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⑴ when:何时。
⑵ where:何地。
⑶ who:何人。
⑷ what:何事。
⑸ why:何因。
⑹ 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⑴ 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⑵ 短:消息要求短。
⑶ 快:时效性。
⑷ 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⑸ 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⑴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⑵ 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⑶ 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⑷ 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⑸ 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感悟
(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四、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让学生找,学生齐读。)
2、课文有哪些特色?
(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学生齐读。)
3、标题──新颖。
分析:
1、描写:
⑴ 描写细致(举例比较):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⑵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
(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⑴ 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⑵ 香港回归,标志着*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3、标题:
⑴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
⑵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总结:标题⑴,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五、积累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掩映(yǎn yìng)瞩目(zhǔ mù)冉冉升起(rǎn) 凝重(níng)展拓(zhǎn tuò)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⑵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⑶ 英国*就要降下,**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
⑷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明确: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六、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5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
1、新闻特写、一般新闻、通讯的区别。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恢复对香港行使*。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3、消息的特点:
真实性、概括性、时效性
4、消息的结构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文本探究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特写性消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特写性消息的特点: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一)梳理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标题虚实结合,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梳理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三段)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将对香港恢复行使*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非常多,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
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可听性,动态感,色彩感。
板书设计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六、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⑴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⑶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⑷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⑸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梳理文本、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2、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准备】:
剪辑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1949年,新*成立了,*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二、梳理筛选文本内容
筛选出文中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和作者评论三块内容;
新闻事实:四个场景,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历史背景:总督府历史变迁,英军占领香港历史。
作者评论:揭示仪式的意义。
三、赏析文本精彩之处:
过渡: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提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文章标题
(2)、选材、取材的角度
(3)、文学手法
(4)、语言特点。
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
(1)题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意蕴深远。
(2)选材、取材:选材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对比突出意义。三降一升,对比鲜明。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文学手法:
①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②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 “广场上灯光渐暗”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形象、可感。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4)语言特点:含蓄庄重
例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观地写出英殖民统治结束了,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课文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顷和国团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远水条件;届时,该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过,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答案: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板书设计:
1997.6.30
下午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6:15~7:45 广 场 降旗
子夜12:59 会展中心 降旗
1997.7.1 0:01 升旗
0:40 离开维多利亚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明确:
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 “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现在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他们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今年8月22号正好是*同志诞辰一百零九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同志诞辰109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来重温那段历史。
二、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凝重(níng) 瞩目(zhǔ) 易帜(zhì)
港督(dū) 陈迹(jì) 赠言(zèng)
2.理解词义。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升**。
陈迹:过去的事情。
交接:移交和接替。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新闻特写吗?新闻特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或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其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后,复述课文。
2.概括四个场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西广场,降英国*。
(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冉冉升起。
(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3.由此可见,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生动地描写了这些重大场面,结构清晰而严谨,主题集中而鲜明,让人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从现场的气氛中能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
(二)研读1—2自然段。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阅读文章,探究下面问题。
1.你能把文章第一段缩写成一句话吗?
明确: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2.“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有什么作用?
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3.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修饰“不列颠尼亚”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5.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明确:体现出英国末任港督离任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天晴,前途无限光明。
四、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末任港督告别,
降下港督旗帜
殖民统治结束,
降下英国*
五、课外拓展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假如你现在就在现场,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示例: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终于回归祖国了!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史册的一个瞬间!现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习表达技巧。
2.体会文中几个场景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几个场景的象征意义。(重点)
2.体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习表达技巧。(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后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不少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对香港回归这件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关注这一盛事。
二、自主预习
1.阅读课文第三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描写了什么场景?
明确: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这次降旗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明确:以往港督离任时才降旗,这次降下之后“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三、合作探究
(一)品析3-11自然段。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这则新闻特写按时间顺序还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还写了以下几个场景:①6月30日晚6点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英国*。②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冉冉升起。③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2.第4自然段中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天结束。
3.细读第6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有什么含义?
明确:(1)照应前文的“蒙蒙细雨”;(2)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3)衬托殖民者心情;(4)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
4.第7自然段中“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5.第11自然段中的“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这是特写的结束语。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二)语言探究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对此,作者用庄重含蓄的语言作了恰当的处理,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明确: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主旨。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写法探究
善于运用象征意义的场景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你知道这些场景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明确:①末任港督离府: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②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英国管治结束;③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冉冉升起:中英香港*正式交接;④“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英国殖民统治结束。
四、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主体:末任港督离府
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象征意义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离去(欣喜之情)
五、课外拓展
你能运用特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吗?
示例: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岁上下的*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1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在了解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明白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是如何做到有机融合及其作用。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从学习效果看,总体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如下反思:
一、反思教学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这节课,由音乐《东方之珠》及一些香港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对香港有一个大体印象。接着对课文结构、四个典型场景进行了分析,在第三个场景时插入了交接仪式的视频,对当时刚出生的学生来说,这段视频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之后,重点对课后第一题及“这篇课文为什么能获奖”展开了讨论。最后,用了近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其他学生讨论共同解答。从结果来看,上课之前我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知识,不敢大胆放开“手脚”的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学生的潜力很大。为此,我们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解答。
二、反思新课改教学方式。新课改主要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公开课,我必须在这方面体现的更充分。课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加深对香港历史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授课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尤其是最后6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讨论共同解答,由于受公开课完整性的.限制加上学生有 许多 老师在场不敢大胆发言的情况下,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自由、大胆的讨论。虽然其过程贯穿了不少合作、探究,但学生的表现及效果并没有*常课理想。为此,以后每堂课都应加强这方面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优秀教案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优秀教案1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3.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视频资料.
2.课件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清新闻事实与背景,理解两者结合交错使用的妙处。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
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写了哪些场景?请圈点出来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三、精读课文:
1、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深化了主题。
2、对比这两句,哪句话更合适,为什么?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①语言的含蓄,英国结束殖民统治,*人扬眉吐气。
四、合作探究——品析课文精妙
1、哪个标题好,为什么?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英国撤离香港,结束统治
①好。
(1)句式倒装,更能表达感情。香港回归,*雪耻。
(2)虚实结合,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2、下列两句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①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五、拓展运用——堂上练习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可听性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
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
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含义?
明确:⑴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⑵“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根据搜集到的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优秀教案3
一、导入: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1)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3)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题目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难点分析:
特写性消息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别了,老师作文3篇
别了,老师作文1
敬爱的杨老师:
您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面临着小学阶段最后的综合能力的检验,在您的悉心教导下,我一定会用优异的成绩迎接明天。
我从始至终都还记得,那一次您对我的教会。时光倒回到二年级,那时,您刚来接我们班当数学老师,同学们都很听你的话。但是,好景不吃,过来一段时间,班上就掀起一阵“风浪”,沈老师都管不下来。有一次班上又闹了起来,正好,在您的课上,您费劲的大吼:“安静!听我说,隔壁还在上课呢!可不能闹,如果再闹,我就罚你抄定义!”此言一出,我们吓得赶紧安静了下来。杨老师的一句“抄定义”是最经典,也是最有威力的,到了现在还广为流传。
唉,我们班马上要上中学了,中学老师不是杨老师,不是沈老师,也不是彭老师,会变成新的面孔,所以,我们都好好好珍惜这最后的小学时光。
校园的梧桐树,又变得绿绿的,校园的操场还是那么的干净整洁,那个我们经常当滑梯玩的大坡,也变得更光滑了。但我们长大了,老师,变劳了;我们,即将上中学了,我们的老师也快要退休了。唉,小学的课堂,突然变得那么让人怀念,那些好的、快乐的、闹腾的课堂,也变得让人更不舍了。
别了,校园,别了,老师!谢谢你们陪伴了我人生最幸福快乐的六年!您的学生:马铭良
别了,老师作文2
在远去的三,四年级里,你教会了我如何解题,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你就是我的数学老师——徐老师。如今回暮远望,湿尽双眸。
记得有一阵,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徘徊在93分左右,甚有一次,不尽人意地考了88分,当我拿到考卷时,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错了许多不该错的地方:口算判断都有错,连应用题里的25乘23都竟然粗心的算成了475。连我都觉得不好意思,心想徐老师一定会狠狠地批评我,可徐老师没有当众批评我,还为他的数学课代表我打圆场:“人人都有失误的时候,难得一次没什么,以后小心一点就是了。”
下课以后,徐老师让我拿着考卷去办公室,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办公室,我心想徐老师一定会在私下里找我“算账”的。可徐老师只是让我坐在椅子上,和我耐心地分析起了考卷上的错误来:“你看,这道填空题我在课上讲过的呀,说明你上课没有认真听呀,这道口算也错了,以后口算细心一点,不要考卷做完就一扔,多检查几遍,看,这道应用题你最不该错,就是没进位, 6分没了,不然你就满优了。记住,做人要谦虚,不要好了几次就不得了了,一定不要骄傲,骄傲使人退步,谦虚才能使人进步……”
在漫漫求学路上,你点亮自己,照亮了我前进的路。我多么想永远您教我,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这里,我只能蘸着远去的记忆,对您说一声:“别了,徐老师。”
别了,老师作文3
各位同学们,你们是否跟教了你们五年的老师分别,是否还记得我们在青涩懵懂时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语,是否当老师批评你后你在同学面前说老师这不好那不好,是否还记得你伤心难过时老师安慰你的语言,大家应该都尝受过吧!
与老师分别时的场景我仍然记忆犹新,那是刚开学时,老师没有一点微笑地走进我们班里,我们都很疑问为什么老是不开心呢?我们与老师沉默了一分钟,老师终于开口说:“同学们我不能再教你们了.”说罢,就说里班一些让我以后怎样做人,好好学习,老师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我们看老师哭了整的我们心里也难受,把*日里快乐的级整的挺伤感.
我们的老师也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都二十八岁了,还陪我们玩丢手绢,机器人木头人,老鹰捉小鸡.
我们的老师还可耐心了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题怎么想也想不通,我就跑到办公室去找数学老师,让她给我讲一下,可是我还是不懂,老师就一遍一遍的给我讲,我搞懂的时候都已经要二十分钟了.我非常感谢老师!
老师,当蜡炬成灰时,您就是不朽;当蚕丝吐尽时,您将会永恒!蓦回首,串起春秋的脚步。我的人生,在您的期待的目光里,继续向前,向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纳尼亚传奇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1
书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伦敦的四个孩子为了躲避空袭,被妈妈送到乡下的老教授家避难。在这栋古老、空旷的大宅子里,他们四兄妹在玩捉迷藏时,发现了一个神奇的衣柜,并进入了一个叫纳尼亚的魔幻王国。这里常年被白女巫统治,所以一年四季都是白雪皑皑。她压迫纳尼亚的居民,还赶走了圣诞老人。四兄妹在圣狮阿斯兰的指引下,与邪恶的女巫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他们战胜了女巫,为纳尼亚带来了和*和春天。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欣赏的是埃德蒙。他虽然在开始时被白女巫的土耳其软糖诱惑,背叛了大家,但他在认清女巫的真实面目和阿斯兰的教导下,及时改正了错误,与其他三兄妹团结一致,奋勇杀敌,取得胜利,被阿斯兰封为公正国王。在《凯斯宾王子》中,埃德蒙还作为哥哥彼得的信使前往台尔玛的营地下战书,从不懂事的小男孩成长为大无畏的将领。埃德蒙勇敢面对错误,知错就改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常常会梦想我们的世界也会变得像纳尼亚一样充满魔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河流山脉和小动物都能与人交谈,这样,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交到好朋友,走到哪里都不会孤单,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世界充满了真、善、美!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2
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起去看《纳尼亚传奇2——凯斯宾王子》。故事讲得是彼得、苏珊、埃德蒙、露西又回到了纳尼亚,这次他们的任务是打败米拉兹再找到真国王。他们先救了小矮人,小矮人帮他们找到了马怪、牛怪、半羊人……他们都愿意帮助露西、彼得他们。
战斗终于开始了,第一场他们就伤亡过半,他们决定派露西去找狮王阿斯兰。露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阿斯兰。在危急时刻(阿斯兰)召唤树怪解救彼得他们,终于打败了坦摩人,找到了真国王,使影片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觉得《纳尼亚传奇2——凯斯宾王子》又刺激又惊险、好笑,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看完影片后我们坐车回家,车明明停在那(后面),我却到了另一辆车前去了。你说是不是很搞笑呢?好了,到此为止。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3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世界童话名著叫《纳尼亚传奇之狮王、女巫和魔衣橱》。它是英国著名作家c·s·刘易斯写的。
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在一位老教授家中做客的四兄妹彼得、苏珊、埃德蒙、露茜。他们无意中发现教授家的衣橱后隐藏着一个神奇的王国——纳尼亚,他们进入了这个神奇的王国。那里有居民:农牧神、海狸、小矮人、树神、河神、森林女神等。王国一直被一个叫杰迪丝的坏女巫占领,她残酷的压迫那里的居民,不听话的就变成石头,并将整个王国置于永恒的冬季。直到狮王阿斯兰的到来,四兄妹和王国的居民在狮王的带领下与女巫进行了斗争,最终才结束了女巫的统治。
这个美好的王国因为女巫的到来变得冷酷,女巫残酷的独裁统治着这个本是一个美好的象仙境一样的国家,把这个美丽的王国变成了地狱。这个王国就像我们的国家,未*前,我们一直承受着帝国主义国家的迫害。而纳尼亚的女巫被赶后,纳尼亚恢复了先前的美好,我们的国家也一样。我们国家遭到迫害后就有许多的民族英雄站出来,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我们的国家才得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珍惜现在*安幸福的生活。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4
四年级的暑假我读了一套书《纳尼亚传奇》,纳尼亚是一个幻想的世界,经过作者C.S刘易斯的奇思妙想,使这套书更加美丽,纳尼亚有会说话的动物,还有大地之子--小矮人。下面请听纳尼亚的故事吧!
《狮子,女巫和魔衣橱》这本书里讲了露西,埃德蒙,苏珊和彼得四个主人公第一次进入纳尼亚。露西,四人之中最小的一个第一个进入纳尼亚,结交了羊人,羊人告诉露西,白女巫要统治纳尼亚,她要杀掉首次进入纳尼亚的2男2女,四个小孩。可后来埃德蒙成了白女巫的间谍。最后他们靠团结的力量和阿斯兰的帮助,杀掉了邪恶的白女巫。他们获得了礼物,彼得--宝剑,苏珊--弓箭号角,露西--神药,他们成为了四个纳尼亚的统治者。
剩下的几部里,我就讲讲第三本--《黎明踏浪号》因为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露西,在这本书里她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她失散了伙伴,去帮助一群隐形人现形,独自上了一个荒废多年的城堡去找一本咒语书,到了那里露西找到了书,她被嫉妒心迷惑,最终帮助了隐形人。
这一套书里,写了彼得的勇敢,苏珊的机智,埃德蒙的知错就改,露西的坚强......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章节都令我惊叹,让我们感谢刘易斯吧!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5
《纳尼亚传奇》是一部关于信仰的伟大著作。这套书共有七本,分别是:《狮子,女巫和魔衣柜》,《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号》,《银衣》,《能言马与男孩》,《魔法师的外甥》,《最后一战》。作者是英国的C。S。刘易斯。
书中的主角是彼得,爱德蒙,苏珊和露西。讲的是他们如何来的另外一个世界,如何在阿斯兰的指引下率领纳尼亚军队打败反面人物白女巫,成为纳尼亚的统治者,让纳尼亚成为了一个人和动物和*相处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各样会说话的动物,他们像我们一样聪明,可爱。
书中阿斯兰代表信仰,露西是他忠实的跟随者,她一直对阿斯兰坚信不疑。我想,信仰是自高无上的,你一旦有了信仰,就应该相信它,追随它,不要怀疑,这样,你才能获得成功。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6
我想,纳尼亚不仅仅是一个国度,更是一种态度。第七部最后一战,个人认为这最后一部绝对是精髓。里什蒂塔坎和自作聪明的猿猴;敏佬;,他们谎称塔什和阿斯兰是一体的,欺骗纳尼亚单纯善良会说话的动物们,让它们认为它们信仰的狮子阿斯兰背叛了他们,把它们卖到卡洛曼干苦力。(识破猴子谎言后;大彻大悟;的)小矮人,一心固执地认为;世界上没有塔什也没有阿斯兰,小矮人只为小矮人,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他们选择了怀疑,他们的牢狱在自己心中,把自己关在牢狱里,他们自己蒙蔽了自己。最后,毁灭了纳尼亚,一切貌似结束了,然而这却是新开始。
纳尼亚的过去已经消失,可是纳尼亚还是纳尼亚,只是比以前的纳尼亚更加真实,更加美丽。天外有天,纳尼亚外还有纳尼亚。在真实的纳尼亚,一切好的东西都不会毁掉。
那道波浪还在,但后面只有蓝天。我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可我却欣慰这;死亡;,这才是真我。我和過去的我說再見,替代過去的我,一切糾紛瓜葛,跟我没关系。我改變不了環境,但我可以改變我自己;我改變不了事實,但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我改變不了過去,但我可以暢想將來;我改變不了別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那年山樱花开,我正笑得灿烂。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7
昨天上午,我读完了这本《纳尼亚传奇之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让我感悟很深。
这本书主要讲了四个小孩发现了魔衣柜后面的纳尼亚世界。这里被一个凶恶的白女巫统治着,她把这儿弄得一年至头都是冬天,还从来不过圣诞节,最可怕的是只要一有生物反抗,她就会把它们变成石像。只有狮子王阿斯兰才能打倒她。后来这些孩子在好心的海狸夫妇的保护下找到了狮王,最后打倒了女巫解了魔法。再后来这四个小孩成了这里的国王和女王。他们在追猎白鹿进被传回了现实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要勇敢。想想书中的主人公,看看自己,我不禁脸红了,我是一个没勇气的人,有一次拔河比赛,我们连输了两场,最后一场有个同学对我说:“我们都输了两场了,最后一场一定没有希望了,我们上楼玩去吧!”我想:对呀,对手那么多胖子,我们一定会输的,还不如上楼玩。就这样,我们连去争取一下的勇气都没有了,直接认输了。从今以后,我一定向书中的四个小孩子学习,做一个有勇气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人。
纳尼亚传奇读后感8
这个暑假,我买了一套《纳尼亚传奇》的书,我最喜欢的是《魔法师的外甥》,主要内容是:一个叫波莉的女孩和叫迪格雷的男孩,跑进了波莉家秘道,不小心走到了安德鲁舅舅的房间里,舅舅把他俩变到了恰恩迪格雷误让白女巫复活了,波莉想甩掉白女巫,不料把女巫带到了巴黎。和舅舅、马夫和白女巫一起去纳尼亚,阿斯兰(一只会说话的狮子)叫迪格雷摘苹果,后来马夫和他的妻子成了纳尼亚的国王和皇后,故事就结束了。
我觉得迪格雷是个很有爱心,不离弃朋友,很有正义感,信守诺言爱刨根问底的人。而且喜欢冒险,很好奇。
还有波莉,她非常勇敢,她和迪格雷不一样,特别实际,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女孩。
安德鲁舅舅虽然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但很温柔。
而阿斯兰很是善良。不希望战争,所以它被打了也不还手,对人更是谦虚,让着别人。
我明白了我们要团结,碰到事情不要慌张,要冷静的思考,想出解决的方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的不认识的人。
我的读后感是:很好看!
推荐访问:不列颠 别了 尼亚 《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3篇 《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