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之绊》读书笔记1 大半数在实体书上看完,看到结尾的时候太震撼了,我根本没有去想罪犯反而竟然是最认真的那个人,不得不说这个大转弯让我太震撼了!流星之绊,因为流星,三兄妹逃过一劫,可是为什么要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流星之绊》读书笔记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流星之绊》读书笔记1
大半数在实体书上看完,看到结尾的时候太震撼了,我根本没有去想罪犯反而竟然是最认真的那个人,不得不说这个大转弯让我太震撼了!流星之绊,因为流星,三兄妹逃过一劫,可是为什么要说是“绊”呢?流星之绊,是那晚看不到英仙座流星雨的那片乌云吗?看到结尾的时候,按字面的理解,我还以为也许那天没有流星的话,三兄妹待在家里,凶手正是因为其子才犯案的,看到三兄妹也许就会考虑了有明家的孩子而事情可能不会往那个方向发展了吧?
但是日语中的“絆”不见得与中文里的“绊”相同,说起“绊”,我第一个印象想到的是阻碍;但书中表达的意思其实是羁绊吧,是那段紧密的关系亲情,正如功一开头所说:“毫无目标地飞逝而去,也不知在何处燃烧殆尽。不过——”功一顿了顿又说,“我们三人是紧密相联的。不论何时,都会有一根纽带将我们连在一起。所以,什么都不用怕”。因流星而更加紧密地在一起,三个流浪的孩子也像流星一般,到书的最后用实际的行动在行成的帮助下开始像流星一般闪烁着划破自己内心的黑暗,重新做人!书名仔细想想,真好。
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看!最喜欢happy ending了!
《流星之绊》读书笔记2
花了一天读完这本,没有太大的感觉,是一本很温情但是略显玛丽苏的书,东野圭吾的小说也读了好多本了,觉得这本不算出众,但是读完有点。我不最后的玛丽苏情节,兄弟俩去找行成坦白以前的骗子行为,想洗刷身上的污秽,但是也以此证明静奈确实是爱上了他。
两个人相处不多的,能让行成原谅这个从初始接触就不怀好意的妹妹吗?原谅是可能的.,但是继续交往还要有和兄妹一般的牵绊实在是太不现实了。总觉得强行让人觉得俗气,不太符合推理小说的基调。
不管怎样,东野圭吾的书读起来都有人性关怀,而不只是卖弄精心设置的机关,目前为止,我还是最喜欢恶意,当年看完这本书被深深地震撼,真的是回味无穷。
但是,如果对社会一无所知就的话,不是很危险吗?这是静奈对行成说的话,我觉得真是全书最有共鸣的一句话。多少学生躲在象牙塔读着圣贤书,却对社会一无所知,苦苦挣扎在无边的学海里,一旦上岸却发现所学知识毫无用处,不被社会所需,又被泯灭了学习其他技术的可能性。这种对生活突然的幻灭应该是刚入社会学生的常态吧。
《流星之绊》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流星之绊》读书笔记3篇(扩展1)
——流星之绊读后感10篇
流星之绊读后感1
花了一天读完这本,没有太大的感觉,是一本很温情但是略显玛丽苏的书,东野圭吾的小说也读了好多本了,觉得这本不算出众,但是读完有点。我不最后的玛丽苏情节,兄弟俩去找行成坦白以前的骗子行为,想洗刷身上的污秽,但是也以此证明静奈确实是爱上了他。
两个人相处不多的,能让行成原谅这个从初始接触就不怀好意的妹妹吗?原谅是可能的,但是继续交往还要有和兄妹一般的牵绊实在是太不现实了。总觉得强行让人觉得俗气,不太符合推理小说的基调。
不管怎样,东野圭吾的书读起来都有人性关怀,而不只是卖弄精心设置的机关,目前为止,我还是最喜欢恶意,当年看完这本书被深深地震撼,真的是回味无穷。
但是,如果对社会一无所知就的话,不是很危险吗?这是静奈对行成说的话,我觉得真是全书最有共鸣的一句话。多少学生躲在象牙塔读着圣贤书,却对社会一无所知,苦苦挣扎在无边的学海里,一旦上岸却发现所学知识毫无用处,不被社会所需,又被泯灭了学习其他技术的"可能性。这种对生活突然的幻灭应该是刚入社会学生的常态吧。
流星之绊读后感2
横须贺,雨,夜幕低垂。
为看英仙座流星雨,年幼的三兄妹深夜偷偷外出,孰料父母竟惨死家中。他们的童年随之被剥夺,人生轨迹也彻底偏离常规。以流星之名,三兄妹立誓寻到凶手。
境遇多舛的三兄妹以欺诈为生,潜走于城市的灰色地带,悲伤的回忆、酸楚的噩梦始终如影随形。14年弹指一挥间,案件追诉时效将尽,他们的苦苦寻找忽然有了惊人的发现。然而,他们赌上一切的精心计划,却横遭痛彻骨髓的命运抉择……
《流星之绊》出版于20xx年,作品追问人性,多角度描绘日本社会百态,为作家风格多样化的绝佳写照,情感真挚动人,情节峰回路转,谜底独出心杼,令人低回不已。
同名电视剧勇夺收视率冠军,并获第59届日剧学院奖6项大奖。
东野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这部《流星之绊》作为推理小说来看,相比《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故事不够精彩(没有什么特别令人拍案叫绝的推理或者正邪间智慧的博弈),逻辑略为牵强(警察为了钱而*)。
相比东野其他作品带给人的绝望和压抑,这部作品虽然过程让人忐忑不安担忧三兄妹的命运,但结局还算圆满,所以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东野圭吾众多结尾黑暗作品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可以用温情来形容这部小说的特色。
说到这里推荐《单恋》,也是东野一部比较温情的作品,关于性别认同障碍的边缘人群。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男人,也没有绝对的女人。
流星之绊读后感3
虽然最近也读了很多书,但是很少有时间写读后感,一本书读完就匆匆下一本,这样快速奔跑的形式是不太适合读书这种活动的,毕竟最终提升自己的不是你读过多少本书,而是从读书中得到了什么,因此今天还是想着以《流星之绊》为契机将写读后感这个习惯是起来拾起来,以后读一本是一本,慢慢的,久久的,我觉得这才是读书的好方式。
《流星之绊》应该是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了,故事情节还是一如既往的水银泻地般流畅,案件发生到三兄妹诈骗活动中偶然发现线索再到引诱警察怀疑户神政行,再到最后时刻案件出现反转,直到最后谜团的解开。环环相扣,徐徐图之,案件中很多的重大进展都是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比如让警察把案件和盗车案件联系起来的口红盖,最后有着重要作用的雨伞等等。当然除却案件的精彩意外,东野圭吾先生还是努力向我们展示着世间永远都会留存的温暖与美好,静奈和行成的感情,两兄弟自首之前将诈骗所得还给受害者,行成最后将计就计的用两千万买了假的钻戒向静奈求婚。这些都有点像《解忧杂货店》中的感觉。
除却这些书本本身的东西,还想说一些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柏原犯罪背后充斥的无奈和对三兄妹的关注,两者的分裂。如果非得让我选择的话,我觉得柏原肯定是那个后者——善良,热情。这点从后来功一发现柏原是凶手,不愿选择相信是一致的。其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你不得不变坏的事情,非常同情那些碰到这些事情的人们,本身一颗善良的心硬生生被残酷的现实逼迫着变坏,我想当事人面临的无奈和痛苦远超我们这些局外人的想象。其实三兄妹的诈骗多少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原因。东野圭吾似乎给出了我们一种面临这种问题的答案:或许曾经你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做过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但是你不能因此彻底堕落,因此承认自己是个坏人,并从此死水不怕开水烫,光脚不怕穿鞋的。正确的姿态应该是,无论如何,你还是要持续爱着你经历的这个世界,一切还是要努力朝生活的阳光面看,这样即便将来你之前做的事情东窗事发,很多人还是会愿意选择相信你,站在你的身边一起承担曾经的错误,就像功一对柏原的不相信,就像行成对功一和泰辅的宽容。
流星之绊读后感4
他俩可以一周之内轻松看完,尤其这种悬疑书,可我不行,看多了困,读多了累!
却因耐得住书里后来发生什么的好奇,也舍不得将我难得好看的书那么快结束,而慢得其乐!辗转数周,待到儿子都已期中考试,我才将这本书也结束。
很荣幸,儿子又一次追过了70多个孩子,书的结尾也很符合我的心意,善良美好的结局。真好,学习是顺利的,生活在怎样的方式下又都是幸福的!
相比之下,《流星之绊》里的三个孩子失去了父母,而生活也只能选择继续。小时候父母被杀的惨案,等他们长大*,又经历了上当受骗,而后开始做了骗色骗钱的坏人,但善良的本性最终也得以幸运的遇见好人,而很完美的解决了!
一个家庭,父母努力工作,儿女努力学习,健康规矩的和谐生活,不颠倒程序,其实就是最顺畅的一生。
相反,当遇到大挫折,甚至大意外,就必须理智善良的面对,相信总有一天会重回幸福的!
流星之绊读后感5
对于东野先生笔下的故事,总是带着好奇去读。这个故事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迫不及待地读完,却迟迟不知该如何写这读后之感。
这次的故事便与人心挂了钩,故事的真相令人咋舌。十四年前,坐落于横滨川的一家洋食屋,老板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可就在三人偷偷溜去看流星时,双亲已被杀害,成了背负仇恨的孤儿。十四年后,真相大白,谁曾想,凶手竟是十四年来热切“调查”双亲被杀案,并且兄妹三人极其信任的,为了儿子做手术的费用走到这一步的警察——柏原先生。
猛然想起,九月去广州旅行,同行的朋友被脚下的虫子吓得上蹿下跳,却还不忘问我一句:“你不怕吗?”“我好像还没发现我害怕的动物是什么哎。”“你也是个奇葩了。”“可我觉得这世上最可怕的是人心吧。”朋友愣了神,认真地回答我:“是啊,最可怕的是人心。”人心总是自私的,对他人恶意,对己人关切。但受过世人恶意的人,总是懂得善意的珍贵。
漫漫十四年里,兄妹三人相依为命,遭受了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被人欺骗后,决定以“欺骗”报之以“桃李”。十四年后,哥哥功一理智敏锐;弟弟泰甫活泼百变,妹妹静奈风姿卓越,利用各自的长处成立了一个“诈骗团队”。而就在一次*常的任务中,化名的静奈认识了户神行成,他身上那份干净的纯真,深深地吸引了静奈。他懂得这份纯真的珍贵,是自己想要拥有,却无法拥有的东西。而在报以目的的接近户神的过程中,静奈距父母之死的真相越来越近,似乎所有的现象都指向这位纯真之人的父亲。户神察觉到这一切后,却并未掩盖,而是站在兄妹三人的立场,查明了事件的真相。而这人间,未被世人恶意相待的人,永怀着一份令人羡嫉的纯真。这份纯真里潜藏着纯粹的善意,神户的作为,改变了兄妹三人的"命运,买了三人计划好,由神户送于静奈的假戒指。完结了他们的最后一次“任务”,与静奈相恋。从此一切,归于*静。
你问我为何着迷于东野笔下的一个个故事,因他讲的并不是逻辑清晰的案件推理思路,而是揭示着各类人心的本质。流星之绊,于我这里,便是璀璨行路中的荆棘,也意为数万人就有数万道路和人生要谱写,只因所“绊”不相像。
流星之绊读后感6
用五天时光里的一些碎片时间看完了这本《流星之绊》。最大的感受是:户神老板,给我来一份有明家原汁原味的红烩牛肉饭!(吃货本性暴露了哈哈哈,不过,真的是口水流下三千尺啊)
乍看的时候,觉得和《白夜行》很像,看完后,觉得结构确实很类似,但是主题、故事发展脉络、人物性格、格调是完全不一样的,《白夜行》给我的是喘不过气来的压抑和绝望的感觉,而《流星之绊》更像是一部温暖浪漫而又理想主义的言情小说,结尾更仿佛是琼瑶阿姨导演的大陆言情剧,霸道总裁爱上我,灰姑娘遇到白马王子,推理小说的特点不那么明显了,可是我就是喜欢啊!我也不知道这种故事现实中会不会发生,故事就是故事,这就是一个精彩绝伦、温暖人心的故事啊!大力推荐朋友们看一看!
我觉得,虽说结尾很理想主义,但是整个故事并不烂俗,故事以一家三个孩子半夜偷偷跑出去看流星雨作为开端,光是仨兄妹间那种亲密无间、两小无猜的情感就足以令人动人,画面十分温馨,大哥功一作为孩子头,出谋划策着冒险的事情,静奈作为妹妹被两位哥哥保护着。不由让我想起了童年和表哥表妹一起长大的那些时光。
大哥功一果断、坚毅、沉稳、有主见、个性鲜明的男孩子,父母遇害后,他不顾大人的叮嘱,擅自把真相告诉了妹妹,虽然受到了责备,但是他并不后悔,因为“他觉得今后自己的事都要自己做主了,因为他们三人要靠自己活下去”。得知要被送去儿童养护设施后,他强制要求弟弟妹妹每人只能带一件玩具过去,因为“心爱的玩具是能带来安慰的,但不能总依赖这些。相反,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学会自我克制”。
二哥泰辅比起大哥来,要显得*庸且没个性一些。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优点,他和功一一样重情重义,爱护妹妹。但是他比较随和,擅长于扮演各种角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是因为我这个人原本就没什么个性”,这里就有几分耐人寻味的哲学味道了。
三妹静奈则是一个美丽聪明而又内心柔软的姑娘,虽说遇到行成之前,她也做过一些不好的事情,但那也许只是生存所迫,或者一个小女孩出于冒险心理做出的傻事,并不能说明她本性是坏的。相反,我觉得遇上行成之后的那个她才是真的她,可能这就是爱情的力量的伟大之处吧!比起《白夜行》的雪穗,我更喜欢这里美丽善良却有些狡猾的静奈。
“其实,我们也像流星一样。毫无目标的飞逝而去,也不知在何处燃烧殆尽。不过,我们三人是紧密相联的。不论何时,都会有一根纽带将我们拴在一起。所以,什么都不用怕。”这句话,道出了书名《流星之绊》的含义:父母双亡后,兄妹三人的命运就像流星那样,漂泊无依而又互相羁绊、紧密相联!虽说不难想象出,从小就失去父母庇护的孩子,长大的路上要经历多少的荆棘坎坷,但是,兄妹三人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还是会让人觉得温馨大于苦涩。
其实,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残酷的,真相也是残酷的。看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担心人物的命运,尤其是静奈的谎言被识破后,我很担心她和行成的爱情会怎样发展,所幸,行成足够聪明、宽容和强大!看到结尾,我真的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提到嗓子眼的心扑通一下放到了肚子里,泛滥出一堆粉红色的泡泡,老夫的少女心爆棚了啊!
像豆瓣某作者欧阳杼说的那样:“有些美好的东西,走近一看却往往不是那么美好;有些阴暗的东西,走近一看却往往不是那么阴暗。”
三兄妹虽然一开始以骗人为生,但是难以让人恨起来,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且之所以那么选择,也是有苦衷的。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也都渐渐“迷途知返”、“改邪归正”了,从一开始心安理得的“这个世界只有骗人和被骗……被骗了就去骗回来,同样,被我们骗了的人,如果不甘心吃亏,也可以再去骗别人”,到后来的“自己到底算什么?人生没有任何目标,连梦想也不曾有过,只是为了生存而不断骗人。遇上真正喜欢的人也难结良缘”,再到最后的幡然悔悟:“靠掠夺别人的钱来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肮脏的。”这种正义的回归,更让人动容!
总之,这是十分推荐的一本书!
流星之绊读后感7
跟白夜行一样,中间部分太长,有点无聊,甚至是让人不耐烦。因为知道东野先生的套路,反倒不能好好的享受阅读的乐趣,而是一个劲儿的想这次会怎样展示复杂人性,会怎样震撼人心呢?真的很遗憾,觉得对不起东野先生,也对不起自己。
有明兄妹走上诈骗这条路,是因为被骗,关于骗人和被骗的理论,反倒和咱们的还珠格格不谋而合。有一部分坏人,他们不是天生的坏,他们是被伤害的绝望了,他们的坏是报复。报复的坏也是坏,这不容置喙;可报复的坏也在提醒我们,这世界本有一部分人可以不是坏人,变坏可以不是大势所趋,而是日渐式微。杜甫那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实在感人。
凶杀案的真相,令人唏嘘不已,十四年的时间,活着的相关的人,凶手,目击者,亲人,警察,没有一个得到过真正的安宁,但他们都做好了迎接真相的准备。区别只在于,他们的角色不同,决定了他们呈现出的状态和品质也不同。好在,真相来了,该审判的审判,该释然的释然,只希望人们不要再被邪念控制,让恶果衍生恶果。
真情可以打破所有的成见和坚硬,包容一切。静奈和行成互相爱慕,即使误会对方是仇人的儿子,静奈却无论如何都恨不起来;而行成得知他们的真实身份和最初目的后,也选择戏剧性的爱屋及乌,深情追爱。爱死这种结局了!
流星之绊读后感8
大半数在实体书上看完,看到结尾的时候太震撼了,我根本没有去想罪犯反而竟然是最认真的那个人,不得不说这个大转弯让我太震撼了!流星之绊,因为流星,三兄妹逃过一劫,可是为什么要说是“绊”呢?流星之绊,是那晚看不到英仙座流星雨的那片乌云吗?看到结尾的时候,按字面的理解,我还以为也许那天没有流星的话,三兄妹待在家里,凶手正是因为其子才犯案的,看到三兄妹也许就会考虑了有明家的孩子而事情可能不会往那个方向发展了吧?
但是日语中的“絆”不见得与中文里的“绊”相同,说起“绊”,我第一个印象想到的是阻碍;但书中表达的意思其实是羁绊吧,是那段紧密的关系亲情,正如功一开头所说:“毫无目标地飞逝而去,也不知在何处燃烧殆尽。不过——”功一顿了顿又说,“我们三人是紧密相联的。不论何时,都会有一根纽带将我们连在一起。所以,什么都不用怕”。因流星而更加紧密地在一起,三个流浪的孩子也像流星一般,到书的最后用实际的行动在行成的帮助下开始像流星一般闪烁着划破自己内心的黑暗,重新做人!书名仔细想想,真好。
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看!
流星之绊读后感9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圆满大格局,由于前面看的过程中被略微剧透,猜到了最终的凶手,后半段看的有些纠结,但好在结局完美。三兄妹本该是幸福家庭中快乐成长的好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享受美好的人生。然而他们在一次外出看流星的夜晚,回家却发现遭遇双亲被杀害的惨案,年幼无助的三兄妹只能互相依靠在孤儿院长大。人生已经够难,成年后的三兄妹却遭遇被人欺诈,转而变成欺骗别人的人,最后遇见纯良的行成,接连的行动直到最终找到真正杀害父母的凶手,而三兄妹也在行成的影响帮助下,改邪归正,真正走上正道,回归良善正直的人生。
感受颇多,最感叹的是三兄妹的手足情,当失去父母,人世间与自己最亲的就是和自己流着相同血的兄弟姐妹,无论在任何时刻,都是彼此相连的一根纽带,哥哥功一更是把保护弟弟妹妹作为自己的责任,让人感动,虽然迫于生计,现实生活的无奈,也时刻关注的是弟妹人生的重要
行成的出现无疑是给三兄妹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现行成的父亲可能是杀害父母的凶手到最后追查出真凶,静奈对行成的感情,一直逃避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爱上这个纯粹而正直善良的人,因为在这样的复杂又坎坷的环境中生存,对于行成的纯粹美好应该是自然而然被吸引,好在结局美好,两个人能在一起,其实静奈的内心深处也是柔软善良的,在未说明的结局期待他们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无论在多苦难的生活中,也不能因为别人带给自己的困苦而丢失自己最珍贵的美好品格和尊严,也始终相信,再黑暗的人生也会有美好的光出现,会引导你走向灿烂阳光生活去
流星之绊读后感10
虽然最近也读了很多书,但是很少有时间写读后感,一本书读完就匆匆下一本,这样快速奔跑的形式是不太适合读书这种活动的,毕竟最终提升自己的不是你读过多少本书,而是从读书中得到了什么,因此今天还是想着以《流星之绊》为契机将写读后感这个习惯是起来拾起来,以后读一本是一本,慢慢的,久久的,我觉得这才是读书的好方式。
《流星之绊》应该是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了,故事情节还是一如既往的水银泻地般流畅,案件发生到三兄妹诈骗活动中偶然发现线索再到引诱警察怀疑户神政行,再到最后时刻案件出现反转,直到最后谜团的解开。环环相扣,徐徐图之,案件中很多的重大进展都是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比如让警察把案件和盗车案件联系起来的口红盖,最后有着重要作用的雨伞等等。当然除却案件的精彩意外,东野圭吾先生还是努力向我们展示着世间永远都会留存的温暖与美好,静奈和行成的感情,两兄弟自首之前将诈骗所得还给受害者,行成最后将计就计的用两千万买了假的钻戒向静奈求婚。这些都有点像《解忧杂货店》中的感觉。
除却这些书本本身的东西,还想说一些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柏原犯罪背后充斥的无奈和对三兄妹的关注,两者的分裂。如果非得让我选择的话,我觉得柏原肯定是那个后者——善良,热情。这点从后来功一发现柏原是凶手,不愿选择相信是一致的。其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你不得不变坏的事情,非常同情那些碰到这些事情的`人们,本身一颗善良的心硬生生被残酷的现实逼迫着变坏,我想当事人面临的无奈和痛苦远超我们这些局外人的想象。其实三兄妹的诈骗多少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原因。东野圭吾似乎给出了我们一种面临这种问题的答案:或许曾经你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做过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但是你不能因此彻底堕落,因此承认自己是个坏人,并从此死水不怕开水烫,光脚不怕穿鞋的。正确的姿态应该是,无论如何,你还是要持续爱着你经历的这个世界,一切还是要努力朝生活的阳光面看,这样即便将来你之前做的事情东窗事发,很多人还是会愿意选择相信你,站在你的身边一起承担曾经的错误,就像功一对柏原的不相信,就像行成对功一和泰辅的宽容。
《流星之绊》读书笔记3篇(扩展2)
——《流星之绊》读后感5篇
《流星之绊》读后感1
读完东野圭吾的《流星之绊》,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结局我没有很吃惊(我会说是因为读的太多已经觉得“此处有埋伏”是常理了吗,哈哈),只是对这种读中百思不得其解抓心挠肺干渴难忍的过程中终于有了个疏口。
小说的开始是陈伏,三兄妹,蛰居一旁小心翼翼的活着,精心算计的骗着。
双亲被杀,孤苦无依;
亲朋远离,冷漠旁观;
入世被骗,社会自私;
种种限定,种种磨难,都逼迫了三兄妹结成最深的羁绊。
不和*的世界暴露了人性的私,但更包装了这种私。就像三兄妹精湛的骗术,带着科学设定、天赋异禀、原则而为的称赞。就像最后的柏原,设定从一开始就灌注了正直正义执着的形象,十四年的坚持差点都要类比《白夜行》的笹垣,《嫌疑人》的草薙了,结果结局来了这么一招!很想把户神政行揍一顿,没事你装啥B,还一装装了14年,你以为是过家家演绎善意的哑剧吗?还有贵美子,对“牛肉丁盖浇饭”这么敏感这么斤斤计较严重妨碍我等断案,还把你归入嫌疑人一类,你TM都结局了不现身和你姐妹淘去看戏?
我就想问一句,这么完美的户神行成是你俩亲生的吗?
当然,除非抛开这个案子,见到的就是他们和谐的一家。
再说主角三兄妹,每一个都身怀绝技,又互相互补,所以三人缺一不可。
30万,到50万,200万,最后行成的1000万(这个应该也算成功了,只是说真相大白大家友好相处了),这是三人依据不同级别身份骗取不同的金额。不知道这是不是东野先生眼中的浮世绘,每个阶层的人格都凸显了出来。曾一度以为高山久伸也算是社会小名流一枚,有着他那个阶层的富裕和谈吐,结果一遇到行成,瞬间暴露,被秒成渣渣。在金钱的上限面前,大概只有户神行成能够面不改色。至于三兄妹,属于特例,他们的精神支柱无比强大。
《流行之绊》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世界,或者说某一类人遭遇的某一块世界。社会把三兄妹越逼越团结,互相扶持,互相鼓励,互相浸润。人性的复杂让人的对错也难以评论,就像做了很多好事和做了一件坏事,就像做了很多坏事和做了一件好事。书里放大了“很多好事”和“一件好事”,而坏事是针对带给别人的影响而言的,书里没有详细描写被骗的人们的后状,是回避了这一点;而柏原杀死有明爸爸带给三兄妹的也不尽是恶,真相的暴露一点一点的揭穿了这个表面快乐的家庭下面所聚集的恶瘤,如果爸爸没死,会怎么样?没有现在这么苦,但我觉得也不会很好。
那么感想是什么呢?也许是生活环境的不同,遭遇也完全不一样,读的过程中我就是个旁观者,看戏的观众。太出戏了,也或者说脑海中就不想有代入感,所有的人物都释放了内心的恶,主人公的善也是兼具艰辛。即便是虚伪,也想尽可能的回避这些。
所以我只能说,持之本心,做一个不伤害他人的人。
《流星之绊》读后感2
很棒的书,没有夸张跌宕起伏又戏剧性地刻意地塑造剧情。兄妹三人因深夜偷偷外出观看流星雨而避免随父母当夜被杀家中。凶案不如偶像剧假想似的发展,真实而又惨烈的没有及时找到凶手。
一直到即将诉讼时效到期的14年里。他们在孤儿院长大,没有高质的学历、技能,在生存上,遭遇挫折、欺骗。不变又庆幸的是三人间的纽带连接一直那样牢固。实际状况又有谁能做到“身在无间,心在桃源”,他们秉持着资金是流动的、失去了的资金就从别处挪动的信念,靠夺取他人钱财创造幸福生活的。角色不断,剧情不断,无疑他们是聪明的,但,哪个故事是真实的呢……他们像流星一样,毫无目标地飞逝而去,也不知在何处燃烧殆尽。
直到遇见最后一个诈骗目标—户神行成的出现,牵涉出了兄妹锁定的凶案凶手—行成的父亲。在深埋于心的仇恨与失去至亲的悲痛中有了救赎的可能。最终联合行成—一个有着明确的理想、执拗认真、纯净追求的心、善良真诚而又固执探求真相的光明般的孩子,促使行成父亲道明真相,指引出真正的凶手—一个凶案现场的警察,心里住着两个人,一个为儿子与金钱*的人和一个同情父母被杀的孩子们的人。至此,心里感觉,不确定的、暗黑的因子本就漂浮于生活,人也不是非黑即白,而其所占比例,则是一个人所需掂量的。自杀的真凶,诈骗自首的兄弟,光明般救赎静奈的行成,故事的结局说不上悲情,只能道一句,这就是人生啊!…有可能会不知福祸,不知真假,不知抉择,不知归处,在某处毫无声息的就燃烧逝去;但不论处在真假福祸里,应都有一颗仰望桃源的心,才能在未来的未知里,遇见了可能的桃源,脱去一身枷锁,大胆的前行……秦辅与功一为洗去枷锁而在牢狱中锤炼着……
《流星之绊》读后感3
流星往往象征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便不假思索地去读。但情节却让我震撼,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们三人是紧密相联的。不论何时,都会有一根纽带将我们连在一起。
这本书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横须贺的一个夜晚,读小学的三兄妹偷偷去看流星雨,结果只下了小雨,没有流星。回来后发现父母都死了,看到一个陌生男子从后门跑了。他们无家可归,来到孤儿院,案子也依然未破。十四年了,他们长大*,靠诈骗为生……他们始终忘不了那个夜晚,直到追诉到期的日子接近时,他们发现了那个陌生人……他盗取了他们父亲的菜谱一番波折后,那人承认了自己偷盗这一罪行,却不承认杀了人……最后真相水落石出,那是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谜底……(剧透一下)*的是那个侦探!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长久不能*静。我思考了一下,觉得题目《流星之绊》另有含义。文中的三兄妹并没有看到流星,所以我觉得“流星”象征着人们心中美好的一面。这本书不仅讲到推理,还揭露了每个坏人美好的一面。首先说一下三兄妹:大哥是诈骗头领,但最后他努力工作试着把一千多万的钱还清;二哥更绝了,他决定自首,赎罪后展开新的人生;妹妹用爱感化了那个受到诈骗的人,两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事情(诈骗)警察都不知道。
最让我感动到是凶手:他有矛盾的两面,他既想让自己儿子康复又想被害的儿女幸福。他是一个侦探,非常同情三兄妹,因为他为了钱而*,所以最后告诉了所有人真相。自杀前,他背下了三兄妹(伪造证据的罪)的罪过,并留下一句话:你可不要成为像我一样的人。勇敢承认和面对,是他的优良品质。
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我相信他们都有美好的一面,而那些美好面会像流星一样永远留在银河系!
《流星之绊》读后感4
英仙座流星雨,是多少人心目中浪漫闪耀的代名词,对三兄妹而言,却是噩梦的开始。父母被杀时,工一六年级,泰辅三年级,静奈一年级。没有亲戚收留,在孤儿院长大,艰辛地生活着却屡屡被骗,终于走上了以诈骗为生的.道路,生命的轨迹在流星雨的夜被强行扭转。如若不然,他们可能在这个*凡的洋食店*凡地长大。从*凡的小孩长成*凡的大人,过*凡的一生。"*凡",对三兄妹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一个词,可他们永远失去了拥有的资格。
所幸,幼年惊逢巨变,孤儿院的成长生涯,踏入社会游走在灰色地带,并没有让他们丧失做人的底线。明明是悲伤的故事,却意外地温情,让人有种"虽然世界很糟糕但我还是庆幸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感觉。
*犯照例是有故事的。自己久病的儿子有了手术的机会,钱却不够,为了儿子。听起来也很让人心疼不是?这世上非黑即白的人毕竟是少数。灰色才是大众的常态。所以"与罪犯共情"大可不必,他们以伤害别人有所获得,那就应该因为这份伤害受到惩罚。这才是人世间的*衡与公理。
《流星之绊》读后感5
东野君的这部作品,我好像又不得不给极高的评价。悬疑设置的完美,推理方面毫无瑕疵。
三兄妹从小到大的感情,让我心中感动。要不是老婆年纪不小了,我怕再要孩子对她有危险,我还真想再要个孩子。不过,老婆应该排在孩子前面,所以……至少我们家俩兄弟除了抢妈妈之外,感情还是很好的。相信这份亲情会一直延续下去,陪伴他们一生。
柏原对孩子的感情……父爱的伟大。我在某些方面的缺陷也许让我无法做一个那么好的父亲,但是我会慢慢去更贴近孩子,做一个我可以做到的最好的父亲。
行成和静奈的爱情。静奈的矛盾,作为年轻女孩面对如此复杂局面的感情处理,描绘的极为成出色。行成的人设很完美,但是很真实的完美,一个以事业为重心因此无忧无虑而同时没什么恋爱经验的男人,刻画也挺不错的。东野君对恋爱心理也颇有研究啊。
整个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不自觉的一心想往后读。过程中又怕某些事情的发生,心中矛盾。
另外这部书的结局,恐怕是我读下来那么多部里面最美好的一个结局了。好故事,真心感谢东野君。
《流星之绊》读书笔记3篇(扩展3)
——《流星之绊》读后感
《流星之绊》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流星之绊》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流星之绊》读后感1
读完《流星之绊》,合上书,轻轻拭去挂在眼角未干的泪水,三兄妹成长路上的坎坷和坚强似水波一层层在我内心激荡……
本书讲述了在夏天的夜晚,读小学的有明三兄妹半夜偷偷跑去看狮子座流星群。但回家后却发现了倒在血泊中的父母,而弟弟泰辅只看见一个人从后门跑出。
因为这个夜晚,他们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他们无家可归,来到孤儿院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艰难而又温暖。在他们心中,唯一的依靠只有负责这个案子的柏原*。
14年后,案子追诉到期的日子已将近,而这三个人为了生存,成为了欺诈师。在一次行动中,弟弟又看到了那个无法忘却的夜里的人。
他们兄妹三人一步一步,握紧双手,一起走过十四个春秋,谁能想象一个刚懂事的孩子就经历这种悲痛?他们发誓,一定要找出凶手,但谁又能想象兄妹三人在知道他们信任依靠了十四年的*就是杀害自己父母的真凶这一真相时,是否曾萌生出无以复加的绝望!
东野圭吾不仅将三兄弟的心理刻画地十分细致,柏原*的形象也像社会上很多人一样,有着无比矛盾的心理
故事中的柏原*为了救自己躺在手术室的儿子,去向有明家借钱,但在被拒绝后的挣扎中,失手杀死了三兄妹的父母。
他作为一个父亲,爱自己的儿子。但正因为这种爱,使他犯下了这样不可弥补的错,也正是为了赎罪,14年间,他始终将三兄妹当作亲儿女看待。
最后,哥哥功一与柏原*的一段对话令我印象颇为深刻:
“柏原先生,你看到你儿子死在手术台上时,哭了吗?”
“哭了。”
“哭了?那你还不明白我们这14年的心情吗?”哥哥那撕心裂肺的吼叫声,字字戳进我的心中,眼角也不知何时湿润了,泪也沾湿了书页。
读完这四个人的故事,内心难以*复又感慨万千:父母对孩子的爱,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要深沉;人生路上有着数不尽的风风雨雨,有的很可怕,可怕到让你绝望,可怕到让你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你这样的孩子所应该承受的!但现实在这里,你需要去面对,当你真正经历了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早已变得无比强大。
有明三兄妹,一切磨难牵起他们间深深的羁绊,在那个流星划过的夜晚,真正得成长起来了。
《流星之绊》读后感2
流星往往象征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便不假思索地去读。但情节却让我震撼,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们三人是紧密相联的。不论何时,都会有一根纽带将我们连在一起。
这本书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横须贺的一个夜晚,读小学的三兄妹偷偷去看流星雨,结果只下了小雨,没有流星。回来后发现父母都死了,看到一个陌生男子从后门跑了。他们无家可归,来到孤儿院,案子也依然未破。十四年了,他们长大*,靠诈骗为生……他们始终忘不了那个夜晚,直到追诉到期的日子接近时,他们发现了那个陌生人……他盗取了他们父亲的菜谱一番波折后,那人承认了自己偷盗这一罪行,却不承认杀了人……最后真相水落石出,那是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谜底……(剧透一下)*的是那个侦探!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长久不能*静。我思考了一下,觉得题目《流星之绊》另有含义。文中的三兄妹并没有看到流星,所以我觉得“流星”象征着人们心中美好的一面。这本书不仅讲到推理,还揭露了每个坏人美好的一面。首先说一下三兄妹:大哥是诈骗头领,但最后他努力工作试着把一千多万的钱还清;二哥更绝了,他决定自首,赎罪后展开新的人生;妹妹用爱感化了那个受到诈骗的人,两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事情(诈骗)警察都不知道。
最让我感动到是凶手:他有矛盾的两面,他既想让自己儿子康复又想被害的儿女幸福。他是一个侦探,非常同情三兄妹,因为他为了钱而*,所以最后告诉了所有人真相。自杀前,他背下了三兄妹(伪造证据的罪)的罪过,并留下一句话:你可不要成为像我一样的人。勇敢承认和面对,是他的优良品质。
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我相信他们都有美好的一面,而那些美好面会像流星一样永远留在银河系!
《流星之绊》读后感3
对于东野先生笔下的故事,总是带着好奇去读。这个故事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迫不及待地读完,却迟迟不知该如何写这读后之感。
这次的故事便与人心挂了钩,故事的真相令人咋舌。十四年前,坐落于横滨川的一家洋食屋,老板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可就在三人偷偷溜去看流星时,双亲已被杀害,成了背负仇恨的孤儿。十四年后,真相大白,谁曾想,凶手竟是十四年来热切“调查”双亲被杀案,并且兄妹三人极其信任的,为了儿子做手术的费用走到这一步的警察——柏原先生。
猛然想起,九月去广州旅行,同行的朋友被脚下的虫子吓得上蹿下跳,却还不忘问我一句:“你不怕吗?”“我好像还没发现我害怕的动物是什么哎。”“你也是个奇葩了。”“可我觉得这世上最可怕的是人心吧。”朋友愣了神,认真地回答我:“是啊,最可怕的是人心。”人心总是自私的,对他人恶意,对己人关切。但受过世人恶意的人,总是懂得善意的珍贵。
漫漫十四年里,兄妹三人相依为命,遭受了非常人所能承受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被人欺骗后,决定以“欺骗”报之以“桃李”。十四年后,哥哥功一理智敏锐;弟弟泰甫活泼百变,妹妹静奈风姿卓越,利用各自的长处成立了一个“诈骗团队”。而就在一次*常的任务中,化名的静奈认识了户神行成,他身上那份干净的纯真,深深地吸引了静奈。他懂得这份纯真的珍贵,是自己想要拥有,却无法拥有的东西。而在报以目的的接近户神的过程中,静奈距父母之死的真相越来越近,似乎所有的现象都指向这位纯真之人的父亲。户神察觉到这一切后,却并未掩盖,而是站在兄妹三人的立场,查明了事件的真相。而这人间,未被世人恶意相待的人,永怀着一份令人羡嫉的纯真。这份纯真里潜藏着纯粹的善意,神户的作为,改变了兄妹三人的命运,买了三人计划好,由神户送于静奈的假戒指。完结了他们的最后一次“任务”,与静奈相恋。从此一切,归于*静。
你问我为何着迷于东野笔下的一个个故事,因他讲的并不是逻辑清晰的案件推理思路,而是揭示着各类人心的本质。流星之绊,于我这里,便是璀璨行路中的荆棘,也意为数万人就有数万道路和人生要谱写,只因所“绊”不相像。
《流星之绊》读后感4
虽然最近也读了很多书,但是很少有时间写读后感,一本书读完就匆匆下一本,这样快速奔跑的形式是不太适合读书这种活动的,毕竟最终提升自己的不是你读过多少本书,而是从读书中得到了什么,因此今天还是想着以《流星之绊》为契机将写读后感这个习惯是起来拾起来,以后读一本是一本,慢慢的,久久的,我觉得这才是读书的好方式。
《流星之绊》应该是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了,故事情节还是一如既往的.水银泻地般流畅,案件发生到三兄妹诈骗活动中偶然发现线索再到引诱警察怀疑户神政行,再到最后时刻案件出现反转,直到最后谜团的解开。环环相扣,徐徐图之,案件中很多的重大进展都是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比如让警察把案件和盗车案件联系起来的口红盖,最后有着重要作用的雨伞等等。当然除却案件的精彩意外,东野圭吾先生还是努力向我们展示着世间永远都会留存的温暖与美好,静奈和行成的感情,两兄弟自首之前将诈骗所得还给受害者,行成最后将计就计的用两千万买了假的钻戒向静奈求婚。这些都有点像《解忧杂货店》中的感觉。
除却这些书本本身的东西,还想说一些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柏原犯罪背后充斥的无奈和对三兄妹的关注,两者的分裂。如果非得让我选择的话,我觉得柏原肯定是那个后者——善良,热情。这点从后来功一发现柏原是凶手,不愿选择相信是一致的。其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你不得不变坏的事情,非常同情那些碰到这些事情的人们,本身一颗善良的心硬生生被残酷的现实逼迫着变坏,我想当事人面临的无奈和痛苦远超我们这些局外人的想象。其实三兄妹的诈骗多少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原因。东野圭吾似乎给出了我们一种面临这种问题的答案:或许曾经你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做过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但是你不能因此彻底堕落,因此承认自己是个坏人,并从此死水不怕开水烫,光脚不怕穿鞋的。正确的姿态应该是,无论如何,你还是要持续爱着你经历的这个世界,一切还是要努力朝生活的阳光面看,这样即便将来你之前做的事情东窗事发,很多人还是会愿意选择相信你,站在你的身边一起承担曾经的错误,就像功一对柏原的不相信,就像行成对功一和泰辅的宽容。
《流星之绊》读书笔记3篇(扩展4)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0篇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
本文是《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感觉比较枯燥,核心思想就是人一旦聚集成群,就丧失了个人的智慧,随波逐流了。书虽然枯燥,但对我们*时做投资决策及其他方面,是有警示意义的。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章群体心理
1、群体的一般特征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叫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的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是谁,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无意识品质占了上风。
2、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支配,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跟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群体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专横和偏执是群体有着明确认识的感情,他们很容易产生这种感情,而且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山东起这种情绪,他们随时都会将其付诸实践。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5)群体的道德
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唯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
第二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1、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因素
间接因素:它能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也难易接受别的信念: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直接因素:随着长期性准备工作的延续,它们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2、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领袖:聚成群的人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的转向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品质的人。
(2)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断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重复:断言需要不断重复,尽可能措辞不变,才会产生真正影响。
传染: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的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于此启动。
(3)名望: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观念,因环境而获得了巨大的威力,就是所谓的名望。
第三章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异质性的群体:
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
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同质性群体:
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
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
阶级(中产、农民阶级等)
群体分析:
犯罪群体类型群体:容易受到怂恿、轻信、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并且个体在其中感受不到罪恶感,反而具有使命感。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找到有影响力的某个人就可以突破整个陪审团,并且陪审团的组成并不影响决策结果,因为群体特性导致了个性的磨灭
选民群体:
如何让选民接受,首先候选人应当享有名望(个人名望或财富);
必须能够迫使选民不经过讨论就接受他;
而后开始用最离谱的、甚至异想天开的许诺来哄骗选民,投群体所好;
对于对手则用断言、重复、传染法等中伤(如果对手不会用断言法,而用解释的做法则一定失败),但是注意文字纲领不要过于绝对,而口投纲领则可以夸张得多。
金句:
1、“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立即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与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2、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3、完全不同的个体就会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的存在与构成这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没任何共同之处。
4、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消失了。
5、群体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而涉及到普遍利益的决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作出。
6、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任何一个人都比“人民群众”聪明,所以“人民群众”是靠不住的。
7、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
8、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
9、传染——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起不到丝毫作用。
10、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11、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的传递,会越来越强大,
12、群体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响。如果有谁想让群体冷静下来,或是改弦易辙,那就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除了暗示,群体对一切明确的告诫置若罔闻。
13、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
最初想要读一把《乌合之众》是因为特别喜欢里面的两句话:“群体中没有智商,只有情绪”和“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的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通常愿意抛弃是非,用自己的智商去交换一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从接触心理学开始,就逐渐地发现心理学是一门看似柔软却非常刚强的学问,他用温和的话语道出人最不愿意面对或是有意识地隐藏起的黑暗一面。不少人听到真相后,会恼羞成怒。无论对个人也好,群体也罢,心理学就是那么赤裸裸地将阴暗面剖析得一清二楚。
《乌合之众》这本书绝对不仅仅是只读一次就能理解作者的思路的,需要多看几次,因为着实烧脑。在最初的时候,庞勒提到群众的任务就是将一个已衰落的文明摧毁,他们是野蛮的,不讲逻辑的。我的理解是,群体在社会行将就木时,起着推进历史车轮转动的作用。
最开始阅读是时候还带着疑惑,若是群体就像庞勒所说的狭隘,目光短浅;无论什么性格职业的人走在一起都会被拉低智商以获得群体心理的话,难道群体就真的一点优点没有吗?也许是我对历史的片面认识,我总觉得*的成立也应该是由群体的开始。按照群体的三个特点,群体无个性,能传染,群体容易受到暗示的特性来看,*这个组织的壮大我觉得也是通过这三个特性发展而来的。他们的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抛头颅洒热血。尤其后期*对待文化人的态度,他们甚至以自己的行为为荣,这也是群体的特性。他们无法辨别自己的行为,就像被催眠了一样。除了*,现在的朝鲜也是如出一辙。
但是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在最开始的导言里庞勒就说了:庞勒提到群众的任务就是将一个已衰落的文明摧毁。*的出现和发展,恰恰是在*最黑暗的时候。
不过,我到现在也无法用庞勒所说的群体领袖的特点去套用*,*的身份地位和思想似乎并不像庞勒所说的群体领袖的特质。
不得不承认,群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尤其那种传染和同化的力量。让我想到在剧院,或者会议室的时候,当一段节目或者一段讲话短暂的停歇或者告一段落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鼓掌,那么马上剩下的人似乎都开始无脑鼓掌,不管他们是否真的觉得这一段感染感动了他们。身处“群众”的一部分,是否每个个体都有“皇帝的新装”的心里?如果我不这么做,就意味着向他人承认自己是一个愚蠢的人?
身处群体的我自己本身,并不是总是无智商的。在身处无脑鼓掌的“低级群体”(我认为这个群体实在是太LOW了)中,我可以做得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喜欢就是不鼓掌,即使自己显得特别异类。可是,如果身处单位这种“高级群体”,我做多只能保持不说话,不吭声,以免成为被人针对的出头鸟。当然被感染成无脑群体群众的肯定也有过,只是次数较少,我自己都记不住当时的场景了。因为,我经常原理群体。就像按照庞勒的观点,群体对比个人,总是品质低劣的。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保持人格,做一个清醒的人,这在一个群体保持自己尤其重要。按照王*明的话,如何在乱世中保持自己,难当然是——知行合一!
最喜欢的部分还是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的教育部分。或许是因为我是为了教育才拐哒到心理学的原因,整本书说的最少的教育篇章,我反而感受的最深。庞勒列举了一些教育的错误模式,提到了当一个人对书本的知识盲目照搬,教育如果仅仅意味着背书和服从那么是可怕的。的确,我也认为,教育的真正的意义和目的应该是让人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让孩子们为了以后的生存做准备。庞勒提到错误的教育制度会让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的人,想要他们的孩子从事国家公务员一类的职业,靠着国家而生存,不想从事别的工作。我认为*现在思想似乎也是如此,包括我的家庭,父母公婆长辈们认为公务员才是铁饭碗,而我的意见是走到哪里都能养活自己才叫铁饭碗。成为公务员是现在我国的主流思想,可是作为一个公务员的我却认为,如果一个年轻人出了校门就“成功”地加入公务员的行列,那么他几乎就可以被成为“活死人”了。有的人还活着,但他已经死了(笑)。因为不想成为活死人,所以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不能弃疗。
那句“死板的教科书和没有价值含量的考试,与勤劳的教育比起来是多么不堪一击”真是深得我心,教育本来就是应该在动手实践中进行的。去亲身经历和体验各种生活,生活中的细节在思考中会产生新的思路这应该才是教育的方式。填鸭式教育是反天性的,与自然和社会属性相悖的。面对学校和社会的弊端,我们当父母的应该多带孩子走出去以弥补学校教育制度的缺陷。
都说教育是兴国,强国和提高国民素质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但是用错了方式,教育倒不可避免地成为造成国家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了。正确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们独立思考,认清国情和创造美好的未来。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3
本文是《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感觉比较枯燥,核心思想就是人一旦聚集成群,就丧失了个人的智慧,随波逐流了。书虽然枯燥,但对我们*时做投资决策及其他方面,是有警示意义的。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章群体心理
1、群体的一般特征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叫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的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是谁,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无意识品质占了上风。
2、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支配,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跟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群体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专横和偏执是群体有着明确认识的感情,他们很容易产生这种感情,而且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山东起这种情绪,他们随时都会将其付诸实践。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5)群体的道德
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唯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
第二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1、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因素
间接因素:它能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也难易接受别的信念: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直接因素:随着长期性准备工作的延续,它们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2、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领袖:聚成群的人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的转向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品质的`人。
(2)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断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重复:断言需要不断重复,尽可能措辞不变,才会产生真正影响。
传染: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的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于此启动。
(3)名望: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观念,因环境而获得了巨大的威力,就是所谓的名望。
第三章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异质性的群体:
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
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同质性群体:
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
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
阶级(中产、农民阶级等)
群体分析:
犯罪群体类型群体:容易受到怂恿、轻信、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并且个体在其中感受不到罪恶感,反而具有使命感。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找到有影响力的某个人就可以突破整个陪审团,并且陪审团的组成并不影响决策结果,因为群体特性导致了个性的磨灭
选民群体:
如何让选民接受,首先候选人应当享有名望(个人名望或财富);
必须能够迫使选民不经过讨论就接受他;
而后开始用最离谱的、甚至异想天开的许诺来哄骗选民,投群体所好;
对于对手则用断言、重复、传染法等中伤(如果对手不会用断言法,而用解释的做法则一定失败),但是注意文字纲领不要过于绝对,而口投纲领则可以夸张得多。
金句:
1、“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立即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与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2、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3、完全不同的个体就会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的存在与构成这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没任何共同之处。
4、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消失了。
5、群体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而涉及到普遍利益的决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作出。
6、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任何一个人都比“人民群众”聪明,所以“人民群众”是靠不住的。
7、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
8、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
9、传染——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起不到丝毫作用。
10、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11、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的传递,会越来越强大,
12、群体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响。如果有谁想让群体冷静下来,或是改弦易辙,那就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除了暗示,群体对一切明确的告诫置若罔闻。
13、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4
更像是一张应该被钉在床头的便签,让我们尽量保持清醒。
一、群体心理
心理群体的特质是人性的特质决定的,人性的特质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群体心理是无意识的,同时,群体也是冲动的奴隶,强烈的情感暗示能带来巨大的能量,也能带来巨大的破坏。
当个人融入群体时,智商不如独立时来得高。三人市虎,以讹传讹,当某一件事得到数千名目击者的证实,真想很可能渐行渐远。
二、影响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因素
1、种族
2、传统观念
3、时间
4、教育(教育既不能让人更道德,也不能让人更幸福,受教育的目的是不断获取谋生的技能,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5、简短、模糊、重复的口号式语言,经过不断地传播,更具有力量感。凡事民众接受的观点,最终都会顽强地扎根于社会最上层,不管观点多么荒诞。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种族不断形成各种必要的特质,让这种理想变得崇高而富有生命力。当一种文明的强盛和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停止发展,然后迅速走向衰弱。
伴随着理想不断消亡,种族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使之团结、和谐、强盛的特质。个人的个性和水*可能会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种族的集体自我意识会被过度发展的个人自我意识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种族特征的弱化和行动能力的降低,最终成为一盘散沙。恰恰在这个阶段,当这些拥有不同利益和愿望的群体不能自我管理的时候,国家开始接管。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到文明,在理想破灭之后走向衰败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循环过程。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5
本周书单为《乌合之众》,作者庞勒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这本讲大众心理的书也受到了另外一位心理学大牛弗洛伊德的盛赞。可能因为太学术的原因,加上又是碎片化的阅读场景,这本《乌合之众》看起来其实有点吃力。
一、群体无智慧VS群体智慧
其实从书名就可以反应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群体是无智慧的。乍一听与我们之前认同的群体智慧自相矛盾。但是看完书其实需要特别界定作者对于群体的定义:群体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特点:1. 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2. 群体中的人的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们通常所说的群体智慧其实和乌合之众提到的群体其实有点不同。个人觉得群体智慧中很重要的一个优势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角度,这样对同一件事就能想出很多种解决办法,最后就可以选择一种更快更好的解决办法来解决问题。很明显,在群体智慧里,每个个体是有个性的,并且这种个性还是促成群体智慧优势不可或缺的要素。
换句话说,群体智慧中,群体是个形容词,强调的是多个解决方案。而群体无智慧中的群体是个名词,指一群人聚在一起,关注同一件事情有同样情感,个性服从于共性的状态。叨逼这么久,估计把你绕晕了,总之记住一点就好:群体智慧和群体无智慧是不冲突的,两者的群体表示的含义不一样。
二、“人民群众”绝不比任何一个人更聪明,反倒是他们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看到这个观点,你是不是会吓一跳?说好的历史发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的呢?在作者看来,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很普通的智慧、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因为群体的思考和行动决策与个体在正常状态下是截然不同的。群体被以下3种因素所驱使:本能、传染和暗示。
激发一个人最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责任;但是群体是无名氏,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在群体中,曾经牢固地约束一个人的责任感荡然无存,只有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和宣泄。
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决定着群体行为选择的倾向。在群体中,任何一种不合常理的感情和行动都会很容易的传染开来,其程度之强,足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与他毫不相关的人作出牺牲。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受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来主宰。
群体中的人格是很脆弱的,他随时都会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任何意识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的自我自我人格消失了,但他的行动力还在。群体中的人理智的力量与自控的能力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放大非理性的冲动能力却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强化。如果有谁想让群体冷静下来或是改弦易辙,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
三、群体中的人是野蛮的玩偶
当人的自我意识消失,思想和情感都会任由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转向同一个方向,于是暗示的观念就会在霎时转化为行动或者倾向。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有以下特点:
1. 自我人格消失
2. 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 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同一个方向
4. 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在群体状态下,一个有着明确的身份与性格的个人已经消失,融入集体后,他成为了而一个再也不受自己意愿控制与支配的玩偶。任何一个群体更像是一个原始人的乌合之众!
四、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在群体中,众目睽睽下所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会变得面目全非,并在迅速的传说之中,呈现出多种怪异的版本。因为群体惯于把歪曲性的想象力与因为这种想象力所引发的幻觉同真实的事实混为一谈。群体因为用形象来思维,很容易引发幻觉现象,无法区别真实与幻觉,没有能力区别主观和客观。
五、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
群体能接受的观念只有两类:时髦观念和基本观念。时髦观念因为环境而产生,非常容易让人着迷,然而来的快也去得快,很少具有生命力并发挥持久的影响。基本观念因为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比如宗教观念,社会主义和民主观念。无论为群体提供哪种观念,它们必须是绝对的,毫不妥协的,毋庸置疑的,简单明了的。因为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并且容易夸张,容易陷入极端,想要某一种观念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它就必须披上形象的外衣。
六、掌握群体的想象力
想要领导群体,需要在他们的想象力上下大功夫。不管刺激群众想象力的是什么,都必须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 采取的形式必须是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
2. 一定不要做任何多余的解释,只需要伴之以几个不同寻常或神奇的事实就够了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只有对它们进行浓缩加工,它们才会形成一种令人结舌的惊人形象。
七、直捣人心,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
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分为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包括:民族性格、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对于这些间接因素,没有什么好说的,都是一个长期过程累积下形成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群体容易被鲜明的形象打动,当鲜明形象不存在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词语或套话,巧妙地把它们从民众心中激活。群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幻想,他们本能地转向那些他们需要的巧舌如簧者。经验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让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群众从不受理性的影响,他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观念。群体从不会遵从正常的逻辑,要想让群众相信什么,那么就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情感,并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
结语:
本书看完之后,对群体心理触动比较大,对于那些左右宗教狂热分子的力量也终于有所理解。能够对现有现象给出合理解释应该是很多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不过整本书的基调还是蛮黑暗的,从人性的阴暗面去剖析群体,可能作者相信人性本恶吧。
最后也提出书中自相矛盾的一个点:作者提到历史是人民群众杜撰的,因为群体的证词多是对事实真相的背叛,我们无法再对这个世界上发生过的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作者自己却引用了很多历史典故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这是不是也说你的那些论点本身也是站不住脚的呢?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6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这本书其实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读了一次,但是再读一次的时候,又有了新的不同的感觉。最近看之前读过的书,都会萌发出新的之前从未有过的感悟,常读常新。
书中对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如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等。由于群体所屈服的冲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群体也就极为多变。书中写到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这让我想起初中时的一件事情,可能在现在看来,我由于自己的不作为,也成为群体中的一份子。一个爱告状的女生,被班上男生无意中发现,从此在我们班受到了排挤。当时我们班一个非常强势的女生对她进行了“教育”,其实就是质问她为什么要将整个班级的小秘密告知班主任,当时这个强势的女生问我,要不要参与质问的队伍,可能由于小时候家庭极为严苛的教育,我选择了拒绝,可能如果自己不坚定,就会鬼使神差的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虽然我也是唾弃这种爱打小报告的人,但是让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质疑,我也做不到如此。
这样想来,历史上不论成功与否的农民起义、群众*等革命群体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远瞩的计划的,也许他们是更倾向于本能的行为。他们只是受到了一种群体的鼓动,让他们变成了一个愿意为了国家浴血奋战的人。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预言的:“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伴随网络发展而来的除了惊人的信息量与便捷,还有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谈笑风生,语出惊人,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他们也是“伸张正义”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没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极端观点,就易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进而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让我想到,自己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学术与社会。当然现在已经改名了,这个教授当时被指控猥亵女学生,网上一片的谩骂声,大家都在网络世界中讨伐着他,但是事情过去一年多了,好像事实真相和网络传言似乎不一致,但是大家所关注的不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他们所愿意相信的真相。
韩国是一个偶像群体非常庞大的国家,同时也是粉丝群体异常庞大的国家,大家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都受到过韩流文化的影响。初中,能拥有一本韩流杂志,在我读书的时候都是非常抢手的事情,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居高不下的偶像自杀率。有这么一种说法,韩国粉丝的容忍度比起*粉丝容忍度,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只要韩国偶像有一点失格,那么一定会成为粉丝群体的抵制对象,他们肆意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对有错,但是有时候无形中变成了一把利刃。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一个人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这也不代表个人要脱离群体,毕竟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人这一生都是生活在群体中,从上学的班级学校到工作中的同事朋友,都处于群体生活当中。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单纯成为一个被群体驱动的机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为一个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个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针对研究学术说的,但我想这种价值取向也同样适用于将自己与野蛮群体区分的个人追求,永远永远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7
作者认为,群体不关心事实,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群体没有理性,但想象力会变得特别敏感而强大。任何一个小小的刺激,在群体中都能激发无穷无尽的联想。
在这种情况下,群体看不清事实,只能看见幻想。群体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当今社会中很多媒体没有了解清楚真实的事实而断章取义,在没有证据显示猫狗等宠物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之前对信息添油加醋。人言可畏,宠物们被主人随意抛弃,而那些主人们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在他们被媒体迷惑没有辨别是非能力情况下,只言片语之间决定了宠物的命运。因此在真实世界中,许多传言根本不是事实。而是丰富的想象力脑补出来的谣言。
即使经过微不足道的小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放大和想象后,就会变成一场巨大的阴谋。因此对于群体来说,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群体想象的事实。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8
更像是一张应该被钉在床头的便签,让我们尽量保持清醒。
一、群体心理
心理群体的特质是人性的特质决定的,人性的特质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群体心理是无意识的,同时,群体也是冲动的奴隶,强烈的情感暗示能带来巨大的能量,也能带来巨大的破坏。
当个人融入群体时,智商不如独立时来得高。三人市虎,以讹传讹,当某一件事得到数千名目击者的证实,真想很可能渐行渐远。
二、影响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因素
1、种族。
2、传统观念。
3、时间。
4、教育。(教育既不能让人更道德,也不能让人更幸福,受教育的目的是不断获取谋生的技能,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5、简短、模糊、重复的口号式语言,经过不断地传播,更具有力量感。凡事民众接受的观点,最终都会顽强地扎根于社会最上层,不管观点多么荒诞。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种族不断形成各种必要的特质,让这种理想变得崇高而富有生命力。当一种文明的强盛和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停止发展,然后迅速走向衰弱。
伴随着理想不断消亡,种族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使之团结、和谐、强盛的特质。个人的个性和水*可能会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种族的集体自我意识会被过度发展的个人自我意识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种族特征的弱化和行动能力的降低,最终成为一盘散沙。恰恰在这个阶段,当这些拥有不同利益和愿望的群体不能自我管理的时候,国家开始接管。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到文明,在理想破灭之后走向衰败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循环过程。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9
随着理想的逐渐消失,种族也将失去使其融洽、团结和强大的东西。个人的个性和智力可能增长了,但与此同时,种族的集体自我意识也将被极其强烈的个人自我意识所代替,并伴随着种族特征的衰退和行动能力的减弱。原先是一个民族、一个联合体和一个整体,最后成了一群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人,由于传统和制度的作用才勉强聚集在一起。他们被个人的利益和希望弄得四分五裂,不知道如何是好,什么事情都需要领导,这时,国家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古老理想的彻底丧失,种族将最终完全失去自己的灵魂,成了一群独处的个人,回到了起点:群体,表现出一切短时间的特征,步调不一,没有前途。文明失去了稳定性,只能随风飘散。民众掌握了至高无上的大权,社会变得越来越野蛮。文明似乎还能辉煌一段时间,因为它仍拥有漫长历史所建的外墙,但那其实是一座已被虫蛀空的大厦,支撑不了多久,暴风雨一来就会倒塌。
从野蛮到文明,一路追逐着梦想,而当这种梦想失去了力量,便开始衰落,走向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周期。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0
群体虽然智力低下,但有时会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九月惨案”,一群店主、泥瓦匠等普通市民聚集在一起,在爱国主义的鼓动下,在巴黎城内展开了大屠杀,在无意识的狂热氛围中,这些市民丧失了理性,认为自己的屠杀不是犯罪,而是在履行光荣的爱国主义任务,甚至在*后还前往政务要求请赏。但*的同时这个群体又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比如在凌迟犯人时,他们非常绅士地遵循了女士优先原则,把最好的观看座位让给女士。这种道德和罪恶一样,都来源于群体极端而偏执的情感,并且都是无意识的。
而这种“高尚”的道德也在其他领域有所体现。
为一个罪大恶极的罪犯辩护的律师遭到百姓的指责与谩骂,在震惊韩国的“n号房”案件中尤其明显,伴随着市民的无数*电话与对律所官网的攻击,没有律师愿意为主犯赵博士辩护。因为很多市民并不了解法律,只知道你身为律师“为恶人说话”,那么你也是“帮凶”。主犯赵周斌的确罪大恶极,所犯罪行也没有任何洗白的余地。而辩护并非洗白,另一方面也是在捍卫司法尊严与公正。如今不再是那个存在“陶片放逐法”的年代,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况下,有律师也是不能逃离应有的制裁。掩藏在欢呼与正义的氛围下,皆是腐烂与臭味。这不是那些人性的电影,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司法溃烂成这样,就是他们所说的“正义”吗?
本书虽然没有进行科学研究全凭经验总结,但是精准描述了群体社会种种问题因此极具现实意义。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在这个群体汹涌的时代,我们要时时警惕,不断反思,保持清醒,理性思考。跟风没有错,错在于盲目跟风。
《流星之绊》读书笔记3篇(扩展5)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10篇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1
《数学之美》是一本领域相关的数学概念书,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关于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作为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的入门普及书。另外,就像作者吴军老师提到的,关键是要从中学到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术。书中也启发式的引导读者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道。
下面记录一下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第一章《文字和语言vs数字和信息》:文字和语言中天然蕴藏着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可能不仅仅的是一门非常理科的知识,也是一种艺术。另外,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能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一些简单的思想会?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灵感。
第二章《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试图模拟人脑处理语言的模式,基于语法规则,词性等进行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的自然语言处理有着很大的复杂度,而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自然语言处理的诸多难题。人们认识这个过程,找到统计的方法经历了20多年,非常庆幸我们的前辈已经帮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用我们再去苦苦摸索。另外,这也说明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是充满坎坷的,感谢那些曾经奉献了青春的科学家。自己以后遇到问题也不能轻易放弃,真正的成长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真理吧!
第三章《统计语言模型》:自然语言的处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模型,概率论的知识开始发挥作用。二元模型、三元模型、多元模型,模型元数越多,计算量越大,简单实用就是最好的。对于某些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很少的词,会有零概率问题,这是就要找到一数学方法给它一个很小的概率。以前学概率论的时候觉的没什么用,现在开始发现这些知识可能就是你以后解决问题的利器。最后引用作者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四章《谈谈中文分词》:中文分词是将一句话分成一些词,这是以后进一步处理的基础。从开始的查字典到后来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分词,如今的中文分词算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然而,针对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要求,分词的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针对该问题最好的方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掌握其中的道才是核心。
第五章《隐马尔科夫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概率论里面的马尔科夫链相似,就是该时刻的状态仅与前面某几个时刻的状态有关。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出相应的隐马尔科夫模型,就可以解决好多机器学习的问题,训练中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算法(维特比算法等)。关于这个模型,没有实际实现过,所以感觉好陌生,只是知道了些概率论讲过的原理而已。
第六章《信息的度量和作用》:信息论给出了信息的度量,它是基于概率的,概率越小,其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引入信息量就可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同理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量问题就是找相关的信息。信息熵的物理含义是对一个信息系统不确定性的度量,这一点与热力学中的熵概念相同,看似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事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要学会借鉴其他知识。
第七章《贾里尼克和现代语言处理》:贾里尼克是为世界级的大师,不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的风范。贾里尼克教授少年坎坷,也并非开始就投身到自然语言方面的研究,关键是他的思想和他的道。贾里克尼教授治学严谨、用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教导,教授告诉你最多的是“什么方法不好”,这很像听到的一句话“我不赞同你,但我支持你”。贾里克尼教授一生专注学习,最后在办公桌前过世了。读了这章我总结出的一句话是“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在这章中对于少年时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借鉴:1、少年时期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读书,他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以及在那时树立起的志向将帮助他们一生。2、中学时花大量时间学会的内容,在大学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的理解力要强很多。3、学习(和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过程。4、书本的内容可以早学,也可以晚学,但是错过了成长阶段却是无法补回来的。
第八章《简单之美————布尔代数和搜索引擎的索引》:布尔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中学教师,但他的公开身份是啤酒商,提出好的思想的人不一定是大师。简单的建立索引可以根据一个词是否在一个网页中出现而设置为0和1,为了适应索引访问的速度、附加的信息、更新要快速,改进了索引的建立,但原理上依然简单,等价于布尔运算。牛顿的一句话“(人们)发觉真理在形式上从来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和含混的”。做好搜索,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天分析10—20个不好的搜索结果,积累一段时间才有感觉。有时候,学习、处理问题,可以从不好的方面入手,效果可能更好。
第九章《图论和网络爬虫》:图的遍历分为“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 Search,简称BFS)”和“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 Search,简称DFS)。互联网上有几百亿的网页,需要大量的服务器用来下载网页,需要协调这些服务器的任务,这就是网络设计和程序设计的艺术了。另外对于简单的网页,没必要下载。还需要存储一张哈希表来记录哪些网页已经存储过(如果记录每个网页的url,数量太多,这里可以用后面提到的信息指纹,只需要一个很多位的数字即可),避免重复下载。另外,在图论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需求的图只有几千个节点,那时图的遍历很简单,人们都没有怎么专门研究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图的遍历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很多数学方法就是这样,看上去没有什么用途,等到具体的应用出来了一下子开始派上大用场了,这可能就是世界上很多人毕生研究数学的原因吧。一个系统看似整体简单,但里面的每个东西都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需要很好的设计。
第十章《PageRank————Google的民主表决式网页排名技术》:搜索返回了成千上万条结果,如何为搜索结果排名?这取决与两组信息:关于网页的质量信息以及这个查询和每个网页的相关性信息。PageRank算法来衡量一个网页的质量,该算法的思想是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他网页所链接,说明它收到普遍的承认和信赖,那么它的排名就高。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提出了该算法并用迭代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PageRank在Google所有的算法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该算法并不难,可是当时只有佩奇和布林想到了,为什么呢?
第十一章《如何确定网页和查询的相关性》:构建一个搜索引擎的四个方面:如何自动下载网页、如何建立索引、如何衡量网页的质量以及确定一个网页和某个查询的相关性。搜索关键词权重的科学度量TF—IDF,TF衡量一个词在一个网页中的权重,即词频。IDF衡量一个词本身的权重,对主题的预测能力。一个查询和该网页的相关性公式由词频的简单求和变成了加权求和,即TF1*IDF1 + TF2*IDF2 + 。。。 + TFN*IDFN。看似复杂的搜索引擎,里面的原理竟是这么简单!
第十二章《地图和本地搜索的最基本技术——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地址的解析依靠有限状态机,当用户输入的地址不太标准或有错别字时,希望进行模糊匹配,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有限状态机。通用的有限状态机的程序不是很好写,要求很高,建议直接采用开源的代码。图论中的动态规划问题可以用来解决两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将一个“寻找全程最短路线”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寻找局部最短路线的小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问题需要看相关的算法讲解,才能深入理解,目前对其并未完全理解。
第十三章《Google AK—47的设计者——阿米特·辛格博士》:辛格坚持选择简单方案的一个原因是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不仅便于出了问题时查错,而且容易找到今后改进的目标。辛格要求对于搜索质量的改进方法都要能说清楚理由,说不清楚理由的改进即使看上去有效也不会采用,因为这样将来可能是个隐患。辛格非常鼓励年轻人要不怕失败,大胆尝试。遵循简单的哲学。
第十四章《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将新闻根据词的TF—IDF值组成新闻的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向量之间的余弦距离衡量两个特征之间的相似度,将新闻自动聚类。另外根据词的不同位置,权重应该不同,比如标题的词权重明显应该大点。大数据量的余弦计算也要考虑很多简化算法。
第十五章《矩阵运算和文本处理中的两个分类问题》:将大量的文本表示成文本和词汇的矩阵,然后对该矩阵进行奇异值SVD分解,可以得到隐含在其中的一些信息。计算余弦相似度的一次迭代时间和奇异值分解的时间复杂度在一个数量级,但计算余弦相似度需要多次迭代。另外,奇异值分解的一个问题是存储量大,而余弦定理的聚类则不需要。奇异值分解得到的结果略显粗糙,实际工作中一般先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粗分类结果,在利用余弦计算得到比较精确地结果。我觉得这章讲的SVD有些地方不是很清楚,已向吴军老师请教了,等待回信。
第十六章《信息指纹及其应用》:信息指纹可以作为信息的唯一标识。有很多信息指纹的产生方法,互联网加密要使用基于加密的伪随机数产生器,常用的算法有MD5或者SHA—1等标准。信息指纹可以用来判定集合相同或基本相同。YouTobe就用信息指纹来反盗版。128位的指纹,1。8*10^19次才可能重复一次,所以重复的可能性几乎为0。判定集合是否相同,从简单的逐个比对到利用信息指纹,复杂度降低了很多很多。启发我们有时候要用变通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第十七章《由电视剧《暗算》所想到的——谈谈密码学的数学原理》:RSA加密算法,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钥匙,一个用于加密,一个用于解密。该算法里面蕴含着简单但不好理解的数学思想。信息论在密码设计中的应用:当密码之间分布均匀并且统计独立时,提供的信息最少。均匀分布使得敌人无从统计,而统计独立能保证敌人即使知道了加密算法,也不能破译另一段密码。
第十八章《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谈谈搜索引擎反作弊问题》:把搜索反作弊看成是通信模型,作弊当做是加入的噪声,解决噪声的方法:从信息源出发,增强排序算法的抗干扰能力;过滤掉噪声,还原信息。只要噪声不是完全随机并且前后有相关性,就可以检测到并消除。作弊者的方法不可能是随机的,且不可能一天换一种方法,及作弊是时间相关的。因此在搜集一段时间的作弊信息后,就可以将作弊者抓出来,还原原有的排名。一般作弊都是针对市场份额较大的搜索引擎做的,因此,一个小的搜索引擎作弊少,并不一定是它的反作弊技术好,而是到它那里作弊的人少。
第十九章《谈谈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早期的行星运行模型用大圆套小圆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了所有行星运行的轨迹。但其实模型就是简单的椭圆而已。一个正确的数学模型应该在形式上是简单的;一个正确的模型可能开始还不如一个精雕细琢过的错误模型来的准确,但是,如果我们认定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大量准备的数据对研发很重要;正确的模型可能受到噪声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是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来弥补它,要找到噪声的根源,这也许能通往重大的发现。
第二十章《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谈谈最大熵模型》:对一个随机事件预测时,当各种情况概率相等时,信息熵达到最大,不确定性最大,预测的风险最小。最大熵模型的训练非常复杂,需要时查看资料做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十一章《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输入法经历了以自然音节编码,到偏旁笔画拆字输入,再回归自然音节输入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螺旋式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升华。输入法的速度取决于编码的场地*寻找这个键的时间。传统的双拼,记住编码太难,寻找每个键的时间太长,并且增加了编码上的歧义。根据香农第一定理可以计算理论上每个汉字的*均最短码长。全拼不仅编码*均长度较少,而且根据上下文的语言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歧义问题。利用统计语言模型可是实现拼音转汉字的有效算法,而且可以转换为动态规划求最短路径问题。如今各家输入法的效率基本在一个量级,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建立更好的语言模型。可以根据每个用户建立个性化的语言模型。输入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和计算机的通信,好的输入法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的遵循通信的数学模型。要做出最有效的输入法,应该自觉使用信息论做指导。
第二十二章《自然语言处理的教父马库斯和他的优秀弟子们》:将自然语言处理从基于规则到基于统计,贡献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介绍的贾里尼克教授,他是一个开创性任务;另一个是将这个方法发扬光大的米奇·马库斯。马库斯的贡献在于建立了造福全世界研究者的宾夕法尼亚大学LDC语料库以及他的众多优秀弟子。马库斯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的弟子传播出去的。马库斯教授有很多值得钦佩的地方:给予他的博士研究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自由,高屋建瓴,给学生关键的指导;宽松的管理方式,培养各有特点的年轻学者;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管理者。他的学生为人做事风格迥异,但都年轻有为,例如追求完美的迈克尔·柯林斯和寻求简单美的艾克尔·*。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肯定有着一些优秀的品质和追求。
第二十三章《布隆过滤器》: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当中时,用到了布隆过滤器,存储量小而且计算快速。其原理是:建立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将每个元素通过随机数产生器产生一些信息指纹,再将这些信息指纹映射到一些自然数上,最后在建立的那个很长的二进制上把这些自然数的位置都置为1。布隆过滤器的不足之处是它可能把不在集合中的元素错判成集合中的元素,但在某些条件下这个概率是很小的,补救措施是可以建立一个小的白名单,存储那些可能误判的元素。布隆过滤器背后的数学原理在于完全随机的数字其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用很少的空间存储大量的信息,并且由于只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因此速度非常快。《编程珠玑》中第一章的那个例子就是布隆过滤器的思想。开阔思维,寻找更好更简单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马尔科夫链的扩展——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络是马尔科夫链的扩展,由简单的线性链式关系扩展为网络的关系,但贝叶斯网络仍然假设每一个状态只与它直接相连的状态相关。确定贝叶斯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各个状态之间相关的概率也需要训练。在词分类中,可以建立文章、主题和关键词的贝叶斯网络,用来得到词的分类。贝叶斯网络的训练包括确定拓扑结构和转移概率,比较复杂,后者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贝叶斯网络导出的模型是非常复杂的。
第二十五章《条件随机场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分析出一个句子的句子结构,对于不规则的句子,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很复杂的,而浅层的句法分析在很多时候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条件随机场就是进行浅层句法分析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条件随机场与贝叶斯网络很像,不用之处在于,条件随机场是无向图,而贝叶斯网络是有向图。条件随机场的训练很复杂,简化之后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对于条件随机场的详细参数及原理还不理解。
第二十六章《维特比和他的维特比算法》:维特比算法是一个动态规划算法,凡是使用隐马尔科夫模型描述的问题都可以用它来解码。维特比算法采用逐步渐进的方法,计算到每步的最短距离,到下步的最短距离只用接着本步的计算即可,相比穷举法,大大缩短了计算的时间,并且基本可以实现实时的输出,这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确是很了不起的。维特比并不满足停留在算法本身,他将算法推广出去,并应用到了实际中,创立了高通公司,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富有的数学家。高通公司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中并不占很强的市场地位,而其利用CDMA技术霸占了3G的市场,可见远见的洞察力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十七章《再谈文本分类问题——期望最大化算法》:该章讲的其实就是K均值聚类问题,设置原始聚类中心,然后不断迭代,直至收敛,将每个点分到一个类中。其实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训练和最大熵的训练都是期望最大化算法(EM)。首先,根据现有的模型,计算各个观测数据输入到模型中的计算结果,这个过程称为期望值计算过程,或E过程;接下来,重新计算模型参数,以最大化期望值,这个过程称为最大化的过程,或M过程。优化的目标函数如果是个凸函数,则一定有全局最优解,若不是凸函数,则可能找到的是局部最优解。在以后的一些问题求解过程中,应该考虑其是否是EM问题,也可以考虑参考这种思想,不断迭代以优化目标的过程。
第二十八章《逻辑回归和搜索广告》:雅虎和百度的竞价排名广告并不比谷歌的根据广告的预估点击率来客观的推送广告收入多。点击预估率有很多影响因素,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逻辑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将影响概率的不同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指数模型。其训练方法和最大熵模型相似。同样不是很理解其具体内涵。
第二十九章《各个击破和Google云计算的基础》: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Google开发的MapReduce算法就应用了该方法。将一个大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这个过程叫Map,将小任务的结果合并成最终结果,这个过程叫Reduce,该过程如何调度、协调就是工程上比较复杂的事情了。可见大量用到的、真正有用的方法往往简单而又朴实。
附录《计算复杂度》:计算机中复杂度是以O()来表示的,如果一个算法的计算量不超过N的多项式函数,则称算法为多项式函数复杂度的(P问题),是可以计算的。若比N的多项式函数还高,则是非多项式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计算的。非多项式问题中一种非确定的多项式问题(简称NP),是科学家研究的焦点,因为现实中好多问题都是NP问题。另外还有NP—Complete问题(NP问题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规约到该问题)和NP—Hard问题,对于这两种问题,需要简化找到近似解。
整体上,《数学之美》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文本处理,数据挖掘相关的知识,学到了很多。其中,简单美以及一些科学家的大师风范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的一些思想(即道)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2
很多人都觉得,数学是一个太高深、太理论的学科,不接近生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时也根本用不到,所以没必要去理解数学。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数学一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很多简单朴素的数学思想,能发挥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巨大作用。比如,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用到的最重要工具是统计学的思想;计算机对新闻内容的分类,依靠的是数学里的余弦定理;而电子电路的基本逻辑,则来源于仅有0和1两个数字的布尔代数。
在《数学之美》里,吴军用自己在工作中使用数学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数学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数学之美的理解。吴军是“得到”App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的主理人。曾先后供职于谷歌和腾讯,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和搜索专家。同时,他还是位畅销书作家,除了这本《数学之美》以外,还写过《文明之光》《智能时代》《浪潮之巅》等多本畅销书。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3
《数学之美》是一本领域相关的数学概念书,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关于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作为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的入门普及书。另外,就像作者吴军老师提到的,关键是要从中学到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术。书中也启发式的引导读者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道。
下面记录一下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第一章《文字和语言vs数字和信息》:文字和语言中天然蕴藏着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可能不仅仅的是一门非常理科的知识,也是一种艺术。另外,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能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一些简单的思想会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灵感。
第二章《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试图模拟人脑处理语言的模式,基于语法规则,词性等进行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的自然语言处理有着很大的复杂度,而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自然语言处理的诸多难题。人们认识这个过程,找到统计的方法经历了20多年,非常庆幸我们的前辈已经帮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用我们再去苦苦摸索。另外,这也说明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是充满坎坷的,感谢那些曾经奉献了青春的科学家。自己以后遇到问题也不能轻易放弃,真正的成长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真理吧!
第三章《统计语言模型》:自然语言的处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模型,概率论的知识开始发挥作用。二元模型、三元模型、多元模型,模型元数越多,计算量越大,简单实用就是最好的。对于某些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很少的词,会有零概率问题,这是就要找到一数学方法给它一个很小的概率。以前学概率论的时候觉的没什么用,现在开始发现这些知识可能就是你以后解决问题的利器。最后引用作者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四章《谈谈中文分词》:中文分词是将一句话分成一些词,这是以后进一步处理的基础。从开始的查字典到后来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分词,如今的中文分词算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然而,针对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要求,分词的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针对该问题最好的方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掌握其中的道才是核心。
第五章《隐马尔科夫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概率论里面的马尔科夫链相似,就是该时刻的状态仅与前面某几个时刻的状态有关。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出相应的隐马尔科夫模型,就可以解决好多机器学习的问题,训练中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算法(维特比算法等)。关于这个模型,没有实际实现过,所以感觉好陌生,只是知道了些概率论讲过的原理而已。
第六章《信息的度量和作用》:信息论给出了信息的度量,它是基于概率的,概率越小,其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引入信息量就可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同理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量问题就是找相关的信息。信息熵的物理含义是对一个信息系统不确定性的度量,这一点与热力学中的熵概念相同,看似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事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要学会借鉴其他知识。
第七章《贾里尼克和现代语言处理》:贾里尼克是为世界级的大师,不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的风范。贾里尼克教授少年坎坷,也并非开始就投身到自然语言方面的研究,关键是他的思想和他的道。贾里克尼教授治学严谨、用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教导,教授告诉你最多的是“什么方法不好”,这很像听到的一句话“我不赞同你,但我支持你”。贾里克尼教授一生专注学习,最后在办公桌前过世了。读了这章我总结出的一句话是“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在这章中对于少年时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少年时期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读书,他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以及在那时树立起的志向将帮助他们一生。
2、中学时花大量时间学会的内容,在大学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的理解力要强很多。
3、学习(和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过程。
4、书本的内容可以早学,也可以晚学,但是错过了成长阶段却是无法补回来的。
第八章《简单之美----布尔代数和搜索引擎的索引》:布尔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中学教师,但他的公开身份是啤酒商,提出好的思想的人不一定是大师。简单的建立索引可以根据一个词是否在一个网页中出现而设置为0和1,为了适应索引访问的速度、附加的信息、更新要快速,改进了索引的建立,但原理上依然简单,等价于布尔运算。牛顿的一句话“(人们)发觉真理在形式上从来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和含混的”。做好搜索,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天分析10-20个不好的搜索结果,积累一段时间才有感觉。有时候,学习、处理问题,可以从不好的方面入手,效果可能更好。
第九章《图论和网络爬虫》:图的遍历分为“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Search,简称BFS)”和“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Search,简称DFS)。互联网上有几百亿的网页,需要大量的服务器用来下载网页,需要协调这些服务器的任务,这就是网络设计和程序设计的艺术了。另外对于简单的网页,没必要下载。还需要存储一张哈希表来记录哪些网页已经存储过(如果记录每个网页的url,数量太多,这里可以用后面提到的信息指纹,只需要一个很多位的数字即可),避免重复下载。另外,在图论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需求的图只有几千个节点,那时图的遍历很简单,人们都没有怎么专门研究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图的遍历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很多数学方法就是这样,看上去没有什么用途,等到具体的应用出来了一下子开始派上大用场了,这可能就是世界上很多人毕生研究数学的原因吧。一个系统看似整体简单,但里面的每个东西都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需要很好的设计。
第十章《PageRank----Google的民主表决式网页排名技术》:搜索返回了成千上万条结果,如何为搜索结果排名?这取决与两组信息:关于网页的质量信息以及这个查询和每个网页的相关性信息。PageRank算法来衡量一个网页的质量,该算法的思想是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他网页所链接,说明它收到普遍的承认和信赖,那么它的排名就高。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提出了该算法并用迭代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PageRank在Google所有的算法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该算法并不难,可是当时只有佩奇和布林想到了,为什么呢?
第十一章《如何确定网页和查询的相关性》:构建一个搜索引擎的四个方面:如何自动下载网页、如何建立索引、如何衡量网页的质量以及确定一个网页和某个查询的相关性。搜索关键词权重的科学度量TF—IDF,TF衡量一个词在一个网页中的权重,即词频。IDF衡量一个词本身的权重,对主题的预测能力。一个查询和该网页的相关性公式由词频的简单求和变成了加权求和,即TF1*IDF1+TF2*IDF2+...+TFN*IDFN。看似复杂的搜索引擎,里面的原理竟是这么简单!
第十二章《地图和本地搜索的最基本技术——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地址的解析依靠有限状态机,当用户输入的地址不太标准或有错别字时,希望进行模糊匹配,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有限状态机。通用的有限状态机的程序不是很好写,要求很高,建议直接采用开源的代码。图论中的动态规划问题可以用来解决两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将一个“寻找全程最短路线”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寻找局部最短路线的小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问题需要看相关的算法讲解,才能深入理解,目前对其并未完全理解。
第十三章《GoogleAK-47的设计者——阿米特·辛格博士》:辛格坚持选择简单方案的一个原因是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不仅便于出了问题时查错,而且容易找到今后改进的目标。辛格要求对于搜索质量的改进方法都要能说清楚理由,说不清楚理由的改进即使看上去有效也不会采用,因为这样将来可能是个隐患。辛格非常鼓励年轻人要不怕失败,大胆尝试。遵循简单的哲学。
第十四章《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将新闻根据词的TF-IDF值组成新闻的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向量之间的余弦距离衡量两个特征之间的相似度,将新闻自动聚类。另外根据词的不同位置,权重应该不同,比如标题的词权重明显应该大点。大数据量的余弦计算也要考虑很多简化算法。
第十五章《矩阵运算和文本处理中的两个分类问题》:将大量的文本表示成文本和词汇的矩阵,然后对该矩阵进行奇异值SVD分解,可以得到隐含在其中的一些信息。计算余弦相似度的一次迭代时间和奇异值分解的时间复杂度在一个数量级,但计算余弦相似度需要多次迭代。另外,奇异值分解的一个问题是存储量大,而余弦定理的聚类则不需要。奇异值分解得到的结果略显粗糙,实际工作中一般先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粗分类结果,在利用余弦计算得到比较精确地结果。我觉得这章讲的SVD有些地方不是很清楚,已向吴军老师请教了,等待回信。
第十六章《信息指纹及其应用》:信息指纹可以作为信息的唯一标识。有很多信息指纹的产生方法,互联网加密要使用基于加密的伪随机数产生器,常用的算法有MD5或者SHA-1等标准。信息指纹可以用来判定集合相同或基本相同。YouTobe就用信息指纹来反盗版。128位的指纹,1.8*10^19次才可能重复一次,所以重复的可能性几乎为0。判定集合是否相同,从简单的逐个比对到利用信息指纹,复杂度降低了很多很多。启发我们有时候要用变通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第十七章《由电视剧《暗算》所想到的——谈谈密码学的数学原理》:RSA加密算法,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钥匙,一个用于加密,一个用于解密。该算法里面蕴含着简单但不好理解的数学思想。信息论在密码设计中的应用:当密码之间分布均匀并且统计独立时,提供的信息最少。均匀分布使得敌人无从统计,而统计独立能保证敌人即使知道了加密算法,也不能破译另一段密码。
第十八章《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谈谈搜索引擎反作弊问题》:把搜索反作弊看成是通信模型,作弊当做是加入的噪声,解决噪声的方法:从信息源出发,增强排序算法的抗干扰能力;过滤掉噪声,还原信息。只要噪声不是完全随机并且前后有相关性,就可以检测到并消除。作弊者的方法不可能是随机的,且不可能一天换一种方法,及作弊是时间相关的。因此在搜集一段时间的作弊信息后,就可以将作弊者抓出来,还原原有的排名。一般作弊都是针对市场份额较大的搜索引擎做的,因此,一个小的搜索引擎作弊少,并不一定是它的反作弊技术好,而是到它那里作弊的人少。
第十九章《谈谈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早期的行星运行模型用大圆套小圆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了所有行星运行的轨迹。但其实模型就是简单的椭圆而已。一个正确的数学模型应该在形式上是简单的;一个正确的模型可能开始还不如一个精雕细琢过的错误模型来的准确,但是,如果我们认定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大量准备的数据对研发很重要;正确的模型可能受到噪声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是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来弥补它,要找到噪声的根源,这也许能通往重大的发现。
第二十章《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谈谈最大熵模型》:对一个随机事件预测时,当各种情况概率相等时,信息熵达到最大,不确定性最大,预测的风险最小。最大熵模型的训练非常复杂,需要时查看资料做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十一章《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输入法经历了以自然音节编码,到偏旁笔画拆字输入,再回归自然音节输入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螺旋式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升华。输入法的速度取决于编码的场地*寻找这个键的时间。传统的双拼,记住编码太难,寻找每个键的时间太长,并且增加了编码上的歧义。根据香农第一定理可以计算理论上每个汉字的*均最短码长。全拼不仅编码*均长度较少,而且根据上下文的语言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歧义问题。利用统计语言模型可是实现拼音转汉字的有效算法,而且可以转换为动态规划求最短路径问题。如今各家输入法的效率基本在一个量级,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建立更好的语言模型。可以根据每个用户建立个性化的语言模型。输入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和计算机的通信,好的输入法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的遵循通信的数学模型。要做出最有效的输入法,应该自觉使用信息论做指导。
第二十二章《自然语言处理的教父马库斯和他的优秀弟子们》:将自然语言处理从基于规则到基于统计,贡献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介绍的贾里尼克教授,他是一个开创性任务;另一个是将这个方法发扬光大的米奇·马库斯。马库斯的贡献在于建立了造福全世界研究者的宾夕法尼亚大学LDC语料库以及他的众多优秀弟子。马库斯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的弟子传播出去的。马库斯教授有很多值得钦佩的地方:给予他的博士研究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自由,高屋建瓴,给学生关键的指导;宽松的管理方式,培养各有特点的年轻学者;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管理者。他的学生为人做事风格迥异,但都年轻有为,例如追求完美的迈克尔·柯林斯和寻求简单美的艾克尔·*。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肯定有着一些优秀的品质和追求。
第二十三章《布隆过滤器》: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当中时,用到了布隆过滤器,存储量小而且计算快速。其原理是:建立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将每个元素通过随机数产生器产生一些信息指纹,再将这些信息指纹映射到一些自然数上,最后在建立的那个很长的二进制上把这些自然数的位置都置为1。布隆过滤器的不足之处是它可能把不在集合中的元素错判成集合中的元素,但在某些条件下这个概率是很小的,补救措施是可以建立一个小的白名单,存储那些可能误判的元素。布隆过滤器背后的数学原理在于完全随机的数字其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用很少的空间存储大量的信息,并且由于只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因此速度非常快。《编程珠玑》中第一章的那个例子就是布隆过滤器的思想。开阔思维,寻找更好更简单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马尔科夫链的扩展——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络是马尔科夫链的扩展,由简单的线性链式关系扩展为网络的关系,但贝叶斯网络仍然假设每一个状态只与它直接相连的状态相关。确定贝叶斯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各个状态之间相关的概率也需要训练。在词分类中,可以建立文章、主题和关键词的贝叶斯网络,用来得到词的分类。贝叶斯网络的训练包括确定拓扑结构和转移概率,比较复杂,后者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贝叶斯网络导出的模型是非常复杂的。
第二十五章《条件随机场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分析出一个句子的句子结构,对于不规则的句子,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很复杂的,而浅层的句法分析在很多时候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条件随机场就是进行浅层句法分析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条件随机场与贝叶斯网络很像,不用之处在于,条件随机场是无向图,而贝叶斯网络是有向图。条件随机场的训练很复杂,简化之后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对于条件随机场的详细参数及原理还不理解。
第二十六章《维特比和他的维特比算法》:维特比算法是一个动态规划算法,凡是使用隐马尔科夫模型描述的问题都可以用它来解码。维特比算法采用逐步渐进的方法,计算到每步的最短距离,到下步的最短距离只用接着本步的计算即可,相比穷举法,大大缩短了计算的时间,并且基本可以实现实时的输出,这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确是很了不起的。维特比并不满足停留在算法本身,他将算法推广出去,并应用到了实际中,创立了高通公司,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富有的数学家。高通公司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中并不占很强的市场地位,而其利用CDMA技术霸占了3G的市场,可见远见的洞察力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十七章《再谈文本分类问题——期望最大化算法》:该章讲的其实就是K均值聚类问题,设置原始聚类中心,然后不断迭代,直至收敛,将每个点分到一个类中。其实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训练和最大熵的训练都是期望最大化算法(EM)。首先,根据现有的模型,计算各个观测数据输入到模型中的计算结果,这个过程称为期望值计算过程,或E过程;接下来,重新计算模型参数,以最大化期望值,这个过程称为最大化的过程,或M过程。优化的目标函数如果是个凸函数,则一定有全局最优解,若不是凸函数,则可能找到的是局部最优解。在以后的一些问题求解过程中,应该考虑其是否是EM问题,也可以考虑参考这种思想,不断迭代以优化目标的过程。
第二十八章《逻辑回归和搜索广告》:雅虎和百度的竞价排名广告并不比谷歌的根据广告的预估点击率来客观的推送广告收入多。点击预估率有很多影响因素,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逻辑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将影响概率的不同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指数模型。其训练方法和最大熵模型相似。同样不是很理解其具体内涵。
第二十九章《各个击破和Google云计算的基础》: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Google开发的MapReduce算法就应用了该方法。将一个大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这个过程叫Map,将小任务的结果合并成最终结果,这个过程叫Reduce,该过程如何调度、协调就是工程上比较复杂的事情了。可见大量用到的、真正有用的方法往往简单而又朴实。
附录《计算复杂度》:计算机中复杂度是以O()来表示的,如果一个算法的计算量不超过N的多项式函数,则称算法为多项式函数复杂度的(P问题),是可以计算的。若比N的多项式函数还高,则是非多项式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计算的。非多项式问题中一种非确定的多项式问题(简称NP),是科学家研究的焦点,因为现实中好多问题都是NP问题。另外还有NP-Complete问题(NP问题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规约到该问题)和NP-Hard问题,对于这两种问题,需要简化找到近似解。
整体上,《数学之美》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文本处理,数据挖掘相关的知识,学到了很多。其中,简单美以及一些科学家的大师风范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的一些思想(即道)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4
这本书一共31章,主要介绍了这些数学方法:统计方法、统计语言模型、中文信息处理、隐含马尔科夫模型、布尔代数、图论、网页排名技术、信息论、动态规划、余弦定理、矩阵运算、信息指纹、密码学、搜索技术、数学模型、最大熵模型、拼音输入法、贝叶斯网络、句法分析、维特比算法、各个击破算法等。从第一章开始其明了幽默的语言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觉得如果早一点看这本书,也许数学之于我就是另一番天地。
第一章里作者从原始人类的通信方式开始入手,人类最早利用声音进行的通信依赖于开篇给出的"编码-传输-解码"的基本原理,指出原始人的通信方式和今天的通信方式没什么不同,这世界上近现代最普遍的原理大部分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被无意识的使用着。
第六章信息论给出了信息的度量,它是基于概率的,概率越小,其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引入信息量就可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同理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量问题就是找相关的信息。信息熵的物理含义是对一个信息系统不确定性的度量,这一点与热力学中的熵概念相同,看似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事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要学会借鉴其他知识。
这本书里也能找到不少在学的课程知识,如大学专业课里,数电总是要比模电简单不少,而自然界里大部分的信号都属于模拟信号。所谓模拟信号,是指从时间和数值两种维度上看来都是连续变化的信号。在实际电路中,模/数转换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将预处理的模拟信号经过模/数变换为数字信号,然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而数字化处理有很多优点,比如功能强大、抗干扰能力强、易于传输等。
简而言之,如果没有数学,就没有数字信号处理和传输的概念,而数字信号传输在当下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里是必不可少的,这是通信成功的基本要求。
作者把生活中遇到的复杂的问题,以简单清晰,直观的模型或者公式展现出来。我们可能过于注意生活中的种种奇妙现象,往往忽略了追求其理论逻辑的演绎,而这也是大部分问题的主要根源。
罗素曾经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纯数学使我们能够发现概念和联系这些概念的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给了我们理解自然现象的钥匙。"数学在所有科学领域起着基础和根本的作用。"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这里,我也想把《数学之美》真诚推荐给每一位对自然、科学、生活有兴趣有热情的朋友,不管你是从事职业,读一读它,会让你受益良多。
吴军老师在《数学之美》中提到:"这本书的目的是讲道而不是讲术。很多具体的搜索技术很快会从独门绝技到普及,再到落伍,追求术的人一辈子工作很辛苦。只有掌握了搜索的本质和精髓才能永远游刃有余".回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学习的东西、技术太多太多,如果一味地只为去追技术的脚步,那么我们也会很累很累。然而基本的原理却是没有怎么变化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难免迷失;站在高处向下看,也许我们一直看不到底,但是站在底处却是可以看见底的。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5
我是在读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之后,发现推荐了《数学之美》这本书。我到豆瓣读书上看了看评价,就果断在当当上下单买了一本研读。本来我以为这是一本充满各种数学专业术语的书,读后让我非常震撼的是吴军博士居然能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将自然语言处理等高深理论解释的相当简单。在李开复博士之后,吴军博士又成为了目前备受瞩目的具有深厚技术背景的作家。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有扫盲的功效,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我的想法是在研究生阶段,不只局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通过更加广泛的涉猎知识,去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领域,那么我就读博士。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想还是工作算了。
1、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重要
全书主要是围绕着吴军博士所研究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来讲述一些应用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数学知识,用了很大篇幅讲解了将通信的原理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前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学过一个香农定理。对香农的认识就从香农定理开始,因为考研会考相关的计算题。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香农的《信息论》对今天的影响真的是不可估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也对以前的本科学校的学科建设产生了一些忧虑。对于培养计算机人才来说,无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都应该与电子、通信有一定的交叉,这样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启发与视野的开阔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本身就是从电子、通信、数学等学科中抽出来的新兴的学科,在发展了多年之后,我们发现它仍然需要继承一些传统。回想自己的本科四年,上的更多的课时
语言类、技术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确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忽视数学基础、学科交叉的学校,他无法成为一所国内的一流大学。作为一个母校培养的学生,我深知改革的阻力与困难,但是我希望母校的计算机学院能越办越好。我们现在已经培养出很多高薪优秀的技术人才,我希望将来也能培养出更多的研究型人才。
2、看起来很牛的东西却用着难以置信的简单数学原理
在整本书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解释Google搜索的原理,居然就是简单的布尔代数运算。这个的确让我大跌眼镜,我一直认为搜索时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问题,其数学原理也是相当高深的,但是吴军博士的解释让我大开眼界。与此同时也知道了Google为什么牛,牛在哪了。搜索的原理虽然非常简单,但是搜索是一个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操作的工作。Google在海量数据的处理方面的确是相当先进的,MapReduce、BigTable等等一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Google在搜索上无出其右。目前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数据仓库与存储等研究领域近些年来的大热也说明Google在引领研究方向上的超凡本领。
3、感谢概率老师的教诲
在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在我们学生中声望很高的概率老师,他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跟我们说我们将的是前几章,这些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对于你们计算机的学生来时,后面的章节才是最有用的,以后一定要好好的研究,弄上一两个在你的毕业设计上就会让你毕业设计提升一个档次,有可能验收你毕业设计的老师也不懂。我当时对他的话没有特别在意,我只关心期末考试要考哪些题目,因为我那个学期的概率课基本上都在睡觉,只有他讲笑话的时候不睡。我看《数学之美》后发现马尔科夫链、贝叶斯网络之后,对以前的概率老师充满无限的敬意。我发现我们再本科阶段学习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计算机学科应用较多的要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还有一门我学的不好的《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在看米歇尔的《机器学习》时也发现很多熟悉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这让我不得不开始考虑重新弥补自己的数学短板。我的想法是在研一这一年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尽我最大的努力补一补,希望他们对我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4、说说作者吴军博士
吴军博士写的书对于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读起来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可能这跟他是技术出身的原因有关,流畅的文笔、质朴的文风也让人读起来很舒服。看高晓松在优酷上的《晓说》就知道,在硅谷有着众多的华裔工程师,他们很多都来自清华、北大等国内的名牌大学,这些人在美国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吴军博士也曾是这其中的一员,我非常希望那些像吴军博士一样的牛人们能够写书或者来国内的大学做一些演讲、论坛等等,开阔一下我们的视野,传授一下做学问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多优秀的IT人才都去了美国。
这个问题在我去苹果公司在东软信息学院组织的培训过程中得到了答案,那个南京邮电的老师讲了讲*为什么不像美国那么有创造力。我们*人并不缺乏创造力,很多时候是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恰恰阻碍了创新。我想那么多优秀的清华北大学子纷纷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正是被美国开放的学术环境、创新氛围所吸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去美国也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前都觉得他们是不爱国,现在长大了,对于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了一点。
我想说我们的祖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和脆弱的时期。我们靠着人口红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能不能凭借人才红利取得更大的成就还是未知。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像李开复博士、吴军博士那样,为我们这个民族青年的成长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6
读完本书,第一感受:次奥!原来数学如此多的原理模型概念都可以用去解决各种IT技术问题啊。特别是语言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这类问题完全就是建立在数学原理之上的。总之,这本书就是用非常深入浅出的话去说明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计算机的各种工程问题。这是一本讲道,而不是术的书。 要完全读懂这本书,我觉得至少需要掌握这三门课: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还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唉..我当初数学学得太水了,还挂了高数啊...有好的概念没看懂,以后有时间在好好看吧。如果想搞计算机研究的话,数学基础必不可少,别总在抱怨各种数学课上的东西一辈子都用不着。
发现作者对人类自然发展的认识非常深,其从语言,文字,数学的产生发展,信息的传播记录得出了这个结论:信息的产生传播接收反馈,和今天最先进的通信在原理上没有任何差别。就算是科学上最高深的技术,那也是模拟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我们今天使用的十进制,就是我们扳手指扳了十次,就进一次位。而玛雅文明他们数完了手指和脚指才开始进位,所以他们用的是二十进制。实际上*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只是欧洲人不知道这些数字的真正发明人是古印度,而就把这功劳该给了“二道贩子”*人。
语言的数学本质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编码方式,比如我们把一个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语言一句话表达出来,就是利用编码方式对头脑中的信息做了一次编码,编码的结果就是一串文字,听者则用这语言的解码方法获得说话者要表达的信息。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
计算机是很笨的,他们唯一会做的就是计算。自然语言处理在数学模型上是基于统计的,说一个句子是否合理,就看看他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如何,可能性就是用概率来衡量,比如一个句子,出现的概率为1/10^10,另一个句子出现的概率为1/10^20,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第一个句子比第二个句子更加合理。当然这要求有足够的观测值,他有大数定理在背后支持。
最早的中文分词方法
这句话:“同学们呆在图书馆看书”,如何分词?应该是这样:同学们/呆在/图书馆/看书.最先的方法是北航一老师提出的查字典方法,就是把句子从左道右扫描一遍,遇到字典里面出现的词就标示出来,遇到复合词如(北京大学)就按照最长的分词匹配,遇到不认识的字串就分割成单个字,于是中文的分词就完成了。但是这只能解决78成的分词问题,但是“像发展*家”这种短语它是分不出来的。后来大陆用基于统计语言模型方法才解决了。
隐含马可夫模型(没这么看懂)
一直被认为是解决打多数自然语言处理问题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大致意思是:随机过程中各个状态的概率分布,只与他的前一个状态有关。比如对于天气预报,我们只假设今天的气温只与昨天有关而与前天没有关系,这虽然不完美,但是以前不好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给出近视值了。
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
小学生和中学生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觉得最主要的是孩子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和那时候树立起来的志向,这将帮助他们一生。而中学生阶段花很多时间比同伴多读的课程,在大学以后可以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的理解能力要强很多,比如中学要花500小时才能搞明白的内容,大学可能花100小时就搞定了。学习和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很多中学成绩好的人进入大学后有些就表现不太好了,要有不断学习的动力才行。
余弦定理和新闻分类
我在新浪干过一年多新闻,这篇认真看了一篇,很吃惊原理cos x与新闻分析也有关系啊。google的新闻服务是由计算机自动整理分类的。而传统的媒体如门户网站是让编辑读懂新闻,找到主题,再分类分级别的,真苦逼啊...计算机自动分类原理是这样:如一篇新闻有10000个词,组成一个万维向量,这个向量就代表这篇新闻,可以通过某种算法表达这个新闻主题的类型,如果两个向量的方向一致,说明对应的新闻用词一致,方向可用夹角表示,夹角可用余弦定理表示,所以当夹角的余弦值接近于1时,这两篇新闻就可以归为一类了。
没看懂的东西:
布尔代数:布尔代数把逻辑学和数学合二为一,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看世界...
网络爬虫的基本原来是利用了图论的广度优先搜索和深度优先搜索...
搜索引擎的结果排名用了稀疏矩阵的计算...
地图最基本的计算是利用了有限状态机和图论的最短路径...
密码学原理,最大熵模型,拼音输入法的数学模型,布隆过滤器,贝叶斯网络等等...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当我们认识了规律后,应当在生活工作中遵循规律,希望大家透过IT规律的认识,可 以举一反三的总结学习认识规律,这样有助于自己的境界提升一个层次。
任何问题总是能找到相应的准确数学模型,一个正确的数学模型在形式上应当是简单的,一个好的方法在形式上应当也是简单的。简单才是美。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7
《数学之美》,一个从事多年工作的谷歌研究员眼中的数学。令我大饱眼福的是,大学里面的数学知识竟能如此广泛运用到了计算机行业中。
在语音识别、翻译,还有密码学领域,有着许多基于概率统计的模型和思想。当然,贝叶斯公式是基础,应用到隐含马尔科夫链模型,神经网络模型。
在搜索中,一些相关性的计算,无不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在新闻分类中,用到了一些有关矩阵特征值、相似对角化的知识。当然,在图像处理方面,矩阵变换可谓是无处不在。另外,在识别方面,有一些通信模型,涉及到了信道、误码率、信息熵。
最近刚开学也没什么事,所以就想随便找几本书看一下,但最好别是那种太艰深晦涩的书。8月份一直到现在,吴军写的这本12年5月出版的《数学之美》一直盘踞京东、亚马逊等各大网上商城科技类图书的榜首,当然,还有早些时候出版的《浪潮之巅》也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心想市场的力量应该能帮我挑出好书吧,于是就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来,一直到今天晚上把它给看完了。
因此想写一点东西来总结、反思一下,反正刚开完班会也没什么事干。
写在前面的建议:如果你不讨厌数学的话,强烈推荐这本书,网上也可以下到电子版,不过阅读感觉上还是很不一样的。
废话就不多说了,《数学之美》其实是一本科普类的读物,所面向的是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完全不需要在特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就可以看懂,大概懂一点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组合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算法、模式识别最好(虽然列举了这么多,其实有些不懂也没关系……),所以尤其适合信科的人看。内容大部分是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相关的,这并非我所学的专业,但作者比较擅长将看似复杂的原理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可读性还是很好的。
吴军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之前任职于Google,后来到了腾讯,这些文章都是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的,后来经过了重写,所以网上下载的和书本内容有所差异。由于吴军本人是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的,所以统计语言模型的东西可能会多一点,不过我觉得这丝毫不妨碍全书数学之美的展现……感觉收获还是挺多的,知识上的有一些,但更多还是思维方式上的。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试图让人明白很多看似复杂的高科技背后,基本原理其实是出乎意料简单的(当然,必须承认第一个想到这些方法的人还是非常了不起的……)。比如高准确率的机器翻译,看上去好像是计算机能够理解各国语言,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很多具有大学理科学历的人都非常清楚的统计模型和概率模型;再比如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缩短*均编码长度,比如曾经流行一时的五笔输入法,而现今真正实用的输入法却是有很多信息冗余、编码长度比较长的拼音输入法,作者从信息论和市场的角度做了简单的阐述;又比如新闻的自动分类,许多非IT领域的人可能会认为计算机可以读懂新闻并进行分类,而实际上只是特征向量的抽取、多维空间中向量夹角的计算,非常非常简单,但凡学过一点线性代数的人绝对是一看就懂的……当然,完美的实现还需要考虑很多细节和现实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这本书所关注的地方,数学之美在于其简洁而不是繁琐。
除了对于具体信息技术的剖析之外,作者还花了很大篇幅来讲一些杰出人士的成长过程,特别是把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和*学生的成长经历作对比。虽然作者并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多少流露出对于*高等教育以及很多*企业的批评,一是教育的功利性,缺乏宽松的独立思考的环境,即使学了一堆理论也难有用武之地,自然也就缺乏创新性的成果;二是*企业的短视,大部分都不舍得在新框架开发上投资,而是坐享学术界和国外企业的研究成果。
总结一下呢,《数学之美》事实上不能带给你编程能力的提升,也没法让人的数学水*有显着的提升,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让你跳出教科书式的繁琐细节的束缚,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信息世界背后的数学引擎的运行原理,让人明白看似很高级、复杂的东西背后其实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复杂,而我们所学的“枯燥”的数学真的可以“四两拨千斤”,改变亿万人的生活。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8
《数学之美》是一本领域相关的数学概念书,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关于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作为数据挖掘、文本检索的入门普及书。另外,就像作者吴军老师提到的,关键是要从中学到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术。书中也启发式的引导读者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道。
下面记录一下自己读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第一章《文字和语言vs数字和信息》:文字和语言中天然蕴藏着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可能不仅仅的是一门非常理科的知识,也是一种艺术。另外,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能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一些简单的思想会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灵感。
第二章《自然语言处理----从规则到统计》:试图模拟人脑处理语言的模式,基于语法规则,词性等进行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的自然语言处理有着很大的复杂度,而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自然语言处理的诸多难题。人们认识这个过程,找到统计的方法经历了20多年,非常庆幸我们的前辈已经帮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用我们再去苦苦摸索。另外,这也说明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是充满坎坷的,感谢那些曾经奉献了青春的科学家。自己以后遇到问题也不能轻易放弃,真正的成长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真理吧!
第三章《统计语言模型》:自然语言的处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模型,概率论的知识开始发挥作用。二元模型、三元模型、多元模型,模型元数越多,计算量越大,简单实用就是最好的。对于某些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很少的词,会有零概率问题,这是就要找到一数学方法给它一个很小的概率。以前学概率论的时候觉的没什么用,现在开始发现这些知识可能就是你以后解决问题的利器。最后引用作者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第四章《谈谈中文分词》:中文分词是将一句话分成一些词,这是以后进一步处理的基础。从开始的查字典到后来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分词,如今的中文分词算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然而,针对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要求,分词的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针对该问题最好的方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掌握其中的道才是核心。
第五章《隐马尔科夫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概率论里面的马尔科夫链相似,就是该时刻的状态仅与前面某几个时刻的状态有关。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出相应的隐马尔科夫模型,就可以解决好多机器学习的问题,训练中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算法(维特比算法等)。关于这个模型,没有实际实现过,所以感觉好陌生,只是知道了些概率论讲过的原理而已。
第六章《信息的度量和作用》:信息论给出了信息的度量,它是基于概率的,概率越小,其不确定性越大,信息量就越大。引入信息量就可以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同理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量问题就是找相关的信息。信息熵的物理含义是对一个信息系统不确定性的度量,这一点与热力学中的熵概念相同,看似不同的学科之间也会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事务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要学会借鉴其他知识。
第七章《贾里尼克和现代语言处理》:贾里尼克是为世界级的大师,不仅在于他的学术成就,更在于他的风范。贾里尼克教授少年坎坷,也并非开始就投身到自然语言方面的研究,关键是他的思想和他的道。贾里克尼教授治学严谨、用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教导,教授告诉你最多的是“什么方法不好”,这很像听到的一句话“我不赞同你,但我支持你”。贾里克尼教授一生专注学习,最后在办公桌前过世了。读了这章我总结出的一句话是“思想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在这章中对于少年时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少年时期其实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读书,他们的社会经验、生活能力以及在那时树立起的志向将帮助他们一生。
2、中学时花大量时间学会的内容,在大学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读完,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的理解力要强很多。
3、学习(和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过程。
4、书本的内容可以早学,也可以晚学,但是错过了成长阶段却是无法补回来的。
第八章《简单之美----布尔代数和搜索引擎的索引》:布尔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中学教师,但他的公开身份是啤酒商,提出好的思想的人不一定是大师。简单的建立索引可以根据一个词是否在一个网页中出现而设置为0和1,为了适应索引访问的速度、附加的信息、更新要快速,改进了索引的建立,但原理上依然简单,等价于布尔运算。牛顿的一句话“(人们)发觉真理在形式上从来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和含混的”。做好搜索,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天分析10-20个不好的搜索结果,积累一段时间才有感觉。有时候,学习、处理问题,可以从不好的方面入手,效果可能更好。
第九章《图论和网络爬虫》:图的遍历分为“广度优先搜索(Breadth-FirstSearch,简称BFS)”和“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Search,简称DFS)。互联网上有几百亿的网页,需要大量的服务器用来下载网页,需要协调这些服务器的任务,这就是网络设计和程序设计的艺术了。另外对于简单的网页,没必要下载。还需要存储一张哈希表来记录哪些网页已经存储过(如果记录每个网页的url,数量太多,这里可以用后面提到的信息指纹,只需要一个很多位的数字即可),避免重复下载。另外,在图论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需求的图只有几千个节点,那时图的遍历很简单,人们都没有怎么专门研究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图的遍历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很多数学方法就是这样,看上去没有什么用途,等到具体的应用出来了一下子开始派上大用场了,这可能就是世界上很多人毕生研究数学的原因吧。一个系统看似整体简单,但里面的每个东西都可能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需要很好的设计。
第十章《PageRank----Google的民主表决式网页排名技术》:搜索返回了成千上万条结果,如何为搜索结果排名?这取决与两组信息:关于网页的质量信息以及这个查询和每个网页的相关性信息。PageRank算法来衡量一个网页的质量,该算法的思想是如果一个网页被很多其他网页所链接,说明它收到普遍的承认和信赖,那么它的排名就高。谷歌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提出了该算法并用迭代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PageRank在Google所有的算法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该算法并不难,可是当时只有佩奇和布林想到了,为什么呢?
第十一章《如何确定网页和查询的相关性》:构建一个搜索引擎的四个方面:如何自动下载网页、如何建立索引、如何衡量网页的质量以及确定一个网页和某个查询的相关性。搜索关键词权重的科学度量TF—IDF,TF衡量一个词在一个网页中的权重,即词频。IDF衡量一个词本身的权重,对主题的预测能力。一个查询和该网页的相关性公式由词频的简单求和变成了加权求和,即TF1*IDF1+TF2*IDF2+...+TFN*IDFN。看似复杂的搜索引擎,里面的原理竟是这么简单!
第十二章《地图和本地搜索的最基本技术——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地址的解析依靠有限状态机,当用户输入的地址不太标准或有错别字时,希望进行模糊匹配,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有限状态机。通用的有限状态机的程序不是很好写,要求很高,建议直接采用开源的代码。图论中的动态规划问题可以用来解决两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将一个“寻找全程最短路线”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寻找局部最短路线的小问题。有限状态机和动态规划问题需要看相关的算法讲解,才能深入理解,目前对其并未完全理解。
第十三章《GoogleAK-47的设计者——阿米特·辛格博士》:辛格坚持选择简单方案的一个原因是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不仅便于出了问题时查错,而且容易找到今后改进的目标。辛格要求对于搜索质量的改进方法都要能说清楚理由,说不清楚理由的改进即使看上去有效也不会采用,因为这样将来可能是个隐患。辛格非常鼓励年轻人要不怕失败,大胆尝试。遵循简单的哲学。
第十四章《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将新闻根据词的TF-IDF值组成新闻的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向量之间的余弦距离衡量两个特征之间的相似度,将新闻自动聚类。另外根据词的不同位置,权重应该不同,比如标题的词权重明显应该大点。大数据量的余弦计算也要考虑很多简化算法。
第十五章《矩阵运算和文本处理中的两个分类问题》:将大量的文本表示成文本和词汇的矩阵,然后对该矩阵进行奇异值SVD分解,可以得到隐含在其中的一些信息。计算余弦相似度的一次迭代时间和奇异值分解的时间复杂度在一个数量级,但计算余弦相似度需要多次迭代。另外,奇异值分解的一个问题是存储量大,而余弦定理的聚类则不需要。奇异值分解得到的结果略显粗糙,实际工作中一般先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粗分类结果,在利用余弦计算得到比较精确地结果。我觉得这章讲的SVD有些地方不是很清楚,已向吴军老师请教了,等待回信。
第十六章《信息指纹及其应用》:信息指纹可以作为信息的唯一标识。有很多信息指纹的产生方法,互联网加密要使用基于加密的伪随机数产生器,常用的算法有MD5或者SHA-1等标准。信息指纹可以用来判定集合相同或基本相同。YouTobe就用信息指纹来反盗版。128位的指纹,1.8*10^19次才可能重复一次,所以重复的可能性几乎为0。判定集合是否相同,从简单的逐个比对到利用信息指纹,复杂度降低了很多很多。启发我们有时候要用变通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第十七章《由电视剧《暗算》所想到的——谈谈密码学的数学原理》:RSA加密算法,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钥匙,一个用于加密,一个用于解密。该算法里面蕴含着简单但不好理解的数学思想。信息论在密码设计中的应用:当密码之间分布均匀并且统计独立时,提供的信息最少。均匀分布使得敌人无从统计,而统计独立能保证敌人即使知道了加密算法,也不能破译另一段密码。
第十八章《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谈谈搜索引擎反作弊问题》:把搜索反作弊看成是通信模型,作弊当做是加入的噪声,解决噪声的方法:从信息源出发,增强排序算法的抗干扰能力;过滤掉噪声,还原信息。只要噪声不是完全随机并且前后有相关性,就可以检测到并消除。作弊者的方法不可能是随机的,且不可能一天换一种方法,及作弊是时间相关的。因此在搜集一段时间的作弊信息后,就可以将作弊者抓出来,还原原有的排名。一般作弊都是针对市场份额较大的搜索引擎做的,因此,一个小的搜索引擎作弊少,并不一定是它的反作弊技术好,而是到它那里作弊的人少。
第十九章《谈谈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早期的行星运行模型用大圆套小圆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了所有行星运行的轨迹。但其实模型就是简单的椭圆而已。一个正确的数学模型应该在形式上是简单的;一个正确的模型可能开始还不如一个精雕细琢过的错误模型来的准确,但是,如果我们认定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大量准备的数据对研发很重要;正确的模型可能受到噪声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是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来弥补它,要找到噪声的根源,这也许能通往重大的发现。
第二十章《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谈谈最大熵模型》:对一个随机事件预测时,当各种情况概率相等时,信息熵达到最大,不确定性最大,预测的风险最小。最大熵模型的训练非常复杂,需要时查看资料做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十一章《拼音输入法的数学原理》:输入法经历了以自然音节编码,到偏旁笔画拆字输入,再回归自然音节输入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螺旋式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升华。输入法的速度取决于编码的场地*寻找这个键的时间。传统的双拼,记住编码太难,寻找每个键的时间太长,并且增加了编码上的歧义。根据香农第一定理可以计算理论上每个汉字的*均最短码长。全拼不仅编码*均长度较少,而且根据上下文的语言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歧义问题。利用统计语言模型可是实现拼音转汉字的有效算法,而且可以转换为动态规划求最短路径问题。如今各家输入法的效率基本在一个量级,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建立更好的语言模型。可以根据每个用户建立个性化的语言模型。输入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和计算机的通信,好的输入法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的遵循通信的数学模型。要做出最有效的输入法,应该自觉使用信息论做指导。
第二十二章《自然语言处理的教父马库斯和他的优秀弟子们》:将自然语言处理从基于规则到基于统计,贡献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前面介绍的贾里尼克教授,他是一个开创性任务;另一个是将这个方法发扬光大的米奇·马库斯。马库斯的贡献在于建立了造福全世界研究者的宾夕法尼亚大学LDC语料库以及他的众多优秀弟子。马库斯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的弟子传播出去的。马库斯教授有很多值得钦佩的地方:给予他的博士研究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的自由,高屋建瓴,给学生关键的指导;宽松的管理方式,培养各有特点的年轻学者;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管理者。他的学生为人做事风格迥异,但都年轻有为,例如追求完美的迈克尔·柯林斯和寻求简单美的艾克尔·*。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肯定有着一些优秀的品质和追求。
第二十三章《布隆过滤器》: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当中时,用到了布隆过滤器,存储量小而且计算快速。其原理是:建立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将每个元素通过随机数产生器产生一些信息指纹,再将这些信息指纹映射到一些自然数上,最后在建立的那个很长的二进制上把这些自然数的位置都置为1。布隆过滤器的不足之处是它可能把不在集合中的元素错判成集合中的元素,但在某些条件下这个概率是很小的,补救措施是可以建立一个小的白名单,存储那些可能误判的元素。布隆过滤器背后的数学原理在于完全随机的数字其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用很少的空间存储大量的信息,并且由于只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因此速度非常快。《编程珠玑》中第一章的那个例子就是布隆过滤器的思想。开阔思维,寻找更好更简单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马尔科夫链的扩展——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络是马尔科夫链的扩展,由简单的线性链式关系扩展为网络的关系,但贝叶斯网络仍然假设每一个状态只与它直接相连的状态相关。确定贝叶斯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各个状态之间相关的概率也需要训练。在词分类中,可以建立文章、主题和关键词的贝叶斯网络,用来得到词的分类。贝叶斯网络的训练包括确定拓扑结构和转移概率,比较复杂,后者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贝叶斯网络导出的模型是非常复杂的。
第二十五章《条件随机场和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分析出一个句子的句子结构,对于不规则的句子,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很复杂的,而浅层的句法分析在很多时候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了。条件随机场就是进行浅层句法分析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条件随机场与贝叶斯网络很像,不用之处在于,条件随机场是无向图,而贝叶斯网络是有向图。条件随机场的训练很复杂,简化之后可以参考最大熵训练的方法。对于条件随机场的详细参数及原理还不理解。
第二十六章《维特比和他的维特比算法》:维特比算法是一个动态规划算法,凡是使用隐马尔科夫模型描述的问题都可以用它来解码。维特比算法采用逐步渐进的方法,计算到每步的最短距离,到下步的最短距离只用接着本步的计算即可,相比穷举法,大大缩短了计算的时间,并且基本可以实现实时的输出,这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确是很了不起的.。维特比并不满足停留在算法本身,他将算法推广出去,并应用到了实际中,创立了高通公司,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富有的数学家。高通公司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中并不占很强的市场地位,而其利用CDMA技术霸占了3G的市场,可见远见的洞察力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十七章《再谈文本分类问题——期望最大化算法》:该章讲的其实就是K均值聚类问题,设置原始聚类中心,然后不断迭代,直至收敛,将每个点分到一个类中。其实隐马尔科夫模型的训练和最大熵的训练都是期望最大化算法(EM)。首先,根据现有的模型,计算各个观测数据输入到模型中的计算结果,这个过程称为期望值计算过程,或E过程;接下来,重新计算模型参数,以最大化期望值,这个过程称为最大化的过程,或M过程。优化的目标函数如果是个凸函数,则一定有全局最优解,若不是凸函数,则可能找到的是局部最优解。在以后的一些问题求解过程中,应该考虑其是否是EM问题,也可以考虑参考这种思想,不断迭代以优化目标的过程。
第二十八章《逻辑回归和搜索广告》:雅虎和百度的竞价排名广告并不比谷歌的根据广告的预估点击率来客观的推送广告收入多。点击预估率有很多影响因素,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逻辑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是一种将影响概率的不同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指数模型。其训练方法和最大熵模型相似。同样不是很理解其具体内涵。
第二十九章《各个击破和Google云计算的基础》: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Google开发的MapReduce算法就应用了该方法。将一个大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这个过程叫Map,将小任务的结果合并成最终结果,这个过程叫Reduce,该过程如何调度、协调就是工程上比较复杂的事情了。可见大量用到的、真正有用的方法往往简单而又朴实。
附录《计算复杂度》:计算机中复杂度是以O()来表示的,如果一个算法的计算量不超过N的多项式函数,则称算法为多项式函数复杂度的(P问题),是可以计算的。若比N的多项式函数还高,则是非多项式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计算的。非多项式问题中一种非确定的多项式问题(简称NP),是科学家研究的焦点,因为现实中好多问题都是NP问题。另外还有NP-Complete问题(NP问题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规约到该问题)和NP-Hard问题,对于这两种问题,需要简化找到近似解。
整体上,《数学之美》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很多文本处理,数据挖掘相关的知识,学到了很多。其中,简单美以及一些科学家的大师风范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的一些思想(即道)让我受益匪浅!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9
最近看了这本《数学之美》,不得不感叹一句,可惜早已身不在起点。
我读书的时候,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虽然离开学校已经10多年,自觉当初的知识还是记得很多,6~7年前再考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还是得到了很高的分数。不过我也和大部分人一样,觉得数学没有太多用处,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里面学的,那些三角函数,向量,大数定律,解析几何,除了在考试的题目里面用一下,*时又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呢?
看了《数学之美》,惊叹于数学的浩瀚和简单,说它浩瀚,是因为它的分支涵盖了科学的方方面面,是所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说它简单,无论多复杂的问题,最后总结的数学公式都简单到只有区区几个符号和字母。
这本书介绍数学理论在互联网上的运用,*时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搜索或者翻译功能的时候,时常会感叹电脑对自己的了解和它的聪明,其实背后的原理就是一个个精美的算法和大量数据的训练。那些或者熟悉或者陌生的数学知识(联合概率分布,维特比算法,期望最大化,贝叶斯网络,隐形马尔可夫链,余弦定律,etc),一步步构建了我们现在所赖以生存的网上世界。
之所以觉得自己早已身不在起点,是因为上面这些数学知识,早已经不在我的知识框架之内,就算曾经学过,也不过是囫囵吞枣一样的强记硬背,没有领会过其中的真正意义。而今天想重头在来学一次,其实已经不可能了。且不说要花费多少的精力和时间,还需要的是领悟力。而这一些,已经不是我可以简单付出的。
不像物理、化学需要复杂的实验来验证,很多数学的证明,几乎只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和无数的草稿纸,可是光是这颗聪明的头脑,就可以阻拦掉很多人。有人说多读书就会聪明,我不否认,书本的确会提供很多知识,可是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收货,这就限制于每个人的知识框架和认知水*。就如一个数学功底好过我的人,看这本书,就会更容易理解里面的公式和推导出这些公式的其他运用点,而我,只能站在数学的门口,感叹一句,它真的好美吧。
当然,我暂时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数学公式,可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论,还是很有帮助的
1)一个产业的颠覆或者创新,大部分来自于外部的力量,比如用统计学原理做自然语言处理。
2)基础知识和基础数据是很重要性,只有足够多和足够广的数据,才可以提供有效的分析,和验证分析方法的好坏。
3)先帮用户解决80%的问题,在慢慢解决剩下的20%的问题;
4)不要等一个东西完美了,才发布;
5)简单是美,坚持选择简单的做法,这样会容易解释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背后的道理,也便于查错。
6)正确的模型也可能受噪音干扰,而显得不准确;这时不应该用一种凑合的修正方法加以弥补,而是要找到噪音的根源,从根本上修正它。
7)一个人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世界一流,他的周围必须有非常多的一流人物。
《数学之美》读书笔记10
很多人都觉得,数学是一个太高深、太理论的学科,不接近生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时也根本用不到,所以没必要去理解数学。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数学一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很多简单朴素的数学思想,能发挥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巨大作用。比如,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用到的最重要工具是统计学的思想;计算机对新闻内容的分类,依靠的是数学里的余弦定理;而电子电路的基本逻辑,则来源于仅有0和1两个数字的布尔代数。
在《数学之美》里,吴军用自己在工作中使用数学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数学的重要性,以及他对数学之美的理解。吴军是“得到”App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的主理人。曾先后供职于谷歌和腾讯,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专家和搜索专家。同时,他还是位畅销书作家,除了这本《数学之美》以外,还写过《文明之光》《智能时代》《浪潮之巅》等多本畅销书。
《流星之绊》读书笔记3篇(扩展6)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10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1
25岁的歌德的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有人说维特之烦恼就是歌德之烦恼,无从证实,但我偏心于这种说法。翻看书最后的歌德年代记事表,活了大约83岁,在那个时代绝对算是很长寿的吧。自杀还是走出两条路,看编者案中说到,很多人效仿维特自杀,歌德再版的时候就写了序,我看的这个版本也是和另外一个happy ending的故事一起的,大约是担心读者感同身受从而模仿吧。从遇见开始就明知道不可能,但还是一眼就爱上。明知再见面会越陷越深,会对三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会一发不可收拾,还是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了。书名起的没错,的确是很大的烦恼。的确是很年轻的少年。这种书信体的书写方式上次看还是长腿叔叔,很有代入感,稍不留神就不知道飘哪里去了……
部分摘录:
我相信这封信的内容正是你一直盼望的,没有我的个人情感在内,都是对别人的理性描述。
不如我们把心情烦闷看作疾病的一种,我们应该找到治疗这种病的方法。
没有人想到女主人会偷偷地拿走一些营业额。想到我死后,这个家的新女主人肯定会在日常开支上犯愁,我觉得你有必要知道这件事,假如我不告诉你事情真相,你依旧不会增加每周开支,反而告诉她你的.上任妻子就是这样做的。
绿蒂,您每天写给我的纸条都让我欣喜若狂,即使那上面要求我跑腿给你办事,我也毫无怨言,我欢迎您给我派发任务,唯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你的纸条上有不少沙粒,今天收到纸条后我欣喜地亲吻了它,没想到吃了一嘴沙子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2
当我第一次看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这书名就吸引了我,一个像我这样的少年,他的烦恼又是什么呢?
维特是一个德国的少年,他热爱自然,又多才多艺,善琴能舞,懂诗画,按照现在的标准,算是一个小男神吧。他在等级社会里深感压抑,到乡村寻求解脱,结识了少女绿蒂并热烈地爱上了她。
维特对爱情的追求也是真挚的,书中有一段“亲爱的维特!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她叫我做亲爱的,叫得我周身筋骨都酥软了。我把这句话重复了无数次,等到夜里要上床睡觉时,还自言自语叨咕了半天,最后竟冒出一句:晚安,亲爱的维特!”看到这里,我也希望维特和绿蒂能够爱情顺利。但他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绿蒂和阿尔伯特订婚了,而阿尔伯特和维特两个才华横溢的人也成了好朋友,每次他们两个谈论绿蒂,维特心理就很难受,他又无奈,又自责,最后因爱情破灭而自杀。
看完这本书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维特之烦恼”了:社会压抑,加上爱情的不如意,对于维特这样一个天生敏感的人来说,足以使他感到绝望和崩溃,他的自杀,让人觉得十分惋惜。
维特是可怜的,可怜是因为他热爱这个世界,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爱绿蒂,却也失去了这最后一根稻草。而爱情和社会又是相关的,他们的`爱情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社会越沉闷,爱情也越复杂。
维特又是勇敢的。绿蒂也不只是他爱情的追求,而是他在面对这个污浊社会时的一个典范,一个寄托。仔细想想,他的自杀并不是懦弱,而是勇敢,他敢于借助自杀来表达自己对爱情和社会的无声反抗。
我认为,许多人在读这本书时,都会有同感。我们无时无刻在面临烦恼,我想让爸爸带我出去玩,我想画出自己的小世界,我想看喜欢的书,我想陪弟弟玩耍,可事实上,我有一堆作业和兴趣班。爸爸妈妈就像催命鬼,“英语背了吗?”、“作业写了吗?”,两句话就把我们打入了冷宫。
几米说,“大人都忘了,他们也曾是小孩,他们的口袋里,经也藏有各种怪兽”,“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们的冷嘲热讽”
我知道,大人也有压力,领导一个电话,他们就立刻进入紧张的状态。其实,大人不必唠叨,我内心也很热爱学习,想做一个好的班长,想在各方面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也希望不落后于自己的理想。
当然,我是不赞*们自杀的,除了烦恼,我们还有很多快乐。学校有作业,也有很多美食和可爱的同学们,期末复习时每道错题都在折磨我,但最后的分数和奖状也很令人兴奋,不是吗?
在人生中自然会有坎坷,但只要乐观面对,勇敢地去排解,往好的方面想,总能战胜挫折,得到新的幸福。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3
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之前,还没有一部著作让我觉得能细致的描绘出爱情是什么,红楼梦里的爱情缠缠绵绵,知是情却不道情,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哀婉千年,是*式的爱情。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爱情,却似小儿般的感情流露,真真切切,清晰彻骨,对爱情那种感受的细致描写深入骨髓,谁都有过爱情的体验,只不过有深有浅罢了。
以书信体的体裁让主人公维特用第一人称描述出他沉醉于爱情中的感受,是再好不过的了,没人能体会别人的感受,但人类的感受这东西却是相通的,你能以自己体会的感受去感受别人体会的感受,越是有着深刻体会的人越能感受别人。
我和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我看不下去这本书,或者说是我不想看下去,因为我体会过那种如梦幻般的幸福以及痛彻心扉的痛苦,我不忍也不愿再去体会。痛苦要比幸福长久和深刻得多。
幸福来时悄悄然,不知不觉中已深陷其中,而后相思之人最苦,既日日思夜夜梦却始终不能得偿如愿,就如绿蒂告诉维特他不节制,维特想要毫无保留的奉献,如果可能则会无止境的吸食。但是在爱情面前,谁不是这样贪婪呢?
如果我在当时接触了这本书,是否也会作出像维特一样的行为呢?
爱情的苦果要一口咬尽,慢慢尝舐只会愈陷迷津之地,其中的绵绵苦楚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4
我初读此书是在小学,只记得当时把这本书当作了一本言情小说,觉得看了很没劲,印象中一直是维特在抱怨,似乎他的烦恼是挺烦人。但十多年过后,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闻着书香重新回味时,我突然意识到以前的思想是多么的单纯,认识是多么浅薄。以下便是我现在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的记录……
维特的日记中,开始几天的几句话让我很有共鸣,也认识到他是个很单纯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在1777年5月4日的日记中写到:“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予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过去的事据让它过去吧。”可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过思考的,也是有理性的认识的。让人感觉不到像这样的能认识到这一点人生哲学的人居然会最后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句话也让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你也错过群星了。说的很值得品味,尤其是在在遇到一些不幸(自认为的)时。
在他后几天的日记中都有记载他十分向往大自然,愿意居住在小镇上;厌倦都市喧嚣、嘈杂。他一直在想象自己“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门前便是一泓清泉,泉上有短墙护围,高耸的树木遍布四周,绿荫如盖,清爽宜人”,一直在憧憬那种田园式的理想化了的生活。他认为唯一能使他的心灵获得*静的,就是小镇周围的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在小镇居住的那段日子里,他常常流连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忘记时间、忘记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他常躺在淙淙流泻的小溪旁那高高的草丛中,仔细观察泥土中千差万别的小草和种各样的小昆虫,用心聆听大自然万物所发出的天籁之音。只有在这时,在与大自然接近的过程之中,他才感到喜悦、幸福和*静。维特深感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笨拙,他想画下眼前的景色,却觉得自己失去了绘画的能力,“一笔也画不出来”。在维特给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今后唯独以自然为本。只有自然才无限丰富,只有自然才造就大艺术家……所有的规则(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偏偏破坏了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自然的真切表现!”由此可见维特的思想和智慧闪烁着崇尚自然的质朴光泽。他敢于冲破旧有的艺术观念的束缚,从对生活的细致体察中体味艺术的真谛。
维特没有任何世俗的等级偏见。作为一个出身于中上阶层的人,他并没有盲从社会时尚,像这个阶层的其他人那样,对下层普通老百姓采取冷淡而疏远的态度,更不会以恩赐者的身份去对待他们。他对于“此地贫贱百姓”最初的粗鲁和敷衍,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最后在真诚的打动下,他终于被他们接受,还帮助一个年轻女仆把水罐放到头顶。
我感觉,绿蒂在作品中不仅仅是维特钟情的一位妙龄少女,而实际上是维特生活、社会理想化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表。在最后她选择离维特远去,则暗示了美的失落和维特梦想的破灭。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5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哥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哥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6
在寒假中,我读了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书——《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位一生向往自由、力争反抗、崇尚自然的人也曾经受过一段感情的折磨——他爱上了不该爱的人——他朋友的妻子。也正是如此,他写出了这本享誉世界的书籍,而且仅仅用了四个礼拜!这本小说是用书信的格式写的,让人眼前一亮。里面有值得我们去反复思考的价值,甚至可以让我们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研究它,比如其中的一句话,常让我在困顿挫折面前,做出不后悔的选择——“我们只好面对现实,就像一个旅行者不得不翻越一座大山那样;倘若没有这座大山,道路自然短得多也好走得多;既然这座大山就挡在前面,那就只好翻越了!”
生活中的确有一座又一座大山,而我们就是那位旅行者。虽然大山挡住了去路,但我们就只能放弃了吗?不忍受爬山的痛苦,又怎能看到山顶的美好风光?困难可以困住许多人,但也可以帮助极少数人变得更加勇猛。
如果你的面前就有一座大山,你是翻越,还是逃避?面对现实吧!你总不能长出一双翅膀直接飞过去吧?这让我想起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有三个人听说山上的风景奇美无比,就约好了一起去爬山,一探究竟。他们来到山下,第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只爬到山脚上面一点点的位置。第二个人比第一个人稍微有一点志气,但他爬到了山腰的位置,也放弃了。第三个人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他登上了山顶,山顶的风景美得让他说不出话来,天与地尽收眼底。下山之后,他们一起总结爬山的心得。第一个人说:“我到了山脚就下山了,省了许多力气。”第二个人说:“我到山腰就下来了,也省了不少力气。”第三个人说:“我爬到山顶了,收获了整个天地。”
我的选择很简单。是翻越大山?还是逃避?聪明的你,能告诉我答案吗?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7
近日,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着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闭上眼,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维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心中有太多的话儿想告诉这位悲情少年。
维特,首先我想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不是不承认你对绿蒂的爱,你对她炽热的爱,我明白,我也了解。但是你想过让绿蒂幸福快乐吗?你以为你的死会带给绿蒂和阿尔贝特快乐吗?众所周知,不会。因为你是他们二人最好的朋友。你爱她,就不应该去纠缠她,阿尔贝特是她的丈夫,阿尔贝特会怎么想,绿蒂夹在中间也很为难。不错,雨果说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爱确实是美好的东西。但事情到了这一步,你对绿蒂的爱毫无意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远远地祝福他们。
维特,其次我想对你说,如果你改变不了社会,那么就只能适应社会。当然,我这样说,不是怂恿你向那些贵族一样,成为迂腐古板、势利虚荣的人。你了解荷花吗?荷花素以出淤泥而不染闻名遐迩。我希望你成为那个社会中一朵圣洁的“荷花”,用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然后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些穷人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不是没有努力,而是没有机会,他们受贵族压迫,出人头地谈何容易。而你,维特,出身贵族,有条件去帮助他们。所以,你应该多关注慈善事业,不要留恋儿女情长。
维特,我还想和你说,你最后的决定——死,是不重视生命的表现!有的人可能会说你勇敢、胆大,但是我却认为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你是为了绿蒂而死吗?你的本意是想让她幸福,但是你有认真考虑吗?你的死给她以后的生活戴上了一道思想枷锁,她还会幸福吗?再说说你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维特啊维特,养育你十几年,你居然就以死来回报他们。我还想问你,你不是想解脱吗?那为什么临死还穿上那套青色燕尾服呢?你难道不想在天国忘掉这一切悲痛吗?
据说,这本书问世后,震撼了不少青少年,青少年们学维特对月伤情,看花落泪,竟然把维特当成了崇拜的偶像。我想,歌德创作此书不是让后代向维特学习吧。尤其是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更要以国家、社会为重,不能太重感情。最后,维特,祝你在天国好运吧!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8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写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小说讲述的故事正如歌德那充满烦恼的前半生和他的好友耶路撒冷遭到巨大的爱情不幸而自杀的情景。这样一部日记书信体的名著,充满才情的歌德仅仅用了四周时间就完成了。我读来,如行云流水般,美感极强。
书中名叫维特的进步青年,其实就是歌德的化身,他因为过倦了城市的虚伪生活,准备来到乡村寻找纯真质朴。他在那里疯狂地爱恋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绿蒂,但不幸的是绿蒂已经和另外一位青年——阿尔贝特订了婚,维特就无法与她结婚,因此他感到莫大的痛苦。哀愁与烦恼就像烈火一样燃烧着维特的心,他经常想割断自己的一根血管来透透心中的闷气。就这样等待着,维特感到越来越痛苦,于是他离开了乡村回到城市。维特在城市里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差使。可是有一天,维特应邀去一位伯爵家吃饭,才华横溢的他却因为仅是中产阶级的出身而被一群贵族嘲笑了,他因此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又回到了乡村里。回到乡村后,维特这种“割血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终于在圣诞节前夕开枪自杀了。维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的痛苦。
这本书看似只讲了维特一个人的烦恼,其实反映了当时整个欧洲的封建社会以及当时也有一些像维特那样的进步青年反对封建、追逐自由、渴望爱情的社会共性。书中的进步意义凸显,但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却不应该像书中的维特那样,因为一次不幸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决不能用它来开玩笑。我们可以把眼界放得开阔一点,如果有什么东西无法拥有可以到别处寻找另一个美丽的风景,不必因此而苦恼自杀。生命有许许多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来等着我们新青年去实现。
维特再也不会醒来,歌德的烦恼也随之合拢。阳光明媚的午后,同是少年的你也可以捧来《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上一读。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9
今天下午,我用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看完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后面的一些介绍性文章,真正地了解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在以前,就曾了解点关于这部作品与歌德本人有关的情况,作品中维特的形象其实就是歌德本人。看完这篇介绍性文章后,从中获知了不少歌德的资料,从而对歌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认识更清晰了。原来这本书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确实确有模型。第一部分完全是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的体现,第二部分又是歌德的一个好友的遭遇。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使得内容更加充实,更能吸引读者了!
从这篇介绍性文章里,我又了解了此书在刚发行时所出现的一些风波——由于小说中的某些人物是现实中的模型,因而引起了一些诽议,因此他的好友绿蒂夫妇写信怒斥歌德,而歌德则在回信中极力恳请他们原谅,并做了一些解释,答应为他们解除不必要的烦恼,这样绿蒂夫妇才谅解了他,于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一直保持着。但是他与绿蒂一直没有见面,直到四十几年后,才见了一面,而这时歌德则已经是德国著名的诗人与作家了。
我看完这部作品后,完全沉浸在与维特的烦恼的共鸣之中了,根本就没有想到社会上的一些情况。从后面的这篇介绍性文章里,我深深地了解到这部作品在当时的地位——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上的风风雨雨。这部作品也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有力的抨击。许多名家学者都为之发表过高见,有的给予称颂,有的提有异议。总之,《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远地超出我的想象!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10
秘书部安贵《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以日记的形式把维特内心的高低起伏描写的淋漓尽致,内容颇为真实、感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度的转型时期,中青年一代追求“个性*”、“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等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作者自身鲜明的立场。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了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
与其说他爱的是绿蒂,不如说他爱的是自己千方百计地要从对异性的征服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
正因为如此,在理性的藩篱面前维特的内心才会产生如此复杂的纠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现实与绿蒂之间徘徊而终究得不到爱人的事实又使维特变得愈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反抗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充满血泪的心路,事实上是浓得化不开的年少情愫与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来就注定充满不安和躁动,太多沸腾的热血亟待宣泄为理想献身可以无半点犹疑。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流星之绊》读书笔记3篇(扩展7)
——卢梭爱弥儿之读书笔记3篇
卢梭爱弥儿之读书笔记1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卢梭爱弥儿之读书笔记2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卢梭爱弥儿之读书笔记3
在《爱弥儿》中,卢梭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体埃现为以下几个 观点。
一、儿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观点卢梭是—位性善论者。
他在《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出自造物主2于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坷;了。,’在他看来,。人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A心的。”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会使人丧失其天性,由善变忠的,基于这个观点,卢枝提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人“返回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他认为,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使JL童避力:社会的习俗、权威、偏见的不良影响,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发展,培养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张,耍在社会之外,远离人类文R6,在儿童灵魂的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在自然的环饱中,向他们进更至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使儿童萌发那与生俱来的善性,开使具躁于完善。
二、儿童的发展有一定顺序阶段的观点
广梭认为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是有顺序的,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墅儿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个阶段,空壬同的阶段,儿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应适应与遵循儿童发展予自然顺序。幼儿期(出生到两岁)是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体育。儿童期(三岁到十二岁)为第二阶段,卢梭认为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没有观念,没有真正的思维和判断,只有感觉印象,所以这个时期应主要对他们进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岁)为第三阶段,卢核认为这是人类一生中能力最强的时期,智能教育和劳动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岁)为第四阶段,卢棱认为这是情欲的发动期,道德教育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实物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观点
卢棱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把感觉经验视为发展理性的凭借,在知识教育上极为注重从外界事物获得印象,他认为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意义和观念。
他认为:除非不能把实物给儿童看,否则永远不要以符号代替实物。他明确提出:“以世界为唯一曲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他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用实际的实物!用实际的事物啤 在强*学直观性的同时,卢梭还很重视让儿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在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时应给儿童提供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使儿童通过感官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模、怎样去看和怎样去听。在选择学习的内容时,卢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实用性,他提出:”需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我们天然兴趣的东西,而且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制于我们的本能促使我们去寻求的知识”、“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因而卢梭反对死读书,提倡在现实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规律,通过活动和实践来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反对体罚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观点
封建社会对儿童做错的事或犯下的错误往往采取惩罚的方法来 恐吓、威胁儿童。卢校对这种惩罚的方法很不满,认为违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则。卢梭认为:“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 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则,如果发现孩子有冒失的行为,则我们“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有他们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这些惩罚,他是随时都记得的,所以,无需你禁止,也能预防他顽皮捣乱”。例如当儿童打破他房间的宙子时,我们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即或他伤风也不要怕,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使他从行为自身产生的惩罚中得到教训。最后,当他不接受教训,继续去打破窗子时,我们就干脆把他关在一间没有宙子的黑房间里,直到他在这里感到心烦,并能记取这个教训后才向他订约,以保证不再打破亩子为条件,恢复他的自由。卢梭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对儿童的惩罚,而是他的过失的“自然后果”。
卢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至现在,卢梭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课题,这个理论第一次把教育的对象即儿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与卢检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