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8篇

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8篇

发布时间:2022-08-25 20: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8篇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做法● 江苏省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王国华 林祖荣 潘纯良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素质的提高,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8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8篇

篇一: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做法● 江苏省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王国华 林祖荣 潘纯良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素质的提高 ,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市在 93年全面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达标验收 ,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大批师范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给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几年来的学历培训 ,使大批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充实了知识 ,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从我们对我市的初中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来看 ,我们深感课堂教学质量不很乐观。

 据我们对数千节课的调查统计 ,好的课和比较好的课不足 20% ,大量的是一般的甚至是较差的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素质偏低 ,是重要的因素。近年来 ,高中教学规模的扩大 ,使相当一部分初中骨干教师被充实到了高中教师队伍中 ,使得初中骨干教师更显缺乏。

 具体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水准较低。在我市的初中教师中 ,专科教师是生力军 ,代课教师、合同教师的数量也不少 ,即使是学历达标到大专水平的教师 ,由于多年来师范教育以及学历培训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 ,也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 ,显得先天不足;在平时的教育工作岗位上 ,又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参加专门的培训活动 ,知识难以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 ,这样又显得后补乏力。2、教育科学知识贫乏。科学的教育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有关教学法的基本知识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但不少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所知不多 ,更难做到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

 实践中较为普遍的情况是: 很少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分析和研究教材 ,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育者常常表现出 ,理解不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看不到在知识逻辑编排顺序背后所蕴涵的心理逻辑顺序。3、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功底不实。从事教育工作必须有一套特殊的专业基本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能力、自制能力、思维能力及教育机智等。

 这些基本技能功底的不实 ,使得教师不能准确明晰、简洁炼达、通俗易懂、抑扬顿挫地表述教学内容 ,不能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施教 ,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及课外的教学活动 ,不能冷静地、随机应变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及偶发事件。4、学科专业技能存在明显的缺陷。作为教师除了必须具备各类教师共同需要的一般教育技能外 ,还必须具备各学科的专业技能。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生物教师不会熟练制作标本 ,英语教师听不懂英语广播 ,音乐教师不识五线谱等等。教师学科专业技能的明显缺陷 ,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科技能的提高 ,影响了教学效果。5、教研教改意识与能力薄弱。“传授型”教师占了教师的绝大多数 ,他们或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给学生辅导等等事务 ,缺乏教研教改的意识 ,认为没有时间去教研教改 ,或虽感到教研教改的必要性 ,但又苦于无从下手 ,心有余而力不足。总之 ,初中的师资队伍状况 ,总体上亟待提高 ,即使教师有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和甘于奉献的思想素质 ,这些问题的存在 ,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基础教育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负担必然难以落到实处。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 ,我们于 1994年开始 ,进行了为期二年的初中专任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的面上工作。我们期待通过开展初中阶段各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 ,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和技能;全面推进初中学科教学常规的落实 ,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 ,使教师的教学行为自觉地向规范要求靠拢 ,把教学工作建立在常规到位讲究规律的基础之上;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 ,为有重点地加强培养创造条件 ;为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科学地确定改革措施找到现实的依据。二、方法和步骤33《教学与管理》                                 1997年第 1、 2期

 1、宣传发动阶段。

 93年底由市教委发文 ,明确训练的目标、步骤、考核和激励办法 ,市教研室下发了具体的实施细则 ,召开了专题会议 ,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作了具体的部署。

 市、各片 (镇 )、学校均成立了教学基本功训练的领导小组 ,认真研究 ,制订计划 ,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形成人人参与 ,争创佳绩的良好氛围。2、自学训练阶段。

 94年 2月至 95年 2月 ,为教师自学和训练阶段 ,主要包括学习理论和训练技能两个环节。教师的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为: ①现代教育理论。

 学习材料主要为市教委组织编写的《现代教育理论选讲》 ,通过《选讲》的学习 ,使教师了解国内外的教育改革的概况和趋势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

 ②学科教育理论。即学科教育学。③典型的教改经验。④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教师掌握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新旧大纲的区别 ,掌握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内容、改革精神和特点。⑤由市教研室制订的各学科教学常规 (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要求教师掌握各自学科的教学常规。学习材料由市教研室组织统一下发。理论学习以教师自学为主 ,市教研室各片 (镇 )视导组和学校组织辅导。技能训练主要为: ①教材分析。要求教师在学习大纲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研究、理解、掌握教材内容 ,体会编者意图 ,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明确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特点 ,各知识在学科知识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②教案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情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总体思路和框架 ,安排好教学结构。

 要求写出评注式的教案 ,对每个环节要注明意图及效果 ,并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评价; 要求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学 ,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既教学又教研;在教案中 ,要求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训练设计以及板书设计。③试题编制。要求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和考试的性质编制试题。

 编制试题要制订详细的双向细目表 ,测试的目标要恰当 ,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试题的难易配比和题型设计要符合试题的性质和考查目标。

 要有具体科学的评分标准。④学科技能训练。根据各学科特殊的技能要求 ,进行技能训练 ,如理化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并能按要求对实验进行改进 ,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具体的要求设计实验 ;语文学科要求教师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命题作文 ,能掌握一定量的诗词名句 ;英语学科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音乐学科则要求教师能唱、拉、吹、弹、舞等。

 ⑤说课。

 要求教师根据给定的教学内容 ,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训练安排和板书设计及其依据。

 使教师不仅知道怎样教 ,而且能说清为什么这样教。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挥熟练掌握教材、巧妙驾驭课堂和随机应变能力 ,处理好主导与主体、教与学的关系 ,要充分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体现教学的为学服务功能 ,体现使学生智、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等现代教学思想。

 ⑦论文撰写。

 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课题 ,撰写教研教改论文。此外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自制和使用教具、进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训练。3、考核评估阶段。

 95年 3月至 6月为各校、各片 (镇 )考核评估阶段。

 评估考核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理论考试 ,占 20% 。理论考试的内容为二部分 ,一部分是公共部分 ,主要为现代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另一部分是学科部分 ,为各学科教育理论、典型教改经验、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学科教学常规。理论考试试题由市教研室命题 ,片 (镇 )组织统一闭卷考试 ,市教研室统一阅卷。

 ②技能考核 ,占 55% 。

 包括笔试项和操作项 ,笔试含单元教材分析、一节课的教案、一份期末考试卷、一篇教研教改论文; 操作项含说课、上课和根据学科特点 确定的其他操作项 ,如理、化、生的实验操作和演示 ,语文的作文、诗词名句的默写 ,数学的解题 ,英语的阅读、听写 ,地理的板图 ,音乐的自弹自唱、自编自舞等。技能考核的笔试项由各片 (镇 )组织 ,由市教研室组织统一阅卷 ,操作项由各片 (镇 )组织进行。4、竞赛评优阶段: 1995年 9月至 12月为竞赛评优阶段。

 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 ,组织片 (镇 )、市两级竞赛。

 各片 (镇 )在考核的基础上 ,按参加基本功训练的专业教师人数的 20% — 50% 的比例 ,确定参加片 (镇 )竞赛的教师人数 ;市级竞赛则在片 (镇 )竞赛的基础上 ,每学科确定 1— 3名优胜者参赛。竞赛的项目和各项目的权重与考核相同。三、收获和体会:通过两年的训练和竞赛 ,我们有以下的收获:1、进一步了解了我市初中教学的现状 ,为科学地确定改革措施找到了现实的依据。2、促进了广大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发动 ,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学习理论、训练技能34

 的热潮。不少中年教师尽管年龄较大 ,记忆力也不及青年教师 ,仍在埋头学习理论 ,许多教师感到以前只是埋头苦干 ,凭“经验”进行教学 ,理论学习使自己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进一步感受到了理论知识的价值 ,从而增强了学习理论的自觉性 ;青年教师则在理论与实践上找到了新的结合点 ,使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3、加强和改进了教学过程的管理 ,全面推进了初中各学科教学常规的落实。

 我们把这次教学基本功训练 ,既看作是教学实践技能的大练兵大比武 ,同时也当作教学常规再学习的过程。

 我们修订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常规 ,对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如制订教学工作计划 ,分析教材、备课、拟制教案、上课、考试命题等 )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规范要求 ,通过学习与训练 ,加强和改进了职能部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与指导 ,使教师自觉地向教学规范要求靠拢 ,从而大大推进了我市教学常规的落实到位。4、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以往我们尽管强调要加强学校的教研工作 ,特别是加强学校教研组活动 ,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措施 ,致使多数学校的教研组活动质量不高 ,甚至流于形式。

 教学基本功训练促进了教师从单纯的“传授型”向“教研型”的转变。5、训练提高了全员 ,发现了骨干。

 由于这次训练是“全员性”的 ,要求各初中及完中的初中部男 50岁 ,女45岁以下的教师都必须参加 (包括领导 ) ,涉及初中所有的学科 ,因此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全面考核基础上的竞赛活动 ,使人人有机会上阵 ,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使教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竞赛活动 ,一部分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市学科教学中的骨干力量 ,培养了一批初中骨干教师。6、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使更多的教师能自觉地按教学规律进行教学 ,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和无效劳动 ,提高了教学的技能 ,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 一定的提高。7、为教师业务考核提供了依据。

 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增进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相互了解 ,为教师的考核、使用、职称评定、评优等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依据。8、弥补了师范教育的不足。教学基本功训练不仅是教师业务培训的一个分支也是继续教育的探索 ,它带有浓厚的教研色彩。

 它要求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同时要求理论必须和教育教学实践高度结合 ,这对于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师范毕业生来说 ,虽然有一定的难度 ,却是锻炼提高的良好机会 ,能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在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 ,要使基本功训练落到实处 ,避免流于形式 ,走过场 ,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重视是关键。要搞好大规模的基本功训练 ,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难以办好的。市教委把基本功训练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件大事来抓 ,将此作为教师系统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2、全员参与是宗旨。

 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根本目的 ,在于通过全员参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其宗旨在于全员参与。

 因此 ,必须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训练的目的、意义 ,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 ,使参加训练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3、创造条件是保障。

 教学基本功训练涉及的项目很多 ,因此必须为教师的学习和训练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在教委下发文件之前就组织编写了《现代教学理论选讲》 ,选购了各学科的教学训练资料 ,在教委文件下发的同时 ,下发了实施方案和各学科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 ,加强了教师学习、训练的针对性。

 同时 ,各校也积极为教师的学习和训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4、严格操作是保证。由于训练、竞赛与考评、职称评定及评优等挂钩 ,因此必须严格操作 ,公证考核。特别是市级竞赛 ,如理论考试和技能竞赛的笔试项 ,我们采取封闭命题 ,统一监考 ,统一阅卷评分的办法 ,对操作项 ,我们采取临时定地点 ,抽签定内容 ,个人独立准备 ,独立操作 ,评委评定的方法。对实绩考核则实行乡 (镇 )与市二级考核的办法。5、评优奖励是手段。评优奖励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的重要手段。但应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 ,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评优和奖励只是促进训练的手段 ,而不是训练的目的。要引导教师把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作为参与训练所追求的目标 ,避免因竞赛评优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学基本功训练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师资培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学基本功训练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我们在两年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 ,已于 96年上半年 ,启动了高层面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

 同时 ,教学基本功本身 ,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随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教师教学基本功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设想 ,三、五年后 ,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开展新一轮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责任编辑 杨 子 )35

篇二: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分析与措施 教科书名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六年上册 人教出版社 03 年 1 版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 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 编写原则等为指导, 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 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 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 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分数乘、 除法的编排, 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与整数、 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 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同样要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因此, 实验教材的编排与原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

 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 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2)

 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 除法计算的问题,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理解分数乘、 除法算法和算理, 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

 借助操作与图示, 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 除法的算法和算理。

 (4)

 不再出现文字叙述式的计算法则, 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 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 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 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

 (5)

 调整了分数乘、 除法应用问题的编排, 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改进百分数的编排, 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 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与前几册一样, 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

 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位置” “圆” 两个单元。

 4.

 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 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 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

 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

 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

 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本身 就是一本教科书 。

 二、 学生情况分析 1、 认知情况 经过前面 5 年的数学学习, 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学会了整数、 小数的加减乘除。

 分数的加减法。

 在数与代数、 空间和图形、解决问题、 统计、 数学广角等领域都已涉足。

 但少数学生对于计算还不熟练, 抽象能力发展滞后, 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尚有困难, 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2、 情感、 态度 学生课堂纪律较好, 学习习惯较好, 但也存在不平衡性, 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失败对数学失去信心, 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在教学中边教新知识, 边帮助他们弥补旧知识。

 有部分学生已经提早进入青春期, 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寻求独立的要求,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学好数学。

 学生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师生 关 系 就是一种质 量。

 方向优于方法 , 规律重于规则。

 确定教学目 标要避免贴标签式的所谓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数乘、 除法的意义, 掌握分数乘、 除法的计算方法, 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 除法, 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

 理解倒数的意义,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 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掌握圆的特征, 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 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 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

 认识扇形统计图, 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 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

 养成认真作业、 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 圆, 百分数等。

 难点:

 1、 学习整数、 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2、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3、 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善教者善言(趣说、 妙问、 善喻、 智答)

 ” 。

  四、 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 1、 首先吃透本册教材的内容, 掌握本册教学的重难点, 并有个完整的学期教学设想; 其次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好每一堂课。

 2、 继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工作目标。

 3、 加强学生订正错题的工作。

 4、 关注后 30%的学生的学习, 并加强个别学生课余时间辅导。

 5、 用“学有所得”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附: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教时 备注 2课时 1 9. 1—9. 4 位置 分数乘法 1 课时

 2 9. 7—9. 11 分数乘法 4课时

 3 9. 14—9. 18 分数乘法 解决问题 1 课时 3课时

 4 9. 21—9. 25 倒数的认识 整理和复习 单元测试 1 课时 2课时 1 课时

 5 9. 28—10. 2 单元测试分析 分数除法 1 课时 2课时 10. 1—10. 2 国庆放假 6 10. 5—10. 9 分数除法 1 课时 10. 5—10. 8 国庆放假 7 10. 12—10. 16 分数除法 解决问题 3课时 1 课时

 8 10. 19—10. 23 比和比的应用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2课时

 9 10. 26—10. 30 单元测试 圆的认识 2课时 2课时

 10 11. 2—11. 6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2课时 2课时

 11 11. 9—11. 13 单元测试 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2课时 2课时

 12 11. 16—11. 20 整理和复习 确定起跑线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 课时 1 课时 2课时

 13 11. 23—11. 27 百分数和分数、 小数的互化约分 4课时

 14 11. 30—12. 4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15 12. 7—12. 11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2课时

 16 12. 14—12. 18 单元测试 统计 2课时 2课时

 17 12. 21—12. 25 合理存款 数学广角 2课时 2课时

 18 12. 28—1. 1 总复习 3课时 1. 1 元旦放假 19 1. 4—1. 8 总复习 2课时 1. 2—1. 3元旦放假

 20 1. 11—1. 15 期末考试

  21

篇三: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 300 名学生就会有 300 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诸多共性的背后,还存在更多的差异和个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教育理念。因此,学生个体差异性不容忽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多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价值,又不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讲求成绩。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吸收更多的适合他们的知识呢?这就需要教学智慧——分层教学来实现。

 分层教学的基本做法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人才本来就有层次。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应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全面素质是否提高作为标准。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只有在教学中认识这种资源,才能利用分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应营造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案例和心理的自由。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利用分层教学可给学生提供广阔、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机会。

 一是学生分层。

  目前主要依据是学生个性的差异,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一般学习可能性,将学生分为 A、B 两层(分别为好和须努力)。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目标是求得学生主动的发展。

 是学生分层。

 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备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共同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 A 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课文教学时,只要求 C 层学生掌握字词;A 层学生则要求提炼课文中心。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 C 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 A 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 C 组学生能回答能听写,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较难题让 A 组同学回答、课文的启发,争强他们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 优”和为“学困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1.目标的分层 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课堂上,如果教师独立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依据目标去学习,那么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形成学习障碍。因此,我们制定目标时应遵循统一与分层相结合、教师自制目标与师生共同制定目标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既有基本目标,又有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发展目标和超纲目标,更为一部分学生降低目标,使其分层达标。

  课堂教学。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像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另一方面课堂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环节,主攻基本目标,又有兼顾优、学困生的环节, ①“基础型”。能正确读准字音,正确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②“操作型”。能按照导读、预习提示、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学,读中有思,能用自找、自读、自练的方法预习。③“智能型”。能在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这三种预习法,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民主、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扶”为主,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

 3.作业的分层

 以往的教学,布置作业“一刀切”,教师出的题往往后进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这使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地位。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就能使学生在作业的天地中享有充分的自由。

 (1)作业量的分层:可尝试对知识掌握快的学生减少作业量,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作业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

 (2)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难度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使之有思考性,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因此,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我

 们在作业布置中一般确定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4.评价的分层

 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符合学科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即个体在学习时表现出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实行分层评价,使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向知能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面素质评价转换;评价者由教师向全员转移,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形成评价观念、内容、方法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评价体系。让评估的过程成为学生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篇四: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2006年07月26日 教务处

 一、 关于课程教学改革 思路:

 按照中央电大教学模式改革和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要求, 以成人在职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现代教

 育技术手段, 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特色, 提高面授教学效率和网上教学的实效。

 措施:

 教师要在学校提供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框架下, 制定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 编写课程教学实施细则(进度表)

 , 学校在开学初组织专家组逐科审核。

 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框架:

 四学分以上(含 4 学分)

 课程按 18 周进行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并安排课程教学工作(其中包括进行共四次集中网上讨论或课程实践; 英语必修课按四学分对待)

 。

 三学分课程按 14 周进行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并安排课程教学工作 (其中包括进行共三次集中网上讨论或课程实践)

 , 第 14 周结束课程。

 二学分课程按 10 周进行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并安排课程教学工作 (其中包括进行共两次集中网上讨论或课程实践)

 , 第 10 周结束课程。

  二、 关于课程考核改革 思路:

 按照中央电大课程考核改革的要求, 发挥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 以学生为中心,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 增强形成性考核工作效率, 提高选修课程考核工作的科学性、 针对性和有效性。终结性考核工作要调动总校和分校两个积极性, 强化责任意识。

 措施:

 1、 课程考核改革 四学分以上(含四学分)

 选修课程的形成性考核, 采取在线测试的形式(客观性试题约占 40%, 主观性试题约占 60%)

 进行, 考核教材前 40%的内容。

 终结性考试以期末笔试的形式进行, 考核教材后 60%的内容。

 三学分以下选修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以在线测试的形式在网上进行。

 终结性考试以在线测试、 阶段性测试和期末笔试考试等形式进行, 教师提出考核设计方案, 考核方案由学校审定。

 形成性考核考核教材前 40%的内容, 终结性考试考核教材后 60%的内容。

 以在线测试和阶段性测试形式进行的终结性考试在16 周前以课程为单位由教学系组织完成。

 2、 终结性考核组织工作 终结性考核工作实行市电大主考(第一责任人)

 和分校校长主考双重主考责任制, 使试点教学点和试点考点职责相统一, 使分校校长的学校管理职责和考试管理职责相统一。

 三、 关于专业及课程管理 思路:

 根据中央电大教学管理要求和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充分利用校内外优秀教学资源, 逐步通过合同制的形式建立结构合理、 综合素质较高、 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队伍。

 措施:

 1、 关于专业管理 专职教师(专职专任和专职兼任)

 管理的专业数量不得超过一个, 特殊情况下经教务处批准可暂定为两个:

 同名开放教育本专科专业各一个; 开放教育一个专业和非开放教育一个专业。

 2、 关于课程管理和教学 ① 专职教师课程管理和教学:

 3 门开放教育课程+2 门非开放教育课程。

 ② 系主任课程管理和教学:

 3 门开放教育课程+2 门非开放教育课程。

 ③ 中层干部课程管理和教学:

 2 门课程。

 ④ 一般管理人员课程管理:

 1 门, 课程教学:

 2 门。

 ⑤ 退休教师和外聘教师课程管理:

 1 门, 课程教学:

 2 门。

 特殊专业和特殊课程的课程管理和教学工作由教务处根据教学系意见决定。

 3、 关于管理人员工作时间内授课的有关要求 ①所有管理人员(具有课程教学资格的校领导、 教学系中层干部、 非教学系中层干部、 一般管理人员)

 在工作时间内不得在学校校部以外上课。

 ②教学系主(副)

 任工作时间内每周最多可在直属班上两个半天课(8 学时)

 。

 ③校领导、 非教学系中层干部、 一般管理人员工作时间内不得上课。

  四、 关于教学档案建设工作 思路:

 加强教学点、 教师、 学生、 课程管理和教学过程的信息管理, 规范教学过程信息的存储、 积累, 对教学过程决策和教学点、 教师、 学生、 课程管理测评提供准确数据和量化标准。

 措施:

 教学档案建设工作分别由教务处、 人事处、 学生处、 教学系制定实施办法, 由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各部门应有专人负责本部门的业务档案建设工作。

 教学档案建设工作内容与责任部门:

 “一点一档” ---教务处

 “一师一档” ---人事处 “一生一档” ---学生处 “一课一档” ---教学系

 五、 关于教学竞赛活动工作 思路:

 按照中央电大“教学创新奖”评选活动要求、 “ODE 网上教学奖”评选活动要求和优秀课件评比标准,通过开展课堂教学竞赛、 网上教学竞赛活动和优秀课件评比活动, 采取积极措施和有效手段,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 促进课程教学和网上教学质量的提高。

 措施:

 1、 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第一阶段:

 第八周至第九周各教学系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每教学系推选 2—3 人参加学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第二阶段:

 第十周至第十一周开展全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设一等奖一人, 二等奖两人, 三等奖三人。

 2、 开展网上教学竞赛活动 第一阶段:

 07 年春季学期第十周至第十一周各教学系开展网上教学竞赛活动, 每教学系推选 2—3人参加学校网上教学竞赛活动。

 第二阶段:

 07 年春季学期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开展全校网上教学竞赛活动。

 设一等奖一人, 二等奖两人, 三等奖三人。

  3、 开展优秀课件评比活动 第一阶段:

 第十周至第十一周各教学系开展优秀课件评比活动, 每教学系推选 2—3 个课件参加学校优秀课件评比活动。

 第二阶段:

 07 年春季学期第五周至第六周开展全校优秀课件评比活动。

 设一等奖一人, 二等奖两人,三等奖三人。

  六、 双向视频教学工作 思路:

 充分利用双向视频教育技术手段, 充分发挥系统资源优势, 为分校提供教学支持服务, 特别是为北

 三市和长海县等偏远地区切实解决师资瓶颈问题, 全面提高系统教学质量。

 措施:

 1、 市电大课程责任教师根据甘井子电大、 金州电大、 开发区电大、 旅顺电大的要求进行双向视频教学工作安排。

 2、 市电大课程责任教师根据教学计划, 对普兰店电大、 瓦房店电大、 庄河电大学生数量较多课程进行双向视频教学工作安排。

 3、 市电大课程责任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对长海电大主要课程进行 2—4 次的双向视频教学工作安排。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2006. 7. 25

篇五: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教字〔2006〕 68 号

 五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基本要求及教学过程管理措施

 为确保与 不断提高我院教学质量, 现遵照教育部〔 2005〕 1 号文件关于强化教学管理的指示精神, 在 2002 年 10 月 印发的院教字〔 2002〕69 号文件的基础上, 特制定我院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实习教学、 课程设计( 论文)、 毕业设计( 论文)

 五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基本要求及使其达到教学质量基本要求的教学过程管理措施。

 一、 课堂教学( 一)

 教学质量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它包括备课、 讲课( 含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习题课)、 作业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答疑、 成绩考核等环节。为保证教学质量, 各环节的教学工作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起始环节, 各教研室要努力抓好任课教师的备课工作。

 在备课过程中, 首先, 任课教师必须熟悉所授课程的教学大纲,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备课工作。

 其次, 对于新开设的课程, 要实行“三步式” 备课法:

 第一步为总体备课, 要求任课教师通读教材, 熟悉内容, 明确重点与难点, 弄清楚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了 解授课班级学生的理论知识、 实践知识基础和学风情况, 然后按照学期教学执行计划规定的授课总时数和教学大纲要求制订合理、 完备的本课程授课计划。

 第二步为课时备课, 要求任课教师写出每堂课的、 且比

 较规范的教案、 讲稿, 选择并演算将要布置给学生做的习题, 试做将要安排学生做的实验, 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具、 模型、 挂图等。

 第三步为课前备课, 要求任课教师在上课前重温教案、 讲稿, 构思板书板图设计、 讲授方法与讲授技巧等。

 对于任课教师上过一遍或几遍的课程, 也仍然需要按照上述三个步骤备课, 只不过可以不进行某些不必重复做的工作, 而重点考虑怎样进一步完善已进行的备课工作, 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备课质量。

 2、 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

 为保证与提高课堂讲授质量,要求任课教师做到:

 教学目 的与要求明确, 能根据专业培养目 标与教学大纲精选与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讲授的概念清晰, 论证准确, 条理分明, 逻辑性强, 能突出重点与 突破难点; 理论联系 实际, 能注重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严格要求学生, 能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板书板图规范、 工整, 布置合理;用普通话讲授, 做到语言准确、 严密、 清晰、 简练、 流畅; 教态自 然,讲解生动, 富有感染力。

 还要求任课教师能熟练、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以加强形象化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3、 课堂讨论又称讨论课, 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

 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 头表达能力, 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任课教师要改革“灌输式” 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 适当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为上好讨论课, 首先要拟好讨论题, 题目 难易适度, 且富有启发性。

 在课前将讨论题告诉学生, 让其通过预习和思考, 写好发言提纲。

 讨论课的进行, 一般先由一位或几位学生作中心发言, 其他学生作补充发言或提出不同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 任课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启发、 引 导学生围绕论题开展讨论。

 讨论结束时, 任课教师应进行总结, 肯定正确意见,指出错误或模糊的论点, 并加以讲解, 使学生得到完整的正确的答案。

 4、 习题课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掌握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多数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都必须安排这一教学环节。

 为上好习题课, 首先, 任课教师必须明确每次习 题课的目 的与要求, 精选数量适宜、 难易得当和具有典型性、启发性、 综合性的题目 。

 其次, 习题课应采取任课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 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 能起到巩固消化课堂知识、 加强

 基本技能训练、 培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 任课教师必须切实抓好作业布置与批改这一教学环节。

 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 标与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 选择好数量、 难易适度的学生必做作业题, 还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二要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进行批改, 并原则上要求全部批改, 某些课程因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只能部分批改时, 须经系( 部)

 教学主任批准, 且批改量不得少于作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三要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典型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评。

 四要对每次批改的作业以五级分制进行成绩评定, 最后还要评出作业的总评成绩, 并以适当的比例纳入本课程的期末总评成绩。

 6、 课外辅导答疑是教师面对面帮助学生自 学的方式, 它有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要求任课教师每二周至少要到授课班级进行辅导答疑一次。

 通过辅导答疑, 一要帮助差生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 使他们的学习能跟上教学进度; 二要帮助优生解决在钻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使他们能取得更优异的学习成绩; 三要从中发现自 己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辅导答疑的方式分为个别辅导答疑和集体辅导答疑, 但应以个别辅导答疑为主。

 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 都不能采取“抱着走”的办法, 即对学生所提问题, 不能就题答题, 而要尽可能启发学生自 己解决, 使其不断增强独立思考能力。

 7、 成绩考核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培养目 标要求起着“把关”的作用。

 同时, 通过成绩考核, 还可以给教学工作提供反馈信息, 有助于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我院对于各课程的成绩考核采用考试与考查两种方式, 而其中主要课程的成绩考核一般采用考试方式。

 为使成绩考核起到上述作用, 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 1)

 命题工作。

 一要求试题的内容范围必须符合所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既要突出所授课程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又要有比较宽的覆盖面, 一般应覆盖所授课程的主要章节。

 二要求试题能体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的要求, 应着重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要求试题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应将大多数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经过积极思考能够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作为考题内容, 并要形成一定的难易梯度, 能考出学生的不同水平。

 四要求一般采用“问答式” 和“测验式” 两类题型并用 的试卷, 其中“问答

 式” 试题包括论述题、 证明题、 综合计算题等, 一般适用于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成绩考核, “测验式”

 试题包括选择题、 填充题、 是非题、 改错题等, 一般适用于对一般教学内容的成绩考核。

 五要求考试课程按 120分钟确定题量, 考查课程按 90 分钟确定题量。

 六要求在命题的同时必须确定每题的评分标准及作出参考答案。

 七要求试卷的文字规范、 通顺,图形清晰, 题目 在卷面上的布置合理, 且无任何错误出现。

 八要求进行命题审核, 命题教师命题后, 应由教研室主任指定另 一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审核并签字以示负责。

 为实现命题规范化, 各考试课程应逐步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

 对于未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的考试课程必须按同一水平出两套分别用于期考和补考的 A、 B 试卷, 试卷重复内容所占分值不得超过总分值的 30%, 并由教务处确定其中哪一份作为期考试卷或补考试卷。

 ( 2)

 阅卷工作。

 为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期考和补考的阅卷工作, 原则上应采取集中及流水作业的阅卷方法。

 在阅卷过程中, 一要求任课教师一律用红色钢笔或圆珠笔批改, 对于全做对的题目 记“√”

 , 部分做对的题目 在记“√” 的基础上加点, 全做错的记“× ”

 , 并要标记出错在什么地方。

 二要求任课教师统一采用记负分方法( 即扣分方法)

 评定每题的成绩, 总成绩则计学生所得的分数, 并做到统计准确。

 三要求任课教师坚持严格、 公正、 准确的原则, 不得以任何理由降低评分标准, 严禁随意加分或送分。

 四要求任课教师阅卷完毕后必须进行成绩登记、 统计与试卷分析, 并将成绩登记表、 试卷分析意见与试卷一起装订成册。

 ( 3)

 课程平时成绩考核工作。

 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做好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与记录工作, 在期末时按学生完成的作业、 实验及平时测验、到课率、 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等情况综合评定其平时成绩。

 ( 4)

 课程期评成绩的评定工作。

 要求任课教师按学院已有的规定,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等, 认真做好考试课程期评成绩、 考查课程期评成绩的评定工作。

 ( 二)

 教学过程管理措施 1、 合理安排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

 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能太重, 周学时原则上不得超过 20 学时; 安排教授、 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 特别是主干课程, 要优先安排教授、副教授讲授; 要安排具有主讲资格的教师担任课程的主讲任务, 对于新开课的青年教师, 要安排老教师进行指导并实行试讲制度, 经考核合格

 后,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方可上讲台。

 2、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方法。

 随着学院的发展, 青年教师逐年增加。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通过举办岗前培训 班和指派中老年教师进行传、 帮、 带, 让青年教师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尽快掌握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3、 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的管理职能。

 教研室是基层教学单位, 直接负责其所属课程教学的组织与 管理工作。

 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教研室主任一要组织教师制( 修)

 订与执行所授课程的教学大纲及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选择或编写好教材; 二要经常了 解、 检查各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情况, 帮助解决其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如集体备课、 相互听课、 举办示范性公开课、 进行经验交流等, 以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加强课堂教学各环节、 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

 通过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教学工作检查与督导、 开展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以及对教师的考核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等措施, 促使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责任, 严谨治学, 从严执教, 教书育人, 认真做好每一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 促使学生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努力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

 5、 严格考试工作的过程管理。

 为保证成绩考核达到质量基本要求,除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做好命题、 阅卷及成绩评定工作外, 还必须切实抓好考试工作过程中的以下几项管理工作:

 (1)

 加强考试工作人员 、 监考人员 的责任心, 要求他们认真做好考试工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工作,严防出现试卷泄密及考场混乱等现象。

 ( 2)

 加强考风考纪教育,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考场纪律, 严防出 现考试作弊现象, 一旦发现考试作弊的学生, 及时按学院规定进行处分。( 3)

 加强督查工作, 由教务处正副处长、考试中心负责人及学院教学督导团的有关成员 组成考试督查组, 分别对各考场进行巡回督查工作, 以维持良好的考场秩序, 保证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 实验教学( 一)

 教学质量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教学, 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熟悉科学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工程实验技术, 增强分析与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养成严谨的、 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培养创新精神。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 的, 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根据专业培养目 标,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形成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层次” 实验教学体系。

 即基本技能层、 综合应用能力层和工程应用能力层, 有梯度地组织实验教学, 使学生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受到较全面、 较系统、 接近工程实际的实验能力培养。

 2、 对于实验内容较多的理论课程, 应将实验内容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 实行单独设课、 单独教学、 单独考核, 使实验教学由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变为相对独立的地位, 确保实验教学得到加强。

 3、 在按专业培养目 标要求制订出实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 100%, 有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 80%, 并尽可能地开设综合实验周, 以加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

 4、 全部公共基础课实验室、 专业基础课实验室逐步实行全开放, 并做到开放时间长、 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

 即实验室周一至周六白天、 周一至周四晚上向学生开放, 学生所要完成的每一个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通过预约具体时间, 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 由其独立、 自 主地完成, 使实验动手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5、 在指导实验过程中, 任课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 也不能放任自 流,应加强巡回指导, 并要按照“因材施教” 的原则, 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使其均能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要重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采集、 统计, 避免随意性。

 同时, 还要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守则》 和《操作规程》, 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维持良好的实验教学秩序。

 实验后, 要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评定实验成绩。

 6、 加强实验成绩考核工作。

 采取操作考试与笔试相结合、 并以操作考试为主的方法进行实验成绩考核。

 对于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考核成绩, 要以一定的比例计入该课程的总评成绩。

 对于单独设立的实验课程和综合实验周, 应单独进行成绩考核, 并作为一门课程的成绩。

 ( 二)

 教学过程管理措施 1、 配备理...

篇六: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做法

 摘自吳武典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與做法.民 79 教師如何協助推展特殊教育

 今日教育的課題是一方陎求量酌擴充一方陎求質的提昇。要求量的擴充便要實施全民教育做到「有教無類」;要求質的提昇便要推展特殊畝育做到「因材施故」 。今日我國國民教育在量方陎已臻於理想;在質方陎則有待提昇。加速推展特殊軟育便成為刻不容緩之事。

 為何要推展特殊教育 ?

  現代世界各國無論是民主國家或共產國家都在特殊教育方陎盡力推展有三個重要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基於人道思想:最早時期人們認為殘障兒童是多餘的是劣等的是社會的寄生蟲所以用歧視的眼光看他們近且拒絕他們這是歷史上特殊教育的黑暗時代。這種態度與處遇是非常不人道的也是非常野蠻的;後來有些善心人士特別是教會人士基於仁民愛物之心創辦了慈善事業及養護機構以收容殘障者才由拒絕、歧視的態度演變為同情、憐憫。但這種做法含 屬於慈善事業或救濟事業。

  演變到現在一種新的觀點產生了認為他們也是「人」 跟我們一樣是平等的「人」 人既生於世就有他存在的價值與自我的尊嚴我們應接納他們就像接納自己一樣。由此產生了另外一種態度一接納與協助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也是人道的態度。

  由此看來社會態度的演變是先由野蠻的歧視和拒絕進而變成較為消極的同情、憐憫再進入較積極的協助、接納與教育。我國自古就富有人道精神在禮運大同篇中有「鯤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之句。這是屬於傳統的倫理精神也是三民主義的政治理想。重視特殊教育顯然已成為世界的潮流任何國家不管其意識型態為何都一樣重視殘障福利和特殊教育甚至中共亦然。因為他們不希望被戴上「不人道」的帽子一個顯明的例子是最近他們在深圳籌設啟智學校。我們是一個道道地地自由民主的「人道」國家更應該大力推展特殊教育才是!

  第二個理由是社會的需要:有人曾批評投資特殊教育太浪費了就像肉包子打狗一有去無還是屬於消耗性的投資。這是一種誤會因為他們不了解辦理特殊教育可以同時幫助解決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 且有助於發展社會的人力資源。在一個有殘障兒童的家庭裡不但需負擔龐大的醫療和教養費用更需陎對沈重的精神負擔整個家庭氣氛也深受影響。例如:我所認識的一對中國籍夫婦

 皆在密西根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只因為家裡有一位重度智能不足的孩子由於親自照顧二、三十年來不敢到外地去創業包括回國服務就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在這樣的家庭裹不但家庭經濟受影響家庭氣氛受影響家長的發展也受影響對社會實在是一種重大的損失!

  何況有些殘障者木身也有相當能力甚至還是一個資優者例 如海倫凱勒從小又盲又聾有非凡的成就;我國許悼雲博士是舉世聞名的歷史學家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雖是殘障者成就卻遠超過常人;另外劉俠(杏林子)女士本身也是殘障者開創了「伊甸基金會」 不但自己能站立起來又照顧了多少殘障者她同時也是名作家文采豐盛真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像這些都是現成的例子。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可以提供機會讓殘障者學習與發展 他們的能力也一樣可以貢獻給社會。如果純從實利的觀點看來辦理特殊教育也有其價值雖然成木嫌高(平均約為普通教育的二至三倍)也是值得去投資的。在日木曾有一項研究指出一位殘障者如果復健成功可以有二十倍的回收。因此我們的目光不要太短淺心胸不要太狹窄。國家建設需要有各種人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建設國家的首要途徑。像以色列、新加坡是最好的例子他們的國土雖然小但人力資源能夠充分發揮遂能堅強地立足於世界上殘障者 的才華便是很值得開發的領域。

 第三個理由是法令的依據: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也是一個人道國家同時又是一個法治國家。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明白規定: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一個法治國家施政全憑制度所以在教育上有「國民教育法」(68 年公佈

 )、 「特殊教育法」 73 年公佈)等。憲法第十三章基本國策第五節教育文化中的第一百五十九條明白規定:「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憲法第廿一條也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

 這些條文完全符合我國「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傳統教育精神。由此可知特殊兒童(包括各類殘障兒童)也應該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根據國民強迫入學條例規定在國民教育階段未入學之學童家長(監護人)要受罰鍰處分由此看來所有特殊兒童應受國民教有乃是不爭之事實。

 但是特殊兒童入學後應受何種教育呢?所謂「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 教育機會平等的含義又是什麼呢?如果傴提供教室裏一個座位這只能說是假平等;真平等應是一種「適性教育」 即提供給每一個兒童適合其身心特性與需要的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

 國民教育法第十四條規定:「國民教育階段對於資賦優異、體能殘障、智能不足、性格或行為異常學生  『應』施以特殊教育或技藝訓練。」特殊教育法第十八條也規定得很清楚:「身心障礙學生得依鑑定結果按身心發展狀況及學習需要輔導其轉入其他特殊學校(班)或普通學校相當班級就讀。」為確保教育機會均等並提供特殊學生合宜的教育是有法律的依據這應是我們努力不懈的目標。

 何謂特殊兒童?

 接著也許有人會問:「何謂特殊兒童?」我們可以簡單的回答如下:

 一 個別差異特別顯著的兒童:或更具體的說: 「特殊兒童是在某方陎或某幾方陎的個別差異特別顯看而可能有特殊的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兒童。」由個別差異的觀點來解釋特殊兒童顯得較為人道也較合乎心理學的原理。

 二有特殊困難或特殊需要的兒童:個別差異是一種自然現象特殊兒童有別於一般兒童者只是程度的差異不是木質上的迥然有別;所以特殊兒童與一般兒童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其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不足也可能是後天失調以致於在學習或適應上有特殊的困難或特殊的需要。

 在教育上我們必需充分發揮特殊兒童的健全部分;對於缺陷部分就需施以補救教學;同樣的道理資賦優異的孩子也有他們的困難和需要因為他們顯得太超常了超常越大需要越多困難越大也就較難適應正常教育下的一般設施。

 三得天獨厚或得天獨薄的兒童:在「特殊教育法」中明白規定特殊教育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資賦優異教育一類是身心障礙教育。資賦優異兒童屬於 「得天獨厚」 身心障礙兒童是屬於「得天獨薄」 。對於得天獨厚的教育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適應差異與因材施教;對於得天獨蒲的教育不是一種浪費而是一種愛的教育同時也是一種因材施教。

 何謂特殊教育?

 至於特殊教育又是什麼呢?以下從三方陎加以說明:

 一有教無類:教育是一種愛心的事業能愛有缺陷的人愛有困難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愛」 不管他是屬於資賦優異、智能不足或身心障礙的兒童都應該是我們施教的對象。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種適性的教育具體來說即是實施個別化的教學。個別化的教學可以是個別(一對一)的教學也可以是一對一個小組的教學但不可能是大(全)班式的教學。譬如特殊教育法第三條規定:「特殊教育乏課程、教材及教法應保持彈性適合學生之身心特性與需要。」同法第六條亦規定「特殊教育之設施以適合個別化教學為原則。」現在特殊教育趨勢中所謂的「回歸主流」 主要是在普通班裡接受輕度障礙的特殊兒童然後在資源教室實施部分時間的補救教學。美國在一九七五年國會通過的「殘障兒童教育法」(94-142 公法)明白規定要為三歲至二十一歲的殘障者提供二免費日的教育

  並擬定個別化的教育計劃這個法案規定得非常強硬與具體。

 三 教育治療:所謂 「教育治療」 就是透過教育的手段以補救學生的困難。這些手段包括彈性的課程、教材、教法、評量、編班和特殊的環境與設施。其目的可以說是「教育補恨天」 。即是用特殊教育的方法來彌補先天的缺陷。另一方陎對資優兒童來講特殊教育的重點則不是「補救」缺陷而是「充實」和發揮潛力。

  特殊教育的實施原則

  那麼如何實施特殊教育呢?茲提出以下四項原則以供參考: 一肯定「人人都有教育的可能性和教育的權利」: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對於任何特殊兒童(包括智能不足者)均不得剝奪其就學的權利。過去曾有人誤解了對智能不足兒童的輔導以為「可教育性」智能不足兒童才可以進入學校來求學;「可訓練性」智能不足兒童要到特殊學校;「養護性」智能不足兒童應到養護機構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國小的啟智班和國中的益智班以「招收輕度智能不足為限」 而拒絕了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啟智學校也以收中度智能不足兒童為限。這種截然劃分的做法常會鬧出許多淒涼的笑話例如:啟智學校不收的兒童(重度)轉到普通國小來;啟智班不收的兒童(中、重度)全推給普通班來教造成更為嚴重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種怪現象是智障兒童想要進入特殊學校或特殊班需要先參加智力補習。這是由於競爭激烈分數無法達到標準者便無法順利擠進窄門家長為了替孩子爭取受教育機會只好想盡辦法來給孩子補習「智力」 或是請議員關說。這在台灣的教育界是個很特殊而不正常的現象。

  現代大家似乎都覺醒過來了認為拒絕特殊兒童入學是違憲的做法。因為依據國民教育法第十四條規定對於智能不足兒童也「應」施以特殊教育或技藝訓練。在觀念上我們也應強調「智能不足兒童是智能較低學習較困難但絕對不是沒有學習的能力。」 所有的 「活人」 都是可教育的都有進步的可能性只是進步的大小不同罷了。何況學習的範圍也不傴限於讀、寫、算三種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技能皆可以是教育的題材。由此可知對於特殊兒童的教育以「法律」的觀點來看是不得拒絕以「理智」的觀點來看也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二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可以同時並進:世界各國對於特殊教育的發展有一共同的現象往往是普通教育發展到相當程度以後才發展特殊教育;也就是行有餘力才照顧殘障兒童。有人根據這一觀點認為目前我國大力推行特殊教育還不是時候因為普通兒童的教育問題仍然很多。這一觀點很需要加以澄清。

  事實上目前我國經濟蓬勃發展國民收入逐年提高政府已有能力發展特殊教育此其一。何況特殊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環特殊兒童也是國民應該和普通兒童享受一樣的權利只是因為他有特殊困難需要「多加一點點」。這個「多加一點點」乃是「因材施教」不是給予特權。所以特殊教育應該和普通教育同時並進而不該有「正餐」與 「點心」之分。特殊教育亦是正餐!更何況特殊教育的提倡可提升普通教育的品質。由此看來普通教育「先」特殊教育「後」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是可以同時並進的。

 曰最少限制的環境最大的發展機會:「回歸主流」是一九六八年以後在美國所掀起的一種運動其目的是盡量讓特殊兒童在普通環境裡接受教育不要隔離

 也不要給他標記。這原是一種人道運動但這個名詞卸帶來了很多的誤解。美國在一九七五年所公布的「殘障兒童教育法」中便不用這一個名詞而使用「最少限制的環境」 (TheL笛stRestrjctiveEnviroment)一詞其含義是:撤除生活與教育環境中的樊籬讓殘障者也能擁有同等享受各種社會資源(包括教育資源)的權利讓他們有最大的發展機會。

 「最少限制的環境」不但是對殘障者適用對資賦優異者也很適用因為學制、課程、進度、評量等的刻板化。也會限制了資優兒童的發展。所以在特殊教育法中有幾項非常進步的規定:「資賦優異者得降低入學年齡或縮短修業年限」(第四條第二項)。「資賦優異學生經學力鑑定合格者得以同等學歷參加高一級學校入學考試或保送甄試升學」(第十二條第二項)。這些規定的實施將使我國學制更富有彈性楊柏因十八歲在大學畢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于。

 回多元的模式彈性的課程:在特殊教育裡有三種主要的教育措施:

  1〃特殊學校:如啟明、啟聰、仁愛、啟智等學校。

  2〃特殊班:又分為三種形態一

 1自足式特殊班:全班同學都是特殊兒童整天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又叫做全部時間特殊班。

 2合作式特殊班:大部分時間在特殊班一部分時間(如音樂、美術、體育、聯課活動)和普通班兒童在一起學習。

 3資源教室(班):大部分時間混合(在普通班)小部分時間隔離的補救教學方案。

  3〃混合教育:例如國內所實施的盲生走讀(正式名稱是盲生混合教育計劃盲生完全統合在普通班中)有盲生輔導員作巡迴輔導。

  至於如何選擇實施特殊教育的方式必需考慮到學生的特殊需要(障礙程度)與進展情況...

篇七:教育教学基本做法和措施

0 6 年4 月第4 期总第130 期q. 墨。

 。

 謇. 兰。

 . 曼. 慧一壅. 。_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_ 岫u 卧恍川拙山补肛巩sm d 涵inId 耐。

 西ca lE d u c觚o n‘‘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的基本做法和体会南华大学教学研究部( 南华大学教学研究部, 湖南衡阳4 210 0 1)( 摘要]南华大学“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形成了二定特色, 在学校党政干部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 提高教师水平的“七步走” 以及课程管理与考核改革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 课程安排; 教学管理; 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c64 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 07 ( 2006)04 —0053—02经过几年的实践, 南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 课在规范教学、 探索教学管理的新模式等方面,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主要表现是:

 课程安排, 四年不断线, 每学期20学时, 上课10学时, 课外活动( 实践)10学时; 教学内容根据形势需要, 每学期选定4 —5个专题; 实施过程由马列部组织专家拟定讲授专题, 思想品德教研室确定每个专题组组长, 教学组长拟定教学大纲, 收集教学资料, 组织集体备课, 各学院参与教学管理。一、 “形势与政策” 课开设的基本做法1、 开课对象“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即全日制本科生、 研究生、 成教学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有所区别, 即教学对象主体是全日制本科生, 由学校统一安排; 研究生、 成教学生由研究生处、 成人教育学院分别安排。2、 课程性质学校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 课为全体学生必修课, 每个学生必须修完该课程, 并取得规定学分。3、 课程开设时间安排考虑到“形势与政策” 课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在时间安排上, 我们做到了有所区别, 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在国庆节后( 第7 —15周); 第二学期( 第5—14 周)安排在全国“两会” 召开之后。4、 开课形式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上课形式上, 我们采取了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方式, 即大课在学校礼堂进行, 每次800一1000人; 小课全部进入教室, 一般为150 一20 0 人。

 大课由1名( 副高以上职称、 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主讲, 学生干部考勤, 4—5名学生辅导员进行管理, 马列部检查管理老师是否到位, 作为教学任务完成的依据, 并作为年终考核、 晋职、 晋级依据之一。5、 讲课内容、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 教育教学要点和省高校工委“形势与政策” 系列讲座提纲, 制定相应专题。

 每个年级每学期6—8个专题, 其中国际专题安排2个。6、 考核方式。在考核上, 我们采取的是平常听课考勤加最后小论文( 20 0 0 字左右)相结合。

 具体做法是, 第一位教师上课时就将本学期开设专题复习思考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任选一题写论文或体会; 教师明确宣布学生凡缺课2次, 该门课程成绩为不及格; 最后一名教师上完课后, 即收论文, 学生所交论文必须是手写稿, 以杜绝在网上下载。

 论文由学生辅导员评定成绩。

 学生成绩按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五等记载。

 规定优秀一般不超过25%, 不及格控制在1%之内。

 每学期考核一次。‘7 、 教学计划与安排学校教务部门不折不扣地将“形势与政策” 课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

 具体做法是:

 ①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了学校总体教学计划, 并规定相应学分( 3个学分); ②每学期下达教学任务书; ③确定教学班级和教室, 排入课表; ④要求“形势与政策” 课教师提供基本教学文件( 教学大纲、 考核要求等)。8、 具体实施考虑到“形势与政策” 教学的特点, 我校确定了以专职教师讲授与兼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办法, 具体做法是:第一, 开课前, 由马列部领导召集有关专家, 认真确定开课选题; 第二, 选题确定后, 每个专题确定一名< 珍  万方数据

 20 0 6 年4 月第4 期总第130 期q. 曼。

 。

 矍. 鳌. . 要. 黧…壅. 。S tIld iesinId eo l晒ca lE d u c撕o n_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岫u 卧%1¨ 伍, u 堋、 压巩落实“ 新方案"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刘小新( 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 北京10 0 10 1)【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面临挑战。

 反思并研究以往教学方法上的疏漏, 探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路、 方式与办法, 对保证教改新方案的全面、 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 64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 2—57 0 7 ( 20 0 6)0 4 _ 0 0 55一0 2随着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 简称5号文件)的下发, 新一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已经开始。

 为了保证教学改革新方案的全面、 有效实施, 必须对以往的教学进行认真的总结, 找出差距, 寻求解决方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一、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与思考近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 教学表示认可, 尤其喜欢课堂讨论或辩论等方式, 并对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论分析很感兴趣。但客观地看, “思政课” 教学目前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

 诸如:

 内容陈旧、 僵化; 脱离现实的照本宣科; 教学主体颠倒、 错位; 教学方法单一刻板等等。

 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存在迫使人们失去选择自主理性的种种诱惑因素, 就难免出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水准与“思政课” 教学目标发生游移甚至偏离的状况, 有些学生的思想深处甚至处于混杂动荡, 认知模糊和认同弱化的状态。造成这种结果, 既有教学的内容问题, 也有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问题。

 笔者以为,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

 我们到底立足于何者为整合“思政课” 教学的核心因素或主导因素?即从何点出发去激活“思政谭” 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从而真正有效地去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的“思政课” 教学, 以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使讲授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助于解决学生自身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的根本。面对时代的挑战, 作为教育者, 必须迅速调整观念和视角, 来一场教学理念及其方法的真正变革。

 总体考量, 我认为应做到:

 第一, 面对现实, 让教学以实际生活为中心, 这会使?‘思政课” 教育做到与时俱进,改变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方式; 第二, 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所在, 给予真诚关怀和有效引导, 这就要求教师对时下的社会总体文化和道德状况有更专业性地精深研究和体察; 第三, 调整灌输式与强加式教学模式, 加强认同性和共识性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摸索出既能适应学生的选择能力, 又要培养、 引导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的具体教学方式。

 当然, 这也同样对教师的职业素质、 教学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准提出更高要求, 即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 评判和选择能力, 并在民主平等的情况下, 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和理性认同。概言之, 今后的“思政课” 教学, 要形成一种不断深化和自我扬弃机制的理性自觉, 扭转以往惯性的、传统的思维定势, 深刻反思以往教学的得与失, 利与弊, 对其认真总结并给以积极地扬弃。

 依据现状, 我以为, 需要调整的传统定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脱离生活的道德理想主义; 二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错位。进行理想化教育, 一贯是高校“思政课” 教学的初衷和基本方式。

 从培养有正确三观, 树立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来讲没有错。

 但问题在于我们只会用单一的、 单面性的教育方式, 而缺少比较的、 分析的教学方法, 以致我们总喜欢用一种至善至美、 纯而又纯、 难以企及的“圣人道德理想” 去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于是便总给他们看生活中人造的绝对干净的一J^\  万方数据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