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MIS总结(完整文档)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MIS总结(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2-08-25 13: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MIS总结(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MIS总结(完整文档)

 

 第一章 数据、 信息、 知识的关系 如同几何学上线、 面、 立体之间的关系。

 数据:

 事实、 声音和图像。

 表达的是一个描述, 没有制定背景和 意义的数字、 图像或声音。

 信息:

 经过格式化、 过滤已经综合处理有条件的数据, 即数据和数据之间的联系。

 数据和别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一个交错和结合条件)

 , 产生了新的意义。

 简单来说, 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

 知识:

 有意义的信息, 表现在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譬如天空有乌云和下雨两个信息之间, 如果建立一种联系, 则产生了知识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也可以看作原料与成品的关系。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原材料, 信息系统把数据加工成适合用户使用需求的形式——信息。

 信息的主要特性

 事实性(真伪性)

 真实、 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是真信息, 可以帮助管理者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虚假、 错误的信息则可能是管理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 经过接受、 加工、 传递、 利用的时间间隔 不完全性 等级性(层次性)

 战略级信息:

 组织的高层管理者站在战略高度, 需要大量事关组织长远发展的前途和方向的综合信息。

 战术级信息:

 是管理控制信息, 是使中层管理者能掌握资源利用情况, 控制和组织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信息。

 作业级信息:

 用来解决经常性的问题, 它与组织日常活动有关, 并用以保证切实地完成具体任务。

 信息的生命周期 信息从出生到死亡, 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需求:根据设定目标, 构思和确定需要信息的类型和结构;

 获得:将信息收集、 传输及加工转换成所需要的合用的形式, 达到使用的需求;

 服务:

 把信息存储起来, 保持最新的状态, 供使用者随时使用;

 退出:

 将失去保存价值的信息进行更新或销毁。

 信息的生命周期由信息的收集、 传输、 加工、 存储、 维护和使用等环节组成。

  信息管理:

 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的指导下,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信息活动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技术、 组织、 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 其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或组织的信息需求。

 信息资源管理IRM: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控制的过程。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 对设计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 人员、 机构等)

 进行合理的计划、 集成、 控制, 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系统的定义:

 由某些相互联系的部件集合而成。

 这些部件可以是具体的物质, 也可以是抽象的组织, 它们在系统中彼此相互影响而构成系统的特性。

 由这些部件集合而成的系统有一定的目标, 系统中的部件及其结构的变化可能影响和改变系统的特性。

 系统的特征(了解)

 整体性

  —系统由部分组成 相关性

  —各部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结构性

  —相同部件, 不同结构, 不同性能 动态性:

 —系统具有与空间及时间阶段有关的活动方式 目的性

 —输出响应就是系统目的性的反映 环境适应性

  —一个系统要生存和具有活力就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系统的边界和接口的区别 系统的边界由定义和描述系统的部分特征来形成, 边界之内是系统, 边界之外是环境。

 系统的子系统是由子系统之间的边界来勾画出来, 子系统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称为接口, 接口处于系统的边界上。

 系统分解:

 对于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 为了实现其目标, 把整个系统分解成为一个个的子系统, 规定好子系统之间的边界和接口的过程。

 系统集成:

 为了实现系统目标将可利用的要素、 资源或子系统有效地组织起来的过程 系统性能的评价的标准:

  目标明确 每个系统均为一个目标而运动, 这个目标可能有一组子目标组成。

  结构合理 一个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 子系统又可划分为更细的子系统。

 子系统的联接方式组成统的结构。

  接口清楚 子系统之间有接口, 系统和外部的联接也有接口, 好的接口决定系统的性能。

 能观能控 通过接口, 外界可以输入信息、 控制系统的行为, 可以通过输出观测系统的行为。

 系统的分类(了解)

 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

  闭环系统与开环系统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第二章

 一.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理解)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 利用计算机的硬件、 软件等其他设备, 进行信息的收集、 传输、 加工、 储存、更新和维护, 以企业战略竟优、 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 支持企业高层决策 中层控制、 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 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 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二. 对 MIS 定义的理解:

  1.

 MIS 是一个人机系统。

  2. MIS 是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或集成系统。

 即是说 MIS 进行企业信息管理是从总体出发, 全面考虑, 保证各种职能部门共享数据, 减少数据的冗余, 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3.

 MIS 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

 4. MIS 利用数学模型分析数据, 辅助决策。

 5. MIS 的概念是发展的。

 三.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单选)

 1. 面向管理决策 2. 具有综合性 3. 人机系统 4. 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5.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

 四、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形式(了解)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描述。

 1. 概念结构

  从概念上讲, MIS 由四大部分组成, 分别是信息源、 信息处理器、 信息用户、 信息者。

 2、 层次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按照自下而上的层次结构, 可以分为 业务处理、 运行管理、 管理控制战略管理四个层次。

 3、 功能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从使用者的角度看, 具有多种功能, 各种功能之间又有各种信息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结构。

 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子系统结构: 市场销售子系统, 财务会计子系统, 人力资源子系统, 生产管理子系统, 物资供应子系统 4、 技术体系结构(软件结构)

 (了解)

 是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的软件系统或软件模块所组成的系统结构。

  功能。

 五. 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1. 信息处理系统(IPS)

 2. 事务处理系统(TPS)

 3.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4. 知识工作系统(KWS)

 5. 决策支持系统(DSS)

 6. 执行支持系统(ESS)

  六. 企业信息化的定义(名词解释)

 :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信息资源, 及时地把握机会, 做出决策, 增进运行效率,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的过程。

 第四章 数据处理的概念

 数据处理指把来自科学研究、 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

 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

 按一定的使用要求,

 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

  数据管理的定义

 指对数据进行分类、 组织、 编码、 存储、 检索和维护, 它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主要研究如何按用户要求组织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 如何将逻辑存储结构转换为物理存储结构、 如何快速、 高效、 准确的存取数据的等问题。

  两类模型 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 可以将这些模型划分为两类, 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类是概念模型; 第二类是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第一类概念模型, 也称信息模型, 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

 第二类中的逻辑模型主要包括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 关系模型、 面向对象模型和对象关系模型等。

 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主要用于 DBMS 的实现。

 E—R 图提供实体、 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实体:

 用矩形表示, 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属性:

 用椭圆形表示, 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 体连接起来。

 联系:

 用菱形表示, 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 并用无向边分别与实体相连, 旁标上联系的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一个联系属性. 则这些属性也要用无向边与该联系连接起来。

 第一范式(1NF)

 元组中的每一个分量都必须是不可分割的数据项。

  第二范式(2NF)

 关系不仅满足第一范式, 而且所有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其主码 。

 第三范式(3NF)

 不仅满足第二范式, 而且它的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任何主关键字。

  数据库设计的定义 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 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术。

 具体说,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 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 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 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 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 包括信息管理需求和数据操作要求 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

  自顶向下:

 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 然后逐步细化。

  自底向上:

 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 然后将它们集成起来, 得到全局概念结构。

  逐步扩张:

 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结构, 然后向外扩允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生成其他概念结构, 直至全局概念结构。

 混合策略:

 将自顶向下和白底向下相结合, 先用自顶向下方式设计—个全局概念结构框架, 再以它为基础, 采用自底向上法集成各局部概念结构。

  其中最经常采用的策略是自底向上的方法。

 即自顶向下地进行需求分析, 然后再自底向上地设计概念结构。

 聚集:

 定义某一类型的组成成分。

 在 E-R 图中 若干属性的聚集组成了实体型, 就是这种抽象。

 合理消除各分 E—R 图的冲突是合并分 E—R 图的主要工作与关键所在。

 冲突主要有三类:

  ① 属性冲突:

 包含属性域冲突、 属性取值单位冲突。

  ② 命名冲突:

 包含同名异义和异名同义。

  ③ 结构冲突: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 还应该根据应用需要适当的修改、 调整数据模型的结构, 这就是数据模型的优化。

 关系数据模型的优化通常以规范化理论为指导 关系转化为 E—R 图 仓库:

 属性有仓库号、 面积、 电话号码 零件:

 属性有零件号、 名称、 规格、 单价、 描述.

 供应商:

 属性有供应商号、 姓名、 地址、 电话号码、 账号 项目:

 属性有项日号、 预算、 开工日期 职工:

 属性有职工号、 姓名、 年龄、 职称 这些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下:

 (1) 一个仓库可以存放多种零件, 一种零件可以存放在多个仓库中。

 (2) 一个仓库有多个仓库保管员, 一个职工只能在一个仓库工作。

 (3) 职工之间具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即仓库主任领导苦干保管员。

 (4) 供应商、 项目和零件三者之间具有多对多的联系。

 即一个供应商可以供给若干项目多种零件, 每个项目可以使用不同供应商供应的零件, 每种零件可由不同供应商供给。

 

  E—R 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1. 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实体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 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对于实体间的联系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2. 一个 1:

 1 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 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候选码。

 如果与某一端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则需要在该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3. 一个 1:

 n 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也可以与 n 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 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 而关系的码为 n 端实体的码。

 4. 一个 m:

 n 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 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5. 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为关系的属性, 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6.

 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合并 例一

 例二

  并 厂长姓名 年龄 厂长 厂号厂名地点工厂 管理1 1厂长(厂长号, 姓名, 年工厂(厂号, 厂名, 地点)

 管理(厂长号, 厂号)

 简答和名词解释分值一样, 所以呢没必要严格区分。

 考点猜测:

 工作流和企业流

 企业流程也称为业务流程、 管理流程、 经营流程等, 它是对企业内部流程的综合性描述。

 企业流程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某一项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的有序集合。

 企业流程再造是指以企业流程为改造对象, 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对企业流程进行彻底的再思考和根本的再设计, 以达到成本、 质量、 服务和速度等现代关键业绩指标的巨大提高。

 企业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地构造端到端的卓越流程为中心, 以持续地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

 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 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 文档、 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支持企业经营过程高效执行并监控其执行过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软件系统, 它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和管理, 并按照在计算机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推进工作流实例的运行。

 工作流是企业过程的计算机实现,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工作流实现的软件环境。

 第七章 一, 信息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

 要在尽可能短的...

推荐访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期末总结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MIS总结 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 完整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