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知识概述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交织而成的“大地的诗歌”,是那样富有生机,那样充满“喜悦”。
八、重点知识介绍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那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理解与赏析】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兹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蝈蝈与蛐蛐教学反思3篇
蝈蝈与蛐蛐教学反思1
《蝈蝈与蛐蛐》、《夜》是两首外国诗,位于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本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感悟诗意。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情味。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想象,通过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来体味适中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学习外国诗相对来说,总觉得困难一些。因为语言文字总是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身后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社会习性等,外国诗歌的语言表达思想流动,所带来的那些民族特色对我们而言是阅读欣赏的障碍。也因为经过译者的中介,语言的转换有时会削弱或改变原诗的艺术魅力,我们的体验感悟或许不能与译者同步,产生阅读的障碍。但诗歌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诗歌都离不开想象与联想。
在指导学生欣赏《蝈蝈与蛐蛐》、《夜》时,设计一个主要问题:读了这两首诗,想象诗中的画面,你还能想象到哪些画面?这个问题在力求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来感悟诗中的意蕴。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就能发现诗歌的美,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同时,大自然的美丽无穷无尽,是诗人创作的源泉。这两首外国诗都在写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的多姿魅力,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大自然的力量。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拓展想象,然后仿写,发现学生有物可写,写出的诗歌也很美,写出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到大自然、生活的美好。
蝈蝈与蛐蛐教学反思2
①诗歌教学需重朗读。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做到了这一点:有朗读指导,有听读<跟读;有初读<再读<品读;有自由读<分节读<指名读<齐读;有比较读<有师生同读。以读代讲,以读促品(品味语言,品味情感),正是诗歌教学的特色。
②诗歌教学还需注重情感的体会;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也讲究调动学生的体验。本堂课上,这爱国情感是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积极体验出来的,因而才有了先前的嘻嘻哈哈和后来的情不自禁地抢说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与名篇,情不自禁地哼唱爱*,情不自禁地议爱国谈启示。
③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强调方法的指导,因而我引导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而第二首则采用了探究合作式自主学习。
④教师恰到好处的点评充分的肯定,才有了学生智慧之光的闪耀。作为老师,看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的发现与探究,你不能不为学生的能力叫好称绝。
⑤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所以必须弘扬。只有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具象化之后,才能顺利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只有将这种神圣的情感落实到实处<小处后,才能促进学生爱国心灵的内化与升华。
蝈蝈与蛐蛐教学反思3
《蝈蝈和蛐蛐》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第十册第六课《京韵》中的一首歌曲。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就被这首歌所吸引了,所以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投入,特别是在范唱时自身也融入了歌曲中。? 《蝈蝈和蛐蛐》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种特殊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很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设计中主要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趣,孩子们能作为第一人称来表现歌曲。特别是在唱到蝈蝈和蛐蛐在青草地上吹牛皮的情景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创编动作,分角色用动作表现,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使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另外这首歌曲还极具戏曲风格,让人听起来感觉非常有趣、幽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同学们对京剧的感觉稍有体会后再学唱这首歌曲,大家会更好的把握歌曲的味道,而且以此激发大家对京剧的热爱。
由于歌曲特殊的诙谐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加上有了一定的对京剧韵味的感觉,学起来很轻松愉快。不仅能把握住旋律的特点,也能充分表现出歌曲的情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本歌曲,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3篇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掌握儿歌,念出“儿化”音。
2.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
1.蝈蝈、蛐蛐图片各一张。2.电脑、电视机、转换仪。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掌握儿歌,念出“儿化”音。
难点: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演示法、直观感受法、、设问导答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出示蝈蝈、蛐蛐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蝈蝈和蛐蛐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2只小虫吗?刚才我们认识了蝈蝈,现在来看看这是谁呢?
2.师:今天蝈蝈和蛐蛐都来到了我们班,它们两个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1.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
2.理解教师小结,产生倾听儿歌的愿望。
出示直观的图片,引出主题,使幼儿更仔细地观察蛐蛐和蝈蝈,认识蝈蝈和蛐蛐,初步感知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幼儿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1.组织幼儿倾听老师念儿歌。
2.提问:
(1)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儿歌有趣吗?哪个地方有趣?
(2)蝈蝈和蛐蛐儿是怎样吹牛皮的?听我再来说一说。
(3)你听“蝈蝈”和“蝈蝈儿”有什么不同?我念“蛐蛐”的时候跟儿歌中的“蛐蛐儿”有什么不同?
3.小结:儿歌中念的时候有“儿化音”,因为这是北京人说话的京味儿。
4.指导幼儿份角色念儿歌。
(提醒幼儿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5.组织幼儿完整念儿歌。
1.集体安静倾听教师朗诵儿歌内容。
2.根据教师提问,理解儿歌内容。
3.倾听教师小结,感知儿化音,了解儿歌中哪些部分是带“儿化音”的。
4.与教师分角色念儿歌,掌握儿歌内容。
5.集体念儿歌,完整记忆儿歌内容。
幼儿欣赏儿歌后,通过教师提问发现用儿化音念的不同,感知这首儿歌的京味儿,使幼儿了解北京话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欣赏、分角色念儿歌、集体念儿歌的过程中,使幼儿掌握儿歌内容。
三、游戏中提升经验,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
1.教师扮演大公鸡,幼儿扮演蝈蝈和蛐蛐,进行游戏。
2.讨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我们以后都不能做吹牛皮的人不能说大话,要做一个事实求是的人。
1.分角色与教师进行游戏。
2.说说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理解老师的小结,知道不能做吹牛皮的人。
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儿歌内容,让孩子们理解吹牛皮是不好的,要做个实事求是的人。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难点:
歌曲的第三乐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蝈蝈和蛐蛐》
1、导入
师:在我们国家,曲艺和戏曲是两种很受欢迎的艺术种类,其中曲艺和戏曲又包括很多表现形式。谁知道曲艺包括那些表现形式?
生:相声、快书、快板,大鼓等。
师:那戏曲又包括那些剧种呢?
生:京剧、粤剧、秦腔、河北梆子、豫剧、评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这首歌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和说唱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是一首非常有趣的一首歌,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蝈蝈和蛐蛐》。(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以曲艺及戏曲的形式导入,简单明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教师范唱
师: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讲述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们俩互相比说大话,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能浮夸,做一个诚实的人。
(设计意图:德育渗透。)
3、 自主听唱
(1) 学唱第一乐段
师:歌曲分为三个部分,我们称三个乐段,跟老师分乐段来学习。
生:(随琴跟唱一乐段)
师:“吹牛皮”的旋律5 5 5上面的音乐符号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是跳音。
师:有跳音的地方怎样演唱?
生:试唱
(2) 学唱第二乐段
师:别着急的后面有一个什么符号?
生:二分休止符,休止两拍。(教师指导演唱,注意休止部分)
师:这一乐段主要表现的是它们俩个相互说大话,很风趣,要唱出它们的得意劲。
生:(边表演边唱,注意说唱部分的狂妄语气。)
师:老师也想表演一下这一乐段可以吗?
生:可以
师:(可以稍夸张表演)
生:(边唱边表演)
(3) 学唱第三乐段
(师弹琴生跟着唱一遍)
师:没想到走来一只大公鸡前面恰当运用了一个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公鸡来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来。
生:(重点唱这一句)
师:下面听老师唱一遍第三乐段,听一听老师唱的与大家唱的有什么不同。(范唱第三乐段)
(设计意图:这一乐段比较难唱,节奏型较难掌握,通过老师的范唱让学生感受听辩并找出自己唱错的地方,这样学生的印象较深,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听辩能力,同时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生:“一口一个把小哥俩”这一句不同。
师:老师是怎么唱的?谁听会了?
生:(试着唱一唱,并完整演唱本乐段)
(4) 带着演唱情绪完整演唱全曲
4、 伴奏
师:现在拿起你们手中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你认为在哪里加伴奏合适你就在哪里加,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生:边唱边为歌曲伴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节奏感)
师:(对表现有创意的同学进行鼓励,对个别同学进行评价)
5、 分角色设计表演
师:以同桌为小组,分角色为歌曲设计表演。
生:(小组设计并表演)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装饰品,蝈蝈和蛐蛐,哪一组想到前面来展示自己?
生:(台前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给学生展示的*台。)
三、拓展延伸
欣赏两个音乐作品
1、 西皮流水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咱们来欣赏一段京剧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剧中有两大腔,西皮和二黄,统称皮黄腔。这个唱段是京剧里典型的西皮流水唱腔,边听边做动作。
生:边欣赏边随教师做动作
(设计意图: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 京韵大鼓唱段《剑阁闻铃》
师:第二个作品叫《剑阁闻铃》,是说唱艺术中的京韵大鼓。听到自己喜欢的乐句跟着唱一唱。
生:欣赏,可随音乐哼唱
四、评价总结及作业
1、 学生自评
师:你觉得自己本节课表现的怎样?哪个环节表现的好?好在那里?如果不好,哪里不好?以后怎样表现?
生:进行自评(设计意图: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出自身不足及改进的方法。)
师:老师也想评价一下自己(教师自评)
2、 教师总结留作业
师: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蝈蝈和蛐蛐》,也学习到了好多*的文化知识,回家后学习一小段地方戏下节课唱给同学听。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蝈蝈与蛐蛐》教案3篇
《蝈蝈与蛐蛐》教案1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án)信颤(chàn)抖镶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请一生介绍作者。
2.范读。其余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节奏、重音与情感。交流朗读体验并进行片断范读。
3.齐读。
4.提问,如果让你给诗歌添加一个副标题,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借此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5.激发想象,感受画面。
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从这首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画面?用散文性的语言描述出业。
6.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如:蝉的叫声,蛙的叫声、树林的鸟叫声、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
7.学生模仿课方吟诵一节诗: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三)指导自读《夜》。
小组合作学习法。
1.小组合作配乐朗读。(先自由练习,再配乐范读。把握语调:轻柔舒缓,体会意境,静谧美丽。)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诗歌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比较本课两首诗在内容和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第二首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
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诵的表现形式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静衬动,后一首是以动衬静。
三、学生小结学习感受。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篇(扩展4)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10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1
[教材简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心身边残疾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叙事线,又要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会认读、书写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
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我准备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二年级孩子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教学时,围绕课题先让孩子质疑,然后在读书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疑,再紧扣诗歌的内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感悟。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
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习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时可能会给为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请你看着这幅图,能完成这组填空吗?(课件出示: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图片,()的眼睛,()的眼睛)对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让我们看到身边这个美丽、精彩的世界。
2、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那时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3、小朋友才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成天面对着黑暗,会觉得孤单、寂寞、难受……
4、是呀,就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词卡:“盲婆婆”,读词语“盲婆婆”。“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两个字在一块时,后面一个要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呢?对了,婆婆是女的,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妈妈的妈、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观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几个字写法一样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摆得稳,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长横。
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提示长横的写法以及生字笔顺。
这位盲婆婆多可怜哪!
5、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2)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疑问吗?(预设:①谁送给盲婆婆蝈蝈?②怎样送盲婆婆蝈蝈?③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
(3)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仔细听,看一看疑问能不能解决?听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诗歌。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
⑴检查字音。
开火车读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什么?
您和邻(鼻音和边音)邻和领(前鼻音和后鼻音)难(前鼻音多音字)
⑵读词语。
绿色你见过绿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颜色啊。
邻居①“邻居”是什么意思?(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近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③课文中谁和谁是邻居?(盲婆婆、小男孩)
欢乐
⑶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⑷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
遍。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⑸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⑹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⑺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得真认真!
3、全班交流。
⑴谁送给盲婆婆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长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样送盲婆婆蝈蝈?(喜滋滋)
⑶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说明小男孩关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这个有点困难,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
4、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诗歌,相信小朋友不仅能能解开所有的疑问,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具体学文,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①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读读这一自段。
③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课件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们也有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吗?从哪儿读出来。
(点:“乐呵呵”“喜滋滋”由黑变红)来,带着笑容读一读,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词还有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笑眯眯笑哈哈笑嘻嘻喜洋洋乐呵呵)
⑥送出蝈蝈时,小男孩看到婆婆满脸的笑容,自己也快乐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第一小节,读出他们的快乐。
(2)学习第2—4小节,潜心会文
小男孩高兴地把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婆婆说呢,瞧他都说了什么了?自由地去读一读2、3、4小节。
学习第二小节
①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②这一个“您”,(课件点“您”变红)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引导把“替”读好)
③听了他们的朗读,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吗?*时,小男孩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④他会做许多事来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着盲婆婆。他知道蝈蝈能帮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⑤小朋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关心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
学习第3小节
学习第一句: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读。
②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她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什么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想象春天、夏天、秋天不同的美景)
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
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⑤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
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学习第二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①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盲婆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②你们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③讲一个指导读一次。(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难忘什么意思?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
④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⑤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
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引读:歌声会,歌声会。
⑥试着背诵(歌声会,歌声会。)
⑦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森林,听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9)班,看到。
歌声会,看到。
(课件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学习第4小节。
①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②这“咯咯”是什么呢?“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
③这里有六个点。(课件出示:省略号变红)老师不明白,谁知道?(是蝈蝈的歌声,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的笑声!、、、、、、)
④指导朗读。
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导背诵。
四、全文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2、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五、学写生字。(邻居替您领童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重点指导童、绿、您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绿:(下面不要写成水。)
您:(卧钩的写法。)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2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齐读课题。
2、检查生词
二、学习第一节
1、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是谁把蝈蝈送给了盲婆婆?
2、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吗?
绿色的蝈蝈(看到的)
会唱歌的蝈蝈(听到的)
3、捉到这样一只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心情怎么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快速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乐呵呵,我们来做一个乐呵呵的表情,现在就让我们乐呵呵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4、乐呵呵,心里多高兴啊,文中还有一个跟它有相同意思的词语,是(喜滋滋),他们不但意思相同,而且形式也相同,像这样的词有个专门的形式,我们叫它abb式,像这样形式表示高兴的词,还有吗?
(笑呵呵的、笑眯眯、喜洋洋、笑哈哈)
师:这样的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开心。
4、小男孩喜滋滋地把蝈蝈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你知道我们二(6)班的邻居是谁吗?所以盲婆婆就住在小男孩家的(隔壁),离得非常得近。
5、就让我们开心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三、学习第二节
过渡:对呀,把自己刚捉到的蝈蝈送人,我们都会有些舍不得。那小朋友为什么“喜滋滋”地送蝈蝈呢?我们读一读第二小节,从里面找一找原因。
1、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
2、瞧,一进门,小男孩就喊: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3、这两个词语怎么读呢?指名读(有点着急,想快点把这只蝈蝈送给婆婆,很开心,因为今天我捉到了一只蝈蝈。)
4、小男孩这么开心,是因为这还是一只——(生接读)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你唱歌。)
5、点红“替”理解替。
那不上学的时候,小男孩就自己为盲婆婆唱歌。为什么要为婆婆唱歌呢?
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所以她看不到(),指名说。
然后完成练习: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xxx,看不到xxx,也看不到xxx,她感到xxx。
师:盲婆婆看不到红红的太阳,看不到花草树木,看不到这五彩的世界,她觉得自己非常孤独,感到难过。邻居家的小男孩有空就来陪伴她,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除了唱歌,小男孩还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位很有爱心的小男孩。今天,他捉到了一只蝈蝈,很开心,他喜欢蝈蝈,但更喜欢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怕自己上学的时候盲婆婆孤独,所以,他要把这只会唱歌的蝈蝈送给盲婆婆,让蝈蝈代替他给婆婆唱歌,解闷。
7、谁来读一读这一段。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盲婆婆?
8、小结:无论是上学还是不上学,小男孩都想方设法地帮助盲婆婆,真是一位热心的好孩子。
四、学习第三节
过渡:那蝈蝈的歌声能给盲婆婆带来快乐吗?请小朋友自由地读读第3节,找找答案。出示第三小节
1、蝈蝈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快乐了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盲婆婆真的用眼睛看到了吗?(练读第1句,像盲婆婆一样美美地想象,再美美地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是盲婆婆用心感受到的,(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指名说
3、“往日”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童年”理解词语的意思)
你们猜猜盲婆婆往日有哪些难忘的欢乐?(说后读好“难忘的欢乐”)
同学们,听!(播放蝈蝈叫声录音)你们知道吗?盲婆婆也有着快乐的童年,那时的她能看到一望无边的蓝天,听到唧唧喳喳的鸟叫;能看到自己美丽的村庄,听到小伙伴们欢快的笑声;能看到村前清澈的小溪,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她还时常和晓伙伴们光着脚丫在小溪里玩呢!她多么想再听到这一切,看到这一切呀!
4、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出示:歌声会x____,xx。)谁能说得和书上不一样的?
5、指导朗读
(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我们就把婆婆心中的欢乐读出来吧!)
男生读,女生读
(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欢乐的生活。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
齐读
5、你们瞧,盲婆婆听到这样的歌声,笑得多开心啊!小组比赛读,读出盲婆婆的快乐。
五、学习第四节
过渡:盲婆婆笑得这么开心,看来这只蝈蝈唱得怎么样?
1、齐读第四节
2、蝈蝈唱得多好啊!咯咯,咯咯,咯咯,点红省略号,这是(省略号)。在这里,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那这个咯呼就表示它还在叫。这是蝈蝈的声音,它还像什么声音?课文中是谁在笑?他们为什么在笑?)
3、让我们一起聆听蝈蝈的歌声,感受盲婆婆的快乐。(齐读第四小节)
4、文中的"小男孩是多么热心地帮助了盲婆婆,让我们带着他的这份热心再读读课文。
总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见了光明和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学习,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给别人带来快乐,也使自己更加快乐,一起读好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六、教学生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第五课)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本课重在带领学生体悟“我”送蝈蝈的用意:在我上学时让她替“我”为盲婆婆唱歌,让盲婆婆从蝈蝈的歌声中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回想童年时光的欢乐,充分展示了儿童的美好心灵,让学生从中体会人间真爱,陶冶心灵。
本文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生字词语的学习。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abb式的词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的叙事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尽量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涵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读悟教学法和想象教学法,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在想象说话中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体会诗歌的语言文字之美及其中蕴含的`情感之美。
教学流程:
一、紧扣课题 激趣导入
1、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轮流读诗歌,检查初读情况。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生共同理解“盲婆婆”这个词。重点理解“盲”字,感悟“盲”的世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三分钟,处在“盲人”角度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
3、要求学生谈谈自己这三分钟的感受。
4、再读课题,设疑:“我”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一只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诗歌精华所在,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在课题中抓住一个“盲”字,为学生留足时间充分去感受盲婆婆黑暗而寂寞的生活,为下文进一步学习做下对比铺垫。读课题后设疑,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欲望。)
二、以读激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1、学习第一节,“我”捉到了一只怎样的蝈蝈?指名读第一节。
2、多媒体展示蝈蝈的实物图,播放蝈蝈的叫声,让学生感受蝈蝈的可爱。
3、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我”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乐呵呵、喜滋滋)
4、指导积累abb式词语。
5、“我”面对这样一只爱不释手的蝈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
6、此时“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你用自己理解的读的方式表达出来。指导读出词语“乐呵呵”、“喜滋滋”的语气。(自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此环节设计欣赏蝈蝈的外形、叫声,说明我对蝈蝈的喜爱,而“我”又转送给了盲婆婆,表达了“我”对盲婆婆的同情、关心、帮助,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abb式词语的积累,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4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情境:老师请每一个小朋友轻轻闭上自己的眼睛,体会一下此时你的周围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
2,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出黑暗、孤独、难受等感觉)
3,过度:你们把盲婆婆的感受也说出来了。现在能不能把这个句子说完整呢?
4、出示练习: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她看不见(),看不见(),也看不见(),感到()。
5.(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张画有盲婆婆孤独、茫然、不快乐的脸的图画)
老师;孩子们,这位就是孤独,不快乐的盲婆婆。
二、品读诗歌
(一)自由朗读诗歌
1、师设置情境: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美丽的鲜花、明亮的阳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出了孤独还是孤独。可是今天,盲婆婆不一样了,她怎么样了?你们瞧!(出示课文第40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从“盲婆婆那笑弯的眉毛、眯缝的眼睛、上翘的嘴角”说出开心、快乐)(板书:画出一张笑脸)
2.师:是谁给她带来了欢笑?答案就藏在语文书中的第五课中。在大家读课文之前想问问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呢?(1,看准拼音认真读;2,要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读文。
(二)学习第一小节
1.过度:大家找到答案了吗?到底是谁给盲婆婆带来了欢笑呀?(小朋友)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呀?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出示插图)你们看,小朋友带来了什么?(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你们喜欢它吗?文中的小朋友喜欢它吗?是呀,这么可爱的蝈蝈,有谁会不喜欢的?可是,小朋友却把它送给了盲婆婆。从他的表情,你能看出他乐意这样做吗?(乐意、高兴、快乐)(强调板书中:笑脸)
4、你们能不能从刚才读过的第一小节里找出两个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
5、指导读关键词:你能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6、你还知道哪些像“乐呵呵、喜滋滋”这种ABB形式的表示高兴的词吗?(喜洋洋、笑嘻嘻、乐滋滋等)
7、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将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了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有爱心、关心残疾人”等)(相机板书:画出一颗爱心)
8、指导朗读第一小节:如果你们就是这个小朋友,把你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这是一只绿色的、会唱歌的蝈蝈,小朋友多么想让盲婆婆马上看见这只蝈蝈啊!他一边跑一边喊起来(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指名赛读谈感受。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可读出急切、高兴、得意、尊敬等不同情绪,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
3、你们能想象出书本上的小朋友*时是怎样陪伴盲婆婆的吗?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盲婆婆,读到这儿,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强化有爱心这个主题)
(四)学习第三节
1、过度:盲婆婆有小朋友的陪伴,有蝈蝈的陪伴再也不孤单了。你们听,蝈蝈唱着动听的歌,盲婆婆听着听着,仿佛……(小黑板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引读:歌声——,看到——。歌声——,想起——)
2.理解第一句:
(1)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好象看到了什么?(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象也看到这条小溪了吗?是什么样的呀?
(2)师引导想象:歌声把盲婆婆领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
(3)指导朗读:盲婆婆走进这么美的田野,她的心情怎样?(开心)能把盲婆婆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理解第二句:
(1)师引导想象;蝈蝈美妙的歌声不仅把盲婆婆领进了田野,还把盲婆婆带会了——?(童年,想起——)你们猜猜盲婆婆会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2)。指导朗读:想起了童年的快乐,她的心情怎样?(开心)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引导配合朗读第三小节。
师;蝈蝈那美妙的歌声让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就让我们美美地,快乐地读读这一节吧。(引读)
5,背诵第三小节
过度:刚才小朋友好厉害呀。不用看书都能把这一小节背下来了,真厉害!我们能不能试着背一背。
6.编诗歌
(1)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编编诗歌吗?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小黑板出示句子)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2)班,看到。
歌声会—————————————。歌声会————————。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2)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受到表扬小朋友连起来做了两句诗了
(2)你们真了不起,今天学会作诗了,成为一位小诗人,让我们一起鼓掌祝贺下自己吧。
(五)学习第四小节
1、师:读到这儿,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盲婆婆能享受到美妙的生活。就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吧。
2、引读第四小节:婆婆,婆婆,——。您听,——,——。
3,理解省略号:
师:这里有6个点,这是什么符号呀?谁知道?(省略号)
师:这是省略号,省略了蝈蝈的叫声。
三、总结课文,回顾文本
1、(出示插图,分别指着盲婆婆和小朋友)盲婆婆是——(幸福的、快乐的、年轻的……)因为有爱与她相伴。此时的小朋友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他付出了爱。也许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板书:因为、所以)希望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那世界将充满着幸福和快乐。
2,联系生活谈感受: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要关心残疾人。我们要关心老人。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
3,小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见了光明1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学习,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
四、课后延伸
1、把这首诗歌背给家人听
2、继续编儿歌。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欢乐童年清波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策: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写好生字。
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策:本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让学生自己当一个小导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好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建角色——引发动机
1、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 激趣:九九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它是一个老人们的节日。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敬老爱老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当回小导演,去把一个动人的敬老故事拍摄下来?
3、 指导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出当导演需要的本领:
善于观察——捕捉人物的神态、动作
善于想象——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
善于表达——要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介绍情况——熟读感知
师:现在请小导演们先了解一下剧本,把自己融进去,自由放声读课文,然后向大家作介绍。
1、 分层提出自读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多字,不少字。
(2)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再读读。
2、 检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节读课文。
(2) 学生评议。(采用“我建议你……”“如果你……”“希望你……”等建议式句式进行评议。)
3、 用简要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观察,自主识记(要求用学过的字帮助识记)
2、交流。(采用“我提醒大家注意……”“我这样巧记……”句式交流。)
3、学生按笔顺描红 “邻、婆、替”
4、学生临写生字,师指导如何把字写入帖、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表达、审美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策:
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诗歌语言的感受。
难点:建立新角色,引导学生在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自主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步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的双重任务。
对策:本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让学生自己当一个小导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好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说说内容——体会感悟
师:通过上节课的初读剧本,文中许多片断你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导演的你们一定要仔细观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
生:我感受到蝈蝈的可爱。(师展示实物或图片,播放蝈蝈的叫声,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蝈蝈不但外观美,而且叫声也很美)
生:我知道主人公小男孩把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时很高兴。(师指导读好“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
生:我明白小男孩送蝈蝈的用意是:在“我”上学的时候,让蝈蝈替“我”给盲婆婆唱歌。(师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婆婆的*时交往,体会彼此的感情)
生:我读懂了蝈蝈的叫声使婆婆仿佛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也回想起童年时的快乐。(师引导学生结合挂图从神态、动作体会婆婆的快乐)
二、表演朗读——理解表达
师:剧本中的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他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令人感动。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导演要做到善于表达,善于指导,演员要细细体会把你们刚才读懂的人物的动作、语气、神态加到表演朗读中去。(四人小组表演朗读、师巡视指导)
1、学生上台表演朗读
2、师生评议
三、尝试想象——迁移应用
师:蝈蝈叫声美妙动听,它唤起了盲婆婆对大自然和童年的回忆,为她的生活减少遗憾,增添情趣。小导演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推测盲婆婆的内心所想,她还看到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充入进去我们的影片一定更精彩!
1、学生想象说话。(“歌声会……歌声会……”句式练说)
2、配乐结合画面交流
四、新闻发布——质疑应答
师:在拍摄即将结束的时候,导演们和演员们将准备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爱提问题的观众们可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想当面问问导演和演员们?
(自荐或推荐学生分别当导演和演员并到台前。教师当支持人穿针引线,引导点拨)
生:为何剧本中两次提到“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生:为何剧本以蝈蝈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结束?
生:为何剧本中具体刻画盲婆婆的想象内容?
生:扮演小男孩的同学和盲婆婆的同学你们有何感受?
五、写宣传稿——概括评价
师:开好新闻发布会,影片可以播放了,不过,各位导演们还得做件事——写些宣传词,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主人公。
学生交流
六、拓展生活——激励导行
师:剧中的小男孩只是我们当代少年的一个缩影,他体现了我们儿童奉献爱心,尊老帮残的美德。小导演们,让我们一起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家庭中,去捕捉身边更多的感人故事吧!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因为处处都有爱。
七、实践活动
开展“我学会了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
课前思考:
本文是一首儿童叙事小诗,旨在通过朗读感悟文字语言,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因为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要把握住一个链接点是很重要的。如:教学第二小节时抽出“替”字,理解文本中提供帮助给人带来的乐趣,延伸到生活中,思考自己可以给什么人伸出援助之手。
师:读完这一小节,你知道了“我”*时怎样为盲婆婆解闷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生:给盲婆婆唱歌。从“替”字可以看出。
师:(板书“替”)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生:在家里,我替妈妈扫地。
每天早上,我都替老师收齐作业,拿到办公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从这儿,我也可以看出大家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盲婆婆眼睛看不见东西,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让她少了很多的乐趣。那么,蝈蝈是怎样帮助她解闷的呢?我们来看看。
……(学习课文3节)
师: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她慈祥的脸上是带着微笑的,你觉得是为什么?
生:因为盲婆婆心里很高兴。
盲婆婆通过蝈蝈的叫声,似乎看到了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我觉得她是因为有小朋友和蝈蝈陪她,不感到寂寞。
师:是呀,课文中的“我”替盲婆婆唱歌解闷,“我”上学时还想到了用蝈蝈“替我”去帮助盲婆婆,这种关爱让婆婆感到了无比幸福。其实,像盲婆婆这样无助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帮助,同学们,你觉得自己可以帮助哪些无助的人?你打算怎样做呢?
生:我可以帮助盲人。过马路的时候,我可以扶他们过去。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首简单的儿童诗,对于好奇的小学生而言听到小动物的名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已经很高了,在第一课时我有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且自己通过读课文解决问题,因此学生读得非常认真。在初读是基本都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我又使用了一些激励的手段帮助学生读好这首诗歌,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
引导学生想象盲婆婆双手拿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只是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学生虽然说的较多,但显得太零碎,教师没有给予更多的帮助、引导,没有达到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因此,可以改为学生自由说后,提供给学生一个书上的句式:歌声会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歌声会_________,想起__________。这样,想象说话就体现了一个梯度,由易到难,提高了语言积累的有效性。
学生话语:(怎样区分“邻”“领”)只要记住两个耳朵在脸的两边,他们就好像邻居,所以邻居的“邻”是耳朵旁。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程:
一、复习回顾
1、复习生字。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齐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出示课件:生字)还认识它们吗?
一生领读,其余学习跟读。
2、复习词语。
(出示课件: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
开火车读。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题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是什么?(送)
2、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呢?(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给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学的时候会给婆婆唱什么歌呢?谁能替他唱一唱?(齐唱一首歌)
3、这样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出示课件:美丽、会唱歌)
4、指导朗读。(用几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大家读、教师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捉回蝈蝈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乐呵呵)
2、我送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喜滋滋)
3、这两个词都表示心情怎样?你还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乐淘淘,欣喜若狂)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听到了什么?有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听到小溪流淌的叮咚声——————
(看到美丽的田野,看到美丽的校园,看到美丽的公园——————
2、是啊,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小溪——
歌声会把您带回—— 想起往日——
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4、同桌合作
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同桌讨论,看谁说的最精彩!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闭上我们的小眼睛,听!(课件出示蝈蝈叫声图)
2、刚才听到什么了?(蝈蝈的叫声)
3、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4、您听——(咯咯,咯咯,咯咯——————)
5、省略号表示什么?(蝈蝈一直在唱歌)
6、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声音由重到轻。
三、通读课文,体会感情
故事学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生: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孩子。
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也有做这样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更要献出一份爱心。
师:课文中的谁是残疾人?(盲婆婆)。盲婆婆也就是眼睛怎么样?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盲人的感觉吧。谁能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给王小玉老师的?
(生开始了行动——————)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见,不敢向前走。
生:老师撞到桌子。
生: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
师: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不方便,那要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该有多痛苦啊!那你们觉得一个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需要帮助,需要眼睛,需要领路人,需要亲人——————
师: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及时伸出援手,这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的。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语言中的爱化为你们的行动吗?(能)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是谁?(我)。让我带着对自己这样一份爱心,背诵课文一遍好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8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齐读课题。
2、检查生词
二、学习第一节
1、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是谁把蝈蝈送给了盲婆婆?
2、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吗?
绿色的蝈蝈(看到的)
会唱歌的蝈蝈(听到的)
3、捉到这样一只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心情怎么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快速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乐呵呵,我们来做一个乐呵呵的表情,现在就让我们乐呵呵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4、乐呵呵,心里多高兴啊,文中还有一个跟它有相同意思的词语,是(喜滋滋),他们不但意思相同,而且形式也相同,像这样的词有个专门的形式,我们叫它abb式,像这样形式表示高兴的词,还有吗?
(笑呵呵的、笑眯眯、喜洋洋、笑哈哈)
师:这样的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开心。
4、小男孩喜滋滋地把蝈蝈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你知道我们二(6)班的邻居是谁吗?所以盲婆婆就住在小男孩家的(隔壁),离得非常得近。
5、就让我们开心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三、学习第二节
过渡:对呀,把自己刚捉到的蝈蝈送人,我们都会有些舍不得。那小朋友为什么“喜滋滋”地送蝈蝈呢?我们读一读第二小节,从里面找一找原因。
1、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
2、瞧,一进门,小男孩就喊: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3、这两个词语怎么读呢?指名读(有点着急,想快点把这只蝈蝈送给婆婆,很开心,因为今天我捉到了一只蝈蝈。)
4、小男孩这么开心,是因为这还是一只——(生接读)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它替我给你唱歌。)
5、点红“替”理解替。
那不上学的时候,小男孩就自己为盲婆婆唱歌。为什么要为婆婆唱歌呢?
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所以她看不到(),指名说。
然后完成练习: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xxx,看不到xxx,也看不到xxx,她感到xxx。
师:盲婆婆看不到红红的太阳,看不到花草树木,看不到这五彩的世界,她觉得自己非常孤独,感到难过。邻居家的小男孩有空就来陪伴她,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除了唱歌,小男孩还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呢?
这是一位很有爱心的小男孩。今天,他捉到了一只蝈蝈,很开心,他喜欢蝈蝈,但更喜欢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怕自己上学的时候盲婆婆孤独,所以,他要把这只会唱歌的蝈蝈送给盲婆婆,让蝈蝈代替他给婆婆唱歌,解闷。
7、谁来读一读这一段。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盲婆婆?
8、小结:无论是上学还是不上学,小男孩都想方设法地帮助盲婆婆,真是一位热心的好孩子。
四、学习第三节
过渡:那蝈蝈的歌声能给盲婆婆带来快乐吗?请小朋友自由地读读第3节,找找答案。出示第三小节
1、蝈蝈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快乐了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盲婆婆真的用眼睛看到了吗?(练读第1句,像盲婆婆一样美美地想象,再美美地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是盲婆婆用心感受到的,(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指名说
3、“往日”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童年”理解词语的意思)
你们猜猜盲婆婆往日有哪些难忘的欢乐?(说后读好“难忘的欢乐”)
同学们,听!(播放蝈蝈叫声录音)你们知道吗?盲婆婆也有着快乐的童年,那时的她能看到一望无边的蓝天,听到唧唧喳喳的鸟叫;能看到自己美丽的村庄,听到小伙伴们欢快的笑声;能看到村前清澈的小溪,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她还时常和晓伙伴们光着脚丫在小溪里玩呢!她多么想再听到这一切,看到这一切呀!
4、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出示:歌声会x____,xx。)谁能说得和书上不一样的?
5、指导朗读
(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我们就把婆婆心中的欢乐读出来吧!)
男生读,女生读
(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欢乐的生活。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
齐读
5、你们瞧,盲婆婆听到这样的歌声,笑得多开心啊!小组比赛读,读出盲婆婆的快乐。
五、学习第四节
过渡:盲婆婆笑得这么开心,看来这只蝈蝈唱得怎么样?
1、齐读第四节
2、蝈蝈唱得多好啊!咯咯,咯咯,咯咯,点红省略号,这是(省略号)。在这里,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那这个咯呼就表示它还在叫。这是蝈蝈的声音,它还像什么声音?课文中是谁在笑?他们为什么在笑?)
3、让我们一起聆听蝈蝈的歌声,感受盲婆婆的快乐。(齐读第四小节)
4、文中的小男孩是多么热心地帮助了盲婆婆,让我们带着他的这份热心再读读课文。
总结:有了这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盲婆婆的生活仿佛重见了光明和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也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学习,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要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老人和身体有残疾的人。给别人带来快乐,也使自己更加快乐,一起读好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六、教学生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9
[教材简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心身边残疾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叙事线,又要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会认读、书写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
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我准备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二年级孩子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教学时,围绕课题先让孩子质疑,然后在读书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疑,再紧扣诗歌的内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感悟。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
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习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时可能会给为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请你看着这幅图,能完成这组填空吗?(课件出示: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图片,()的眼睛,()的眼睛)对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让我们看到身边这个美丽、精彩的世界。
2、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那时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3、小朋友才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成天面对着黑暗,会觉得孤单、寂寞、难受……
4、是呀,就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词卡:“盲婆婆”,读词语“盲婆婆”。“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两个字在一块时,后面一个要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呢?对了,婆婆是女的,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妈妈的妈、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观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几个字写法一样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摆得稳,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长横。
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提示长横的写法以及生字笔顺。
这位盲婆婆多可怜哪!
5、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2)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疑问吗?(预设:①谁送给盲婆婆蝈蝈?②怎样送盲婆婆蝈蝈?③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
(3)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仔细听,看一看疑问能不能解决?听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诗歌。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
⑴检查字音。
开火车读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什么?
您和邻(鼻音和边音)邻和领(前鼻音和后鼻音)难(前鼻音多音字)
⑵读词语。
绿色你见过绿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颜色啊。
邻居①“邻居”是什么意思?(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近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③课文中谁和谁是邻居?(盲婆婆、小男孩)
欢乐
⑶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⑷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
遍。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⑸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⑹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⑺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得真认真!
3、全班交流。
⑴谁送给盲婆婆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长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样送盲婆婆蝈蝈?(喜滋滋)
⑶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说明小男孩关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这个有点困难,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
4、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诗歌,相信小朋友不仅能能解开所有的疑问,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具体学文,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①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读读这一自段。
③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课件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们也有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吗?从哪儿读出来。
(点:“乐呵呵”“喜滋滋”由黑变红)来,带着笑容读一读,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词还有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
(课件出示:笑眯眯笑哈哈笑嘻嘻喜洋洋乐呵呵)
⑥送出蝈蝈时,小男孩看到婆婆满脸的笑容,自己也快乐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第一小节,读出他们的快乐。
(2)学习第2—4小节,潜心会文
小男孩高兴地把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婆婆说呢,瞧他都说了什么了?自由地去读一读2、3、4小节。
学习第二小节
①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②这一个“您”,(课件点“您”变红)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引导把“替”读好)
③听了他们的朗读,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吗?*时,小男孩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④他会做许多事来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着盲婆婆。他知道蝈蝈能帮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⑤小朋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关心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
学习第3小节
学习第一句: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读。
②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她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什么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想象春天、夏天、秋天不同的美景)
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
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⑤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
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学习第二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①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盲婆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②你们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
(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③讲一个指导读一次。(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难忘什么意思?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
④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⑤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
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引读:歌声会,歌声会。
⑥试着背诵(歌声会,歌声会。)
⑦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森林,听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9)班,看到。
歌声会,看到。
(课件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学习第4小节。
①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②这“咯咯”是什么呢?“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
③这里有六个点。(课件出示:省略号变红)老师不明白,谁知道?(是蝈蝈的歌声,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的笑声!、、、、、、)
④指导朗读。
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导背诵。
四、全文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2、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五、学写生字。(邻居替您领童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重点指导童、绿、您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绿:(下面不要写成水。)
您:(卧钩的写法。)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②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①指导朗读背诵。
②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
②实物:一只放在笼子里的蝈蝈。
③课件说明:风景图、课本插图2
学生准备:铅笔、生字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 复习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习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试图利用词串的韵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
师:“目”指什么?(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
师:出示风景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规则,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邻家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了"乐呵呵"、"喜滋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境悟情]。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朋友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朋友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想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什么?(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提供直观形象画面,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得更远些,更宽些,进行诗歌的补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观诗歌描绘的意境,反复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能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首小诗记在心里了,字宝宝好,高兴呀!来跟这些字宝宝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复习"您"、"领"、"童"、"难"。
2、指导观察字形。
3、范写。
4、描红。
5、临写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上完这节课,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字运用字理分析法,导入课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意境,充分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在教学中,也暴露了课堂机智欠缺,不够开放等弱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学设计3篇
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目标:
①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内容。
②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
③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重点:a.培养阅读能力;b.体会语言特色。
设计:
一、导入
1.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你知道哪些关于蝈蝈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查字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速读课文,梳理信息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
2.用简洁语言归纳
声、形、斗、食、居
3.作者告诉你们的这些信息,他是怎么得来的?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并说说你的启示吗?(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意识)
四、研读,品语言
①师:《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②再读(默读),探究品味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质疑。
③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④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注意把握两点:
a.对蝈蝈的称呼:如“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可以再送给蝈蝈其它的雅称吗?
b.拟人手法: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⑤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五、延伸
1.读罢此文,你一定也对蝈蝈多了几分了解和喜爱,假如要你给蝈蝈拍张特写,你最想拍它的什么状态?给你的图片怎样命名?
2.蝈蝈是一种昆虫,你能不能说几个有关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呢?(增加知识积累)
3.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你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吗?(简述后作课外练笔)
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1、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2、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
2、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每天穿梭于这个城市,忙于紧张学习的日子里,是否还能记起,小时候,我们常听到知了唱歌、蟋蟀鸣叫,看到蜘蛛织网、蚂蚁搬家?这些都是自然界大家庭的丰富美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作者,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他把观察自然界的各种昆虫作为他毕生最大的爱好,对昆虫的热爱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在小镇荒地上开辟了一处旧宅,取了一个雅号——荒石园,栽花、种草,为昆虫营造一个美满的大家庭,日复一日地在园子里观察各种昆虫,并写下了不朽的科学巨著——《昆虫记》。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位作者与我们学过的哪位作家有着相同的特点?——对了,他与前面我们学过的《童趣》的作者沈复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热爱大自然。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这位作者要向我们推出的是大自然的哪位主角呢?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师:今天要带领我们学习的这位作者有些特殊,他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家境贫寒,但从小迷上大自然中的花鸟虫草。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几经周折,历尽艰辛,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住所——“荒石园”中完成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详尽地记录了法布尔观察昆虫所取得的成果,因此被称为“昆虫学家”。
2、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
生自读课文
师正音正字
三、课文研讨
师:观察图片,绿色蝈蝈有怎样的外貌特征?
生:
师:来看看,作者所描绘的蝈蝈具有怎样的特征?在文中找出说明蝈蝈特征的一句话。
生: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师:这么漂亮的主角是怎样隆重登场的?
生:蝉在夜里不再鸣叫,要休息,但却突然传来一声哀鸣,引出主人公。(独具匠心的写作思路)
师:主角登场了,它将尽力展现最具特色的一面。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绿色蝈蝈哪些习性?
生:叫声(3)、食物(4~11)
师:其中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文章主体)
生:食物
师:有很多同学对蝈蝈的叫声感兴趣,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生:窃窃私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喑哑、尖锐、短促、清脆、非常柔和
师:这里用到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拟人,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师: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作者是如何知道的呢?
生:喜欢吃蝉的肚子。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师:作者不厌其烦地为绿色蝈蝈寻找食物并不断探究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的原因,可见他对绿色蝈蝈的热爱之情不言而喻,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作者的喜爱之情不仅表现于此,还在于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生: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师:面对这么可爱的一种昆虫,作者倾其所能地在爱着它。所以作者笔下的文字和一般的说明文是有些不一样的,具体有哪些不一样呢,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文段是*实的说明语言,简明,准确,客观。课文的语言生动灵活,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绘,又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充满了喜爱之情。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现在,请同学们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师:作者在写蝈蝈时,为什么还写到了蝉、螽斯、鹰、螳螂这些小动物?
生: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四、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都了如指掌。
五、布置作业
去户外静听各种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 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 窣(sū) 气氛(fēn) 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颚(è)
喙(huì) 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3篇(扩展6)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菁选2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程:
一、复习回顾
1、复习生字。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齐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出示课件:生字)还认识它们吗?
一生领读,其余学习跟读。
2、复习词语。
(出示课件: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
开火车读。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题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是什么?(送)
2、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呢?(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给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学的时候会给婆婆唱什么歌呢?谁能替他唱一唱?(齐唱一首歌)
3、这样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出示课件:美丽、会唱歌)
4、指导朗读。(用几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大家读、教师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捉回蝈蝈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乐呵呵)
2、我送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喜滋滋)
3、这两个词都表示心情怎样?你还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乐淘淘,欣喜若狂)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听到了什么?有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听到小溪流淌的叮咚声——————
(看到美丽的.田野,看到美丽的校园,看到美丽的公园——————
2、是啊,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小溪——
歌声会把您带回—— 想起往日——
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4、同桌合作
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同桌讨论,看谁说的最精彩!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闭上我们的小眼睛,听!(课件出示蝈蝈叫声图)
2、刚才听到什么了?(蝈蝈的叫声)
3、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4、您听——(咯咯,咯咯,咯咯——————)
5、省略号表示什么?(蝈蝈一直在唱歌)
6、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声音由重到轻。
三、通读课文,体会感情
故事学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生: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孩子。
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也有做这样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更要献出一份爱心。
师:课文中的谁是残疾人?(盲婆婆)。盲婆婆也就是眼睛怎么样?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盲人的感觉吧。谁能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给王小玉老师的?
(生开始了行动——————)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见,不敢向前走。
生:老师撞到桌子。
生: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
师: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不方便,那要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该有多痛苦啊!那你们觉得一个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需要帮助,需要眼睛,需要领路人,需要亲人——————
师: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及时伸出援手,这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的。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语言中的爱化为你们的行动吗?(能)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是谁?(我)。让我带着对自己这样一份爱心,背诵课文一遍好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第五课)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本课重在带领学生体悟“我”送蝈蝈的用意:在我上学时让她替“我”为盲婆婆唱歌,让盲婆婆从蝈蝈的歌声中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回想童年时光的欢乐,充分展示了儿童的美好心灵,让学生从中体会人间真爱,陶冶心灵。
本文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生字词语的学习。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abb式的词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的叙事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尽量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涵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读悟教学法和想象教学法,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在想象说话中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体会诗歌的语言文字之美及其中蕴含的情感之美。
教学流程:
一、紧扣课题 激趣导入
1、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轮流读诗歌,检查初读情况。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生共同理解“盲婆婆”这个词。重点理解“盲”字,感悟“盲”的世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三分钟,处在“盲人”角度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
3、要求学生谈谈自己这三分钟的感受。
4、再读课题,设疑:“我”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一只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诗歌精华所在,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在课题中抓住一个“盲”字,为学生留足时间充分去感受盲婆婆黑暗而寂寞的生活,为下文进一步学习做下对比铺垫。读课题后设疑,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欲望。)
二、以读激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1、学习第一节,“我”捉到了一只怎样的蝈蝈?指名读第一节。
2、多媒体展示蝈蝈的实物图,播放蝈蝈的叫声,让学生感受蝈蝈的可爱。
3、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我”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乐呵呵、喜滋滋)
4、指导积累abb式词语。
5、“我”面对这样一只爱不释手的蝈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
6、此时“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你用自己理解的读的方式表达出来。指导读出词语“乐呵呵”、“喜滋滋”的语气。(自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此环节设计欣赏蝈蝈的外形、叫声,说明我对蝈蝈的喜爱,而“我”又转送给了盲婆婆,表达了“我”对盲婆婆的`同情、关心、帮助,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abb式词语的积累,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