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高考语文文诗词解析,菁选2篇

2023年度*高考语文文诗词解析,菁选2篇

发布时间:2023-03-16 14:40:07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语文文诗词解析1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考语文文诗词解析,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高考语文文诗词解析,菁选2篇

*高考语文文诗词解析1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半落青天外”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高考语文文诗词解析2

  ①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③作为中学生,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④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⑤国产纯*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

  分析:①句中的关联词“不只是”表示递进,“而是”表示并列,二者不能搭配,应该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②句“即使”只能与“也”搭配,表示假设关系。而词句是转折关系,将其改为“虽然”,后面的“但”就能与之搭配了。

  ③句中“无论”起排除作用, 一件事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它后面所跟的应该是选择性短语,而不是并列性短语,也就是说,“无论”只能与“还是”或“或者”搭配,而不能与“和”搭配。

  ④句,“只有”与“才”搭配,“只要”与“就”搭配,此句任选一种即可。

  ⑤句“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而不能与“因为”或“由于”搭配。

推荐访问:诗词 高考语文 解析 菁选2篇 语文高考古诗题及解析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