了启蒙的作用。

  2.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体育舞蹈在国外的表演、讲学、培训等形式下,得到迅速发展,并且伴随着*国际标准舞总会组织的成立,将体育舞蹈确定了下来,得以在全国普及和推广。

  3.民众普及期:伴随着*体育舞蹈组织的成立,体育舞蹈与国外的交流日益增多,在我国的群众基层得到了普及,尤其是在2007年举行的“奥运节拍恰恰,全国万人拉丁舞大赛”,使全国人民沉浸在体育舞蹈的热潮当中,还有定期举办的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也吸引了广大的体育舞蹈爱好者,掀起了*体育舞蹈新的高潮。理论界也在开始研讨*和西方体育舞蹈的差距,分析体育舞蹈中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不断发展*体育舞蹈新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在短短的三十年间,体育舞蹈文化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和进展,2005年,*体育舞蹈代表队在澳门东亚运动会和曼谷亚洲运动会上,获得10金10银4铜;2007年,*体育舞蹈队在澳门亚洲运动会上,获得6金7银7铜;2010年广州亚运会,又一举夺得了体育舞蹈项目的十项金牌,实现了体育舞蹈项目的大满贯。然而,与国外一流体育舞蹈相比,我国体育舞蹈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趣味上,还有待发展和提高。

  二、体育舞蹈审美研究

  体育舞蹈除了要求运动员的身体运动技能,还要充分挖掘其审美文化内涵,通过对舞蹈风格及音乐的深层理解,加强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突出其内蕴的动作、气质、情韵和境界。因而,我们必须从体育舞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审美研究,达到理性和感性认识的完美融合。

  (一)体育舞蹈特点分析

  体育舞蹈是由男女搭配组成的配合运动,它要求使用规定的技术步法,展现出其内蕴的艺术表现力,具有以下特征:

  1.技术步法的规范性

  体育舞蹈注重动作的规范和技术的标准,它通过男女双人的动作姿态对内容进行艺术的阐释,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展露出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其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步法而言,体育舞蹈之一——拉丁舞秉承芭蕾舞的关键技术,注重脚背的“绷、直”特点;而摩登舞则要求在动作行进过程中,脚跟、脚掌、踝关节、膝关节要过渡保持*缓。其二,在体育舞蹈中由男女搭配而成的架型,其中拉丁舞与摩登舞显现出不同的舞蹈风格,具有明显的区别:摩登舞蹈要求男女保持较为固定的姿态,以凸现出其典雅大方、舒展的美感,将准确、漂亮、自然、舒展的握持姿态,呈现给裁判和观众;拉丁舞蹈的动作则较为自由,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三,由于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具有唯一的特性,因而要依靠男女动作的发挥,需要有扎实的运动技术功底,并加以情感的投入,体现出竞争和超越的特性。

  2.审美的艺术欣赏性

  体育舞蹈由于将体育与舞蹈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其在表演过程中施展出魅力,体现出体育舞蹈的韵味与风格,使观众得到了审美的艺术享受,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同时,由于人们审美标准的差异性,体育舞蹈表演者要注重其个性化的演绎,给裁判和观众自由的审美空间。

  3.民众参与的广泛性

  体育舞蹈不受年龄和运动水*的限制,练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素质和兴趣爱好进行舞种的选择,它不强调体育竞技中挑战身体极限的要求,也不同于舞蹈艺术中苛刻的形体要求,它呈现出一种大众的、广泛性的特点,提倡运动和艺术的普及,不但有助于练习者塑造优美的形体,而且娱乐了身心。

  (二)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

  体育舞蹈由身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各要素组成,是它们各自表现的总和。

  1.身体美

  (1)身体素质美这主要指体育舞蹈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度、柔韧性等能力,体育舞蹈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其爆发力、速度及对肌肉的控制力,完成体育舞蹈规范动作中的托举、旋转等舞蹈技巧,展现出运动员强劲的身体之美。在速度的表现内容上,体育舞蹈运动员要求在1分钟内完成约40个准确的舞蹈动作和造型,强劲的快节奏音乐要求运动员具有快速运动能力。在柔美的表现内容上,拉丁舞和伦巴、桑巴舞、摩登舞蹈中,都要求体育舞蹈运动员用身体曲线的变化,通过其骨骼关节、韧带、肌腱等的伸展,实现各种柔韧性的动作,给人们带来由身体素质而引发的美感。

  (2)形体美体育舞蹈给欣赏者以优美的姿态,这与其形体美内涵是分不开的。首先,在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中,运动员的体型美是考虑要素之一,它要求运动员具有匀称、协调的体型,给人以优美连贯的感觉,有诸如黄金分割美学之说、“头身比例”之说,其体现了人们对人体传统习惯的典型美的标准。其次,体育舞蹈运动员要有姿态美。在体育舞蹈过程中,运动员要保持从站立到舞蹈的全方位姿态,以运动过程中的优美与舒展、端正灵活的姿态,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在拉丁舞中注重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脊柱的垂直、重心的*稳,展现出挺拔的躯干、伸展的四肢;摩登舞蹈中则注重收腹提臀、挺胸立腰,要表现出高贵优雅的姿态与风范。再次,体育舞蹈运动员要有线条美。在体育舞蹈动作中运动员要收紧肌肉、绷直大腿,拥有线条流畅多变的结构,在拉丁舞表演中的女运动员要求有凹凸有致的身材;摩登舞中的女运动员要展示其优美舒展、圆滑流畅的肩背部线条。总之,体育舞蹈中的女子曲线要求展现出柔润之美,男子的曲线要求显露出其健壮之美。最后,体育舞蹈运动员还要有容颜美。这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面容、眼睛、笑容和毛发之美上,当然,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的容颜美也略有不同,青少年的容颜要表现出自然、青春与朝气,而成年运动员要注重容颜的修饰。另外,运动员的服饰也与其容颜密不可分,不同的体育舞蹈采用不同的服饰,如:摩登舞中用晚礼服女装、燕尾服男装展示出文雅端庄、稳重矜持的风格;拉丁舞用紧身、合体的服装展露出曲线美和健壮美。

  2.运动美

  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运动美包括技术美、动静结合美、创新美、节奏美、风格美,他们借助姿态各异、富有特色韵味的舞蹈造型,展现出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技术美是体育舞蹈运动员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规格,在基本技术、基本动作、基本难度和高难度动作之下,将恰当流动的韵律要素展现出来,实现对身体运动潜力的充分开发。创新美是对舞蹈套路的创新,难度动作的等级、舞蹈创设的情感氛围等的创新,它需要根据不同的舞种、音乐的节奏,进行舞步的衔接、韵律的完整与和谐,是充分发挥运动员特色的重要内容。动静结合之美是将动态美与静态美相融合,遵循“快舞慢跳,慢舞快跳”的原则,引导观赏者沉浸在激烈与轻柔交换的氛围中。风格美则在体育舞蹈运动中展现其技、战术特点之美,用优美的肢体语言和体态变化,创设出运动员的运动风格,引发审美者美的感受。

  3.精神美

  体育舞蹈中的精神美也即“意志品质美”,是人的本质和精髓,它不仅可以使人强健筋骨,而且可以增长知识、协调情感、锤炼意志,通过体育舞蹈中的邀舞、起舞、共舞等礼节性的动作,可以展现出人类的伦理道德与精神风貌。总之,体育舞蹈文化引入我国之后不断得到发展,其内蕴的审美内容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也在迅速地迷恋激情四射的体育舞蹈,展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并且不断地随时代而深入。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美育在这些方面的独特功能,是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国家教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体育舞蹈融会体育与舞蹈的特点,是一项体育与艺术融合的运动,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是参与性强、表现性强的集体运动。唯美的舞蹈动作,精致的舞蹈服饰,优美的舞蹈音乐,完美的舞蹈配合等都展现出了人体的形态美、意境美,从而刺激着听觉、视觉,让人享受其过程。

  一、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它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

  1.身体美

  体育舞蹈首要是匀称与协调,在评价体育舞蹈选手匀称与协调时主要考虑身体各部分的和谐、匀称与协调,体育舞蹈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极为严格,一举一动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沉肩、立腰、躯干挺拔、颈部线条优美、头部位置正确、腿部线条舒展有力、基本手位的准确到位、手臂线条的流畅等。体育舞蹈可通过舞者高质量的动作来表现舞蹈的线性美,“立、直、绷、开”这四个动作是体育舞蹈的主要动作表现形态。舞者所展示的形象,如手、肩、臂、腿、足,与活力的身体表现是体育舞蹈的载体,以其匀称的体态和柔和的线条打动人。运动中达到身体形态的协调,从而表现体育舞蹈所应有的各种形体美的特征和魅力。

  2.动作美

  任何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舞蹈动作,体育舞蹈的动作美主要体现在舞种结构的设计和艺术加工处理上的不同,以及选手们自身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演能力。例如拉丁舞种,它所展现出热情、奔放、浪漫的风格,豪放粗犷的动作以及速度多变,手势和脚步内容丰富,充满激情;摩登舞种具有敏捷、准确协调的动作,流畅、轻柔洒脱的舞步,以及优美的舞姿和起伏有序的动作,体现了端庄、含蓄的特点。体育舞蹈中男女选手“动静”造型的交相辉映赋予了体育舞蹈丰富的表现手段,舞蹈的爆发性、对比性、转折性、整体性,勾画出舞蹈特有的瞬间美、过程美、变化美和立体美。

  3.结构美

  体育舞蹈的动作语言组合,就是动作语言的编组形式。体育舞蹈的编排过程十分重视舞蹈结构,这也是体育舞蹈提高自身编排美的首要途径,是舞者舞出优美舞蹈的根本基础。体育舞蹈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动作编排组合到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表演的舞蹈所体现的美。编排美一般以突出舞蹈风格为主,通过巧妙的编排将各种舞蹈动作多样化,以及音乐相互融合的巧妙编排,从而带给观舞者艺术与美的享受,这也是舞者舞出优美舞蹈的根本基础。一般说,体育舞蹈的动作难度越高,其舞蹈动作带给观舞者连接美的享受越多,尤其是男女舞者的超高难度配合舞,能够为观舞者带来耳目一新的美感。

  4.服饰美

  在体育舞蹈中,服饰包含了大量的舞蹈信息,服饰能够充分体现舞蹈的情感。在现代舞比赛中,男士惯用礼服,以显示优美的身体线条和庄重的气质风度,女性的晚礼服式露背长裙,则给人以华贵、娴静高雅之感,而在拉丁舞中,男士多以紧身裤和长袖杉作为舞蹈服饰,女士多以露背草裙为主,凸显着浓浓的拉丁风情。通过各种不同服饰色彩、形状的对比,为观舞者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诱发观舞者无尽的联想。在体育舞蹈中服饰对美起着重要的衬托作用,它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体育舞蹈各舞蹈意境,同时能够促进体育舞蹈艺术魅力的充分展现。

  5.音乐美

  作为“体育”加“舞蹈”加“音乐”的身体运动形式,体育舞蹈与其他体育项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技巧性强、艺术性高,要按音乐节奏配合,身体基本姿势、舞蹈动作、旋律的掌握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当我们倾听体育舞蹈音乐时,总会无意识地、有节奏地伴着音乐舞动。集体男女舞伴或同步共舞,在音乐中,舞伴间以体传情,形神兼备,把音乐直观现象引起的丰富美好的情感,全部倾注到形体动作中,在音乐艺术感知中,将自身的身体审美感受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体育舞蹈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

  体育舞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培养审美能力

  体育舞蹈是人们力求按照美的规律去展示和创造美,进而显示高超技艺的运动项目。由于体育舞蹈在练习过程中,要求练习者自始至终都要抬头、挺胸、立腰,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有利于养成良好身体姿态的习惯,体育舞蹈柔韧性、*衡性、协调性、力量性等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改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通过体育课程特别是体育舞蹈来纠正身姿,是提炼自身形象,塑造形体,培养气质的最佳练习手段。体育舞蹈运动能使旁观者和运动者都能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运动者特殊的风采、优美的姿态、品性的陶冶。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它一方面会扩展引发与体育舞蹈相关的审美需要,一方面修正由审美需要所引起的行为。如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的观点有正确与不正确、高尚与低级之分别。如有些青年学生以奇为美,在穿着打扮、举止风度上盲目地追求与效仿,赶时髦、追时尚。因此在审美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用正确的审美情感引导人们参加或观赏体育舞蹈,并激发他们对美的形象、美的动作的热爱与追求,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2.体育舞蹈在培养人体各系统美感体验的功能

  美感是人类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精神性愉快,是和谐的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体育舞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身体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舞蹈动作是它的体现,动作与音乐密切吻合,相互表现,相互衬托。例如伦巴是随着音乐节奏时而缓慢柔和,时而干脆迅速,极富魅力的胯部扭摆和上身的自由舒展,音乐与舞蹈动作充分结合,从听觉上时刻体现着音乐节奏的舞蹈动作,从视觉上感受华丽的服装,舒展的动作和妩媚含情的神态,这些都是视觉、听觉产生美感的直接刺激物,体育舞蹈视觉上的美感还可从刚性美和柔性美这个方面得到体现。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项目,它具有体育的现实性和艺术的虚幻性。体育舞蹈的十个舞种都是来源于生活里的事件、情节和感情,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看到它们的痕迹,比如斗牛舞的很多动作都是从西班牙斗牛士的斗牛动作中演变而来,狐步舞的很多步子也都是模仿狐狸散步时的.姿态,牛仔舞里的踢腿和胯部的左右摇摆,也都与水手们站在摇摇晃晃的海船上跳舞有很大的相关联,作为体育舞蹈审美接受的观众在审美理解上与表演者也是一样,他们可能会随着表演的高潮的推进,心情越来越紧张,情绪也会越来越兴奋,产生的此类美感就越强烈,在观赏时产生的美感,对艺术世界的体验也就越深刻。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扩展阅读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扩展1)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10篇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1

  内容摘要:艺术的情怀和哲学智慧的结合,成就了*画的精神。在纷繁复杂的现代,我们追寻探索*古代哲学的精神,从“和”“道”虚实变化、淡泊致远中,探求*艺术中反映民族与文化精髓的艺术表现语言。

  关键词:*哲学 和 道 笔墨 意象 虚实

  艺术的使命就在于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而人的心灵意志和高远旨趣,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都要表现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以诗书礼乐作为根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天成的大和谐。古典和谐美作为古代艺术的理想,它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流动,把自然作为最高的精神田园,从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时间与空间,将心中的意向等处理和组织为一个*衡、和谐、有序的统一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古代许多的杰作都是山水花鸟、树木青竹,山涧溪畔往往能见一人或两人,或对饮成趣,或*沉浸在天地的美妙之中,从中领会超越自然与人生的妙道,无不体现了“和”之“道”。

  何谓“和”?*哲学“以和为贵”,认为“和”是世界万物最本真、最具创生性的状态。和即是谐和、统一,是艺术最基本的性格。一切矛盾得到调和的世界才是最高的美,一切艺术作品,也正是世界调和的反复。所以才有庄子以和注释德,即是指人的本质就是和,正所谓“德者成和之修也”。人和上升为天和,庄子是以天和为道,和就是天的本质,只有和才能生道,才能生万物,“生生不已”;但它不同于“同”。“同”是缺乏生命力的,它意味着单调一律;而“和”是能化异为同,化矛盾为统一,却又允许异物的存在,逍遥出尘世,驰骋于艺术的大美世界中。在此状态中,精神是大超脱、大自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是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和”的思想渗透在*画艺术中,使得*画艺术在笔墨表现上讲“两和”。一是笔墨技巧之和。在用笔与用墨上讲求相反相成之理,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象地比喻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可谓用笔单有力不够,还应刚中带柔;而墨法之妙又全在笔出,清代画家方薰说道:“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混浊,燥不可涩滞。”笔、墨依照一定程式在纸、绢、壁上作画时产生的点、线、面、团、叠加、渗透、摩擦、转折,行笔徐疾、轻重、粗细,用墨运水多少所产生的光涩、枯润、曲直、方圆、厚薄,齐乱种种效果,这些效果引出的刚柔、道媚、老嫩、苍秀、生熟、巧拙、雅俗种种感受,以及技巧上的虚与实、巧与拙、繁与简、疏与密等矛盾双方达到了和谐统一,对立的概念成为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合乎天之造物,自无轻佻浑浊之病;另一是讲求笔墨精神之和。画由心生,笔为骨,墨为魂,“笔墨相为表里,笔为墨之经,墨为笔之纬,经纬联络,则皮燥肉温,筋骨健,而笔之四势矣。”*绘画认为笔墨二者要互生、互动,和谐统一,才能“画以笔取气,以墨取韵”,这样才能达到如王维所言:“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和”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意象之和。*画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有限的笔墨空间表达无限的“意”,无限的“象”。*画的意境是什么?翟墨在他的《审美意境的构成》中这样说道:“意境,也可称为有情之境,因为它是由审美主体和客体各种矛盾的复杂关系所构成,它属于比形象更为丰富的美学范畴。画家按照自己的理想将生活中的实景用美的形式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形成一种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境界。”这种意境,文学上是所谓的“言外之意”,而绘画中往往是“象外之境”,虚实相间,重在自身的体会与研修,强调内心的主观情思与自然物象的交融、浑化。它所呈现出的独特的空间包容了人类心灵与自然宇宙最深处的生命境象。

  意境的创造最重要的是画家必须有一颗能体悟宇宙本原的诗心。现实世界中的人物鸣禽、虫鱼走兽、山川草木、江海湖泊、流云烟霞等自然物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蓬勃无尽的创作源泉。

  *哲学重视自然,对宇宙人生之道的把握,实际上是凭一种浸透着主体生命意识的诗性直觉。*古代的哲学家,大都带有浓厚的诗人、艺术家素质,而*诗人的灵性从来就蕴含着一种悠悠的形上情怀。*哲学是诗性的,*艺术是高妙的。在世人看来,国画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飘飘欲仙的理想王国与人类的不受世俗污染的真性情,仿佛是艺术家追求的一种出世情怀。作为*哲学而言,它本身很难界定,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它关心的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天地未画前”。这是透着理想主义情怀的追求,体现在哲学家和艺术家心中,便成为对人生理想不断的追求,正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不断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中,超越自私与自我中心,以求天地合一。这种操练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会丧失,所以,为了达到圣人的理想,他们是永远不会懈怠的。

  这种情怀自然体现在画家的笔墨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即富于暗示但却不是一泄无余。这也是*绘画所追求的艺术目标。暗示的语言是如此的不明晰,但是所蕴含的几乎是无限的。在《庄子》的《外物》篇中这样说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按照道家的思想,道不可道,只能暗示。笔墨的作用,好比语言,不在于它的固定形态或是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们去悟道,引发人们去分享个人的所得,个人对待整个世界大美的态度。局限笔墨的所谓线条技法、浓淡干湿,其实都应该在完成它们的暗示作用后忘记,不要让人被并非必要的形式语言所拖累。近些年来,对笔墨的争论喧闹如此,其实不过是闹剧一场,我们所关心的不是笔墨本身的状态,而是讨论其真正的内心世界,外部状态不过是内心宇宙的反映。虚与实就是一个宇宙观的问题。

  *传统哲学理论认为: “宇宙空间是个太虚之境。太虚凝而成气,气聚而成物,物散而为气, 气复散而为太虚。自然宇宙是气与太虚的统一,即物与空间的统一。” 我们知道虚与实也是*古代艺术美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有形与无形,主观与客观,直接与间接,有限与无限,思想与意象等等,共同构成了*传统的审美观。我们读古诗词,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是“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体会到的往往是言外之境,弦外之音,让人如入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画诗同理,所谓境生于象外,艺术意境具有“象”与“境”两个不同层次,由实入虚、由虚悟实,虚实相对,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画墨与空白中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点点墨迹,和那画家苦心经营的看似不经意的空白,淡淡的几缕云烟,疏疏的几尾秋苇,或为江湖,或为深水,天地一体,渐入渐出,空灵之气跃然纸上。这正是“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则愈出。”“橐”即风箱,天地犹如一个巨大的风箱,充满了“气”,能使万物流动,生命不竭。车轮中心孔是空,车轮方能转动;杯子中间空,方能盛物;“气”是表现物体以外的“虚”,没有“气”,作品就没有生命。在*画的意象结构中,没有虚空、空白,其意境就难以体现。*画以线造型,取的就是线与线之间空白的含与意味,线为实,其为虚,体为空,其为实。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画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可谓实得“逼真而神境生”、虚得“空灵皆成妙境”的宇宙生命的空间。

  如此“妙境”与“空灵”,追根溯源可以称之为“道”。

  在*古代哲学中,道被视为生命最终极的本源,它也是*古典美学观念的原型。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天地产生之先的原始混沌,它是万物形成之母,无从命名,我们称“道”为“道”时,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指称,正所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的这一倾向,他所讲的“气”与“象”之间才能产生紧密关系。审美是对有限的“象”的观照,进而实现对“道”的观照。庄子说的“心斋”“坐忘”,都说明先要做到“澄怀”才能“味象”。“澄怀”就是“坐忘”,只有如此,我们才可能会有虚静空明之心境,才能实现对宇宙本体和生命的审美观照,即对道的观照。画家往往很注重自身的“虚静”之天性,很似孔子所谓的“乃凝于神”,因为“凝于神”,他所创造的作品,就不在外而在于他的精神之内,此时再“加手”去创造,不是以主观去追求客观的形态,而是以自己的手、自己的笔墨实现自己精神中的形与意,这样才能毫不歪曲地进入虚静之心的“表象”,主客观合一的创造也就无怪乎可以“惊扰鬼神”了。宋代郭熙将画家这样一个审美的胸怀称之为“林泉之心”,所谓“胸中宽快,意思悦适”正是此意。唐代美学家提出“境生于象外”,进一步地道出了“境”作为审美客体,比“象”更能体“道”。意象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作品才有生命力;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就是这一思想的概括,它成为几千年来*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当一切喧嚣归于沉静,自然之心则归于淡泊。老庄皆以自然为道的特质,以为自然脱俗方能悟道。道是*淡天真的,只有去除一整套繁缛因明,才能外静内净,方能直指人心。万物以自然为性,至丽之极,而反若*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正因为如此,虽然艺术必然要求变化,虽然凡是生命的东西必然有自然变化,但是没有淡泊的心灵,就无法窥视到对象的精神,画的再是尽诙诡怪异之变,也是死物而已。苏东坡所以知画,所以能创作有飞扬生命力的作品,就是因为他懂得保持一颗淡泊的心灵,“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为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所以体悟“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这成为*画基本性格的归结。

  王国维在分析古典艺术成就时说:“最粹之文学,若自其思想言之,则又是纯粹之哲学也”,唯以其纯粹,故哲学与艺术通而为一,纯粹乃指哲学与美术为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因为“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故不能尽与一时一国之利益合,且有时不能相容,此即其神圣之所存也。”“若夫忘哲学美术之神圣,而以为道德之手段者,正使其著作无价值者也。”*哲学的终极关怀是做人,认为人类本真生命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扭曲,突破世俗的利益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然;可见,*古代哲学精神是以道德为精神,以内在真实为鹄,寻找生命的真实就必然要回归本来的心灵。这样的哲学价值一旦被艺术化,被艺术所吸收,艺术也就不仅仅是现实之外所构成的幻象,而是深化展开为生命构成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冯友兰.*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

  [2]张世英. 程朱陆王之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文史哲.1992年第5期

  [3]徐复观.*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云雪梅.黄宾虹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6]老子.老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7]俞建华.*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8]何智明.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2

  线是*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能够勾勒出客观物象的形体和质感,在*画艺术中,线可以表现运动,表现形态,更能体现艺术家的生命意识,而后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思和艺术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线是艺术家抒*感的载体。相比较线在*山水画和和花鸟画中的地位而言,线在*传统人物画中的意义更加深远。

  一、线的功能

  线,是*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方式,线,不仅可以表现人物的外形特征,同时也可以表达画家的内在心灵。石壶先生说:“画有两种境界,一是‘画’,一是‘写’,‘画’是描写,‘写’是表现,写胸中逸气”。艺术家根据自己对客观物象的感受,将个人感受通过不同的线条表现出来:曲线流畅自如,直线劲拔刚直…心之使然,线成为艺术家心情的轨迹,在这一过程中,线的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以线造型

  西方绘画主要强调画面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传统绘画则较多强调以线造型,通过线条的提按、轻重缓急、欲扬顿挫,来传达形象的虚实关系。在*传统绘画中,线条具有多重的审美指向意义,而其审美意义的实现也需要线的造型性特征来实现,因此,运用线的造型性,通过不同形象和样式的线来塑造形象,便成为传统绘画独有的特殊言说方式。

  从*现存可见的最早的帛画作品《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来看,以线造型的表现方式在*传统绘画形成之初就已初见端倪,画中仅以线勾勒来描绘人物形象,画法古朴,造型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风格,线条劲挺优美流畅,在表现人物神态上具有重要作用。至唐代,吴道子将线条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独创的“莼菜条”,能体现出人物的卷褶飘带,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被称为“吴带当风”,线条以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素,强调的是线条的独立功能,线条成为塑造形象的首要因素。

  2.以线传神

  *传统绘画中注重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必然使传统绘画注重对神韵的表达,注重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揣摩和精神风貌的展示。 “一幅画不但要描写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神情,……然后把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世界表现出来”。“神”和“形”作为一对对立的美学范畴,提到“神”,必然关乎“形”,然而“形”是可视的,艺术家在观察客观物象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可视的外形,而“神”是看不见的,是形而上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象表达。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对物象的观察和提炼,借助形体的线条来表现生命本体的力量。

  据记载,顾恺之“画人曾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其运用线条的方法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精神内容,然后吸取了张芝的一笔草书的用笔方法,“其用线遒劲连绵,线条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可见艺术家已清楚地感觉到,客观物象眼睛的描绘,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具有重要作用。客观物象的内在世界和精神面貌,总是要通过可视的外形特征表现出来,其精神世界的表现依托于外形,而形依附于神,神通过形来传达,二者缺一不可。

  3.以线缘情

  情,是艺术家的情感所在,是艺术家的情思。线条作为*传统人物画的主要表现方式,作为艺术家情感的创造物,能够表现出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和情感意趣,是一种精神的产物。由于艺术家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生活体验和阅历,这就势必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感受和自我生活体验导向朦胧之境。

  由于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的成长环境和阅历,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也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艺术家的个性所在,线条作为一种绘画表现方式,它不仅能表现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感受,而且能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著名画家吕凤子说:“凡是属于愉快情感的线条,总是一往流利…凡是属于表现不愉快情感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艺术家的性格绝大部分可以决定线条的韵味表达,有怎样的性格,也会有相应线条的表达。即使同一个人,在他的各个人生阶段,经历不一样,便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二、有意味的形式—线的审美特征

  克莱夫·贝尔曾在《艺术》中提到,色彩和线条在人的主观意识下形成一定的形式组合,而后引起人们的视觉美感,这种美感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线条的形式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组合,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于其融入了社会中的一些自然形式美,诚然,*传统艺术中的“线”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形式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性

  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个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所属的时代的精神”所以,当我们研究传统绘画中线的特性时,有必要将它与所属的时代氛围相联系,在不同的时代中,去研究线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特有的时代面貌。

  线作为*传统绘画的精神载体,体现了*传统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从最早出现在岩画上的稚拙的线条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优美的几何纹饰,已经能够看到线条的发展变化,线条的主观性和装饰性表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到春秋战国时期,帛画上的线条简约、流利、挺拔、飘逸,表现出一种神秘和浪漫的气息;梁楷以减笔描绘形象,用笔洒脱,形象传神;吴昌硕的绘画线条质朴生辣、色彩浓郁、情趣盎然,他将金石和篆书的书法笔意融入绘画之中,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绘画中线条由幼稚到逐渐成熟,由粗糙到精致细腻,而伴随这一变化发展的是艺术家的阅历和主观情感的不断升华过程。

  2.形式性

  *传统绘画十分注重对形式的表现,形式是指绘画语言、工具等的有规律的组合,绘画形式不是单一的排列组合,而是经过多方面推敲,反复揣摩出的最具表现力的形象。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传统绘画并不刻意描绘物象的真实性,而是通过线的有规律的组合来流露情感,线条的形式美则主要通过线的粗细、长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特征,通过节奏的体现来表达人物特有的状态和情绪。

  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画面中有 300 多位神像,场面宏大,人物组织有条不紊,线条紧密相见而又富有变化。线条采用圆润浑厚的中锋用笔,运用铁线描、兰叶描和游丝描,其线条富有节奏感,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线条的形式美不仅体现在线的轻重、疏密、曲直的变化上,而且在用笔的力度也表现的十分明显,笔力是指用笔的轻重、刚柔,力度不同,线条在纸上呈现出的效果也不一样,例如顾恺之在画面中所运用的“游丝描”,我们感受到的是轻盈婉转的美,而吴道子在画面中所运用的“莼菜描”,我们感受到的是圆润飘逸的美。

  3.装饰性

  纵观自古至今线在*画中的审美功能,线首先具有装饰性美感,满足观者视觉上的需要,将线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来评析欣赏,线自然而然就具有了装饰功能。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审美功能,早在原始时期*的岩画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线,细腻的、粗犷的、稚拙的线条体现出人们当时的审美倾向,对原始动物形象的模仿,算是最早的具有装饰美的线。线的装饰性的成熟时期应是陶器几何纹饰,新石器时期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壁上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人物形象由粗细变化不同的线条组成,表现当时人们在河边舞蹈的形象,动作整体和谐、动态鲜明,装饰性极强,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审美倾向。到了两周青铜器纹饰,线的装饰效果越来越明显,此外在丝绸、兵器、漆器、玉器等艺术形式中,线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实用到审美,线的装饰性无处不在。

  4.韵律性

  线条的节奏韵律能够体现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节奏感,*传统绘画是由各种线条组成的艺术,“线”的韵律美主要是由毛笔的轻重缓急体现出的节奏感,洋洋洒洒,将艺术家的情思倾注于笔墨间,组成形象丰富,错落有致的如生命般舞蹈的线条。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此图描绘的是洛神及曹植之间的爱情故事,线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画面上产生一种有节奏的流动感,顾恺之运用线条的粗细、刚柔、疏密、轻重等变化来描绘形象,赋予其活力,传达其意志。究其原因,出现如此富有生命和韵律感的线条,是有一定的社会因素的,魏晋时期是*历史上极富自由和*的时代,受当时审美思潮的影响,顾恺之的绘画也呈现出极度的飘逸和自由,其线条不仅描绘出人物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和运动变化,而且注重人物神情的表达。

  三、结 语

  *画用线造型的艺术可谓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日,线作为表现物象的基本方式,在*传统绘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线在*传统绘画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内涵,以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将艺术家的情感溶于笔墨之中,同时将自身的作用和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当下研习*传统绘画的后生之辈,我们一方面要汲取民族传统的精华,领略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又要传达出心灵的真实感受,以现代人的心情和观念,传达出当代人的时代精神,对线条的表现潜力和艺术活力深入挖掘,构造出能诉说心灵独白的语言系统和具有现代意味的意象世界。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3

  影响着*画的因素很多,“中和”思想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中和包括中、和两部分。中,即适中,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之意;和,即*和,融合之谓。古人很早就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对立统一关系。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就需要将“中和”思想渗透在画画的每个阶段中。本文将从造型、笔墨、着色等三个方面分析“中和”思想在*画中的体现。

  一、造型

  对*画应该有两方面的理解:一个是外在的物质方面,另一个是内在的精神方面。而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就是一幅成功*画的体现。每个画家在处理画面时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人体比例的同时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加减、强弱等方面的处理。在观察客观事物时要抓住对人物的第一直观感觉,画家要根据自己的联想画出人物的基本形象。这时的画介入了画家的精神层面,但又不脱离真实的客观形象。主观或客观,这两方面的轻重也并不是按一比一来划分,而是应该根据画家在处理画面时需要进行分配,这就需要画家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以此达到中和的目的。

  工笔人物画造型更注重对人物的客观刻画。比如王美芳的《鹦鹉面前不敢言》,画中展现了唐代宫廷妃子们圆脸尖下巴,身体比例协调,形象高大,头戴皇冠,她们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在深宫后院,被帝王冷落的情绪正是画面中女子们的真实流露生活的一个侧面,把人物画漂亮并不难,难的是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画家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适当的夸张后的再造形象。这中间既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又有画家自己的情感因素。适度的夸张过后,画家们也要尊重客观形象,严格地把人体比例和结构如实地反映在唐时宫廷女子的整体处理上。作品是客观存在事物实体与画家精神情感结合的共同产物。

  而写意人物画更注重画家精神方面的介入。如王西京的画追求的就是写实和写意这二者之间的契合,《知音世所稀》中无论是线条的表现还是墨的运用都让人感觉到他用笔的简洁和洒脱。画面描绘的是一位抚琴的隐士遇到知音,以及知音难求的喜悦心情。他们穿着宽松的衣服,一个人弹琴,另一个人依附在旁边认真欣赏琴艺。画面中人物没有工整严谨的线条,只用了比较狂放的线条来抽象描画,两人的五官有所改动,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知己难得的心情。周围的山和竹叶是用粗笔蘸墨横扫出来的,抛开了技法显的更加自如。人和景各占了画面的一半,人物大部分留白,竹叶以墨色为主,黑白分布均匀。画家以生动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的态度。画家把自己的感情蕴藏在形体美,这正是自然与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中和思想的体现。

  二、笔和墨

  笔和墨是*画最不可缺少的要素。*画讲究笔墨相互渗透,笔中有墨,墨中见笔,追求笔墨与纸的恰如其分的渲染,达到苍润互应的笔墨效果。在《山水决》里就这样说“落笔无令太重,重则浊而不清;不可太轻,轻则燥而不润。”要求用笔的时候要掌握好这个“度”。 成功作品应该是笔法多样,软硬适度,尽可能笔锋端正,不生偏侧,用力要沉着、压实,速度要保持均匀。随时根据需要调整力度、速度,以达到“重而不板,坦而不滞,松而不浮”的适度和谐。另外在技法上多种墨法应刚柔相济,焦、重、浓、淡、清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墨色在山水作品中起到了“中和”的效应,这正是中和思想对立统一存在,相互统一的艺术体现。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充分体现了“中和”之美。碎而坚实的笔墨,凸出了雄伟壮观的山水形象。画中山和水的线条苍劲有力,又以淡墨抹出,湿软的墨迹与干硬的笔痕完美结合。

  三、着色

  *画在着色方面也是有许多讲究追求画面整体色彩的搭配,要求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在上色上要淡而不薄,浓而不浊,艳而不俗。追求以适当为主,反对过而不及。着色时切不可着急,要保持内心的稳定,经过“三矾九染”式的调整,宁可染不到位,也不可以染得太过。因为,没染够的地方还可以在最后的调整中复加,而染的太过地方却不容易处理改正。由此也可以说明*画的着色也是非常讲究对“度”的把握,要求浓淡适中,厚薄适度,而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达到画面的整体和谐的效果,所以说*画的着色也体现着“中和”思想。

  比如宋代小品《虫草图》就体现了着色的中和。画面背景用仿古色作为主体,画面的空间重点突出主体虫和草。画家是从草的叶子有一定体积感的地方开始分染,使得画面具有浑厚感和体积感。色彩大致一看是一个色调,其实颜色十分丰富,如对叶子中的深绿、墨绿、淡绿、黄绿、赭黄等颜色的描绘,很详细的从嫩叶、老叶、虫叶、枯叶的质感和色调进行描绘,都是通过在统一色调下的很细微的变化中得以展现。画幅虽然不大,但很细微的地方都表现得淋淋尽致。冷暖色适宜,厚薄度得当,达到中和之美的绘画艺术效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造型、笔墨、着色等三个方面分析“中和”思想在*画中的表现和对绘画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处理画面时,要灵活掌握“中”的尺度,以达到画面效果的和谐。可见,“中和”之美在*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画的继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郎绍君.笔墨论稿.文艺研究, 1999(03)

  [2]刘治贵.*绘画源流.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邓月琴.论*画之中和精神.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4

  一、课程设置的作用及意义

  我国的高职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要为国家输送职业化、专业化的应用技术人才,高职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接受高职美术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成为美术教育、服务的一线人才,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要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科学的科目内容和科目结构,体现着教育者对于专业内容的把握、教学渐进程度的把握以及对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的把握,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需求及未来发展的把握。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在高职求学的数年间能否科学系统地掌握应有的知识,能否在毕业之后从容应对社会带来的挑战。

  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具体情况,教师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来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一定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较为广博的综合知识面的未来人才,才能圆满完成我家对于需求人才的培养目标。综上我们可以认为,课程设置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前置步骤也是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教育教学有着具体化的要求,课程设置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需要慎重以待。

  二、高职美术教育中*画教学现状

  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历史悠久,黄炎培先生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办了以培养教育者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但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对于高职教育不够重视,我国青少年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形成了对比鲜明的两条粗细腿,发展远不如文化教育发达。在经历了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阵痛之后,我国教育领域才重新重视起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才逐渐得以发展壮大。但由于起步晚,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办学经验仍然缺乏,发展模式和教育模式相对于国外也较为落后,甚至部分高职专业的教育模式是大学本科教育模式的“压缩版”,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高职美术教育是“压缩版”中的典型。虽然我国开设美术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占高职院校总数的九成之多,且仍在增多,但课程设置有诸多让人诟病的地方,国画课程的削减就是其中一例,作为*的国粹和一种审美体现,学生不能够在课堂上系统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损失。*画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将*几千年来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设置*画课程,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画遭到的冷遇与其较难掌握以及需要较为身后的美术功底不无关系,但不能因噎废食而放弃这门艺术教学。

  高职美术教育除了是本科美术教育的“压缩版”之外,由于*没有先例,高职美术教育的大方向仍旧是西式美学,包括素描、水粉、油画、版画、雕塑等等,近年来又新增数码绘画专业,除了专业的书画高职院校外,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画课程则沦落为选修课甚至没有相关课程,让想要了解的学生求学无门。

  除了专业课程之外,高职院校还设置有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一般是专业课程的铺垫以及一些综合类的知识,以高职美术教育为例,基础课程包括语文、美术史、所学艺术门类的专业理论等等,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衔接性的作用,让学生可以顺利从文化课程的培养过渡到职业化的培养模式当中,因此基础课程对于高职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美术教育*画课程的价值

  高职美术教育*画课程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对于美学领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美学常识、同时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模式的了解和热爱还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程度的不同,这是教育的隐性价值——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认得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美术教育领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影响其一生的审美观和艺术偏好,让学生将艺术模式理解、并通过绘画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修养,国画作为*的国粹,在这个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国画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乃至世界有着广泛的声誉,在美术馆欣赏国画,就像是观看一部特殊的幻灯影片,一张一张的为观者铺陈当年的历史片段,例如捣练图当中姿态各异的唐代仕女们组成的捣练片段,可以让观者直观得了解到唐代女子的服饰、发型、配饰、身材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手腕、手肘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生疏的历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将东西两种技法相互融合,形成符合新时代审美潮流的新的艺术形式,例如*画的技法当中的写意、留白、白描等等可以和西方的绘画技法相结合,绘画出更加符合当今*人审美的美术作品,同时国画也可以吸收西方的光影、铺色的观念,为当代的国画创作提供新的活力,雕塑专业则可以以*画当中的夸张和简略的相对关系为灵感,制作出来与西方写实雕塑截然不同的雕塑作品,因此美术教育专业设置*画课程也有着创新发展的价值。

  四、高职美术教育中*画课程设置

  绘画和雕塑等艺术门类不仅仅是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再现出来,更重要的,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传递作画人的审美理念、文化素养、艺术偏好甚至包含一定的政治倾向。

  国画对于画师有着较高的要求,绘画技法是一个方面,文学、历史的积淀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国画水*的高低除了画面的直观印象之外,还有画面的意境。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一方面我国国画师资资源较少,另一方面高职期间在校学习国画的时间、强度都十分有限,因此我国的国画教学则更多应当注重基础技法的教学以及国画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包括线条的勾勒、墨量的掌握、墨色的浓淡、国画颜料的调色运用、留白的技法等等,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循序渐进对课程进行解读和教授,让学生不会畏难而消极应对课程,同时能够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留足课时。 与任何一门艺术一样,*画的学习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也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技法的练习、艺术思维的练习和文化运用的练习,力求让作品能够有意境有灵魂,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现代高职美术教育*画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就业教育,这类人才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坐办公室的高级白领,也不是在

  工厂当中辛苦劳作的蓝领。人们根据应用性人才的就业模式,认为这种人才可以被称为“灰领”。高职美术教育培养出来的的学生,既要能动脑——对于艺术和客户需求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又要能动手——可以出色圆满完成创作目标,符合客户需求,这样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社会经过实践锻炼,能够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补足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空缺。

  *画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画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法,能够在工作当中熟练运用*画的相关元素进行设计、创作、应用,*画课程不是为了培养我国未来的国画大师,也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国画教育人才,二是以高职的整体课程教学目标为蓝本,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画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文化理论达到满足应用的水准即可,绘画技法也以数种能够快速掌握并应用的国画技法为主,同时在教学当中吸取西方绘画的教学经验,让学生以铅笔为过渡工具,先体会*传统绘画的线条美,再用毛笔来进行勾勒学习。

  我国的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以美术服务人员这个就业方向为培养导向标,第二个原则是要努力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这与国画教育的培养方式不谋而合,第三个原则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这不仅仅是绘画的能力、雕塑的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主动学习新专业知识等等的能力。

  (二)建立合理化*画课程设置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后,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注重*画教育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基础性体现在*画是*文化的精粹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爱好人群,学习*画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理解国画当中古人的雅意;实用性体现在教师对于国画技法的教学,包括线条的游蛇走龙之势、墨迹的浓淡相宜之色,教授学生一些特定的绘画模式和对应模式,让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线条笔墨表达出来或铿锵或柔美的气质,甚至可以通过墨迹线条的疏淡关系表达出来一种音乐美。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避免培养出来“技高德低”的人,而要力求培养出来有着良好素养的“匠才”。

  结语

  笔者从多年高职美术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国画学习、绘画的经历出发,认为我国的高职美术教育领域不能放弃*画的教育,虽然课程设置会有一些困难,且容易遭到学生的冷遇,但笔者认为,只要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吸纳创新思维、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这些问题都会逐渐解决。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笔者也希望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掌握国画技法的人才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5

  摘要:园林景观设计是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使自然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的艺术。*画是反映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绘画艺术。*画与园林景观设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两者都符合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都有对美的追求。园林景观设计融入*画艺术,能拓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空间。文章在阐述*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从*画的留白、空间表现技法、意境等方面阐述*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画;园林景观设计;留白;意境;审美

  现代园林景观在满足人们漫步、休憩、观赏和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现代人渴望简单的生活和心灵上的放松,重视园林景观的审美化和情景化,这就要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突破口,进行艺术创新。*画与园林景观设计虽然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但在色彩、构图、尺度等方面都遵循艺术基本的美学原则,都有对美的追求。所以,研究*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得到新的诠释。

  一、*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

  1.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园林景观是指园林中的自然景色或人工创造的景色。园林景观设计是设计者按照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设计者的审美观念,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在园林中营造建筑、种植植物、改造地形和布置园路,创造具有美学欣赏价值的景观环境。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运用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使景观设计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赋予园林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

  2.*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密不可分

  *画与*园林景观设计密不可分、血脉相连。古人云:“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造园家就是画家,一座座*园林就是一幅幅三维风景画、写意*画。*画是画家对景观的悉心观察和感悟,是画家心境和情感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画就是*园林景观的意象图。*画与现代园林景观具有共同的文化、思想基础,均表达了*的自然美学观。在发展的过程中,*画与*园林景观设计互相渗透、影响和补充,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画的意境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精神需求相吻合,两者都体现了*人的自然观与审美精神。*园林景观和*画都崇尚“天人合一”之美,*造园注重情景交融,给人一种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要求和审美心理。*园林景观是*画的物化形态,如杭州西湖赏月,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是景观审美意境的物化。*画的章法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相吻合,两者均体现了*人的简洁、含蓄的审美精神。*画的艺术表现之一就是“计白当黑”,园林景观在设计中故意留有空白,以虚空传递丰盈,给观者以余味无穷的深远意境。*画描摹的多为开放空间,创造出立体的空间意趣;园林景观设计也多追求无尽往复的山水空间,如苏州古典园林“处处邻虚,方方侧景”,小小园林,总给人一种游之未尽的遗憾。点、线、面是*画中有意味的形式,将它们组合起来就可以经营一幅画。园林景观设计是造园者“在天地中作画”,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都是*画中的意境在自然现实中的景物布局图式,都是*画艺术的原理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植入与营造。

  二、*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留白的应用

  *画的留白是*美学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空白处对比着墨处,可以突出主体,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空白处承载着无限的内容,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园林景观中的留白通过虚与实塑造景观空间,虚实相生,实中见虚,以实写虚,既可以满足景观的基本功能,又可以营造意境空间,让欣赏者获得更多的灵感与创意。园林景观设计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注重对新环境的延展,保留原环境中的精髓,创造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追求园林景观的统一性、完整性。如,龙安寺石庭院中的岩石景观就为龙安寺营造了一种宗教意义的空间,体现了道家“知足之足,常足矣”的思想。龙安寺石庭院中有15块岩石,这15块岩石布局奇特,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都只能看到14块。再如,苏州留园入口的留白艺术处理,空间开合曲折,光线明暗变化,游客透过露窗、门洞可以看到若隐若现的园内景色。走过通道,游客豁然开朗,园内美景尽现眼前,形成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又如,*杨凌新时代商业广场的景观设计就是*画留白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成功运用。设计师结合基地现状和对留白的研究,从留白整体思想的角度,把农业和商业的结合作为设计重点,贯通广场的上下空间,创造农科城的商业环境景观。

  2.空间处理技法的应用

  *画不拘泥于感性直观,而把三维空间与第四维时间联系起来,增加景深。*古典山水画传统的空间处理方式有“三远法”,“三远法”所构成的空间表现为*面化的、具有节奏的层次空间。古典园林景观北京颐和园苏州河在设计时就运用了*画的空间处理技法,将建筑、树木、朱桥等景观分层设置,在视觉上增加了景物深度,扩大了空间,给人以望不尽的深远感。颐和园苏州河岸边的树木设置也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层次,树种有垂柳、红枫、青松等,分层栽植,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和色彩层次。虚实结合是*画的空间处理技法,也是*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原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利用虚实空间的营造手法,创造出公共的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等,这些空间能供游人进行观赏、游憩和休闲活动,能表达出园林景观的空间形态与深邃意境。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利用虚无形态寄托设计师的情感、观念和哲理,表现设计师追求的理想审美境界。“虚”是无形无影、似雾非雾和若隐若现的,能让人产生丰富的主观联想,因物移情,缘情发趣。园林景观空间不但有三维空间的多样性,还有第四维时间的多变性,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变化无常。特别是第四维度的景观营造,同一景象可以产生无穷的景面,景观随观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景观景象的季相与时令的表现,可以通过植物配置增强季节感,如,可栽植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杭州西湖苏堤有桃、柳、荷、桂和梅等植物,科学地配置这些植物的空间,能使西湖苏堤四季有景:春景是桃、柳,夏景是荷花,秋景是桂花,冬景是梅花。春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夏景浓荫密布;秋景层林尽染;冬景苍松翠柏,暗香浮动。

  3.意境的应用

  *画的意境就是作者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画追求神色气韵、象外之象与韵外之致。*画意境由作品选材、画面构图、画面艺术处理等共同构成,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营造出“画外之意”的意境。空灵之美是*画意境的主要内容。园林景观设计就是把*画的二维虚实转化为现实存在的三维空间虚实,实质上是一种空间的置换。园林景观设计是用写意手法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使有限的园林景观空间具有无限空灵的审美意境。如,*古典园林中的“深山藏古寺”,古寺建筑在深山老林里若隐若现,营造出“有声更觉静”的空灵境界。山水之美是*画意境的表达方式,*画中蕴含着国人的山水情结。*人把自然山水环境作为审美对象,所以山水是*古典园林的主要标志之一,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游园者在欣赏园中山水时就可以摆脱琐事困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如,苏州的拙政园,岛屿间列,水面曲折往复,亭榭奇石隐约迷离,时隐时现,一步一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美不胜收。结语现代园林景观的意境创造、设计风格多得益于*画,与*画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也多得益于对*画的理解,以*画的意境为参照,设计中融入*画艺术的精髓,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景观设计融合*画的美学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设计师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并创新运用美学法则,使*传统绘画艺术精神和形式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再现,使现代园林景观作品富有*韵味。

  参考文献:

  [1]杨中贵,陈文志.水墨画视野中的现代景观设计.工业设计,2012(3).

  [2]徐涛.景观空间创造——景观设计方法探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7).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6

  【摘要】绘画是精神文明的产物与载体,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绘画艺术不断交流、碰撞,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现代*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发扬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对现代*画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现代*画的表现力,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现代*画;审美特征

  所谓现代*画,是与传统*画相对而言的。明清以前的*画具有明显的古典特征,被称为传统*画[1]。而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绘画艺术传入我国,特别是造型技术、构成观念与色彩技法的引入,对*画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产生巨大了影响。*画以其广阔的胸襟兼容并蓄,促进了*画艺术的变革。现代*画借鉴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与传统*画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画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特征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理念

  著名学者彭吉象先生曾这样形容中西绘画艺术:“*绘画崇尚意境,西方绘画崇尚形象;*绘画重视表现手法,重视画面感情,西方绘画重视对客观对象的再现,注重理性;*绘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方式,西方绘画则是以光和色表现物象。”总而言之,*绘画重视对意象的表达,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两种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差异性[2]。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是因为两地不同文化、思想背景导致的,泾渭分明且并无高下之分。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画家开始了解西方绘画、学习西方绘画,加入到研究中西方绘画差异的队伍中。在全球一体化背景,我们该怎样对待中西融合理念?其实,中西融合并不等于摒弃传统,只有尊重中西方绘画艺术,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长处,并与*特色相互借鉴,才能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现代*画艺术的表现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中西方艺术的融合,*画家们逐渐舍弃了传统的那种理想主义,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体现画家们的价值取向,而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促进了现代*画艺术的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画的表现也有了很大变化。

  (一)创作题材的多元化

  传统*画的题材内容多为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画可选择的题材内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题材外,现代*画更多地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出现了很多描写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作品。例如吴冠中先生的《吴江人家》,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人文生活的关注;何士扬先生的《夏日的海滩》,则是发掘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美;还有艺术家韩书力、李伯安,他们的作品主要描绘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3]。

  (二)绘画技法博采众长

  传统*画中的构图、敷色、用笔、用墨等技法自成体系,有明显的*特征。而现代*画的创作技法吸收中西绘画艺术精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现代*画技法向传统学习、向少数民族学习、向西方学习,不断创新与尝试,增强了现代*画的表现力,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绘画语言的创新

  现代*画十分重视绘画语言功能的倾向,建立与传统*画不同的审视方式,不断丰富现代*画的表现能力。在绘画材料上,发挥毛笔、墨和*画颜料的优势,并利用*面设计、装饰性等手法增强作品的空间层次与环境氛围;在造型上,继承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式,又运用空间关系与几何结构,实现画面抽象与写实的统一;在色彩上,吸收西方光线与色彩的表现技法,并将其与水墨风格融合,拓展了现代*画在语言和主体情境表达上的空间。

  三、现代*画的审美特征研究

  (一)西方绘画对现代*画审美观念的影响

  *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在精神层面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优秀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传统的水墨画还是西方油画,不仅能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绘画是一种只能意会的艺术形式,他通过线条、色彩等方式,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以及思想上的震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现代*画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产物,它围绕现代观念展开,与传统*画具有很大的差异。西方艺术中的解剖、素描、透视理论对现代*画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于人物画,西方艺术的引入使得对人物的刻画更加形象逼真。这样使得传统*画中较为冷门的人物画一反颓势,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主要形式。这也表明,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是在特点的时间段形成的,是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讲,越是新奇、越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内容,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就越是强烈。也正是因为如此,融入西方绘画艺术的现代*画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迅速。

  (二)外在审美特征分析

  1.新绘画材料对审美空间的拓展

  绘画材料作为*画的媒介,能够体现绘画艺术的观念精神,对绘画审美形态的表现有重要影响。现代*画家们为了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也会选择独特的绘画材料。例如潘天寿创作使用自制的显浆纸,画作中会出现特殊的机理效果;傅抱石喜用牛皮纸,追求的是笔道在边缘的毛状痕迹渗化效果。除此之外,有的艺术家会选择铜版纸、布等特殊材质;有的艺术家会使用冰冻的墨块,追求冰块自然融化形成的图案;还有的画家摒弃传统的毛笔,改用油漆刷进行创作[4]。这些独特绘画材料的使用,不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拓展了现代*画的审美空间。

  2.对传统笔墨形式的继承

  笔墨是*画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物质材料,用笔和用墨是*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中的构图、勾勒、渲染等基本技法都离不开笔墨。画家所用的笔墨是对物象感受神化了的笔墨,画中的意境也是笔墨神化的意境,体现了*画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现代*画家也都讲究笔墨的应用,将用笔和用墨技术发挥到极致,例如石鲁先生的《南泥湾道中》,就是其深厚笔力的体现;而刘子健先生的作品强调黑白,重墨轻笔,用墨色构造意象。随着*画的发展,笔墨已不仅仅是指笔和墨,他们已经成为人们对于*画的审美习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3.画面空白的应用

  空白是*画中特有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无画处”[5]。*画家在创作出主题内容以后,一般不会为作品添加背景,而是赋予作品中空白处特殊含义,有的表示天空,有的表示大海,用来衬托所描绘的主体。空白是一种审美符号,也是*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从哲学范畴上讲,是道家虚无与禅宗空灵境界的体现。无论是传统*画,还是现代*画,空白已经成为*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画审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内在审美特征分析

  1.意境美

  在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下,现代*画的表现形式多为写实、抽象、写意、表现等形式的自由组合。现代*画追求意象语言的表达,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画整体意形同构系统所体现出来的“写”的特点上,也体现在各种图式要素与对象之间构成的内在抽象的一致性上,更是蕴含在*化的笔墨样式和境界中。意境作为*画的审美标准,从古至今都未改变。例如*画大师李可染,在创作中会将自身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追求画面意境完美地表达。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画的意境追求已经从对虚无、悠远环境的塑造,向着表现生命激情的方向转变,人们对*画的审美需求也更具有时代感。

  2.现代*画的审美取向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现代*画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多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状态的变化。随着*绘画与西方艺术的融合,很多*画家都在学习西方绘画技术,以期对*画进行创新。西方绘画艺术对*画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与世界接轨,也是*画发展的方向。现代*画艺术正跟随时代发展的方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现代*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画的创作途径,创作量也逐年增高,这也是*画发展中的必然现象。现在*画的审美取向也向着现代化、全球化靠近。

  四、结束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画也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画要想创新,必须立足民族特点,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要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提取精华,实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时代在不断发展,现代*画要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美术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娅楠.抽象元素在现当代*画艺术语言中的演变与发展[D].山东理工大学,2014.

  [2]潘绍雄.从审美角度看“空”在国画中的表现[J].芒种,2014(15):239-240.

  [3]吴丹.线条在中西绘画的运用和审美特征[J].戏剧之家,2015(9):203.

  [4]卢宗业,韦联华.亦古亦今中西兼融--黄独峰绘画美学思想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4(1):125-128.

  [5]姚全兴.传统风神现代感哲理诗意--画家虞世超的艺术审美特色[J].美与时代旬刊,2015(3):11-15.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7

  摘要: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设置*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个人情操。一般情况下,*画课程都属于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就是主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画课程教学以及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画课程;教学分析

  伴随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当中,只有不断地探索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方面的问题,比如,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毕业设计作业缺乏一定的深度,作品缺乏蕴意等等方面,为此,相关的美术教师必须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画与西方画课时之间的分配不合理

  当前,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画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画的课程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厌恶*画课程的学习。并且,由于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所以,在*画和西方画课程的安排上,出现重叠相撞的情况,所以,有的学生过于注重西方画而忽略了*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不合理,由于课程比例分配不*衡,导致很多学科的地位出现下滑的现象。比如,一些西方画的课程安排上非常细致,而*画的课程安排上比较简洁;其二,课时比例安排不合理。比如,一些必修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安排上,西方画课程安排的课时远远多于*画。由此可以得知,*画和西方化比例分配不和谐的情况非常严重的,而过于注重西方画课程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也忽视国画的学习和了解。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地影响了*画教学的质量。

  2.*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脱节的现象

  在小学实践过程中,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得知,小学美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过多地进行*画的教学,而且,学校的教学设施有限,相关的教师对于美术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透彻,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严重地脱节现象。此外,为了更好地结合进行高职院校*画课程与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在于教师的引导以及对相关教学材料的研究和分析。

  3.*画课程在艺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开展

  在*画课程在艺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展开教学的难度系数较高,一直是我国*画教学实践的难点。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学生在艺术方面,都偏向于色彩、风景和写生、摄影等方面的实践。而*画的艺术实践课程,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实践课程的目标,必须要了解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规律,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探索。所以,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评价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标准之一。

  4.学生作业作品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种类繁多,大部分都是以西方画为主,其中,最突出一个问题便是学生的作品缺乏特色和深度。与*画相比,学生日常的作品中过于渲染西方画,而忽视了*画知识的培养。当前,高职院校在创作毕业作品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为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作品是学生表达生活的一种情感方式,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语言交流模式,更是个人价值魅力的体现。为此,必须要融入情感,呈现出个人的知识底蕴和个人内涵。

  二、高校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贯彻文化知识理念和个人素养的理念培养,并注重画法技巧的引导以及心理方面的调节方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应当将*画的文化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制定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传统文化理念为主,进行艺术思维的创新,同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实践,让学生能够独立构思和想象。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画的绘画技巧。由此可以得知,在进行*画课程教学时,必须要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并改变一定的方式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合理地安排教学课程

  在高职院校*画教学课程的布置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并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画和西方画进行合理地分配和安置,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此外,在进行*画教学课程的规划时,必须要注重学生内涵和艺术涵养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一定的技法。

  3.高校师资的合理分配

  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方面,*画的师资力量以及专业技术水准直接影响到我国高职院校*画教学的质量。为此,相关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深入地研究和分析*画的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突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画教学的内容,必须要将其中包含的艺术性质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本身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课程方面的设置,以及课时的安排比例,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连接等等方面,同时,提高学生作业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有效地保证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强.高职美术教育开展*画课程问题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6,(09):270.

  [2]曾永松.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画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6,(07):93-94.

  [3]王德强.浅谈高职设计专业的*画教学[J].时代教育,2012,(15):186.

  [4]陈卓菁.论高职美术教育中的*画课程设置[D].导师:莫高翔.湖南师范大学,2011.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8

  【摘 要】通过对当前*画若干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画文化标准、当代*画的发展,应重新反思、定位和自我修复的论点。期许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画创作语境,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美感的、健康的*画作品,促使一个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当代 *画 文化思潮 多元化 创作语境

  当代画家的自身知识结构在发生着裂变,传统的绘画模式以及传统文人画的思维定式已不能满足他们,转而以多视角、多意象的跳跃性思维指导着创作实践,利用传统的笔触符号来彰显新的视觉思维样式,进一步扩充原有的语境,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朝气和灵气。对*画而言,这是一个多元的困惑的新旧交替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回顾和重新认识*画所走过的每一步。*之后出现的最早的当属“伤痕艺术”和“生活流”,这批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主要是当代画家从自身的心灵感受及生活坎坷出发,在抒发个人或一代人的痛苦。然而,*画在这方面并没有更高层次突破,也就没有发出耀眼的光芒。

  当代艺术和艺术家正面临着选择,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自己的坐标点,开放赋予他们全球意识,对传统文化的追怀以导出寻根意识,力图达到艺术的现代感和民族性的统一。一件窗花、剪纸、泥模都能拨动艺术家的心弦,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他们从民间艺术中获得的是质朴的美感,民间艺术是真正达到了心与物的高度统一。而大璞不雕、返璞归真是许多艺术家向往的境界。民间艺术有着浓厚的天趣,他们从理性的观念出发,运用意象造型手段(夸张、变形等)来进行创作,这使作品在色彩、时空、解剖、透视等方面展现出童心般的情趣来,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向民间美术学习的同时,又有一批画家把注意力转向作为*画主体的文人画。他们崇拜文人画家完善人格的修炼精神和不为陈法所囿的创作态度。我们这一代画家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超越文人画的高峰问题。一切有出息的艺术家都追求独特的艺术个性,都在努力与传统文人画拉大距离。于是他们不断尝试着将西画的精神因素引入写意国画,形成了当代美术史上一大流派——“新文人画”,他们深知要离开传统文化的高峰,要在笔墨纸砚上*地另立一座大山,其征途远不是几代人可以走完的。所以借文人画“逸笔草草”的自然风貌,引入新的审美观和吸收外来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段,创造出这种表现当代文化人心态的一种艺术风格,有高亢的“牧歌”,有野朴的“信天游”,也有难以名状的低回沉吟。新文人画家清楚地意识到,要有特色就要回到文人画,这就让严肃探索的画家们陷入悖论的怪圈之中而难以解脱。

  艺术史发展的某一时刻是允许用片面方式推动艺术史进步的,但不允许永远片面。*画往后发展,必须注意的是*画自身的形式、结构、材料、技法的探索,必须深入到文化层次上(集美学、道德、宗教等层次)。当前对*美术的现状和未来的忧虑和思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传统和民族性

  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应当深入到其内隐层,即传统作为思维方式的民族审美结构是历史的“积淀”,它在艺术传统内隐层中起着统摄作用。*画家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趣味,具有特殊性质。当代*画家的文化心理与艺术传统的联系在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艺术传统的精粹都是在历史许可的范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创作自由。艺术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创造,他是作为一个既定的文化继承者在进行艺术活动,在他对既定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也包括潜在的艺术图式对他的塑造。传统的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带着经验、习惯,从而使自己具有现代价值并不断更新、前进。“知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话语中的玄机值得时时体味。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

  二、外来文化影响

  表现当代人的审美观,几乎是所有求变画家所希望接近的。我们不能忽视甚至反对艺术发展过程中要必然地符合规律地出现艺术的当代的一面。一个文化的特殊性格,不通过比较就很难突出它应该突出的东西。艺术的当代形式时代对艺术的要求,是艺术家历史使命感在艺术中的表现,是时代生活与社会审美心理的体现。经验告诉我们,对外来文化不应该是移植,而是以我们的思想去感应,*画必须保持自己艺术的独立性。我深信,*传统主体观念将在接受现代文化观念的洗礼中,必将完成一次大的新陈代谢。

  三、中西方美学价值的正确认识

  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能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念。各个时代的真正伟大的艺术,它往往既是民族,但又不会囿于地域、民族的狭窄界限,总会在审美的深层上通向人类。从比较研究的结果来看,*艺术是人格理想的一种体现,保持和谐是*画的根本。从本质上讲,中西方艺术不存在高低优劣,而只有差别。人们应站在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高度对包括传统本身及其影响在内的问题进行反思。中华民族完全能够用自己的理想和实践,吸取世界文化中的精华,注入现代艺术以新鲜血液,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当代美术。

  由于几十年来的历史布满了深陷的断层,因此造成了不同年龄段的画家在知识结构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各种“代沟”,人们很难使用双方认可的概念和术语进行对话。在对前人作品的领悟,也因缺乏对构成元素的敏感和对知识结构、心理结构的适当组织,所以对深层表现内容的感受以及对形式构成深入感受之间产生脱离的现象,更多的人只能对形式构成有一定的敏感,而不能进入深层的表现内容,所以空洞的艺术表现成为通病。投入自然、投入生活成为当代画家迫切的需要,我们的前人正是看到永恒和自然界充满生机活意,大化流行,处处都在宣畅一种活跃创造的盎然生意,就是因为这种宇宙充满机趣,才促使我们的先人奋起效法,生生不息,创造出辉煌的艺术成就来。

  从理论这个角度来看,理论的正确引导比较薄弱。因为艺术的奥秘可能并不是由艺术家本人可以洞察和解说的。相反理论家以其高度敏锐的理论审察力和深刻的反思,在美学和绘画之间找出一种类似的西方艺术心理学这样的学问,既不是偏重于纯粹抽象的哲学思考,也不只完成一个没有意义的形式,找出这种中间桥梁才能对绘画创作真正产生实质性的引导作用。

  综合上面的分析,当代*画的发展,应采取吞两极而取中,内研传统,心师造化,妙合当代,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画创作语境,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美感的、健康的*画作品,促使一个多元化局面的形成。惊人的昨天已经逝去,辉煌的明天必将来临,*画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曹意强,范景中.20世纪*画[C].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贾涛.*画论论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周积寅.*画论辑要(增订本)[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9

  摘要:纵观陶瓷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诸多的陶瓷艺术品,不难发现陶瓷绘画始终与*画紧密相连,没有完全脱离*画的渗透影响,在陶瓷绘画中无一不是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因素,极富*画的寓意和启发。换句话说,*画有多少种技法和流派,陶瓷绘画中便可以找到多少种与其相似的技法和风格,从艺术理论的观点上可以说两者异流同源。两者不仅同样带有根深蒂固的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而且从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本文旨在以陶瓷绘画的发展历程为基础,指出*画和陶瓷绘画之间的共性,从而讨论*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画;陶瓷绘画;发展历程;共性;影响

  在中华几千年来文明悠久的文化遗产中,*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互相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文化特征的*画在很多方面都对陶瓷绘画产生渗透的影响,比如在意境上、气韵上和笔墨线描上都显示出共性。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看,陶瓷以*画的技法和神韵来体现独有的一种风格,陶瓷艺术家们在吸取了*画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艺术装饰,在瓷器的装饰上开辟了新的艺术美感。

  一、我国陶瓷绘画的发展历程

  陶瓷器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文化标志性的遗产,它始终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超越了时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早在远古的陶器时代,人们就用直观的线条在陶器上进行装饰,一般按照不同的艺术风格可将分为几个阶段,以直边三角形与线条结合为主、装饰抽象程式化的半坡型彩陶;以同心圆为中心图形、装饰风格多运用直线和曲线结合的马家窑彩陶;而在半山型、庙底沟型和马厂型陶瓷中则普遍应用了各种纹路作为表面线条装饰的表现方式,这个时期的陶艺在线条上体现出独特的地位和魅力。进入宋代,随着陶瓷绘画的不断进步,在对陶瓷的装饰上更展现出工艺特性,使其绘画线条饱满手法娴熟,形成自然的釉面裂纹线条,而在明代,陶瓷绘画装饰往往用曲线形式的藤枝和缠绕的花枝交错与画面,在瓷器上形成富贵的艺术感,产生一种质朴、高雅、流畅的美。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陶瓷绘画被升华,其绘画装饰艺术中构图严密、线条浑圆、形象夸张,大多以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著称,在绘画手法上,线条显示出健康欢快的民间气息。

  二、分析*画和陶瓷绘画之间的共性

  首先,早在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彩陶成为最为古老的绘画艺术,也是陶瓷与绘画最早的结合,我国的陶瓷绘画和*画这两种传统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相互交融发展,两者共同遵循着相同的美学思维,在精神意境上存在共同性。也就是说艺术如果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所产生的意境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意境可以极大度的展现艺术的美感,它也是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衡量美的最高标准。它们都是心灵与景物的结晶,比如陶瓷艺术家冯晓矛在《乡情》作品中则是借鉴自然景观的题材,表现一种宁静的韵律感,绘画上的部分有远山、山泉、小溪、农舍等,都展现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隐喻之美,因此,陶瓷画与*画的相通意境具有将现实生活的美体现在艺术作品上的魔力,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

  其次,在绘画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气韵在*画中占有极强的艺术地位,无论在汉唐还是在宋朝,*画对气势的推崇被各个时期应用的尽善尽美,以静气、逸气体现宁静优雅成为绘画的主流,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荆浩的《雪溪图》等都折射出绘画对象的内在神韵,将自我的精神反衬到对象中。而陶瓷绘画虽然与*画在工艺上和用笔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影响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气韵。它有别于一般的民俗绘画,而是成为颇具气韵的绘画艺术,明显提升了传统陶瓷所表现出的文化格调。此外,陶瓷绘画带有民间世俗的娱乐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生动气韵,如作品“天启青花人物碗”,画中犹如动态的牛,牛背上的牧童和顶风冒雨的人,这些物产生了无限趣味和遐想,整个绘画体现着气韵生动的审美情结。

  再次,依靠笔墨语言表现自然神韵的*画,从根本上体现出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艺术审美,也就是说,笔墨即精神。*画由于收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在笔墨上讲究古朴淡雅和自然空灵的趣味,它是对万物体验后的艺术升华。而*陶瓷绘画在用料用彩的技巧上与*画的笔墨用法大致相同,不论是唐代之后的青花分水还是明清时代的彩瓷体现,都可以浓重感受到*画般的笔墨味道,因此,可以说陶瓷绘画是*画艺术延续下新的转变,将*画丰富的笔墨表现力与陶瓷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展现出一片新的艺术领域,充分体现出*画在陶瓷绘画中的重要影响。

  三、*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1.*画对陶瓷绘画中的粉彩和新彩的影响很大,在陶瓷绘画中,陶瓷艺术家一般用线绘画苔,用点、染画山石,这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上被明显体现出,把*画的传统技法和陶瓷绘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就粉彩花鸟来说,以程意亭为代表的粉彩工艺堪称一绝,其作品融合*画和陶瓷粉彩工艺为一体,并巧妙的运用在陶瓷绘画的笔触下,代表作《翠鸟荷花》中,岩石上的翠鸟同时俯视水中的鱼和荷花,凸显出画面的丰腴,共同勾画出一副动态的美图,尤其是荷花花瓣边缘的曲线勾勒,体现出植物的韵态和趣味,让人无限遐想。

  2.*画对陶瓷绘画中古彩线描的影响较为突出,古彩线描科学合理的加入了*画白描的技法,再加上工艺美术的装饰技巧,使得陶瓷绘画中的古彩线描风格独特,浑然天成。在陶瓷绘画中主要的古彩线描方式虽然不像粉彩以圆润饱满和柔和秀逸著称,但是它却透漏出古朴典雅之感。从20世纪50年代始,古彩艺术蓬勃发展,而现代的陶瓷古彩构图疏密错落有致,在材料上和技巧上乃至装饰上都有所改进,从而使陶瓷绘画艺术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在*画的基础上,陶瓷绘画继承了其构图特点和色彩搭配,而且融入现代手法把粉彩同古彩相结合,形式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3.*画对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也比较鲜明,青花于*画的笔墨工具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陶瓷艺术家在陶瓷装饰上绘制青花时,都会多多少少受*绘画的影响,注重借鉴古今名作中的绘画特征和线描特点。由于时代文人和审美意志的介入,使得陶瓷绘画者的素质潜移默化,从而使陶瓷绘画中的青花成为*画更为亲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论是*画还是陶瓷绘画,所表现出的青花绘画中都体现着绘画者的感情与生活相结合的精神产物,青花山水作为陶瓷绘画的一种表现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结语

  总之,纵观我国的陶瓷绘画历史,*画风格成为其中的主流形式,两者都是*的国粹精华所在,共同承载着*千年的文化格调,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今被广为传播和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陶瓷绘画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以扎实的绘画风格和文化底蕴,加入陶瓷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使传统深厚的*文化深入到其中,从而创造性的创作出情景交融的陶瓷作品,从而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绘画艺术下*画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10

  摘要:园林景观设计是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使自然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的艺术。*画是反映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的绘画艺术。*画与园林景观设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两者都符合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都有对美的追求。园林景观设计融入*画艺术,能拓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空间。文章在阐述*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从*画的留白、空间表现技法、意境等方面阐述*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画;园林景观设计;留白;意境;审美

  现代园林景观在满足人们漫步、休憩、观赏和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现代人渴望简单的生活和心灵上的放松,重视园林景观的审美化和情景化,这就要求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寻求突破口,进行艺术创新。*画与园林景观设计虽然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但在色彩、构图、尺度等方面都遵循艺术基本的美学原则,都有对美的追求。所以,研究*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得到新的诠释。

  一、*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

  1.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园林景观是指园林中的自然景色或人工创造的景色。园林景观设计是设计者按照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设计者的审美观念,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在园林中营造建筑、种植植物、改造地形和布置园路,创造具有美学欣赏价值的景观环境。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运用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使景观设计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赋予园林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

  2.*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密不可分

  *画与*园林景观设计密不可分、血脉相连。古人云:“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造园家就是画家,一座座*园林就是一幅幅三维风景画、写意*画。*画是画家对景观的悉心观察和感悟,是画家心境和情感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画就是*园林景观的意象图。*画与现代园林景观具有共同的文化、思想基础,均表达了*的自然美学观。在发展的过程中,*画与*园林景观设计互相渗透、影响和补充,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画的意境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精神需求相吻合,两者都体现了*人的自然观与审美精神。*园林景观和*画都崇尚“天人合一”之美,*造园注重情景交融,给人一种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要求和审美心理。*园林景观是*画的物化形态,如杭州西湖赏月,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是景观审美意境的物化。*画的章法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相吻合,两者均体现了*人的简洁、含蓄的审美精神。*画的艺术表现之一就是“计白当黑”,园林景观在设计中故意留有空白,以虚空传递丰盈,给观者以余味无穷的深远意境。*画描摹的多为开放空间,创造出立体的空间意趣;园林景观设计也多追求无尽往复的山水空间,如苏州古典园林“处处邻虚,方方侧景”,小小园林,总给人一种游之未尽的遗憾。点、线、面是*画中有意味的形式,将它们组合起来就可以经营一幅画。园林景观设计是造园者“在天地中作画”,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都是*画中的意境在自然现实中的景物布局图式,都是*画艺术的原理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植入与营造。

  二、*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留白的应用

  *画的留白是*美学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空白处对比着墨处,可以突出主体,表达作品的中心思想;空白处承载着无限的内容,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园林景观中的留白通过虚与实塑造景观空间,虚实相生,实中见虚,以实写虚,既可以满足景观的基本功能,又可以营造意境空间,让欣赏者获得更多的灵感与创意。园林景观设计尊重自然与人文环境,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注重对新环境的延展,保留原环境中的精髓,创造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追求园林景观的统一性、完整性。如,龙安寺石庭院中的岩石景观就为龙安寺营造了一种宗教意义的空间,体现了道家“知足之足,常足矣”的思想。龙安寺石庭院中有15块岩石,这15块岩石布局奇特,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都只能看到14块。再如,苏州留园入口的留白艺术处理,空间开合曲折,光线明暗变化,游客透过露窗、门洞可以看到若隐若现的园内景色。走过通道,游客豁然开朗,园内美景尽现眼前,形成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又如,*杨凌新时代商业广场的景观设计就是*画留白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成功运用。设计师结合基地现状和对留白的研究,从留白整体思想的角度,把农业和商业的结合作为设计重点,贯通广场的上下空间,创造农科城的商业环境景观。

  2.空间处理技法的应用

  *画不拘泥于感性直观,而把三维空间与第四维时间联系起来,增加景深。*古典山水画传统的空间处理方式有“三远法”,“三远法”所构成的空间表现为*面化的、具有节奏的层次空间。古典园林景观北京颐和园苏州河在设计时就运用了*画的空间处理技法,将建筑、树木、朱桥等景观分层设置,在视觉上增加了景物深度,扩大了空间,给人以望不尽的深远感。颐和园苏州河岸边的树木设置也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层次,树种有垂柳、红枫、青松等,分层栽植,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和色彩层次。虚实结合是*画的空间处理技法,也是*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原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利用虚实空间的营造手法,创造出公共的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等,这些空间能供游人进行观赏、游憩和休闲活动,能表达出园林景观的空间形态与深邃意境。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利用虚无形态寄托设计师的情感、观念和哲理,表现设计师追求的理想审美境界。“虚”是无形无影、似雾非雾和若隐若现的,能让人产生丰富的主观联想,因物移情,缘情发趣。园林景观空间不但有三维空间的多样性,还有第四维时间的多变性,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变化无常。特别是第四维度的景观营造,同一景象可以产生无穷的景面,景观随观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景观景象的季相与时令的表现,可以通过植物配置增强季节感,如,可栽植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杭州西湖苏堤有桃、柳、荷、桂和梅等植物,科学地配置这些植物的空间,能使西湖苏堤四季有景:春景是桃、柳,夏景是荷花,秋景是桂花,冬景是梅花。春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夏景浓荫密布;秋景层林尽染;冬景苍松翠柏,暗香浮动。

  3.意境的应用

  *画的意境就是作者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画追求神色气韵、象外之象与韵外之致。*画意境由作品选材、画面构图、画面艺术处理等共同构成,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营造出“画外之意”的意境。空灵之美是*画意境的主要内容。园林景观设计就是把*画的二维虚实转化为现实存在的三维空间虚实,实质上是一种空间的置换。园林景观设计是用写意手法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使有限的园林景观空间具有无限空灵的审美意境。如,*古典园林中的“深山藏古寺”,古寺建筑在深山老林里若隐若现,营造出“有声更觉静”的空灵境界。山水之美是*画意境的表达方式,*画中蕴含着国人的山水情结。*人把自然山水环境作为审美对象,所以山水是*古典园林的主要标志之一,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游园者在欣赏园中山水时就可以摆脱琐事困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如,苏州的拙政园,岛屿间列,水面曲折往复,亭榭奇石隐约迷离,时隐时现,一步一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美不胜收。结语现代园林景观的意境创造、设计风格多得益于*画,与*画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也多得益于对*画的理解,以*画的意境为参照,设计中融入*画艺术的精髓,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景观设计融合*画的美学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设计师不断探索和大胆实践,并创新运用美学法则,使*传统绘画艺术精神和形式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再现,使现代园林景观作品富有*韵味。

  参考文献:

  [1]杨中贵,陈文志.水墨画视野中的现代景观设计.工业设计,2012(3).

  [2]徐涛.景观空间创造——景观设计方法探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7).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扩展2)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3篇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1

  摘 要:音乐是人类抒*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同时又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在给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既有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音乐艺术 审美特征 想象性 情感性 时间性 流动性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乐等。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例如贝多芬在 《田园交响曲 》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雨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 “雨过天晴 ”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心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在联想某些具体景象时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特有的属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出各种鸟鸣声、泉水声、疾驰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头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画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情色彩音调 ,总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 《粱山伯与祝英台 》中 “楼台会 ”一段,小提琴独奏象征了女性祝英台,大提琴独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时柔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了人物丰富的情感。

  二、音乐艺术的情感性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中的情感性审美与人类主体内的审美情感韵味有着密切的必然的联系。情感是音乐的内在本质,音乐是情感的直接表现。情感美是它的一个审美特征。情感中的主观因素在审美过程中又具有积极能动的作用。通过主观的情感,可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内容。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听者,使听众产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情感体验、“借情”“移情”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在里面。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给人一种诉之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例如我国古代琴曲《高山流水 》,讲述的就是于伯牙与钟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与音乐共生死的动人故事。再如民乐《百鸟朝凤 》中,运用唢呐来模拟大自然界中的各种鸟类鸣叫,表现出热闹欢快的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这里音乐表现出的只是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音状态,只有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溶入其中,才能使审美意识与音乐的声音状态相融合,音乐才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作为欣赏者还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用心去感受,这样才能完成音乐情感的传达和接受。

  三、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和流动性

  音乐艺术可以直接表达整个情感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人们常说它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生命的艺术。音乐的物质传达媒介是音响,音响的时间性和流动性,使音乐艺术在反映主体对生活的复杂情感变化方面,更少地到受反映对象的具体制约,与造型艺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所以,黑格尔曾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因素,即本身是无形的情感,这种情感不能够用一般实际的外在事物来表现,而是要用一旦出现了马上就消失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因此,形成音乐内容意义的是外在的直接对立统一中的精神主体,即人的心灵,亦单纯的情感。”孔子也曾说韶“尽善尽美’,因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时间形式的直接性和流动性,应当说是它的一大长处。同时音乐艺术的时间性又受到空间形式的间接影响,在这一点上它与造型艺术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能根据相应的旋律和节奏来想象出特定空间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乐形象带有了一定的宽泛性、朦胧性和模糊性。

  总而言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既是丰富多样,又是独特鲜明,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孔智光.文艺美学研究[M].北京:*戏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6页.

  [2]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14页.

  [3]洛秦.音乐的构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98页.

  [4]曾繁仁.文艺美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82页.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2

  摘要:任何一部电影,都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其中也离不开音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电影中融入音乐,能够最大限度的突显出电影的主题、烘托出整体的气氛,更为鲜明的塑造出人物的性格。可以说,电影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对于整部电影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艺术性

  电影音乐指的是专门为一部电影创作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不仅是电影的基本构成,而且也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使得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能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进行审美性的思考。同时,观众在电影特定的情景中去欣赏音乐,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与其他类别的音乐有着一些区别,它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的。因此,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画面和人物语言相结合,使得观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审美体验。

  (一)音乐与画面交相呼应

  众所周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画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却与画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所突出表现的侧重于引起观众的情感体验,而画面则是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欣赏。鉴于此,在电影作品中有效将音乐与画面相融合,能够使得两者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起到相互辉映的作用,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另外,音乐作品具有着主观性的审美特征,与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审美特征的画面有机结合,两者能够相互补充,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音乐在表现内容上以剧情为依据

  作为电影作品的音乐,在创作上必须要以剧情为依据,在整体效果上要符合电影的整体基调。具体来说,电影音乐要符合人物的情感状态,同时还要以剧情为依据,并与画面相结合。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相比较来说,纯音乐更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这是因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纯音乐与具体画面内容相辉映,能更加明确的表达情感。可见,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剧情发展、更好的表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作品在结构上有着间断功能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多个画面转换的镜头,相应的音乐作品也就必须与之相符合,起到间断性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音乐作品有着一定的间断性特征。这是因为,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和画面应当保持着一致性,而电影剧情的跌宕起伏,势必在画面表现上有着一定的跳跃性,从而使得音乐作品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在一部电影的不同时间点,会呈现出不同情感、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不仅对于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还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性格,使得观影者能够深入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人物特质。同时,影片中音乐的声响在渲染剧情、烘托气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观众加深理解电影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塑造

  众所周知,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对于影片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电影史上的多部影片,可以看出,有的电影通过音乐作品的烘托,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美学上的体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有的电影采用的是交响乐等作品,这在气势上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予观众较强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合理使用,对于深入的刻画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或是温婉柔情、或是具有英雄气概,都是可以由音乐进行有效烘托表现出来的,最终更好的对电影中的主人公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二)艺术化地表现电影主题思想

  毫无疑问,任何一部电影作品都要有着明确的主题,并依照这个中心思想合理组织、调动各种元素,以期共同发挥作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其中,音乐作品就是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表达电影主题思想方面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通常来看,我国的电影作品,往往使用“主题歌”来总结这部电影的主题,有着突出与明确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不仅“主题歌”能起到深入表现电影主题的意义,电影中的乐曲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说,这类能够表达电影主题、明确剧情中心思想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合理的使用音乐作品还能够强化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气氛等,进而引起观影者的共鸣,最终起到深化影片主题的作用。

  (三)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描绘

  在电影作品中使用音乐,不仅能够有效的配合画面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还能起到烘托电影场景气氛的作用。具体来看,在表述有着动作性特征的事物时,可以用欢快的音乐为具体的画面提供一种声音上的造型。这种在听觉上配合视觉上的表现,即音乐配合画面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的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音乐作品运用的好,通常会为观影者所记忆深刻,并通过熟悉的旋律、明确的歌词内容回想起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整体表现力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在烘托场景气氛上,有着强调、渲染的功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三、结语

  可以说,音乐对于烘托电影的主题、使得电影更富表现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性表现上还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自成一套体系,并与其它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来表现电影的内涵,以期使得观众得到较高的观影体验。可见,电影音乐在提升电影作品整体艺术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可以与画面、声音等交相辉映,形成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统一,能够烘托出人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剧情,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满的进行了艺术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雅乌塔罗.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3]王欣.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4).

  [4]尹蕾.周代三大祭祀中的乐调研究[J].音乐研究(双月),2015(4).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论文3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审美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应在寓教于乐中得到切实体现,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力。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将在我们的不断探索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净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的作用和功能。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与归宿。没有情感的音乐只是一堆杂乱的音响,没有情感的表演者及欣赏者就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通过音乐音响能够直接呼唤、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目的。因此,充分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音响本身的音乐震撼力,辅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手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途径。在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笔者结合几年来中学音乐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情感和审美教育的理解。

  一、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审美心境,即动情———感受音乐

  音乐教师要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使学生能够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感共振,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1.创设音乐的艺术情境:在组织教学时,音乐教师要用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促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感到轻松、和谐与愉快,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具体做法:a: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b:在教师的琴声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c: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诲,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之中。这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创设音乐的奇妙情境: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创设音乐的奇妙情境,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都能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二、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即情动

  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常在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要赞美的事物,他们用美好的声音,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动作恰当地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表达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富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即冶情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的把人带入到情感世界中去。因此在音乐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随时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总之,音乐审美教育是按照音乐美的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艺术内容对人进行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善于动脑,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激起学生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促进其全面发展。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扩展3)

——诗歌的审美特征有哪些

诗歌的审美特征有哪些1

  (一)集中概括的抒情

  臧克家的《三代》,用六行诗就概括了旧*农民世代不变的悲剧命运。这种集中与概括,要求进入诗歌的形象必须是典型的、精练的,它们的艺术联结与组合是跳跃的。它没有小说形象的逼真性和散文形象的写实性,也没有叙事性文学的那种情节枝蔓和场面环境。诗歌艺术形象的相当部分资源来自于诗歌作者的主观心灵,是诗歌作者主观感觉的具体化材料,体现了一种概括生活、超越生活的表现性审美特征。

  诗歌是人类表达、宣泄情感的载体。诗歌作者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以能否表达出主观情感为目的来选择和提炼诗歌意象,创立和设置诗歌意境,诗歌语言的种种使用技法也是为了更准确、更细致、更熨帖地抒情达意。离开了人类抒情的动机,诗歌就没有了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二)超常神奇的想象

  诗歌形象传达的情感虽然是概括的、典型的,但它在艺术表现上必定是具体的、形象的,诗歌艺术的关键就是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意象,将抽象的观念化为生动的具象,把作者的情感形象化。这种感情形象化是通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具体实现的。诗歌意境的最小的艺术结构单位就是一个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作者的意中之象,是客观外界的人、事、景、物、理经过作者情感的孕育而重新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它是一种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但又与生活原象截然不同的,能在人们头脑中用想象感知的具象。

  不管是哪一种意象,诗歌作者都需要运用超常的、神奇的想象把它们组合为特定的诗歌意境。诗歌意象是一种突出作者情感的飞宕式组合。这种飞宕式组合,既没有时间线索来串连,也没有空间位置来依附,它完全根据作者抒情表意的需要来排列、组合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有巨大的跳跃和转换。这种飞宕式的组合形成了特定的诗歌意境。

  (三)分行排列与精练优美的语言

  诗歌意象在语言呈现方式上更有显著的特征。在语言的外观上,诗歌意象采用了行列的形式来展现形体。当代诗歌理论总结的诗歌语言的行列方式有:以闻一多的《死水》为代表的9字4顿的“整饬的行列”;以郭沫若的《天上的市街》为代表的或长或短的“参差的行列”;以贺敬之《放声歌唱》为代表的“递进的行列”;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代表的“回环的行列”等。行列的形式产生了诗歌语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语言的内涵上,诗歌语言在物化意象时特别讲究精练的内蕴,它要通过大力度的炼字、炼句,以较小的篇幅来完美地容纳高度概括的内容。诗歌语言以这样的外观与内涵形成了区别于小说、散文的新奇优美的审美特征。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扩展4)

——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论文3篇

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论文1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艺校学生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本文由收集整理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汉语言是我们国家的第一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论文2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也不例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策略

  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的重要性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一些书本上的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借助音频、视频等资源,来将书本内容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说在利用传统的手段进行汉语文文学教育时,往往就只能够让学生通过书籍来进行学习,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之中,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一些汉语言文学作品以多媒体的形式加以呈现,比如说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古代的书籍,这样往往就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韵味.

  (二)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对于书本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容,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桃花源的一些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以及想象力,从而更加有利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三)为学生提供交流*台

  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而且高等院校的学生步入成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愿意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台,便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使他们能够在师生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四)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的的教学*台并非对传统教学*台的简单转变,其同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包括了文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多方面的课程,而且各个课程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学科体系。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二、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过分追求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过多的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优势,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比较低。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肆意的向学生传播大量学习内容,会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注重实效

  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过多追求课件的观赏性,会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反而起到了喧宾夺主的效果。同时,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部分材料不太理想,但是教师认为精美的课件效果可以掩盖教学内容的不足,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实效性比较差。

  (三)机械的教学过程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由于汉语言文学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规律性不强,而且课堂教学方式是千变万化的,导致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会使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将教学内容的板书、分析、问题及答案提前设计好,并在课堂上循序渐进的进行,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把握“度”

  虽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其毕竟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好“度”。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语音知识、语言的派系与分布等,凭借单一的教师讲解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此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说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一味地依赖于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它们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应该将其作为向学生传达思想的媒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学习与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对课程有宏观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多媒体技术与汉语言文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对任何问题都能够从容应对,以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尽最大努力避免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如何避免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不足,以更好的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避免这些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不能够将考试的核心内容放在多媒体资料之中,这样就会加大学生对于这些多媒体资料的依赖,而是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意识,对于多媒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和老师的互动与交流。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因此需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论文3

  摘要:促进幼儿园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样本,另一种则是为幼儿提供各种使用语言的机会。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就是两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基于汉语言文学文本所开展的语言教育,既可以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的参照物,又能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说话机会。本文从语言文学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幼儿园如何开展语言课程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汉语言文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期是世界观、自然观、生命观的萌发时期,也是一个更多的依赖情感而不是依赖理智的时期,幼儿对生命的认识受到他们经验的限制,但是他们的情感易受感染,行为习惯容易养成。那么幼儿的生命意识启蒙教育如何来进行呢?

  一、开展语言文学教育,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在幼儿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在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实施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利用尽可能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学文本,向幼儿展示成熟、规范的语言。通过引导幼儿学习简单易懂的语言文学作品,让幼儿接触到更为丰富和规范化的文学语言,从而为其树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模仿范例。为了加深幼儿对形象化语言的学习和记忆,教师甚至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和语句等,让这些语言材料为幼儿清晰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提供一个范本。当然,学习这些词汇还能起到拓展幼儿词汇量的目的。尤其是在一些故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幼儿能够通过上下文语境获得理解新词的机会。例如,在给大班幼儿开展语言文学教育时,以《三个和尚》的故事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展示和教师朗读故事的方式,幼儿可以结合上文及图片内容认真揣测“挑”、“抬”这些动词的意思。其次,在学习语言文学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阅读童话故事和儿歌的机会,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种语言结构文的暗示。最后,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接触多种风格的语言文本,让幼儿在学习不同国家、民族和历史时期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自身的语言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大班幼儿的语言文学教育为例,为培养幼儿接触多种文学文本的能力,教师可以选取英国大卫卢卡斯的《害羞的小哈利》,散文诗《花园里有什么》和故事《三只想生病的小狗》进行对比教学,一个是图文结合的自主阅读,一个是诗歌朗诵,另一个则是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二、开展语言文学教育,培养幼儿的智力思维

  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还能有效开发幼儿的智力思维,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概念理论、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等。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其对抽象概念的认知能力也有了循序渐进的发展。尤其是在认识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语言将自己的感性认识表达出来,或者铭记在头脑中,从而形成对事物概念的形象认识。而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也一样,幼儿通过反复阅读和听教师的朗读,能够间接获得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经验,并且在认识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概括分类,这样也能培养幼儿的智力思维。例如,在教会小班幼儿学习儿歌《如果我能飞》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语言学习和动作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理解并表演出闪烁的小星星、舞蹈的浪花和歌唱的小鸟,从而体验到唱儿歌的快乐,也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当然,在实施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为幼儿创设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同样是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例,在讲解故事情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所没有提及的事情,通过假设故事中的人物遇上什么事情,而鼓励幼儿思考其结局会怎样,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例如,在组织小班幼儿学习《小松鼠的伞》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自己猜测一下“松树妈妈看到小松鼠全身都淋湿了会怎么样?”“妈妈为什么生气?”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开展语言文学教育,保障幼儿的道德发展

  在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加强幼儿的社会道德教育。让幼儿在学习语言文学文本时,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为帮助掌握相应的社会性行为,或者鼓励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行为进行探讨,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尤其是在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童话故事中,经常蕴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和教会幼儿如何做人的知识。教师在讲解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复述上,还应该指导幼儿探讨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合理,以及激发幼儿思考:“如果换作是你,你会如何做呢?”通过这些德育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培养幼儿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认识和掌握正确的社会性行为。同时,也能让幼儿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习主人公那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文学文本更为形象化

  在开展幼儿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时,针对幼儿普遍倾向于接受故事性比较强、图文结合的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教师不妨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书本上那些原本静止不动的文学作品采用图像或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幼儿直观感受更加形象生动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在给小班幼儿传授语言文学知识时,这种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小班幼儿的识字能力较差,而对图画和动画视频充满了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将文学文本转化为图画视频,必将大大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以小班幼儿学习《大苹果》这一课内容为例,教师在呈现文本内容时便可以采取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方式,将绿油油的草地和又红又大的苹果呈现出来。并且将小老鼠用力推苹果的过程制作成简单的动画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小老鼠的表情和动作等。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小老鼠与乌龟伯伯的对话制作成幼儿模仿对话的形式,让幼儿现场为小老鼠和乌龟伯伯配音,以激发幼儿模仿对话的兴趣。综上所述,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开发幼儿的智力思维和保障幼儿的社会道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幼儿园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语言文学读本时,应该从以上三个角度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江苏出版社,2005.

  [2]瞿亚红.论幼儿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扩展5)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问题探讨论文3篇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问题探讨论文1

  初级音乐教学就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这个阶段很重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的音乐教师只局限于教会学生如何唱一首歌曲,而不注意节奏能力的训练,这样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因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有节奏。节奏训练得好,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能力,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一、节奏训练的重要意义

  在音乐学习中,节奏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节奏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学得好,而有的学生学得不好。节奏学习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音乐,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在节奏的的训练中,如果正确生动,中小学生就会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会在愉悦中不自觉地获取音乐知识。所以,中小学音乐的教学首先要加强节奏的教学,在节奏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寻求优良的教学方法,用好的教学方法,对音乐的节奏进行不断训练,这样才能在音乐课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来感受音乐和学习音乐,从而顺利地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观看了不少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了解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熟知存在的许多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学习,问题显得比较突出,学生对节奏的学习出现的问题,引起许多老师的注意,老师们普遍认为,节奏的训练太过于程式化,学生们学习节奏时,大都按照课本上的安排进行,节奏的训练与练习,或者使用拍手的方式,或者通过读谱练习,或者是通过一些节奏的模仿进行,这样一来,音乐节奏的学习显得方法太过单一,学习的内容也太过枯燥,这种严重的程式化的节奏训练,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节奏训练部分安排的时间太少了,学生进行的节奏训练又都是按照比较固定的节奏型和节拍进行,模式单一,节奏训练这样循规蹈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二是由于节奏的教学过于模式化,与大自然脱解,脱离生活实际,试想,不与生活联系的音乐节奏训练,必然失去音乐课的教学宗旨。

  由于节奏训练的程式化,过于呆板,学生对节奏学习兴趣不高,于是造成了节奏训练的效果不佳。如:在哈尔滨首届钢琴比赛时,大多数的学生弹错音、时值不准,而且速度不稳定,错误百出,令人失望。后来,总结其原因,是*时对节奏的训练不够或者根本就是由于教师本身的节奏水准不够,教师没有注重节奏的训练,所以*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节奏的习惯,错误的节奏习惯一旦养成,要改正,需要花大力气才有可能。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节奏的训练面临着十分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音乐的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三、加强节奏训练,突出训练要点

  (一)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音乐的节奏

  从事音乐教学的人们大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界中的许多节奏都是音乐的节奏,音乐的节奏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二者关系密切。所以,我们就可以从学生大脑中存在的生活节奏出发,加强对学生节奏感的教学,如钟的声音等等。

  (二)用学生牢记的童谣等进行有效的节奏训练

  学生自小就有一些特别熟悉的儿童语言,在音乐节奏的训练时都可以用得上。童谣的语言再熟悉不过了,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烈。以此作为突破口,学生易于接受且兴趣高昂,效果一定会好。如《小白兔》的节奏为:“小白兔,白又白……”

  (三)用速度的训练来强化节奏的训练

  声音的长与短、轻与重的变化,本身就是节奏,在节奏的训练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加以利用,将节奏的训练与声音速度的变化时刻联系起来,通过速度的变化加强节奏感的培养。

  (四)学会打拍子,培养节奏感

  在节奏的训练中,音乐老师要教会学生打拍子和数拍子。出声也可,不出声也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另外,节奏感的形成需要广大教师教会学生均匀地数拍子,数拍子时,要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拍子的发音点和结束点。均匀地打拍子就是让学生能学会均匀两个发音点的时间间隔,均匀是指时间间隔要相等。如果不均匀,那么节奏就会不准确。所以,开始学习节奏时,打拍子的计算非常重要。

  (五)节奏的训练和重音的处理密不可分

  人们理解节拍往往靠着重音,节奏的变化往往取决于重音的变化。演奏者或者演唱的人由于对重音的理解不到位,从而曲解了音乐作品的本来意图,从而损害了音乐的形象。重音对节奏的训练很重要。

  四、中小学节奏训练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节奏的训练要多样化

  中学也好,小学也罢,学生们的年龄还小,节奏训练时要尽量做到形象化、多样化。要不断地变换训练的方式,变单调乏味的节奏训练为多样化的生动形象的训练,从而不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如:可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打节拍,可以动脚、动手、拍肩膀等……

  (二)节奏的训练要常态化

  学了就要不断地用,特别是节奏的训练,更要反复地运用。节奏的训练节节课都要有,时间的长短不要紧,但一定要坚持。时间要长久,不可时断时续。老师要提倡学生随时练习,如课前、课后,几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有趣的`内容练。通过节奏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练习他们的乐感,对音乐水*的提高有百利而无一害。

  五、结束语

  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关于节奏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真正的音乐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却往往不能引起高度的重视,常常出现一些问题,极大地阻碍着音乐教学的发展。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节奏的训练要引起高度的关注,要找办法,想措施,不断提高节奏训练水*,从而顺利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扩展6)

——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论文3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论文1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指明灯,它用其自身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习生活中指引我们,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发展观是国策,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有了科学发展观做指导,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实践效率以及能力都会有很大提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主观能动性;社会实践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当中我们老师们总是强调我们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过分地侧重课堂,安排我们实习地机会很少,总是以理论为主。可在我们地求学生涯中,我们慢慢地感悟到实践技能也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我们参加工作以后,我们直接面对地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领导是没有时间听你口若悬河地讲一大堆理论,他更喜欢的是员工能直截了当地拿出解决方案。虽然最终的方案需要理论作为依据,但是没有实践能力,空有满腹经文也无济于事。所以在*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加强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过硬地技能操作不仅显示了你扎实的基本功,而且也诠释你随机应变的处事能力。因为所有你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完全地按照书本来发展与发展。

  2实践内容单一、与其所学专业课不相符

  我们毕竟是一个学生,基本上社会实践部分都是听从学校老师的安排,我们的选择性很少,导致某些同学觉得学习时间过程比较乏味、无聊,对于实践过程基本都是打酱油,没有充分诠释实践的意义。有时候学校安排的实践内容与我们所学专业不相符,即使同学们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这种实践过程有时会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不仅没有对实践内容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推波助澜导致了负面的影响。

  3及时对每次实践活动做出总结

  我们都是在总结中成长,每次活动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以及没有考虑到的不足之处,是这些每一次的经历教会我们成长。实践活动中的闪光点,我们要继续发扬,让它为我们的活动绽放光彩,让其在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认真分析出来的不足之处,我们要加以改正,并且做好总结,以后在写活动策划的时候加以注意,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做实践活动一定要考虑全面,不仅要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利益,也要考虑到我们时间内容所服务对象的利益。

  4加强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以人为本,如果我们这个根本都不存在,那么,科学发展观该如何进行下去。积极地主观能动性让我们完成许多原本可能完成不了的任务。人是有创造性的,而且人所发挥的价值,是其他因素所不具备的。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我们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理念。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更加印象深刻地记住了理论知识,而且更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也激发了我们对学习内容深度探究的积极性,更加真实地验证了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指导价值。

  5总结

  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对学生理想、担当、品质的培养。作为一个初学者,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肯定会遇到我们无法估计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可能会犯错误,当突然出现这类情况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应该站出来勇于承担自己的过错,然后开始紧急的头脑风暴模式,快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事情不是很严重,我们可以从活动现场回来后赶紧向有经验的人士强调,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一切可以尽自己能力做到的解决方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的就业与创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肯定要在发展中锻炼自我。在就业过程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目光看待自己所就业的公司,尽管公司目前情况不太好,但它处于上升期,有潜在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这家公司。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你学到的可能比一个已经上市公司学到的更多。上市公司已经有了一套稳定的发展模式,而上升期的公司它更需要你的创造力、魄力和耐心。我觉得后者对一个人成长的帮助更大。综上所述,我们要珍惜每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2).

  [2]张群,张建荣.从社会实践看大学生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4).

  [3]邱启彬.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初探[J].世纪桥,2008,(6).

  [4]胡敏.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梁亚民.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8):45.

  [6]李东,赵冬鸣,张艳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电力教育,2009(1).

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论文2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有助于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使其就业更加顺利。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长期有效的支撑体系和物质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当结合“应用型”这一特征,在设计内容和形式方面以及组织、管理、考核等程序的安排方面,应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及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构建高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是其区别于以科研成果为办学定位的重点高校显著特征,要求其专业设置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践教学作为其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这既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推手,也是大学生顺利实现毕业、实习、就业三级跳的助推器。因此,如何构建起长期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需认真思考和践行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实践观角度来看,分为校内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网络社会实践四种类型,[1]34-35这种划分看似明确,实则划分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如调查研究和勤工俭学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社会实践等。从学科角度来看,所涉及到的学科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不同的学科研究侧重点也不同,[1]35-36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侧重点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实践是最重要的特性,具有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通过实践这一桥梁,将主观与客观相连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从历史角度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始于改革开放时期,校内实践早于社会实践。综上,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是指高校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自身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获取经验,提高综合素质的学习活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当按照自身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应用型”这一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并通过有效组织和管理,加强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应用型本科院校三本批次,约占全国本科高校的三分之一,突出强调其“应用”特征,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顺应国际潮流,满足社会需求,结合自身情况,在实践中日趋成熟的办学模式,它培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人力资源的主要产出地。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客观标准,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能较快适应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竞争能力,通过一定时期的生产实践能有效促进地方生产力的发展,就说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成功有效的,反之则需要不断深化改革。

  (二)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大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和自我设计,要求学生从学习、生活、目标三方面实现中学向大学的转变,学习上从他主到自主;生活上从约束到独立;目标上从争取上大学到修炼自己,进入社会。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改造自己,进而树立合适的目标、培养兴趣,通过社会实践坚定信心,学会自主学习、管控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社会实践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是一致的。如安徽大学江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显应用、培养情操”,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任务,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理念。

  (三)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

  就业率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命线,虽然各高校就业网站上对外公布的就业率都比较高,但这里的就业率指的是广义的就业,包括考研、出国、就业、创业等,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字年年被刷新,一方面,很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也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其中的影响因素非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使学生知己知彼,提高就业成功率,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了解所要就业的行业趋势,从业人员数量,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等。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在大学生中刮起了创业热潮,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也成为高校越来越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就业范围,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三、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因素

  (一)缺乏对社会实践动机的正确引导

  1.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实践价值的正确认知“90”后大学生的父母“60”“70”后已经历了一代人的财富积累,经济上有一定的物质基础。“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接受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应该说骨子里没有浓厚的忧患和危机意识,对自身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更不用说为集体或国家去奋斗,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加上应试教育背景下,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理论知识的习得,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明确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而不能很好地激发出大学生的实践动机。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这些年的教育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更多的等同于简单的开展课外活动,认为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就是素质教育,殊不知缺乏系统设计的课外活动跟自由玩乐没有根本区别,学生不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参与让自身素质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不仅重要,而且系统的有长效机制做保障的社会实践更是必要。2.部分大学生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问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呈高速发展态势,尤其是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化,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广泛,这些资讯的真实性和价值判断需要自己加以辨别,“90”后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强,他们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多元化思想的碰撞下,他们更愿意信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奉献和拼搏精神,也不利于实践动机的正确引导。[2]

  (二)缺乏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支撑体系

  1.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理论脱节高校出于资金、人力、安全因素的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以校内活动为主,校外主要有心理拓展训练、社会调研、服务社区和福利院、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专业实验和实习还有各类兼职。这些形式的实践活动大部分是在城市,深入农村和企业生产一线的很少,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不强。[3]58-592.缺乏专业有效的指导及沟通反馈等流程设计高校应该为学生社会实践配备一支“实践导师”队伍,包括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并且与实践基地建立沟通、反馈等一整套机制,包括对每位学生工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4]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数量有限,这一任务主要由辅导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完成,虽然很负责任且热心学生工作,但缺乏专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评价,难以实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3.缺乏物质保障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不足,基地少且不稳定,管理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没有系统规范的管理机制。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程,其目标、内容和形式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这些都是社会实践开展的物质基础,其中实践基地的匮乏问题更为突出,有条件接收学生实习实践的企业多是国企等大型企业,而它们更倾向于重点高校的学生,其它中小企业出于企业利益考虑,不愿接收实践学生,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能主动出击,由专门的管理部门公关,建立长期稳定的基地。

  四、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对社会实践动机的正确引导,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同感

  认同是以认知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建立在人们对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之上,对这一理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第一阶段,还需要完成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因为实践既是目的又是检验标准,可以看出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要提升对这一理论的认同,就必须将它与自身利益相结合,满足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社会实践更需要有一个长效机制,在不断循环往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同,激发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生自觉、主动追求的教学环节。从而在思想上正确把握社会实践的价值,转变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歪曲的价值判断,形成正确的实践观。

  (二)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创新

  日本的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这本书中关于人生有一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思维方式是指哲学、思想、伦理观等人格因素;热情是指努力的意愿或热心等后天的努力;能力是指才能或智能等先天性的资质。[5]其中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因为能力和热情只有0分到100分,但思维方式可以从负100分到正100分为止。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以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有限师资,培训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师队伍是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关键,制度需要人执行,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可以弥补制度缺失的不足。[6]组建一支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指导教师队伍十分必要且有可能。这四类人员学校都已配备,其中专业课教师数量不多是普遍的主要问题,可以从辅导员和管理人员这两类人员中寻找出路,专职辅导员一般数量有限,大部分是教师兼职的辅导员,他们和管理人员都有自身的专业背景,可以指导相同专业的社会实践,匹配不足的可采取对其进行相近专业的培训,使其能胜任指导工作,另外,可以从实践基地单位聘请师傅做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这是目前现实可行的做法。

  (四)加强基础性保障,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环节一般都有经费预算,比例基本是参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学校情况制定的,关键是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到最大效用,这是需要仔细研究和设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匮乏问题依然突出,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如果每一次实践效果都很好,实践过程能体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专业和人文素养,愿意接纳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这也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一环节,当单位和学生都认识到实践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合作基地问题才会真正得到解决;管理机制如考评机制、反馈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化、个性化,以个人为主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不足,找到改进途径。

  (五)构建信息交流互动*台,支持资源共享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高校、单位、*三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三者之间建立现实的联系或是网络*台非常必要。首先,大学生可以了解并获取更多关于社会实践角色的信息,通过对角色要求的了解,选择自己有兴趣或是适合自己的角色,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与实践单位联系,增强责任意识。其次,有利于交流工作经验,答疑解惑,使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最后,高校也能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监测,获得实践效果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改进工作。高校、单位和*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各有优势,三方以合作方式,形成互补,能有效地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近几年,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实践的效果向纵深方向发展,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也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层级式管理模式,高校可通过社会实践工作办公室指导校团委工作,校团委通过各院系社会实践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基层组织由各院系团总支、各专业教研室、思政教研室、教学办公室组成,各部门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实践活动范围,提高实效,将努力探索地方高校如何与社会资源相结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努力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薇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概念探析[J].高教探索,2014(6):34-38.

  [2]秦元海,刘明真.“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4):53-57.

  [3]孔祥慧.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57-61.

  [4]陈群,马贵侠.“责任危机”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体系探究[J].江淮论坛,2014(3):150-153.

  [5](日)稻盛和夫.活法[M].周庆玲,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4.

  [6]程永强,张惠元.大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开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6):15-16.

大学生社会实践探讨论文3

  摘要:为了解北京城市学院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社会实践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时深入调研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主观需求,笔者针对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与需求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与认识、具体实践情况、困难与反思。在收获与反思基础上,笔者了解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倾向与特点,及反映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问题,根据社会实践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北京城市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环节。社会实践对于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和服务社会,培养“知行合一”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比之前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同时也给大学生社会实践注入了更生动的内涵和更深刻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效应,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德育功能,至关重要。介于此,针对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与需求,本调查组采用抽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城市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84%。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建议,调研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动机与认知、具体实践情况、困难与需求、收获与反思等五个方面。

  一、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与需求研究分析

  (一)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对象,男生占34%,女生占66%;大一学生占34%,大二40%,大三20%,大四6%;63%的学生来自城镇,37%的学生来自农村。在回答“是否参加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问题中,23%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在“学习成绩如何”的调查中,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40%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好,认为自己成绩差的仅占5%。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其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相关度不大。

  (二)动机与认识

  1、在调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上,如下图所示,很了解的学生仅占26%,了解仅限于暑期社会实践的占69%。说明,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了解程度有待于加强,这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在宣传和组织上加强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被调查的400名学生心中,有312人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志愿服务,220人认为是公益活动,193人认为是专业实习,173人认为是社会调查,169人认为是勤工助学,89人认为是社团活动,71人认为是爱国实践,15人认为是其他项目。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同学对社会实践的认知还停留在单纯的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上,这本身与北京城市学院对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大力重视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够。3、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实践团队”,3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全体学生,还有9%和4%的学生分别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个别学生和其他。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为了使学生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3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1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于社会实践主体的认知不够,但对于社会实践内容的理解比较到位。4、在回答“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否需要接受社会实践教育”这两个问题时,93%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95%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社会实践教育。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于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一定认识。5、如下图所示,在被调查的400名学生中,306人是因为自己感兴趣而参加社会实践;197人是因为对升学、就业、出国等个人发展有帮助;123人是为了获得一定收入;66人是因为学校硬性规定,被迫参与;48人是为了打发时间;40人是因为从众心理;还有19人是其他原因参加社会实践。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同学在参加社会实践时目的明确。

  (三)具体实践情况

  1、对于社会实践的学分,有65%的学生认为是一种激励,27%的学生认为没有额外的心理压力,8%的学生认为是压力。这说明,社会实践实行学分制对于学生而言,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83%的学生希望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7%的学生不希望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10%的学生无所谓。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基地对于学生而言,有很大的期望值。2、在社会实践环节中,有58%的学生认为最有效地实践形式是团队实践,37%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实践方式是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仅有2%的学生认为课堂接受老师讲授是最有效的实践形式。由此可见,学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更多的应该采用团队实践的形式对学生加强引导,并积极拓展实践基地,以确保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对于学校目前建立的实践基地是否有助于提高社会实践能力,8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但仍有15%的学生认为对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没有帮助。这说明,学校目前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方面还有待于加强。3、如下图所示,86%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引入导师制是必要的,这说明,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引入导师制是绝大多数学生期望的。通过导师制的引入,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了解学生的实践需求,及时反馈调整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内容。4、如下图所示,在被调查的400名学生中,268人认为实践地点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安全的因素,225人认为是交通因素,220人认为是实践队员的身体素质情况,180人认为实践对象特点是影响安全的因素,67人认为天气因素是影响安全的因素。因此可见,在社会实践地点的选择上,安全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方便安全是最重要的;在实践队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上,需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5、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待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上,62%的学生相当重视,将安全摆在首要位置;29%的学生比较重视,但不是很周全;还有9%的学生不重视,遇事办事,甚至几乎从不关注安全问题。安全无小事,学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安全教育一定要做到位,要植根于每一位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心中。6、在社会实践整个过程的态度和做法上,70%的学生能够认真做好实践活动,并完成完备的调查报告;24%的学生乐于实践,但准备不够充分,完成效果不是很好;还有6%的学生不感兴趣,但迫于各方压力勉强进行,更有甚者实际未参与实践,需要上交实践报告时临时编纂或上网摘抄。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很认真。

  (四)困难与需求

  1、如下图所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大的阻碍,由大到小依次是:B缺乏实践指导(41%)、A社会认可度低(34%)、D学校支持力度小(11%)、C人身安全无法保障(10%)和其他(4%)。因此,学校应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指导,加大支持力度,从学校层面确保人身安全。2、如下图所示,在回答“目前学校组织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中,学生认为从大到小依次排序是:A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足(182人);D实践中缺少相应的指导(179人);E形式化严重,得不到切实提高(167人);C学校的鼓励机制不完善(161人);B涉及面太狭窄(143人);F时间安排不妥当(91人);G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71人)。由此可见,学校应该加强对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加强实践中的相应指导,完善鼓励机制,扩大覆盖面,树立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特2、超过一半的学生(59%)对社会实践效果进行总评价,认为社会实践很有收获,36%的学生总评价一般,这说明,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仍需要不断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热情很高但参与度较低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社会实践主要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由于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限,只能将精力集中投入到通过立项答辩后获得校级立项支持的团队,这种“精英实践”的做法经过实践证明,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对于全校2万余名学生的庞大人数而言,获得校级立项支持的团队毕竟有限,很难覆盖到全体学生。虽然北京城市学院还有暑期学生公共能力培养专项工作,会通过实践调研的方式覆盖到全体大一新生;学校也有专业的社会实践项目会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但是由于指导教师人数有限,指导水*存在差异,使得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并从中获得锻炼与提高的学生人数相对不多,学生参与面相对较小。

  (二)学校对社会实践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北京城市学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主题、要求等工作的落实部署主要体现在方案设计、文件下发、会议传达、立项答辩、开展活动、过程跟踪、结果反馈、评奖表彰等环节上,由于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关系紧密,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忽略细节,则在具体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其效果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目前,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多方努力,多管齐下、协同作战,多方联动的好处自不待言,效果及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但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的系统工程,单靠任何一个部门的力量都是是难以完善的,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给予更多的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

  (三)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社会实践的了解程度上,69%的学生表示了解有限,且仅限于暑期社会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就是单纯的志愿服务,缺乏对社会实践的全面了解,这与北京城市学院对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力重视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于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很好的梳理和指导。调查中还发现,93%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95%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需要接受社会实践教育。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77%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还有2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这就说明,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认识还不够到位。

  (四)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需要充分的事前准备,同时需要完善的事中管理,以随时调整实践方案,而且还需要及时进行事后评价,以总结经验教训,将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知识及时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达到丰富知识存量、改善能力结构的目标。然而调查显示,在社会实践的态度上,70%的学生可以做到认真做好实践活动,并完成完备的调查报告;24%的学生乐于实践,但准备不够充分,完成效果不是很好;还有6%的学生不感兴趣,但迫于各方压力勉强进行;更有甚者实际并未参与实践,需要上交实践报告时,临时编纂或上网摘抄应付了事。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最需要的帮助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实践单位的配合、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学校的经费支持、各类媒体的宣传。由此可见,对于学校而言,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是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最需要得到的帮助。

  (五)实践内容和收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得知,超过一半的学生(59%)认为社会实践很有收获,说明社会实践还是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还有36%的人认为效果一般,甚至还有5%的人认为社会实践效果很差或者纯属耽误时间。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只有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以及专业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北京城市学院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以专业所学实践为主,还是跨专业整合组队实践为主,重心更多的偏向社会观察、社会调研、基层服务等常规项目,强调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但是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实践主体作用的发挥上,以及实践组织形式、针对性等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三、建议

  (一)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拓宽实践教育形式与*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继续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应该仅仅是寒暑假集中性的、突击性的活动,而应该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勤工助学、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常规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经常化。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模式、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展社会实践。

  (二)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使社会实践过程规范化

  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育人,必须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既然是教育,就应该遵循教育的规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加以科学管理,确保师资健全、时间合理、评定规范、经费充足。同时,也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加大多学生实践教育的资本、技术、培训、师资等方面的支持,给予鼓励措施支持大学生实践教育。

  (三)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使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化

  一般来说,实践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但教育者作为实践活动的关键角色———指导者,必须亲自参与到实践教育中来。学生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专业指导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监督、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简单的活动组织为专门研究的工作,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四)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使学生社会实践持续化

  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估机制。社会实践要达到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遵循高校与社会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特别是以志愿服务和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实践,回来带着问题开展研究,信息不间断,成果有反馈,使短期实践行为和长期合作联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钰鑫,贾丹丹.如何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收益更多———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报告[J].*教育报,2008年11月6日第11版

  [2]庄严.大学生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扩展7)

——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问题的探讨论文 (菁选2篇)

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问题的探讨论文1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逐渐的形成了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即电子商务模式,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商务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为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还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本文就以企业中会计工作为例,对电子商务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几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工作更好发展的几点对策,为我国企业经济提高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会计问题 对策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会计核算的结果,可以使企业的领导人员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方针,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在为企业会计工作提供了一定帮助的同时,又产生出了新的问题,依然使用传统方式来完成会计工作,就会使会计工作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会计工作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提升了企业得发展空间。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系统存在问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系统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该系统中数据的分析与整理,使会计工作正常下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该系统中还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常常会对系统中的数据造成影响,很可能会被窃取或者是篡改,使该系统的安全性不是很高,这种情况下进行会计工作,得到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不是很高,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并且,在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中,通常只是对商品交易进行管理,而在其他方面中,几乎很少对其进行应用,导致该系统的应用效率也不是很高,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企业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

  (二)会计主体虚拟化问题

  所谓的会计主体,就是会计服务的对象,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会对会计主体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其原有的空间不断扩展,导致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进一步结合,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就可以进行财务核算工作,使会计主体出现了虚拟化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会计工作,对其中一些环节进行了整合,减少了会计核算中的一些环节,使会计工作效率更高,达到了客户的要求。但是,在当前阶段中,电子商务才刚刚的兴起,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辨证方法依然不是很明确,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工作中,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工作进行的更加轻松,但是,对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会计业务技能,同时还要对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电子信息方面的知识掌握的要更加详细,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保证。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往往忽视了网络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重要作用,只是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以及会计业务技能,而对于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是很高,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为了使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更好的发展,首先就要转变财务管理的理念,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定期的开展讨论会议,对电子商务进行探讨,通过会议的形式,不断将新的理念输送到会计人员当中,使其在进行会计工作时,更好的接受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工作,同时,通过工作的不断进行,对新会计工作了解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新,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建立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理念。

  (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在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加系统的安全性,使系统中数据更加的安全。首先,在系统中增加授权管理功能,不同的人员只能查看不同层次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建立出完善的会计制度,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对会计人员的操作进行管理,保证对系统进行正确的操作,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其次还要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完善,使其在会计工作的任何阶段中,都能够更好的利用,不仅增强了会计工作的人质量,而且还提供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才能使会计工作更好的进行。因此,为了使会计工作更好的进行,就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招聘工作,在招聘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应聘者的会计专业知识与业务水*,还要对其计算机知识进行考察,只有两者全部达到要求的人员,才可以正常的招聘到企业当中。而对于现有的会计人员而言,就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跟随着财务理念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在任何阶段中,都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建立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优秀的会计工作人员给予其奖励,对其他人员起到激励的作用,对于工作表现不好的会计人员,就要对其予以一定程度的惩罚,对其他人员起到警示的作用,通过惩奖两种方法,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中,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会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才能使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提高,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使该项研究更加的完善,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优秀的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进来,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使该项研究更加的完善,更好的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郭常燕,陈晗,胡晓琪等.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4,(03).

  [2]杨鸳鸳,陈杰.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对策[J].办公自动化,2014,(09).

  [3]关红玲.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发展的思考与分析[J].经贸实践,2015,(09).

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问题的探讨论文2

  【内容摘要】: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将意味着企业大多数的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完全电子化和无纸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会计无纸化、网上收入如何界定、网上收入如何实现以及收入与费用如何配比等会计问题,笔者拟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 知识经济 会计问题 探讨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中一种崭新的交易和流通模式,以其高效率和低成本成为现代多元化经济的重要交易方式,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诸如交易手段依赖电子货币网络和金融服务网络,达到完全的非货币化。网上广告发布、网上商店管理、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等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电子商务对传统的会计制度、会计理论及会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试图以会计电子化、无纸化问题为切入点,对现存电子商务中的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无纸化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深入开展,必将促使企业信息系统全面网络化,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将得到广泛运用,在会计领域表现为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质”的飞跃,它具有电子化、无纸化、开放性等特征。由此产生会计无纸化问题,会计无纸化产生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和审核确认、电子会计数据安全保护和无纸化的会计系统的审计问题,已经成为会计领域的新课题。

  (一)习惯性的会计数据原件问题

  法律上最有效的证据是记录业务发生的原件,即凭证、账册和报表。对传统商务活动的审计是以审查企业的账册凭证为基础,这是传统纸质原件的基本特征。在电子商务中订购、支付、甚至数字化产品的交付都可通过网络进行,无纸化程度越来越高,订单、买卖双方的合同、作为销售凭证的各种票据等都以电子形式存在,而且这种电子凭证的.数据又具有随时被修改而不留痕迹的可能,这将使现行的会计因没有直接的纸质原件而失去可靠的审计基础。电子商务使原来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的数据直接记录在磁盘上,由于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下篡改的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然而,在电子商务中,电子数据像纸质凭证一样可作为会计的原件。如果法律上不承认电子数据可作为数据原件,那么电子商务的许多数据就要模仿手工操作的方法形成纸质的原件,会计的无纸化也就无法开展,也必定影响电子商务的推广普及和在商务活动中的广泛应用。

  (二)电子化会计数据的法律效力问题

  这是由知识经济的无形化所引起的。知识经济的无形化既表现为投入资产的无形化,也表现为知识产品和企业资产的无形化。在法律上能否接受计算机记录的电子化会计数据作为有效的证据,已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特别是无纸化的电子会计数据能否作为审计和税务检查的有效证据,是会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会计电算化实务来看,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将企业计算机记录的原始数据都要打印到纸张上并由负责人签字,才可作为审计和其他法定需要的证据。但这只是暂时性措施,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电子化会计数据作为有效的会计证据和法律证据是必然的。

  (三)电子化会计数据的审核确认问题

  按传统会计审核方法,原始数据可认定是原件的,一般以业务发生时所作的纸质凭证为基本依据,并在一笔业务的不同种类原始凭证间作比较核对,同时要确认凭证上有关责任人签名的有效性。在纸质的凭证上的签名证实书面材料,会计人员很容易辨识。但对电子商务中的电子数据审核,除了对一笔业务的不同数据记录之间核对外,还要特别关注业务经办人、批准人、签约人等人员的电子签名,以保证有关责任人对该业务记录的完整性负责。会计人员如何确认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会计审核确认一份企业交易的电子会计数据,不但要重视数据本身的正确性,而且要考虑数据的生成、数据存储管理、数据传递过程和方法的可靠性。解决电子签名有效性的做法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

  二、网上收入的界定问题和网上收入实现的确认问题

  电子商务交易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互联网公司将商品的所有权买断,然后通过互联网售出;与供应商谈定基准价,然后互联网公司以适宜的市场价格出售商品,并获取高于基准价的收入部分;代理供应商售出商品,提取一定比例的收入作为代理费用;互联网仅起媒介作用,供需双方通过网络达成交易,收取手续费。这些交易方式都是先通过互联网公司实现全部收入,然后在参与交易的商家之间进行收入分成。出于利益的趋动,互联网公司都乐于将上述交易方式产生的资金流全部记为网上收入,事实上互联网公司获得的仅仅是该全部收入的一部分。那么,如何来区分网络收入和非网络收入呢?在网络经济模式下需要我们重新加以界定。

  同时,在现行会计准则中,企业通过商品销售活动获得的收入在予以确认时,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①已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②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而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网上收入的确认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存在着商品的物流配送、货款的电子支付等问题,商品销售额的确认就显得格外困难,特别是在线支付模式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就显得更加困难。

  三、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

  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高科技企业,通常大量的费用花费在前期的筹建策划、研制开发、设计测试等方面,如果不考虑产品投入使用后不断的技术升级、扩展投入,那么发生的只是维护费用、管理费用,即使考虑到企业存续期间的研究和开发费用,按现行的会计准则,该费用也被要求按合理的受益期予以分摊,而不是简单地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因为前期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在成本中占很大比例,所以如何合理地分配和分摊前期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对高科技企业就显得非常重要。

  摊销和递延费用是建立在一定的合理预期之上的,但在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时代,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受益期的不确定性和技术进步所造成的意想不到的设备淘汰,都使得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变得不确定。致使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成本费用的配比假定和期间划分缺乏严谨的配比基础,表现出某种随意性和人为性,造成收入和费用配比的不确定性。

  四、现行会计制度的适用性问题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世界产业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大量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的涌现;生产过程、产品销售过程、售后服务过程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规模从大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小批量生产;生产形式从扩大再生产转向创新型再生产;电子商务有望成为贸易方式的新宠;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垂直管理转向网络式水*管理。社会经济环境的这些巨大变化必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形成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外部环境。

  为此,在电子商务环境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状态的会计,在会计目标的制定、会计方法与会计程序的选择、会计规范体系的颁布、会计报告的形式等方面,都必须摆脱旧的工业经济环境,需重新构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会计模式。同时,电子商务是在网络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环境下完成经营业务的,为此对会计业务所牵涉到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以及会计数据的完整性的确认,有待于新会计制度进一步明确。尤其是网上交易的原始会计资料数字化之后,传统原始会计凭证的书面形式、原件以及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等问题都需要会计制度做出新的规定。

  五、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日益发展和成熟 ,会计理论界提出“会计信息化”的新概念,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会计人员大量的日常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完成,这在客观上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重复的日常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参与企预测、决策和经营等方面,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会计工作的重心向更高的层次转移,对广大会计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随着会计工作重心的转移,会计人员需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相关的信息处理知识、商务管理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增强参与经营、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贸易的频繁进行,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具备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外语以及经济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克敌制胜”,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又一问题。

  总之,随着网络经济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与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是不相适应的,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体系将受到巨大的冲击,知识经济对现行会计将提出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关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问题,一场新的会计信息化革命将不可避免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扩展8)

——浅谈体育舞蹈的论文

浅谈体育舞蹈的论文1

  摘要:

  近年来,舞蹈与体育相互融汇逐渐被人们接受,人们利用二者的特点创造出很多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作者有感于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浅谈舞蹈与体育的互融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舞蹈;体育;互融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学习过程中,除了语言以外,肢体动作也非常重要。舞蹈和体育是表达身体语言的两种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体育和舞蹈受到无数人的追捧与认可。它们同作为身体艺术,在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相互融合,相互映衬,出现互融的发展趋势。

  一、舞蹈与体育的异同

  舞蹈与体育虽然同为身体艺术,但是又不尽相同,各有其特点。如果将二者联系开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单独看体育与舞蹈本身,又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具体来说,舞蹈与体育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同点:

  首先,舞蹈和体育自古以来就有,二者同为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无可置疑的;

  其次,舞蹈与体育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本身都是通过身体来表现的艺术形式;

  再次,人们无论喜欢舞蹈或者体育,都是为了通过肢体来表现某种事物,表达情感的宗旨是一样的。

  不同点:

  1、受众群体不同。

  体育在人们的心里总会给人很强壮的感觉,认为体育则是锻炼身体的代名词。体育运动员、体育健将、体育爱好者普遍被认为是身体素质好、活力无限的代表;相对而言,舞蹈则表现得非常温柔,舞蹈家、舞蹈演员、舞蹈爱好者等人群普遍是身材姣好、性格温柔*和的人。

  2、内心情感不同。

  体育既然给人以强势的感觉,那么理所当然,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无论人的外在或内心,都是充满力量的,自身会有一种很健壮、很强大的感觉;而舞蹈者在跳舞的时候,内心会装满温柔与美丽的感觉,会用舞蹈表现出美的享受。

  3、适应场合不同。

  体育比赛会在各种运动会、比赛等运动场地进行,普遍以运动竞技等方式加以表现;就像体育赛跑不会出现在大型晚会上一样,运动会上也永远不会设立舞蹈比赛得项目。舞蹈适应的场合是各类晚会、庆典等。

  二、舞蹈与体育互融性发展在当代的体现

  近些年来,人们不断尝试创新,将舞蹈与体育完美结合,造就了近年来风靡全球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是人们将体育与舞蹈互相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产物,它保留了体育的健身优势、减弱了其强悍的一面,摒弃舞蹈的柔弱感,加之以美感与韵律感,完美的结合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1、健美操。实际上健美操在最早时候是为太空人设计的,旨在增强太空人的体能训练。后来渐渐地被民间所采用,几十年后的现在,人们把健美操加上音乐,编排各种动作,逐渐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健美操既涵盖了舞蹈的元素,有有锻炼身体的功效。因此,健美操的出现,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近几年,各地还举办过无数次健美操比赛,健美操已经以一种单独的方式存在;无论大、中、小城市,只要的夏天,走到那个广场上,都少不了人群在挑健美操。

  2、韵律操。韵律操与健美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随着一定的韵律,做出节奏性强而优美的体操。它一样既体现出了体育的健美,又将舞蹈的美感展现出来,是体育舞蹈的另一个主要类型。

  3、健身街舞。街舞近年来在世界各国非常流行。街舞与强两者表现手法不同,它以特别的动作形式为表现手法,以洒脱的动作、轻快的舞步、以及强烈的休闲音乐,给人以休闲、娱乐的感觉。街舞中的HipHop音乐,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很多人将街舞视作环节生活、学习和工作压力的好方法。在青年人群中受到广泛关注。

  4、现代舞与太极文化的相互融合。太极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与现代舞蹈中的运动方式和呼吸,都与太极文化中的精髓思想想吻合。于是根据艺术发展的需要,人们将太极的运用原理和呼吸运动方式,渐渐地渗透到我国的现代舞当中。长期进行太极训练,使得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心无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去;并且在跳舞的过程中使身体更加放松,呼吸自然进出;并且通过太极调节气息和神经,使得舞者的气血畅通。例如现代舞蹈《太极印象》、《水月》等,都体现了太极在现代舞中的完美应用。再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一名舞者用身体在卷轴上作山水画,这也是太极文化应用于现代舞蹈的体现。

  5、武术与舞蹈的结合。我国艺术家认为,武术与舞蹈是同源同生的。它们在表现形式上使相同的,都要求动作的技巧性和美感。我国民间舞蹈通常要求很高的技巧性,而武术的加入,则使得舞蹈的诠释更加富有魅力。从武术的角度讲,武术的练习要避免给人带来身体伤害,而近年来武术在与戏曲、杂技、影视、舞蹈等艺术完美结合的同时,使自身价值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我国杂技表演中,演员时而身轻如燕,时而快如飞箭,刚柔并济,这些都体现了我国舞蹈与武术的完美结合。

  此外,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功夫诗《九卷》是近年来舞蹈与体育完美结合的最好典范,它用柔情的舞蹈诠释了千年流传的少林武术。舞剧《风中少林》以少林寺作为故事背景,其中夹杂着各种情感,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动作干净利落,柔而不弱,刚而不俗,而男女主角则是专业的舞蹈演员,这体现了我国在舞蹈与体育结合方面的用意之深。

  三、舞蹈与体育互融性发展的优势

  舞蹈与体育的互融性发展,给社会带来无尽的好处,在我国,舞蹈与体育互融性发展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扩大范围。单独就舞蹈和体育本身而言,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舞蹈的接受人群与体育的接受人群毕竟都是有限的。受自身身体素质和现实具体情况的束缚,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习舞蹈,也必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参加体育活动。但是随着体育舞蹈以多种形式的广泛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接受的人群。

  2、有益健康。体育舞蹈可以使人身体得到锻炼,舒活筋骨,锻炼肌肉,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在一天紧张的工作、学习过后,进行健美操等体育舞蹈练习可以使身体得到适当的休息。同时,在随着轻快的音乐跳舞的同时,会使人精神得到放松,环节精神压力。因此,体育舞蹈对人们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3、提高国家形象。舞蹈与体育固然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有力佐证,但是如果将其完美的融合,必然可将我国古代文明发扬广大,并且不断进步,使其完美。而且,国民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工作、学习、生活,必将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综合素质、提升国家形象,使我国国民整体呈现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舞蹈与体育这两种身体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作为身体表现形式的最好代表,给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舞蹈与体育的互融性发展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很多好处。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们一定会以更好的方式互相融汇,互相弥补,共同进步。为了这一美好的趋势,我们全国人民要共同努力,提高认识,提升素质,增强体质,增强审美,将舞蹈与体育更好的结合,也让二者的完美结合给我国人民带来更多、更好的生活享受。

  参考文献:

  [1]张静静.健身街舞与健身健美操的比较及其发展的初步研究[J].学术研究,2008,(7).

  [2]徐娜.论舞蹈与体育的互融性发展关系[J].学术论坛,2010(1).

  [3]卢锋,张馥郁.论舞蹈与体育的互融性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9(35).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扩展9)

——计量经济学与实践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计量经济学与实践教学模式探讨论文1

  摘要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教学要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1.引言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微观经济学共同构成经济类专业三门核心的必修课程,是现代经济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仍明显落后于宏、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理解与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以解决实际中的经济问题。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双重困境,对于这样一门教和学难度都很大的课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发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2.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础,国内高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书本知识,由于理论本身的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很难形成感性认识,这种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学习,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这一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却不甚理想,要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当前教学模式。

  2.1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敢于打破落后的教学计划,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教学内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经济理论是经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且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材的选定上,要推陈出新,引进前沿的学术理论和最新的经济范例。同时,鉴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以缩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强化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2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互动授课方式和反向教学模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适当增加互动式授课,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观点,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更形象,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互相补充和启发,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活跃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果,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反向教学模式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发现一些在实际生活中不能理解的经济问题,带到课堂向老师请教,在与老师探讨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次结合。教学手段的丰富不仅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而且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提升了理论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

  教师是创新理论教学的主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导因素,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其教学水*的关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学科,新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涌现,因而要重视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升其理论水*和创新意识,引导其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之中,从而提升教学水*。

  3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经济学的宗旨就是要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须对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对经济规律做出解释,能否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与规律,能否有效地指导社会经济实践,是评判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全面而感性的认识。但目前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只是做做形式,走走过场,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相匹配,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们要想使实践教学真正取得实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加强理论教学的过程化学习,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活动中有实验教学环节,安排在计算机房进行,在每一章都有一个综合案例,既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熟悉计量软件操作。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建模方法贯穿于具体的经济范例分析之中,将枯燥而乏味的理论分析变为生动而有趣的案例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相关的知识。这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模式,契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习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提升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3.2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性因素,要适当地引导并激励学生,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只有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被动状态,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老师既是理论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学校应鼓励和支持老师进行更多的课程实践教学,还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老师多接触社会,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育能力,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同学多了解社会,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3.3重视探索性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计量经济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切忌照本宣科,作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性案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会如何进行定量分析,并清晰地进行阐述。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探索性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考核,以提高教学的效果,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4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模式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扎实的理论功底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同时,失却实践的理论是空洞而乏味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内在依存性和统一性。我们按照问题导向———研究探索——理论提升——指导实践的教学思路,建议采用如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4.1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

  首先利用案例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让他们提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然后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指导,对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较好的体验与感受计量经济学,而不只是空谈理论。利用案例来提出计量经济学所探讨的`问题,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理论,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共同探讨中,获得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4.2学术论文探讨模式

  阅读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计量经济理论,采用学术论文探讨模式应注意论文的选择,既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又要难度适中,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让学生先阅读,然后进行讨论,这可对有学术兴趣的同学进行启蒙,而且学术论文的精读是把握计量经济学前沿的有效方法,对那些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生来说,研读学术论文更是一种将其引入计量经济研究的有效方法。

  4.3项目团队学习模式

  由教师设计教学项目,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完成教学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基于项目团队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研,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去,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

  5结论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特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应是一种互动的发展模式,符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2010,(2):69-83.

  [2]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212-213.

  [3]沈星元.基于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5):165-166.

  [4]莫旋,陈敏.计量经济学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6,(2).169-170.

  [5]聂红隆,沈友华.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12).119-124.

推荐访问:审美 探讨 特征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3篇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1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探讨论文(通用5篇)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