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3-03-02 13:05:06 来源:网友投稿

《数与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精选推荐】

《数与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

  学具准备:

  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吸铁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教师:最近老师发现,我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1+3,1+3+5……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快。你们信吗?

  教师:不信也没关系,我们现场来比一比。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

  教师:这个方法快吗?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算得快呢?

  教师:老师给你们一点点提示,我是借助图形发现这个方法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板书)。

  【设计意图】从谈话导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践,以形解数

  1、教师:我先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图形。比如,1+3,我就先拿一个小正方形,再拿三个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我发现这些数量的小正方形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那我就把它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教师:接着,我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就发现了可以快速算得结果的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看?

  教师:先来两个加数的,再来三个加数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完成第一步,再完成第二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老师的方法。

  2、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分析。

  先讨论1+3,再讨论1+3+5。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大家认为1+3=22,1+3+5=32。除了这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算式中加数的个数是几,和就等于几的*方。

  教师:你们认同他的方法吗?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

  学生1:1+3+5+7+9=52。

  学生2:1+3+5+7+9+11=62。

  教师:那我们从头来看一看。请看屏幕:1+3+5+7+9=(52)。

  教师: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看成12,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1个是不够的,增加的个数要比前一个加数再多2(也就是3);想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3个是不够的,还要比3个再多2个(也就是5个),此时是1+3+5;再往下去,要加7才能拼成更大的正方形,依此类推,加到了9,就能排成每行、每列的个数是5的大正方形。

  教师:那看来只要是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行、每列个数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方。

  4、练习。

  (1)1+3+5+7+9=()2;

  1+3+5+7+9+11+1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

  教师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核对答案。

  (2)利用规律,算一算。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

  全班交流,请学生说明计算结果和原因。

  5、小结。

  教师:我们同学都很细心,现在不但能很快算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稍加一点变化,你们也照样算得很快。现在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快速计算这些题的吧?

  教师:这么巧妙的方法,我们是借助什么发现的?(图形)。看来,有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解决会更容易。就像这个题一样,我们借助图形发现了更巧妙、更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感受如何将数和形结合,体会数和形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形”可以展示“数”的特点,通过“形”使解决“数”的问题变得更加容易。

  三、练习巩固

  1、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教师:请你认真思考、观察,上边的图形和对应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四人小组交流。

  教师:刚才有一个同学说,蓝色的小正方形顺次增加1个,红色的小正方形顺次增加2个。为什么蓝色的"小正方形每次增加1个,而红色的小正方形每次增加2个呢?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个图形,若要增加1个蓝色小正方形,其上方、下方就要各增加1个*正方形;依此类推,第三个图形在第二个图形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蓝色小正方形,则*正方形就要增加几个?

  教师:如果不让你看图,照这样画下去,第6个和第10个图形各有几个*正方形和蓝色小正方形呢?你能写出来吗?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教师请学生介绍,说说是怎么算出来的。

  教师:观察发现,图形中左右两侧的*正方形个数固定不变(为6个),在中间部分,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乘以2就是*正方形的个数。即使在蓝色小正方形个数较多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算得很快,看来图形问题确实也蕴涵着数的规律。找到了其中的规律,解决问题就清晰、容易多了。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1)教师:上方有图,下方有对应的数字,请你观察和思考,图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学生:第2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第3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3,第4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3+4。

  学生:是第几个图形,其中就有几行小圆。

  教师:照这个规律往下画,你能画出来吗?图形下方的数字表示的是什么?第5个、第6个、第7个图形下方的数,你能不能很快写出来?

  教师请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

  教师请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得到结果的。

  教师:图形中的最后一行是第几行?含有几个小圆?

  教师:现在如果老师不让你画图,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第10个图形,它是什么样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圆呢?现在我们就不画图,算一算,第10个图形下方的那个数是多少?能算出来吗?动笔试一试。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介绍方法。

  (2)教师介绍“三角形数”“正方形数”。

  教师:同学们发现没有,55个小圆能排成什么图形?(三角形)而且这个三角形的每一行的小圆的个数分别是从1到10。

  教师:回过头来看看。3、6、10、15、21呢?它们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把1、3、6、10、15、21、28这样的数称为“三角形数”。请同学们想一想,28后面的下一个三角形数是多少?(36)

  教师:大家再看,一个图形,如果是4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大正方形,如果是9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大正方形,16个小正方形也可以拼成大正方形。像这样的数,我们称之为“正方形数”。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特点,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在练习中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交流中发现特点,解决问题。

  四、回顾反思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与形”,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数与形》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

  2、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数形结合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

  学具准备:

  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吸铁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教师:最近老师发现,我有一项非常神奇的本领。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1+3,1+3+5……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快。你们信吗?

  教师:不信也没关系,我们现场来比一比。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

  教师:这个方法快吗?你们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算得快呢?

  教师:老师给你们一点点提示,我是借助图形发现这个方法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板书)。

  【设计意图】从谈话导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践,以形解数

  1、教师:我先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个图形。比如,1+3,我就先拿一个小正方形,再拿三个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我发现这些数量的小正方形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那我就把它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教师:接着,我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就发现了可以快速算得结果的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看?

  教师:先来两个加数的,再来三个加数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完成第一步,再完成第二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老师的方法。

  2、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分析。

  先讨论1+3,再讨论1+3+5。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大家认为1+3=22,1+3+5=32。除了这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算式中加数的个数是几,和就等于几的*方。

  教师:你们认同他的方法吗?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

  学生1:1+3+5+7+9=52。

  学生2:1+3+5+7+9+11=62。

  教师:那我们从头来看一看。请看屏幕:1+3+5+7+9=(52)。

  教师: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看成12,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1个是不够的,增加的个数要比前一个加数再多2(也就是3);想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3个是不够的,还要比3个再多2个(也就是5个),此时是1+3+5;再往下去,要加7才能拼成更大的正方形,依此类推,加到了9,就能排成每行、每列的个数是5的大正方形。

  教师:那看来只要是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行、每列个数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方。

  4、练习。

  (1)1+3+5+7+9=()2;

  1+3+5+7+9+11+1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2。

  教师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核对答案。

  (2)利用规律,算一算。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

  全班交流,请学生说明计算结果和原因。

  5、小结。

  教师:我们同学都很细心,现在不但能很快算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稍加一点变化,你们也照样算得很快。现在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快速计算这些题的吧?

  教师:这么巧妙的方法,我们是借助什么发现的?(图形)。看来,有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解决会更容易。就像这个题一样,我们借助图形发现了更巧妙、更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感受如何将数和形结合,体会数和形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形”可以展示“数”的特点,通过“形”使解决“数”的问题变得更加容易。

  三、练习巩固

  1、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教师:请你认真思考、观察,上边的图形和对应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四人小组交流。

  教师:刚才有一个同学说,蓝色的小正方形顺次增加1个,红色的小正方形顺次增加2个。为什么蓝色的"小正方形每次增加1个,而红色的小正方形每次增加2个呢?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一个图形,若要增加1个蓝色小正方形,其上方、下方就要各增加1个*正方形;依此类推,第三个图形在第二个图形的基础上增加了1个蓝色小正方形,则*正方形就要增加几个?

  教师:如果不让你看图,照这样画下去,第6个和第10个图形各有几个*正方形和蓝色小正方形呢?你能写出来吗?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教师请学生介绍,说说是怎么算出来的。

  教师:观察发现,图形中左右两侧的*正方形个数固定不变(为6个),在中间部分,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乘以2就是*正方形的个数。即使在蓝色小正方形个数较多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算得很快,看来图形问题确实也蕴涵着数的规律。找到了其中的规律,解决问题就清晰、容易多了。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1)教师:上方有图,下方有对应的数字,请你观察和思考,图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小组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学生:第2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第3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3,第4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为1+2+3+4。

  学生:是第几个图形,其中就有几行小圆。

  教师:照这个规律往下画,你能画出来吗?图形下方的数字表示的是什么?第5个、第6个、第7个图形下方的数,你能不能很快写出来?

  教师请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

  教师请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得到结果的。

  教师:图形中的最后一行是第几行?含有几个小圆?

  教师:现在如果老师不让你画图,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第10个图形,它是什么样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圆呢?现在我们就不画图,算一算,第10个图形下方的那个数是多少?能算出来吗?动笔试一试。

  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介绍方法。

  (2)教师介绍“三角形数”“正方形数”。

  教师:同学们发现没有,55个小圆能排成什么图形?(三角形)而且这个三角形的每一行的小圆的个数分别是从1到10。

  教师:回过头来看看。3、6、10、15、21呢?它们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把1、3、6、10、15、21、28这样的数称为“三角形数”。请同学们想一想,28后面的下一个三角形数是多少?(36)

  教师:大家再看,一个图形,如果是4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大正方形,如果是9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大正方形,16个小正方形也可以拼成大正方形。像这样的数,我们称之为“正方形数”。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特点,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在练习中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交流中发现特点,解决问题。

  四、回顾反思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与形”,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数与形》说课稿3篇

《数与形》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数与形例1》,以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

  我所说的内容属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是教材新增添的内容。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有的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本单元包括两个例题和两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的8道练习题,主要是通过特殊的算式与图形的关系把抽象的数*算形象化,旨在进一步让学生学会“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同时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例1。

  二、教学目标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找出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与*方数(即正方形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会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

  2、形与数对照,让学生通过探索形的变化规律来理解数的变化规律,能解决实际问题。

  3、使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用形来表示数。

  四、教学方法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才能学得有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形象化,还可以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自主学。教学中采用电子白板生动形象的`演示功能,强化理解,突破重点、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

  借助复习中按规律填空和计算第一小题的引路帮助学生建立新知的生长点。计算的第二题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尝试学习

  1、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本节课的目标的认定方式是逐一认定。

  2、尝试学习环节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学习指导。让学生的尝试学习更加有目的。

  (1)数形结合找的规律。尝试学习例1,通过观察图和右边的算式补充完整。想一想式子的特点。1=()2,1+3+5=()21+3+5+7=()2。

  (2)形与数对照理解数的变化规律。观察课本108页每个图形中*正方形和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找找其中的规律。

  (三)答疑解惑精讲深化。

  教师针对学生尝试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或不懂的问题,进行精讲。做到以学定教,把内容、难点、解决问题和习文的方法讲得正确明白。学生重在倾听教师的讲解,做到思维参与、理解难点、弄懂学习的内容,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搞清楚,把作答的要领、习文的方法弄明白。

  1、数形结合找的规律。

  (1)通过观察、师生一起摆一摆等活动理解图形与式子之间的关系。

  1=()2,1+3+5=()2,1+3+5+7=()2。

  (2)借助课件演示1+3+5+7+9=()21+3+5+7+9+11=()2

  图和式子,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发现规律。

  (3)总结规律: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方。

  2、形与数对照理解数的变化规律。

  (1)借助课件演示课本108页每个图形中*正方形和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的关系。重点凸显每个图形不变的是红色左右两边各3个蓝色的小正方形,共六个,变的是每增加一个红色的小正方形,就增加2个小正方形,突破教学难点。

  (2)利用找到的规律说一说:第6个图形有多少个红色的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的小正方形?第10个图形呢?第50个图形呢?

  (四)变式训练评价反馈

  1、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评价重在鼓励好的学习态度、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共设计三道小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评价反馈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鼓励好的学习态度、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强调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一门学科。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数和形是密不可分的,在学习过程中看到数要想到形,看到形要想到数。

  (五)分层测试巩固拓展

  独立作业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堂检测是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独立作业题,题型可多样,但要有基础题、综合题和拓展题。本节课的当堂检测共有5个题,有3题基础题(第一题填空,第二题判断,第三题计算)有1题综合题(第四题请根据图形与数的规律接着画一画,填一填)有1题拓展题(运用例1学到的思考方法,能直接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2+4+6+8+10+12+14+16+18+20=()规律:从2开始的n个连续偶数的和等于()。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数与形》教学反思 (菁选5篇)

《数与形》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

  数与形的思想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如果说过去数形 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 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 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 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

  三、各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 1 从 1 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 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 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 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方的简便新算法。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 P108 做一做第 2 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 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 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 1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 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本堂课的教学启示: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数与形》教学反思2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加以表示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 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 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 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数与形》教学反思3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加以表示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 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 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 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数与形》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

  数与形的思想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如果说过去数形 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 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 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 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

  三、各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 1 从 1 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 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 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 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方的简便新算法。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 P108 做一做第 2 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 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 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 1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 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本堂课的教学启示: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数与形》教学反思5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数与形教学反思 (菁选2篇)

数与形教学反思1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反思2

  第一、情境引入,架设铺垫桥梁。从这节课伊始,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拍照问题,不失时机地提出“寻找规律”问题,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让学生的思维受挫,思维碰撞。及时让学生经历去动手动脑作图当中寻找计算规律。一方面凸现数学学习当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彰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价值。

  第二、以“数”构“形”,以“形”建“数”,让学生在构建中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探索奥秘—发现规律—展示成果”。如例1,通过观察和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例2同样均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当中进行。从而较为顺利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分层推进,巩固拓展,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本节课,在检测“计算规律应用”效果时,精心设计几个层次的练习题,“应用规律写一写”“根据以上结论算一算”做到分层递进,由易到难,巩固提高。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过程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收获不同层次的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利用评价表评价和学生表决式评价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参与率较高。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四边形》教学设计10篇

《四边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行四边形,发现*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能测量和画出*行四边形的高。

  3.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面图形是不是*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认识*行四边形,掌握*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画出*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例题8图。

  (1)提问:你能在图中找出*行四边形吗?

  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中哪里有*行四边形。

  (2)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见到*行四边形?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的*行四边形:如活动衣架、风筝、楼梯栏杆等。

  2.揭题。

  同学们对*行四边形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究*行四边形,相信通过探究,大家将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画*行四边形。

  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行四边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第88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行四边形。

  (1)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画图情况,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2)展示学生画好的品行四边形。

  教师课件出示*行四边形图。

  2.观察、交流*行四边形的特点。

  (1)学生独立观察*行四边形,再在小组内说说*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行四边形的特点比较多,教师要抓住主要特点进行交流,其他特点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师归纳:

  ①*行四边形的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②*行四边形的其他特点:4条边,4个角;对角相等;邻角的和是180。

  3.概括总结*行四边形的定义。

  过度: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出了*行四边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行四边形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结合*行四边形图,指出: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作*行四边形。(板书)

  4.认识*行四边形的高、底。

  (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

  布置任务:你能在*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线吗?

  学生在教材的*行四边形图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交流讨论,突破难点。

  ①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画法:

  画法一:

  画法二:

  ②学生经过观察得出并交流两种画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从*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区别:一条垂线连接上下两条边;另一条垂线连接左右两条边。

  教师出示*行四边形边上画出的两条垂直线段。

  (3)认识*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介绍:从*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行四边形的底。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标出的“底”和“高”。

  高高底。

  底。

  思考:*行四边形的高有多少条?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一练”。

  让学生在不同的底上画高,再次感受底和高的相对性。

  2.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拼一拼,再次感受*行四边形的特点。

  3.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四”第10题。

  通过测量,让学生发现*行四边形对角度数相等,邻角度数的和是18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边形》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在数方格、剪拼图形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应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教学,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评价的意识。

  4.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重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难点*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1、多媒体计算机及课件;

  2、每个学生3张*行四边形硬纸片及剪刀一把、尺子。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新:

  1、(电脑出示长方形)这图形你认识吗?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出示*行四边形)这又是什么图形?指出*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谈话引入:你想知道你所做的*行四边形面积有多大吗?[板书课题:*行四边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9页。

  二、引导探求:

  ㈠、提出问题:

  1、用数方格法求*行四边形的面积

  ⑴、谈话:我们以前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用到了数方格的方法,今天为了研究*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我们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请同学们看屏幕(微机显示教材P69图)。

  ⑵、数出方格图中*行四边形的面积。提问:

  A、师:每个方格代表多大的面积?(电脑闪烁小方格,并在学生齐答后显示“1*方厘米”图例)

  B、指名来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⑶、若以下面的这条边作为*行四边形的底(电脑显示),那么它的底和相应的高各是多少厘米?

  2、电脑显示教材P69图,数出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并求出它的面积。

  1*方厘米

  3、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电脑同时显示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上面二个图形,比较*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大家发现了什么?再请大家看看它们的面积呢?

  电脑逐步显示:*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

  *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宽;

  引导学生猜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到底对不对?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等四边形的面积,你认为这种方法方便吗?还有更方便的方法吗?让我们一起开动脑筋,想办法来证明它吧!

  电脑展示:(1)底、高、不变,面积不变。

  (2)底、高改变,面积变化。

  你们的猜想正确,*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如果给你一个*行四边形,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吗?

  ㈡、推导公式:

  1、小组合作研究:

  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那么能不能想个办法将*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用公式来计算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四人小组合作请同学们拿出1个*行四边形纸片及剪刀,以学习小组合作为形式,一人动手,三人留意看,并请同学们在剪拼的过程中,思考以下二个问题:(显示)

  ⑴、怎样剪拼才能将*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⑵、转化后的图形与原*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要求: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最能干,拼得又对又快?)

  2、各小组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交流实验情况:

  ⑴、谁愿意把你的转化方法说给大家听呢?请上台来交流!

  ⑵、有没有不同的剪拼方法?(继续请同学演示)。

  ⑶、电脑演示各种转化方法。

  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规律:

  ⑴、*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⑵、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⑶、剪样成的图形面积怎样计算?

  ⑷、小组上台汇报,指着图形说一次得出: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同位指着图形说)

  7、自学字母公式:记文字公式不方便,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字母公式表示,如果用S表示*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行四边形的高,那么S=a×h(板书)。同时强调: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还可以记作S=a.h或S=ah(板书)。

  ㈢、巩固公式:

  1、刚才我们已经推导出了*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那么,要求*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行四边形的底和相对应的高)

  ㈣、应用解决:

  1、自学教材P70例题

  下面让我们用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电脑显示:“一块*行四边形菜地(如下图),它的底长32.6米,高8.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方米)

  板书:32.6×8.4≈274(*方米)

  答:它的面积约是274*方米.

  (挑一学生的作业投影评讲)

《四边形》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P80~P81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数、剪、拼、算等实际操作,推导*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应用*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割补、观察与比较中,初步感知与转化,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用割补法推推导*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行四边形纸、长方形纸、多媒体

  学具准备:*行四边形纸、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创设情景

  同学们,这几年我们东莞市许多学校都在创建绿色学校,校园绿化得越来越漂亮。现在跟着镜头一起去看看吧!(播放校园绿化情况)

  2、引出课题

  提问:他们在讨论什么?(长方形的花坛大还是*行四边形花坛大?)要判断哪个花坛大必须知道什么?(长方形的花坛的面积和*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可是*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并板出课题。

  二、新课

  1、自学,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1)多媒体出示P80图和表格

  *行四边形底高面积

  mmm2

  长方形长宽面积

  mmm2

  (2)读一读数方格时要注意的地方

  (一个方格代表1*方米,不满一格都按半格计算)

  (3)让学生在电脑上填写表格

  (4)提问: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

  (6)小结: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这两个花坛的面积是同样大的。

  2、推导*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猜想

  如果都用数方格的方法去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话,大家感觉怎么样?(比较麻烦)那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你有什么好办法?(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好主意。刚才在数方格的时候已经有同学发现*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是不是所有的*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这样计算的?下面我们一起合作验证。

  (2)验证

  a.动手操作

  剪——*移——拼,把一个*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b.讨论:

  1.剪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剪拼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行四边形的面积=?

  (3)汇报并点拨(在投影上展示)

  a.把*行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b.把*行四边形分成两个梯形

  (4)小结:*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并板书)

  (5)提问: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公式?S、a、h各表示什么?

  (6)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2)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3)独立完成。

  (4)在黑板上展示并评析。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我们可以把一个*行四边形通过分割和*移转化一个(),这个()的()和*行四边形的底相等,()的()和*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所以*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S=()×()

  (2)要求*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和()

  2、一个*行四边形的停车位的底长5m,高2.5m,它的面积是多少?(由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输入答案)

  3、选择题

  求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

  (a)6×8(cm2)

  (b)6×4.8(cm2)

  4、提高练习

  (1)如图所示这个*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

  (2)这两个*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P83第5题)

  5、拓展练习

  清溪镇碧月湾地产将以165万元人民币价格出售如图所示的一块地。现市场价是0.4万元。

  (1)这块地值得买吗?

  (2)如果“我”要购买,你有什么建议?

  四、质疑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

  =6×4

  =24(cm2)

  答:(略)

《四边形》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第34-36页四边形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的不同之处。

  四、教具、学具:

  例2的四边形组图每生一份、钉子板、投影仪、三角尺、剪刀、小棒等。

  五、设计理念:

  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主题图:

  1、师:这是哪儿?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2.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师:同学们,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做一做第2题)。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涂上相同的颜色,同桌互相检查评价。请学生上台展示。

  3.师:观察,我们找出的“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图形得出:像这样有四条直直的边围成,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现在你能说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4.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四边形,现在又知道了四边形的特点,你能不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1.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友情提示: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2.围四边形。(钉子板、小棒)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看谁反应快”(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边形)a.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b.师: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c.围一个四条边都不相等的四边形。)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反应真快。

  3、动手试一试,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四边形的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板书:四边形

  有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四边形》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数学思考: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3、问题解决:通过使用交互式电子设备多种功能,让学生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4、情感态度: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四边形。

  教学难点:对四边形的分类,了解不同四边形各自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1、师:播放学校的一段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是什么地方?在学校*面图中你能找出几种*面图形?(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圈画一边汇报。)

  2.师: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图形,可见*面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种图形──四边形。

  (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师:同学们,你们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请学生上台展示。

  师:观察,我们找出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图形得出: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教师板书。

  师:请多个学生完整地说出四边形的特征和全班齐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知。

  师:这些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师:从信封中取出一个图形(露出一个角)猜一猜是不是四边形?(两个特例)为什么是四边形?为什么不是?你能把他变成一个四边形吗?(学生汇报)

  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四边形,现在又知道了四边形的特点,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学生汇报)

  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1.学具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一类(有直角);菱形、*行四边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按边分: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行四边形、梯形一类(四条边不都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学生汇报)

  3.画四边形。

  请在下面的点子图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说一说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拼四边形。

  第1列和第3列的同学任取一块七巧板,第2列和第4列的同学取一块七巧板想办法和1、3列同学拼成一个四边形。

  四、巧做练习,拓展延伸

  1、判一判:制作闯关游戏,巩固四边形的知识。

  2、数一数:让学生仔细观察所给的图形*有几个四边形。

  3、走迷宫:“小猴找桃”

  你能帮小猴穿过迷宫吗?经过的路必须是四边形!让学生画出小猴的行走路线,再次让学生对四边形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五、反思评价,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边形》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讨*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在剪一剪、拼一拼中发展空间观念;在想一想、看一看中初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数学活动,体会转化等数学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剖析

  1、重点:*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难点:理解*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具、学具准备:

  *行四边形纸片、剪刀及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猪八戒和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回到高老庄种起地来,可是孙悟空的地在猪八戒家的旁边,猪八戒的地却在孙悟空家的旁边,它们都觉得干活时很不方便。于是它们商量把地换一下。可是孙悟空的菜地是长方形的,猪八戒的菜地是*行四边形的,它们都在想这样交换公*吗?同学们,你们说这样交换公*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样交换是否公*呢?

  生:算出这两块地的面积,比比就知道了。

  师:那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呢?

  生摇摇头。

  师:那你们想学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齐读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能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运用*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学习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数一数,然后填写下表。(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小组讨论:(1)仔细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

  (2)猜想:*行四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小组讨论:能不能将*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该怎样转化?(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必需沿着*行四边形的高剪)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剪拼。

  (3)指学生演示*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并观看电脑演示过程。

  (4)讨论:

  A、*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变了吗?为什么?(没有,因为它的大小没变),(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B、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行四边形的(),转化成的长方形的相当于原*行四边形的()。

  (6)交流汇报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行四边形的高,那么*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也可以写成S=ah或S=ah(师板书)

  四、当堂检测

  1、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已经推导出了*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现在你们会利用公式解决问题了吗?

  出示例1*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学生作业。

  2、计算下面*行四边形面积,列式正确的是:()

  A:8×3B:8×6C:4×6D:4×3

  通过做此题,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五、拓展提升

  下面图中两个*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1.4cm

  2.5cm

  通过做此题,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ah

  =ah

《四边形》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数学第八册P43-45。

  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认识*行四边形,发现*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学会用不同方法制作一个*行四边形,通过猜想验证发现*行四边形的特征,能测量或画出*行四边形的高。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点:在制作中发现*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和画高。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引入:出示晾衣架:指出上面的*行四边形吗?

  2、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行四边形?

  二、操作探究

  1、制作: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行四边形,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自己想办法制作一个*行四边形?

  (1)电脑出示五种制作材料(吸管、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方格纸)(2)操作要求:四人一组,每人选择其中的一种材料制作一个*行四边形,自己独立制作。

  2、交流:大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创作,请你们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做法和理由。

  (1)方法一:用小棒摆。

  (2)方法二:在钉子板上面围一个*行四边形。 (3)方法三: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行四边形。

  (4)用直尺画一个*行四边形。(5)用三角尺拼。

  3、演示:五种制作方法。

  4、讨论:我们已经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制作*行四边形,这些大小不同的*行四边形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1)猜想:请同学们猜一猜*行四边形边有什么特点?

  (2)验证:自己想办法来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是否正确。(3)交流: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①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用直尺量的方法来验证对边相等后,教师用课件直观展示。 ②两组对边分别*行:教师用画*行线的方法验证。(4)小结:*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行且相等。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1)先判断后说理由。(2)判断:

  ①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一定是*行四边形。()

  ②在四边形中,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则两组对边一定互相*行。()

  6、总结: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则两组对边分别*行,两组对边分别*行则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三、解决问题

  1、出示草坪图:要在草坪的上下两边中间建一条小道,怎样建最近呢?(1)设计:拿出作业纸在上面画一画。

  (2)汇报:你们是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画最短呢?有多少种画法?(3)画高:①师:从*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行四边形的底。(让一个学生读一读)

  ②提问:这条底上可以画多少条高?

  ③师:介绍另一组对边上的底和高。提问:分别让学生说说红色线段是哪条底上的高?蓝色呢?

  ④练习:先画高再量底和高。

  2、小结:*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上可以画无数条高,底和高要对应。

  四、感知联系

  1、想想做做3:出示七巧板(1)七巧板中有那些*面图形?

  (2)拿出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3)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还可以怎样移?

  2、王阿姨准备将一块*行四边形的步缝制成一个长方形的台布,应该怎样剪,你们能帮帮她吗?

  (1)交流:必须沿着*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再拼。有多少种剪法?(2)比一比: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小结:长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用集合圈表示)。

  五、体验特性:

  1、拿出晾衣架:

  提问:你知道为什么把晾衣架做成这么多*行四边形吗?(便于伸缩)

  演示:*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板书:易变形。)

  体会:拿出自己吸管做的*行四边形拉一拉,体会一下易变形。

  2、师:你还能找出*行四边形易变形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吗。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六、机动题:

  想一想:一个*行四边形的相邻的两条底边长分别为6厘米和4厘米,已知一条底边上的高为5厘米。请问它是那条底边上的高?

《四边形》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1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把*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启发、演示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 *行四边形卡纸

  要求: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最小的内角为45度,形状为:

  2. 剪刀、三角尺、文具(铅笔、橡皮等)

  3. 板贴

  文字为:“*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行四边形的面积=相邻两边的乘积”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及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及学生语言

  课件设计

  复习导入

  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

  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又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趣的数学问题了!

  那么今天聪聪将带我们去什么地方探讨怎样的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课本P79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师:好,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相应的画面)

  师:你们知道这两个花坛中哪个面积大吗?

  师: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请大家看屏幕。(点击课件,边点击边说)

  师:我们把这两个花坛画到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注意:这里的每个方格表示1*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0页,先独立思考并数一数,然后再和同桌互相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师随生说点击课件)

  师: 哦,你们数的结果是都是24*方米,说明……

  也就是……

  (一生举手,老师示意其发言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出示课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并完成课本第80页下方的表格。完成后想一想,除了面积相等外,它们还有什么关系呢?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填的结果?

  (师随学生汇报点击课件,补充表格)

  师:通过这个表格,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师:大家同意吗?

  那谁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大胆地猜测一下,*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贴:*行四边形的面积=相邻两边的乘积)

  师:那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请大家想办法验证验证。

  师:验证完了吗?

  师:这个猜想对吗?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师:哦,我听明白了。你是这样验证的。(点击课件,演示过程)你画了这样的两个*行四边形,它们的底边相等,与底边相邻的边也相等。那大家看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点击课件)那这样呢,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点击课件)这样呢?

  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验证的吗?

  师:看来,这个猜想(指黑板)不正确(在板贴公式的等号上画上斜杠)。那谁还有不同的猜想呢?

  (教师板贴)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师在刚才贴的上面贴上长方形面积公式)

  师:那这个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在*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等号上方画上问号)?请大家借助手中的*行四边形卡片、剪刀等学具想办法验证验证。

  师:验证完了吗?

  师:谁愿意把你的验证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师:你为什么想到这样转化?

  师:那你接着说说是怎样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

  师:哦,这位同学是这样(点击课件)沿着*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把*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那谁能说说,*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非常正确!转化后,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师随生回答在黑板上的公式间标上对等关系。)

  师:那现在你们知道*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师:不错,这样我们就验证了*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指黑板,擦去等号上的“?”号)

  师:刚才这位同学是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验证的。不错,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师随生说点击课件,依次呈现转化图中右侧的转化过程)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他们都把*行四边形沿着一条高剪开(点击课件),将*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再进行验证的。

  师:(小结)(点击课件)看来,沿着*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通过*移把*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刚才大家不仅验证了前面提出的猜想,还继续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大家都值得表扬。

  师: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用S表示*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师出示板贴“S=ah”)

  师:知道了*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出示例1)这道题是书上81页的例1,请大家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师:通过这道题,请大家想一想,要求*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师:不错,只要知道它的一组底和高就能求面积了。

  师:那我们接着再来看一道题(点击课件)你能求出下面*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是课本第82页的第2题。请大家在书上完成。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求的?

  (师随生说点击课件。)

  师:大家同意吗?

  师:下面我们继续看这两个*行四边形,(出示书P83(5)题目),仔细观察,想一想它们的面积相等吗?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这就是书上83页的第5题,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两人一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讨论完了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师:真不错!老师也是这么想的!可以说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师:运用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点击课件)这是我们书上82页的第4题,请同学们一起完成吧。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师:你完成得很好,在解决问题时也注意了面积单位的变化!

  师: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只要大家勤动手,勤思考,就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好!

  学生观察、思考。

  生1:斑马线上有长方形,地砖上有正方形。

  生2:房顶上有三角形,左边的花坛是长方形的,右边的花坛是*行四边形的。

  生3:车窗是梯形的。

  生4:车轮是圆形的。

  生1抢先站起来: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2起来反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

  生3:我认为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互相交流。

  生1:长方形每行有6格,一共有4行,面积就是6×4=24(*方米);

  生2:*行四边形整格的有20个,半格的有8个。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20+8÷2 = 24(*方米)。

  生(齐):*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大。

  生(齐):两个花坛的面积同样大。

  生2:我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不用这样数。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只要数出长和宽,直接计算就可以了。

  生3(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计算公式呢,如果有就方便了。

  学生填写表格,并思考。

  生1:*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都是6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都是4米,长方形的面积和*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24*方米。

  生2:*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它们的面积也是相等的。

  生(齐):同意!

  生1: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乘宽,也就是相邻两边的乘积,所以我认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也应该是相邻两边的乘积。

  生集体验证。

  生(齐):验证完了。

  生(齐):不对。

  生1(举起练习本):我画了这样两个*行四边形(如右图),它们的底边相等,与底边相邻的边也相等。如果面积公式是相邻两边相乘,面积应该是相等的,但是一眼就能看出它们的面积并不相等。所以这个猜想不对。

  生(齐):不相等。

  生(齐):不相等。

  生(齐):不相等。

  生(齐):是的。

  生2:我认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应该等于它的底乘高。

  生2:因为我们刚才填表格时,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这个*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又和这个*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而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我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生(齐):验证完了。

  生1:因为我们刚才发现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的*行四边形面积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我就想到了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生1(从投影仪演示):我先从*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了一条高,这样剪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把*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

  生2: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

  生3:转化后的长方形,长与原来*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生1:知道。因为长方形的长与原来*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行四边形的高相等,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2:我也同意*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生1(投影以上演示):我的方法和××同学的差不多。但我是这样验证的:我画出了*行四边形的一条高,沿这条高把它剪成两个直角梯形,把一个直角梯形移到另一边,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齐):听明白了。

  生(齐):S等于ah。

  生1:*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乘高,这个*行四边形的底是6米,高是4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6×4=24*方米。

  生1:*行四边形的一组底和高。

  学生独立完成。

  生1:我先画出*行四边形一边上的高,再量出底和高的长度,最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结果是××*方厘米和××*方厘米。

  生(齐):同意!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课堂练习本上计算,再两人一组讨论、交流。

  生1:这两个*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也相等,因此它们的面积肯定相等。算式是1.4乘2.5等于3.5*方厘米。

  生(齐):同意!

  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练习。

  生1:我先求出麦田的面积为250×84=21000(*方米)=2.1(公顷),再求14.7÷2.1=7(吨)

  生1: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生2:我知道了*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S=ah 。

  生3:我会用*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生4:我知道了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生(齐):再见!

《四边形》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和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按指定的度数量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垂线和*行线,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垂线和*行线。

  3.使学生掌握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特征,知道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的情况,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4.学会计算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5、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认识基础:

  1.学生已直观认识线线段、直线,可以此引出射线。

  2.学生已认识角的形状,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并对直角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

  教学注意点:

  1.重在树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2.本单元内容步步紧扣,并为以后学习面积计算公式

《四边形》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这部份内容是在原有的*面几何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四边形问题,这里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学生之间的个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四边形;通过四边形的认识,培养小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到数学就在。

  学情分析

  以前学习了一些简单的*面几何图形,不过没有进行归类,在老师的引导下,大部份同学都能掌握这部份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生之间的个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四边形;。

  2、通过四边形的认识,培养小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到数学就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装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教学难点: 四边形所具备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

  (1)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图中画了许多图形,谁能告诉老师你认识了哪些图形?

  2、请学生尝试画一两个图形,可以在图上描。

  3、观察:把主题图中的所有四边形用红笔描出来。

  提问:这些图形都有么共同特点?以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进行讨论,然后再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1。

  ①出示。

  提问: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

  并说一说你的根据。

  为什么 不是四边形?(因为它不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所以它不是四边形)

  ②想一想: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小结:四边形它有四条边,并且都有四个角。

  (2)教学例2。

  出示: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四边形)

  请大家给这6个四边形分分类,并说一说你分几类,根据什么来分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有两个。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下,探索并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感知方法,解决问题,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教学实践,这节课的设计意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出色表现令我欣喜不已,本人认为“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和处理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题意识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会问,善于问”的能力,切实改变(教学中只教“学答”,不教“学问”的现象。

  2、有利于学生学习线段图。这是线段图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对“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就会不同。

  3、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技巧。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和在对线段图画法的讨论中,得不断的联系已知信息,去体会、分析信息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获得的,所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觉很轻松,讲起解法头头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4、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3篇

《数蛤蟆》音乐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会演唱歌曲《数蛤蟆》;

  2、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歌曲教学,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电教板、青蛙指偶、录音机、数数蛤蟆图片、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学生随着欢快的音乐拍手进教室;唱音阶;师生互问好

  二、导课

  1、(出示青蛙指偶)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绿色的小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出示蛤蟆课件)问:“再看一看,这是谁呀?”“谁能说一说,青蛙和蛤蟆有什么不同呢?”“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蛤蟆和青蛙的本领一样大,都是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小能手。”

  2、“我国民间有许多歌唱蛤蟆的歌曲,有山东民歌《花蛤蟆》”(出示歌词,教师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用山东话唱的《花蛤蟆》就更有趣了,你们想听吗?”(教师随歌曲伴奏用山东方言演唱歌曲)“四川也有一首民歌叫《数蛤蟆》”(教师用四川方言读歌名,出示歌词)。

  三、学唱歌曲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四川民歌《数蛤蟆》。”(电脑课件出示歌词和动画,同时播放歌曲范唱)

  2、教师结合动画,按节奏朗读歌词。

  3、教师提问:“歌曲里数的是蛤故的哪些部位?”“蛤蟆不吃水吃什么?”(教师简单扼要地解释歌词“太*年”“水上漂” 的意思)。

  4、“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按节奏读歌词。”

  5、请学生随着音乐以小组为单位变成小圆圈。

  6、教师伴奏,教学生演唱歌曲,并解决歌曲难点。

  7、请学生为歌曲创编动作。

  8、(教师出示小白兔图片)“老师根据歌曲的旋律编了一首歌,歌的名字叫做《数白兔》。”教师演唱自创歌曲:“一只白兔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爱吃萝卜爱吃菜呀,活泼又可爱,不骄傲,活泼又可爱,不骄傲,蹦蹦跳一跳,跑得快,蹦蹦跳一跳,跑得快。”

  9、“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呢!请小朋友们到前面来找到你喜欢的"小动物,根据歌曲的旋律为你喜欢的小动物也编一首歌,好吗?”

  10、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歌词。

  (教师播放歌曲伴奏)

  11、“你数的是什么小动物呢?”“谁愿意将自己创编的歌曲唱给大家听一听?”学生演唱自己创编的歌曲,并为歌曲创编动作。

  12、“小动物们回家了。”请学生变换位置。

  13、“小动物们回家了,这节音乐课也结束了,找到你的好朋友,和他说再见吧!”

  四、播放欢快的音乐,学生拍手出教室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数与形》评课稿3篇

《数与形》评课稿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本节课李老师把数形结合的道理与运用讲的深入显出,通俗易懂,课的亮点也颇多。

  一、课堂充满趣味性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李老师执教的《数与形》一课,学习和与奇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时,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用正方形去拼一拼等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和与奇数的个数的关系。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李彬然老师利用花坛入手,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本节课课题相符的内容,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视探究,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教师不仅要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且应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李老师通过“N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 )”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小正方形探究1,1+3,1+3+5,1+3+5+7,怎么摆可以既体现不同的数又体现所有数字的和,根据结果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通过举例1+3+5+7+9=25=52,1+3+5+7+9+11=36=62,,1+3+5+7+9+11+13=49=72.........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N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N2。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展开探究,而不是由教师灌输知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设计3篇 《数与形》教学设计1 《数与形》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