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

2023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

发布时间:2023-03-02 19:40:05 来源:网友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1  简单有趣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利用可爱的动物们做主角通过对话的方式带入心理学中。这样的叙述方式和《被讨厌的勇气》一样容易让人读懂并理解。  主人公蛤蟆抑郁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1

  简单有趣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利用可爱的动物们做主角通过对话的方式带入心理学中。这样的叙述方式和《被讨厌的勇气》一样容易让人读懂并理解。

  主人公蛤蟆抑郁了,他的朋友獾,河鼠,鼹鼠一起带他咨询心理医生苍鹭。苍鹭通过引导蛤蟆自己的诉说而展开。

  我们生下来就有的基本情感是什么??我在看书的时候也在考虑是什么:开心,愤怒,生气。最简单最基本的就是喜怒哀乐,非常直接。孩子们就只有这些情感,高兴就笑,不开心就哭。当我们察觉内心悲伤的情绪时,要允许它存在,并理解这些情绪。想哭就哭出来,要让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想起蛤蟆先生他小时候父亲根本不允许他哭,突然想起我对福宝的行为。看这些书你总是能带入情绪,联想到自己的种种。福宝哭的时候我也会很烦恼,直接怼他,让他忍着别哭。孩子也会顺应我的情绪停止哭泣,我想这就是“适应性的儿童”。如果我能合理的理解孩子的哭闹,能让他发泄了他的情绪,开心就笑,难过就哭,这应该就是“自然型儿童”。可是做不到,或者能做到真的还挺难的。孩子很会察言观色,他们可以马上调整自己来适应家长的情绪反应。蛤蟆先生和苍鹭探讨的关于适应型儿童的行为特点有:顺从,取悦,道歉,依赖。当孩子感到愤怒的时候,同时他们又很无助,因为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办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撒泼,躺在地上大喊大叫。看到这里好像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孩子会在公共场合躺地上哭嚎。

  “怄气”也是适应性儿童的表现愤怒的一种方式。确实有趣,发现很多福宝身上出现的问题我都能对号入座。虽然也懂得他生气的点,但是在我烦躁的时候不愿意去理会他的情绪反应。我想看书的好处就是在我想要逃避这些问题,没有耐心的时候给我当头一棒,让我更加清醒,去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我是成年人,在与孩子抗衡的时候他是弱者,不能用不对等的方式或者以我本人碾压式能力来让他屈服,听我的。最终逐渐变成顺从型的!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我们现在的表现正如当初自己的父母一样。人会变得挑剔,严厉。我们经常会看到身边的某个人的行为模式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长辈。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父母,*,儿童。当我们处在“儿童状态”时,更多的是感受体会童年的情形,让你一直处在过去的时光里,没办法成长。而处于“父母状态”会让我们重复父母的行为,从而没办法自我思考自我成长。

  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有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好好工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2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撰写了一本畅销英国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书评妥妥的8.8分。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忽然一反常态郁郁寡欢,你好奇发生了什么吗?你自己或是周围朋友有人会突然变得心情低落吗?

  蛤蟆先生自己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在每次的咨询中,都有很多另人难忘的对话。第一次咨询结束时,蛤蟆准备离开,问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了,直视蛤蟆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焦点解决中,说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暂时忘记了或是没有发现自己的能力。当我们开始想要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就是我们希望有一个不同的未来。我们必定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在蛤蟆和苍鹭讨论成长咨询时,蛤蟆若有所思的说到:“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反馈到:“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父母教会和传递给孩子的应对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很熟悉,我们会一直用,但这样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使用熟悉的而不是正确的。焦点解决让我们有机会来审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发现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并鼓励通过练习往前迈出一小步。

  咨询最后,蛤蟆先生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阴霾,开始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共生性进行思考,明白了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自己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联结、协同合作。如果回到现阶段国际关系中,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不寻常的2020年,在独立性和共生性上,我们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与成长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扩展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扩展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我们是否常常牺牲自己用出丑来逗笑别人,自以为成就?是否经受过别人的奚落嘲讽,哪怕极度难堪也表现得云淡风轻,以显示心胸开阔?是否被不愿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却不敢直接推辞?是否不敢在朋友圈展示情绪低落的自己,担心别人觉得自己矫情?是否用微笑掩饰尴尬?是否用无所谓掩盖委屈?是否……

  我不敢承认我是这样的人。而书中的蛤蟆先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蛤蟆先生是一位滑稽逗趣的先生。他没有那种正经端庄的品德,正如老獾所说,“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跟他站在一起”。但同时,他又有世界上最“可贵”的品德:心胸开阔,从不在意别人的低看,“尽职尽责”地做着“有趣”的自己来逗笑他人。

  有一天,蛤蟆先生变了,他敏感、悲观、邋里邋遢,甚至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抱歉了,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这样的蛤蟆先生,让朋友都觉得他病了,一致决定送他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顺从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失望。

  一次又一次,麻木地接受他人好意的指导、训诫,蛤蟆先生已准备好被动地治疗自己的心理。

  直到苍鹭医生告诉他:“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自发的?为自己?不为取悦别人?

  这些话对蛤蟆先生来说是新鲜而震撼的。他从来都被当作是接受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对象。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他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从未有意识地将“我”放在第一位。为了讨好朋友,他常常做出夸张,甚至是浮夸的“扮丑”;为了不辜负长辈的心愿,他独自消化着被迫继承酿酒厂的阴影;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大大咧咧”的印象,他从不敢说出一些可能矫情尖锐的话。回望过去,他总是主动地挑剔自己,审判自己,然后判定自己有罪,继而谴责自己。

  事实上,这些年来,表面开朗大方的蛤蟆先生,从来都不快乐。因为姿态很低,旁人总是肆无忌惮地与他“开玩笑”。尽管他不断的说服自己“没有关系,我不重要,我不重要”,可是,每一次“开玩笑”的奚落,每一次“无心”的指责,都像一根刺,戳向蛤蟆先生,切切实实地扎在他心底,直到他再也无法承受,直到他觉得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糟糕透顶。背地里,他无数次为自己无人关怀的自尊心默哀。

  蛤蟆先生终于勇敢地尝试做一名重要参与者、*掌握者。他知道了哭也没有关系,哪怕这是父亲从来不允许的;他知道了他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就像獾无数次安排他一样;他知道了逗笑别人的前提是:取悦自己,使自己快乐。治愈自己的路上,他照旧遇到困难,但这一次,他选择将自己放在首位:一点点认识现在的自己,寻找丢失的自己,不断爱抚、矫正自己的心灵……

  以上,我用大量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看似是对情节的凌乱的摘抄,实际上,这更像是我的自白书,我的自画像。我东一笔、西一笔地勾勒自己,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笔是我,那一笔是我,这就是我。蛤蟆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他本身让我看到了我是什么样的,他的治愈之路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现在的自己:我不完美,心胸不开阔,不云淡风轻,我很介意别人的奚落,我只是善于伪装,也该承认使我陷入泥沼的是我自己;认识丢失的自己:我本该想笑时笑,想哭时哭,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本该首先取悦自己,将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

  我应该接纳自己。一个善于伪装的我,不虚伪;一个敏感的我,不奇怪;一个会嫉妒的我,不可怕;一个开玩笑只为逗笑别人的我,不粗俗;一个希望做回自己的我,不自私。我接纳我的全部,我的残缺,我的阴暗面。

  我应该爱自己。无论如何,我都不完美,但我爱我。无论我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我都爱我,只是因为我是我。我歌叹我的闪光,修正我的不足。我用热烈的爱包裹自己的心灵。

  能使我们自觉的,只有自己;能治愈我们的,只有自己;能认识我们全面的,只有自己;能为我们做主的,只有自己……对的,那个最最重要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借以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书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故事内容以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劝他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中逐渐与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这一条线展开。主要表达的是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

  故事结尾是个常规的好结局(这儿有点跟不上庄园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愈的速度),在最后所有的小动物都明白了无论风险如何,都必须继续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数十年所经历的童年创伤仅凭几次心理咨询对话就能被治愈吗?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这样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

  第一次了解原生家庭、儿童心理创伤等概念时是在《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当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章后,了解到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父亲与母亲扮演的角色有偏差,会使孩子性格往单一方向发展,童年父母给孩子的爱对孩子成年后甚至是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蛤蟆先生》这本书中说“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世上来,他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原生家庭是绝对完美的.,因此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因此在看完《爱的艺术》后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像是被重锤敲了一下,我尝试着把我童年的经历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完整的放映了一遍,这是个较为痛苦的过程,好比在镜子前将看似完整的自己一点一点撕开,逐步拨开自己身上的每个角落查找,然后发现每个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补的地方。于是产生了对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后比较有代入感,将自己代入到每个动物身上,发现他们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于是得到提醒要尽量改变自己的这一部分。从中也得到启发:辨别三种自我状态“父母、儿童、*”、自证预言与人生坐标、心理游戏与角色扮演。

  最后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个有共情能力(具有强大的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能从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体现在成熟和自我接纳和求同存异接纳他人)、独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状态。

  将自己剖析这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正如那句所说的:没有一种觉醒不带着痛苦。但是正因为有觉醒才会有改变,尽管没有那么容易脱胎换骨。

  所有的爱都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恋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等。就像是学习其他的艺术一样,如音乐、绘画等。那自己爱自己无疑是最重要的,足够的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这世间万物,所以请务必学会好好爱自己!

  最后,引用这本书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得要比他慢,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28次咨询,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地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书中提到儿童、父母和*三种状态,当处于“儿童状态”时,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当处于“父母状态”时,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当处于“*状态”时,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突然发现,36岁的我,更多的时候还是处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现在才开始有意识地向“*状态”努力。有时候,会有些心急,觉得自己成长太慢,领悟太晚,但这样的想法太多的时候,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焦虑成了阻力。这个时候就像跌倒在地的感觉,以前,肯定会给自己打鸡血,让自己赶紧站起来勇往直前;现在,开始允许自己在地上趴一会,整理好心情,再爬起来,也允许自己不爬起来。感觉自己变得消极了,但却更有力量了,因为我开始接纳自己的感受了。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一周完成完成一本书,1月第一周阅读完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现在发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结合工作生活中的经历总有不一样体验,不只是这本书,而是不同时间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仍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才知道,优秀的书本,常读常新。

  心理话题有时候容易太枯燥,太深了理解不了,浅了又没有用,本书用讲故事的方法逐层深入,唯一的感觉就是太短了,结局也有点奇怪,我如果写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人成熟的表现就是能够独立,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去等待他人帮忙解决。

  2要做真实的自我,并勇于表达自我。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生活,要活出自我。

  3儿童状态,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个人的性格和发展方向,去学习如何应对周围的环境,有些成年人仍会以儿童状态去应对环境的改变。

  4父母自我状态,学习父母的应对方式,去用固有方式无意识配合他人。

  5*状态,能思考当下状况,基于事实决定怎么做,所有知识技能为自己能所用,不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影响,能够不断改变革新。

  6学会倾听,远比学会表达更重要

  7很多情绪是个人选择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是正确的表达途径,只是长久习惯的反射。要学着接纳自我,认识不足并改变。避免自证预言,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承诺的力量。

  8人生坐标,人生游戏,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坐标。这个坐标将前面的内容整合了起来,最后引出。

  9积极向上,关心他人,动态噺。信自己,信他人。

  10高情商的人有强大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独立走向共生,双赢思维。

  永远为梦想而活,不断改变提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因为惰性,2021年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于是打算跟着“有书”APP一起读书,2022年共读的第一本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因为来不及买纸质书,于是下载了“微信读书”APP,首次阅读电子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作者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听书名像是一个童话故事,实则是延续了《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20世纪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国肯尼斯˙格雷厄姆,该书以动物为主角,以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动物形象。有机会也要读一读这本书),讲述了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通过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10次心理咨询走出自卑、软弱、忧郁,重新开启独立、自信、快乐的人生,从这本书了解了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咨询师如何通过倾听、分析、共情、沟通等技巧,带领病患走出忧郁。

  曾经自己也有忧郁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网名叫“蓝色忧郁”,后来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热情、开朗、宠溺,把我慢慢从自卑、敏感和软弱中引领出来,这样想来与书中的蛤蟆先生还是有共鸣和共情的点。

  蛤蟆先生抑郁的根源多半来自他的原生家庭,父亲古板严苛,母亲懦弱无能,父母从未给过蛤蟆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着他,虽然他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一个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将伴随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为无知不知道这一点,把孩子带到世上,却不能爱、不会爱,让这世界多了一个不快乐的灵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不自信,如果发生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自己好。经过治疗,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慢慢变得自信、友善,来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记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有错误或问题,总觉得是自己引起的。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遭遇无常,遭遇汹涌的暗流,如何才能跨过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苍鹭告诉蛤蟆先生,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愈自己也一样。的确,人生的长河中,能够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充满了朝气,被快乐包围。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会因为流浪狗被误伤而流泪,会因为夜晚怕鬼而恐惧。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赖父母,所以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毕业,我们会无条件地顺从父母,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见,试图取悦父母。正如我不到3岁的儿子,他无条件地相信我、信赖我,仿佛我是他的整个世界。他会在我哭泣的时候,束手无策地陪我一起哭;他会在我大笑的时候,毫无理由地陪我一起笑;他会在我要求亲亲的时候,把他的额头凑在我的唇边。他全身心地爱着我,这个他在天堂精挑细选过的妈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如果成年后,我们依然无条件地依赖某个人,说明我们还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没有真正长大。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也总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每次受了委屈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都是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小时候依附于大人的顺从行为带到了成年,我们小时候的生存策略一直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父母自我状态,是与儿童自我状态截然不同的反应。儿童是弱小的,但父母是强大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往往会和我们与自己儿女的相处模式相似。我们会潜移默化地习得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训斥儿子的表情、动作、语气,竟然与母亲曾经训斥我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辙。

  长大后,工作后,我们也会遇到看上去很权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的人,永远都像法庭的审判长一样,忙着给你定罪,忙着惩罚你,忙着操碎你那本就有点受伤的内心。就算是儿童状态里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状态的那一面,那个不断批评和惩罚的对象就是自己,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惩罚,仿佛被永远囚禁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世界中。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就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持有消极的态度。可是一次与权威的叫板中,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一次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我决定自我救赎,放过自己,原谅自己。最终,我与*凡的自己和解。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状态里的我,我既不用紧张来自父母严厉的声音,也不用蜷缩在卑微的儿童情绪里。我身心放松、乐观自信,能够理性思考,能够以一颗*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一切,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个层次每个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来说,只有*状态下,我们才会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儿童状态奔波于情绪,父母状态忙着批评教育,只有在*状态,我们才能活在当下。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这个问题我想我已有了答案,我要爱自己。有人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我要重新审视我的人生,我也慢慢学会感谢生命旅途中出现的所有人和事。感谢他们,让我变成了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后,感谢我成为了蓝色海共读沙龙的小秘书,感谢恩师兰梅老师对我的信任。愿在*状态下的我:努力地向下沉淀,向上生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在此之前,我对这类型的书接触不多,而这一种以叙事为主,再逐步深入的,着实还是所见的第一本。

  书籍篇幅不长,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描写方式。将让外行人一看就晕的心理知识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论与情节相结合,有停有顿,不会给人增添太多的阅读疲劳感。

  这是一只患上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励下去看心理医生,接受治疗最后获得新生的故事。在看着蛤蟆先生逐渐变好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也跟着接受了一场心灵治愈之旅。

  我跟蛤蟆先生一样,第一次接触“儿童自我状态”、“*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等这一些看似简单,实则真正贯彻却需要细细品味的名词。跟着苍鹭医生的节奏,循环渐进,像洋葱一般,一层一层由浅到深。

  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收获,其实在于联系书中内容,以新的角度对自己重新的认识和学习。蛤蟆先生在理解和联想中,学会大多时候能够以“*自我状态”来看待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给自己设的心理游戏,改写自己的剧本获得新生。我感受着他的心路历程,又如一个陪伴者看着他治愈。在这过程中,我也学着回想我的过去,我的现在,试着将苍鹭医生所提到的东西与我自身联系起来,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事物。

  我曾听一个网友说他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他曾简单的概括为“政治书”,给予你心理暗示,告诉你世界很好。但跟着蛤蟆先生走了这么一遭后,我却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与心灵打交道,将迷途的人们以一种温和且坚定的方式带回正轨。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我想这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的几处细节,也让我不由联想到的社会中一些真实的现象。

  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抑郁症,却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疗。这又是为什么?就像书中河鼠、鼹鼠和獾三者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的看法,保守的河鼠曾打过退堂鼓,觉得不如吃几片阿司匹林来得有效;鼹鼠和獾也觉得心理咨询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这和现实生活中那些对“心理咨询”有偏见的人有着同样的性质。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偏见,才导致了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治愈率依旧很低,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去治疗。而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是影响治疗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精神疾病治愈率低是一类问题,然“为什么会产生精神疾病”这一问题又值得人们深思。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一话题也是热议纷纷,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多次访谈中提到这个话题。父母享有极大的权力,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雏形。然而在某些过于严苛的要求下,孩子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如蛤蟆先生的父亲对他总是一味的否认和斥责,这和他之后的自我否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能说我们没办法改变原生家庭,也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接受它,在重新认识它的过程中获得希望和动力。

  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只是一部分因素。心理问题的源头,仍要追溯到个人本身。

  许多人在遇到生活不顺时,更多的是怪人怪事。蛤蟆先生将自己心灵受挫的大部分原因总结为父亲的严苛和獾的斥责,但却忽略了一个事情——如果你不愿意,没有人能逼你做任何事情。在书中的第八次谈话,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心理游戏。当苍鹭医生解释后,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和蛤蟆先生一样也处于“我真可怜”和“PLOM(可怜弱小的我)”这两个游戏中。

  蛤蟆先生在慢慢分析自己的处境和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剧本。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别人享有建议权却没有支配权。怨人怨天只会让人沉浸于失败和低落中,也不要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别人,因为只有自己站起来了,才是真正的站起来。

  这本书不仅让人们增加心理知识的"了解,更是在纠正着人们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物的认识。当人们真正陪着蛤蟆先生走过了“心理咨询”这一遭,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当今时代人们对心里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开放了相关课程,人们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高,这本书也与时代所需紧紧契合着。

  我很荣幸能够陪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此同时,这躺心灵列车也在等着你们上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扩展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在推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花费了3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的后面写着“心理自助”四个字,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心灵自我救赎的书籍。

  我们身上都有着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风*浪静的生活,内心实则汹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长背景:蛤蟆住在一个*园里,父亲古板严苛,,总是对蛤蟆不满意,母亲则是懦弱无能,想要关心孩子、拥抱孩子却要看丈夫的脸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蛤蟆极度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直至父亲去世,他都没有释怀。文章中写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说道:“现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我从没有成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们能从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孩子终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

  长大*后,原生家庭的伤让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继续折磨着他。他绞尽脑汁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的蛤蟆庄园,然而大家总拿他与父亲的辉煌作比较,丝毫没有看到他的付出。为了与朋友更合群,他佯装成热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别人的开心果,但自己的内心却是千疮百孔。曾经因为一些事入狱,出狱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选择的时候喜欢询问朋友的看法,这样就把责任推给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颓废的样子,帮他推荐给了心理咨询师苍鹭。

  苍鹭先生的每一次咨询都会慢慢引导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觉,一直在询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询中让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在这里咨询师苍鹭讲述了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然型儿童,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儿童与生俱来的情感有快乐、悲伤、恐惧,而适应性儿童则是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物、环境,则会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关于应该尊重自己内心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自己负责的话语。“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了他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内在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收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这是一本心理辅导书,通过童话故事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向我们展示出来。主人公是只蛤蟆,你没听错,是一只蛤蟆,此书带入感极强,谁读此书谁就变成了蛤蟆。虽然是一本故事书,但是却描写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时最真实的感受,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治疗成功从困境走了出来,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原来,我很重要!

  先来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郁时的状态:

  “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很长时间里,我时不时都会这么想。当然,确实有些时候一切似乎都好起来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点什么。可随后我的兴致就低落下来,没了做事情的劲头,接着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伤情绪里。”

  在第一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在我们出生时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以情绪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

  顺从行为: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依赖父母: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并最终打破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达成,而很多人会依赖一辈子。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

  在第三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解释了蛤蟆先生的愤怒方式:

  释放愤怒: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伤害,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

  在第四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在第五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儿童、*、父母三种状态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在第八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人生坐标:

  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在第九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举例1:“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这是人们经常在工作场合玩的游戏,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实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举例2:“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这种游戏能让你自卑或者自责,从而证实——你一无是处,他高人一等。这会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

  举例3:“我真不幸”

  这种游戏能让低自尊的人常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的说,处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疗时苍鹭咨询师给了我们一个知识点——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远,因为它能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同时也治愈了你我。

  为什么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前段时间也处于抑郁阶段,通过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况,我很庆幸此时读了这本书,它带给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坚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和抑郁而且无法摆脱困境,那么这本书推荐给你。我是贫僧,谢谢您花时间观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最近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本书沿用了《柳林风声》这本在英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书里的人物,以蛤蟆先生为来访者,苍鹭为心理咨询师,展开了一段为期十次的心理咨询。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蛤蟆也从第一次咨询的情绪温度计的最低点(1—2),上升到了第十次咨询中的情绪温度计的最高点(9—10)。

  为什么仅仅通过十次面谈,蛤蟆竟从悲观厌世转变为以前的熠熠生辉,甚至产生了新的人生规划,也许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神奇作用吧!我认为苍鹭心理咨询师主要运用了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方法理论,并一步步引导蛤蟆通过不断自省,认识问题,转变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在这个咨询过程中,苍鹭真的是把启发式教育运用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蛤蟆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当蛤蟆领悟到那一步的时候,苍鹭再上升到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帮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后面隐藏的深层动机。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本书里的人物关系。蛤蟆先生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家庭,家里拥有酿酒厂和*园,父亲给他的印象是严苛,总是用责备的语气训斥他,母亲则把他当小宝宝,认为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没错,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长的原生家庭,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蛤蟆从小养成了顺从、道歉和依赖的行为模式,蛤蟆也经常处于本书中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

  苍鹭心理咨询师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类: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三种状态中进行切换。这三种状态根植于人生坐标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从小形成的观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书中的蛤蟆,从小受到父亲的苛责,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于“悲伤的儿童状态”,经常玩“PLOM”心理游戏,“PLOM”是“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的缩写。虽然双亲已经去世,但是蛤蟆总是认为朋友们在不断地指责自己,这也是蛤蟆在本书开始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朋友老獾,总是拿严厉的目光审视批评自己,让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这本书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亲的朋友,总是喜欢对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画脚,獾的人生坐标是“我好,你不好”,对蛤蟆时刻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我相信大家在生活里也遇到过獾这样的人物,也许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经的老师、领导。这类人经常玩的心理游戏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他们常常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说实在的,有个獾这样的朋友的人,还真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当然最健康的人生坐标就是“我好,你也好”啦,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对应的是“*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指人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决定要怎么做。

  苍鹭心理咨询师通过十次心理咨询,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过度到“*自我状态”,帮助蛤蟆先生摆脱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蛤蟆先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领悟。

  书里详细介绍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并提到了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移情”,以及人本主义学派重视的“共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读下原文。

  本书提到了另外一本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著作《人间游戏》,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可惜目前只有台湾翻译的繁体字版本,希望简体翻译版尽快面世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这本书大概用一两天就能读完,我觉得挺好看的。在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询中,我们被科普了一些心理学基本常识。

  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初次见面让我们了解到,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要自愿。这意味着患者要为自己而非取悦朋友等其他原因想咨询并且愿意与咨询师合作心理咨询才能够继续进行下去。患者是主动的参与者,需要为自己的咨询担起责任来,而非抱着坐等受教的态度面对咨询师。在初次见面时患者与咨询师还确定了面谈时间、频率以及费用等。值得一提的是当蛤蟆问道咨询师自己是否会好起来时,咨询师回答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遇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看完这些感觉我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愿意帮我并且相信我会好起来的,突然很感激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初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应该是很有意思的科普书籍,后来在一次督导中听到李松蔚老师推荐的这本书,对它有种不一样的期待。这是一本科普书,同时也是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中程咨询的书,通过设定一些动物角色,讲述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在来访者身上所发生的变化。读下来,觉得感触很多,因此这本书可以多读几遍。

  一

  抑郁是可以有明显的外在线索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例子。某某人因为抑郁自杀,这是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的案例,但是听到的更多的话是,这人*时好好的,怎么会抑郁呢?

  作为高中心理老师,在工作中接触更多是青少年,很多学生会来到咨询室自述最近心情低落。但是直到去医院诊断为抑郁,还是会听到家长不解的声音:“我们好好的,怎么会抑郁了?”“就是学习而已,除了学习也没有其他的事情,怎么想这么多?”“不能吃药,吃什么药,休息几天就回学校吧。”一方面我们的大众对抑郁症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对于真的得了抑郁症的人,却没有给予适当的理解。

  随着心理健康疾病越来越走进大众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多人知道,抑郁其实早有线索。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在朋友们眼中,他具有冒险精神,善于各种活动,当然也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但现在,抑郁包围了他。

  只要我们保持一点点敏感,其实很容易发现身边的人有一些异乎寻常的变化:性格、情绪、生活状态、生活兴趣……我们每个人其实并不缺乏能够识别出他人变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看到并理解这种变化。

  二

  抑郁这种无力感可能由来已久

  抑郁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无力感,对生活的无力,对自己的无力。而在接待很多学生的过程当中,会发现,抑郁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失败挫折之后对自己的评价。它源于长期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事件的看法。

  我们的情绪状态其实就是一条波动的曲线,在一定范围当中出现变化,有时候很积极,有时候也会越过中线,很消极。这个时候,我们会有自身对于生活事件的评价,或者看法,甚至是对自己的看法,把我们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到中线的位置。但有些人,积累太多,从情绪体验,到自我认识,到对外界的看法,当所有围绕着这个人每一个元素都在说着消极的话的时候,那它就没有办法有力量再回到正常的波动的水*了,就像顷刻崩塌一样,一直沉到最底层

  表面上看蛤蟆的问题是朋友们对待他的方式,比如不怎么认真听他说话,对他批评指责,忽视他,等等,但根本的还是从小的经历,让他觉得不被看到。严苛的父亲,从小对蛤蟆的要求非常高,在他看来,蛤蟆永远做不到很好的事情,好像永远也不会让他满意。母亲对自己很好,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父亲,总是不能很亲近自己,永远把自己当作小孩子来看待。

  一个强势的父亲,一个弱势的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在他的内心当中,或许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没有办法和谐发展。拥有挑剔型的父母,作为孩子,是否能够发展出接纳自我的人,这可想而知不太可能。

  我们就是会在人生当中的某个时刻,突然意识到“我是谁”这个问题,整个人会陷入到杂乱无序的状态,再重新整合自我,成为全新的自己。而抑郁,也赋予了蛤蟆这样的时刻。其实,抑郁并不可怕,真正有影响的是对抑郁的误解。

  三

  精彩部分摘录及感悟

  1.只有自己想要改变,咨询才有效果。

  一开始的时候,蛤蟆并不想改变现状,甚至他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即便他知道自己似乎在一个很糟糕的状态当中,但是他的朋友们很担心他,劝他进行心理咨询,并且还帮他预付了几次的费用。但在咨询中,其实这样的动机,没有办法进行下去。这一段其实处理的特别棒。引入原文的话“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也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人。”

  我们在咨询的时候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时候学生本人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是家人或者老师要求来到咨询室的,这个时候,我会明确他自己想要咨询的意愿有多少。有的会在第一次咨询之后,还有想要变好的想法和意愿,有的会明确第一次咨询之后就再也不愿再次咨询。当然,为了取悦别人而选择听从别人的建议进行咨询,这本身也是值得讨论的内容。我们要知道的是,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力量,但这个改变一定是自己想要去做的。

  2.心理咨询师的信仰

  当蛤蟆问咨询师:“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着他的眼睛:“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这句话感动到了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感动,或许在我的内心,也是这么去看待这份工作的,这样的信念,也支撑我走到现在。

  3.要做什么样的父母

  “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者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婴儿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总是会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产生联系。当然也会从外界给予他们的反馈当中进一步得到经验。近年来,原生家庭的概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我们越来越发现,其实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的影响,也会有很多人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进而无法原谅自己的父母。我们探讨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为了责怪父母,而是让父母能够有所觉察和意识,避免给孩子带来长久的伤害。“父母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严苛的、忽略的、过分焦虑的、暴力的父母,这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太大的影响了。希望为人父母,我们都能心境*和,内心稳定,给予孩子坚定的爱和规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因为惰性,2021年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于是打算跟着“有书”APP一起读书,2022年共读的第一本书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因为来不及买纸质书,于是下载了“微信读书”APP,首次阅读电子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作者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听书名像是一个童话故事,实则是延续了《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20世纪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国肯尼斯˙格雷厄姆,该书以动物为主角,以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动物形象。有机会也要读一读这本书),讲述了得了抑郁症的蛤蟆先生通过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10次心理咨询走出自卑、软弱、忧郁,重新开启独立、自信、快乐的人生,从这本书了解了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咨询师如何通过倾听、分析、共情、沟通等技巧,带领病患走出忧郁。

  曾经自己也有忧郁和不自信的一面、很久以前网名叫“蓝色忧郁”,后来的日子,老公以他的热情、开朗、宠溺,把我慢慢从自卑、敏感和软弱中引领出来,这样想来与书中的蛤蟆先生还是有共鸣和共情的点。

  蛤蟆先生抑郁的根源多半来自他的原生家庭,父亲古板严苛,母亲懦弱无能,父母从未给过蛤蟆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着他,虽然他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一个人的童年,竟是如此重要,童年的烙印,将伴随人的一生,很多父母因为无知不知道这一点,把孩子带到世上,却不能爱、不会爱,让这世界多了一个不快乐的灵魂。

  文中有一段也引起我的注意,人生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为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不自信,如果发生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自己好。经过治疗,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慢慢变得自信、友善,来到了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记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有错误或问题,总觉得是自己引起的。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遭遇无常,遭遇汹涌的暗流,如何才能跨过人生的暗流,通向彼岸?正如苍鹭告诉蛤蟆先生,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治愈自己也一样。的确,人生的长河中,能够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初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像书名那样简单易读,虽然故事的展开是那么的*淡无奇,但是每一个章节都给现实中的我们不同的启迪。

  文中苍鹭是怎样一步步地让蛤蟆自己修复了心理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佛洛依德说过的:“本我所在,自我所依。”深刻揭示了,一个人要改变自我,必先要有认识自我的前提。而一个成年人的自我现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童年经历。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理解人的童年就理解了自己的关键线索。而且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不仅影响了一个人后来的生长,也牵涉了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心理视角是一个人看事情的唯一方式,除非你决心要改变。我觉得说得很对,小树苗栽下去了,不对它进行修枝剪叶,说长歪它就歪了。

  人生的四个坐标,变*存在的底层架构,自我会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个词说,我们会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文中提出的这个观念对我的思想是震撼的,为什么现实中的我总是老样子,无法改变?这是我提出的问题,需要好好思考!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做好,想得到家长或者上司的表扬和认可,这样的正循环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控制事情的发生(认真做好事情),从而确保预言成真。但是得到认可之后换来的回报是做更多的事情(必然后果此处可以引申阅读艾瑞克。伯恩的《人间游戏》一书),人生的逻辑是对的,但是用错了地方。

  另外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一个“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的人都处于父母状态),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喜欢玩“NIGYYSOB”、“你为什么总是让我失望”等游戏,处在这个坐标的人的最极端行为是谋杀!有多少父母是这样在对待自己的孩子?证实了这一点要及时反思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处于“我不好,你好”人生坐标的人最极端的行为是自杀,这个坐标有多少在当前教育压力下和父母错误教育下的孩子是处于这个坐标的呢?由此推理,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回到“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去呢?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儿童的自我状态里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父母的自我状态里包括挑剔的父母状态和养育型父母,而*的自我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状态这么重要,但只能通过鼓励才能让别人进入*状态,只有他自己才能决定要怎么做。为什么说*状态很重要,因为父母和儿童状态不需要思考,很多情绪的发生都是自然发生的,是大脑的条件反射,就像在演戏一样,是处在父母和儿童状态的自我选择了当时的情绪。

  所以,在以后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自己都要进行分辨,看自己是在情绪化的状态还是在理性的状态,在我看来,理性状态就是*状态,不知道对不对,按照逻辑来说,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文中也说了,只有你为自己负责,才能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的,你才有力量来改变处境。

  苍鹭扮演的是咨询师的角色,咨询师最重要的是通过倾听做到共情,通过提出问题,比如说通过这件事发现了什么问题等等,来引导对方审视自我,发现问题,同时也能让对方释放自我和压力,重要的是要让对方从反思中学习和领悟。我觉得这是作为咨询师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作为父母面对孩子,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成长。但是首先引路人要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能引好正确的路。

  蛤蟆先生在讲完自己的故事后也有过反思: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这本书最根本的思想所在,活在当下,听内心的声音,做出改变,爱自己。

  在第十四章结尾的时候蛤蟆面对苍鹭的提问,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他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第十五章又在回顾这个过程的时候讲解了心理学的“移情”和“情商”的概念,蛤蟆通过对苍鹭的愤怒宣告了对自己拥有*,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心理成长过程,结局是完美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最近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本书沿用了《柳林风声》这本在英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书里的人物,以蛤蟆先生为来访者,苍鹭为心理咨询师,展开了一段为期十次的心理咨询。随着咨询的不断深入,蛤蟆也从第一次咨询的情绪温度计的最低点(1—2),上升到了第十次咨询中的情绪温度计的最高点(9—10)。

  为什么仅仅通过十次面谈,蛤蟆竟从悲观厌世转变为以前的熠熠生辉,甚至产生了新的人生规划,也许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神奇作用吧!我认为苍鹭心理咨询师主要运用了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方法理论,并一步步引导蛤蟆通过不断自省,认识问题,转变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在这个咨询过程中,苍鹭真的是把启发式教育运用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蛤蟆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当蛤蟆领悟到那一步的时候,苍鹭再上升到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帮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后面隐藏的深层动机。

  首先,我们来看下这本书里的人物关系。蛤蟆先生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家庭,家里拥有酿酒厂和*园,父亲给他的印象是严苛,总是用责备的语气训斥他,母亲则把他当小宝宝,认为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没错,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长的原生家庭,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蛤蟆从小养成了顺从、道歉和依赖的行为模式,蛤蟆也经常处于本书中提到的“儿童自我状态”。

  苍鹭心理咨询师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类: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三种状态中进行切换。这三种状态根植于人生坐标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从小形成的观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书中的蛤蟆,从小受到父亲的苛责,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于“悲伤的儿童状态”,经常玩“PLOM”心理游戏,“PLOM”是“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的缩写。虽然双亲已经去世,但是蛤蟆总是认为朋友们在不断地指责自己,这也是蛤蟆在本书开始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朋友老獾,总是拿严厉的目光审视批评自己,让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这本书里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亲的朋友,总是喜欢对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画脚,獾的人生坐标是“我好,你不好”,对蛤蟆时刻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我相信大家在生活里也遇到过獾这样的人物,也许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经的老师、领导。这类人经常玩的心理游戏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他们常常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说实在的,有个獾这样的朋友的人,还真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当然最健康的人生坐标就是“我好,你也好”啦,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对应的是“*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指人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决定要怎么做。

  苍鹭心理咨询师通过十次心理咨询,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从“儿童自我状态”过度到“*自我状态”,帮助蛤蟆先生摆脱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蛤蟆先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领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

  ——题记

  上午和中午花了3个半小时看完了这本只有10。8万字的心理学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心而论,其中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很受启发。

  看完一本书还是要”标记重点”和来一次小总结。蛤蟆最近变得抑郁了,心理医生发现和他的童年经历分不开,家人的严格要求让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长大了,自己也没有得到身边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儿童状态,像儿童一样取悦身边的人、道歉(怀疑自己)、依赖,通过怄气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每个人也有*状态和父母状态,只是运作方式不同,后者让别人感觉处在一个不*等的位置,而*状态是一种理智的状态。

  其中有一句话:别人或许会影响和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能够管理情绪,控制冲动,延迟满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别是控制情绪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剧本,要很快能够调整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智商与生俱来,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着我们走得更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扩展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 (菁选3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1

  在朋友的推荐下,一起开始读书,这是我第一次写读后感,读书对我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大概有20多年没有读过书了。

  为什么要选择读书呢,去年和朋友聊天时,他对我说读书很重要,我知道读书好处很多,但种种原因,应该是种种借口,没去读书,可能现在人都太忙了,忙生活、忙工作、忙孩子、忙还车贷房贷,稍有点空闲时间,就被各种兴趣app占去了,哪里有时间读书呢?

  现在想想,那些都是借口,做一件事要看你想不想去做,你不想去做,会有一万个理由去推辞,去找借口,就像我去年戒烟的时候,我想明白了为什么要去戒烟,当天就把抽了25年的烟戒掉了,到现在快一年了再没抽过,就是我想明白了或者说意识到了继续抽烟的后果,所以去做戒烟这件事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现在当我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之后,选择开始读书。

  前天决定和朋友一起每天读书,为什么做这个决定?最近感觉有点压力大,每天都是焦虑、熬夜、失眠的状态,我意识到这是一种病态,我想去改变,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直到前两天,朋友介绍我一起读书,我突然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输入知识才能改变自己,或许也能改变更多身边的人。于是几个爱读书的小伙伴就开启了我们读书之路。

  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刚开始读,感觉自己的嘴笨的像上锈了一样,读的很不通顺,好在三个人一起读,就感觉好多了,若是我自己读,恐怕坚持不下来,弄不好就半途而废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三个人一人读一个角色,说来也巧,我读的角色就是那只心理受伤不轻的蛤蟆先生,刚开始读,还没感觉什么,读了几段,蛤蟆先生的第一句话触动了我,“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就是这句话让我莫名其妙的进入了蛤蟆先生的角色,这不就是现在的我吗?最近我自己的状态就不是很好,特别能理解蛤蟆说的这句话,而且读的时候心里说不出来是难受、理解、还是同情,应该是身同感受吧。我特别能感觉到蛤蟆先生那种失落的感觉,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不好的状态,不想被别人瞧不起,总想证明自己能行,但他自己又清楚自己的脆弱,这种感觉真是太不好了,所以朋友来看他时,他才会说出“整个人都不太好”这句话来。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快乐的外表,未必是真实的,有可能为了更好的迎合这个世界,为了照顾家人、朋友、同事的感受,我们有时会做出一些与自己并不相符的行为,说难听点,其实就是在演戏,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感受吧,至少我是的,但这只有自己知道。

  好在蛤蟆先生有几个要好的`朋友,虽然这几个朋友做事让蛤蟆有些不爽,但他们都是心直口快的朋友,率真的朋友,率真到毫无顾忌的对朋友进行贬损,如果换做是他们病了,有可能状态比蛤蟆更糟,所以有时候,我们去帮助朋友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

  人生很多时候,靠自己是无法完成自我救赎的,对于蛤蟆来说,有几个这样的朋友,真的是太幸运了,想想现实生活中,你身边有几个这样的好朋友?当你身处困境,有几个能理解你、帮助你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呢?其实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就知足了。

  蛤蟆先生的朋友们建议他去看心理咨询师,他们意识到蛤蟆现在状态不好解决,于是带他去见心理咨询师苍鹭。我感觉蛤蟆是不想辜负朋友们的好心才去见心理咨询师的,这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因为父母和朋友为自己好而去接受教育和工作,其实这时候我们要自己鼓励自己,主动自救,这样才有用,才能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师苍鹭一个资深的心理学专家,苍鹭的解决方式,蛤蟆不是很理解,苍鹭所用的方式和方法,是想让蛤蟆知道,出问题的是他自己,他要主动参与进来,主动站出来面对,这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而不是别人帮他解决问题,虽然前面蛤蟆先生很恼火,但在咨询师苍鹭的启发之下,蛤蟆先生从因为朋友被迫而来,转变成自己想要咨询,这说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只有自己主动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蛤蟆先生从被动变成主动,这是好的开始,这一点来说,除了他自己谁也帮不了他,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摆脱真正的痛苦,这需要我们自己想明白,自己走出来,自己去改变,他人只是引导和帮助,就像之前说我戒烟的事,我自己想明白了这件事,就戒掉了,而且很轻松,如果我自己想不明白,别人和我说的再多,再有理,我可能也做不到,吸烟有害健康这几个字,每个吸烟的人天天都能看见吧,是我们自己选择了不去改变。

  不单是我,现在很多人都有蛤蟆先生这种不好的状态,这是一种病态,不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只不过每个人心底知道自己的病态,却不愿意承认,或许是不想让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担心,不想让人觉察到自己的病态,于是故作淡定,时间久了焦虑来了、烦躁来了、脾气来了、易怒来了、埋怨来了、孤僻自大等等都来了,这是必然的,因为病因从未解决,你自己并没有主动想去解决病因,这就是问题所在。

  和蛤蟆先生一样,阳光照不进心里那种感觉,一定很不好,*时看似表现很正常的人,可能内心正承受着无法释放的巨大压力,到了一定程度有可能会表现歇斯底里或一些极端行为,比如有时会听到一些孩子自残的相关新闻,而老师和家长在采访镜头里总会说“孩子*时挺乖巧挺懂事的,想不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

  很敬佩本书中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先生的智慧,现实中他一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一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咨询师,他清楚的知道要解决蛤蟆先生的病状,还要蛤蟆自己参与进来,蛤蟆通过苍鹭的引导,配合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并找到了他的病因所在:“儿童自我状态”。

  什么叫“儿童自我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自我状态,这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拥有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常常表现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爱憎分明等,像儿童一样追求快感并充分表达自我感情。书读到这,我才明白原来我和蛤蟆先生一样,属于这种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一开始觉得苍鹭咨询师什么都没做,问了一堆问题,没有给出解决方案,还说他幼稚,有些恼火,但心理医生就是要病人意识到自己的病因,再去引导病人自己去解决和改善。我想了想,我自己也是这样,自我觉察到一些问题时总是逃避,不去解决,因为自我剖析这个过程本来就很痛苦并且艰难,那么时间久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蛤蟆先生也是如此,虽然他身边的朋友对他很好,但是蛤蟆总是进入到儿童自我状态,尤其和父母型自我状态的朋友更是没法沟通,总感觉自己的位置很低,更像个孩子,蛤蟆先生更愿意主动和心理咨询师沟通,或者说是主动寻找自己的问题所在,我想他现在一定是很想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读到这里,我也想起了我的童年,我小时候不愿意听到父母和长辈的唠叨、指责、讽刺,这也养成了我的叛逆心理,父母无心的“坏话”往往会跟随孩子一辈子,哪怕孩子长大后也摆脱不了这些深刻印象,因为这些东西是埋在孩子心灵最隐秘角落里的,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准则,希望家长们能重视起来,儿童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太深刻了,也是永久的,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如果他的朋友们没有带他去见心理咨询师,或许他会终其一生为他的童年经历买单,为童年而活,这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就好比孩子原本是一张白纸,后面人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书中说的三原色,在这张纸上添加各式各样的色彩。

  今天写这篇读后感,刚刚读到这本书的第九章,写着写着就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也想到了我儿子小时候,后悔自己没有早点意识到这些道理,现在我儿子已经上高中了,还好不算太晚,以后我应该懂得如何跟他沟通了,他小时候我总凶他骂他,嫌他写作业慢、嫌他学习不认真、嫌他考试成绩不好,现在我后悔了,特别后悔,这对我儿子心灵的伤害该有多大,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曾经对他说了些什么,如果我当时能意识到这些,如果当时我读了这本书,可现实中没有如果,那些总埋怨自己孩子这不好那不好的家长该思考一下了。

  小孩子是值得欣赏的,他们咧着大嘴笑也好,哇哇大哭也好,开心的蹦跳也好,这些都是淋漓畅快的,他们现在是单纯的,早晚有一天,孩子们会面对复杂的世界,会经历我们成年人不愿经历的事情,那个时候,孩子们才会变得更聪明,更成熟。

  读完全书还会分享,第一次写读后感,看到的朋友给点鼓励,给点意见。希望我们都像蛤蟆先生一样,变得越来越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2

  读点心理学不仅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为了了解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就能从不同的视角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书中写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套应对行为会跟随我们一生,直到我们改变它。“我们一直深受行为模式的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它,并决定改变它。“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独特看法,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此后的一生我们在不断的强化自己构建的世界观,“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书中谈到了心理学的专业概念“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儿童。”三种自我状态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对对应的人,*的自我状态是理想的自我状态;“*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能让我们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怎么做。”处在父母的状态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想要把控所有事件。处在儿童的状态依赖心强,存在逃避责任。

  为什么相似的事情重复发生,是你决定了别人可以怎么对待你,以前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人有时候都很难自己,如何能控制其他人?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那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听起来匪夷所思,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么回事。“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的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

  感受是基于外部事件的影响还是基于我们的选择,阿德勒心理学强调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同样这本书中写道“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从对于自己的信任和他人的信任的两个维度,划分出四个现象。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其中我好你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他们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得懂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我好你不好的典型特征是挑剔父母型,对应生活中总是挑别人毛病的人,生活中这类人可能是某个挑剔的同事。我不好你好处在悲伤的儿童阶段,存在自卑,对应生活中自尊水*较低,总是在自我否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习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扩展4)

——《癞蛤蟆》读后感5篇

《癞蛤蟆》读后感1

  《癞蛤蟆》讲述了住在井底的小癞蛤蟆,它是所有癞蛤蟆中最小最丑的"一个,但是它的头顶镶着一颗宝石,这颗宝石的名字叫做渴望和追求,意思是说它总在追求美好的东西,所以小癞蛤蟆特别想到井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终于有一天它跳到打水的桶里来到了外面的世界,它见识了很多美丽又奇妙的生物,有美丽的花朵,可爱的毛毛虫,以及大公鸡,还碰到了热情的小青蛙。小青蛙们给它准备了一场音乐会和许多好吃的,好喝的,希望它能留下来和它们一起生活,但是小癞蛤蟆还想继续往前走,它必须不停地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直到有一天被鹳鸟衔上了天空……

  我觉得小癞蛤蟆虽然很丑,但是它很可爱,它的头顶有闪光的宝石,它的心中有渴望。癞蛤蟆借着心中的这份渴望来到了井外,它见识了一切别的癞蛤蟆不曾见到的美好事物,但是它仍然不满足,它一步步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完美,不停的一路向前,直到生命消失。小癞蛤蟆值得我们敬佩,因为它有梦想,敢追求,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都应该向它学习这份精神。

《癞蛤蟆》读后感2

  《癞蛤蟆》讲述了住在井底的小癞蛤蟆,它是所有癞蛤蟆中最小最丑的一个,但是它的头顶镶着一颗宝石,这颗宝石的名字叫做渴望和追求,意思是说它总在追求美好的东西,所以小癞蛤蟆特别想到井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终于有一天它跳到打水的桶里来到了外面的世界,它见识了很多美丽又奇妙的生物,有美丽的花朵,可爱的毛毛虫,以及大公鸡,还碰到了热情的小青蛙。小青蛙们给它准备了一场音乐会和许多好吃的,好喝的,希望它能留下来和它们一起生活,但是小癞蛤蟆还想继续往前走,它必须不停地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直到有一天被鹳鸟衔上了天空……

  我觉得小癞蛤蟆虽然很丑,但是它很可爱,它的头顶有闪光的宝石,它的`心中有渴望。癞蛤蟆借着心中的这份渴望来到了井外,它见识了一切别的癞蛤蟆不曾见到的美好事物,但是它仍然不满足,它一步步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完美,不停的一路向前,直到生命消失。小癞蛤蟆值得我们敬佩,因为它有梦想,敢追求,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都应该向它学习这份精神。

《癞蛤蟆》读后感3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书名叫《癞蛤蟆小姐娇滴滴》。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里的句子幽默、搞笑、比喻的非常夸张,所以我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说了许多内容,有癞蛤蟆小姐认错人了,把老美当成了妈妈,还有癞蛤蟆小姐被半颗牙先生骗进了一个破旧的小屋子里等。

  这本书里的人物很多,有娇滴滴、老美、半颗牙先生、风泪眼牛大婶、红皮老弟、鹅大爷、羊胡子老师、芭蕾兔、捕梦者、零蛋狗、鸭老扁。娇滴滴是一个天真稚气、善良可爱、迷恋飞翔的癞蛤蟆。老美是一个爱花、爱草、爱清洁的鳄鱼。半颗牙先生是一个自私、狡诈的手工坊老板。风泪眼牛大婶有一双爱流眼泪的牛。红皮老弟是一个冲动、单纯的年轻马。鹅大爷是一个近视、爱戴着眼镜看书的鹅。羊胡子老师是记忆力超坏的羊。芭蕾兔是一个热爱芭蕾的兔子。捕梦者是一个热爱飞翔的梦想家。零蛋狗是一个胖胖的狗,跑的很快。鸭老扁是一个爱听故事的鸭子。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邮递员零蛋狗这节和娇滴滴飞上蓝天这节。

  我以后也要像娇滴滴一样拥有自己的梦想。

《癞蛤蟆》读后感4

  今天,我看了《“癞蛤蟆”能吃“天鹅肉”》这篇文章,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天上,一群洁白的,天鹅,扑扇着翅膀,自由地遨游在天空中,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俊美无暇。地上,一只丑陋不堪的癞蛤蟆正在草丛中,注视着天上那白玉般的天鹅,竟张大宽阔扁*的嘴巴,想吃天鹅肉。这下可引起来了人们的讽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得美!”于是,这句话便像“紧箍咒”一样,时刻警告那些怀有“非分”想法的人,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就会落个被他人耻笑的结果!

  一直以来我就是被这个“紧箍咒”紧紧的禁锢着,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癞蛤蟆”还是能吃到“天鹅肉”的!古人幻想登上月亮,到月亮上看看“广寒宫”,在当时,不也被人们看成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然而今天科学发达,人们早已登上月球了,并且取回了土样。地球上的“癞蛤蟆”不是吃到了“天鹅肉”了吗?!要想吃到鲜嫩可口的“天鹅肉”,就应该勇于“夸下海口”,树立“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信心,去做前辈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同时,要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这样,在跨入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才会出现更多的“癞蛤蟆”吃上“天鹅肉”的奇迹。

《癞蛤蟆》读后感5

  今天,看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篇童话,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空中,一群披着白衬衫的白天鹅扑闪着丰满而有力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只丑陋不堪的癞蛤蟆正注视着天上白玉般的白天鹅,竟张开宽阔的扁*大嘴,想吃这鲜嫩的天鹅肉。这下可引来了众人的讽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做梦去吧!”于是这句话便传开了。从此,这句话就像无法反抗的“紧箍咒”一样,时刻缠绕着有非分想法的人,不要轻举妄动,否则,非被他人耻笑不可!

  “癞蛤蟆”怎么不能吃“天鹅肉”?能呀!你看,小时候莱特兄弟就想像着能像小鸟一样长出一对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不是被别人挖苦讥笑吗?可二十多年后,这对美国兄弟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再看看,古人幻想着登上月亮,到月宫里逛一逛,闻一闻那香飘万里的桂花,见一见那楚楚动人的嫦娥姑娘。当时,那些异想天开的人们还不是被看作“癞蛤蟆”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早已登上月球,取回了土样,实现了飞天梦。地球上的“癞蛤蟆”不是吃到了“天鹅肉”吗?

  我想,只要我们敢想敢做,没有什么“天鹅肉”吃不到的。当然,要想吃到鲜嫩的天鹅肉,除了勇于“夸下海口”,更应树立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信心,去做前辈敢想不敢做的事,做一个不怕失败、勇往直前的“癞蛤蟆”,而不是做一个只做“白日梦”而没有行动的“癞蛤蟆”。 这样“癞蛤蟆能吃天鹅肉”的奇迹会一个又一个地出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扩展5)

——《皮囊》读后感1000字3篇

《皮囊》读后感1000字1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胸口郁积着一股气,怎么也出不来,说不出的难受。

  这本书前半部写得有点消沉,又很真实,让人觉得生活不该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们想改变生活,追寻梦想,结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践踏。所谓的梦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加无助。

  "我不愿意和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联系,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许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了。"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最近,我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是不想参加,是没有了热情。我害怕人多的时候,害怕在大家欢声笑语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发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阵狂欢之后,回来更加落寞。不如不去,干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发时间的方式,看书。以前不喜欢读书,现在反而读的多了一些。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宁。

  我看书慢,这也是之前不爱看书的原因,太耗时间了。然而这现在成了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书可以打发更多的时间。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两个小时。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觉的点了。

  "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有勇气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辞职道别时跟他说的。怎么生活?我似乎想过这个问题,似乎又一直也没想明白过,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是的,原以为是为父母的期望放弃了一些东西,选择了一些东西。曾有过宏大的理想,到头来却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不得不过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把之解释为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儿女的责任。实际上呢,这或许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自己懦弱无能的托词。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小时候我从农村搬到县城,之后去省会南京上学工作,再之后去了扬州工作,现在又辗转到了苏州。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无不是风景秀美,人文荟萃之地。处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无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我知道这是什么景点那是什么中心,但是这些都与我无关。朋友说等你买了房子就有了归属感。是么,房子于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家里也有这种感觉。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

  或许是闲的大发了,想法太多。也许,下一刻我会去大上海,曾经觉得无比拥堵嘈杂的魔都,或许那里的忙碌紧张能稍微填补我的胡思乱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们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没有什么印象。看到厚朴的大学和青春,我努力回忆自己的大学,竟也没有什么印象。我有些发慌,我存在的痕迹都没有了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一向以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傲,鄙视思想浅薄,鄙视随波逐流,鄙视世俗市侩,鄙视目光短浅,鄙视素质低下。甚至为此而觉得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因此并不觉得有钱多了不起,当官就能怎么样。虽然,暂时做着不好不坏的工作,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但是,我一直相信一定会有成功发达的一天。孰不知我的"自傲就如文展一样,只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

  生活就像一场戏,我在等待一个结果,一个想要又不想要的结果。累的时候,很想妥协。哪样的生活不是生活,也许就赌赢了呢。转念看到什么鸡汤,又觉得不甘。

  想那些有的没的耗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不如读点书。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们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读书的意义在于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在于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在于可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获得心里的认同,最终获得片刻心灵的欢愉。

《皮囊》读后感1000字2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从序言开始读起,从这本书的序言作者,看出此书的与众不同。一位是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天王刘德华,我抱着强烈的兴趣想知道是怎样的人、怎样的著作能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这部著作写了序。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

  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一起勇闯天涯!

《皮囊》读后感1000字3

  韩寒作序说:“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至于《皮囊》,我很害怕读完这一个个故事,我怕,我害怕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存档在崇达的皮囊里,我害怕分泌的液体在眼里逗留太久,我更害怕冗长的回想,想起我人生列车里的那些过客一个个匆匆下车,来不及道别,来不及想念,便成为远处的风景……

  书中一个个小故事,都是崇达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和生活场景筑建而成。*凡、真挚、没有做作,没有虚伪,只有失落、遗憾、温暖,还有亲情、友情。脱掉这副皮囊,摘掉虚伪笑脸面具,直面痛苦和难过,思考着:到底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或许只有这样,我才会看懂自己,或许这一串串疑虑甚至要用一生来回答。

  崇达写了母亲的倔强和坚强、阿太的乐观和寄语、父亲的残疾和不屈……

  《皮囊》里面有这么一段;“淡淡的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我才发觉父亲的床头贴着一张我好几年前的大头贴,翻起身来看,那大头贴,在我脸部的位置发白得很奇怪。再一细看,才察觉,那是父亲用手每天摸白。”

  我们年轻人努力拼搏,不图别的,不少人也是为了挣多点钱,孝顺他们,害怕“还没成功,父母便老去”,所以我们年轻人,仍然无法忍受不成功,仍然花很多时间奔跑在寻找成功的路上,仍然用各种心灵鸡汤不断麻醉自己。但崇达尝试用文字——这面镜子,警醒我们:家里的灯,永远为你亮着;家里的床,永远一尘不染;家里的角落,依然有你的味道。

  崇达笔下的小镇美女张美丽,因为人言可畏自尽,不得不感叹百千的善行都抵不过有色眼睛的斜视;大学同窗厚朴,因为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落差也自尽,或许如崇达所说“有些人确实一门心思突破一切想抵达所谓的新世界,但转头一看,却发觉他们只知道用老的规则衡量自己,才发觉,其实他们彻头彻尾地活在旧体系里”;小学的玩伴,两个阿小,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就像两条相交线,只在瞬间交织在一起,最终越走越远,直到回不到过去那份共处的时光。

  这几篇文章,活脱脱的现实,仿似身边的例子。人性的丑恶、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实,我也常常感触,再好的朋友,有因为距离而跟你渐行渐远的,有因为价值而放弃并肩作战的,有因为步调而无法继续陪的奔跑的。

  无论怎样,即使多年后再见,却找不到熟悉的话题,面面相觑。越长大,越孤单。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繁荣似锦,可是通讯录一路滑屏下来,却找不到几个可以愿意被打扰的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扩展6)

——1000字读后感3篇

1000字读后感1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讲了三国时期吴,蜀,魏三国鼎立。一场刀光剑影的战争还清晰可见,显示三国时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动荡不安的现象。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接着就是诸葛亮,这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扩展7)

——《心理学与生活》高中读后感1000字3篇

《心理学与生活》高中读后感1000字1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扩展8)

——藤野先生读后感1000字 (菁选3篇)

藤野先生读后感1000字1

上周,我们学习了《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它选自于鲁讯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这篇课文写的是:青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当他来到东京时,却失望至极,他看到清国留学生生活的污浊,失望以及不满。当他来到仙台时,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这里的学校对自己不收学费,还为自己食宿操心。接着,鲁迅便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老师—藤野先生,在这里作者又与藤野先生之间发生了几件事情使鲁迅学医的信心转变了。第一件是先生为“我”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而鲁迅只将解剖图中的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就给改正好了,这表现了先生的细心与认真和对学生严格的品质。后来,藤野先生又关心起“我”的解剖实习,表现了他的"热情与诚恳。接着,藤野先生又了解女人裹脚的事,这又表现了先生的求实精神.

在鲁迅身上有两件事真正使他改变志向。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另一件是看电影事件。“*是弱国,所以*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是鲁迅先生擅长的反语,表达了自己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受到的极大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从文的决心。从这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作者认为应该从精神上救国民,即使身体再健壮,也改变不了愚昧的思想,只有从精神上唤起国民的觉醒,才能救国。

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也知道了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导师。

藤野先生读后感1000字2

在读完《藤野先生》后,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对鲁迅先生无限吹捧,更多的是对现在社会上种种现象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在本应充满阳光的青春校园中,那大多数学生,用着国家免费提供的桌椅.书本.甚至免费的住宿,每天念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校规班规背得滚瓜烂熟,背地里,却从不把学习当回事,吃喝玩乐,攀比成风。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学生成群结队,以打架为乐。甚至将谈恋爱常挂于嘴边,拿出来炫耀。

十五六岁的年纪,本应无忧无虑,一心为未来奋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结下莫多的真挚朋友,收获最纯真的友谊。

十五六岁的年纪,是人生中最美好最轻松的时代,是一个人展望未来,目空一切,不断攀爬的时代。

然而,又有多少人为了明天会挨打而担忧,为了失恋而痛苦,为了显示自己多么美丽富有而惆怅。那是他们本不该有的。

想一想鲁迅先生当初为了中华民族毅然弃医从文的壮举,想一想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他们做着不同的事,却有同一个理想----*有一个崭新的明天!为了这个理想,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将青春年华送给了祖*亲!

同学们,醒醒吧,当你们学习有关革命先烈的文章时,请想一想,我们在他们用一生换来的美好生活中成长,却做着这样那样的龌龊事,对得起他们的牺牲吗?

当初,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众多的*人民万众一心,从未有一个人喊过苦,说过累。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畏惧,纵使知道前面危险重重,纵使自己有机会可以逃掉且毫发无损,但没有人那样做。即使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愿意用鲜血去唤醒*。

为什麽?因为他们是*人,他们有一颗爱国心。

我相信,无论同学们*日多么放荡,在在内心深处,一定有一处最美的地方,那里装着一颗心,一颗爱国心。给你也给我一个机会,给你也给我一个理由,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为了祖国的明天,请放下那些本不应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事,让我们一起努力翱翔!

革命前辈为*铺好了道路,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走出明天的!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藤野先生读后感1000字3

  在读完《藤野先生》后,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对鲁迅先生无限吹捧,更多的是对现在社会上种种现象的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在本应充满阳光的青春校园中,那大多数学生,用着国家免费提供的桌椅.书本.甚至免费的住宿,每天念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校规班规背得滚瓜烂熟,背地里,却从不把学习当回事,吃喝玩乐,攀比成风。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学生成群结队,以打架为乐。甚至将谈恋爱常挂于嘴边,拿出来炫耀。

  十五六岁的年纪,本应无忧无虑,一心为未来奋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结下莫多的真挚朋友,收获最纯真的友谊。

  十五六岁的年纪,是人生中最美好最轻松的时代,是一个人展望未来,目空一切,不断攀爬的时代。

  然而,又有多少人为了明天会挨打而担忧,为了失恋而痛苦,为了显示自己多么美丽富有而惆怅。那是他们本不该有的。

  想一想鲁迅先生当初为了中华民族毅然弃医从文的壮举,想一想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他们做着不同的事,却有同一个理想----*有一个崭新的明天!为了这个理想,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将青春年华送给了祖*亲!

  同学们,醒醒吧,当你们学习有关革命先烈的文章时,请想一想,我们在他们用一生换来的美好生活中成长,却做着这样那样的龌龊事,对得起他们的牺牲吗?

  当初,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众多的*人民万众一心,从未有一个人喊过苦,说过累。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畏惧,纵使知道前面危险重重,纵使自己有机会可以逃掉且毫发无损,但没有人那样做。即使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愿意用鲜血去唤醒*。

  为什麽?因为他们是*人,他们有一颗爱国心。

  我相信,无论同学们*日多么放荡,在在内心深处,一定有一处最美的地方,那里装着一颗心,一颗爱国心。给你也给我一个机会,给你也给我一个理由,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为了祖国的明天,请放下那些本不应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事,让我们一起努力翱翔!

  革命前辈为*铺好了道路,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走出明天的!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00字3篇(扩展9)

——臭臭先生450字的读后感

臭臭先生450字的读后感1

  臭臭先生是大卫 . 威廉姆斯( David Walliams )所著的畅销童书。臭臭先生是一名浑身散发臭气的流浪汉。克洛伊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女孩,家里有一个妻管严的爸爸、一个充满政治野心的妈妈和一个处处都更"优秀"的妹妹。每天上学的路上,克洛伊都会见到臭臭先生和他的小狗公爵夫人,但从未和他打过交道。直到有一天,臭臭先生要被赶出这座城市,克洛伊毅然决定,要在家中为臭臭先生寻找一处避难所。随着她对臭臭先生的进一步了解,她渐渐发现,臭臭先生其实是个不简单的.人。

  克洛伊的妈妈充满政治野心,想把流浪汉赶出街头。可克洛伊却把流浪汉臭臭先生带回杂物间住。把他的衣服悄悄洗干净。之后臭臭先生上了电视。首长邀请他去自己家,首长跟他说了一些话,臭臭先生却说:"把你的烂话藏在屁股里。"

  最后,臭臭先生送了克洛伊一件礼物。

  作者大卫·威廉姆斯

  他是英国极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曾在 2006 年荣获【镜报】"不列颠骄傲"的荣誉称号。

  他是英国知名的慈善人士,曾横渡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并参与环英自行车赛,为慈善团募得大量捐款。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